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是怎样统治中国的

北洋军阀是怎样统治中国的
北洋军阀是怎样统治中国的

北洋军阀是怎样统治中国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业方面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

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不多,中国工矿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三、金融业方面

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商业在往来流通中,通常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把原大清银行和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和新的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创建伊始实际资本不过300万元。后来通过招商股扩充资本,到1920年已有资本1229万元,此后,总行又在地方省市陆续设立分行。

新的交通银行由于拥有铁道、航运、邮政、电报四个系统的存款业务专权,资本实力雄厚。之后随着中国邮电交通事业的发展,交通银行的

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在以上两大银行外政府还设立了7家专业银行,拥资7000万元。就在政府兴建官办银行的同时,地方银行和私营银行也发展起来。在地方上,各省市和军阀统治区内,各式银行纷纷冠名建立。1915-1921年,全国新设银行达124家之多,其中著名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盐业、金城、大陆、中南等大银行均在此时建立,中国银行业亦由此进入了日臻发达的时期。这些银行建立后,并不完全受军阀地方势力操控。它们中的一部分利用政府提供的充足资金,开展正当的存取汇兑信贷业,调剂资本流通,扶持地方产业发展,同时也使自身得到了发展。

长期以来每谈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人们都会笼统地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各国无暇东顾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1912-1928年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纯某种因素所造成的,它是在北洋军阀政府的不完全作为下,多种以下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北洋军阀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实施的结果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周学熙曾经两度出任财政总长。他凭借着袁世凯、徐世昌、熊希龄、颜惠庆等政府要员的支持,以政府为后盾,开始逐步有计划地实施实业政策。他二次上台就积极贯彻他的财政方针"整理田赋,调整盐产,清理官产,施行烟酒公卖",筹办实业银行和兴办工业。

(二)是地方自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果自从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中国就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一时期里,中央政权控制不了地方政权,反映到经济上就出现了中央财政不能控制地方财政,相当一

部分军阀划地而治。军阀为巩固和扩充地盘,实施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例如阎锡山在山西境内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促进了山西近代工矿业和金融业的发展。

(三)是民众爱国运动对民族经济的推动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混乱政治黑暗,军阀出卖中国主权的行为引起国人的愤慨,引发了一系列的爱国政治运动。1915年日本逼迫北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广大民众就掀起了一股爱国主义运动。运动在经济上则表现为抵制日货爱用国货运动,运动的效果一方面抵制了日货倾销,另一方面扩大了对国货的需求,带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壮大。这种效应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中表现更为突出,这对中国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四)是人口迁徙与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经济壮况是一个国家人口变动的基础,而人口变动又直接影响到生产、消费与积累。人口迁徙是人口变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与社会经济变动的关系最密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最直接。20世纪初,中国农村人多地少水旱灾、匪灾频繁、租税繁重,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许多百姓为逃避战祸大规模迁徙。这一时期华北各省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使外国在东北地区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还缓解了东北地区劳动力相对紧缺问题,对东北地区近代工农业发展重要作用。由于新兴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许多过去的手工业者、小商贩、船夫、挑夫没了生计,成为流动人口又一大来源。这些流动人口为了维持生活,纷纷涌入城市,人口城市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也为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北洋军阀时期的社会混乱,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来说不是一个有利的环境,但北洋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失控,使之不能任意操纵经济,也就不能任意破坏经济的发展,致使中国经济在如此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仍然有所发展。北洋军阀政府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完全没有作为,而20世纪初中国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政府的这种不完全作为,反而使辛亥革命影响、国际市场的新变化、政府的经济政策与实施、地方自治、民众的爱国运动和人口迁徙等各种社会因素更充分的调动起来,形成一种综合的社会力量,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

