过程控制水槽实验指导书打印

过程控制水槽实验指导书打印
过程控制水槽实验指导书打印

实验一、一阶单容上水箱对象特性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单容水箱的数学模型及其阶跃响应曲线。

2)、根据由实际测得的单容水箱液位的阶跃响应曲线,用相关的方法分别确定它们的参数。

二、实验设备

1)、 AE2000A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配置:万用表、上位机软件、计算机、RS232-485转换器1只、串口线1根、实验连接线。

三、系统结构框图

单容水箱如图1-1所示:

图1-1、单容水箱系统结构图

四、实验原理

阶跃响应测试法是系统在开环运行条件下,待系统稳定后,通过调节器或其他操作器,手动改变对象的输入信号<阶跃信号),同时记录对象的输出数据或阶跃响应曲线。然后根据已给定对象模型的结构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确定模型中各参数。

图解法是确定模型参数的一种实用方法。不同的模型结构,有不同的图解方法。单容水箱对象模型用一阶加时滞环节来近似描述时,常可用两点法直接求取对象参数。

如图1-1所示,设水箱的进水量为Q

1,出水量为Q

2

,水箱的液面高度为h,

出水阀V

2

固定于某一开度值。根据物料动态平衡的关系,求得: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求拉氏变换,得:

式中,T为水箱的时间常数<注意:阀V

2

的开度大小会影响到水箱的时间常数),

T=R

2*C,K=R

2

为单容对象的放大倍数,R

1、

R

2分别

为V

1、

V

2

阀的液阻,C 为水箱的容量

h1( t ) h1(∞ )

0.63h1(∞)

0 T

系数。令输入流量Q 1 的阶跃变化量为R 0,其拉氏变换式为Q 1

当t=T 时,则有:

h(T>=KR 0(1-e -1>=0.632KR 0=0.632h(∞> 即 h(t>=KR 0(1-e -t/T >

当t —>∞时,h<∞)=KR 0,因而有 K=h<∞)/R0=输出稳态值/阶跃输入

式<1-2)表示一阶惯性环节的响应曲线是一单调上升的指数函数,如图1-2所示。当由实验求得图1-2所示的 阶跃响应曲线后,该曲线上升到稳态值的63%所对应时间,就是水箱的时间常数T ,该时间常数T 也可以通过坐标原点对响应曲线作切线,切线与稳态值交点 所对应的时间就是时间常数T ,其理论依据是:

上式表示h

<1)、关闭阀23,将AE2000A 实验对象的储水箱灌满水<至最高高度)。 <2)、打开以丹麦泵、电动调节阀、涡轮流量计组成的动力支路至上水箱的

出水阀门:阀1、阀4、阀7,关闭动力支路上通往其他对象的切换

图1-2、 阶跃响应曲线

阀门:阀2、阀6、阀11、阀18、阀21。

<3)、打开上水箱的出水阀:阀9至适当开度。

<4)、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关闭

2、系统连线图:

1-

3、实验接线图

1)、电源控制柜里的三相电源空气开关、单相Ⅰ空气开关、单相泵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2)、电动调节阀的~220V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3)、智能调节仪的~220V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4)、如图1-3所示:将I/O信号接口板上的上水箱液位的钮子开关打到OFF位置。

5)、将上水箱液位+<正极)接到任意一个智能调节仪的1端<即RSV的+极),上水箱液位-<负极)接到智能调节仪的2端<即RSV的负

极)。

6)、将智能调节仪的4~20mA输出端的7端<即+极)接至电动调节阀的4~20mA输入端的+端<即正极),将智能调节仪的4~20mA输出端的5端

<即-极)接至电动调节阀的4~20mA输入端的-端<即负极)。

3、启动实验装置

1)、将实验装置电源插头2接到380V的三相交流电源。

2)、打开电源三相带漏电保护空气开关,电压表指示380V。

3)、打开总电源钥匙开关,按下电源控制柜上的启动按钮,即可开启电源。

4、实验步骤

1)、开启单相Ⅰ空气开关,根据仪表使用说明书和液位传感器使用说明调整好仪表各项参数和液位传感器的零位、增益,仪表输出方式设为手动输出,初始值为0。

2)、启动计算机MCGS组态软件,进入实验系统相应的实验如图1-4所示:

1-4、实验软件界面

3)、双击设定输出按钮,设定输出值的大小,或者在仪表手动状态下,按住仪表的STOP键将仪表的输出值上升到所想设定的值,这个值根据阀门开度的大小来给定,一般初次设定值<25。开启单相泵电源开关,启动动力支路。将被控参数液位高度控制在20%处<一般为7cm)。

4)、观察系统的被调量:上水箱的水位是否趋于平衡状态。若已平衡,应记录调节仪输出值,以及水箱水位的高度h1和智能仪表的测量显示值并填入下表。

5)、迅速增加仪表手动输出值,增加5%的输出量,记录此引起的阶跃响应的过程参数,它们均可在上位软件上获得。以所获得的数据绘制变化曲线。

6)、直到进入新的平衡状态。再次记录平衡时的下列数据,并填入下表:

7)、将仪表输出值调回到步骤5)前的位置,再用秒表和数字表记录由此引起的阶跃响应过程参数与曲线。填入下表:

六、实验报告要求

<1)作出一阶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根据实验原理中所述的方法,求出一阶环节的相关参数。

七、注意事项

<1)本实验过程中,阀8不得任意改变开度大小。

<2)阶跃信号不能取得太大,以免影响正常运行;但也不能过小,以防止因读数误差和其他随机干扰影响对象特性参数的精确度。一般阶跃信号取正常输入信号的5%~15%。

(3>在输入阶跃信号前,过程必须处于平衡状态。

八、思考题

<1)在做本实验时,为什么不能任意上水箱出水阀变化阀的开度大小?

(2>用两点法和用切线对同一对象进行参数测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实验二、上水箱液位PID整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熟悉单回路反馈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分析分别用P、PI和PID调节时的过程图形曲线。

3)、定性地研究P、PI和PID调节器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AE2000A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上位机软件、计算机、RS232-485转换器1只、串口线1根。

2)、万用表一只

三、实验原理

扰动

图4-1为单回路上水箱液位控制系统。单回路调节系统一般指在一个调节对象上用一个调节器来保持一个参数的恒定,而调节器只接受一个测量信号,其输出也只控制一个执行机构。本系统所要保持的参数是液位的给定高度,即控制的任务是控制上水箱液位等于给定值所要求的高度。根据控制框图,这是一个闭环反馈单回路液位控制,采用工业智能仪表控制。当调节方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整定调节器的参数,一个单回路系统设计安装就绪之后,控制质量的好坏与控制器参数选择有着很大的关系。合适的控制参数,可以带来满意的控制效果。反之,控制器参数选择得不合适,则会使控制质量变坏,达不到预期效果。一个控制系统设计好以后,系统的投运和参数整定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般言之,用比例

图2-2、P、PI和PID调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一、实验内容和步骤

1、设备的连接和检查:

<1)、将AE2000A 实验对象的储水箱灌满水<至最高高度)。

<2)、打开以丹麦泵、电动调节阀、涡轮流量计组成的动力支路至上水箱的出水阀门:阀1、阀4、阀7,关闭动力支路上通往其他对象的切换阀门:阀2、阀6、阀11、阀18、阀21。

<3)、打开上水箱的出水阀至适当开度。

<4)、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关闭。

2、系统连线如图4-3所示:

图2-3、上水箱液位PID参数整定控制接线图

1)、三相电源、单相Ⅰ空气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2)、智能调节仪的~220V的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3)、将I/O信号接口板上的上水箱液位的钮子开关打到OFF位置。

