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简介

魏格纳简介
魏格纳简介

魏格纳以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他在《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复地球物理、地理学、气象学及地质学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因各学科的专门化发展被割断——用综合的方法来论证大陆漂移。魏格纳的研究表明科学是一项精美的人类活动,并不是机械地收集客观信息。在人们习惯用流行的理论解释事实时,只有少数杰出的人有勇气打破旧框架提出新理论。但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由于缺乏合理的动力学机制遭到正统学者的非议。魏格纳的学说成了超越时代的理念。

魏格纳去世3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席卷全球,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性。由此可见到:一种正确的理论在其初期阶段常常被当做错误抛弃或是被当做与宗教对立的观点被否定,后期阶段则被当做信条来接受。但无论如何,人们至今还纪念魏格纳的,不是他生前冷遇与死后热闹,而是他毕生寻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早期预测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的哲学家、政治家弗朗西斯·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虽然培根喊出了著名的言语“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不是真正的科学家,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在培根之前的人们没有想到这一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哥伦布在1492年才发现了美洲,当时的地图错误百出,只是到了培根的时代,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才绘制得像模像样。但是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许多人也许在心里有过疑问,但是却都没有去行动。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产生想法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突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突出部分与之对应。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位青年学家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从前它们之间没有大西洋,是由于地球自转的分力使原始大陆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陆分布情况的?

验证假设

1930年11月1日,魏格纳与爱斯基摩人向导罗姆斯·威廉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验证自己的设想。他首先追踪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老于20亿年)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之

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他说,如果两片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两片破报纸是由完整的一张撕开得来的。除了大西洋两岸的证据,魏格纳甚至在非洲和印度、澳大利亚等大陆之间,也发现有地层构造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都限于中生代之前即2.5亿年以前的地层和构造。看来,报纸的版面规模巨大。

沉浸在喜悦中的魏格纳又考察了岩石中的化石。在他之前,古生物学家就已发现,在目前远隔重洋的一些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例如,中龙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生活在远古时期的陆地淡水中,它既可以在巴西石炭纪到二叠纪形成的地层中找到,也出现在南非的石炭纪、二叠纪的同类地层中。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它大陆上,都未曾找到过这种动物化石。淡水生活的中龙,是如何游过由咸水组成的大西洋的?

更有趣的是,有一种园庭蜗牛,既发现于德国和英国等地,也分布于大西洋对岸的北美洲。蜗牛素以步履缓慢著称,居然有本事跨过大西洋的千重波澜,从一岸传播到另一岸?当时没有人类发明的飞机和舰艇,甚至连鸟类还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蜗牛是怎么过去的?

再来看一看植物化石——舌羊齿,这是一种古代的蕨类植物,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地的晚古生代地层中,即现代版图中比较靠南方的大陆上。植物没有腿,也不会游泳,如何漂洋过海的?

为解释这些现象,魏格纳之前的古生物学家曾提出“陆桥说”,他们设想在这些大陆之间的大洋中,一度有狭长的陆地或一系列岛屿把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植物与动物通过陆桥远涉千万里,到达另外的大陆;后来这些陆桥沉没消失了,各大陆被大洋完全分隔开来。这种观点被称为“固定论”,即大陆与海洋是固定不动的。而魏格纳的解释则是“活动论”的,各大陆之间古生物面貌的相似性,并不是因为它们之间曾有什么陆桥相连,而是由于这些大陆本来就是直接连在一起的,到后来才分裂漂移,各奔东西。固定论与活动论的争论,与火成论与水成论的争论、渐变论与灾变论的争论一道,被人们称为地质学三大论战。作为活动论的先驱,魏格纳一开始几乎是孤军奋战。

古代冰川的分布也支持魏格纳的想法。距今约3亿年前后的晚古生代,在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和南极洲,都曾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有的地区还可以从冰川的擦痕判断出古冰川的流动方向。从冰川遗迹分布的规模与特征判断,当时的冰川类型是在极地附近产生的大陆冰川。

