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姆笔下的食莲者和逐梦者(最新)

论毛姆笔下的食莲者和逐梦者(最新)
论毛姆笔下的食莲者和逐梦者(最新)

摘要:借助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食莲者》和《月亮与六便士》中两位看似相似但却又截然不同的主人公可以帮助我们探究毛姆对人生人性的深刻认识,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也可以提醒人们拒绝享乐主义,怀揣理想和信仰规划人生。

关键词:《食莲者》;《月亮与六便士》;享乐主义;理想和信仰

1、引言

[1]很多人觉得《食莲者》和《月亮与六便士》的主题一致,都是在赞扬摆脱现实的桎梏,对理想不顾一切地追求。凡尘俗世不值得留恋,忠于自己的内心,勇敢选择自由似乎是毛姆对读者发起的精神号召。不少人也觉得《食莲者》中的主人翁威尔逊也是一位只顾抬头仰望“月亮”而不屑于弯腰捡拾地上“六便士”的理想主义者,是一位敢于活出自我的勇者。在小说的开篇毛姆就极力铺垫,营造氛围,为一个传奇人物的隆重登场不吝辞藻。毛姆似乎在开篇便在叹息凡夫俗子大多随波逐流,听从天命,鲜有敢于将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的英雄。英国人威尔逊敢于在三十五岁辞去伦敦银行经理的工作,独自来到风光旖旎的意大利的卡普里岛上过上了不用工作,悠闲自得的生活。他用积蓄买了二十五年的年金保险,可以确保在他在这个“忘忧岛”上终日寄情山水、悠然自得,这确实让外表平平的威尔逊在世人眼中变得高大英勇,他的大胆行为是人们羡慕但却不敢效仿的。卸下繁重的工作,了无家庭的牵绊,为了一见钟情就再也忘不了的意大利卡普里岛的旖旎风光毅然决然地抛下了自己的故土。这样的开篇似乎确实和《月亮与六便士》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位主人公都放弃了在伦敦金融业的优渥工作,都摆脱了家庭的束缚(威尔逊的妻女相继病死,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却是残忍地抛妻弃子),都为了心中执念远离家乡,选择到风景迤逦的小岛上生活。但是,这两人绝对不是同一类人,书中毛姆对这两人,及其代表的人生观也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2、享乐主义者和“苦行僧”

食莲者这一典故来源于《奥德赛》。主人公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海上漂泊。奥德修斯带着十二艘船离开特洛伊,但起航不久之后,就被一股强风吹离了航线,其间,奥德修斯到达了食莲者之地。他派了三个部下去侦察这个地区,但却没有一个人回来。奥德修斯发现,这是因为当地居民邀请他们食用了一种神秘的植物果实,自此他们便把返回家园的心愿忘得一干二净,只想留在此岛享用美味。最后他们被奥德修斯下令拖回船上,用链子拴在划船的长凳上。现代英语对食莲者的解释是“a person who sp ends their time indulging in pleasure and luxury rather than dealing with practical concerns”,也就是醉心安逸度日或者浑噩度日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享乐主义者。享乐主义主张当前的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人的行为目的是寻求当前的快乐或逃避眼下的痛苦。古希腊亚里斯提卜说,[2]生活的目的就是最佳地去享受身体上的快乐,幸福就是快乐享受的总和。……在他看来,既然存在着要求,那就有權去满足这种要求,从而实现人生的目的──享乐。(弗洛姆,1989:5-6)

诚然威尔逊的言论颇有迷惑性,比如他说愚蠢的人们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没有认识到工作的唯一目的便是为了让人们享受休闲。在威尔逊还在犹豫应不应该放弃人生正轨时,他读了一本关于两座城市西巴里斯和克罗托纳的历史书。西巴里斯的人们每天行乐享受;而克罗托纳的人们吃苦耐劳。有一天,克罗托纳把西巴里斯消灭了,但之后克罗托纳也被其他部落消灭了。这便是努力无用论的观点,威尔逊由此得出结论:不管动机如何,结局都是消亡,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不如及时行乐,才不负韶华年华。

虽然威尔逊和思特里克兰德都做出了相似的人生选择但是他们的动机是完全不同的。威尔逊只是一味地追求安逸的生活,为了在岛上满足自己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他甘愿在银行又多干了一年,赚到刚好购买25年的年金,但他又贪图享乐,不愿意工作到能拿到退休金的年龄,因为他认为三十多岁感受到的生活乐趣和四五十岁的感受有天壤之别,充满活力的壮年正应该用来品味生活的美好。享乐是威尔逊做出抉择的唯一动机,为了让自己的人生里只有悠闲和愉悦,威尔逊甚至打定主意25年后,年金用光时便了却自己的生命。这样背离常理的打算虽然作者能够理解但是还是不免让人后脊背发凉。