4)、将上水箱液位+<正极)接到任意一个智能调节仪的1端<即RSV的正极),将上水箱液位-<负极)接到智能调节仪的2端<即RSV的负极)。

5)、将智能调节仪的4~20mA输出端的7端<即正极)接至电动调节阀的4~20mA输入端的+端<即正极),将智能调节仪的4~20mA输出端的5端<即负极)接至电动调节阀的4~20mA输入端的-<即负极)。

3、启动实验装置

1)、将实验装置电源插头接到380V的三相交流电源。

2)、打开电源三相带漏电保护空气开关,电压表指示380V。

3)、打开总电源钥匙开关,按下电源控制屏上的启动按钮,即可开启电源4)、开启单相Ⅰ,调整好仪表各项参数<仪表初始状态为手动且为0)和液位传感器的零位。

5)、启动智能仪表,设置好仪表参数。

(一)比例调节控制

1)、启动计算机MCGS组态软件,进入实验系统选择相应的实验,如图4-4

所示:

图2-4、实验软件界面

2)、打开电动调节阀和单相电源泵开关,开始实验。

3)、设定给定值,调整P参数。

4)、待系统稳定后,对系统加扰动信号<在纯比例的基础上加扰动,一般可通过改变设定值实现)。记录曲线在经过几次波动稳定下来后,系统有稳态误差,并记录余差大小。

5)、减小P重复步骤4,观察过渡过程曲线,并记录余差大小。

6)、增大P重复步骤4,观察过渡过程曲线,并记录余差大小。

7)、选择合适的P,可以得到较满意的过渡过程曲线。改变设定值<如设定值由50%变为60%),同样可以得到一条过渡过程曲线。

8)、注意:每当做完一次实验后,必须待系统稳定后再做另一次实验。

<二)、比例积分调节器

1)、在比例调节实验的基础上,加入积分作用,即在界面上设置I参数不为0,观察被控制量是否能回到设定值,以验证PI控制下,系统对阶跃扰动无余差存在。

2)、固定比例P值<中等大小),改变PI调节器的积分时间常数值Ti,然后观察加阶跃扰动后被调量的输出波形,并记录不同Ti值时的超调量σp。

表二、不同Ti时的超调量σp

3)、固定I于某一中间值,然后改变P的大小,观察加扰动后被调量输出的动态波形,据此列表记录不同值Ti下的超调量σp。

p

表三、不同δ值下的σ

意的过渡过程曲线。此曲线可通过改变设定值<如设定值由50%变为60%)来获得。

<三)、比例积分微分调节

1)、在PI调节器控制实验的基础上,再引入适量的微分作用,即把软件界面上设置D参数,然后加上与前面实验幅值完全相等的扰动,记录系统被控制量响应的动态曲线,并与实验<二)PI控制下的曲线相比较,由此可看到微分D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选择合适的P、Ti和Td,使系统的输出响应为一条较满意的过渡过程曲线<阶跃输入可由给定值从50%突变至60%来实现)。

3)、在历史曲线中选择一条较满意的过渡过程曲线进行记录。

<四)、用临界比例度法整定调节器的参数

在实现应用中,PID调节器的参数常用下述实验的方法来确定。用临界比例度法去整定PID调节器的参数是既方便又实用的。它的具体做法是:

1)、待系统稳定后,逐步减小调节器的比例度δ<即1/P),并且每当减小一次比例度δ,待被调量回复到平衡状态后,再手动给系统施加一个5%~15%的阶跃扰动,观察被调量变化的动态过程。若被调量为衰减的振荡曲线,则应继续减小比例度δ,直到输出响应曲线呈现等幅振荡为止。如果响应曲线出现发散振

荡,则表示比例度调节得过小,应适当增大,使之出现等幅振荡。图4-5为它的实验方块图。

图2-5、具有比例调节器的闭环系统

2)、在图4-5系统中,当被调量作等幅荡时,此时的比例度δ就是临界比例度,用δk 表示之,相应的振荡周期就是临界周期T k 。据此,按下表可确定PID 调节器的三个参数δ、Ti 和T d 。图2-6、具有周期T K 的等幅振荡

表四、用临界比例度δ

k 整定PID 调节器的参数

调节器参数 调节器名称

δk

Ti(S>

P 2δk 3)、必须指出,表格中给出的参数值是对调节器参数的一个初略设计,因为它是根据大量实验而得出的结论。若要就得更满意的动态过程<例如:在阶跃作用下,被调参量作4:1地衰减振荡),则要在表格给出参数的基础上,对δ、Ti<或T d )作适当调整。二、 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单容水箱液位控制系统的方块图。

2)、用接好线路的单回路系统进行投运练习,并叙述无扰动切换的方法。 3)、用临界比例度法整定调节器的参数,写出三种调节器的余差和超调量。

4)、作出P 调节器控制时,不同δ值下的阶跃响应曲线。 5)、作出PI 调节器控制时,不同δ和Ti 值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6)、画出PID 控制时的阶跃响应曲线,并分析微分D 的作用。 7)、比较P 、PI 和PID 三种调节器对系统无差度和动态性能的影响。 三、 注意事项

1)、实验线路接好后,必须经指导老师检查认可后方可接通电源。 四、 思考题

1)、实验系统在运行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2)、为什么要强调无扰动切换?

3)、试定性地分析三种调节器的参数δ、<δ、Ti )和<δ、Ti 和T d )的变化对控制过程各产生什么影响?4)、如何实现减小或消除余差?纯比例控制能否消除余差?

实验三、二阶双容对象特性测试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双容水箱的数学模型及其阶跃响应曲线。

2)、根据由实际测得的双容液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双容系统的飞升特性。 二、实验设备

1、 AE2000A 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

配置:上位机软件、计算机、RS232-485转换器1只、串口线1根、实验

连接线。 三、原理说明

图3-1 双容水箱系统结构

如图2-1所示:这是由两个一阶非周期惯性环节串联起来,输出量是下水箱的水位h 2。当输入量

有一个阶跃增加Q 1时,输出量变化的反应曲线如

图2-2所示的

h 2曲线。它不再是简单的指数曲

线,而是就使调节对象的飞升特性在时间上更加落后一步。在图中S 形曲线的拐点P 上作切线,它在时间轴上截出一段时间OA 。这段时间可以近似地衡量因为多了一个容量而使飞升过程向后推迟的程

度,因此,称容量滞后,通常以τC 代表之。 图3-2、变化曲线设流量Q 1为双容水箱的输入量,下水箱的液位高度h 2为输出量,根据物料动

态平衡关系,并考虑到液体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其传递函数为:式中 K=R 3,T 1=R 2C 1,T 2=R 3C 2,R 2、R 3分别为阀V 2和V 3的液阻,C 1 和C 2分别为上水箱和下水箱的容量系数。式中的K 、T 1和T 2须从由实验求得的阶跃响应曲线上求出。具体的做法是在图2-3所示的阶跃响应曲线上取:1)、h 2; 2)、h 2时曲线上的 点A 和对应的时间t 1;

3)、h 2时曲线上的 点B 和对应的时间t 2。

然后,利用下面的近似公式计算式 2-1中的参数K 、T1和T2。其中:

图3-3、阶跃响应曲线

对于式<2-1)所示的二阶过程,0.32〈t 1/t 2〈0.46。当t 1/t 2=0.32时 ,可近似为一阶环节;当t 1/t 2=0.46时,过程的传递函数G(S>=K/(TS+1>2<此时T 1=T 2=T=(t 1+t 2>/2* 2.18 )四、实验步骤

1、设备的连接和检查:

<1)、开通以丹麦泵、电动调节阀、涡轮流量计以及上水箱出水阀1、阀4、阀7、阀9所组成的水路系统。关闭通往其他对象的切换阀2、阀6、阀11、阀18、阀21。<2)、将下水箱的出水阀10开至适当开度。 <3)、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关闭。

h

0.40.820h h 1

h 222

2、系统连线

接线如图3-4所示:

