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指导思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5条基本原则

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4句话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步走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远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空间布局

“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

市病”问题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双城”是指北京、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

“三轴”指的是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个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这是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四区”分别是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和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每个功能区都有明确的空间范围和发展重点。

“多节点”包括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衡水等节点城市,重点是提高其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对象重点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和企业总部等四类非首都功能。

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河北省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层次上差异明显,有些方面甚至呈现“断崖式”的差距。

到2017年,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规划和政策统筹衔接,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开展改革试点,逐步推广。

到2020年,河北与京津的公共服务差距明显缩小,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初步形成。重点是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统筹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医疗卫生联动协作,推动社会保险顺畅衔接,提升公共文化体育水平。

统筹三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快改革步伐。一是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包括推进金融市场一体化、土地要素市场一体化、技术和信息市场一体化等;二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科技创新协同机制等;三是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包括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劳务协作会商机制,落实养老保险跨区域转移政策,统筹三省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

打造若干先行先试平台开展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合作区改革试点,推进北京与河北共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等。

推进重点领域率先试点

在交通领域,积极推进京津冀重点城市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汽车电子标识、货物多式联运和公路甩挂运输等试点工作;

在生态环保领域,开展环首都国家公园试点,探索开展跨区域排污权交易、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工作;

在产业领域,鼓励京津冀国家级开发区共建跨区域合作园区或合作联盟,鼓励和推动中关村在天津和河北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统筹推动其他领域改革试点选择部分市县先行开展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同城化试点;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等。

交通今年重点任务进展北京新机场加快建设,石家庄机场纳入首都机场集团统一管理;京津城际延长线和津保铁路将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联调联试;张唐铁路年内建成,京张铁路、丰台站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年内开工建设;首都地区环线高速、京秦高速、京台高速等一批“断头路”、“瓶颈路”段正在打通或扩容。

生态环保今年重点任务进展支持张承地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三省市制定了2015-2017年植树造林实施方案,已将山东、河南毗邻河北部分区域纳入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范围,区域联防联控污染机制已经建立,今年1-6月,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2%。

产业今年重点任务进展北汽集团黄骅整车项目建成投产,北京现代汽车第四工厂25万辆整车项目于今年4月在沧州动建,曹妃甸千万吨炼油项目已核准;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合作平台加快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参考题目

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参考题目 一、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与路径选择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三地角色定位与关键问题 3、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与突破途径 4、京津冀的投资政策重点与区域性金融领域改革难点 5、京津冀的科技政策重点与创新型工业化道路 6、京津冀重点项目安排、布局与三地发展方向 二、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的难点和突破点 2、京津冀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3、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4、京津冀公共服务的同城化、均等化和普惠化研究 5、京津冀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的共建共享研究 6、京津冀合作共赢机制的解决方案

三、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京津冀产业定位与分工研究 2、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一体化研究 3、京津冀区域重点产业链打造与优化研究 4、提升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研究 5、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与和河北省承接能力提升 6、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 四、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1、京津冀一体化的空间规划与城市群研究 2、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和优化路径研究 3、京津保核心区发展战略研究 4、石家庄、唐山区域次中心发展战略性研究 5、京津冀重点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6、京津冀人口迁徙、产业转移与城市布局优化研究 五、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为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一、总体导向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简称“1555N”)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打造一个科技创新中心 依托北京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承担京津冀地区产业研发、设计、服务等功能,辐射全国。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重点提升创新能力,推进高端共性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部件研制,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二)建设五区五带五链 1.以“五区”为突破建设重要引擎 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区、沧州沿海地区、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为依托,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实现率先突破,建成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的重要引擎。 2.以“五带”为支撑优化区域布局 ——京津走廊高新技术及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涵盖北京、廊坊、天津为轴线的区域。利用北京技术优势和天津、廊坊等地的制造能力,承担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产业化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 ——沿海临港产业带。主要包括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利用港口优势和制造业基础,重点发展滨海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滨海型产业带。 ——沿京广线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以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中心城市为节点,利用本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 ——沿京九线特色轻纺产业带。涵盖衡水、邢台东部、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摘要

