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实验室内审员培训材料

检测实验室内审员培训材料
检测实验室内审员培训材料

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

培训内容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起源和发展

1.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验收)的起源

2.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的发展

3.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的改革

第二章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法律规定及法律效力

1.计量认证的法律规定

2.审查认可(验收)的法律规定

第二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条文解释

案例题、案例分析

第一篇概述

一、实验室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的标准和准则

1. GB/T 27025-2008 idt 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2. CNAS-CL01:2006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GJB 2725B-2008 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

4. 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起源和发展

1.国家质检总局于2006年2月21日,发布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86号)。

规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必须通过资质认定。

2.国家认监委制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新评审准则出台,原《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作废。

3.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二种形式。

三.计量认证

1.计量认证

计量认证是依据《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条中进一步明确规定计量认证是对检测机构的法制性强制考核,是政府权威部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定类型检测所给予的正式承认。

2.计量认证的法律效力

根据计量认证管理法规规定,经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用于贸易的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未经计量认证的技术机构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属于违法行为,

违法必究。

3.计量认证标志CMA:CMA是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 中国计量认证的缩写。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

的检测机构,可按证书上所批准的项目,在检测(检测、测试)证书及报告上使用CMA标志。

4.计量认证的的意义和作用

检测机构为社会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和检测结果,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和结果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政府机构要依据有关检测结果来制定和实施各种方针、政策;

2)科研部门利用检测数据来发现新现象、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3)生产者利用检测数据来决定其生产活动;

4)消费者利用检测结果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5)流通领域利用检测数据决定其购销活动。

5.计量认证分级:

计量认证分为两级:一级为国家级,由国家认可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一级为省级,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组织实施, 具体工作由省局认证监管处管理与实施。不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认证,实施的效力是完全一样的,对通过认证的检测机构资格在全国均同样有法定有效,不存在办理部门不同效力不同的差异。

6.计量认证评审准则

2001年国家颁布了《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同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同时废止

原《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JJG1021-90。目前,计量认证所遵循的评价体系基本上与国外类

同,其基本内容与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一致,同时,补充了我国计量法制管理规定的内容。

7.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与实验室认可的区别:

实验室资质认定(计量认证)是法制计量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对检测机构来说,就是检测机构进入检测服务市场的强制性制度,具有计量认证资质、取得计量认证法定地位的机构,才能为社会提供检测服务。

实验室认可是与国外实验室认可制度一致的,是自愿申请的能力认可活动。通过实验室认可的检测机构,证明其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校准和/或检测实验室能力的要求。

8.实验室资质认定的发展及社会作用

目前我国的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检测机构覆盖了农、渔、林、机械、邮电、化工、轻工、电工、冶金、地质、交通、城建环保、安全防护、水利等行业。

四.审查认可(验收)

1.八十年代中期,在全国设立各类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监督产品质量。同时,各部门、各省、市也相继

设立各类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所),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产品进行质量监督检验。

2.原国家经委标准局于1986年颁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管理试行办法》,1990年发布了三个细则(中心、

所、站),开展对各级检验机构进行审查认可(验收)工作。

3.审查认可(验收)标志CAL

CAL是China Accreditation,中国审查认可(验收)的缩写。取得审查认可(验收)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可按证书上所批准的项目,在检测(检测、测试)证书及报告上使用CAL标志。

4.对非技术监督局系统的质检机构的授权称为审查认可;对技术监督局系统的质检机构的考核称为验收。

五.合格评定与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和实验室认可

1.世贸组织(WTO)在七十年代末,正式签署“贸易技术壁垒协议”(TBT协议),该协议规定了技术法规、标准和

认证制度。1994年,将认证制度更改为“合格评定制度”。

2.认证:产品认证、计量认证、管理体系认证等;

认可:检测、校准实验室认可、审核机构认可、认证机构认可、审核员资格和培训机构认可。

六.实验室认可的发展

1.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认证活动是以产品认证和计量认证为主,后期才开始实行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认可

2.从1994年,国家标准化组织提出建议,要求建立认证制度,开展产品认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质检机构、计

量技术机构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

3.从1998年,开始对质检机构、计量技术机构和企业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校准实验室认可。

第二篇评审准则条文解释

一、总则

1.国家认监委依据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证书和标志。制定新的

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2.《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遵循和吸纳国际标准ISO/IEC 17025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兼顾我们国家对检测

实验室强制管理的要求。

3.国家认监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

可。

4.对已取得国家认监委认可的实验室进行资质认定,只对本准则特定条款(黑体字部分)进行评审。

5.新评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各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实验室于2007年12月31日前完成转版工作。

二、参考文件

1.GB/T 15481-2000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2.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3.《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4.《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试行)》

三.术语和定义

使用《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GB/T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中给出的相关术语和定义。

1.计量: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

2.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3.计量器具: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具。

例: 游标卡尺、千分尺、压力表、秒表、万用表、电子秤、温控仪、测长仪、色谱仪

4.测量设备:为实施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测量标准、标准物质和(或)辅助设备或它们的组合。例: 测量软件(自检软件、测试软件、校准软件、自动校准软件)、标准物质(标准气体、标准样品)

5.计量检定: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包括检查、加标记或出具检定证书。

(1)按检定性质分类: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

(2)强检范围: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企业最高计量标准;

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列入国家强检目录的计量器具。

目前国家公布:61类,118种仪器仪表。

(3)按检定目的分类:首次检定、周期检定、抽样检定。

6.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

的由参考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1)校准是非强制性的,是企业自主行为;

(2)校准是市场行为,自愿寻求溯源;

(3)校准数据给出被测量的示值,也可给出示值的修正值;

(4)校准结果要给出测量不确定度;

(5)国际上一些通用做法,对测量仪器校准后,给出校准结果,不判定合格与否,不给出校准的有效期。判定仪器

是否合格由使用者自己判定。

●案例分析

某企业生产线上关键质量控制点有一台温度巡检仪,测量范围:0~200℃允许误差:±1℃

某计量机构对仪器进行了测量,其测量结果如下:

标称值:0 50 100 130 150 180 200

实测值:0 50 101 131.5 152 181 200

示值误差:0 0 +1.0 +1.5 +2.0 +1.0 0

检定判定:有二点超差,判定不合格出检定结果通知书。

校准判定:1. 限用,在130 ~150℃这二点范围内限用。

2. 企业用在其它准确度要求不高的地方使用,将允许误差放宽到±2℃,则视为“合格”。

检定、校准、检测的比较

内容检定校准检测

目的评定计量器具是否确定计量器具是否满足评价被测对象的特性

符合法定要求预期使用要求

对象强检计量器具非强检计量器具产品、材料、设备、工艺、环境

依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国家校准规范、技术合同国家标准、企业标准、技术合同

参照国家计量检定规程

证书 1.合格:检定证书校准证书、测试报告检测报告、测试报告

2.不合格:通知书

形式计量建标考核计量建标考核

法定计量机构考核第三方实验室要通过认可第三方实验室要通过认可、资质认定7.比对: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或指定不确定度范围的同种测量标准或工作测量器具之间的量值进行

的比较。

●案例:某企业购买了五台仪器,为了节省检定费用,将其中二台仪器送计量机构检定,回来后,在这二台仪器

当中选一台认为“非常准”的仪器,再用这台仪器去“校准”另外没有送检的三台仪器,并认为是“自校”。

●比对方法常常用于实验室间的比对;日常测量监控;无法溯源的仪器;测量过程控制等。

第二篇评审准则目录

4.管理要求(共11个条款)

5.技术要求(共8个条款)

4.1 组织

5.1 人员

4.2 管理体系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

4.3 文件控制

5.3 检测和校准方法

4.4 检测和/或校准分包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

5.5 量值溯源

4.6 合同评审

5.6 抽样和样品处置

4.7 申诉和投诉

5.7 结果质量控制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

5.8 结果报告

4.9 记录

4.10 内部审核

4.11 管理评审

4 管理要求

4.1 组织(有12个小条款)P11

理解要点:

4.1.1 独立法人或经法人授权、独立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独立开展业务工作,有独立的账目和核算;

4.1.2 具备固定工作场所,独立使用仪器设备;

4.1.3 实验室管理体系覆盖所有场所的工作;

4.1.4 从事检测、校准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4.1.5 实验室及人员不得参与有损检测、校准的诚信度活动,不得参与和竞争性项目有关系的产品设计、研制、

生产、供应、安装等活动;实验室应有措施确保人员不受任何内外部的压力和影响,防止商业贿赂;4.1.6 保护国家、商业和技术秘密;