图3-4、实验接线图

1)、三相电源、单相Ⅰ空气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2)、智能调节仪的~220V的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3)、将I/O信号接口板上的上水箱液位的钮子开关打到OFF位置。

4)、将下水箱液位+接到任意一个智能调节仪的信号输入端1<即RSV的+极),下水箱液位-<负端)接到智能调节仪的2端<即RSV的-极)。

5)、将智能调节仪的~20mA输出端的7端<即+极)接至电动调节阀的4~20mA输入端的+端<即正极),将智能调节仪的4~20mA输出端的5端<即-极)接至电动调节阀的4~20mA输入端的-<即负极)。

3、启动实验装置

1)、将实验装置电源插头接到380V的三相交流电源。

2)、打开电源三相带漏电保护空气开关,电压表指示380V。

3)、打开总电源钥匙开关,按下电源控制屏上的启动按钮,即可开启电源。

4、实验步骤

1)、开启单相Ⅰ空气开关,下水箱液位传感器输出信号为1~5V电压信号,

调整好仪表输入规格参数与其他各项参数,开始校准液位传感器的零位和增益,仪表输出方式设为手动输出,初始值为0。

2)、启动计算机MCGS组态软件,进入实验系统相应的实验,界面如图3-5所示:

图3-5、实验软件界面

3)、开启单相泵电源开关,启动动力支路,手动将仪表的输出值迅速上升到小于等于10,将被控参数液位高度控制在30%处<一般为5cm)。

4)、观察系统的被调量——水箱的水位是否趋于平衡状态。若已平衡,应记

录调节仪输出值,以及水箱水位的高度h2和智能仪表的测量显示值并填入下表。

5)、迅速增加仪表手动输出值,增加10%的输出量,记录此引起的阶跃响应

的过程参数,均可在上位软件上获得各项参数和数据,并绘制过程变化曲线。

6)、直到进入新的平衡状态。再次记录测量数据,并填入下表: 7)、将仪表输出值调回到步骤5

)前的位置,再用秒表和数字表记录由此引起的阶跃响应过程参数与曲线。填入下表:8)、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1)做本实验过程中,阀V 2不得任意改变开度大小。

2)阶跃信号不能取得太大,以免影响正常运行;但也不能过小,以防止影响对象特性参数的精确性。一般阶跃信号取正常输入信号的5%~15%。3)在输入阶跃信号前,过程必须处于平衡状态。 六、实验报告要求

1)作出二阶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2)根据实验原理中所述的方法,求出二阶环节的相关参数。 3)试比较二阶环节和一阶环节的不同之处。

七、思考题

1)在做本实验时,为什么不能任意变化下水箱出水阀的开度大小?

2)用两点法和用切线法对同一对象进行参数测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实验四、上水箱下水箱液位串级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串级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掌握串级控制系统的投运与参数整定方法。

3)、研究阶跃扰动分别作用在副对象和主对象时对系统主被控量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AE2000A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上位机软件、计算机、RS232-485转换器1只、串口线1根。

2)、万用表一只

三、实验原理

上水箱液位作为副调节器调节对象,下水箱液位做为主调节器调节对象。控制框图如图4-1所示:

4-1、上水箱下水箱液位串级控制框图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设备的连接和检查:

<1)、打开以丹麦泵、电动调节阀、涡轮流量计组成的动力支路至上水箱的出水阀门:阀1、阀4、阀7,关闭动力支路上通往其他对象的切换阀门:阀2、阀

11、阀18、阀21。

<2)、打开上水箱和下水箱的出水阀:阀9和阀10至适当开度。

<3)、检查电源开关是否关闭

2、系统连线图:

图4-2、实验接线

1)、电源控制板上的三相电源、单相Ⅰ的空气开关、单相泵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2)、电动调节阀的~220V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3)、智能调节仪的~220V电源开关打在关的位置。

4)、如图4-2所示:将I/O信号接口板上的下水箱液位的钮子开关打到OFF 位置,上水箱液位的钮子开关打到ON位置。

5)、将下水箱液位+<正极)接到任意一个智能调节仪的1端<即RSV的+极),下水箱液位-<负端)接到智能调节仪的2端<即RSV的-极)。智能仪表的地址设为1,软件定义调节仪地址为1的调节器为主调节器,调节仪地址为2的调节器为副调节器。

6)、将主调节仪的4~20mA输出接至I/O信号面板的转换电阻上转换成1~5V 电压信号,再将此转换信号接至另一调节仪<副调节器)的1端和2端作为外部给定,上水箱液位信号转换为0.2~1V的信号后接入副调节器的3、2两端。调节器输出的4~20mA接电动调节阀的4~20mA控制信号两端。

3、启动实验装置:

1)、将实验装置电源插头接到380V的三相交流电源。

2)、打开电源三相带漏电保护空气开关,电压表指示380V。

3)、打开总电源钥匙开关,按下电源控制屏上的启动按钮,即可开启电源。

4)、启动计算机MCGS组态软件,进入实验系统相应的实验如图14-3所示:

图4-3、实验软件界面

5)、设定主控参数和副控参数。主调节器的参数与单回路闭环控制设定方法一样,对副调节器参数主要的区别在于参数Sn应设为32,CF应设为8。

6)、待系统稳定后,在上水箱给一个阶跃信号,观察软件的实时曲线变化,并记录此曲线。

7)、系统稳定后,在副回路上加阶跃干扰信号,观察主回路和副回路上的实时曲线的变化。记录并保存曲线。

五、实验报告要求。

1)、画出串级控制系统的控制方块图。

运动控制平台—实验指导书

实验1 了解运动控制实验系统 1.1 实验目的 1、了解运动控制系统中的步进电机,伺服电机,变频电机,及其他们的驱动,并掌握步进电机与伺服电机的区别。 2、掌握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原理,与方框图,知道运动控制卡是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 3、了解电机的面板控制,在有些工业控制过程中,能在程序控制无响应的状态下用面板进行紧急停止运动。 1.2 实验设备 1、运动控制系统实验平台一台。 2、微型计算机一台。 1.3 概述 此多轴运动控制实验平台是基于“PC+运动控制卡”模式的综合性实验平台,对各类控制电机实施单轴和多轴混合运动控制。 该实验平台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机电控制的基本原理,熟悉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系统的入门工具。通过该平台的实物教学和实际编程操作,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各类控制电机基本控制原理、运动控制的基本概念、运动控制系统的集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运动控制系统组成 PC机(上位机)、运动控制器(下位机)、接口板、24V直流电源、交流伺服电机驱动器、交流伺服电机、步进电机驱动器、步进电机、变频调速电机驱动器、变频调速电机、导线及电缆。 运动控制实验台结构图如下: 图1.1系统硬件方框图