相反,《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却是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放弃了安逸的生活,固执地开始了自己对艺术穷尽一生的追求。他曾贫病交加,靠朋友才渡过难关,也曾沦落街头成为码头工人,最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心之向往的大溪地,潜心作画,最终死在了那里。思特里克兰德是疯狂执著的,疯狂到在他看来,一切的身外之物都是阻碍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疯狂到只要还有力气仰望天上的月亮,他可以饿着肚子依旧匍匐前行。家庭爱情事业,基本的温饱和安定的生活,本能的欲望……所有尘世间人们渴求的名利、社会认可,在他眼里都只是设置在他和梦想之间的障碍。威尔逊贪图的有品位的隐退生活是完全的无所事事,纵情享受,这样毫无追求和信念的闲散生活必定是思特里克兰德所不齿的。思特里克兰德有意过着苦行僧般生活,因为和苦行僧一样,他相信为了最大可能地接近实现信仰,必须抛弃世间安乐,实行自我磨练、自我节制,忍受恶劣环境,同时物质和肉体的引诱也应该断然拒绝。这样“自律”又近乎“自虐”的行为是为了洗礼灵魂,追求精神境界的圆满。

因此,虽然两人同样疯狂,同样不负责任,但他们确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威尔逊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而思特里克兰德却是为了梦想而生的逆行者。

3、毛姆对两人的态度

威尔逊是物质的,肉欲的,软弱的。在25年怡然自得的幸福生活中,他的意志力已被这如强酸一般的如梦如幻的安稳生活消磨殆尽。所以年金用光后,在他需要动手了结自己生命时,却勇气全无,苟延残喘了几年之后实在走投无路才烧炭求死,不想自杀未遂又变得神经错乱,过着寄人篱下、毫无尊严的生活。文中毛姆借由旁人的话点出了这一切都是威尔逊自找的[3],但如此悲惨的境地还是让作者难免心生同情。威尔逊又这样忍受了六年。终于在一个满月之夜,在看得见他最爱的那两块巨大的岩石的山腰上,在睡梦中死去,结局相当凄凉。

相形之下,思特里克兰德虽然最终也经历了贫困潦倒、食不果腹、双目失明、疾病缠身,最终客死他乡,但他在生命的最后也没有抱怨过一丝一毫,并且还有妻子爱塔不离不弃的陪伴,最重要的是他摆脱了凡尘俗世的心魔束缚,在世外桃源般的淳朴小岛上完成了自己艺术梦想,画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他的人生使命得以完成,一生的画家梦想也总算圆满了。思特里克兰德是精神的、有信仰的、意志坚如磐石的。他谁都不爱,他爱的只有自己的艺术,其他一切包括自己的躯壳都只是为了完成绘画目的的手段。他视画画为生命的全部意义所在,但所有人都会被那份忘我的执著所感动。他是个冷酷无情自私的艺术天才,天才的使命只是追逐他们的梦想,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而天才的离经叛道总会在他们成功的那一刻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4]。

因此,读者读完了《食莲者》只会觉得威尔逊可恨可怜,而读完《月亮与六便士》会觉得思特里克兰德可恨可敬,思特里克兰德变成了高举理想灯塔的先驱,变成了每个人心中的月亮,受人仰望。

4、结束语

《食莲者》中的威尔逊是一个极端的享乐主义者,毛姆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明了这样毫无意义的没有底线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却心系奋斗目标和理想,不顾一身伤痕,追求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尽管世人对此不解疑惑,但却不得不望其项背,心生敬佩。

参考文献:

[1]杨梓.论毛姆笔下的食莲者形象[J].青年文学家,2018(2):137.

[2]埃里希.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

[3]威廉·萨默赛特·毛姆. 毛姆经典短片集[M].张和龙,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6

[4]郑坤.传统与现代纠结的困惑[D].江南大学,2011.