4.1.7 明确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各之间关系;

4.1.8 各类人员的任命文件,最高管理者和技术负责人变更需报发证机关或授权部门确认;

4.1.9 规定人员职责、权利和相互关系,必要时,指定关键管理人员的代理人;

4.1.10 对检测、校准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

4.1.11 技术管理者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并指定一名质量主管赋予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职责和权利;

4.1.12 执行政府下达的指令性检验任务,编制计划并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授权实验室)。

4.2 管理体系P16

一、理解要点:

1.按照本准则建立和保持能够保证公正性、独立性,并与检测、校准活动相适应的实验室管理体系;

2.管理体系形成体系文件,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

3.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记录、报告;

4.管理体系文件的理解和实施。

二.文件各层次的关系

1.质量手册是体系文件的“浓缩本”,是纲领性文件;

2.各层次文件的构成

机构较大可设定的层次: (A)、(B)、(C)、(D)

机构中等可设定的层次: (A)、(B+C)、(D)

机构较小可设定的层次: (A+B)、(C+D)

(A+B+C)、(D)

3.手册与程序文件编写要一致。

4.3 文件控制P18

理解要点:

1.建立并保持文件控制程序,管理所有文件(内部制定的文件和来自外部的文件);

——实验室根据管理和运行的需要,编制各类文件

——文件发布前经过审核、批准和使用

——建立文件总目录、文件编号

——文件发放、保管

2.文件控制要求

工作场所可得到文件的是批准、最新版本

定期审核和必要修订

撤回失效或作废文件

保留的作废文件做适当标记

3.文件唯一性标识

发布日期

修订标识(编号与识别)

页号、总页数或文件结尾标记

批准人

4.文件更改、修订要求

更改的审批

更改的标注

手写更改

计算机系统内的文件更改

4.4 检测/或校准分包P19

理解要点:

1.分包给有能力的实验室,符合本准则要求,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

2.分包比例的控制,分包项目限定仪器设备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及特种项目;

3.保存所有分包方的资料和能力,必要时,对分包方进行第二方审核,验证其能力;

4.将分包项目书面通知客户,得到同意才可分包;

5.分包项目不能计算在本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内。

4.5 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P20

理解要点:

1.实验室应对制定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程序,选择合格的计量检定/校准机构和仪器设备、消耗性材料的供应方,

以及购买、验收、存储和不合格品的处理规定;

2.实验室对外来检定/校准服务机构和供应商的质保能力进行评价,建立合格的服务机构和供应商名单;

3.外购物品(仪器设备、材料)的检定/校准、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4.建立合格的外来服务和供应商评价记录、档案。

4.6 合同评审P21

理解要点:

1.实验室分析、整理客户的委托书、标书和合同中的需求,在开始工作前得到解决;

2.应有编制、评审客户要求、标书和合同的程序文件,保存评审记录;

3.合同评审的检测/校准项目应在资质认定的能力范围内;

4.客户常规要求评审可以简化,经有关人员确认,对偏离标准或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评审。

4.7 申诉和投诉P21

理解要点:

1.实验室应建立、完善客户申诉和投诉处理机制,能快速反应,在24小时内给客户回复,对投诉及时处理;

2.实验室应主动征求客户意见,了解客户抱怨,不断改进工作;

3.实验室编制申诉和投诉处理程序,各环节要求:受理、界定、调查分析、处理、反馈或说明、改进;

4.保存客户申诉和投诉的调查、处理记录,采取纠正措施的记录。

4.8 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P22

理解要点:

1.不符合:是指管理或技术活动不符合体系文件、规范、标准和准则的要求;

2.纠正措施:对不符合工作采取纠正,然后在实施措施,防止问题再发生;

3.预防措施:对潜在的不符合,通过事先分析,确定可能造成不符合工作的原因,采取预防性措施,加以消除;

4.实验室应建立不符合工作、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及改进程序;

5.对不符合工作的确认,对不符合工作采取纠正措施,防止问题再发生;

6.分析确定潜在不符合的原因,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

7.实验室通过实施质量方针、目标进行改进;实验室通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以及管理评审等持续改进管理体系。

4.9 记录P23

理解要点:

1.实验室建立并保持质量体系的记录管理程序;

2.实验室记录的分类:管理记录和技术记录;

3.实验室记录规范填写、更改、识别、收集、检索、存档、维护和清理;

4.记录要有编号,方便查找;

5.在适当条件下保存和保存期限,一般性记录保存1~3年,特殊记录应长期保存;

6.保证安全和保密。

●记录填写要求:

(1)数据清晰书写规范,信息齐全;

(2)记录用蓝黑墨水笔或签字笔填写,不准用铅笔和圆珠笔填写;

(3)数据划改要求:不准用涂改液(带),不准涂划,只能划改,在错误数据上用斜线划改,在上方写出

正确的数据,然后,修改人签名,不准只写姓;

(4)所有工作应当时予以记录,不准编造、伪造数据。

(5)电子储存的记录应采取有效保护和备份,防止丢失改动;

(6)采用正确的法定计量单位。

●技术记录的控制

(1)包含足够的信息;

(2)包括有关人员的标识,记录有填写人和核验人签名,证书和报告要有签发人签名;

(3)可识别为属于某项具体任务;

4.14 内部审核P25

理解要点:

1.内部审核要求有内部审核管理程序和审核计划,定期组织内部审核,以证实实验室运作符合质量体系和本

准则的要求。

2.每年度内部审核活动覆盖管理体系所有要素和活动,内部审核一般一年(12个月内)不少于一次。

3.质量主管负责组织和实施内部审核工作,参加内部审核工作的人员,需经过培训具备内审员资格的人员,才能进行审核。只要条件允许,内审人员应独立于被审核的工作。

●内部审核

一. 审核的术语和定义

1.审核定义: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 以确定满足商定的准则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

成文件的过程。

2.准则: 确定为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

3.客观证据: 支持事物存在或真实性的资料(数据)。客观证据可以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它手段获得。

4.不符合: 未满足要求。

5.审核发现: 审核的结果。

6.审核结论: 审核组考虑了所有审核发现后得出的最终审核结果。

二.审核的阶段和顺序

1.审核的阶段:

外部审核有三个阶段: 文件审核、现场审核、审核结果的审核。

内部审核有二个阶段: 文件审核、现场审核

2.审核的顺序:

外部审核按文件审核--现场审核--审核结果;

内部审核按文件审核、现场审核重复进行。

三.审核的分类

1.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

●由实验室质量主管组织具有内审员资格的人员, 对管理体系进行定期审核。

2.第二方审核––外部审核

●由外部的第二方或合同方,组织具有评审员资格或内审员资格的人员, 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3.第三方审核––外部审核

●由外部的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具有评审员资格的人员, 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四.审核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2.《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

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4. 实验室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五.开展内部审核的步骤:P138

1.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准备;

2.内部审核的实施;

3.跟踪与验证审核结果;

4.编制内部审核报告;

5.内部审核与记录归档。

●准备工作:

1.评审准则、审核计划;

2.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

3.现场审核检查记录表;

4.不符合报告书;

5.内部审核结果表。

六.内部审核首次会议

1.明确审核目的、范围;

2.明确审核组成员与分工;

3.简要介绍审核采取的方法和程序;

4.确认末次会议和审核时间安排;

5.澄清审核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

6.会议签到。

七.审核实施注意事项

1.审核组长控制审核全过程、审核进度、审核结果;

2.选择抽样要有代表性;

3.依靠检查表

4.寻找客观证据

5.发现不符合项应增加调查研究的深度

6.与受审核方确认事实

7.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和有礼貌

8.做好审核记录

八.符合和不符合的评定

●严重不合格项:指管理体系出现严重遗漏或体系文件执行中出现系统性或区域性的失控、失效。如管理体系及

体系文件与法律法规、《评审准则》等要求严重不符,要素或关键程序没有得到有效贯彻,造成系统性或区域性的失控、失效或者有造成严重后果的可能。

●不合格项(也称轻微或次要不合格项):指个别的、孤立的、偶发的、整改容易的,且对检测工作质量不会产生

严重不良后果的问题。

●观察项(也称缺陷项):指存在问题,但证据不足或尚不构成不合格,发展下去将成为不合格项,因此需提醒注

意的事项。

●不符合报告书的内容

(1)受审核部门及负责人姓名

(2)审核员姓名及审核组长姓名

(3)审核依据

(4)不符合事实的描述

(5)不符合类型

(6)采取纠正措施及完成日期

(7)纠正措施完成情况和验证

九.汇总分析审核结果

1.在召开末次会议前, 组织召开一次审核组成员会议, 对审核出来的问题进行评定, 确定不符合项及存在问题。

2.对审核结果汇总分析, 对受审部门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做总体评价,不符合项的问题点。