*上图中直流电源为24V,直流稳压电源,为接口卡与步进电机驱动器提供电压。 伺服电机(及其驱动器): 伺服电动机又称执行电动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用作执行元件,把所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电动机轴上的角位移或角速度输出。分为直流和交流伺服电动机两大类,其主要特点是,当信号电压为零时无自转现象,转速随着转矩的增加而匀速下降。 交流伺服电机的工作原理:伺服电机内部的转子是永磁铁,驱动器控制的U/V/W三相电形成电磁场,转子在此磁场的作用下转动,同时电机自带的编码器反馈信号给驱动器,驱动器根据反馈值与目标值进行比较,调整转子转动的角度。伺服电机的精度决定于编码器的精度(线数)。 步进电机(及其驱动器): 步进电机是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在非超载的情况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电机则转过一个步距角。这一线性关系的存在,加上步进电机只有周期性的误差而无累积误差等特点。使得在速度、位置等控制领域用步进电机来控制变的非常的简单。 变频电机(及其变频器): 变频电机与普通交流电机并无大异。主要靠变频器来调节输入给变频电机交流信号的频率来改变电机转速。如数控机床上的主轴电机。 运动控制器(卡): 运动控制器就是通过读取PC机把编程语言并把他们转化为控制电机的输入信号,以达到用户的控制要求的一个装置。 本系统所用控制器型号:GE-300-SV-PCI-R 1.5 系统接线: 伺服接线:伺服驱动器端L1,L2与220V交流电连接; 伺服电机端电源引线红线连U,蓝色连V,黄色连W,黄绿色连FG; 伺服电机端编码器引线与伺服驱动器端CN3端口相连; 伺服驱动器端CN2端口与运动控制器端子板CN5(CN6)连接起来。 步进接线:步进驱动器端V+/V-与直流24V电源相连; 步进电机与步进驱动器接线参考电机上的接线简图即可顺利完成; 步进驱动器端pu+端口与运动控制器端子板CN7(23口)相连,pu-端口与CN7(11口) 相连、DR+端口与CN7(9口)相连,DR-端口与CN7(22口)相连。 主轴接线:变频器R/L1,S/L2,T/L3任意两个端口与220V交流电电源连接; 交流电机三条引线与变频器U/T1,V/T2,W/T3相连(没有顺序,随意连接);

《模糊控制》实验指导书

《模糊控制》实验指导书李士勇沈毅周荻邱华洲袁丽英 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指导教师: 联系电话: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5.3

模糊控制实验指导书 一、 实验目的 利用Matlab 软件实现模糊控制系统仿真实验,了解模糊控制的查询表方法和在线推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现过程,并比较模糊控制和传统PID 控制的性能的差异。 二、 实验要求 设计一个二维模糊控制器分别控制一个一阶被控对象1 1 )(11+=s T s G 和二阶被控对象) 1)(1(1 )(212++= s T s T s G 。先用模糊控制器进行控制,然后改变控制对 象参数的大小,观察模糊控制的鲁棒性。为了进行对比,再设计PID 控制器,同样改变控制对象参数的大小,观察PID 控制的鲁棒性。也可以用其他语言编制模糊控制仿真程序。 三、 实验内容 (一)查询表式模糊控制器实验设计 查询表法是模糊控制中的最基本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实现模糊控制决策过程最终转化为一个根据模糊控制系统的误差和误差变化(模糊量)来查询控制量(模糊量)的方法。本实验利用了Matlab 仿真模块——直接查询表(Direct look-up table )模块(在Simulink 下的Functions and Tables 模块下去查找),将模糊控制表中的数据输入给 Direct look-up table ,如图1所示。设定采样时间(例如选用0.01s ),在仿真中,通过逐步调整误差量化因子Ke ,误差变化的量化因子Kec 以及控制量比例因子Ku 的大小,来提高和改善模糊控制器的性能。

机器人实验指导书

实验1机器人机械系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机器人机械系统的组成; 2、了解机器人机械系统各部分的原理和作用; 3、掌握机器人单轴运动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 1、RBT-5T/S02S教学机器人一台 2、RBT-5T/S02S教学机器人控制系统软件一套 3、装有运动控制卡的计算机一台 三、实验原理 RBT-5T/S02S五自由度教学机器人机械系统主要由以下几大部分组成:原动部件、传动部件、执行部件。基本机械结构连接方式为原动部件——传动部件——执行部件。机器人的传动简图如图2——1所示。 图2-1机器人的传动简图 Ⅰ关节传动链主要由伺服电机、同步带、减速器构成,Ⅱ关节传动链有伺服电机、减速器构成,Ⅲ关节传动链主要由步进电机、同步带、减速器构成,Ⅳ关节传动链主要由步进电机、公布戴、减速器构成,Ⅴ关节传动链主要由步进电机、同步带、锥齿轮、减速器构成在机器人末端还有一个气动的夹持器。 本机器人中,远东部件包括步进电机河伺服电机两大类,关节Ⅰ、Ⅱ采用交流伺服电机驱动方式:关节Ⅲ、Ⅳ、Ⅴ采用步进电机驱动方式。本机器人中采用了带传动、谐波减速传动、锥齿轮传动三种传动方式。执行部件采用了气动手爪机构,以完成抓取作业。 下面对在RBT-5T/S02S五自由度教学机器人中采用的各种传动部件的工作原理及特点作一简单介绍。1、同步齿形带传动 同步齿形带是以钢丝为强力层,外面覆聚氨酯或橡胶,带的工作面制成齿形(图2-2)。带轮轮面也制成相应的齿形,靠带齿与轮齿啮合实现传动。由于带与轮无相对滑动,能保持两轮的圆周速度同步,故称为同

步齿形带传动。 同步齿形带传动如下特点: 1.平均传动比准确; 2.带的初拉力较小,轴和轴承上所受的载荷较小; 3.由于带薄而轻,强力层强度高,故带速可达40m/s,传动比可达10,结构紧凑,传递功率可达200kW,因而应用日益广泛; 4.效率较高,约为0.98。 5.带及带轮价格较高,对制造安装要求高。 同步齿形带常用于要求传动比准确的中小功率传动中,其传动能力取决于带的强度。带的模数 m 及宽度b 越大,则能传递的圆周力也越大。 图2-2同步齿形带传动结构 2.谐波传动 谐波齿轮减速器是利用行星齿轮传动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减速器。谐波齿轮传动(简称谐波传动),它是依靠柔性零件产生弹性机械波来传递动力和运动的一种行星齿轮传动。 (一)传动原理 图2-3谐波传动原理 图2-3示出一种最简单的谐波传动工作原理图。 它主要由三个基本构件组成: (1)带有内齿圈的刚性齿轮(刚轮)2,它相当于行星系中的中心轮; (2)带有外齿圈的柔性齿轮(柔轮)1,它相当于行星齿轮; (3)波发生器H,它相当于行星架。 作为减速器使用,通常采用波发生器主动、刚轮固定、柔轮输出形式。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答案)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 自控原理实验室编印

(内部教材)

实验项目名称: (所属课 程: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合作者: 指导教师: 本实验项目成绩: 教师签字: 日期: (以下为实验报告正文) 、实验目的 简述本实验要达到的目的。目的要明确,要注明属哪一类实验(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 二、实验仪器设备 列出本实验要用到的主要仪器、仪表、实验材料等。 三、实验内容 简述要本实验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的方案、依据的原理、采用的方法等。 四、实验步骤 简述实验操作的步骤以及操作中特别注意事项。 五、实验结果

给出实验过程中得到的原始实验数据或结果,并根据需要对原始实验数据或结果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或计算,从而得出本实验最后的结论。 六、讨论 分析实验中出现误差、偏差、异常现象甚至实验失败的原因,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问题,产生了哪些疑问或想法,有什么心得或建议等等。 七、参考文献 列举自己在本次准备实验、进行实验和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资 料。 格式如下 作者,书名(篇名),出版社(期刊名),出版日期(刊期),页码

实验一控制系统典型环节的模拟、实验目的 、掌握比例、积分、实际微分及惯性环节的模拟方法; 、通过实验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和动态特性; 、了解典型环节中参数的变化对输出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 、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超低频慢扫描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 、数字万用表一只;

、各种长度联接导线。 三、实验原理 运放反馈连接 基于图中点为电位虚地,略去流入运放的电流,则由图 由上式可以求得下列模拟电路组成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单位阶跃响应。 、比例环节 实验模拟电路见图所示 U i R i U o 接示波器 以运算放大器为核心元件,由其不同的输入网络和反馈网络组成的各种典型环节,如图所示。图中和为复数阻抗,它们都是构成。 Z2 Z1 Ui ,— U o 接示波器 得: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学生)

