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课件

热力环流课件

热力环流课件

热力环流是地球上大气和海洋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它对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

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热力环流的原理、影响因素以

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的原理

热力环流是由地球表面不均匀的热量分布引起的。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

不同地区的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地表温度差异。温暖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而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这种气压差异引发了气流的运动,

形成了热力环流。

二、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

1. 地球自转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同,赤道地区

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强烈,而极地地区则相对较弱。这种不均匀加热引发了热力

环流的形成。

2. 地形和地貌

地形和地貌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地貌

特征会改变地表的热量分布,进而影响热力环流的形成。例如,高山地区由于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容易形成冷空气下沉,从而形成高压区。

3. 海洋运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储库,海洋运动对热力环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

表面的热量会通过蒸发和降水等方式转移到大气中,进而影响大气的温度和湿

度。同时,海洋运动也会改变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热力环流的形成

和分布。

三、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热力环流决定了全球降水的分布。热带地区的低压区和副热带高压区是降水的主要区域,而中纬度地区则相

对较干燥。这种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其次,热力环流还影响了全球风的分布。赤道地区的东北贸易风和南部西风带

是热力环流的典型表现,它们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东北

贸易风将热量和湿气从赤道地区输送到亚洲东南沿海,导致了亚洲季风的形成。最后,热力环流还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地球气候的稳定性。例如,赤道地区的热力环流与洋流相互作用,形成了赤道东太平洋上升流和赤道西太

平洋下沉流,这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

热力环流是地球上大气和海洋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和地貌以及海洋运动。热力环流不仅决定了全球降水

和风的分布,还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地球气候的稳定性。深入了

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公开课】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定稿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找出防御自然灾害的针对措施,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资源。 大气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能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解释相关生活现象。用理论指导生活实际,提升学生自我的区域认知观念

和人地协调观。 【教学目标】 1、综合思维能力: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生活现象。 2、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3、区域认知观念: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人地协调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组合作探究,导、议、讲、练相结合 【教具准备】 实验、热力环流歪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工作; (2)进行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制作导学案。 学生准备: (1)温习以前所学关于气压、比热容的相关知识; (2)预习本节内容,完成预学案。 (3)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视频、实验、地理歪歌的预习 【教学过程】

把实验带进地理课堂——《大气环境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把实验带进地理课堂——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版本:湘教版必修一 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体验,多“发现”学习。而实验就是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最好途径之一。虽然实验活动在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中比较多,但实验在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规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开展地理实验活动是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尤其是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按相关教学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在没有观察的基础下直接运用图表学生比较难理解。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较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演示实验观察、分析来理解知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更好地为全球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打下基础,达到该知识点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是设计这堂课的核心。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从导入到实验创新联系生活实际,有各种实验穿插,拓展学生的思维。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学习,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顺利完成三维目标。 教学实录: (一)导入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023)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课件(26张)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2023)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热力环流课件 (26张) (共26张PPT) 第二章第二节课时2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课程标准 结合相关知识,说明气温、气压等大气的物理性质。(综合思维) 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1 2 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自然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地理实践力) 3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一 同学们,在玩篝火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燃烧的灰烬会从火焰中飞上去,向外转一圈就又会飞回来,这是为什么呢? 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

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气压的国际制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 A A, 大气上界 PA, PA PA>PA, 结论:同一地点,随着海拔升高,气压降低。 地面 1020 1010 500 490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495 495 1015 500 490 1010

1020 地面 单位(hPa) 高空 近地面 单位(hPa) 高空 近地面 结论:地面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均平行于地面。烟雾在玻璃缸内时如何飘动的?为何如此? 模拟实验 空气水平运动 地面冷热不均 地面 A A, 热 冷 冷 高 高

低 低 低 B, C, C B 高空 近地面 空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异495 500 490 1010 1015 1020 地面 A A, B,

C B 高空 单位(hPa) 近地面 难点突破 注意:高压和低压是相对同一水平高度而言的495 1015 地面 A A, 热 冷 冷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高中地理_《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热力环流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必修1 的第二单元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单元 第二节节“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承接了上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已经为学生介绍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由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下垫面性质不同、大气状况等引发不同地区温度的差异。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本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地理素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比如读图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等。那么高中更注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地理环境。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清楚知道大气圈是地理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并具备了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而热力环流的理论性、抽象性又比较强,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 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 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 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 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 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二)学法