3.与受审部门领导或主管交流, 通报存在的问题和不符合项数量。

十.首次会议宣布审核结果

1.末次会议应由审核组长主持,参加者签到;

2.审核组长说明不符合项的数量和分类, 宣读不符合项报告书与存在的问题。

3.要求对不符合项进行纠正措施,以及完成时间;

4.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提出要求或对不符合项整改要求;

5.审核记录保存归档。

4.15 管理审评P26

理解要点:

1.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按照预定的计划和程序,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质量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和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2.管理评审的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特殊情况增加次数;

2.管理评审应考虑:政策和程序的适应性、管理和监督人员报告、外审和内审结果、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客户投诉、改进建议、质量控制、资源和人员培训。

4.管理评审结果由此产生的改进措施;

5.管理评审报告和记录。

5 技术要求

5.1 人员P28

理解要点:

1.实验室有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实验室应使用正式人员或合同制人员。确保所有人员的能

力,对人员进行监督;

2.对人员其技能进行资格确认,并持证上岗。特殊岗位的人员的要求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执行;

●首次评审或复评审要求对检测人员进行计量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理论考试。

3.制订人员培训和技能的目标、程序和计划;

4.对正在使用培训的人员进行适当监督;

5.实验室应保存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等档案。

6.实验室的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应具备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的技术职称,熟悉业务,经过考核合格。参加

上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取得证书。

7.依法设置和依法授权的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其授权签字人应具备工程师以上(含工程师)的技术职称,熟悉业

务,在本专业从事三年以上。

5.2 设施和环境条件P29

理解要点:

1.实验室的检测和校准设施以及环境条件,应满足国家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要求;

2.对可能影响结果的设施和环境条件进行监测、控制制和记录环境条件,非固定场地的环境条件监控;

3.实验室对危及安全的因素和环境的有效控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4.实验室对有影响环境的废气、废液、粉尘、噪声、固废物等处理符合环境和健康的要求,并有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对互相影响的工作区域有效隔离;

6.控制进入/使用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并正确标识;

7.保持良好的内务管理,必要时制定特殊程序,实验室的环境卫生、安全、定置管理要求。

8.环境条件分类:标准工作条件、正常工作条件、极限条件。在修建实验室(计量室、检测室、测试室、检验室)

基础设施时,设计要求达到标准环境条件或正常工作条件,互不相容的工作区域有效隔离;

●实验室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一般实验室温度控制在20±5℃,要求高的实验室温度控制在20±0.5℃

2.湿度:一般实验室控制在75%RH以下

3.振动:实验室要远离有振动源的地方,要有防振措施,振动幅度小于4μm

4.防尘:实验室要有防尘措施,灰尘应小于0.25mg/㎡

5.照明:实验室照明灯照度在200~300 lx

6.电磁干扰:应避免外磁场干扰,屏蔽间抗干扰的衰减能力应达到40~80dB

7.电源:交流220V±2% 50Hz±1%, 直流电压±1%,有符合要求的接地。

5.3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P32

理解要点:

1.实验室应按照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使用适合的方法和程序实施检测/校准;

方法选择:

国际、区域性或国家标准方法

知名技术组织或科学文献和期刊公布的方法

设备生产厂家指定的方法

实验室制定的经过确认的方法

如果缺少指导书可能影响检测、校准结果,应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

2.正确选择和使用的新方法,方法发生变化应重新确认。确保使用的方法是最新有效的版本;

3.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标准、手册、指导书应现行有效,便于员工使用;

4.需要时,可以采用国际标准,但仅限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5.实验室自行制定的非标准方法,经过确认,可以作为资质认定项目,仅限定委托方的委托检测;

6.检测或校准方法的偏离须经过有关部门验证,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被客户接受和认可,并将该方法偏离进行文件规定;

7.实验室应有适当的计算和数据转换处理规定。当采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对检测和校准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索时,应有数据保护程序。

5.4 设备和标准物质P36

理解要点:

1.实验室配备所需全部抽样、检测和校准的测量设备(包括测量软件和标准物质),仪器设备在使用前,经过检定

或校准,并进行维护保养;

●购买有合格证的标准物质。

2.仪器设备出现异常和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加贴停用标识。如有可能进行隔离,然后进行修理。修复后经

过检定或校准合格后,才能重新投入使用。并且要对以往的检测结果进行追溯。

3.实验室需要长期使用租用、借用和使用客户的仪器设备,仅限于使用频次低、价格昂贵或特定的检测设备,应符合本准则,租用、借用手续;

4.检测设备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有关使用和维护的资料方便人员取用;

5.实验室应建立仪器设备和测量软件档案,也有称设备履历卡;

6.所有仪器设备(包括标准物质及其测量软件)应有明显的唯一性标识,表明其状态;

7.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在返回后,在使用前进行功能和校准状态检查;

8.按规定程序对仪器设备进行期间核查,以保持仪器校准状态的可信度;

9.在校准产生的修正因子应正确使用和保存;

10.未经过定型的专用设备需要提供相关技术单位的验证证明。

11.仪器设备的配备

(1)仪器设备配备计划的批准与实施。

(2)仪器设备的计量性能包括哪些指标?在配置时如何确定是否能满足需要的计量要求?同时,还要考虑

价格、溯源性、售后服务等。

(3)购买国产的仪器设备是否有制造许可证编号?是否有“CMC”标志?

(4)制造、修理许可证管理“CMC”标志,编号规则:如(86)量制粤字第01015678号。

12.不合格仪器设备的控制

1.不合格的仪器设备的八种状态:

(1)仪器设备已经损坏;

(2)仪器设备显示不正常;

(3)仪器设备过载或误操作;

(4)仪器设备功能出现可疑;

(5)超过检定周期或校准周期;

(6)有封缄要求的仪器设备封缄被破坏;

(7)测量结果不正确或明显的错误;

(8)环境条件影响。

●出现不合格仪器设备的处理:

(1)停止使用,隔离存放,作出“停用”标识;

(2)确认后,重新进行检定或校准;

(3)调试或修理,随后再检定或校准;

(4)仪器设备达不到原有级别可降级使用,要在标识上标明限制使用量程和功能;

(5)仪器设备判定不合格报废处理,有审批报废手续。

(6)对不合格仪器设备已往出具的数据进行验证,对产品进行追溯。

13.标识管理

(1)标识的种类:不干胶彩标、铜(铝)牌、电刻、油漆;

(2)标识的使用状态:

合格证(绿色):检定或校准/验证合格

准用证(黄色):仪器存在部分或功能缺陷

停用证(红色):仪器已经损坏或不合格

(3)标识内容:使用状态、设备编号、检定/校准单位或人员、检定日期/有效期、校准日期/建议再校准日期、

限用说明;

(4)标识粘贴仪器设备的位置,牢固耐久、防止油污、损坏。

5.5 测量溯源性P39

理解要点:

1.实验室应确保检测、校准结果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适用时,绘制量值溯源图;

2.检测结果不能溯源到国家基标准,实验室应提供设备比对、能力验证结果的证据;

3.实验室应制定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仪器设备的检定、校准计划,在使用前,对仪器设备进行检定、校准;

4.实验室应有参考标准(也称计量标准)的检定、校准计划,参考标准在调整前后均应校准,参考标准应仅用于校准;

5.实验室应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也称参考物质),没有有证的标准物质应确保量值的准确性;

6.按照规定程序和计划对参考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7.实验室应有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安全处置、运输、储存和使用程序,以防止污染和损坏。

5.6 抽样和样品处置P42

理解要点:

1.实验室应有样品的抽取、运输、接收、处置、保护、储存、保留和清理的程序,确保样品的完整性;

2.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实施样品的抽取、备制、传送、储存和处置。没有相关技术规范或标准,应根据适当的统计方法制定抽样计划;

3.实验室抽样记录包括:抽样计划、抽样人、环境条件、必要是抽样位置图、其他等效方法;

4.实验室详细记录客户对抽样计划的偏离、增补或删改的要求,并通知有关人员;

5.实验室应记录接收样品的状态,接收样品的异常或偏离的相关内容;

6.实验室应有样品的标识系统,避免混淆;

7.有适当的样品储存设施及安全措施,确保样品不受损坏,并保存样品的流转记录。

5.7 结果质量控制P45

理解要点:

1.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监控内容和方法: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次级标准物质;

b)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

c)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的重复检测/校准;

d)对保留样品的再次检测/校准;

e)分析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

2.实验室应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当发现质量控制数据超出预先确定的判断依据时,应采取纠正措施,防止出现错误的结果。

5.8 结果报告

理解要点:

1.实验室按照相关技术依据或标准要求,及时出具检测和校准数据和结果报告,并保证数据和结果的确准、

客观、真实,报告应正确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1) 在下列活动中应当正确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1.公文、统计报表;

2.生产销售产品,标注产品标识,产品使用说明书;

3.制定标准、规程、技术文件、图纸;

4.出具检定、校准、检测、检验、测量数据;

5.国家规定应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其他活动。

(2)判断下列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长度:M、DM、CM、M/M、KM

?面积:平方、平米

?体积:立方、立升、公升、cc

?时间:S、〞、′、H

?质量:KG、Kg、T

?压力:kgf/c㎡、mmH2O、mmHg、bar

?功:度、大卡

?温度:度、“ °”

2.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的基本内容:

a)标题;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检测/校准地点);

c)报告的标识(编号)和页码编号;

d)客户名称和地址;

e)所采用的技术依据和标准;

f)样品的状态描述和识别;

g)样品接收日期和检测/校准日期;

h)抽样计划说明;

i)检测/校准的结果;

j)检测/校准人员、核验人员和批准人签字,或等效标识;

k)必要时,结果仅与被检测/校准样品的有关声明。

3.对检测/校准结果进行说明时,还包括下列内容:

a)对检测/校准方法的偏离、增加或删减,以及特定检测和校准条件的信息;

b)符合(或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声明;

c)不确定度的信息;

d)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信息。

4.对抽样的检测报告,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a)抽样日期;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地点;

c)报告的标识(编号)和页码编号;

d)客户名称和地址;

e)所采用的技术依据和标准;

f)样品的状态描述和识别;

5.检测报告中含有分包方的结果,这些结果应在报告中清晰地标明从分包方获得的结果。分包方提供的报告是书

面或电子方式报告;

6.用电话、传真和电子/电磁方式传输检测/校准结果时,应符合本准则的要求,防止丢失和缺少数据,并注意保密;

7.对已发出的报告和证书的修改,只能另发文件或数据修改单,声明原报告和证书作废。修改后,发出的新

报告和证书应有新的编号,并注明所代替的报告和证书,原报告和证书收回存档。

实验室内审员培训资料

纠正与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的区别

管理体系审核、评审、自我评定比较

质量管理、技术运作、支持服务的关系图 5.3.1 检测方法控制流程图 5.3.2 确认新方法; 配置资源(包括场所、设施、设备、检测材料、记录); 培训;

试运行(包括监督、采用5.7的方法)和评价效果; 申请、现场评审、审批和授权; 使用新方法(包括监督)出具报告、收集客户反馈信息。 5.5.1 测量溯源性的控制流程图(总体要求) 抽样与样品处置流程图

5.8.1 结果报告控制流程图 结果报告控制流程图 其修改形式可: a) 编制补充说明;

b)编制检测数据修改单; c)重新编制检测报告。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手册编制(常见的问题) 1《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手册名称应为××××实验室的管理手册。 2 管理手册应包括封页、修改记录页、目录、批准页、实验室简介、质量方针和目标(可另成文件)、术语和定义(自行规定的,或专业术语和定义)管理体系的范围,包括任何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正文(为管理体系编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的引用,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表述)、程序文件目录、作业文件目录、附录(至少包括申请资质认定所需的,设备和检测项目可除外)等。 3 依照准则的条款,逐条展开表述,不可缺条;结合组织的具体情况,将准则中条款的要求转换为实现要求的具体操作;其操作按过程方法和PDCA方法及4W1H展开(包括记录的要求);若是引用程序,则应浓缩程序文件中的主要过程的操作,若是应用手册已表述的操作,则可引用索引的方法;操作表述的详略程度,取决于过程的复杂程度和控制等程度,以及组织的人员能力。 4 职能的表述前后应保持一致,每项工作的活动应落实到岗位或部门;工作的活动职能,其主体、次体及其配合、协助关系(做什么)应清晰。

内审员培训试卷

ISO/IEC 17025:2005内审员培训考核试卷 姓名:单位: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 ___ 成绩:_____ 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有1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计10分) 1.第三方审核是指: D A.自己对自己的审核 B. 客户过来的审核 C.对供应商的审核 D. 独立于组织、客户、供方以外的机构 2.ISO/IEC17025:2005是: B A.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B.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C.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管理要求 D. 实验室管理要求 3.中国实验室认可机构是: A https://www.360docs.net/doc/cf4247650.html,AS https://www.360docs.net/doc/cf4247650.html,AT https://www.360docs.net/doc/cf4247650.html,AB https://www.360docs.net/doc/cf4247650.html,CA 4.如果实验室希望作为第三方实验室得到认可,应能证明其 D A.公开性 B.公平性 C.公正性 D. A+B+C 5.所有发给实验室人员使用的质量体系文件,应在发出前由 C 审核并批准。 A. 实验室质量负责人 B. 实验室技术负责人 C. 授权人员 D. 实验室主任 6.质量目标应是___ B _ A.可测的 B.都是量化的 C.是能达到的 D.B+C 7.实验室要将检测或校准分包项目获得认可的前提必须是: A A.实验室本身必须具备该分包项目的能力认可 B.自己做不了 C.不是很重要的合同 D.对结果要求不高的项目 8.一次内审完成的标志是___B _ A.有详细的检查表 B.要有审核的总结报告 C.会议要有最高管理者参加 D.每个部门都要审核 9.关于记录的说法正确的有: A A.清晰并有合理的保存期限 B.可以涂改 C.可以涂改,但要签名 D.必须得到批准 10.对于作废的文件正确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C

内审员培训课程

内部品质审核培训课程 第一节 简介 课程时间表 1.ISO9000标准解释 9: 30-12: 00 2.午餐 3.ISO9000审核程序 13: 00-15: 00 4.个案练习 15: 00-16: 30 5.考核 16: 30-17: 30 MEMORY

有关瀚晟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MEMORY ?1989年创立于台湾 ?专门提供有关品质及环境管理顾问服务 ?协助各机构取得ISO9000及ISO14000认证. ?提供专业化及特订服务. ?提供认证成功后顾问服务. 简介 此内部品质审核培训课程能使各位成为 机构内在ISO9000方面品质管理系统 有成效审核员 ? ?从此课程,你将能: ?加强对ISO9001要求了解. ?了解内部审核员所扮演角色 ?计划及主持内部品质审核 ?编写审核报告 ?及与被审核者合作

MEMORY 主要对象 ?此培训课程是为下列人士而设: ?负责内部审核人员 ?负责维持及推行品质管理系统人员 ?及负责供应商审核人员. 第二节完

第二节 审核简介 ISO指引文件 ?审核品质系统指引 ?ISO19011 审核 ?ISO19011 品质系统审核员资格标准?ISO19011 审核计划管理ISO19011对审核 定义 一个独立和系统性验查以决定所采取有关 品质行动及其相应效果是否符合原定计划 安排,以及此等计划安排是否已有效地推 行及能否达至目标. MEMORY

审核类别 第一者(内部)审核定义:机构对自己系统及程序审核 目标:确保能维持及推进品质系统 内部审核目标细则?按特定要求以决定品质系统各构成 部分符合性/不符合性。 ?决定已推行品质系统之有效程度 ?符合ISO9000要求?提供改善品质系统机会 MEMORY

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试题 含答案

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试题 一、填空题 1、国际标准化(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05年共同发布了有关实验室能 力认可第二版国际标准,文件名称是 ,代号是 2、中国合格评定国际认可委员会等同采用上述国际标准作为我国实验室认可的依 据,文件名称是,代号是 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的依据文件名称是 4、实验室或实验室作为其一部分的组织须是能承担的实体。 5、如果实验室要作为第三方实验室获得认可,应能证明其。 6、实验室应有政策和程序确保客户的和得到保护。 7、术语“管理体系”一词是指控制实验室运作的、和体系。 8、实验室应建立与其工作范围的管理体系,并维持管理体系 的。 9、凡发给实验室人员使用的管理体系文件,都应是版本。 10、在合同中对包括所用方法在内的要求应予,形成文件,并易于理解。实 验室有和满足客户要求。 11、实验室需要将工作分包时,应分包给的分包方,将分包方安排以形 式通知客户,并在适当时得到客户的准许。 12、实验室应确保所购买的影响检测和校准质量的供应品,在经检查证明有关 要求之后才投入使用。应保存所采取的符合性检查活动的。 13、实验室应积极与客户或其代表,并应收集客户的。 14、实验室须有处理投诉的。须保存所有与投诉处理有关的。 15、实验室当发现不符合工作时应进行纠正。 16、实验室应通过实施和、应用、、、和以 及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17、如果不合格可能再次发生,实验室须按规定的政策和程序采取,此程序须 从调查确定问题的入手。 18、预防是事先主动确定主动行为,消除可能发生不合格的原因。 19、每份记录应包含信息,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须在工作予以记 录,出现错误应该,不许,以免难以辨认。 20、实验室的人员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和的任务相适应。实验室应 评价这些培训活动的。 21、实验室的设施须有利于检测或校准的正确实施,环境条件不会使无效或 对要求的产生不良影响。当环境条件危及到结果时,应检测或校准。 22、实验室应采用能满足需要并且的检测或校准方法。应优先使用