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北洋军阀时期历史汇总

近纲报告第一章节--北洋军阀时期 引子--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的渊源 事情还得从十九世纪末期说起。甲午战争爆发后,袁世凯被李鸿章派赴东北前线,负责筹拨粮饷并联络各军。由于清军在战争中节节败退,朝野人士在战后交章上奏,争相向朝廷献言练军之法。 袁世凯的运气也实在是好,恰好这时编练定武军的胡燏棻被调去督办津芦铁路,袁世凯 翁同龢和荣禄等人随后便联名保荐袁世凯接替胡燏棻前往小站练兵。有了这些朝中大佬的保荐,事情当然好办。由此,袁世凯便屁颠屁颠的跑到天津小站练兵去了,这也成为他一生事业的发迹之始。 1895年12月,袁世凯到小站正式接管了已初具规模的定武军,在将原定武军的兵额招足到7300人后,袁世凯将之改名为新建陆军。为了把新建陆军建成一支模范军,袁世凯重金聘请了包括退役军官沙尔在内的十几位德国教习,并规定全军使用统一的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为德制或奥制的标准化枪械,这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时的袁世凯,所有的精力和心思都放在这支军队上,几乎连吃奶的劲都用上了。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建陆军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 袁世凯用人还是有一套的,后来北洋军阀的这批风云人物大都是在袁世凯的提拔任用下才脱颖而出的,譬如“北洋三杰”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原定武军的各级军官如曹锟、卢永祥、段芝贵等人,就连那些被朝廷革职的甲午败将如张勋、姜桂题、田中玉等人,他们也都纷纷投靠到袁世凯的麾下,为之卖命。 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中惨败,扩大新军的规模也就成为朝野中的共识,这对袁世凯来说,简直是个天大的机遇。1903年11月,经过一番努力后,慈禧太后终于同意了袁世凯设立练兵处的建议。由此,袁世凯甩开膀子大干,北洋陆军六镇也在两年之后大体编练完成,这也是后来北洋军阀的发轫期。 当时的北洋六镇,除第一镇因是旗兵不能控制外,其余五镇都是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各镇的主要将领也几乎都是由袁世凯一手选定,个个都是小站出身:第一镇统制先为凤山、后为何宗莲;第二镇统制先为王英楷,后为张怀芝;第三镇统制先是段祺瑞,后为曹锟;第四镇统制吴凤岭;第五镇统制为吴长纯,后改为张永成;第六镇统制先是王士珍,后改为赵国贤。下面担任协统、标统的中上层军官也都是袁世凯的人,比如雷震春、陈光远、李纯、王占元、卢永祥、鲍贵卿、王怀庆、田中玉等。 看到日益成长的新军和权势日渐加重的袁世凯,那些满族亲贵不免有些养虎为患的不寒而栗了。的确,袁世凯是很能干,但他又太能干了,而且是个汉人哪。袁世凯那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已经渐渐如脱缰之马,清廷的缰绳似乎有点套不住他了。特别是军队方面,清廷虽然计划编练三十六镇,但除了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练成外,其它各省大都没有练成;即使练成的,战斗力也远不如北洋陆军六镇。 袁世凯毕竟不是曾国藩那样忠君爱国、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这万一他……哼哼,后果不

2017秋京改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军阀的统治》word教案

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知识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历程: (1)从“兴衰”角度看 形成阶段:1895年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衰落阶段:1916年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3,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封建的买办的武装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袁世凯时期(1912年——1916年):卖国、独裁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上:破坏约法,控制内阁 思考: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那些?目的何在?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思考:面对北洋政府的裁军命令,南方革命党人采取怎样的态度?说明什么? 二,袁世凯称帝 1,过程: 思考:袁世凯是如何一步一步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 宣统退位 A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山辞职 破坏责任内阁制 B就任正式大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国会 C担任终身大总统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任期无限制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复辟帝制出卖国权接受二十一条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⒉袁世凯复辟帝制得以实现的原因: ⑴个人自身的因素; ⑵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019-2020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随堂练习卷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1.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 A.总统制 B.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内阁制,排除B项。此时皇帝已经退位,排除C项。袁世凯此时尚未称帝,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 A 2.20世纪初期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解析由题目中的“20世纪初”可排除A项和B项,A项是1842年签订的,B项是1895年签订的。C项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是日本在1915年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条约。 答案 D 3.“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解析材料“覆民政而复帝制”反映的是民国初年的复辟帝制。20世纪初期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但最终失败,“民国乃得中兴”,故C项正确。 答案 C 4.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复辟帝制 解析结合材料“元首谋逆,蔑弃《约法》”可知此行动指的是袁世凯称帝后,革命党人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护国运动,故选C项。 答案 C 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解析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皖系军阀。 答案 D 6.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北洋军阀的统治D

