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疾病护理常规2

第1页

病因尚未充分阐明。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投性疾病。约70%的GBS患者发

周内有前驱感染史,通常见于病前1~2周,少数思者有手术史或疫苗接种中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或疫苗接种中

首发症状多为肢体对称性无力,常由双下肢开始逐渐累及躯十肌、脑神经。严重

累及肋间肌和膈肌导致呼吸机麻痹。

3.发病时患者多有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感、麻木、刺痛和不适感等。感觉缺失呈王在

袜子样分布。

4.脑神经受累以双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较明显,表现为皮肤潮红、出汗增多、心动过速、心律失党

体位性低血压、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尿便障碍等。

6.GBS多为单项病程,病程中可有短暂波动。

(四)治疗

本病为单相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期可应用免疫抑制剂。在无严重感染、血液病、心律失常,无免疫球蛋白过敏、先天性IgA缺乏症等禁忌症的急性期患者可用血浆置换或静脉

注射免疫球蛋白。

[入院评估]

(一)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肌力及肌张力、感觉情况。

(二)了解起病形式和进展,来院前就诊及用药情况。

(三)病前有无感冒、腹泻等感染病史及疫苗接种史。

(四)血常规、血气及血电解质检查报告。

(五)风险评估:评估跌倒/坠床、误吸、VTE、非计划性拔管风险。

(六)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抵抗等情绪。

[持续评估】

(一)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等变化。

(二)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有无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呼吸费力、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呼吸肌麻痹表现。

(三)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1.肢体肌力、肌张力。

2.肢体有无感觉障碍及疼痛。

3.有无脑神经麻痹:面瘫、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

168

第2页

4.有无自主神经症状: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面部潮红、出汗、手足肿胀、营养障碍等。

(四)根据病情肺部听诊,注意有无咳嗽、咳痰、肺部罗音、发热等肺部感染征象。(五)有无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六)脑脊液检查结果蛋白-细胞分离,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出现于病后2~3周。(七)电生理检查报告: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

(八)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对疾病的认识和学习的需要。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一)低效性呼吸型态:与周围神经损害、呼吸肌麻痹有关。

(二)吞咽障碍:与脑神经受损所致延髓麻痹、咀嚼无力有关。

(三)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肌麻痹致咳嗽无力、肺部感染有关。

(四)躯体活动障碍:与四肢肌肉瘫痪有关。

(五)有受伤的危险:与四肢肌肉瘫痪有关。

(六)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吞咽困难、营养摄入不足有关。

(七)自我形象紊乱:与长期应用激素治疗有关。

(八)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肢体瘫痪有关。

(九)恐惧/焦虑:与呼吸肌麻痹引起呼吸困难带来频死感有关。

(十)知识缺乏:患者及家属缺乏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护理相关的知识。(十一)潜在并发症:肺部感染、VTE.

[护理措施]

(一)急性期护理

1.保持情绪稳定,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吸氧。

2.卧床休息,取半卧位,坐位或可适当抬高床头15~30°,瘫痪肢体保持良肢位。

3.中重度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防止误吸。

4.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必要时给予吸痰。

5.气管切开患者做好气管切开护理,及时更换切口周围纱布,预防感染。

6.勤翻身,出汗多者及时擦洗,预防压疮发生。

7.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肌力、肌张力、感觉的变化,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二)心理支持

1.保持环境安静、整洁,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2.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疾病过程、治疗计划和预后,减轻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169

第3页

心。

(三)腰穿的护理

去枕平卧4~6小时,观察有无头痛及局部敷料渗血、渗液情况。

(四)常用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

1.糖皮质激素:常见副作用有:消化道溃疡出血、骨质疏松、

低血钾、高血糖、高血压、

口腔霉菌感染和痤疮、精神兴奋等。

2.免疫球蛋白:开始滴注速度为每分钟1ml(约20滴/分),持续15分钟后无头痛,心媒

恶心等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速度,最快滴注速度不超过每分钟3ml(约60滴/分)(五)血浆置换者

做好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六)并发症的护理

1.监测患者血气、电解质的情况。

2.注意观察各种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时发现并通知医生。常见并发症包括:肺部感边压疮、呼吸衰竭、深静脉血栓等。

