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应该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服务的,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一、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和谐的课堂。

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师生互动,其实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即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实践证明,师生处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沟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上更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所以说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性智力,即进行创新教育,保持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

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使其遂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新语文教学模式要启发学生创造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遂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培养创新能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孩提时候,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教师就要把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学生是不同的,他们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也不可能一样。老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困难、愿望、脾气,然后拿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玫瑰花和仙人掌所需要的养料怎么会一样?如果用玫瑰花的肥料培养仙人掌,仙人掌能受得了吗?仙人掌耐旱,玫瑰花几天不浇水,受得了吗?只有对症下药。老师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创造力也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因材施教才行。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又如学了《雷雨》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去观察一下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还可以看到哪些情境。

四、创设质疑情境,培植创造土壤。

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曾讲过一段精辟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是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讲过一段有哲理的话:“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就应当培养,老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

启动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跳水》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结果小朋友都争着问,问题有:谁跳水?他为什么要跳水?他是怎样跳水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放在课前质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除了在初次接触教材是鼓励学生提问外,也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发学生提问,如我教《跳水》这一课,学到“孩子松开双手走上横木”时问:“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不久,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声说道:“我想问:孩子掉下来吗?这个时候有没有人来救他?他最终得救了没有?除了跳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我当时肯定了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向教材挑战的精神,并不失时机的引导大家针对课文做进一步探讨。后来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都认为:只有跳水孩子才有生还的希望。从而使学生明白船长遇事机智、勇敢、沉着、果断。

五、创设想象情境,放飞创造翅膀。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是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努力大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使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对于课文改写、续写,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推理。学生必须根据课文中已提供的某些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来预言将会发生的一切。这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如教学《狼和小羊》结尾时狼向小羊扑去,结果如何呢?小羊真的被吃掉了吗?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进行多面思考,寻求不同的结果。。总之,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限制,纵横思考的习惯。

六、培养创造心理品质,激发求知心理。

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品质。教师和家长应注意发现和及时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也应注意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具有白折不扰的精神,不因受到批评或挫折而气馁,具有不大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毅力。

同时,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更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最常见的是小组讨论:如学了《称象》,《司马光》之后,我问学生,你有没有比曹冲,司马光更好的办法?于是大家积极讨论,相互争辩,情绪非常高涨,在大家的合作交流中,得到了好多颇有创见性的答案,如“称象”如果以士兵代替石头,称起来就方便多了,不用费力地把石头从船上搬上搬下,士兵自己可以动。当然有的答案挺离奇,但只要说的在理,我都表示赞同。另外同学之间的动手操作,做实验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办法。

总之,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要有良好的环境,同时学生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学习。作为教师也要努力学习,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做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教师,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中的有利因素,创设条件,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