章末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统治者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对内实行专制独裁,违背民主共和,中国的政治异常黑暗。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9题。 1.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建立后不久就被迫辞职的内阁总理是() A.孙中山 B.唐绍仪 C.黄兴 D.陆征祥 答案:B 2.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加强独裁统治采取的措施有() ①逼迫清帝退位②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③破坏《临时约法》④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清帝退位后,袁世凯才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答案:B 3.1913年,袁世凯制造了“宋教仁案”。他主要是为了( ) A.向国民党展示军事实力 B.阻止宋教仁组织责任内阁 C.维护其专制统治 D.讨好西方列强 解析:A、D两项显然不符合题目要求。本题迷惑性最强的是B项,B项是直接目的,C项才是根本目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4.“宋教仁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 A.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 B.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矛盾 C.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D.国民党与北洋军阀的矛盾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对“宋教仁案”的理解,来考查对辛亥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的认识。宋教仁是民主共和的维护者,袁世凯制造“宋教仁案”的目的在于实现独裁统治,所以B项是最佳答案。 答案:B 5.袁世凯通过镇压二次革命( ) A.彻底消灭了国民党 B.完全控制了国会 C.将其独裁统治扩展到全国 D.赢得了帝国主义的支持 解析:在镇压二次革命的过程中,袁世凯的北洋军进驻并控制了南方各省。 答案:C 6.1913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强迫”是指() A.违反了有关的法定程序 B.违反了宪法的有关规定 C.议员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D.违背了中国人民的意志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第一节 教案三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第四章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一节教案三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第四章 教学目的: (一)基础知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和宋教仁案;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和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的成立;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二)思想认识:1、袁世凯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三)能力要求: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与资产阶级革命派二次革命的失败来分析认识其原因,总结教训,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和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教学难点: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为什么能篡夺革命果实?进而导入新课。 一.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 引导学生分析概括,在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是怎样逐步建立起独裁专制统治的? (1)政治上,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教师分条进行讲述:在政治上,袁世凯把其亲信安排在军事、财政、内政、外交等要害部门,同盟会员只能担任一些“冷衙门”的总长(王宠惠、蔡元培、宋教仁、陈其美分任司法、教育、农林、工商总长)。之后,袁世凯又迫使唐绍仪内阁辞职,强迫参议院通过他所提名的新内阁,使之完全成为听命于己的御用工具。 在军事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6小字内容) 概括袁世凯政权的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 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使学生明确:(1)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目的——A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B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轨道。 2、宋教仁案(1913年3月20日) 袁世凯是“宋案”的幕后策划者,其目的是为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教师解释“《真理画报》刊登刺杀宋教仁的有关人犯”,五人分别为主谋袁世凯,同谋国务总理赵秉钧,联络者内务部秘书洪述祖,指挥者上海大流氓袁的长江侦察科长应桂馨,行凶者流氓兵痞武士英。1913年4月24日武士英暴死狱中,1914年2月17日赵秉钧在天津督署中毒而亡;应桂馨于1914年1月在天津被军政执法处侦探长郝占一杀死。上述三人

第5讲 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练习)

高考短板突破 短板1借助时代特征解读历史概念的意识不足 例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针对练1] (2016·郑州期中调研)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挽救民族危亡B.发展资本主义 C.提倡民主科学D.推动实业救国 短板2论证问题的逻辑性不严谨 例2(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针对练2] 1921年中共“一大”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英文译稿)中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B.党纲通过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任务 D.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 短板3调动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史料的意识不足 例3(2014·课标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1915年,曾做过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据此可知( ) A.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国情B.政府为君主制制造與论 C.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D.共和制不适应于中国 解析:选B。材料是袁世凯顾问古德诺对中国国情的推断,不能全面反映中国社会的真实状况,故君主立宪制符合国情不准确,故A项错误;从古德诺的身份和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的行为可知,其言论是为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古德诺一人之言,不能体现出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故C项错误;古德诺认为共和制不适合中国是在为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制造舆论,不能反映出共和制不适应中国,故D项错误。 2.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立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解析:选A。辛亥革命后在形式上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但是“被废止”“称帝”“复辟”表明民主进程艰难,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的局限不是体现在《临时约法》被废止、称帝和复辟上,故B项错误;《临时约法》被废止、称帝和复辟更不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不能反映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故D项错误。 3.下图反映的是1912年、1921年在华企业比重变化,其主要因素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的限制 B.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北洋军阀的统治教学设计