规划纲要首次权威全揭秘! 8月23日,新华社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全文1万多字,迄今为止最详尽最权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诸多内容均属首次公布。 指导思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5条基本原则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4句话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功能定位4句话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步走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f5292348.html,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作者:张启元 来源:《共产党员·上》2015年第07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决策,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重要探索。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现实需求。京津冀即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主要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邢台、邯郸等地市。京津冀都市经济圈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具有独特的 政治、信息、科技和人才优势。首都北京作为核心区是最显著的优势之一,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该区经济总量增长速度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地位显著,在都市圈的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 京津冀都市经济圈自然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产业体系完整。拥有信息传媒、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文化体育等高端产业;具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现代制造业;具备铁矿、煤矿、石油开采,黑色冶金、石油加工、综合化工以及农业生产等基础产业。现代化的空港海港、贯穿东西的公路网和铁路网让京津冀都市圈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但京津冀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北京城市功能过于集聚,人口增长过快,大城市病比较突出。京津冀三地的定位不够清晰,分工不够合理,区域内发展落差比较大。该地区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协调,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弱,还有资源环境的约束明显,水资源短缺、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发挥区域发展优势,以优化首都功能为重点,重新明确各自功能定位,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可以缓解北京目前面临大城市病的困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天津也可以在立足港口经济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参与国际制造业竞争。河北则能够积极承接北京和天津的产业转移,并着力加强本地产业配套和产业对接的能力。 京津冀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具备了产业互补的客观基础,产业发展正从严重的雷同向增强互补性转变。北京作为首都,重点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天津以高端制造业为发展方向,并发挥港口经济的重要作用。河北立足京津冀分工合作的大局,做好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和配合,在积极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夯实生态保障功能。 而且京津冀地区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完全具备协同发展的人文社会基础和条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发布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交通运输部联合召开媒体通气会,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与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 构建“四纵四横一环”主骨架 京津冀地区将以现有通道格局为基础,着眼于打造区域城镇发展主轴,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推进“单中心放射状”通道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转变。 “四纵”即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九通道、京承—京广通道,“四横”即秦承张通道、京秦—京张通道、津保通道与石沧通道,“一环”即首都地区环线通道。 根据《规划》,到2020年,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城际铁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公路网络完善通畅,港口群机场群整体服务、交通智能化、运营管理力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建成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经济适用、绿色环保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京津石中心城区与新城、卫星城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京津保唐

“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1、5小时通达。到2030年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产业司副司长任虹介绍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就是构建一体化交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撑,二就是提升运输服务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提供保障,三就是 推进改革创新为全国交通发展提供示范,四就是发展绿色交通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助力。 八项任务打造交通一体化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巡视员于胜英介绍,京津冀地区将以“四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大通道为主骨架,重点完成八项任务。 一就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强化干线铁路与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高效衔接,着力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二就是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加快推进首都地区环线等区域内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以环京津贫困地区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安保与危桥改造工程。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 河北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河北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河北省产业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得到了较快进步。然而,相比京津及其他一些沿海省份,河北经济增长仍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仍有很多问题。2011年5月18日,京津冀区域合作高端会议在廊坊举行,掀起了进一步利用京津冀一体化,促进河北产业结构调整与加快经济复苏与发展的新高潮。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产业结构;比较优势 引言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逐步发生了转移,符合产业演化的一般趋势,也带动了河北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但是,与京津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而作为东部沿海地区,没有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和环卫渤海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最近两年全球经济危机的出现,更使得省内的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这就需要进一步借助京津的幅射、扩散作用积极促进河北产业结构的继续整合、调节,带动经济复苏及更快发展。 一、京津冀区域概况 京津两市处于国家的心脏,位于环渤海地区中部,拥有全国最发达的海、陆、空交通网络系统。其中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和国际交流的中心,同时也是全国公路、铁路的枢纽,拥有全国最大的航空港。天津是老工业基地,轻工业比较发达,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天津港。京津在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城市集聚力和扩散力等方面在全国乃是世界都具有相对优势。 京津是同时又是河北的心脏,环抱京津是河北的独特优势。 近几年,河北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一产业的发展,在京津冀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北省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但河北与京津区域间差距仍在拉大。从河北省来看,利用比较优势理论与京津两市合作共赢的力度不够大,发展现代产业的基础还很薄弱,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因素,省内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数量少并且规模小,城市幅射效应不够,还需要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二、河北产业结构概况及与京津比较分析 近30年时间河北的三次产业结构由1987年的28.5:50.5:21.0到2006年的13.2:52.8:34.0,进而到了2008年的12.2:54.3:33.5。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6.3个百分点,在近两年比重变动基本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 3.8

中考地理热点之二:京津冀一体化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0年中考地理热点之二:京津冀一体化专题训练(附答案) 、单选题 第24届冬季奥运会将在2022年2月4日至20日在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冬奥会的举办对张家口地区带来的影响是() ①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②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③带动体育产业、旅游业发展④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 “南果北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目前随着农业设施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南方的火龙果、香蕉、荔枝等水果不断在京津冀鲁和新疆等地种植。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 “南果北种”得以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 A. 光热充足 B. 土地廉价 C. 接近市场 D. 空气质量好 4.2019年3月3日,中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表示,偏重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结构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形成(雾霾天气多发)的主因。专家还表示,采暖季节排污量是非采暖季的1.5至4倍,加之不利气象条件,极容易产生本地区积累型污染(雾霾)。依据资料,完成 19-21 题。 造成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雾霾)进一步加重的天气可能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A. 全球气候变暖 B. 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 C. 国家政策的支持 D. 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3. 与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相比,在京津冀发展“南果北种”产业园的优势是