[健康教育]

(一)疾病知识

1.该病进展快,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勤翻身,肢体于舒适功能位,减少痛感,预防压疮。

2.平时应避免寒冷,注意预防并积极治疗感冒或感染。

3.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钾丰富的饮食,如新鲜蔬菜水果;饮食清谈、易消化,忌食

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不喝浓茶、咖啡;吞咽困难、进食呛咳者不可强行进食,可给予

鼻饲。

(二)用药指导

遵医嘱服药,长期用药者需要检测肝、肾功能,服用激素使骨质脱钙而疏松,要适量补充钙剂,出现黑便、发热等及时就诊。

(三)康复指导

1.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正规的神经功能康复锻炼,以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和关节挛缩。

2.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肢体功能锻炼计划,协助和督促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3.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同时结合针灸、理疗、按摩和步态训练,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避免疲劳。

4.指导患者正确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

第4页

5.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必要时给予协助。

(四)出院指导

1.平时应避免寒冷,注意预防并积极治疗感冒或感染。

2.感觉障碍者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3.卧床者需要保持床单元干燥、整洁,定时翻身,肢体被动运动,预防压疮、VTE的发生。

4.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动,外出时需要有人陪伴,以防意外。

5.出现异常状况及时就诊。

三十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护理常规

[概述]

(一)定义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

CIDP).是一种慢性病程进展的、临床表现与AIDP相似的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二)病因

病因不明,自身免疫为其发病的主要机制。至今尚未找到特异性致敏抗原,但患者血清中多种镜鞘成分抗体升高,10%~71%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含有糖脂和神经节苷脂抗体升高。

高滴度(1:1000)B-微管蛋白(B-tubulin)抗体的出现,对CIDP的诊断具有特别意义。周围神经的供应血管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浸润,神经纤维水肿,有节段性髓鞘脱失和髓鞘重新形成的存在。慢性病者可见神经膜和髓鞘增厚,部分有轴索变性。

(三)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均可罹患。60岁以下者,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70岁以后,此现象不存在,并且发病率降低。两性均可罹患,男性略多见,尤以中年男性为多。

2.CIDP 常无前驱感染史,起病缓慢并逐步进展;约15%患者以急性GBS的形式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神经病(sensory motor neuropathy,SMNP)即运动与感觉均有累及的

周围神经病。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四肢无力,步行困难,举臂、上楼困难,并可逐步出现梳头、

提物等困难,但一般不累及延髓肌而出现吞咽困难,亦极少发生呼吸困难。体格检查可见四

肢肌力减退,伴/或不伴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腱反射消失;四肢末梢型感觉减退,痛触觉

和深感觉均可降低;腓肠肌常有明显压痛,克氏征常可阳性。

3.实验室检查可见脑脊液中细胞数正常,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常在0.8~2.5g/L.蛋白质171

第5页

(六)并发症的护理

家切观家冬种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及的及况开通知土。吊见开发症包括:陆

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肌肉萎缩等。

[健康教育]

(一)疾病知识

1.鼓励患者勤翻身,肢体于舒适功能位,减少痛感,预防压疮。

2.平时应避免寒冷,注意预防并积极治疗感冒或感染。

3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钾丰富的认,如新鲜疏来水果;饮食清谈、易消化

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不喝浓茶、咖啡;谷咽困难、进食呛咳者不可强行进食

鼻饲。

(二)用药指导

遵医嘱服药,长期用药者需要检测肝、肾功能,服用激索使骨质脱钙而疏松,要活是

充钙剂,出现黑便、发热等及时就诊。

(三)康复指导

1.坚持神经功能康复锻炼,以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和关节挛缩,改善神经功能。

2.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肢体功能锻炼计划,协助和督促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3.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运动,同时结合针灸、理疗、按摩和步态训练,运动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避免疲劳。

4.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必要时给予协助。

(四)出院指导

1.平时应避免寒冷,注意预防并积极治疗感冒或感染。

2.感觉障碍者禁用热水袋,防止烫伤。

3.卧床者需要保持床单元干燥、整洁,定时翻身,肢体被动运动,预防压疮、VTE的发生。

4.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交活动,外出时需要有人陪伴,以防发生意外。

5.出现异常状况及时就诊。

三十三面神经炎护理常规

[概述]