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洋政府的建立,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复辟帝制与卖国行径,通过活动了解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的史实,感受民国初年中国时局的动荡状况。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历史发展是充满曲折的,革命斗争不是一蹴而就的,知道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革命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与卖国行径,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难点: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北洋军阀的统治》。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袁世凯复辟 (二)军阀割据混战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北洋军阀的统治》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宋教仁遇刺案。1913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这就是民国初年震惊全国的“宋案”。“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2)发展过程: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便迫不及待地从破坏、践踏民主共和制转入彻底取消民主共和制、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

(3)产生的结果: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绝望而死。 结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逐渐分裂。 2.接着,我们再来学习下一个内容:军阀割据混战。课文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 (1)原因: 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统治: 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3)产生的结果: 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时期,军阀割据,政治动荡,被称为最黑暗的时期。这一时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新旧体制杂糅并存。 2.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坚持不懈地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这些斗争,虽然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却丝毫没有改变军阀专制独裁统治的黑暗现实。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作业布置】 1.北伐战争时期盘踞江西的北洋军阀是谁? 2.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鞑虏”指的是什么? 3.北伐战争时期盘踞江苏的北洋军阀是谁? 4.国共两党共同推动的北伐战争是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北伐的对象不包括谁?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略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经济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但1912-1928年中国社会经济仍有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农业方面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条例共为8条,规定了凡扩充或改良农产畜牧,可依本条例获得奖励;同年11月3日,北洋政府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更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具体规定了给奖办法,对造林在200亩至3000亩以上者,分五级给予荣誉奖励,对"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不仅旨在促进农业的多种经营,而且旨在为轻工业开发原料,为农业改造生态环境。以上这些奖励政策的出台,刺激了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这一点从当时各种作物种植面积和在出口货物中所占比重的消长情况可以看出。在经济作物中,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作物为棉花、蚕桑、烟草、大豆、花生等。由于经济作物的发展与粮食作物的商品化,在中国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逐步形成了若干农业专门化区域。如棉花多产于江苏、湖北、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省;蚕桑多产于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省,农业专门化的发展,表现了中国农业经济商品化发展的程度。 二、工矿业方面 1911年以前的中国工业,除少数兵工厂外,大约有75个制造业和33个煤矿、金属矿,而且这些厂矿均建于1872年至1894年期间。从1895年起,华资制造业数量有了一定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看与1918-1922年时期开始生产的新企业相对地大量涌现的情况相比也不算多。 从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例由7%上升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1912-1920年工矿业为稳步发展阶段,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其资本都有大幅度稳步增长。据统计在1913年前,全国登记的工矿企业有698家,资本为33082元,工人有20万多。到1920年,全国工矿企业增加到1759家,资本额50062万元,分别增长了152%和51%,工人增加到56万多,增长了167%。这一时期年工业平均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8年企业数仍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企业资本总额增加不多,中国工矿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 三、金融业方面 随着近代商业的发展,对金融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商业在往来流通中,通常需要大量资金进行运作。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就把原大清银行和成立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和新的交通银行。 中国银行创建伊始实际资本不过300万元。后来通过招商股扩充资本,到1920年已有资本1229万元,此后,总行又在地方省市陆续设立分行。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教学目标 1 要求学生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 仁案;善后大借款;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 "二十一条";五九 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 通过学习袁世凯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 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封反 帝的革命任务;通过学习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使学生认识到民主共和 以深入人心。 31 通过对袁世凯对内专制、独裁、复辟、践踏民主共和、镇压民主革 命的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袁世凯倒行逆施的反动性。 2 通过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孙中山等革命派反 对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坚持民主主义的立场 是进步、正义的,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歌可泣。 教学建议教学地位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建立北洋军阀政府之后, 又进一步走向专制、独裁,再进而复辟帝制,结果走上灭亡之路。 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及中国社会进步力量在逐渐认清袁世凯本质后,