论毛姆小说的叙事特点

论毛姆小说的叙事特点 ◎庞若丹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4) 摘要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一生共创作了为数众多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剧本,其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他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有:《人性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大吃大喝》(1930)和《刀锋》(1944)。毛姆擅长运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来刻画人物和展开情节,本文结合他的部分作品对他的叙事特点进行深入探讨,挖掘其作品广受欢迎、经久不衰的原因。 关键词毛姆叙事视角反高潮呼应 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4-106-02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一位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150多篇、剧本30多部。其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有:《人性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大吃大喝》(1930)和《刀锋》(1944)。毛姆能够运用除诗歌外的多种文学形式进行创作,且作品文笔简单明了、语言幽默深刻、内容雅俗共赏,在二十世纪英国作家中可以说是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 其作品的创作方法既有客观冷静、注重叙事等自然主义的特征,也有关注社会现实、揭弊批判等现代主义特征。毛姆在长篇小说方面取得的成就最高,大部分作品都以探索人生的意义为主线,塑造的人物也以不妥协于生活和环境的压力、自强不息、为梦想而努力奋斗为主,同时也注重探索人性的复杂、矛盾和阴暗面。如《人性枷锁》中的菲利普、《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以及《刀锋》中的拉里。其次,毛姆自己所要求的“明晰、简洁、悦耳”(lucidity, simplicity,euphony)的语言风格也是其作品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1毛姆的叙事视角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代表热拉尔·热奈特在其代表作《叙述话语》指出:“视角的本质,是对信息的限制。”他发展了托多罗夫的理论,将叙述视角分为三类:全知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有限视野)、视角外叙事(戏剧性视角)。毛姆在其小说创作中一直坚持现实主义的原则和方法,在叙述视角的选择上早期选择了传统的全知视角,如在《人性枷锁》和《面纱》等早期作品,后期创作倾向于选择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也即“人物视角”)。例如,带有自传性质的《人性枷锁》就采用了全知视角。《人性枷锁》中主人公菲利普的故事时间跨度大,从童年时代到成人,地点变换也多,从家乡到伦敦、巴黎、再返回伦敦,前后出场的人物纷繁复杂,通过全知全能的视角,作者比较容易把握故事的发展。全知视角的优势也在于作者能够随心所欲的介入到故事的发展,勾勒故事脉络和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活动。但是由于介入过多过深,难免使得叙事繁杂臃肿、客观性和真实性都会受到影响。 比较而言,人物视角要复杂的多,对叙述技巧的要求也最高。毛姆年轻时接受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冷静的性格,在结合对亨利·詹姆斯和赫尔曼·麦尔维尔作品和叙事艺术分析的基础上,毛姆渐渐发展起来了自己的小说叙述视角,即现在广为人知的人物视角(有限全知视角)。毛姆认为用人物视角讲故事是小说叙述的最佳处理方式,因此在他的代表作《刀锋》中,毛姆以叙述者经历事情的发展,然后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其透露给读者。如其所述“他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和其他人物或多或少保持着联系。他并不决定情节,而是作为其他人物的知己、朋友、仲裁者或旁观者产生作用。……小说的这种写法有助于使读者对人物产生亲切感,增强小说的真实性,是很值得推荐的。”作为叙述者的“我”,是故事发展不可或缺的角色,是贯穿小说的线索。《刀锋》描写了不同人的生活状态,这些人彼此间有着亲情、友情或爱情。但这些自然形成或儿时建立的各种感情,随着岁月的变迁和生活的改变,其间的联系已经相当淡化,甚至有些不太相关。譬如伊莎贝尔追求体面的物质生活;她的舅舅艾略特追求上等阶层的社交生活;而从战争中幸免于难,并返回美国的拉里则因不适应战后美国歌舞升平的浮华社会现实,远走他乡,去探求生命的意义;再加上渐次出场的苏珊和索菲等,都是通过第一人称的“我”,一个略有名气又喜欢四处体验生活的作家,联系到一起的。“我”总是和主人公们在一起,听他们讲述发生的事情。叙述者“我”值得信任,在各个人物之间穿梭,听取拉里、伊莎贝尔、艾略特等人的心里话。在此基础上,毛姆建立起了读者对叙述者“我”客观立场的信任,继而使故事情节和人物给读者留下了真实和可信的感觉,增强了艺术感染的效果。 2反高潮 尽管在毛姆是不是一流的小说家、是否在语言造诣上达到了如同狄更斯那样的大师级水准,国内外研究者还有不同意见,但是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毛姆小说很大程度上胜 106

毛姆面纱经典语录

毛姆面纱经典语录 1、这个世界上有足够多的傻瓜。 2、织罗罪名容易,证明起来就难了。 3、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4、万物由道而生,循着道成长,而后又回归于道。 5、或许是源于一种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 6、如果光是责备我会对你有好处的话,那你就随便吧。 7、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每拖一分钟都可能是不可挽回的。 8、一个男人由于爱你而遭到你的鄙视,这人心是怎么长的啊? 9、呃,亲爱的,当一个人爱上你,他说的话是不能字字当真的。 10、我抛弃了琐屑、庸碌的一生,把自己交给了牺牲与祈祷的生活。 11、如果我们只会这样相互冷嘲热讽,就不要希望事情有什么进展了。 12、女人常常自以为是地认为男人疯狂地爱上了她们。实际上他们没有。 13、只有一种办法能赢得众人的心,那就是让人们认为你是应该被爱的。 14、如果一个男人无力博得一个女人的爱,那将是他的错,而不是她的。 15、要想理解一个男人的想法,最好的办法是设身处地从他

的角度考虑。 16、我相信,在一场瘟疫中,因为恐惧而死去的人不比因为疾病死去的人少。 17、一个男人深深地爱一个女人,并非意味着他就希望下半辈子和她共同度过。 18、要是谁都在有话可说的时候才开口,那用不了多久人类大概就不会讲话了。 19、虚荣心遭到打击在女人心里激起的仇恨,将胜过身下幼崽惨遭屠戮的母狮。 20、大水也浇不灭爱火,如果他爱她就迟早会心软的,还会无法自拔地继续爱她下去。 21、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我们还有社会关系束缚着。你需要理智一点。 22、对我来说爱情就是一切,你就是我的全部。可它对你来说竟然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这我怎么受得了? 23、或许她做过的所有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往安宁的路。 24、刚开始的时候我相信你会吓一跳,但是等你能够平静地面对它时,你就不会有事了。那是一种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经历。 25、生活是一个她们情愿背负的十字架,在她们的心里始终希望——不,比希望要强烈得多,是向往、期待、渴求最终的死亡将她们引向永恒。 26、倘若对我施以谩骂能使你心满意足,我想我无权抱怨。女人从来都是褊狭的,在她们眼里,男人永远是错的一方。其实