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 四、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 【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烟雾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飘动,并边思考原因……有没有同学能将你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一下? 学生:…… 教师:请坐!掌声鼓励!同学们,他说的和你们观察的到一样吗?(不对或不完整再请一位同学纠正或补充)看来同学们都是火眼金睛,请在导学案中绘制出烟雾飘动的正确路径。 【实验探究——格物致知】教师:我们已经通过实验发现了地面受热不均会引起大气运动。那是先引起垂直运动还是水平运动呢? 学生:垂直运动。 教师:为什么?而又是什么导致大气的垂直运动呢?有没有同学结合物理知识大胆的分析一下。 学生:A地地面更热,空气受热会膨胀上升;B地地面更冷,空气受冷会冷却下沉。 教师:非常好!请坐!这就是大气垂直运动的原理。其实我们生活中常常有这种现象,你看冒着热气的沸水和打开冰箱门下沉的冷气。A、B两地,C、D两地的空气又会如何运动?这节课我将给同学们三个锦囊,第一个请看:同一海拔高度上如果存在气压差,会产生一个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得大气由高压向低压流动。但这里我们要注意垂直方向上气压总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比较气压要在同一海拔高度上进行比较。所以我们要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必须先判断同一水平面气压的高低。谁来判断一下? 学生:A地大气受热膨胀上升,D地气压增加,形成高压; B地大气冷却下沉,C地气压减小,形成低压。高空气体由D地流向C地。

《热力环流》教案-【名师经典教学设计课件】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课时热力环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 到知识拓展迁移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提出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 →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分析、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展示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三)新课教学 1.自主学习:大气运动的意义?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什么是热力环流?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 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3)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4)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即学即练: 5.揭开悬疑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6.画图练习:学生合作画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示意图。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差不多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得“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明白得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爱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截了当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教具预备 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对地球的重要阻碍,和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就来学习下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多媒体)我们在初中学习地理的时候有学过这么一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但是真有如此的情形吗?什么缘故会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吧! 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上白天的温度能够达到127℃,夜晚的温度降到—183℃,一天中的温差能够达到310℃;什么缘故地球的日温差和月球的日温差会相差那么多呢?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第一,我们来看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现: 1、能运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要紧的直截了当的热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差不多原理。(重点)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重点) 3. 明白得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难点) 带着第一个学习目标,我们来完成下 【探究一】:读下图,并结合课本28页图2.1完成下列问题: 上图显示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100%什么缘故到达地面才吸取47%? 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被削弱掉了53%,一部分被大气吸取走19%,一部分被大气或者地面反射。(削弱作用) 补充:(大气吸取太阳辐射,要紧是臭氧吸取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爱护伞”;大气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因此地面覆盖物和云层对太阳反射专门大。) 什么缘故大气吸取地面辐射多,吸取太阳辐射少? 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容易吸取地面的长波辐射。 地面得到了47%的太阳辐射,却放出120%的地面辐射,“亏大”了吗? 大气逆辐射会将吸取的地面辐射还反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缺失的热量。 假如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应用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应用 湖南省冷水江市第七中学姜辉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解答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本课由问题→小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 →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城市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现象。 (二)难点 冷热不均引起气压高低变化和等压面弯曲的特点。 三、教学思路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起到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为此设计了以下活动: 1、地理小实验,让学生直观、真实感受热力环流、理解热力环流的成因以及气流运动特点。为学生能顺力画出环流图埋下伏笔。 2、观看多媒体演示,解决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等压面的概念。 3、案例和拓展探究。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简要分析。目的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 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蜡烛、香、纸板、1000ml的量筒)等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有关高一必修一地理课件