展开了一系列斗争,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虽然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形式上恢复了民国,但政权仍掌握在封建 军阀手中,中国革命的道路仍漫长而又艰难。 重点分析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运动是重点。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实 行专制独裁,对外则卖国、投靠帝国主义,一步步地实现了帝制复辟。 护国运动是一场旨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的资产阶级 民主运动。 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了全国性的斗争高潮,基本上实现了倒 袁的预期目标。 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确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难点分析 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是本课难点。 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学生知道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因而在学习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时,学生会对前面学过的知识产 生疑惑,既然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为何还会出现复辟帝制现象?复 辟帝制正反应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就是说中国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 不彻底。 而复辟帝制的迅速垮台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思想已深入人心。 讲清这一问题,在学习后面的张勋复辟时,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一节五四运动 一、五四爱国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继续加深,中国人民继续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而不懈探索、奋斗。这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以下两个方面特别引人注目:一是社会进步力量的增长。由于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放松,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这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了新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小资产阶级即小商人、小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以及新知识分子的人数也大大增加。其中,工人阶级的成长尤其令人瞩目。1919年,产业工人的人数已超过了200万人,这相当于俄国19世纪90年代产业工人的数量。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也不断提高,他们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已经从经济斗争扩展到了政治斗争,开始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代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中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成长为中国革命的新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二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带来了中国社会空前的思想解放,这为中国人民进一步探索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就在这时,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理论。于是,一些中国人开始运用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思考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而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部分先进分子则很快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革命的新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伴随着中国社会出现的上述新变化,中国革命逐渐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向发展,中国社会出现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发端于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紧和皖系军阀的黑暗统治。五四运动前的几年中,欧洲列强虽因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但日、美却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日本夺取了原德国在中国的大量权益,还通过“二十一条”、“西原借款”、《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等获得了更多的在华利益,逐渐成为列强中侵略中国最积极、掠夺中国权益最多的国家。1917年“蓝辛—石井协定”签订后,美国协调了与日本的侵华步骤尤其是经济侵略也不断扩大。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又卷土重来。到“五四”前夕,中国的民族危机再一次加深,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在国内,控制着中央政权的皖系军阀与其他军阀之间的争斗接连不断,政治上发生了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先后与黎元洪、冯国璋为首的总统府之间的激烈政争,军事上发生了皖系军阀与西南军阀之间的对抗与战争,等等。皖系军阀为发展自己的实力,还不断借参战之名搜刮民脂民膏,甚至不惜出卖主权来换取日本的支持。“五四”前夕,军阀政治十分黑暗,人民生活极为困苦,中国人民与封建军阀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形势下,一场大规模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着。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终于点燃了这场革命风暴的导火线,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第四单元 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四单元北洋军阀的统治 高考范围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①北洋军阀政权 ②“二次革命” ③“二十一条” ④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全国卷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12.袁世凯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主要是为了 C A.弥补财政赤字B.支付外债C.镇压国民党D.复辟帝制13.下列各项,符合20世纪初粱启超史学主张的是 B ①反对把史书写成帝王谱牒②提倡用章节体编写史书 ③批判近代西方史学理论④强调探讨社会进化之理 A.①③B.①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15.“二次革命”的主要战场在 B A.江西和上海B.江西和南京 C.江西和广东D.江西和安徽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10.1913年在印度召开的西姆拉会议 B A.是由中国和英国参加的双边会议B.讨论了西藏问题 C.讨论了中印边界问题D.划定了“麦克马洪线” 11.中国第一条自行设计的铁路建造于 C 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 C.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D.辛亥革命发生之后 (二)上海卷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①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 ②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客观条件? 材料二:已经垄断中国卷烟市场的英美跨国公司——英美烟公司,多方谋划“把南洋公司打垮”。1919年5月,它诬称南洋公司为“日资”,其产品为“日货”,大造舆论,并买通北洋政府官员下令其停业。南洋公司认识到“若屈降外人,则公司必将衰败”。因此,它联合各界奋起抗争,终于得以重新开业。 ③南洋公司与英美烟公司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问题? 41.①迅速上升(1分)。 ②辛亥革命创造了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2分)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1分)“一战”期间形成了对中国有利的国际市场的环境。(2分)抵制日货等群众性爱国运动扩大了国货市场。(2分)若指出北洋政府也采取了一些鼓励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也可给1分,但本小题最高不得超过7分。 ③a. 外国侵略(或帝国主义)势力要继续控制中国市场。(2分) b. 民族资本家具有反帝爱国的积极性。(2分)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市历史试题 38.1500年以来的历史,是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其主线是现代化(或工业文明)。但是在此进程中不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1)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的第一步完成于17世纪40年代到18世纪晚期。请从欧美在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方面的新变化予以概括说明。(2分) 示例:文化上:近代自然科学兴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活跃。 政治上: 经济上: (2)为什么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后的100年间,资本主义逐渐成为一个世界体系?(3分) 生产方式: 政治变革: 国际格局: (3)垄断组织产生的条件和实质是什么?“二战”前后垄断又有何新的发展?(3分)(4)(以下3个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主要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进入垄断阶段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体制方面所呈现的不同特征,说明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差异性和多样性。(3分)(5)人们常说,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步履艰难、一波三折。请列举从19世纪60年代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尝试。(3分) 38.(1)政治: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1分);经济;手工工场(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发展或英国开始工业革命(1分)。 (2)主要国家先后完成了手工工场到大机器生产(或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过渡(1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1分)(如具体列出1848年欧洲革命,1861年改革,德、意统一,美国内战,明治维新中2项以上也可给1分);殖民扩张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或殖民地半殖民地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分)。 (3)是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下对生产关系的调整(2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1分)。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准备?????①1912年3月10日,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②1913年11月,解散国民党。 ③1914年5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1914年底,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 ⑤1915年5月,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2)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虚伪的袁世凯。 2.护国战争 维护国家的共和体制 (1)背景? ????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袁世凯称帝,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2)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3)结果???? ?①不少省份相继宣告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②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已成为时代潮流。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原因: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2)表现 (3)影响: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晥、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2.“府院之争” (1)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 (2)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 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3)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3.护法运动 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重新建立共和的民主法统。 (1)原因: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 逆时代潮流,失败是必然的。 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②中国劳工前往欧洲作战,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10.北洋军阀的统治 教案