内审员培训讲义

内部审核员培训讲义 第一章定义 ?审核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审核证据 ?与审核准则有关的并且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或其他信息。 ?审核准则 ?用作依据的一组方针程序或要求。 ?审核发现 ?将收集到的审核证据对照审核准则进行评价的结果。 ?审核结论 ?审核组考虑了审核目标和所有的审核发现后得出的最终审核结果。 ?审核范围 ?审核的内容和界限。 ?注:审核范围通常包括对实际位置、组织单元、活动和过程以及所覆盖的时期的描述。第二章内部管理体系审核 第一节审核的策划 ?审核策划 ?领导重视是做好内审的关键; ?管理者代表要亲自抓内审工作; ?内审的具体工作需要有一个职能部门来管理; ?组建一支合格的内审员队伍; ?内审需要有一套正规的程序; ?在建立管理体系时应考虑内审工作。 ?审核的策划 ?确定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选择审核组,指定审核组长 第二节审核的实施 ?现场审核的准备 ?现场审核的实施 ?审核后续活动的实施 ?现场审核的准备 ?编制审核计划 ?审核组工作分配 ?准备工作文件 ?审核计划内容 ?审核目的; ?审核准则; ?审核范围,包括确定受审核的组织单元和职能单元及过程; ?现场审核活动的日期和地点; ?现场审核活动预期的时间和期限,包括与受审核方管理层的会议及审核组会议;

?审核组成员的作用和职责; ?为审核的关键区域配置适当的资源。 ?准备工作文件 ?审核组成员应当评审与其所承担的审核工作有关的信息,并准备必要的工作文件,用于审核过程的参考和记录。这些工作文件可以包括: ?检查表和审核抽样计划; ?记录信息(例如:支持性证据,审核发现和会议记录)的表格。 ?编制检查表 ?检查表是内审员进行审核时的一种自用工具。 ?检查表的作用 ?明确与审核目标有关的作用; ?使审核程序规范化,减少审核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使审核目标始终保持明确; ?保持审核进度; ?作为审核记录存档。 ?编制检查表的要点 ?对照标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要求; ?选择重要的管理体系问题; ?结合受审核部门的特点; ?抽样应具有代表性; ?检查表应有可操作性; ?按部门进行审核时要包括涉及的标准条款,按过程进行审核时要包括涉及的部门。?现场审核的实施 ?举行首次会议 ?信息的收集和验证 ?形成审核发现 ?准备审核结论 ?举行末次会议 ?举行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的目的 ?确认审核计划; ?简要介绍审核活动如何实施; ?确认沟通渠道; ?向受审方提供询问的机会。 ?管理层,与受审核的职能或过程的负责人应参加首次会议。 ?首次会议的程序 ?会议应当是正式的,并保存出席人员的记录,会议由审核组长主持,其程序是:?与会者签到; ?人员介绍; ?重申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 ?实施审核所用的方法和程序,包括告知受审核方审核证据只是基于可获得的信息

内审员培训教程

内审员培训教程

内审员培训教程 第一章目的和思路 1.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审核员了解管理体系审核的程序,掌握审核方法和技能,作到: -----会审核文件 -----会制定审核计划 -----会编制检查表 -----会收集客观证据 -----会编写不符合报告 -----会进行总体评价 -----会编写审核报告 -----会跟踪纠正措施 -----会主持首、末次会议 2.学习思路: 管理体系审核 审什么------ QMS、EMS、OHSMS 依据什么审------ ISO9001、ISO14001、OHSAS18001 如何审? 第二章内部审核员 1.审核员: 有能力实施审核并能胜任的人员。 ●国家注册审核员(外审员)

具备资格并在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 (CNAT)注册的审核员。 ●内部管理体系审核员 具备资格,由组织聘任从事内部或第二方审核的人员。内审员的基本要求 ---从事三年以上质量管理或产品检验管理工作。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综合评价能力。 ---需接受具有内审员培训资格机构或具有内审员培训资格的人员的培训。 ---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作风正派。 组织的内审员资格可按下述要求结合以上内容自定 ---教育和培训,经历与个人素质﹔ ---管理能力与工作能力保持。 2.内审员在组织内的作用 ●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起监督作用﹔ ●对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参谋作用﹔ ●在管理中起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渠道和纽带作用﹔ ●在第二、三方审核中起内外接口作用﹔ ●在管理体系的运行中起带头作用。 3.内审员的职责 ●遵守有关的审核要求,并传达和阐明审核要求; ●参与制定审核活动计划;编制检查表;并按计划完成审核任务; ●将审核发现整理成书面资料,并报告审核结果; ●验证由审核结果导致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内审员培训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2005年发布了关于 实验室能力认可第二版国际标准文件名称是检测/校准实验室通用能力,代号是ISO/IEC17025:2005。 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等同采用上述国际标准作为我国实验室认 可的依据,文件名称是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代号是CNAS CL01—2011。 3、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依据的文件名称是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4、实验室或实验室作为其一部分的组织须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 5、如果实验室要作为第三方实验室获得认可应能证明其公正性。 6、实验室应有政策或程序确保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得到保护。 7、术语“管理体系”一词是指控制实验室运作的质量、行政和技术体系。 8、实验室应建立与其工作范围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并维持管理体系的适用和 有效。 9、凡发给实验室人员使用的管理体系文件,都应是现行有效版本。 10、在合同中对包括所用方法在内的要求应予充分规定,形成文件,并易于 理解。实验室有能力和资源满足这些要求。 11、实验室需要将工作分包时,应分包给有能力的分包方,并将分包安排以 书面形式通知客户,并在适当时得到客户的准许。 12、实验室应确保所购买的影响检测和校准质量的供应品,在经检查证明符 合有关检测和/或校准方法中规定的有关要求之后才投入使用。应保存所采取得符合性检查活动的记录。 13、实验室应积极与客户或其代表合作,并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 14、实验室应有处理投诉的政策或程序。须保存所有与投诉处理有关的记录。 15、实验室当发现不符合工作时,应立即进行纠正。 16、实验室应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 正措施、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17、如果不合格可能再次发生,实验室须按规定的政策和程序采取纠正措施 此程序须从调查确定问题的原因入手。 18、预防措施是事先主动确定潜在不符合的主动行动,消除可能发生不合格 的潜在原因。 19、每份记录应包含充分信息,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须在工作进行时予以 记录,出现错误应该划改,不许涂改,以免难以辨认。 20、实验室的人员培训计划应与实验室现实和预期任务相适应。实验室应评 价这些培训活动的有效性。 21、实验室的设施须有利于检测或校准的正确实施,环境条件不会使结果无 效或对要求的测量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当环境条件危及到结果时,应立即停止检测或校准。 22、实验室应采用能满足客户需要并且适用的检测或校准方法。应优先使用 国际、区域、国家标准中颁布的方法,使用非标准方法时,或使用变更过的标准方法时应进行确认,以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的用途。 23、用于检测、校准和抽样的设备及其软件应达到要求准确度,对结果有重 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应制定校准计划。 24、使用外部校准服务时,须使用能证实其资格、测量能力和溯源性的实验

2021年实验室内审员资格培训考试题库

2021年实验室内审员资格培训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实验室应[ ]对其工作进行审核,以证实其运行能[ ]符合质量体系的要求。 2.在审核中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 ]和[ ]措施。 3.对质量体系负责的人员应保证这些纠正措施在[ ]的时间内完成。 4.审核工作应由受过[ ]和[ ]的人员承担。 5.审核人员审核的工作应与[ ]无关。 6.当审核中发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的[ ]或[ ]可疑时,实验室应立即[ ]并[ ]通知可能已经受到影响的[ ]。 7.审核工作应坚持每年应至少安排[ ]次。 8.管理评审每年应至少安排[ ]次。 9.审核依据的文件应包括[ ]和[ ]和[ ]和[ ]和[ ]和[ ]。 10.审核工作的目的是确定质量体系运行的[ ]性、[ ]性。 11.审核工作的方式是[ ]性、[ ]性。 二.问答题(你认为正确,请在括号中画√,否则画X)(每题0.5分)