而且南美、印度和澳大利亚的古冰川遗迹残留在大陆边缘地区,冰川的运动方向是从海岸指向内陆,显然冰川是不会登陆向高处运动的,这说明这些大陆上的古冰川不是源于本地。面对这种古冰川的分布及流向特征,过去的地质学家一筹莫展。然而正是这些特征,却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魏格纳看来,上述出现古冰川的大陆在当时曾是连接在一起的,整个大陆位于南极附近。冰川中心处于非洲南部,古大陆冰川由中心向四方呈放射状流动,这就很合理地解释了古冰川的分布与流动特征。我们现在看到的冰川向陆地内部运动的表象,其实是因为原来巨大的大陆分裂开来,原来的内陆变成了沿海的缘故。

除古冰川遗迹外,蒸发盐、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也可用来推断它们形成时的古纬度。古纬度与现在大陆的位置是冲突的,这也说明以前的大陆不在今天所处的地方。

证据似乎已经很充分了。在严谨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魏格纳的代表作《海陆的起源》于1915年问世了。在这本书里,魏格纳阐述了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而后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分开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的观点。魏格纳认为,大陆由较轻的含硅铝质的岩石如玄武岩组成,它们像一座座块状冰山一样,漂浮在较重的含硅镁质的岩石如花岗岩之上(洋底就是由硅镁质组成的),并在其上发生漂移。在二叠纪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陆地,他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风平浪静的二叠纪过后,风起云涌的中生代开始了,泛大陆首先一分为二,形成北方的劳亚大陆和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并逐步分裂成几块小一点的陆地,四散漂移,有的陆地又重新拼合,最后形成了今天的海陆格局。

震撼科学界

魏格纳这一“石破天惊”的观点立刻震撼了当时的科学界,招致的攻击远远大于支持。一方面这个假说涉及的问题太宏大了,如若成立,整个地球科学的理论就要重写。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假说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得起检验;另一方面,魏格纳在大学中获得的是天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气象,他并非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或古生物学家。在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发表看法,人们对其假说的科学性难免会产生怀疑。

魏格纳理论最主要的弱点是:巨大的大陆是在什么上漂移的?驱动大陆漂移的力量来自何方?魏格纳认为硅铝质的大陆漂浮在地球的硅镁层上,即固体在固体上漂浮、移动。对于推动大陆的力量,魏格纳猜测是海洋中的潮汐,拍打大陆的岸边,引起微小的运动,日积月累使巨大的陆地漂到远方;还有可能是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根据魏格纳的说法,当时的物理学家立刻开始计算,利用大陆的体积、密度计算陆地的质量。再根据硅铝质岩石与硅镁质岩石摩擦力的状况,算出要让大陆运动,需要多么大的力量。物理学家发现,日月引力和潮汐力实在是太小了,根本无法推动广袤的大陆。1912年-1913年冬天在格陵兰岛

大陆漂移学说以轰动效应问世,却很快在嘲笑中销声匿迹。虽然魏格纳找到的证据很多,但是如果别人找出一个反对这个科学理论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的动力不足,这个学说只能叫做假说,而不是真正的理论。当人们解释中龙、舌羊齿等古生物的分布时,依然用陆桥说来搪塞,虽然陆桥说显得很荒唐,但是当时人们认为,还有一种理论更加荒唐,那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有人开玩笑说,大陆漂移学说只是一个“大诗人的梦”而已。

5逝世情况

编辑

柏林市中心的魏格纳纪念牌只有魏格纳还孤独地吟唱着自己的诗篇。1930年魏格纳第三次深入格陵兰岛考察气象时,不幸长眠于冰天雪地之中,年仅50岁,他的遗体在第二年夏天才被发现。

他离去的早了一点儿,因为德国的一艘科学考察船刚刚从大西洋回国,带来了一个消息,在大西洋中间存在一条很长的洋中脊,那里有巨大的裂谷。凭着魏格纳广博的学识,他将有可能找到解决大陆漂移动力问题的方案,洋底的移动会提供大陆漂移的线索。可惜他与这个消息永远地隔绝了。