第10课北洋军阀的统治 宋应贵 知识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知识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历程: (1)从“兴衰”角度看 形成阶段:1895年小站练兵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 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毙命。 衰落阶段:1916年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2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3,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封建的买办的武装政治集团;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 ◆袁世凯时期(1912年——1916年):卖国、独裁 一,袁世凯专权 1,政治上:破坏约法,控制内阁 思考: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那些?目的何在? 2,军事上: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思考:面对北洋政府的裁军命令,南方革命党人采取怎样的态度?说明什么? 二,袁世凯称帝 1,过程: 思考:袁世凯是如何一步一步破坏民主共和,复辟帝制的? 宣统退位 A就任临时大总统 中山辞职 破坏责任内阁制 B就任正式大总统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国会 C担任终身大总统废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任期无限制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D复辟帝制出卖国权接受二十一条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⒉袁世凯复辟帝制得以实现的原因: ⑴个人自身的因素; ⑵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支持(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对内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代表帝国主义的利益。) ⑶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斗争软弱无力, ⑷尊孔复古的逆流 ◆段祺瑞为首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1920)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半封建性决定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1,形成的社会根源: 半殖民地性决定(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 那些影响? 二,短命的张勋复辟: 1,府院之争 (1)含义:是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2)焦点——要不要参战,由谁主持参战 (3)实质——美日在中国的争夺,美日矛盾的体现。 (4)后果——“府院之争”给张勋复辟提供了可乘之机。 2,张勋复辟的活动 思考:段祺瑞对待张勋复辟的态度是怎样的?两次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什么? 三,段祺瑞专制: ◆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一,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制定临时约法(1912) 2,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1913) ⑴宋教仁为什么要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 ⑵阅读书中国民党宣言的部分引文,分析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宗旨与同盟会的纲