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解剖实验 实验学时:8 实验类型:独立授课实验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 2、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实现的控制原理; 3、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流程进行运动控制系统的功能分析、机械结构分析、控制系统分析以及相关传感器选型等方面的设计内容。 本实验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为具体对象,使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技术流程和主要内容,通过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过程掌握常用电气元件识别和原理、数控插补原理、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等的设计和实现方式。 二、实验内容 1、通过数控插补多轴控制装置及其相关系统的测试和观察,分析数控插补的工作原理; 2、分析系统的功能、机械结构分析、运动关系以及相关传感器等,分析其相关的机械结构、电机及其驱动模块和传感反馈环节等; 3、根据常用低压电器原理,分析系统各运动控制电气元件的应用原理,分析数控插补运动过程实现的控制原理,并绘制相关的控制原理图和系统连接图。 三、实验设备 1、多轴运动控制系统一套(含电控箱) 2、PC机一台 3、GT-400-SG-PCI 卡一块(插在PC机内部)

四、实验原理 该数控插补多轴运动控制系统是依据开放式数控系统原理构建的,其以通用计算机(PC)的硬件和软件为基础,采用模块化、层次化的体系结构,能通过各种形式向外提供统一应用程序接口的系统。开放式数控系统可分为 3类:(1)CNC 在 PC中;(2)PC作为前端,CNC作为后端;(3)单 PC,双 CPU平台。 本实验采用第一类,把顾高公司的 GT-400-SG-PCI 多轴运动控制卡插入PC 机的插槽中,实现电机的运动控制,完成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其优点如下:(1)成本低,采用标准 PC机;(2)开放性好,用户可自定义软件;(3)界面比传统的 CNC 友好。 图1为该系统的硬件构成图,运动平台机械本体采用模块化拼装,主要由普通PC机、电控箱、运动控制卡、伺服(步进)电机及相关软件组成。其主体由两个直线运动单元(GX系列)组成。每个GX系列直线运动单元主要包括:工作台面、滚珠丝杆、导轨、轴承座、基座等部分,其结构见图2。伺服型电控箱内装有交流伺服驱动器,开关电源,断路器,接触器,运动控制器端子板,按钮开关等。步进型电控箱则装有步进电机驱动器,开关电源,运动控制器端子板,船形开关等。 图1 数控插补多轴控制系统硬件构成

智能控制实验指导书

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模糊控制的理论基础实验 实验目的: 学习隶属函数编程;模糊矩阵合成运算编程;模糊推理运算编程。 1隶属函数编程 学习P39 例2-12 (以下为例程) 完成思考题P80 2-2 写出W及V两个模糊集的隶属函数,并绘出“非常老,很老,比较老,有点老”的四个隶属度函数仿真后的曲线。 %Membership function for old People clear all; close all; for k=1:1:1001 x(k)=(k-1)*0.10; if x(k)>=0&x(k)<50 y(k)=0; else y(k)=1/(1+(1/((x(k)-50)/5)^2)); end end plot(x,y,'k'); xlabel('X Years');ylabel('Degree of membership'); 2 模糊矩阵合成仿真程序 学习P31例2-10,仿真程序如下。 完成思考题P81 2-5,并对比手算结果。 clear all; close all; A=[0.2,0.8; 0.6,0.1]; B=[0.5,0.7; 0.1,0]; %Compound of A and B for i=1:2 for j=1:2 AB(i,j)=max(min(A(i,:),B(:,j)')) end end

3 模糊推理仿真程序 学习P47 例2-16,仿真程序如下。 完成思考题2-9,并对比手算结果。 clear all close all a=[1;0.5] b=[0.1;0.5;1] c=[0.2;1] for i=1:2 for j=1:3 ab(i,j)=min(a(i),b(j));%求出D end end t1=[]; for i=1:2 t1=[t1;ab(i,:)']; end %准备好DT; for i=1:6 for j=1:2 r(i,j)=min(t1(i),c(j)); end end %求出R a1=[0.8;0.1] b1=[0.5;0.2;0] for i=1:2 for j=1:3 ab1(i,j)=min(a1(i),b1(j)); %求出D1 end end t2=[]; for i=1:2 t2=[t2;ab1(i,:)']; end for i=1:6 for j=1:2 d(i,j)=min(t2(i),r(i,j)); c1(j)=max(d(:,j)); end end

机电控制技术-实验指导书

主编任同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11月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录 实验一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1) 实验二按行程自动往返循环控制实验 (3) 实验三可编程控制器基本指令的练习 (8) 实验四 PLC控制电动机的星/三角换接起动控制实验错误!未定义书签。

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掌握线路故障的分析及排除方法。 2.了解互锁的概念,学会连接继电器控制互锁电路。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采用DZSZ-1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台及其相应组件: 1.实验设备 2.屏上挂件排列顺序 D61、D62 三、实验简介 1.实验要求及内容 (1)三相异步电动机要反转,只要产生一个与原来转向相反的磁场即可。实现 的方法是只须改变定子电源的相序,即任意调换电源的两个接头即可实现。 (2)按照线路图接线,接线完成后进行检查,再用万用表检查有否不通的地方, 确认无误后请示老师接通电源进行实验。 (3)书写实验报告,分析故障的排除方法。 2.实验线路图 如图1-1所示. 四、实验步骤 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 1.按图1-1接线。图中SB1、SB2、SB3、KM1、KM2、FR1选用D61件,Q1、FU1、FU2、 FU3、FU4选用D62挂件,电机选用DJ24(△/220V)。经指导老师检查无误后,按 下“开”按钮通电操作。 2.合上电源开关Q1,接通220V三相交流电源。 3.按下SB1,观察并记录电动机M的转向、接触器自锁和联锁触点的吸断情况。 4.按下SB3,观察并记录M运转状态、接触器各触点的吸断情况。 5.再按下SB2,观察并记录M的转向、接触器自锁和联锁触点的吸断情况。 1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答案) 2..

实验二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二阶模拟系统的组成。 2、研究二阶系统分别工作在ξ=1,0<ξ<1,和ξ> 1三种状态下的单 位阶跃响应。 3、分析增益K对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σP、峰值时间tp和调 整时间ts。 4、研究系统在不同K值时对斜坡输入的稳态跟踪误差。 5、学会使用Matlab软件来仿真二阶系统,并观察结果。 二、实验仪器 1、控制理论电子模拟实验箱一台; 2、超低频慢扫描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 3、数字万用表一只; 4、各种长度联接导线。 三、实验原理 图2-1为二阶系统的原理方框图,图2-2为其模拟电路图,它是由惯性环节、积分环节和反号器组成,图中K=R2/R1,T1=R2C1,T2=R3C2。 图2-1 二阶系统原理框图

图2-1 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 由图2-2求得二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 12 22 122112 /() (1)()/O i K TT U S K U S TT S T S K S T S K TT ==++++ :而二阶系统标准传递函数为 (1)(2), 对比式和式得 n ωξ== 12 T 0.2 , T 0.5 , n S S ωξ====若令则。调节开环增益K 值,不仅能改变系统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 和ξ的值,可以得到过阻尼(ξ>1)、 临界阻尼(ξ=1)和欠阻尼(ξ<1)三种情况下的阶跃响应曲线。 (1)当K >0.625, 0 < ξ < 1,系统处在欠阻尼状态,它的单位阶跃响应表达式为: 图2-3 0 < ξ < 1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2)当K =0.625时,ξ=1,系统处在临界阻尼状态,它的单位阶跃响应表达式为: 如图2-4为二阶系统工作临界阻尼时的单位响应曲线。 (2) +2+=222n n n S S )S (G ωξω ω1 ()1sin( ) (3) 2-3n t o d d u t t tg ξωωωω--=+=式中图为二阶系统在欠阻尼状态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e t n o n t t u ωω-+-=)1(1)(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自编)