同许多超越时代的科学家一样,他又出生得早了一点,未能等到他的学说被世人接受的一天。也许,只有人迹罕至的冰雪大陆,才能理解魏格纳生前的孤独吧。魏格纳的灵魂被冰封在格陵兰的积雪中,大陆漂移学说则被尘封在图书馆的书架上,无人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一)、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在地球表面,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高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方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里具体描述一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自北而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比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带、赤道雨林带。除上述植被的纬度变化外,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作用,从东南向西北,植被出现近乎经度方向的更替。而且北部的温带及暖温带地区较南部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表现的更加明显。 2.经度地带性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

Xilinx FPGA XC5VLX30T 特殊资源分布示意图

GTP_DUAL_X0Y3CRC32_X0Y15CRC32_X0Y14 CRC64_X0Y7CRC32_X0Y13CRC32_X0Y12CRC64_X0Y6CRC32_X0Y11CRC32_X0Y10CRC64_X0Y5CRC32_X0Y9CRC32_X0Y8CRC64_X0Y4CRC32_X0Y7CRC32_X0Y6 CRC64_X0Y3CRC32_X0Y5CRC32_X0Y4CRC64_X0Y2CRC32_X0Y3CRC32_X0Y2CRC64_X0Y1CRC32_X0Y1CRC32_X0Y0 CRC64_X0Y0GTP_DUAL_X0Y2GTP_DUAL_X0Y1GTP_DUAL_X0Y0 SLICE_X0Y79 SLICE_X52Y79 SLICE_X59Y79 SLICE_X28Y79 XC5VLX30T-1F665 特殊资源分布示意图

GTP_DUAL_X0Y3CRC32_X0Y15CRC32_X0Y14 CRC64_X0Y7CRC32_X0Y13CRC32_X0Y12CRC64_X0Y6CRC32_X0Y11CRC32_X0Y10CRC64_X0Y5CRC32_X0Y9CRC32_X0Y8CRC64_X0Y4CRC32_X0Y7CRC32_X0Y6 CRC64_X0Y3CRC32_X0Y5CRC32_X0Y4CRC64_X0Y2CRC32_X0Y3CRC32_X0Y2CRC64_X0Y1CRC32_X0Y1CRC32_X0Y0 CRC64_X0Y0GTP_DUAL_X0Y2GTP_DUAL_X0Y1GTP_DUAL_X0Y0 SLICE_X0Y79 SLICE_X52Y79 SLICE_X59Y79 SLICE_X28Y79 XC5VLX30T-1F665 特殊资源分布示意图(more_1)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如何正确地理解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 自然带的形成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两方面的影响,但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的影响。 地带性因素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展开分布而按纬度方向递变的现象,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广义上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即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而非地带性通常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水分变化、大地构造和岩性组成等特殊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规律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提到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狭义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即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分异引起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的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现象。 1、地带性分布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包括三种分布规律,即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南北更替,东西延伸。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以水分 ..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造成的。其分布规律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原因是在山地不同的海拔高度其水热条件 ....不同而产生的,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2、非地带性分布规律 非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由于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水分变化、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1)地形起伏: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2)海陆分布: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就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3)水分条件的变化:在干旱地区,如新疆天山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丰富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发育了众多的绿洲,它们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形成了与周围广大温带荒漠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是由于受到高山冰雪融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局部水分变化会在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形成绿洲,而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也会造成自然带的变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盐碱草地。 (4)洋流性质的影响: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因为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并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如在中低纬大陆西岸或东岸,因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附近形成沙漠。

魏格纳的故事

1、“看图顿悟”的故事 地球表面被浩瀚的海洋和坚如磐石的大陆所覆盖。在任何一张地图上,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轮廓是那么分明!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分布的吗?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古气候、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其实,远在1801年,洪堡(A.Humboldt)及其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们已经提出,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和岩石都很相似。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但魏格纳不同于前人之处,是他没有满足于定性描述,首先提出应该用深海中的陆坡边缘进行大陆拟合复原的思路。 沿着这个思路,凯里(S.W.Carey)证明,两个大陆的外形在海面以下2000米等深线几乎完全可以拟合。布拉德(E.Bullard)也等人发现,无论用2000米或1000米等深线拟合的结果差别不大。所有的复原拟合工作证明,各大陆可以通过复原形成一个超级大陆,而且现在世界上的七大洲都是从这个超级大陆漂移出来的。 2、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1915年,魏格纳在他的巨著《海陆起源》一书的前言写道:“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住,不仅圣罗克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出和喀麦隆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个凹进的海湾相呼应。反之,巴西海岸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在这部书中,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点是:现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洲,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超级大陆——魏格纳称之为“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欧洲、非洲分离出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出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脉、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天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成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解释许多地质学上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如过去人们对南极发现煤层迷惑不解,其实,根据大陆漂移说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 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 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