高三历史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一、教学内容: 复习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4)—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二、教学目的: 掌握基本史实,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四、主要教法:讨论,概述,提问 五、教学过程 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1、时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 2、根源:半封建性和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3、性质:封建、卖国的反革命军事、政治集团。 3、过程: ①清末:1905年袁在天津小站练兵,利用师生、部属关系,笼络大批亲信。 ②1905年:身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建立北洋新军六镇,形成雏形。 ③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后,帝国主义选中袁世凯为新工具。 ④1912年: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以袁世凯为首的军阀集团掌握了政权。 ⑤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分为直、皖、奉三大派系 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一)袁世凯的黑暗统治(1912--1916年) 1、外交:出卖国家民族利益举例: 2、内政:违背民主潮流(对内专制独裁事实有哪些?复辟倒退过程?) ①大搞复辟活动:A、政治上 B、军事上 C、刺宋案,镇压二次革命。 ②加紧复辟帝制: 第一步: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 第二步:1914年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将大总统的权利扩大到几乎与皇帝一样。接着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暴露其当皇帝的野心。 第三步:公开恢复帝制(1915年12月12日当上“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 (1)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革命果实反被袁世凯窃取。因此,复辟封建君主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一、概述北洋军阀统治概况1 2 3 说明:双半性质未改变;仍需反帝反封建。 二、分析北洋军阀的性质 三、北洋军阀统治期限 1 2 3 4 四、做典型例题。 然后给学生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斗争手段不断深入:法律手段——政党政治——军事斗争。 五、布置学生思考:辛亥革命 象?袁世凯复辟为什么短暂而亡?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北洋军阀的统治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的统治。 2、穆藕初翻译并出版泰勒(美)《科学管理法》并在德生、厚生、豫丰等纱厂推行“泰勒制”管理法。并著有《植棉浅说》,致力于改良棉种和推广植棉业。 3、五四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加紧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对外卖国、对内镇压政策。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9年4月30日,英、美、法决定将德国在山东权益全部交给日本,并在《凡尔赛合约》中明文规定。消息传来,群情激奋,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在校学生到天安门集会,一致要求惩办曹汝霖(二十一条时外交次长)、章宗祥(驻日公使)、陆宗舆(二十一条时外交总长),并痛打章宗祥,火烧曹汝霖住宅。北洋政府军警逮捕了一些学生。至6月3日,是五四运动的第一阶段,以北京为中心,以青年学生为主力,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和军阀政府的对内专制、对外卖国的反动统治,显示了青年知识分子的革命先锋作用,但没有工人及市民的广泛参与,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6月3日后,运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并突破知识分子范围,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使运动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运动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6月5日,上海日资的内外棉第三、四、五纱厂首先罢工。后来实现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同时进行的“三罢”。工学商联合起来同国内外敌人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第一次,表民中国人民觉悟和组织程度迅速提高。6月10日,北京政府免去曹、章、陆三个卖国贼职务(第一个胜利成果),要求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成为运动中心内容(山东拒签和约运动最为普遍和激烈)。6月28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又一胜利成果)。意义:表现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既是爱过政治运动,又是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哺育了我国一代杰出的人才(革命家、政治家、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社会学家);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投身工人中宣传马列主义和组织工作,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共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4、马列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出现一大批宣传马列主义的进步刊物(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瞿秋白、郑振锋《新社会》);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陆续出现(1920年3月,李大钊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毛泽东创办文化书社;1919年9月,周恩来参与建立觉悟社);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涌现出一批积极传播马列主义的先进分子(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我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开始;杨匏(pao二声)安是华南地区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五四后,一批革命知识分子竞相完成由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思潮(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各式社会主义)是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5、胡适把杜威(美)实用主义称为实验主义,提倡“存疑主义”,认为天下没有永久不变的真理,主张重估一切价值。政治上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论。 6、梁启超、张东荪(sun一声)为首的研究系积极宣传罗素(英)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行会社会主义),主张在保存现有国家政权的条件下,组织基尔特(行会)管理生产,实行生产自治,产业民主,由国家负责产品分配和保证全民消费,从而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解放。 7、无政府主义派(黄凌霜、区声白进化社,《进化》月刊)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强权和国家,幻想通过宣传和暗杀等手段建立一个生活平等,工作自由,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互助互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 8、工读主义(“工读互助主义”)综合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互助论”、作家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以及新村主义等形成。主张劳心与劳力、工与读相结合,教育与职业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