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课件4

第四章第一节

轴测图的基本知识

始说明退

一、轴测图的形成

二、轴测图的投影特性

三、轴测图的分类

一、轴测图的形成

正投影图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物体的形状,且作图简便,但是缺乏立体感。因此,工程上常采用直观性较强,富有立体感的轴测图作为辅助图样,用以说明机器及零部件的外观、内部结构或工作原理。

轴测图——用平行投影法将物体连同确定其空间位置的直角坐标系沿不平行于任一坐标面的方向投射在单一投影面上得到的具有立体感的图形。

轴测轴——直角坐标轴在轴测投影面上的投影。

轴间角——轴测轴之间的夹角。

轴向伸缩系数——轴测轴单位长度与相应直角坐标轴单位长度的比值。

X轴轴向伸缩系数:

p=O0A0/OA

Y轴轴向伸缩系数:

q=O0B0/OB

Z轴轴向伸缩系数:

r=O0C0/OC

二、轴测图的投影特性

三、轴测图的分类

正轴测图——投射方向与轴测投影面垂直所得轴测图。斜轴测图——投射方向与轴测投影面倾斜所得轴测图。

第四章第二节

正等轴测

始说明退

?本演示文稿中的Flash 均可以单击鼠标右键选择放大观看;?Flash 中的、图标表示可选择不同的演示;

?、、分别表示返回、上一页、下一页;

?请勿将本演示文稿及其中的素材用于商业用途,违者必究。

?建议在PowerPoint 2003或以上版本中运行本演示文稿;

?本演示文稿中的Flash 必须启用宏和ActiveX 控件才能正常观看;一、轴间角和简化轴向伸缩系数二、平面立体正等轴测图画法三、曲面立体正等轴测图画法

一、轴间角和简化轴向伸缩系数

正等轴测图的三个轴间角相等,都是120o

正等轴测图的各轴向伸缩系数相等,为p=q=r=0.82

实际作图时通常采用简化的轴向伸缩系数,即p=q=r=1

采用简化轴向伸缩系数作图,凡平行于轴测轴的线段,均可直接按物体上相应线段的实际长度绘制而不必换算。按这种方法画出的正等轴测图,被放大了约1.22倍,但形状没有改变。

采用简化系数

二、平面立体正等轴测图画法

画立体的轴测图的基本方法是坐标法和切割法。

坐标法——是沿坐标轴测量画出立体各顶点轴测投影,再按可见性连线绘制立体轴测图。

切割法——是利用轴测投影性质(平行线段轴测投影彼此平行)绘制立体轴测图。

1.棱柱体正等轴测图画法[例4-1] 作如图所示的正六棱柱的正等轴测图。

[例4-2] 作如图所示的楔形块的正等轴测图。

讨论:画柱体的正等轴测图时,也可以先画出物体上特征面的轴测图,再按厚度或高度画出其他可见轮廓线,如下图所示。

2.棱锥体正等轴测图画法例作如图所示的正六棱柱的正等轴测图。

[例4-3]作如图所示的带槽四棱台的正等轴测图。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1) 【课题名称】 机械制图的任务与学习方法;认识制图国家标准(一)图纸与比例、字体与图线。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机械制图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与学习方法; 2.了解国家标准关于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字体、图线的规定。 二、能力目标 1.握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提高看图和画图的能力; 2.具有正确认知和选用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的能力,能识别图形中的图线。 三、素质目标 培养严格遵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等国家技术标准的良好习惯,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工程素质。 四、教学要求 1.了解机械制图的学习方法,并能掌握使用; 2.了解国家标准关于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字体、图线的规定,