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 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 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 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

全球风力资源分布统计

全球风力资源分布统计 简介 1.全球陆地风资源总体介绍 地球上的风能资源十分丰富,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年来自外层空间的辐射能为1.5×1018kWh,其中的2.5%即3.8×1016kWh的能量被大气吸收,产生大约4.3×l0l2kWh的风能。据世界能源理事会估计,在地球1.07×108km2陆地面积中有27%的地区年平均风速高于5m/s(距地面10m处)。 风能资源受地形的影响较大,世界风能资源多集中在沿海和开阔大陆的收缩地带,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和北欧一些国家。世界气象组织于1981年发表了全世界范围风能资源估计分布图,按平均风能密度和相应的年平均风速将全世界风能资源分为10个等级。8级以上的风能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南半球中高纬度洋面和北半球的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以及北冰洋的中高纬度部分洋面上,大陆上风能则一般不超过7级,其中以美国西部、西北欧沿海、乌拉尔山顶部和黑海地区等多风地带较大。 表1 全球风能资源分布[1]

2.分析工具介绍 VORTEX公司是专门从事风能数据提供及风能地图的西班牙在线服务公司,主要服务是协助技术部门进行风资源的评估,产品范围包括: MAPS:在24小时内提供1或3公里分辨率内的风力资源数据。 MAST:可被WAsP使用的指定地点一年的测风数据。 FARM:用于WindPRO或Windfarmer软件的一个地区内无限个点(100m分辨率)长期(30年)的平均风速、湍流和极端风力数据。 SERIES:提供具体地点在3公里分辨率内,10年内每小时的风速及风向等长时间序列关联数据。 ICING:提供寒冷天气下的相关风资源数据以避免由于冷冻天气对产能带来的损耗。 表1 VORTEX公司产品信息[3] Interface Vortex是Vortex公司的一款在线风资源分析软件,可以将全球各个区域的风速分布状况以不同的颜色,直观地展示出来。本文借助Interface Vortex的免费账号(分辨率为9km),得到全球陆上及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风速分布图,如图1所示。

越南矿产资源分布

越南矿产资源分布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面积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255万,官方语言为越南语。首都为河内。 越南矿产资源分布图:

越南矿产资源 多年的地质勘探调查证明,越南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已勘探到的矿产资源情况见表1。但勘探到的矿藏大部分靠近主要公路或是紧邻已经发现的矿区。而对下200米的矿藏很少勘探。到目前为止,仅仅开采了沿海岸线3000公里大陆架的天然气和石油。开采金、锡、钛、锆、钻、锰、宝石等是从1991年才开始的。采矿工业仍然没有很大的发展。 矿藏单位已探明 储量 估计储 量 无烟煤百万吨2100 4000 褐煤百万吨205 285000 锡千吨80 300 金吨25 2000 锑千吨8 100 铝百万吨390 3500 镍万吨152 500 铋吨3700 3500 磷灰石百万吨578 2000 重晶石千吨29 6100 硅藻土百万吨20 150 叶腊石百万吨45 50 萤石千吨5000 1500

石灰石百万吨356 制陶粘土百万吨182 石墨百万吨15 50 焦煤百万吨14 26 泥煤百万吨300 1000 钨 千吨80 200 铅-锡千吨760 2000 铁百万吨1300 1000 铜千吨795 1000 钼千吨152 500 铍吨3700 18000 铀吨330 300 硫化矿百万吨8.6 560 膨润土百万吨20 100 滑石千吨65 7000 磷钙土千吨1921 9000 锰百万吨1.8 3 制水泥粘土百万吨135 铺路石百万立 方米 182 51