1. 为了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在与质量活动有关的部门和岗位上都应使用有效版本的文件,及时撤出失效或作废的文件。( ) 2. 实验室所有有效的质量体系文件都应该受控,受控的文件都应有控制编号。( ) 3. 凡是受控的文件都应粘贴在实验室的墙壁上,这样便于大家使用和监督。( ) 4. 质量体系文件是质量体系运行的强制性要求,对所有员工都是强制性的。( ) 5.质量文件不能随意更改,要经过原审批部门安排进行。( ) 6.质量体系运行的重点是预防出现质量问题。( ) 7.实验室的外来文件仅仅是指校准规程和检测标准。( ) 8. 文件修订要制定相应记录或修改清单。( ) 9. 文件和资料控制仅是指内部文件,不包括外部提供的有关原始文件、资料和标准。( ) 10. 在计算机中保存和运行的质量体系文件可以不受控。( ) 11. 监督工作的性质和做法其实与内审工作相同,只需定期监督与自己工作无直接责任关系的校准/检测活动。( )

内审员培训教材.

内部质量审核 员培训教材 课程准备 一、当您即将接受本教程培训前,请再次回顾一下£09001:2000 版标准。 1. 有关的重要术语 2. 质保标准的各要素内容 第一讲基本概念 、质量审核: 1定义: 1.1标准中对质量审核定义: 确定质量活动及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实施并适合于达到预定目标的系 统的和独立的检杳。 1.2注: 1.3质量审核一般应用于质量体系或其要素、过程、产品或服务,这样的审核通常称为:“质量体系审核 “过程质量审核”、“产品质量审核”、但也不仅限于此。 1.2.2 质量审核应由与被审核领域无直接责任的人员实施,但他们最好能取得有关人员合作。 1.2.3 质量审核的一个目的在于评价是否需要采取改进或纠正措施。审核不应与“监督”或“检验”活动相混淆,后两者的目的 只在于过程控制或产品验收。 1.2.4 质量审核可按内部和外部两种目的进行。 2 涵义 2 . 1 从定义可知,质量审核包括了对三个依次递进的层面的检查。 2.1.1 存在性 2.2.2 符合性 2.1.3 有效性 2 . 2 其检查的对象包括: 2.2.1 质量活动 2.2.2 质量活动的结果 2.3 这种检查的特点: 2.3.1 系统性 2.3.2 独立性 2.4 质量审核也是质量活动,因此: 2.4.1 应事先进行策划并作出计划安排;

2.4.2 其活动及结果也是质量审核的内容之一。 2.5 质量审核目的:为了下列一种或多种原因进行: 2.5.1 确定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2.5.2 确定实现规定质量目标的有效性; 2.5.3 为受审方提供改进的机会; 2.5.4 满足法规要求; 2.5.5 使受审方能被注册。 2.6 质量审核分类 2.6.1 审核按原因可分为: ——内部审核------------ 甲方审核(第一方审核) 质量审核一一乙方审核(第二方审核) ——外部审核---------- —丙方审核(第三方审核) 2.6.2 按对象可分为: a. 产品审核 b. 过程审核 c. 体系审核 d. 服务审核 2.7 质量审核的原因 2.7.1 第一方审核(内部审核)出于组织内部原因而进行的质量审核,审核的对象为组织自身的质量活动及结果,为了验证是否 满足规定的要求,且正在运行或依据某一标准对此作出评价。 2.7.2 第二方审核(外部审核)由用户或其代表对其供方进行的质量审核,审核的对象为供方的质量活动及结果,一般在有了建 立合作关系的意向时客户所作的初步评价或在已有了合同关系后验证是否持续满足规定的要求且正在运行。 2.7.3 第三方审核(外部审核)由独立于供需双方之外的认证机构对组织进行的质量审核,依据某一标准作出评价。 2.7.4 注: a. 质量审核避免将满足质量要求的职责从执行机构转移到审核机构。 b. 质量审核应避免质量职能范围扩展到超过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 二、质量审核员 1 定义 1.1 定义: 1.2 注: 1.2.1 审核员须经授权才能进行某一特定的质量审核。 1.2.2 被指定主持某一质量审核的审核员称为审核组长。 2 审核员的资格:(侧重于外部审核员) 2.1 教育程度审核员候选人至少应已完成中等教育,即完成国家教育体制的初等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课程或通过审核员评审 委员会同候选人面谈,对其进行考试、阅读其文字作品的方式加以确认。候选人员应证明自己能够用官方语言在口头和书面上清楚、流利地表达思想和意见。 2.2 培训 2.2.1 审核员候选人应经过必要的培训,以确保有能力从事和主持审核工作。应重视下列方面的培训: a. 熟知并理解质量审核所依据的标准; b. 检查、提问、评价和报告等评价方法; c. 主持审核所需要的其他技能,如策划、组织、交流和指导。 2.2.2 以上技能应通过书面或口头测试或其他适当的形式加以证实。 2.3 经历 2.3.1 审核员候选人应具有四年以上全日制工作实践经验(不包括培训),其中至少两年是从事有关质量活动。 2.3.2 在成为审核员并承担审核职责之前,审核员人选应具备实际经历,应通过参加四次以上的审核来实现,把各次审核算在

实验室内审员培训习题2

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习题 三、分析题(每题6分,共18分) 请说明是否符合《评审准则》的要求?简单描述不符合事实,不符合《评审准则》的哪一条款及内容? 1、评审组在现场参观实验室时发现其中一间办公室装修很好。室主任讲,那是从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工作室,我们从事房间装饰装修、室内空气污染治理,直到空气质量检测的一条龙服务,为业主创造方便条件。 2、评审员在检查实验室的用户申诉和投诉记录时发现有一条意见“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经常不在家,检测报告中的问题总是得不到及时解决。”技术负责人如是说:“这是没法解决的问题,因为我确实需要经常出差。” 3、在某实验室计量认证现场评审召开座谈会时,评审组长询问某检测室年轻的检测员是否了解实验室管理体系建立的依据是什么?你们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什么?回答:“不太清楚,那是领导的事,跟我们关系不大,我的工作就是做好检测工作,把结果报出去。” 4、评审组在现场样品检测考核时,见实验室人员正在查阅专业方法标准合订本,实验室主任讲,合订本便宜,用起来方便,方法标准不保密,不受控,我们只盖实验室公章放心使用,评审员翻了几本,果然干干净净,但发现有已被代替的标准。 5、评审员发现某实验室的人事部仪器设备均选择当地法定计量技术机构进行溯源,当询问一台大型专业检测仪器当地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是否有能力检测时,该机构的管理人员解释说:“是否有能力检测我们不清楚,但我们选择的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所以它们出具的证书和报告肯定符合要求。” 6、评审员在某实验室评审时,询问有关实验室合同评审的情况,该机构的管理人员解释说:“我们实验室制定了相关合同评审的程序文件,但实验室没与客户签过检测合同,所以也没有进行过合同评审。” 7、评审员在某实验室评审时,询问有关实验室申诉和投诉处理和主动征求客户意见的情况,该机构的管理人员解释说“我们实验室制定了申诉和投诉处理的程序文件,并且向客户发函主动征求客户意见,客户反馈意见不多,而且反馈的意见不尽合理,也以也没有进行处理。”

培训体系SGSISO内审员培训教程

(培训体系)SGSISO内审 员培训教程

訓練課程 課程手冊 1ISO9001:2001:條款簡介1----16 2稽核﹕基本原則簡介17----21 3稽核活動22----25 4ISO9001:2000稽核26----29 5現場的稽核活動30----37 6稽核審查34----37 7稽核報告及跟催38----39 第壹章 ISO9001:2001:條款簡介 4.品質管理系統 4.1壹般要求