Afriendinneed细节描写赏析

Afriendinneed细节描写赏析 摘要:A friend in need是毛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毛姆的谋篇布局,叙述技巧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这篇小说中,毛姆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入木三分地以极大的反差刻画出了一个外表和蔼可亲实质冷酷无情的绅士形象。 关键词:毛姆;患难之交;细节描写 A friend in need,中文译作《患难之交》,是享有“英国莫泊桑”和“短篇小说大师”之美誉的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和短篇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作品被收录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第五单元,成为我国的大学生必修的一课。 毛姆长于谋篇布局,他的故事选材和创作语言风格都与他喜爱游历的背景分不开。因为见多识广,他的故事也取材广阔,文体明晰,结构严谨,起承转落自然,语言简洁流畅同时极富感染力。他高超的叙述技巧也一直为人所称道。在A friend in need这篇短篇小说中,作家毛姆运用了对比和反讽的修辞手法,在语篇布局上处处照应,时时伏笔,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动地刻画出一

个外表优雅和善,内心虚伪冷酷道貌岸然的绅士形象。他极其残忍地将处于绝境中向他求助的朋友一步步引向死亡而 毫无愧意。毛姆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入木三分的描写,来展现人性的残酷,从而阐释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哲理。 在标题的选用上,毛姆也是别具匠心地选用了人们熟悉并乐于传颂的一句名彦,A friend in need.当人们看到这个片语,自然而然地会想到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谚语。顺理成章地让读者推测这定是一则关于世道艰险,人生坎坷,在困难时得到朋友帮助的正能量温馨故事。在这样的假设作牵引的情况下,读者看完欧亨利式的结尾时不禁会拍案叫绝。那么毛姆是怎样以叙述者的身份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让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其内在性格的呢?我们来赏析一下文中的部分细节描写。 首先,毛姆在文章开头表明了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I have never pretended to be anything but a story teller…从旁观者的角度细致客观地描绘了Edward Hyde Burton的一举一动,这样来避免议论性的文字对读者造成干扰。在细节方面,先是以第一人称“I”来描写主人公Edward Hyde Burton,然后再以Edward本人自述的方式来讲述他羞辱并欺骗朋友致死的过程,而且毫无掩饰。 文章第二部分,毛姆对故事主人公爱德华?伯顿(Edward Hyde Burton)进行了多方位的细节描写,从而让人对他留下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2009年5月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M ay.2009第15卷 第3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5N o.3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李 英 (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 要 约翰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绅士教育思想。本文着重研究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探讨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从而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及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关键词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5149(2009)03-0108-02 约翰 洛克(Jo hn Lo cke,1632-1704),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1693年,洛克公开出版了 教育漫话 这本书。他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绅士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将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内容做一简单的介绍,从而为我国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洛克绅士教育思想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子弟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许多具体见解都是以他的社会政治观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基础的。 第一,洛克重视教育的重要作用。洛克从反对 白板论 出发,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尤其重视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他在 教育漫话 中指出: 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 故 。 1 洛克的这一论断是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不同于把人 看作是遗传决定的产物,也不同于天赋观念等唯心主义的教育主张,对当时英国教育的迅猛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他也说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提出: 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2 教育能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二,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 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 的绅士。洛克提出教育的目在于培养 绅士 。 绅士 必须是 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 。 3 或者是具有: 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人。 4 这反映了英国的资产阶级统 治者对自己的下一代的要求,要求他们有良好的品德,有发展资本主义事业的能力,并具有与人交往的能力,具有多方面的学识。 洛克所说的 德行 ,主要是指青少年在具有健康身体的基础上,精神和品德必须能够健全发展。他说: 我认为在一个人或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 5 他要求重视以理性为指导的道德教育,要求儿童和青少年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养成知耻,重名誉和谦虚谨慎的心理,防止喜好虚荣与焦躁的脾气。 洛克指出 绅士 的第二种品德是具有良好的礼仪。他说: 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他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 6 洛克强调儿童和青少年的首要的事就是懂礼节、讲礼貌、有风度。因此,家长和教师就要教会儿童言谈举止得体,与人交往合礼仪。礼仪有助于形成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儿童的朋友会更多,门路就可更宽,成就会更大。 洛克所说的 智慧 和 学问 ,主要是指他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智育发展和知识培养方面的见解。洛克把 智慧 解释为 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 7 坦白、公正、明智的人,则人人都为他让路,他可以直接去做他的事。 他要求父母和教师教给儿童和青少年为人处世之道,要明了世事人情,要算计圆滑,精明强干,掌握能在未来社会生存的技巧。洛克指的 学问 主要指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他应具有广博的学识。为此他 108 收稿日期 2009-02-07 作者简介 李英(1974-),女,内蒙古科左后旗人,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经典名人语录励志大全

经典名人语录励志大全 要从容地着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开始,就要坚持到底。名人还有哪些经典的励志语录呢?以下是学习啦为你精心整理的经典名人语 录励志,希望你喜欢。 1)一只鸡蛋可以画无数次,一场爱情能吗。——达芬奇 2)诚惶诚恐地害怕失误,就意味着永远尝不到成功的滋味。——梅耶荷德 3)青年总是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的。——列宁 4)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罗斯福 5)人在逆境里比在顾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雨果 6)一经打击就灰心洩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毛姆 7)划分天才和勤勉之别的界线迄今尚未能确定,以后也没法确定。——贝多芬 8)最美好的人生途径就是创造价值。——池田大作 9)青年是诗歌丰富的季节,而老年更适宜哲学上的收获。——叔本华 10)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1)安全行走的人才能走得远。——格言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比自己生命更为可贵的是理想,理想能使人勇敢而无所畏惧。——苏霍姆林斯基 4)伟大的才能比伟大的成功更不寻常。——沃维纳格