地下水千立方 米/天 311575 6 5756 矿藏单位已探明 储量 估计储 量 无烟煤百万吨2100 4000 褐煤百万吨205 285000 锡千吨80 300 金吨25 2000 锑千吨8 100 铝百万吨390 3500 镍万吨152 500 铋吨3700 3500 磷灰石百万吨578 2000 重晶石千吨29 6100 硅藻土百万吨20 150 叶腊石百万吨45 50 萤石千吨5000 1500 石灰石百万吨356 制陶粘土百万吨182 石墨百万吨15 50

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 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 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 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暗棕壤东北地区大兴安岭东坡、小兴安岭、广才岭和长白山等地。中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冬季寒冷而漫长,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土壤呈酸性反应,它与棕壤比较,表层有较丰富的有机质,腐殖质的积累量多,是比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大兴安岭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宽南面窄。寒温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土壤经漂灰作用(氧化铁被还原随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铁、铝氧化物与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并淀积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层薄,有机质分解慢,有效养分少。 褐土、、三省连接的丘陵低山地区,关中平原。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干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为主。淋溶程度不很强烈,有少量碳酸钙淀积。土壤呈中性、微碱性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大陆漂移说简介

大陆漂移说简介 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1620年英国人f.培根提出了西半球曾经与欧洲和非洲连接的可能性。1668年法国r.p.f.普拉赛认为在大洪水以前﹐美洲与地球的其他部分不是分开的。到19世纪末﹐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e.注意到南半球各大陆上的岩层非常一致﹐因而将它们拟合成一个单一大陆﹐称之为冈瓦纳古陆。1912年魏格纳﹐a.l.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陆漂移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泛大陆存在及大陆破裂﹑漂移的证据主要有﹕ ①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突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呈直角凹进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例如北美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相对应﹐都属早古生代造山带﹔非洲南端和南美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构造方向﹑岩石层序和所含化石相一致。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如巴西和南非石炭-二叠系的地层中均含一种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中的爬行类──中龙化石﹐而迄今为止世界上其他地区都未曾发现。又如主要生长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舌羊齿植物化石广泛分布于非洲﹑南美﹑印度﹑澳大利亚﹑南极洲等诸大陆的石炭-二叠系中。而这些大陆所在的气候带却不相同。 ④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

恐龙无处不有

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导入一恐龙是古代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形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不食肉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6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看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导入二1912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当他把目光移到墙上那张已看过千百遍的世界地图上时,突然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什么地图上南美洲巴西亚马逊河口突出的一块大陆,同非洲喀麦隆海岸凹陷进去的部分,形状竟会如此相似?为什么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与欧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陆,竟会如此吻合呢?难道这几块大陆原来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离开来的? 魏格纳被这个奇妙的想法激动得几天没有睡好觉。他把地图上所有的陆块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它们的海岸线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来,他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求证,大胆地提出了轰动世界的著名学说——大陆漂移假说。 那么“恐龙无处不在”与大陆漂移假说有什么关系呢? 导入三 6 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团。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无处不在》 第一部分(1):引出说明内容——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并进一步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 第一部分(1~4):提出问题,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二部分(5~17):分析问题,支持“撞击说”。 探究恐龙灭绝原因的意义:防患于未然。 佐证“撞击说”:发现“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事实证明: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 得出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两篇文章都围绕“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主旨进行说明,行文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