(一)定义

174

第6页

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或称Bell麻痹。

(二)病因

确切的病因未明,长期以来认为本病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多数人认为,本病亦属一种自身免疫反应。

(三)临床表现

以20~40 岁患者多见,男性略多。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双侧者甚少。发病与季节无关。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

全。可于数天内达到高峰。闭目瘫痪侧眼球转向内上方,露出眼角下的白色巩膜,称 Bell

现象。面神经麻痹患者通常在起病后1~2周内开始恢复,大约80%患者在几周及1~2个月内

基本恢复正常。

(四)治疗

1.皮质激素:尽早应用皮质类固醇,可用地塞米松 5~10mg/d 静脉注射;或泼尼松

20~30mg/d,晨一次顿服,1周后逐渐停用。由带状疱疹引起者,皮质激素联合阿昔洛韦治疗。

2.B族维生素:维生素 B1100mg,维生素 B12 500ug,肌肉注射,每日1次。

3.理疗及针灸治疗

4.物理治疗:自己对镜用手按摩瘫痪面肌,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

5.手术治疗:面神经减压手术对部分患者有效。

[入院评估]

(一)一般资料:入院2小时完成“患者护理评估记录单”。

(二)病史:有无受凉、感染、中耳炎、茎乳孔周围水肿及面神经在面神经管出口处受压、缺血、水肿等病史。

(三)症状评估:有无一侧面部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闭合不能或闭合不完全;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露齿时更明显);吹口哨、鼓腮不能及食物残留病侧齿龈以

及疼痛等症状。

(四)生命体征评估。

(五)心理状况:有无焦虑、恐惧、抵抗等情绪。

[持续评估]

(一)了解起病形式和进展,病前有无受凉、感染、中耳炎等病史以及来院前的就诊情况。

(二)生命体征

175

第7页

(三)有无表情肌滩决、

用成大六用守认的加里或缓解。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一)疼痛:下颌角或乳突部疼痛。

(二)自我形象紊乱:与面神经麻痹所致口角歪斜等有关。

(三)恐惧/焦虑:与患者担心预后不良有关、

(四)知识缺乏:患者及家属缺乏面神经炎护理相关的知识。

[护理措施]

(一)症状护理

观察患者疼痛的情况,给予指导缓解疼痛的方法,必要时通知医生处理。预防眼部长

症眼睑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者予以眼罩、眼镜防护,或用眼药水预防感染,保护角膜(二)心理护理

患者突然出现面部肌肉瘫痪,自身形象改变,害怕遇见熟人,不敢出现在公众场所,容易导致焦虑、急躁情绪。应观察有无心理异常的表现,鼓励患者表达对面部形象改变后的心

理感受和对疾病预后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患者本病大多预后艮好,并介绍治愈病例,指导

克服焦躁情绪和害羞心理,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士在与患者谈话时应语言

柔和、态度和蔼亲切,避免任何伤害患者自尊的言行。

(三)休息与修饰指导

急性期注意休息,防风、防寒,尤其患侧耳后茎乳孔周围应予保护。外出时可戴口罩,系围巾,或使用其他改善自身形象的恰当修饰。

(四)饮食护理

进食清淡饮食,避免粗糙、干硬、辛辣食物,有味觉障碍的患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度,以防烫伤口腔黏膜;指导患者饭后及时漱口,清除口腔患侧滞留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预防

口腔感染。

(五)功能训练

指导患者尽早开始面肌的主动与被动运动。可对着镜子做皱眉、举额、闭眼、露齿、鼓腮和吹口哨等动作,每天数次,每次5~15分钟,并辅以面肌按摩,以促进早日康复。[健康教育]

(一)疾病预防指导

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均可导致局部血管痉挛,神经缺血、水肿而发生本病,因此,应保持健康心态,生活有规律,避免面部长时间冷风、受凉或感冒。

(二)疾病知识指导

176

第8页

清淡软食;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保护角膜,防止角膜溃疡;面瘫未完全恢复时注意用围巾或高领风衣适当遮挡、修饰。