5)只有胜利才能生存,只有成功才有代价,只有耕耘才有收获。——佚名 6)一切活动家都是梦想家。——詹·哈尼克 7)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8)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好习惯可以保证他们不成为坏人。——华兹华斯 9)只有为了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斯大林 10)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于丹 11)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12)把时间花在进步上,而不是抱怨上,这就是成功的秘诀。——六六 13)爱情从爱情中来。——拉布吕耶尔 14)一个有学问的人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的人。——林雨堂 15)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16)成功之秘诀,在始终不变其目的。——毕因士腓特 17)我的朋友,只有生活的青春像夏日清晨,衰老像冬令。——莎士比亚 18)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莫尔 19)大海的浪花靠轻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理想鼓起。——佚名 20)谁因为害怕贫穷而放弃比财富更加富贵的自由,谁就只好永远做奴隶。——西塞罗 1)习惯没有法律那样明智,可它们往往更盛行。——狄斯累利

《卡塔丽娜》读后感

《卡塔丽娜》读后感 羊年岁暮读完了毛姆的最后一个长篇《卡塔丽娜》。毛姆的悠长叙事,风趣幽默和人文情怀汇聚其中。 和他推崇的奥斯丁一样,毛姆的叙事也是娓娓道来,不紧不慢。不像大仲马那样滔滔不绝,让人不得不饕餮般一口气吞下;也不像小仲马那样有许多冗笔,索然无味。或许英国作家的文风就像英伦衣装一样,精致典雅,长短合宜。我喜欢的萧伯纳、切斯特顿,还有阿加莎婆婆,无不如此。很高兴又遇到了毛姆,有机会读读原文看吧!文中卡塔丽娜一家的市井生活有烟火气,女修道院主和主教的言行又充满宗教的严肃,甚至还有圣母的神秘和慈悲,切换和结合得非常之好。有的人擅长写绅士淑女,却只能写绅士淑女。毛姆笔下的小人物小而不丑,女修道院主和主教等高贵而有缺点的人也很鲜活。可见作者对人物有爱。 毛姆的警句很多,不像王尔德那样闪闪发光,而是都融合在文中,让人分不清是作者的智慧还是书中人的俏皮,只觉得读来十分适意。还记得《剧院》中女主的哲学感悟吗?好像满满是她个人的感情色彩,又好像真是那么回事。本书中对宗教、文学、爱情,还有语言的感慨,也都如此。最后关于“天主的幽默”,很大胆,但是跟希腊的“盲目的命运”和“得尔斐的神谕”不同,所谓用谜语让人误解,又得到有益的教化这样,还是悲天悯人的情怀。

《刀锋》写一个人人得其所哉的故事,《月亮与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基本上也是皆大欢喜。本书也差不多。中间转折,卡塔丽娜从民女变成名伶,别开生面。让我想到《剧院》里的朱莉娅。戏剧人生,比起民女、修女和主妇,更适合可爱的卡塔丽娜。当然作者没有让这虚构的少女改变历史,也没让朱莉娅当哲学家,这正是对人物恰如其分的爱呢。 毛姆是多喜爱西班牙啊。既有对场景的描摹,又有对文学作品《堂吉诃德》的致敬,更不用说对西班牙语的格外赞美。有机会想领略一下西班牙的历史和文艺。

洛克教育思想

洛克的教育思想 题目:洛克教育思想 学生姓名:郭雨婷郭蕊付虹娟 学生学号:11141009 11141008 11141007 学院名称: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洛克的教育思想 Locke's education thought 摘要:洛克的教育思想无一不代表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英国社会甚至欧洲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英国人风度和气质得益于洛克《教育漫话》的广泛传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洛克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绅士教育目标,塑造了传统英国人的全部性格。用其思想来省视当今中国人的教育,我们仍然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关键词:洛克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启示 引言: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教育家。在哲学上洛克继承并发展了培根以来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论证了“白板说”否定了天赋道德原则。他在《教育漫话》中这样写道:“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克对教育的重视。 一、洛克的生平简介: 洛克(1632——1704)是英国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早年在牛津大学研究哲学和医学;曾参加辉格党政治活动,“光荣革命”后,任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大臣。他继承和发展了培根和霍布斯的思想,反对“天赋观念”说,主张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源泉,但又认为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内部经验或“反省”也是认识的源泉,主张培养有“文雅态度”和“善于处理事务”等品质的“绅士”。分教育为三部分:一曰体育以健身为健心之宿,故奖励体育,

注重儿童个性,重家庭教育;二曰道德教育,儿童最宜鼓舞其名誉心;三曰智育,注重实利主义。主要著作有《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解论》等。 二、洛克的哲学思想: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省(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省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在这问题上洛克是追随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洛克的哲学思想虽然并没有一贯性(20世纪另外一名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经批评洛克以“零碎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且有很多