并会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 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方法 【难点分析】 比例的规定,图线的应用 【分析学生】 1.入学新生大多数未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和想像力较薄弱;未接触过机械工厂和机械生产,缺少机械零件、部件的知识。 2.刚入学时多数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态度是端正的,学习中遇到困难后,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个别学生甚至丧失学习信心与兴趣。 3.机械制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与中小学课程及其学习方法不同,学生对学习方法有一个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 【教学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步骤:网络演示,讲授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从家俱、建筑物、机械等的制造实践举例,引出要学会阅读和绘制图样(工程界的共同语言),讲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新课教学(70分钟) 1.机械制图的性质、特色、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20分钟)。 教师演示网络课程的课程说明,重点讲解学习方法。 教师讲解时,注意向学生设问,是否听明白,有何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2.图纸幅面和格式(20分钟) 教师讲解,并演示:①网络课程的第一章课程导航;②图纸幅面演示;③图框格式及尺寸演示;④图标规定的标题栏格式及尺寸演示。 3.比例(10分钟) 教师讲解比例的术语、类型。 4.字体(10分钟) 教师讲解字体种类、书写方法。指出不同场合的不同应用。 5.图线(10分钟) 教师对照图形分析图线的画法及应用,交叉演示网络课程中的图线用法。 学生进行习题集相关习题的练习。 三、小结(10分钟) 教师重点强调比例的意义及图线的应用,学生讨论图线的应用,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精选)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1) 【课题名称】 机械制图的任务与学习方法;认识制图国家标准(一)图纸与比例、字体与图线。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机械制图课程的性质、内容、任务与学习方法; 2.了解国家标准关于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字体、图线的规定。 二、能力目标 1.握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方法,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提高看图和画图的能力; 2.具有正确认知和选用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的能力,能识别图形中的图线。 三、素质目标 培养严格遵守《技术制图》、《机械制图》等国家技术标准的良好习惯,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提高工程素质。 四、教学要求 1.了解机械制图的学习方法,并能掌握使用; 2.了解国家标准关于图纸幅面和格式及比例、字体、图线的规定,并会正确应用。 【教学重点】

机械制图课程的学习方法 【难点分析】 比例的规定,图线的应用 【分析学生】 1.入学新生大多数未学过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和想像力较薄弱;未接触过机械工厂和机械生产,缺少机械零件、部件的知识。 2.刚入学时多数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态度是端正的,学习中遇到困难后,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个别学生甚至丧失学习信心与兴趣。 3.机械制图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与中小学课程及其学习方法不同,学生对学习方法有一个适应和掌握的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 【教学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步骤:网络演示,讲授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从家俱、建筑物、机械等的制造实践举例,引出要学会阅读和绘制图样(工程界的共同语言),讲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 .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

第一讲绘图仪器的使用与《机械制图》国家标准 1.本讲知识要点: (1)图纸幅面和格式(GB/T 14689-1993) (2)标题栏(GB/T 106091-1989) (3)比例(GB/T 14690-1993) (4)字体(GB/T14691-1993) (5)线型及应用(GB/T 4457.4-2002) (6)粗实线铅笔的修理和使用 (7)细实线铅笔的修理和使用 (8)粗实线铅芯的修理和使用 2.教学内容设计 (1)图纸幅面、格式、标题栏、比例:首先用电子挂图说明国家标准对图纸幅面、格式、标题栏、比例等规定,然后展示以往学生的不同幅面的图纸作业,再展示生产上使用的蓝图,同时讲解图纸的折叠。 (2)字体:先介绍国家标准对字体的规定,重点介绍铅笔制图字体的写法,然后以标题栏为例在黑板上介绍标题栏的填写和习题集作业的签名方法。 (3)线形及其应用:主要介绍粗实线、细实线、虚线、点画线和底稿线5种线形,其他线形今后用到时再介绍。粗实线铅笔的修理和使用先用电子挂图观看修理的形状,然后用动画演示粗实线铅笔的使用,再分组演示铅笔的修理和使用。 (4)粗实线铅芯的修理和使用不讲,在讲回转曲面时介绍,本讲以只介绍直线的画法。3.课前准备 收集以往学生的作业若干张,到工厂收集一些生产上使用图纸。准备一篇教师的铅笔制图字体和图线范例,将电子挂图和动画用PowerPoint制作成演示文档。因为是第一次课,所以课前要告诉同学上课时带好绘图仪器。 4.本讲作业 习题集上的字体和图线练习。 5.教学内容 【内容概要】本讲主要介绍与工程制图有关的国家标准,如图纸的幅面和格式、比例、字体、图线和尺寸标注等,介绍了绘图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平面图形的绘制步骤。要求掌握正确的作图方法和正确地使用绘图工具,在绘制的图样中遵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和《技术制图》中的各项规定。 (1)械图样的一般规定 为适应生产发展和技术交流的需要,对图样的绘制方法、绘图格式及绘图规则等作出统一的规定,为此我国在1959年发布了国家标准《机械制图》,之后又作了几次重大修改,使其进一步向国际标准化组织靠拢,有利于工程技术的国际交流。 1)图纸幅面和格式(GB/T 14689-1993)【用标准图纸演示图纸的大小】 表1-1 基本幅面尺寸(单位mm)(电子挂图)