組織應依本國際標準之要求﹐來建立﹑文件化﹑執行﹑維持壹個品質管理系統及持續改善其成效。 為了執行該系統﹐組織應﹕ a)鑑別出流程﹕ b)決定這些流程的順序及相互關系; c)決定所需的標准及方法﹐以確保這些流程作業及管制是有效的﹔ d)確保所需資源與資訊的流程﹔ e)監控﹑量測及分析這些流程﹔ 執行所需措施以達成計幕后成果及這些流程持續改善。 組織應依本國際標準要求管理這些流程。 組織應確保外包流程的管制﹐均于品質管理系統中被鑑別﹔例如描述于關鍵流程或 工作計划中。 4.2文件要求 4.2.1概述 品質管理系統文件應含﹕ -品質政策與品質目標的文件化陳述﹔ -品質手冊﹔ -標准要求的文件程序﹔

-組織對文件的需求係確保計划﹑操作及流程控制的有效性﹔-本標准要求記錄。 -文件應適應下列條件建立﹕ -組織的規模與型態﹔ -流程的複雜性與相互關系﹔ -人員的勝任能力。 4.2.2品質手冊 品質手冊應該包括﹕ 1.品質管理系統的范圍﹐包括任何排除的細節及理由﹔ 1.參照的文件程序﹔ 品質管理系統流程間相互關系的描述。 4.2.3文件管制 壹份文件化程序藉著下列要求管制文件﹕ 1.文件發行前核准其適切性﹔ 2.必要時的審查與更新﹔ 3.變更及現行版本狀態鑑別﹔ 4.使用地點具有相關版本的文件便於取用﹔ 5.文件清晰易讀且於鑑別﹔ 6.外部文件被鑑別﹔

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总结

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总结 今年三月份我有幸受单位委派参加了由北京列伯实验室认可技术交流中心举办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班。在四天的培训课程中,由中国计量科学院研究员、CNAS主任评审员魏妮老师授课,有来自广州各地一百余人参加了本次学习。课程主要有以下三个培训内容:“测量设备管理和溯源性实现及期间核查培训”,“质量监控和能力验证及结果报告规范用语培训”,和“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可内审员培训”。参加培训以前,我对“内审员”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的意义上,参加培训以后,我收获很多。 首先,实验室认可的核心是通过管理体系的规范来保证实验检测数据的校准、检定、期间核查的概念,选择方法、评定要求等一一做了详细讲解,教导我们理解“实现测量可溯源程序”、“期间核查程序”,并且举了许多相关的例子指导我们如何在实验室内审工作中操作这些程序文件。当然不能单纯以为测量设备管理好了,得到的检测数据就是可靠的,人为因素才是更为主要的因素。参与实验操作的人员是否具备满足客户要求的操作能力同样是我们实验室资质认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接下来的两天,魏老师为我们对ISO/IEC 17025:2005(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各要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解释,如实验能力应满足什么要求,如何验证实验室的能力,CNAS对能力验证的要求,实验室间内部质量监控方法,用什么来评价检测结果的质量,测量数据异常的判断准则,数据报告的书写规范等等,这一切我们都可以通过实施“质量控制程序”来不断完善,实现实验室方面能力的提高。当实验室想要证明自己已经实施了一个有效的管理体系,具备检测/校准能力,测量数据准确可靠,有能力出具有效的技术结论,满足认可要求,就可以申请实验室资质认定了。 在最后的课程中,魏老师主要讲解了“实验室认可准则,主要的CNAS规范文件,实验室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目的、原则、计划、实施步骤、审核方法和技巧”等内容,就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普通性问题经行了座谈和交流,使我对实验室如何建立并完善质量体系,以及这些质量体系在实验室检测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 虽然对于实验室内审工作我还是个新手,短短的培训还不足以让我胜任复杂的内审工作,但是通过这次培训我深知内审员身上的责任,作为一个内审员,应该从实验室的体系建设做起,对实验室的体系了解了,做好了,才能对整个体系的运转有所了解有所贡献,等通过大家的努力,实验室的体系完善了,整个体系运转也日益完善了,内部审核的压力也就降低了。实验室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及其他相关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为实验室的一员,我很珍惜每一次培训的机会,希望以后我还会有机会多学习,多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

内审员培训试题

湖南省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试题 序号:姓名:单位名称:记分: 一、判断题(共20分,每题1分) 请将你的判断符号填在()内,对的为“√”;错的为“×”。 1.经实验室指派,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均可担任实验室技术主管、授权签字人。(×)2.实验室管理体系要阐明与质量有关的政策,包括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只要使所有相关人员理解并有效实施,有的可以不形成文件。(×)3.文件控制主要是指实验室编制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其他标准、规范、规程等不属于文件控制的范围。(×)4.可以根据实验室的需要,选定有能力,符合准则要求的分包方,在征得客户同意后即可实施检测工作分包,分包比例不必进行控制。(×)5.评审准则规定实验室应建立并保持对所有服务和供应品的选择、购买、验收和储存等的程序,以确保服务和供应品的质量。(×)6.合同评审是客户的责任,实验室可以与顾客联合进行。(×)7.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申诉处理机制,处理相关方对其检测结论提出的异议,保存主要申诉处理的记录。(√)8.在实验室的管理体系运行中,不符合工作的出现是难免的,出现不符合后及时纠正就可以了。(×)9.为保证记录的整洁、完整、现场检测记录可在检测结束时统一整理后再填写(×)10.实验室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11.某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因出差,授权技术负责人主持管理评审(并留有授权书)。(√)12.实验室应根据本实验室的培训需求,并根据程序建立人员培训计划。(√)13.对影响工作质量和涉及安全的区域和设施应有效控制并正确标识。(√)14.租用的设备应由被评审实验室人员进行操作。(√)15.实验室在接收样品时应记录样品与规定的偏离。(√)16.强调对各个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但受控不等于没有变异,即使在相同条件下的每次测量也有差异。(√)17.检验报告的惟一性标识,就是计量认证标志或审认可符号。(×)18.样品的标识系统就是针对样品的惟一性不被混淆。(×)19.检测仪器设备在使用前进行了检定或校准,就可以始终保证其校准状态的可信度。(×)20.对常规性的简单操作(如使用直尺,卷尺)也需要编制作业指导书。(×) 二、选择题(共30分,每题2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内。1.实验室应有与其从事检测活动相适应的(D) A.专业技术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B.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 C.检测人员、关键岗位人员和辅助人员 D.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2.实验室监督应由(ABCD )的人员对检测的关键环节进行 A.熟悉各项检测方法 B 程序 C 目的 D 结果评价

(财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复习资料

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培训考前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T/F) 1、产品的测量必须由专职检验员进行。() 2、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时,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批准,否则在所有规定的活动均已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产品和交付产品() 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可以采用内审和/或管理评审进行() 4、返工返修的产品应重新验证() 5、产品要求可以是顾客规定的,也可以是组织通过预测顾客要求规定的,还可以是法规规定的。() 6、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是针对产品实现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目的是监视和测量产品实现过程的能力,以确保过程结果满足要求。( ) 7、在对产品实现进行策划时,组织应针对产品确定过程、文件和资源需求。( ) 8、与产品有关要求的评审包括对组织与供方所签定的采购合同的评审。( ) 9、GB/T19001标准8.3条款“应保持不合格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这里的不合格性质是指不合格的严重程度。() 10、组织必须识别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并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等。() 11、组织必须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运用适宜的方法识别产品() 12、顾客的要求确定是在产品要求评审时进行。() 1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14、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承担任何任务的人员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产品要求符合性() 15、组织应该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16、关于职责、权限的规定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17、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测量不包括对顾客满意的测量() 18、组织应在产品内部处理期间,必要时在交付到预定地点期间对其提供防护() 19、标准中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只适用于产品实现过程() 20、持续改进可能涉及产品、过程和体系的改进。() 21、设计开发的输入评审也是设计开发的评审。() 二、单选题 1、系统地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 A过程方法 B 管理系统的方法C基于事实的方法D关联方法 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含义是() A顾客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 B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要求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C就是千方百计的让顾客满意 3、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 A规定了建立实施改进管理体系的步骤B是体现了PDCA的思路

检测实验室内审员培训

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 培训内容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起源和发展 1.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验收)的起源 2.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的发展 3.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的改革 第二章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法律规定及法律效力 1.计量认证的法律规定 2.审查认可(验收)的法律规定 第二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条文解释 案例题、案例分析 第一篇概述 一、实验室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的标准和准则 1. GB/T 27025-2008 idt 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2. CNAS-CL01:2006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GJB 2725B-2008 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 4. 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起源和发展 1.国家质检总局于2006年2月21日,发布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86号)。 规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必须通过资质认定。 2.国家认监委制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新评审准则出台,原《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作废。 3.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二种形式。 三.计量认证 1.计量认证 计量认证是依据《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条中进一步明确规定计量认证是对检测机构的法制性强制考核,是政府权威部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定类型检测所给予的正式承认。 2.计量认证的法律效力 根据计量认证管理法规规定,经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用于贸易的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未经计量认证的技术机构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属于违法行为, 违法必究。 3.计量认证标志CMA:CMA是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 中国计量认证的缩写。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可按证书上所批准的项目,在检测(检测、测试)证书及报告上使用CMA标志。 4.计量认证的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内部内审员培训教程