论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

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 题目论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 指导教师n j 学生姓名wy 二〇一五年四月一日

论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 摘要 毛姆是一个充满浓厚异国情调的作家,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1920年毛姆亲临中国并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中国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主要呈现出两种矛盾变化的中国文化观,其笔下的中国形象一方面展现出他对乌托邦古国的憧憬,另一方面又透露出对中国意识形态下的傲慢与偏见。本文从形象学角度出发,分析毛姆笔下的中国形象及其复杂性成因。 关键词:毛姆;中国形象;乌托邦;意识形态

Theory of maugham's image in China Abstract Maugham is a writer with strong exotic, He has a keen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culture.Performance in China and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China's image in the works. In his works mainly presents two contradictory change Chinese cultural viewpoint, It's China's image showed his vision of utopia country on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revealed under the ideology of pride and prejudice to 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ologi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discusses maugham's contradiction change China's image,In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agologie maugham's image of China as well as the cause of the complex image. Key words:Maugham; China's image; utopia; ideology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语录_语录

月亮和六便士经典语录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你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为什么讨人喜欢的女人总是嫁给蠢物啊?” “因为有脑子的男人是不娶讨人喜欢的女人的。”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感情有理智所根本不能理解的理由。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1 / 8

一般来说,爱情在男人身上只不过是一个插曲,是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务中的一件事,但是小说却把爱情夸大了,给予它一个违反生活真实性的重要的地位。尽管也有很少数男人把爱情当作世界上的头等大事,但这些人常常是一些索然寡味的人;即便对爱情感到无限兴趣的女人,对这类男人也不太看得起。女人会被这样的男人吸引,会被他们奉承得心花怒放,但是心里却免不了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些人是一种可怜的生物。男人们即使在恋爱的短暂期间,也不停地干一些别的事分散自己的心思:赖以维持生计的事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沉湎于体育活动;他们还可能对艺术感到兴趣。作为坠入情网的人来说,男人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能够整天整夜谈恋爱,而男人却只能有时有晌儿地干这种事。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她对自己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什么感情,过去我认为她爱施特略夫,2 / 8

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_读毛姆的小说_人生的枷锁_

矛盾冲突之中的精神挣扎 ———读毛姆的小说《人生的枷锁》 马小强 (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730050) 摘 要:在揭示社会矛盾与个人矛盾时,《人生的枷锁》表明了当时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危机, 反映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受到的遏制和打击,指出了以人为本观念的社会制约和个人影响。 关键词:《人生的枷锁》;社会矛盾;个人矛盾;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I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71-1351(2006)01-0045-04 《人生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长篇小说,它用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叙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展现了真实的人情世态,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具体的社会现实。这部小说通过社会矛盾与个人矛盾的揭示来反映悲惨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危机。从中可以看出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遇到的种种影响或遏制。它从反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和价值,对我们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方针政策有借鉴意义。 一、社会生活中的矛盾 就矛盾而言,毛姆曾经说过:“自私和厚道、唯心论与淫荡、虚荣、羞怯、无私、勇敢、怠惰、敏感、固执和缺乏自信,一个人可以具备所有这些东西并形成矛盾的统一。”[1]《人生的枷锁》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指出了社会现实里的种种弊端。菲利普接触过不同的社会成员,尤其是他的女友米尔德丽德———伦敦一家点心店的女招待员。当菲利普爱着米尔德丽德时,她竟然同米勒私奔过一次,这使菲利普一筹莫展。米尔德丽德是一个爱金钱、讲虚荣且头脑平庸的女孩子。正如中国的俗语“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那样,她把嫁人当成终身的衣食之计,结果被人玩弄、抛弃,最后沦落为街头的卖笑女子。有时,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所作所为难以理解。从她的言行来看,她对别人甚至对自己的孩子(她与米勒的孩子,后来被她处死)都表现出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在与菲利普的交往中,她漠视菲利普的真情实意,还将性病 故意传染给他人。她以这种方式来报复社会对她的不公正。她的言谈举止表明了她对社会矛盾的消极态度。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讲,米尔德丽德是无情无意、作恶多端的人。但她的行为也可以看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她确实是万般无奈,被迫行恶的。 在同米尔德丽德的恋爱中,菲利普历尽千辛万苦并体验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情的冷暖。表面上菲利普摆脱了情欲的纠缠,避开了重负,似乎进入了心旷神怡的境界。其实在他身上生动地反映了一种 社会矛盾。他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年轻一代的典型代表,他的理想和希望难以变成现实,社会总是这样那样地支配着他的生活和命运。 这种社会矛盾还体现在小说的其他人物身上。当菲利普跟他的伯父威廉一起生活时,家庭的每个成员都生活在矛盾之中。除菲利普和他伯父、伯母之间的矛盾外,他伯父与伯母二人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为了防止矛盾尖锐化,他伯母不断迎合丈夫的各种怪念头,忍气吞声地生活着。同样,迪克罗先生对社会矛盾同样采取一种无奈的态度。他是日内瓦公民,靠给穷学生授课来苟延残喘且贫病交加。他年轻时为社会、为自由浴血疆场,晚年时对社会、对人类不寄任何希望,静等从死亡之中得到解脱。就范妮?普赖斯来说,她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也无可奈何、一筹莫展。她一心一意要把自己献身给绘画艺术,可是她没有那种天赋。当一位严师直言不讳地劝说之后,她仍不改初衷。在巴黎,多年饥寒交迫的生活使她落到了山穷水尽、炊断粮绝的地步,最后她含恨轻身,悬梁自尽。可以说普 收稿日期:2005-08-25 作者简介:马小强(1965-),男,甘肃静宁人,兰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2006年1月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Jan.,2006第26卷第1期 JournalofTianshuiNormalUniversity Vol.26No.1