(三)康复指导

遵医嘱理疗或针灸;保护面部,避免过冷刺激;掌握面肌功能训练的方法,坚持每天数

次面部按摩和运动。

三十四急性脊髓炎护理常规

[概述]

(一)定义

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种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反应所致的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性病变。又称为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肢体运动障碍、各种感觉缺失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当病变迅速上升波及高颈段脊髓或延髓时,称为上升性脊髓炎;若脊髓内有两个以上散在病

灶,称为播散性脊髓炎。

(二)病因

病因未明,约半数患者发病前有呼吸道、胃肠道病毒感染的病史,但脑脊液中并未检出

病毒抗体,神经组织里也没有分离出病毒,推测本病的发生可能是病毒感染后所诱发的自身

免疫性疾病。部分患者于疫苗接种后发病,可能为疫苗接种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

(三)临床表现

1.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青壮年居多。男女发病患病机会相等。

2.前驱病史与诱因:约半数患者病前 1~2 周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或有

疫苗接种史。受凉、劳累、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

3.临床特征:起病急,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无力、麻木,病变相应部位的背痛、病变节

段有束带,多在2~3天内症状进展至高峰,同时出现病变水平一下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尿

便障碍呈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

(1)运动障碍:急性期起病,迅速进展,早期常为脊髓休克,表现为四肢瘫或双下肢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可持续3~4周。

(2)感觉障碍:表现为脊髓损害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消失,感觉消失区上缘常有感觉过敏带或束带感。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早期表现为尿潴留,膀胱无充盈感。随病情好转,膀胱容量缩小,出现充溢性尿失禁。病变节段以下皮肤干燥,少汗或无汗。皮肤水肿、脱屑及指甲松脆

177

第9页

【注意事项】

1 对存在血容量和电解质异常的恋者。应当注意预防低血压。

2 哺乳期妇女慎用。

3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五)洛打新(盐酸贝那曾利)

【作用与用途】

1.降压:在肝内水解为笨那普利拉,成为一种竞争性的血管駑张素转换肠抑制烈,则止血管紧

X

还抑制媛激肽的降解,也使血管刚力降低,产生降压作用。

张素1转换为血管紧张素几,使血管阳力降低,解固酮分泌减少,血浆肾素活性增高,苯那普利控

2.减低心脏负荷:扩张动脉与静味,降低周国血管阳力点心脏后负荷,降低肺毛领血管嵌压成

心脏前负荷,也降低韩血管阻力,从而改件心排血景,使运动耐量和时问延K.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1片(10m).一日1-2次。

【不良反应】

1常见的有:头痛,头景,被乏,唱睡,恐心,咳嗽,城常见的为头痛和咳嗽。

2 少见的有:症状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晕断,心悸,周围性水肿,皮修,皮炎,便秘,胃炎您出。

失眠,感觉异常,关节痛,肌痛,哮喘等,血管神经性水肿罕见

X

【禁忌症】

1对苯那普利或其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过敏者。

2 有血管神经性水肿史者,

3 孤立肾,移植肾,双侧肾动脉狭窄面肾功能减退者。

【药物配伍】

11

1 与利尿药合用降压作用增强可能引起严重低血压,故原用利尿药应停药或减景,本品开始

!!

用小剂量,逐渐调整剂量。

2 与其他扩血管药合用可能导致低血压,如合用,应从小剂量开始,

3与潴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喋啶,阿米洛利)合用可引起血钾过高,

X

4 与非甾体类抗炎止痛药合用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及水钠潴留,使本品降压作用减弱,

5与其他降压药合用,降压作用加强,其中与引起肾素释出或影响交感活性的药物早较大

的相

加作用,与B受体阻滞剂合用呈小于相加的作用,

6、安博维(厄贝沙坦片)

【作用与用途】

为血管紧张素I(Angiotensin ll.AnglI)受体抑制剂,能抑制Ang1转化为Angll.能

特异性地拮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ATI),抑制血管收缩和醛固酮的释放,产生降压作

t

用。不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附(ACE)、肾素、其它激素受体,也不抑制与血压调节和钠平衡

有关的离子通道。

X

【用法用景】

口服:推荐起始剂量为0.15g,一日1次。

【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眩晕、心悸等,偶有咳嗽,一般程度都是轻微的,呈一过性,

多数患者继续服药都能耐受。罕有尊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大于1% 的有:消化不良、胃灼热感、腹泻、骨骼肌疼痛、疲劳和上呼吸道感染,但与空白对照组比

没有显著性差异。大于1%但低于对照组发生事的有腹痛、焦虑、神经质、胸痛、咽炎、

心呕吐、皮疹、心动过速等。低血压和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约为0.4%.