有关高一必修一地理课件 有关高一必修一地理课件 导语: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以下店铺为大家介绍高一必修一地理课件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必修一地理课件篇1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_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四、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 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概述 本说课稿针对《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这一教材单元进行讲解。该教材单元是湘教版必修一的内容,主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系统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格局,进一步认识到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 形成原因。 2.掌握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能够描述不同地区的 气候特征。 3.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认识到大气环流 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际观测数据 中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地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区分 不同类型的大气环流。 2.理解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能够分析大气环 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3.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并分析现实中的气象数 据,从中得出结论。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大气环流的定义和基 本分类,如经向环流、纬向环流、垂直环流等。 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详细解释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大气环流的特点和基本格局:探讨不同地区的大气 环流特点,如南北半球的风向、气压分布等。 4.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说明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 的影响,如赤道附近的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等。 5.大气环流的观测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气象数据, 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规律。 2. 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并进行概念解释和原理说明。 2.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 分析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实地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测气象数据, 通过实际观察和记录,加深学生对大气环流的理解和感知。 4.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操作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热力环流课件说课稿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早上好!我叫黄秋慧,来自华侨中学。今天我要说课的主题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热力环流。下面我将从这四大方面对这一内容进行剖析,首先是教材分析。主要有三方面:1.教材地位 •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受热不均匀的结果。大气受热不均匀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承接了上一课时“大气不均匀受热”的内容,也是后面学习“风”“三圈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地面冷热不均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也就是理解好温压与风压这两个关系。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定义,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③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山谷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其次是教法学法 ——学情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主要难在三点: 1.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 2.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3.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感到这些知识与生活应用无关。 ——教学策略 1.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模拟实验、案例分析的学习环境。实现知识与生活应用相联系。

热力环流课件

热力环流课件 热力环流课件 热力环流是地球上大气和海洋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它对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 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热力环流的原理、影响因素以 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的原理 热力环流是由地球表面不均匀的热量分布引起的。太阳辐射照射到地球表面, 不同地区的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导致地表温度差异。温暖的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而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这种气压差异引发了气流的运动, 形成了热力环流。 二、影响热力环流的因素 1. 地球自转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地球表面的不均匀加热。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同,赤道地区 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强烈,而极地地区则相对较弱。这种不均匀加热引发了热力 环流的形成。 2. 地形和地貌 地形和地貌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也有重要影响。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地貌 特征会改变地表的热量分布,进而影响热力环流的形成。例如,高山地区由于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容易形成冷空气下沉,从而形成高压区。 3. 海洋运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储库,海洋运动对热力环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 表面的热量会通过蒸发和降水等方式转移到大气中,进而影响大气的温度和湿

度。同时,海洋运动也会改变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热力环流的形成 和分布。 三、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热力环流对全球气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热力环流决定了全球降水的分布。热带地区的低压区和副热带高压区是降水的主要区域,而中纬度地区则相 对较干燥。这种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性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其次,热力环流还影响了全球风的分布。赤道地区的东北贸易风和南部西风带 是热力环流的典型表现,它们对全球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东北 贸易风将热量和湿气从赤道地区输送到亚洲东南沿海,导致了亚洲季风的形成。最后,热力环流还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地球气候的稳定性。例如,赤道地区的热力环流与洋流相互作用,形成了赤道东太平洋上升流和赤道西太 平洋下沉流,这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 热力环流是地球上大气和海洋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和地貌以及海洋运动。热力环流不仅决定了全球降水 和风的分布,还与海洋环流相互作用,共同维持了地球气候的稳定性。深入了 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2019-2020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运动: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说课稿教案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大气运动》位于教材的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这一节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和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本节课主要讲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与风的形成,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奠定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 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的方向。 2、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 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 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城市风、 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 观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风的形成过程。 2、难点: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3、处理方法:通过让学生亲手绘制热力环流图来掌握教学的重点;通过多媒体 课件的直观演示来突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 风的影响这一难点。 二、教学方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主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在讲风的形成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台风的录象,感受一下风的威力,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异常高涨。 2、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老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成果交流知识应用获得发展。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去观察、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优 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2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2课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思想指导下,依据心理学与教育学上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注重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思维的综合性,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使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研究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研究共同体”,以学论教,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大气环境的基础知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只有掌握了本节内容才能理解全球性大气环流,了解各类天气系统的特点,防御自然灾害,并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大气环境。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辐射,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了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了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差异引起空气做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组成了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说明相干现象。市教学内容建议“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说明相干地理现象”。本节要实现形成性目标,由于热力环流是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实际基础,所以说本节进修是为实现其他课程目标做的知识铺垫。 1 【素养目标】