张爱玲与毛姆:一样敏感、多疑、冷漠、失落,一样守护着“旧中国”

张爱玲与毛姆:一样敏感、多疑、冷漠、失落,一样守护着 “旧中国” 毛姆和张爱玲都是“传统”的留恋者,甚至是守护者。有趣的是,他们所迷恋的“中国”,竟然有交集——他们都对带有古韵的“旧中国”一往情深。 那一代英国作家中许多人有“异域”情结,毛姆也不能“免俗”。尤其对中国,他有着浓厚的兴趣,1915年,在他的代表作《人性的枷锁》中,就有一个中国人形象。故事里“宋先生”是个好人,脸上常挂着笑,说起话来很快,口音异样,和和气气——他正在大学里研究西方社会,可一等到他和西方女人谈恋爱,就变得有些令人厌恶。这显然是西方式的眼光,迷惑,又带着偏见。这个形象显然有原型,可能是他当初在巴黎遇到的某个人,文化的碰撞让毛姆觉得紧张,同时也诱发了他的好奇心。写完《人性的枷锁》之后,毛姆便开始了旅行,目的地——远东,他去了印度?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终于在1919年来到中国,足足游览了四个月,然后一口气写了不少中国题材的作品,戏剧?散文?长篇小说,林林总总,硬是形成了一个“东方系列”。而那时候,张爱玲才刚刚出生没多久。 等到张小姐登上文坛,毛姆显然早已是个世界知名的作家,尽管文学评论界丝毫没有把他捧为经典作家的意思,但他的

作品被读者广泛传诵着,不可忽视的覆盖面,让毛姆有了一种不容忽视的影响力。毕竟人们需要听故事,长的,短的,人性的复杂与微妙,融会其中,让毛姆的小说格外有生命力。张爱玲喜欢毛姆的书,张子静说:“她(张爱玲)顶喜爱看小说,《红楼梦》和毛姆写的她顶爱看。”和《红楼梦》相提并论,毛姆对幼年张爱玲的吸引力可见一斑。到了港大,她的老师贝查也鼓励她多读毛姆。张爱玲痴迷于《红楼梦》,也痴迷于毛姆,对张爱玲来说,毛姆更像是“西方的曹雪芹”,他的人生故事和他写的故事,都让张爱玲找到了某种心理印契。张爱玲与毛姆 欣赏文艺的人,说到底多是在欣赏他们自己。曹雪芹—毛姆—张爱玲这一路顺下来,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极其相似的人生经历,牵起情感的链条,隔着时光,隔着种族和语言,硬是让不相干的几个人成了知己。张爱玲是懂得完型的,她总是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投射到艺术作品当中去,进而去帮助艺术品(艺术家)延伸解读的空间,顺带释放自我。曹雪芹是破落贵族,张爱玲也是。毛姆呢?他母亲是贵族之女,父亲做律师,在英国大使馆工作,经常和上流社会的人打交道,可以想见,毛姆的童年也曾是“蕴藉华美”的。可天意从来高难问,十岁之前,毛姆的父母就相继过世,他突然变成孤单一人。穷困与寂寞好像两条毒蛇,一口咬住了毛姆的心。他总是那么紧张,还口吃——一紧张就更口吃,老被同学笑。他