转基因药物研究简介

参考文献: 〔1〕 沙静珠,毛洪奎.维酶素[J].药学通报,1986,21(9): 539-540. 〔2〕 邵建本,赵晶,朱汉松,等.维酶素中核黄素的荧光分光光度测定法[J].中国药学杂志,1992,27(5):279-280.〔3〕 刘伟,薛顺国.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酶素中的核黄素[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0,21(10):455-456. 〔4〕 潘启超,洗励坚,谢冰芬,等.维酶素临床前药理实验研究[J].广东医学,1986,7(3):29-31. 〔5〕 胡品津,张汝逢.维酶素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新医学,1986,17(9):475-476. 〔6〕 张兴梅,何希铠.中西医治疗萎缩性胃炎42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7(11):687-688. 〔7〕 张兴梅,向希铠.中西医治疗萎缩性胃炎42例近期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5,9(2):29. 〔8〕 王志英.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00例的临床报告[J].中草药,1998,29(11):759-761. 〔9〕 唐选训.联用黄连素、维酶素、猴菇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7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1995,9(2):29.〔10〕 张海水,刘世显,曾广兰,等.维酶素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新医学,1990,21(8):436. 〔11〕 金润.维酶素治疗萎缩性胃炎和食管上皮重度增生[J].新药与临床,1990,9(1):47-48. 〔12〕 黎同山,阎付荣,李中元,等.维酶素防治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59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1988,10 (1):45. 〔13〕 贺信祥,徐午辰,肖明太,等.维酶素治疗食管贲门上皮细胞重度增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9): 552-553. 〔14〕 来华安,何惠林.维酶素治疗抗癫痫药所致神经毒副作用疗效观察(附48例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 1998,27(1):40-41. 〔15〕 权开道,阿恩德,李建华.口服维酶素致乳房增大并泌乳1例报告[J].青海医药杂志,1996,26(12):39.〔16〕 吴结柱,何曼玲.维酶素致全身浮肿1例[J].西北药学杂志,1995,10(3):136. 〔17〕 朱宝华.维酶素胶囊致过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1994,14(2):90. (收稿:2001-09-24) 转基因药物研究简介 宋愿智1,胡笑歌2,党昶永3(1.陕西省药品检验所,陕西西安710061;2.西安千禾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75;3.陕西生物制品研究所,陕西汉中723000)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07(2002)03-0141-03 1 转基因动物与植物 1976年,Jaenisch利用反转录病毒感染胚胎方法进行转基因。1980年,Gor don首次利用原核注射方法开展动物转基因研究。1982年,Palmiter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小鼠的原核中获得了体形明显大于正常小鼠的“超级鼠”〔1〕。1984年魏格纳等报道,将兔DNA片段(基因)注射到鼠受精卵中,再将注射过的鼠受精卵移植到假孕母鼠子宫内,结果生出的某些小鼠全部组织均含有兔的某一基因。这种带有外来基因的动物就是转基因动物。转基因动物可以按孟德尔遗传规律将外来基因遗传给后代,并且外源基因可在转基因鼠中发挥正常功能。1987年,美国和英国科学家又创立了激活转基因鼠乳腺中的外源基因的方法。诱导小鼠产生的外源蛋白分子,成功地在小鼠乳汁产生了人组织纤酶原活化因子(T PA)和绵羊B-乳球蛋白,而且这种技术推广到产乳动物(绵羊、山羊、牛、猪等)也获得了成功。 细菌基因工程不但需要很大的车间发酵,而且不少人类或哺乳动物基因在细菌等原核生物中还难以表达,或者表达的目的基因往往没有生物活性。细胞工程药物也需要昂贵的设备条件。转基因技术的问世,为利用新的基因工程手段获得低成本、高活性的基因药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植物是应用基因显微注射技术,将目的基因通过适当的载体,导入动物的受精卵或植物的体细胞,再将重组细胞培养成生物个体。它可以在体内自然状态下,表达生产出复杂的天然蛋白质,其生物活性与天然蛋白质完全相同。转基因药物可从转基因动物和植物两个途径获得〔2〕。 2 转基因技术特点 转基因动植物产品除具备生化药物针对性强、毒性低、疗效好的共性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2.1 成本低 在美国,用纯化的凝血因子Ⅷ治疗一名血友病患者,每年最少也需1万美元,如经常用药则年花费将超过10万美元。采用转基因牛生产,1g 蛋白成本只需0.02~0.5美元。转基因牛不但可产生大量制品,其下一代亦可产生更多制品。 2.2 周期短 研制一种新药,过去需要20~30年时间,现在也需10~15年。若用转基因动物生产药物,其周期就缩短了许多。例如转基因羊,从目的基因的受精卵显微注射,到转基因动物的出生、成熟、泌乳,理论上是18周。转基因牛也只需2~3年。 2.3 效益高 荷兰金发马(Gen Pharm)公司用牛生产的乳铁蛋白,预计每年销售额是50亿美元。芬兰一公司,将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EPO)转移到牛,在牛奶中表达了这种(EPO)基因。经计算这头牛所产乳中含EPO的价值达42亿美元,这是其它生产技术无法达到的。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_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