《机械制图》全部电子教案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 [课题编号] 4-2① [课题名称] 绘图工具及其使用基本作图法 [教材版本]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制图(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王幼龙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机械制图习题集(机械类),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用的绘图工具及其用法; 2、通过学习与练习,能基本掌握常用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 3、熟练掌握用三角板、圆规等分线段、圆周和作正多边形等基本作图方法。 二、学习方法与素质养成 通过练习,能较熟练使用绘图工具,掌握基本作图方法,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三角板、圆规的使用方法;等分圆周和作多边形。 [教学难点] 图板和丁字尺及三角板的配合使用。 [分析学生] 1、部分绘图工具,学生在学几何时已会使用,等分线段也容易理解。 2、运用常用的绘图工具,从学习一开始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并通过不断练习达到运用自如。 3、学习时学生可能会认为简单易学,产生马虎现象。要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绘图工具的方法,通过练习熟练地绘制图线。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讲演结合、讲练结合、归纳法。 [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网络课程,圆规、三角板、直尺、图板、丁字尺、曲线板。 [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5~10分钟) 1、标注尺寸的基本规则和注意事项;角度尺寸的标注;倾斜尺寸注法等。

2、讲评作业共性问题。 3、提问教材P.23 思考题 4、5题。 4、预习提问,集中问题。 二、导入新课 简述本节课的作用和重要性,导入本节课教学目标和要求。 绘图离不开工具,今天要介绍绘图工具及其使用,重点放在使用上。绘图速度的快慢、图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是否能采用正确的绘图方法和按正确的工作程序,自如地运用各种绘图工具绘制几何图形。 三、新课教学(70~80分钟) 1、绘图工具及其使用 教师讲解并演示常用绘图工具,除实物演示,还应充分运用网络课程演示。 穿插学生练习:在小图板上,用丁字尺、一副三角板,画水平线的平行线、垂直线的平行线、与水平线成15°倍数角的各种倾斜线。 在教师演示指导下,正确使用圆规画各直径不等的圆和圆弧。 2、线段等分法 教师讲解并演示用平行线法、分规试分法等分线段。 学生穿插进行已知线段5等分、7等分练习。 3、等分圆周和作正多边形 教师讲解并演示用圆规和三角板等分圆周和作正多边形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穿插练习并让学生板演,随时讲评,纠错改进。 4、课堂练习 按排学生课堂进行习题集P.7题2-1(1)小题练习。 四、小结(5~10分钟) 1、熟练使用绘图工具是提高绘图质量和效率的基本保证; 2、圆的等分和作多边形在工程制图中应用广泛,能熟练掌握,对提高绘图速度和图面质量十分重要。 3、课堂作业讲评,点拨。 五、作业 1、习题:完成习题集P.7题2-1。 2、补充题:试分析平行线法、分规试分法等分线段的优缺点。 3、预习:教材P.29- 椭圆画法、斜度与锥度;了解作图步骤。 [板书设计] 参考相应的P.P.T文集。 [教学后记]

(完整版)1机械制图(一)

机械制图(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机械制图(一)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计划学时:90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 1.前言 1.1 课程定位机械制图(一)属于专业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具备识读与绘制机械图样能力和实际技能而开设的。本课程目的是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的产品及工装设备设计、加工、装配调试工作时技术图样的识读和绘制打下基础。 1.2 设计思路鉴于该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为多门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的核心地位,为实现培养学生读图和制图的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为:1.本课程标准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从“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课程目标。教学项目的设置应有针对性的工作任务,通过项目的完成有相应的能力培养目标。 2.机械制图(一)计划学时90,教学目标主要是合理表达机件结构并标注尺寸。2.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通过案例驱动式的项目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图示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仪器绘图及徒手绘图的实际技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为其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 2.2.1能力目标 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 能正确完成基本体及其截切体三视图的绘制与尺寸标注; 能应用形体分析、线面分析方法正确绘制组合体三视图及尺寸标注; 能使用多种表达方法表达机件并选择最优表达方案;

能正确标注机件尺寸; 222知识目标 掌握正投影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方法; 能正确掌握、认真贯彻制图国家标准和其它有关规定; 掌握基本立体、组合体的绘图和读图方法; 掌握根据轴测图绘制三视图方法; 掌握机械零件常用的表达方法画法和标注; 2.2.3其他目标 自我学习能力; 良好职业习惯; 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 3. 课程内容与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