1.人地协调观:增强环保认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造就酷爱家乡、建设家 乡的义务感。 2.综合思维:综合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会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生活现象。 3.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4.地理实践力:造就野外调查和室内尝试地理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 生产、服务生活。 【研究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 【研究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研究、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导、议、讲、练相结合等。 【教学手段】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环境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 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 得发展。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5、比较法: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的比较,让本节知识实际化。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 时间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引入1.复习大气受热 过程 3 分钟 出示图文,提问: 1.白天和夜晚的云层对地面的 气温有什么影响?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雾能 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思考并回 答 巩固旧知识 技能,引出新 的学习任务。 教学新课2.介绍大气运动 的有关内容 2 分钟 提问: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 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学生自学 课文第31 页倒数第 一段,思 考并回答 问题。 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 及信息提取 能力。

教学新课3.案例引入,复 习气压有关知识 4 分钟 投放资料:三国时期,诸葛亮 于农历6月的一天,在葫芦谷 设下伏兵,打算用火攻全歼司 马懿。这一天,晴空万里暑热 难耐,真乃火攻之良机。诸葛 亮依计将司马懿之众诱入谷 中……然而,正当大火冲天, 司马懿全军行将覆灭之时,一 场大雨不期而至,大雨浇灭了 诸葛亮扶汉反魏的壮志,使他 喊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不可强也”的千古悲歌。 提问:上天是怎样帮助司 马懿的?有无科学依据? 过渡:要解答此问题,应了解 大气的运动,而大气运动最简 单的是热力环流。 学生思考 并回答 引入气压知 识复习,为 后面分析热 力环流形成 作铺垫。 教学新课4.演示并启发学 生分析对流实验 3 分钟 实验演示:在教室门口点燃 蚊香,让学生观察其烟雾的飘 向,并分析原因。 小结:以上实验表明,由于中 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 力环流现象。那么,大气受热 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大气运动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呢? 观察发生 的现象, 思考现象 发生的原 理。 通过多媒体 演示,在学 生认真观 察、讨论和 思考的基础 上展开教 学,有利于 提高学生的 读图、观察 和探究式解 决问题等能 力。 教学新课5.启发学生分析 电脑课件中以空 气柱描绘的热力 环流形成图式 图1展示 5 分钟 1.指出图中若甲、乙两地受热 均匀则大气无运动。 2.指出图中近地面甲处是受热 区,乙处是冷却区,问:为什 么会有冷热差异? 3,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 空气垂直运动,问:冷热不同 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将怎样 运动? 4.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 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问:空 气密度和质量大的地方气压将 是大还是小? 5.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 学生观 察、领会, 并动手在 草稿上画 出热力环 流的形成 过程。 直观教学, 形成感性认 识。通过电 脑演示热力 环流形成过 程,这样学 生通过观 看、分析、 思考、回答, 教师的讲 解、归纳来 使学生获得 感性认识。 化繁为简, 一环扣一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下节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铺垫,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把握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海陆风、城市风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放飞孔明灯的图片)大家有没有放飞过孔明灯?孔明灯应该怎样放飞呢?首先点火,燃烧一段时间以后,抬升至空中,缓缓松手,孔明灯便会慢慢升入空中,还有著名的旅游项目“热气球”也是这样升入空中的,这个现象将用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来解释。 讲解:这节课的标题是"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是结果,那么是什么导致的大气运动?(冷热不均).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而地球表面是一个曲面,所以各个地方接受道德太阳辐射是不一样的,这就找造成了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板书:热力环流 转接: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讲解: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本节课应该主要掌握哪些内容? 板书:1、定义及形成过程 2、绘图 3、应用 过度:请大家阅读课本P38,完成投影上的相应题目 实验:观看实验视频 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放入一个热水碗与一个冰块盒子,在

【教案】人教版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 一、设计思想 1、考虑到热力环流难度较大要实现高效课堂,故未将本节前面的大气受热过程加入到本小节课中来。 2、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设计思想,采取观察模拟实验法、读图分析法,问题讨论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的展现。 3、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点,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点去理解地理原理,最后用所学的地理原理去解决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预设问题和活动的引领下,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解决问题。 二、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具体到本节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发展要求是:利用热力环流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三、学情分析学生初步具备气压等知识,有一些关于大气运动生活体验。但分析问题能力较弱,要加强引导。 四、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原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中简单现象的分析,总结内在的原理,然后用所学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和经历过的现象开始认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对海陆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实际现象。 五、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其规律。 六、教学难点 1 热力环流中大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 2热力环流中气压高低变化和近地面气温与气压的关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