论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doc

论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集宁师范学院张丽红沈利玲 [摘要]洛克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洛克提出了绅士教育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 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他的这些思想在我国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 人文社科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的教育名著。在书中洛克论述了如何把儿童培养成为身体健康、有德行、有理智、有教养、有才干的绅士。洛克指出,美好的灵魂寓于健康的身体中,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绅士才能适应环境、应对挫折、迎接挑战,才能获得人生幸福;高尚的道德品行和良好的礼仪是一个绅士最重要的品质;而广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也是绅士不能缺少的。由此洛克构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一、体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洛克第一次提出把学校教育区分为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部分,他也是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体育问题的教育家。洛克非常重视体育在培养绅士中的作用,把体育放在三育之首。在《教育漫话》的开篇之处,洛克指出:“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①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②因此,洛克非常反对父母对儿童娇生惯养,主张儿童应该从小就加强身体锻炼。他凭借高深的医学造诣,又结合自己的健康状况,提出很多保护身体的具体措施,其中有些措施、主张是符合人的生理解 剖特点和当时的医学常识的。例如洛克指出儿童要学会游泳,经常进行一些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食物要清淡,不能喝酒,不用药物预防疾病,衣服不能穿得过暖,尤其是头部和脚部要凉爽;他还主张应该保证儿童有充足的睡眠,做到早睡早起,父母要为儿童选择硬床睡觉,以锻炼其身体等等。通过身体锻炼的方法,洛克希望把绅士培养成为一个健康、勇敢而又意志坚强的人。虽然洛克在书中谈到的体育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体育的内涵不尽相同,一些体育观点的科学性也需要商榷,例如他要求儿童用冷水洗脚、多过露天生活、冬天少烤火等措施都未免残酷苛刻,但他的体育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体育教育地位的提升和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二、德育 在洛克看来,德行在绅士所应具备的各种品行中占第一位。他认为,有了健壮的身体作基础之后,就要重视绅士的德育问题。因此,他把良好的道德品质看做是绅士的灵魂。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得不到幸福。”③由此看来,一个绅士要想获得人生的幸福,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德行。为了培养绅士的德行,洛克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道德规范:例如他主张要重视以理性为指导的道德教育,即要让儿童服从于理性,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从而培养他的理智感。而要培养儿童的理智感,就是要在儿童精神最容易支配的时候,使他习惯于压抑自己关于财富、衣服、饰品和食物的各种贪欲,在获得自己的利益与幸福的同时考虑到别的伙伴的利益与幸福并,要儿童从小不要自私,使他们具有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德。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儿童养成发自内心的羞耻心、对荣誉的崇尚之情和谦虚谨慎的心理,以及防止形成爱慕虚荣和焦躁的坏脾气,因为,这些坏脾气可能阻碍他们获取未来的利益与幸福。

毛姆面纱英文语录

毛姆面纱英文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毛姆面纱英文语录,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织罗罪名容易,证明起来就难了。 It is easy to prove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prove it. 2、一个丈夫的权利,在我看来却是一种恩惠。 A husband's rights, in my opinion is a kind of grace. 3、我无足轻重,毫无价值,根本不配来烦扰你。 I don't have any value, I don't deserve to bother you. 4、万物由道而生,循着道成长,而后又回归于道。 Everything from the Tao to grow, and then return to the road. 5、或许是源于一种古老的品格,我因高傲而不屑武力。 Perhaps from an ancient character, I am proud to disdain force. 6、如果光是责备我会对你有好处的话,那你就随便吧。 If the light is to blame and I will be good for you, then you will be free. 7、有时对人撒谎是不得不为之,但是自欺就不可饶恕了。 Sometimes people have to lie, but self deception is unforgivable.

8、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每拖一分钟都可能是不可挽回的。 In a second time in the past, each one minute delay may be irreversible. 9、一个男人由于爱你而遭到你的鄙视,这人心是怎么长的啊? A man because of love you and was your contempt, this people is how long ah? 10、呃,亲爱的,当一个人爱上你,他说的话是不能字字当真的。 Well, dear, when a person is in love with you, what he said is not true words. 11、我抛弃了琐屑、庸碌的一生,把自己交给了牺牲与祈祷的生活。 I abandoned the trivial, mediocre life, give yourself to sacrifice and pray for life. 12、如果我们只会这样相互冷嘲热讽,就不要希望事情有什么进展了。 If we just don't want to taunt each other in this way, things are what progress. 13、只有一种办法能赢得众人的心,那就是让人们认为你是应该被爱的。 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win people's hearts, and that is to make people think you should be loved.

毛姆短篇小说《无所不知先生》读后感

Analysis of Mr. Know All Abstract:W. Somerset Maugham was a well-known British novelist dramatist and essayist. Mr. Know All is one of his excellent short stories. This article tells mainly what had happened in Maugham’s short story Mr. Know All, the analys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as well as the theme of the story and the techniques used by the author in creating the story. Key words: W. Somerset Maugham, human nature, demerit, bias, first impression 摘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和散文家。《无所不知先生》是其出色的短篇小说之一。这篇文章主要从人物性格、主题以及写作手法方面对这篇小说进行分析。 关键词: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人性弱点偏见第一印象 Mr. Know All is a famous short story by W. Somerset Maugham who was a famous British. His short stories mainly portrayed the British people’s life domestic and overseas. The ideas of escaping of the Western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rebuilding of spiritual home,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spiritual redemption found their vivid expression in most of his works. In the story Mr. Know All, the author created some figures full of flesh and blood by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appearances, words and the unexpected plot. Like the narrator, Mr. Kelade and Mr. Ramsay. Through these remarkable distinctive figures he criticized the arrogance, vanity and selfishness in the human nature, specifically the narrator’s bia s and Mr. Kelade’s conceit and vulgarity. Additionally, he expressed the eagerness of Mr. Kelade to search for a sense of belonging. The story mainly tells about narrator’s experience on an on a ocean going liner sailing from America to Japan on the Pacific Ocean. The narrator had to share a cabin with a stranger Max Kelada who was not a British as the narrator had expected him to be despite he indeed has a British passport. The reason why h e didn’t like Kelade was because in narrator’s eyes, he was talkative and conceited. He seemed to know everything and was involved in everything. No wonder he was disliked by everybody else on the ship. One evening during the dinner time, Mr. Kelada had a bet of a hundred dollar with Mr. Ramsay. He was quite sure that Mrs. Ramsay’s necklace was made by real pearls yet he claimed that he had made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