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运动控制系统 实验指导书 昆明理工大学信自学院自动化系 2012年9月 目录 实验须知 实验一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调试 实验二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静特性研究 实验三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动特性研究 实验四逻辑无环流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实验 实验五矢量坐标变换仿真 实验六转差频率控制的交流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实验七无速度传感器的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附录1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图及所需挂件 附录2逻辑无环流直流可逆调速系统原理图及所需挂件 实验须知 实验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有关理论知识,培养、锻炼和提高对实际系统的调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作风,以达到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本领,因此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实验课,要求做到:

一、实验前预习,要求: 1、了解所有实验系统的工作原理 2、明确实验目的,各项实验内容、步骤和做法 3、拟定实验操作步骤,画出实验记录表格等。 二、实验中认真、要求: 1、熟知所有设备,认真按实验要求,有步骤地进行各项内容的实验。 2、测试前,必须熟悉仪器、仪表的使用,注意量程。 3、认真记录测试数据和波形。 4、不许带电操作,每次更换线路时,必须断点进行操作,通电前,必 须经指导老师检查,方可合闸。 5、同组同学,必须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三、实验后认真写实验报告 1、整理各项实验数据,列成表格,按要求绘制有关曲线,进行分析比 较。 2、记录和分析实验中的各种现象。 四、实验装置 自动控制系统实验全部在DJDK-Ⅱ型装置上进行。详见“DJDK-Ⅱ实验装置简介”。 实验一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调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调速系统各单元电路的调整方法,弄清他们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系统中 的应用。 2、掌握双闭环不可逆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试方法和步骤。 二、系统组成及所需挂件 详见附录一。 三、实验内容 (一)双闭环调速系统调试原则 ①先单元、后系统,即先将单元的参数调好,然后才能组成系统。

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

《智能控制技术》实验报告书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实验一:模糊控制与传统PID控制的性能比较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传统PID控制、模糊控制等基本知识,掌握传统PID控制器设计、模糊控制器设计等知识,训练学生设计控制器的能力,培养他们利用MATLAB进行仿真的技能,为今后继续模糊控制理论研究以及控制仿真等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主要是设计一个典型环节的传统PID控制器以及模糊控制器,并对他们的控制性能进行比较。主要涉及自控原理、计算机仿真、智能控制、模糊控制等知识。 通常的工业过程可以等效成二阶系统加上一些典型的非线性环节,如死区、饱和、纯延迟等。这里,我们假设系统为:H(s)=20e0.02s/(1.6s2+4.4s+1) 控制执行机构具有0.07的死区和0.7的饱和区,取样时间间隔T=0.01。 设计系统的模糊控制,并与传统的PID控制的性能进行比较。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实验原理: 1)对典型二阶环节,根据传统PID控制,设计PID控制器,选择合适的PID 控制器参数k p、k i、k d; 2)根据模糊控制规则,编写模糊控制器。 2.实验方法和手段: 1)在PID控制仿真中,经过仔细选择,我们取k p=5,k i=0.1,k d=0.001; 2)在模糊控制仿真中,我们取k e=60,k i=0.01,k d=2.5,k u=0.8; 3)模糊控制器的输出为:u= k u×fuzzy(k e×e, k d×e’)-k i×∫edt 其中积分项用于消除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4)模糊控制规则如表1-1所示: 在MATLAB程序中,Nd用于表示系统的纯延迟(Nd=t d/T),umin用于表示控制的死区电平,umax用于表示饱和电平。当Nd=0时,表示系统不存在纯延迟。 5)根据上述给定内容,编写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MATLAB仿真程序,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指导书 工程与技术系 二O一一年四月

目录 实验一时间特性的计算机求解 (1) 实验二频率特性计算机求解 (3) 实验三系统稳定性分析 (5) 实验四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 (7)

实验一 时间特性的计算机求解 一、 实验目的 1. 使用matlab 程序语言描述一阶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2. 观察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单位脉冲信号作用下的输出,并分析其动态性能。 二、 实验设备 计算机及matlab 仿真软件 三、 实验的内容 1. 使用matlab 程序语言描述一阶系统单位阶跃型号下的的时间响应 (1)程序语言: num=[01......,b b b m m -]; den=[01......,a a a n n -]; step(num,den) (2)求解实例: 求解一阶系统1 21 )(+=s s G 单位阶跃响应 num=[1]; den=[2 1]; step(num,den) 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2. 使用matlab 程序语言描述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型号下的的时间响应 (1)程序语言: num=[2 n ω]; den=[ 22 12)n n ξωω(]; step(num,den) (2)求解实例: 求解二阶系统4 6.14 )(2 ++=s s s G 单位阶跃响应 num=[4]; den=[1 1.6 4]; step(num,den) 响应曲线如图所示: 四、实验报告要求 使用matlab 程序语言下列一阶和二阶系统单位阶跃信号下的的时间响应,并确定影响系统快速性和稳定性的性能指标 (1)1 31 )(+= s s G (2)1000 5.341000 )(2 ++=s s s G

《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Matlab使用方法和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atlab软件使用的基本方法; 2、熟悉Matlab的数据表示、基本运算和程序控制语句 3、熟悉Matlab绘图命令及基本绘图控制 4、熟悉Matlab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帮助命令 使用help命令,查找sqrt(开方)函数的使用方法; 2、矩阵运算 (1)矩阵的乘法 已知A=[1 2;3 4]; B=[5 5;7 8]; 求A^2*B (2)矩阵除法 已知A=[1 2 3;4 5 6;7 8 9]; B=[1 0 0;0 2 0;0 0 3]; A\B,A/B (3)矩阵的转置及共轭转置 已知A=[5+i,2-i,1;6*i,4,9-i]; 求A.', A' (4)使用冒号选出指定元素 已知:A=[1 2 3;4 5 6;7 8 9]; 求A中第3列前2个元素;A中所有列第2,3行的元素; (5)方括号[] 用magic函数生成一个4阶魔术矩阵,删除该矩阵的第四列 3、多项式 (1)求多项式p(x) = x3 - 2x - 4的根 (2)已知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 求矩阵A的特征多项式; 求特征多项式中未知数为20时的值; 4、基本绘图命令 (1)绘制余弦曲线y=cos(t),t∈[0,2π] (2)在同一坐标系中绘制余弦曲线y=cos(t-0.25)和正弦曲线y=sin(t-0.5),t∈[0,2π] 5、基本绘图控制 绘制[0,4π]区间上的x1=10sint曲线,并要求: (1)线形为点划线、颜色为红色、数据点标记为加号; (2)坐标轴控制:显示范围、刻度线、比例、网络线 (3)标注控制:坐标轴名称、标题、相应文本; 6、基本程序设计 (1)编写命令文件:计算1+2+?+n<2000时的最大n值; (2)编写函数文件:分别用for和while循环结构编写程序,求2的0到n次幂的和。 三、预习要求 利用所学知识,编写实验内容中2到6的相应程序,并写在预习报告上。