【中国论坛】China Forum 作者简介: 今年是德国气象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 e g e n e r,1880-1930)发表大陆漂移学说一百周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60年代初,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ry Hammond Hess,1906-1969)和海洋物理学家R.S.迪茨(R o b e r t S. D i e t z,1914-1995)在古地磁学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独立提出了海底扩张说。一年后,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生弗雷德里克·瓦因(Frederick Vine,1939-)和他的导师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家马修斯(Drummond Hoyle Matthews,1931-1997)通过海底磁异常条带的研究,对海底扩张说作了进一步论证,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1965年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威尔逊(John Tuzo Wilson,1908-1993)提出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 演化循环,建立转换断层概念,即威尔逊旋回(Wilson cycle),并最早使用“板块”一词。1967-1968年美国地球物理学家摩根(William Jason Morgan,1935-)、英国地球物理学家丹·麦肯齐(Dan McKenzie,1942-)和R.L.帕克(Robert Ladislav P a r k e r,1942-)以及法国人勒·皮雄(X a v i e r L e Pichon,1937-)等联合发表了数篇论文,将转换断层概念外延到球面上,论述了板块运动,确立了板块构造学综合模型。人们把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称为全球大地构造理论发展的三部曲。1968-1983年得到了格洛玛·挑战者号(Glomar Challenger)钻探船等深海钻探成果的验证。 由魏格纳创立并经过后人完善的近代地球科学理论取得的革命性进展,改变了整个地球科学的面貌,给地质构造学、地球动力学、地磁学、矿床学、地震学、海洋地质学等……几乎所有地球科学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魏格纳等给我们的启示 ——纪念大陆漂移学说发表一百周年 路甬祥 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 1880-1930

主要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

1。赤道附近得东非高原?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得区别就是它得海拔较高,受到地形得影响。与其相似得就是南美圭亚那高原得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得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得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得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得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得北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与非洲得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得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得东南部 气候类型:在教材得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与其相似得就是美国得佛罗里达半岛得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得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小亚细亚半岛得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小亚细亚半岛得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得就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得纳维亚半岛西侧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得洋流北大西洋暖流得影响,增温增湿。与其相似得北美洲得中高纬度得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就是北美洲中高纬度得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得影响,分布得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得温带海洋性气候得纬度低、8。巴塔哥尼亚高原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得阻挡,地处西风得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体现非地带性得分布规律、 9.南美洲西侧得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狭长?成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②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③处于东南信风得背风坡,降水少。 10、古巴岛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夏季由于气压带与风带向北移动,受东北信风得控制,降水多。冬季气压带与风带向南移,受副高控制,少雨。与其成因相似得就是墨西哥高原得热带草原气候、 11、中美地峡?气候类型:大陆东岸为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地处东北信风得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圭亚那暖流)经过,增温增湿、12、黑海沿岸 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 教案

世界地图引出现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借助字典、词语手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 3、体会科学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感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为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 2、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核心板书: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是什么?(出示世界地图)有一位科学家就在观察墙上地图的时候,有了一个崭新的发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谁在哪里,发现了什么呢?他又是怎么发现的呢?我们一起来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谁能来复述课文? 预设:偶然发现——产生奇想——反复考证——引起震动 (师根据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复述,使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脉络) 出示文章主要内容: 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上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二)地理知识链接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 师简述大陆漂移学说的成因:在2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一块统一的连续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加上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形成现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轮廓。 2、(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七大洋、四大洲的具体位置,结合世界地图定位文中“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 (三)魏格纳生平简介

中国植被分布地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06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