内审员培训资料 第一章目的和思路 1. 培训目的: 通过培训,使审核员了解管理体系审核的程序,掌握审核方法和技能,作到: --- 会审核文件 --- 会制定审核计划 --- 会编制检查表 --- 会收集客观证据 --- 会编写不符合报告 --- 会进行总体评价 --- 会编写审核报告 --- 会跟踪纠正措施 --- 会主持首、末次会议 2. 学习思路: 管理体系审核 审什么--- QMS 、EMS、OHSMS 依据什么审---- ISO9001 、ISO14001、OHSAS18001 如何审? 第二章内部审核员 1. 审核员:有能力实施审核并能胜任的人员。 ? 国家注册审核员( 外审员) 具备资格并在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CNAT) 注册的审核员。 ? 内部管理体系审核员具备资格,由组织聘任从事内部或第二方审核的人员。内审员的基本要求 --- 从事三年以上质量管理或产品检验管理工作。 ---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综合评价能力。 --- 需接受具有内审员培训资格机构或具有内审员培训资格的人员的培训。 --- 遵纪守法﹐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作风正派。 组织的内审员资格可按下述要求结合以上内容自定 --- 教育和培训,经历与个人素质﹔ --- 管理能力与工作能力保持。

2. 内审员在组织内的作用 ?对管理体系的运行起监督作用﹔ ?对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参谋作用﹔ ?在管理中起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渠道和纽带作用﹔ ?在第二、三方审核中起内外接口作用﹔ ?在管理体系的运行中起带头作用。 3. 内审员的职责 ? 遵守有关的审核要求,并传达和阐明审核要求; ? 参与制定审核活动计划;编制检查表;并按计划完成审核任务; ?将审核发现整理成书面资料,并报告审核结果; ? 验证由审核结果导致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 整理﹑保存与审核有关的文件 ? 配合和支持审核组长的工作 ? 协助受审核方制订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审核 ? 参加第二方审核。 4. 内审组长的职责 ? 全面负责审核各阶段的工作﹔ ? 审核组长应有管理能力和经验,有权对审核工作的开展和审核发现作最后的决定﹔ ? 协助选择审核组成员﹔ ? 制定审核计划﹔ ? 代表审核组与受审核方领导接触﹔ ? 提交审核报告。 ? 规定对每一项审核任务的要求,包括所要求的审核员资格 ? 遵守相应的审核要求和其它有关规定 ? 制定审核计划、准备工作文件、给审核组成员布置工作 ? 评审有关现行管理体系活动的文件,以确定其适宜性 ? 及时向受审核方报告严重的不符合项 ? 报告在审核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障碍 ? 清晰、明确地报告审核意见,不无故拖延编制不符合项报告。 5. 内审员的工作 ? 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审核并保持客观性 ? 收集并分析与被审核的管理体系有关的,足以对其下结论的证据 ? 对于证据中能够影响到审核结果和可能需要进行广泛审核的迹象保持警觉? 能够回答如下问题

内审员培训申请报告

内审员培训申请报告 篇一:关于参加实验室内审员培训的请示 zS/mS-R1702-02 关于参加实验室认可内审员培训的请示 公司领导: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专家组将于20XX年9月对我检测中心国家实验室资格现场复评审。根据国家认可委相关文件规定,实验室有资质的内 审员至少在两名以上,由于检测中心目前缺少有资质内审员,为保证实验室认可复审的顺利通过,建议委派两名实验员参加北京列伯实验室在成都举办的内审员培训,预计费用5450元(包括培训费、差旅费)。 可否?请批示! 附:≤关于举办“实验室认可内审员、实验室资质认定内审员培训班通知≥ 报告部门: 报告时间: 报告人: 审核: 篇二:培训申请报告

培训申请报告 申请日期:20XX年2月20日 篇三:内审员培训心得 内审员培训心得 今年7月,我有幸得到公司的安排参加7月22日至23日为期两天的质量体系内审员培训。通过参加这次内审员培训,我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既使自己的管理理论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又实验室的认可和资质认定有了一定的了解,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培训,我了解了合格评定与实验室认可的基本概念,学习并掌握了内部质量审核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到,获得认可机构认可的实验室对市场、自我发展及其商品流通的重要意义,严肃认识了内审员在评定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内审是衡量质量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手段,是促进质量体系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自然是在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和运行后向国家申请认可的重要前提。,内审员则是要为实验室检查质量体系要素是否符合标准要求,体系文件是否得到有效地贯彻和实施,并对不符合项加以纠正、实施、跟踪和验证,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通过培训,我也了解并学习掌握了内审的各个环节,内审工作开展,首先要成立内审组、制定内审计划、编写检查表,之后召开首次会议、

检测实验室内审员培训..

实验室资质认定审员培训 培训容 第一篇概述 第一章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起源和发展 1.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验收)的起源 2.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的发展 3.计量认证与审查认可的改革 第二章实验室资质认定的法律规定及法律效力 1.计量认证的法律规定 2.审查认可(验收)的法律规定 第二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条文解释 案例题、案例分析 第一篇概述 一、实验室资质认定、实验室认可的标准和准则 1. GB/T 27025-2008 idt 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2. CNAS-CL01:2006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 GJB 2725B-2008 测试实验室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要求 4. 国认实函(2006)141号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 二、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起源和发展 1.国家质检总局于2006年2月21日,发布了《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总局令第86号)。 规定:提供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必须通过资质认定。 2.国家认监委制定《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2006〕141号),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新评审准则出台,原《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作废。 3.资质认定包括计量认证和审查认可二种形式。 三.计量认证 1.计量认证 计量认证是依据《计量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其计量检定、测试的能力和可靠性考核合格。在《中华人民国计量法实施细 则》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条中进一步明确规定计量认证是对检测机构的法制性强制考核,是政府权威部门对检测机构进行规定类型检测所给予的正式承认。 2.计量认证的法律效力 根据计量认证管理法规规定,经计量认证合格的检测机构出具的数据,用于贸易的出证、产品质量评价、成果鉴定作为公证数据具有法律效力。未经计量认证的技术机构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属于行为, 必究。 3.计量认证标志CMA:CMA是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 中国计量认证的缩写。取得计量认证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可按证书上所批准的项目,在检测(检测、测试)证书及报告上使用CMA标志。 4.计量认证的的意义和作用

ISOIEC17025实验室认可内审员培训

ISO/IEC 17025实验室认可内审员培训 实践证明,有效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能给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为满足家用电器、电器附件、灯具与光源、电子、汽车零部件、电池电源、材料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实验室要求,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熟悉掌握实验室认可准则,了解最新的认可程序和有关要求,指导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熟悉掌握内审方法,掌握管理评审和持续改进等其它有关的方法和技巧,CVC威凯计划组织“ISO/IEC 17025实验室认可内审员培训班”。 【课程内容】 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认可的重要性;ISO/IEC 17025的发展及背景;认可准则CNAS-CL01(ISO/IEC 17025:2005)标准条款的解读;认可准则在电子电器等领域的应用;企业如何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如何编写体系文件;实验室如何进行内审;实验室如何进行管理评审;CNAS-RL01:2007实验室认可规则;实验室如何申请CNAS认可及其注意事项;CNAS认可流程介绍;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注意事项;案例讲解及现场答疑。 【授课专家】邀请长期从事实验室规划、建设及能力认可工作的专家授课。 【课程收获】掌握实验室认可内审员系统知识;解决实际专业难题;与同行及专家技术交流,积累卓越人脉资源。 【培训对象】从事实验室、产品质量检验、计量等相关工作人员;准备进行检测实验室认可的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时间地点】6月23-24日,广州。 【培训费用】2000元/人(培训费用包含资料费、证书费、场地费、讲师费、茶点费、午餐费等)。 注:已购买【CVC威凯顶级培训卡】服务的企业1名学员仅需2张票(相当于价格1180元/人)【培训证书】CVC威凯技术培训证书。 【报名方式】请参加培训的学员尽快报名,我们将于培训前5天发出【培训确认函】通知已报名学员,届时具体培训时间和地点将以【培训确认函】通知为准,敬请留意! 温馨提示:为支持环保事业,特别欢迎您使用电子邮件进行课程报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