伺服运动控制---实验2+实验4指导书

实验二 步进电机控制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使用步进电机驱动器控制步进电机的系统设计方法; 2.熟悉步进电机驱动器的用法; 3.掌握基于步进驱动器的步进电机单轴控制方法。 [实验设备] 1.计算机; 2.台达EH 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 3.步进电机驱动器WD3-007; 4.三相步进电机VRDM 3910/50 LWA 。 [实验原理及线路] 1.德国百格拉步进电机驱动器WD3—007如图1所示,驱动器面板说明如下: 信号接口:PULSE+ 电机输入控制脉冲信号; DIR+ 电机转动方向控制信号; RESET+ 复位信号,用于封锁输入信号; READY+ 报警信号; PULSE-、DIR-、RESET-和READY-短接公共地; 状态指示:RDY 灯亮表示驱动器正常工作; TEMP 灯亮表示驱动器超温; FLT 灯亮表示驱动器故障; 功能选择:MOT.CURR 设置电机相电流; STEP1、STEP2 设置电机每转的步数; CURR.RED 设定半流功能 PULSE.SYS 可设置成“脉冲和方向”控制方式; 也可以设置成“正转和反转”控制方式; 功率接口:DC+和DC-接制动电容; U 、V 、W 接电机动力线,PE 是地; L 、N 、PE 接驱动器电源,电源电压是220VAC 输入时,最大电流是3A 。电源线横截面≥1.5平方毫米,尽量短。驱动器的L 端和N 端接供电电源,同时要串接一个6.3A 保险丝;PE 为接地。 信号说明: (1)PULSE :脉冲信号输入端,每一个脉冲的上升沿使电机转动一步。 (2)DIR :方向信号输入端,如“DIR ”为低电平,电机按顺时针方向旋转;“DIR ”为高电平电机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3)CW :正转信号,每个脉冲使电机正向转动一步。 (4)CCW :反转信号,每个脉冲使电机反向转动一步。 (5)RESET :复位信号,如复位信号为低电平时,输入脉冲信号起作用,如果复位信号为高电平时就禁止任何有效的脉冲,输入信号无效,电机无保持扭矩。 (6)READY :输入报警信号:READY 是继电器开关,当驱动器正常工作时继电器闭合,当驱动器工作异常时继电器断开。继电器允许最高输入电压和电流是:35VDC ,10mA ≤I ≤200mA ,电阻性负载。如用该继电器,要把他串联到CNC 的某输入端。当驱动器正常工作时继 STEP1ON 1 2 3 4PULES.SYS CURR.RED STEP2 PACER W WD3-007PE N L PE U V DC-DC+READY-READY+ RESET-RESET+ DIR-/CCW-DIR+/CCW+ PULSE-/CW-PULSE+/CW+ MOT.CURR FLT TEMP RDY C 40 F E D 2 138A 9B 7 65 图1 步进电机驱动器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

过程控制系统实验指导书 王永昌 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系 2015.3

实验一先进智能仪表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YS—170、YS—1700等仪表的使用; 2.掌握控制系统中PID参数的整定方法; 3.熟悉Smith补偿算法。 二、实验内容 1.熟悉YS-1700单回路调节器与编程器的操作方法与步骤,用图形编程器编写简单的PID仿真程序; 2.重点进行Smith补偿器法改善大滞后对象的控制仿真实验; 3.设置SV与仿真参数,对PID参数进行整定,观察仿真结果,记录数据。 4.了解单回路控制,串级控制及顺序控制的概念,组成方式。 三、实验原理 1、YS—1700介绍 YS1700 产于日本横河公司,是一款用于过程控制的指示调节器,除了具有YS170一样的功能外,还带有可编程运算功能和2回路控制模式,可用于构建小规模的控制系统。其外形图如下: YS1700 是一款带有模拟和顺序逻辑运算的智能调节器,可以使用简单的语言对过程控制进行编程(当然,也可不使用编程模式)。高清晰的LCD提供了4种模拟类型操作面板和方便的双回路显示,简单地按前面板键就可进行操作。能在一个屏幕上对串级或两个独立的回路进行操作。标准配置I/O状态显示、预置PID控制、趋势、MV后备手动输出等功能,并且可选择是否通信及直接接收热偶、热阻等现场信号。对YS1700编程可直接在PC机上完成。

SLPC内的控制模块有三种功能结构,可用来组成不同类型的控制回路:(1)基本控制模块BSC,内含1个调节单元CNT1,相当于模拟仪表中的l台PID调节器,可用来组成各种单回路调节系统。 (2)串级控制模块CSC,内含2个互相串联的调节单元CNTl、CNT2,可组成串级调节系统。 (3)选择控制模块SSC,内含2个并联的调节单元CNTl、CNT2和1个单刀三掷切换开关CNT3,可组成选择控制系统。 当YS1700处于不同类型的控制模式时,其内部模块连接关系可以表示如下:(1)、单回路控制模式

数控运动控制技术实验 实验指导书

机械工程学科应用型研究生综合实验Ⅱ 实验指导书 (数控运动控制技术分册) 富宏亚主编 机电工程学院 2014年3月

目录 实验一数控系统硬件连接与电机测试实验 (1) 实验1.1 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实验 (1) 实验1.2 数控系统电机测试实验 (5) 实验二数控系统控制软件设计实验 (7) 实验2.1 单轴运动控制软件设计实验 (7) 实验2.2 直线插补运动控制软件设计实验 (13)

实验一数控系统硬件连接与电机测试实验 实验1.1 数控系统硬件连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数控综合实验台的组成和电路连接。 2、掌握数控系统的构成原理。 二、实验所用单元 计算机、雷泰DMC5480运动控制卡、实验台控制面板、小型3轴立式铣床。 三、实验原理 1、如图1-1所示,数控综合实验台由计算机、雷泰DMC5480运动控制卡、实验台控制面板、小型3轴立式铣床组成。运动控制卡安装在计算机的PCI插槽中;实验台控制面板上安装了电机驱动器、电源、继电器、空气开关、急停和接线板等元器件,小型3轴立铣床包括3个运动轴X、Y、Z和1个主轴。 图1-1硬件系统总体实物图 2、以X轴运动控制电路为例,X轴伺服电机驱动器1与运动控制卡的电路如图1-2所示,各连线引脚定义如表1-1和表1-2所示。Y轴伺服电机驱动器2、Z 轴伺服电机驱动器3与运动控制卡之间的电路可参考X轴运动控制电路进行接线。

图1-2 X轴电机驱动器与运动控制卡连接电路图 3、DMC5480运动控制卡为每个轴配有两个限位信号、1个原点信号。每路信号都加有滤波器可以过滤高频噪声,保证动作可靠。各传感器与运动控制卡接线电路图如图1-3所示: 图1-3 运动控制卡X1引脚与传感器的连接电路图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07年)

中北大学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实验指导书 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课程代号:02020102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 实验内容:1.系统时间响应分析 2.系统频率特性分析 机械工程系 2010.12

实验一 系统时间响应分析 实验课时数:2学时 实验性质:设计性实验 实验室名称:数字化实验室 一、实验项目设计内容及要求 1.试验目的 本实验的内容牵涉到教材的第3、4、5章的内容。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试验,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系统时间响应分析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了解频率响应的特点及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 2.试验内容 完成一阶、二阶和三阶系统在单位脉冲和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以及正弦信号作用下的响应,求取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记录试验结果并对此进行分析。 3.试验要求 学习教材《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第5版)》第2、3章有关MA TLAB 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用MA TLAB 软件的相应功能,编程实现一阶、二阶和三阶系统在几种典型输入信号(包括单位脉冲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单位斜坡信号和正弦信号)作用下的响应,记录结果并进行分析处理:对一阶和二阶系统,要求用试验结果来分析系统特征参数对系统时间响应的影响;对二阶系统和三阶系统的相同输入信号对应的响应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4.试验条件 利用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数字化试验室的计算机,根据MA TLAB 软件的功能进行简单的编程来进行试验。 二、具体要求及实验过程 1.系统的传递函数及其MA TLAB 表达 (1)一阶系统 传递函数为:1 )(+= Ts K s G 传递函数的MA TLAB 表达: num=[k];den=[T,1];G(s)=tf(num,den) (2)二阶系统 传递函数为:2 2 2 2)(n n n w s w s w s G ++= ξ 传递函数的MA TLAB 表达: num=[2n w ];den=[1,ξ2wn ,wn^2];G(s)=tf(num,den) (3)任意的高阶系统 传递函数为:n n n n m m m m a s a s a s a b s b s b s b s G ++++++++= ----11 101110)( 传递函数的MA TLAB 表达: num=[m m b b b b ,,,110- ];den=[n n a a a a ,,,110- ];G(s)=tf(num,den)

