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说课稿

细菌生物说课稿
细菌生物说课稿

《细菌》生物说课稿

世界谭氏中学黎艾慈

《细菌》这一课题是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的第二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处理、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提供了多幅细菌的突破,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学生实际。

(1)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②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3)德育目标

①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重难点分析

由于细菌的个体很小,用肉眼难以观察;细菌靠分裂生殖,快速反之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由此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1)重点:①细菌形态和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2)难点:①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②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而且学生对细菌的发展史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有差距的同学,不失时机地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二)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慎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认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结合观察讨论法和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二)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3)分组讨论,通过伙伴式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积极引导,及时评价,体现了新课标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的要求.

(4)对一些开放性的课题鼓励学生多从网上搜集资料,开阔视野。

四、教法过程

(一)新课导入:采用抗战期间日本人在我国进行细菌研究,大搞细菌站等材料到如新课,设疑“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制作课件时这里我突出了两个知识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介绍时我分别使用了图片和动画演示实验,不仅体现课件的科学性,也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我再就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我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课件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还对模式图中鞭毛和荚膜链接了视频,让学生建立更直观、立体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我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分别填写比较表格。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突破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我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书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结合前面所学,就使学生们对细菌的哪些特点让它们分布如此广泛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三)巩固练习:

在授课部分完成后就要对学生课堂所学及时巩固、练习、评价。在这里我出了些练习题在课堂中完成巩固练习,体现了课件的实效性;还设计了小竞赛让学生分组出题互考,另外安排一道开放性题目课后分组完成,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锻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六、课后反思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算法基本逻辑结构——循环结构》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法分析

四.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提出问题,分析研究

循序渐进,深入探究

变式训练,深化理解

合作探讨,知识应用

回顾归纳,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北京取得2008奥运会主办权的过程.国际奥委会对遴选出的五个城市进行投票表决的操作程序:首先进行第一轮投票,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这个城市取得主办权;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将其中得票最少的城市淘汰;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出一个城市为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中哪些是重复进行的步骤,令其举例说明社会、生活和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预设回答(可引导):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累加累乘;分形;河内塔游戏等.

引导学生从循环现象中抽象出循环结构概念:算法中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结构.

教师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观察循环

现象.

学生思考联想实

际生活和已学知

识,举出循环现象

的例子,教师对于

不同回答给予肯定

和鼓励.

教师启发学生从

循环现象抽象出循

环结构概念.

情景引入激

发学生兴趣.教

师抛砖引玉,

学生积极举例

循环现象,其

思考举例过程

实为自主构建

循环结构概念

过程,体现了

自主获取知识

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从学生所举例中选择累乘作为探究循环结构的载体. 例1:设计算法求值 问题①:可否利用已有算法知识求解?

学生自然想到利用顺序结构逐个相乘,递推求积,即:

121321,2,3s s s s s ==?=?1.....n n s s n

-=?)100,,3,2( =n

问题②:上述递推求积有何弊端?

经启发,学生易知此法简单明了,无思维难度,但弊端颇多:线型表达太冗余,100个变量太浪费,算法设计不经济.欲改造此算法,须从改变其顺序表达和节省变量两方面入手.

学生动笔试写递推求积的算法.

学生交流写地推求积算法的心得,归纳优弊。教师适时引导.

由学生历经提出解法,尝试,受挫的过程,引发其认知冲突,为新算法的产生奠定基础.

教 学 内 容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问题③:在递推求积过程中,每步中不变的操作是什么,变

化的是什么?有何变化规律? 100个变量的值当中哪个是最终需要输出的?

学生讨论发现,递推求积每一步均可描述为:第n 步结果=第(1)n -步结果n ?)100,,3,2( =n ,

每一步中重复

操作的是乘法运算,变化的只是参与运算的量。最终只需输出100s ,而1s 至99s 中数据无需保留。至此学生已明确如何改造此递推求积算法:开辟变量s 存放每次累乘结果(累乘变量)s 初值为1;变量i 用于追踪从2100至的变化(计数变量)i 初值为2.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循环体:

1

s s i i i =?=+

问题④:如何理解s s i =?与1i i =+?算法中“等号”与“变量”的涵义等同于数学中的相应涵义吗?

学生讨论,归纳其涵义的区别,教师评点,并利用形象比喻说明算法与数学中变量各自的涵义:前者好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后者好比“一个萝卜一个坑”

问题⑤:循环体如何结束?

引导学生分析循环体执行的最后一步:

100

101

s s i =?=当100i ≤时执行循环;当101i ≥时结

学生分析讨论顺序求积中变与不变的内容, 并交流改造方案,教师进行课堂巡视指导.

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分析并作适当肯定与鼓励.同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④⑤

并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投影学生框图设计,作点评.

问题②至

⑤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培养其归纳抽象能力,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学生易将头脑中关于数学变量的用法自然迁移到算法变量的理解中,而两者内涵大不同,故会混淆不清,使用比喻形象说明算法中变量的使用规

教师flash动画

演示循环结构,

学生观察,体会. 则,消除负迁移的副作用.

清楚“变量的变化”是理解循环结构的关键并难点。利用flash 动画可轻松突破此难点,使学生对于循环结构有清晰直观的认识.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在例1当型框图中修改循环三要素,学生回答算法功

能。

变式:改造例1程序框图

111

1

35999

++++的值。

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继续改造例1的循环体,

比比看哪组.

学生分组活动

改造循环体,教师

投影展示各小组成

果,奖励优秀.

学生分析交

流,探究三个问

题.

师生归纳总结。

学生在自

主改造循环体

过程中体验创

造喜悦,深化

了对循环结构

理解,且体会

了此算法的普

适性(解决了

有规律数列的

求和积问题.

探究①②

意在通过类比

使学生意识到

循环体语句顺

序对算法的影

响,及初值、

终止条件的确

立依据。探究

③说明不能

出现死循

环,循环结

构中定含条

件结构.

(五)合作探讨,知识应用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例2:学生两人一

小组,协商合

作,设计算法,

再与前后同学互

相验证算法是否

合理.

教师用投影

仪展示各组设计

的算法框图,进

行评点,及时查

漏补缺.

此例较好体现数学应用价值。通过伙伴式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由“满堂灌”的主角转换为“积极引导,及时评价”的配角,体现了新课标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的要求.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即数学思想方面进行小结:

知识与方法:①循环结构的构建过程和循环三要素的确定;

②当型和直到型循环结构的甄别和转化;

③根据算法功能补充循环体和终止条件.

数学思想:程序化算法思想;

算法思维与数学思维的甄别.

学生自主归纳,

教师点评升华.

培养学生

自主梳理知识

能力.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常规作业:P20习题组第2题。

拓展作业:查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设计算法求士兵总数,并给出两种框图表示. 学生课外完成. 巩固课堂知识.

且拓展作业在应

用知识的同时开

阔了学生视野,

将课堂内涵延伸

到课外.

说课评价量化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