X

【禁总】

第10页

作用与用途

用于治疗轻度或中度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症状的治疗。

服用方法

口服

X

不良反应

腹泻、肌肉终李、乏力、恶心、呕吐、失眠、幻觉、易激意、昏厥等。

注意事项

如出现精神紊乱症状(幻觉、易激惹、攻击行为),应减少剂量或停止用药。电

X

71

TO

第11页

HD

4.111/

口07:22

101/982

导入(30)

景及记忆、执行功能、语言、运用、视空间结构技能等其中一项或一项以上,导致相应的临

床症状,其认知减退有如下特点:认知功能下降,日常基本能力正常。

2.痴呆

痴案(dementia)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持续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可由脑退行

性病变引起,也可由其他原因导致。与轻度认知障碍相比,痴呆患者必须有两项或两项以上

认知域受损,并导致患者的日常或社会能力明显减退。

(1)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血管性痴呆多在60岁以后发病,有卒中史,

阶梯式进展,表形为认知功能损害达到痴呆标准,并伴有局灶性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体征。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执行功能受损显著,可有表情淡漠、少语、焦虑、抑郁或欣快等

精神症

(2)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表现为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和计算力损害、人格和性格改变等。AD是老年

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老年期痴呆的50%~70%.

(3)额颖叶痴呆(frontotemporaldementia,FTD):是一组与额颐叶变性有关的非阿尔茨

默病痴呆综合征。包括两大类以人格和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的行为异常型和以语言功能隐匿

下降为主的原发性进行性失语。

(4)路易体痴呆(dementia with lewybodies,DLB):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病和以视幻觉为突出表现的精神症状。

(5)帕金森病痴呆(Parkinson disease dementia,PDD):指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损害达到痴呆的程度

3.血管性认知障碍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脑血管性危险因素,如高血压

和糖尿病等,或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史。表现为认知功能轻度损害,但未达到痴呆的

诊断标准。认知障碍可以突然出现也可隐袭起病,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抽象思维、判断力损

害伴个性改变,但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正常。

[入院评估]

(一)病史评估

对于认知障碍的患者,采集病史要简单易懂,重点对记忆、语言、视空间、执行、计算和理解判断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二)采用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如认知功能损害筛查量表:

30

X

选择

第12页

十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常规

[概述]

(一)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

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

蛛网膜下腔出血指脑实质出血、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的5%~10%,年发病率为(6~20)/10万。

(二)病因

1.颅内动脉瘤:是最常见的病因(约占75%~80%).其中囊性动脉瘤占绝大多数,还可见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及感染所致的真菌性动脉瘤等。

2.血管畸形:约占SAH病因的10%,其中动静脉畸形(AVM)占血管畸形的80%,多见于青年人,90%以上位于幕上,常见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3.其他:如 moyamoya病(占儿童SAH的20%)颅内肿瘤、垂体卒中等。此外,约10%患

者病因不明。

(三)临床表现

1.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30~60岁为多见。脑血管畸形破裂多发生在青少年,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则多在青年以后,老年以动脉硬化而致出血者为多。

2.发病形式

发病突然,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过劳、用力排便、咳嗽、饮酒等。

3.临床症状

(1)头痛: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可呈爆裂样或全头部剧痛,其始发部位常与动脉瘤破裂部位有关。

(2)恶心呕吐:头痛严重者多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呕吐为喷射性、反复性。

(3)意识障碍:半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有短暂意识模糊,重者则出现昏迷。

(4)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有全身性或局限性癫痫发作。

(5)精神症状:可表现为淡漠、嗜睡、谵妄、幻觉、妄想、躁动等。

4.体征

61

X

X

。。

H

X

。-

品ジ

选择

第13页

4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