控制工程-实验指导书-修订版

《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2009.9

目录 1.MATLAB时域分析实验 (2) 2.MATLAB频域分析实验 (4) 3.Matlab校正环节仿真实验 (8) 4.附录:Matlab基础知识 (14)

实验1 MATLAB 时域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利用MATLAB 进行时域分析和仿真。 要求:(1)计算连续系统的时域响应(单位脉冲输入,单位阶跃输入,任意输入)。 2.掌握Matlab 系统分析函数impulse 、step 、lsim 、roots 、pzmap 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1.已知某高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65432 220501584223309240100 s s G s s s s s s s ++=++++++,试求该系统的单位脉冲响应、单位阶跃响应、单位速度响应和单位加速度响应。 MATLAB 计算程序 num=[2 20 50]; den=[1 15 84 223 309 240 100]; t= (0: 0.1: 20); figure (1); impulse (num,den,t); %Impulse Response figure (2); step(num,den,t);%Step Response figure (3); u1=(t); %Ramp.Input hold on; plot(t,u1); lsim(num,den,u1,t); %Ramp. Response gtext(‘t’); figure (4); u2=(t.*t/2);%Acce.Input u2=(0.5*(t.*t)) hold on; plot(t,u2); lsim(num,den,u2,t);%Acce. Response

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

运动控制实验指导书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2009.2 实验的基本要求 本实验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学会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实验设备拟定实验线路,选择所需仪表,确定实验步骤,测取所

需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必要结论,从而完成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及时认真做好实验。现按实验过程提出下列基本要求。

一、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前应复习教科书有关章节,认真研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项目、方法与步骤,明确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些内容可到实验室对照实验预习,如熟悉组件的编号,使用及其规定值等),并按照实验项目准备记录抄表等。 实验前应写好预习报告,经指导教师检查认为确实作好了实验前的准备,方可开始作实验。 认真作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培养同学独立工作能力,提高实验质量和保护实验设备都是很重要的。 二、实验的进行 1、建立小组,合理分工 每次实验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组由3人组成,实验进行中的接线、调节负载、保持电压或电流、记录数据等工作每人应有明确的分工,以保证实验操作协调,记录数据准确可靠。 2、选择组件和仪表 实验前先熟悉该次实验所用的组件,记录电机铭牌和选择仪表量程,然后依次排列组件和仪表便于测取数据。 3、按图接线 根据实验线路图及所选组件、仪表、按图接线,线路力求简单明了,按接线原则是先接串联主回路,再接并联支路。为查找线路方便,每路可用相同颜色的导线或插头。 4、起动电机,观察仪表 在正式实验开始之前,先熟悉仪表刻度,并记下倍率,然后按一定规范起动电机,观察所有仪表是否正常(如指针正、反向是否超满量程等)。如果出现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排除故障;如果一切正常,即可正式开始实验。 5、测取数据 预习时对实验方法及所测数据的大小作到心中有数。正式实验时,根据实验步骤逐次测取数据。 6、认真负责,实验有始有终 实验完毕,须将数据交指导教师审阅。经指导教师认可后,才允许拆线并把实验所用的组件、导线及仪器等物品整理好。 三、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根据实测数据和在实验中观察和发现的问题,经过自己分析研究或分析讨论后写出的心得体会。 实验报告要简明扼要、字迹清楚、图表整洁、结论明确。

沈阳SCARA机器人实验指导书

SCARA机器人实验指导书哈尔滨科利达智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SCAR/教学机器人简介 KLD—400教学机器人有3个旋转关节,其轴线相互平 行,在平面内进行定位和定向。另一个关节是移动关节,用于完 成末端件在垂直平面的运动。手腕参考点的位置由两旋转关节的 角位移①1和①2,及移动关节的位移Z决定的,即P= f(①1,①2, Z), SCARA教学机器人为平面关节型机器人,本机器人采用 伺服电机和步进电机驱动,控制简单,编程方便, KLD—400 教学机器人是专为满足高等院校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等专业 进行机电及控制课程教学实验需要和相关工业机器人应用培训 需要而最新开发的四自由度机器人,它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动 力学复杂系统,是进行控制系统设计的理想平台;它具有高度的 能动性和灵活性,具有广阔的可达空间,是进行运动规划和编程系统设计的理想对象。除教学和培训外,KLD—400还可用于细小零件的搬运和电子元件的装配等工业作业。 系统特点 ?机构采用平面关节型(SCAR)结构,按工业标准要求设计,速度快、柔性好; ?采用交流伺服电机和谐波减速器等,模块化结构,简单、紧凑,完全满足实验的要求; ; ?控制系统采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二次开发方便、快捷,适于教学实验 ?提供通用机器人语言编程系统,可通过图形示教自动生成机器人语言等程序; ?提供实验教材,内容涵盖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控制系统的设计、机器人轨迹规划等。用户可以从中选择相关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教学实验需要。 ?性价比高;适于在高等院校大范围推广。 系统配置 ?硬件平台:KLD—400系列伺服运动控制器和微机平台(PC用户自备,带 ISA插槽) ?软件平台:1)Windows操作系统;2)KLD—400机器人图形示教软件 技术参数 结构形式平面关节式(SCARAB) 负载能力1kg 运动精度(脉冲当量/转)关节112800 关节212800 关节3800pulse/mm 关节41600 未端重复定位精度± 0.1mm 每轴最大运动范围关节10~270° 关节20~200° 关节30~60mm 关节40~345°

机械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指导书分析解析

实验一MATLAB运算基础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MA TLAB的工作环境和各窗口功能; 2. 熟悉基本的MATLAB环境命令操作。 二、实验基本知识 1. 熟悉MA TLAB环境: 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命令历史窗口、帮助信息浏览器、工作空间浏览器文件和搜索路径浏览器。 2. 掌握MA TLAB常用命令 clc:清除命令窗口中内容 clear:清除工作空间中变量 help:对所选函数的功能、调用格式及相关函数给出说明 3. MA TLAB变量与运算符 变量命名规则如下: (1)变量名可以由英语字母、数字和下划线组成; (2)变量名应以英文字母开头; (3)长度不大于31个; (4)区分大小写。 MATLAB中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变量与常量,列于下表。 表1 MATLAB的特殊变量与常量 MATLAB运算符,通过下面几个表来说明MA TLAB的各种常用运算符。 表2 MATLAB算术运算符

表3 MATLAB关系运算符 表4 MATLAB逻辑运算符 表5 MATLAB特殊运算 4. 多项式运算 poly: 产生特征多项式系数向量 例如poly([1 2]) 表示特征根为1和2的特征多项式的系数向量,结果为ans = 1 -3 2 roots: 求多项式的根 例如roots([1 3 0 4]) 求特征方程s^3+3s^2+4=0的根,结果为 ans = -3.3553 0.1777 + 1.0773i 0.1777 - 1.0773i p=poly2str(c,…x?)(以习惯方式显示多项式) 例如p=poly2str([1 3],'x') 以x为变量表示多项式,结果为p=x+3 conv,convs: 多项式乘运算 deconv: 多项式除运算 tf: 构造一个传递函数 三、实验内容 1. 学习使用help命令,例如在命令窗口输入help conv,然后根据帮助说明,学习使用指令conv(其它不会用的指令,依照此方法类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