5.2019年3月3日,中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专家表示,偏重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交通结构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形成(雾霾天气多发)的主因。专家还表示,采暖季节排污量是非采暖季的1.5至4倍,加之不利气象条件,极容易产生本地区积累型污染(雾霾)。依据资料,完成19-21 题。 减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雾霾)的措施中,正确的是()①实行机动车尾号限行及控制总量的增长 ②实施农村煤改电能源使用措施③调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加快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生态林建设 材料-:2015年7月31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中国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第24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 材料二: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和囯家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跳出一亩三分地,共绘大蓝图,京津冀协同发展”将成为现实,此举将有效缓解首都面临的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 (1)京津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所处地形区属于_____________ 平原,东临 _________ 海。 (2)每年3 月份在北京召开“全国两会”,各族各界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事。体现了北京是我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 (3)北京创造了历史,成为第一个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结合图中信息,分析北京冬季的气候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信阳的王浩同学准备今年暑假去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应该乘坐_____________ 高铁,向_________ 方向,首先经过的省会城市是 ___________ 。 A. 小到中雨 B. 大风降温 C. 阴天无风 D. 雨夹雪 A. ①②③④ 、综合题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读相关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2016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年,北京、天津的人均GDP分别为河北的2.64和2.68倍;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2.02和1.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1.86和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

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已经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万到500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冀只有两个: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

京津冀一体化

热点试题 京津冀一体化 河南陈连喜 【热点材料】 2014年6月10日国家发改委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当前区域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镇体系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间协同发展、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国城镇群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80多个县(市)。国土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9000万人。 【跟踪训练】 下图为京津冀地区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北京所在地的地形特征是() A.地形以盆地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B.地形以盆地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C.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 D.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据近百年的实测资料显示北京年降水量多于天津,其主要原因是() A.北京西和北有山地,阻挡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B.北京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明显,气流上升多对流雨 C.北京地区河流众多,提供充足的水汽,故降水多 D.天津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北京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汇处的山麓地带,地形以平原为主;北京附近的河流是从西北流向东南,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第2题,北京处于山麓地带,位于夏季风带的迎风坡,多地形雨,而天津处于沿海地势低平,不能形成地形雨,故降水多于沿海地区的天津。 【答案】 1.D 2.A 首都经济圈是一个经济现象,东京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到日本的三分之一左右,首尔经济圈经济总量超过了韩国的60%,而我国首都经济圈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0%左右。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据此回答3~4题。

京津冀地区制造业转移特征

一、京津冀地区制造业分工结构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北京以相对高端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天津资本密集型行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举,河北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兼顾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差异化、梯度化的区域制造业分工格局。 北京具备较好发展基础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橡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16个行业。但近年来上述行业增长率偏低,具有产业转移趋势。 天津具有明显优势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 材料回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7个行业。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纺织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家具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126业5个行业。 河北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相对较多,从高到低依次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皮革、毛皮、羽毛( 绒) 及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塑料制品

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纺织业,橡胶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热力电力的生产、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3 个行业。不具备优势的行业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 5个行业。 二、京津冀地区产业转移特征 京津冀区域的制造业总体上是处在以京津核心区为增长极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河北全域欠发达地区转移,资本密集型行业则呈现出沿海化及资源地临近化的再布局,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逐渐向配套完善的重点区域转移。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在区县层面呈现出了主要从京津走廊向河北东部沿海的唐山、秦皇岛以及河北腹地的冀中南地区转移的基本特征,与产业分工变化的趋势保持基本一致,即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空间分工模式逐渐从原来的京津为核心逐渐向冀中南腹地化及沿海化发展。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的转移主要受到扩散效应的影响,在区县之间由分工的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从分行业来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受分工影响最小。 文章摘自《京津冀区域制造业分工与转移》

《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解读

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解读 《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解读 近期,为深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北京 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北京市孝习贲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发布会,邀请多家单位领导介绍全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 精神的重要政策、重点项目。第一次发布会聚焦京 津冀协同发展的话题。发布会邀请到北京市、天津 市、河北省三地发改委的有关领导向大家介绍加强 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情况,并回答 了有关问题。 出席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包括:北京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 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先生,无津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律市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 小组办公室综合处处长白向东先生,河北省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 办公室综合二处处长朱文治先生6 刘伯虞副主任首先介绍情况0 刘伯正: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年是实现京 津冀协同发展近期目标的节点之年。随着京津冀协 同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京津冀S曹市不断增强协 同联动,有力有序地推动一批重要事项、重点项a、重大政策落地实施,获得了丰硕成果,取得了显著 成效。产业转移对接协作是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 关键支撑,也是协同发葳三个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 一?为进一步引导三地产业有序转移与精准承接, 北京市会同津冀两省市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 京律冀产业转移承接童点,平台建设的意见》,经过 多次征求国家协同办和各有关部门意见,已于近日 正式印发实施。今天我重点从《意见》的起草背彔、特点及主要内容等方面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_、背景情况 京津冀协同发展童大国家战略实施以来,3省市 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为抓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对 攘活动,“4+,产业合作格烏加快构建,一批童大产业 合作项目相麵地,产业协同发展步入快车选 一是“4+N”产业合作格局更加巩固8曹妃甸示 范区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29个,首钢京唐公哥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张承生态功能区农业、旅 游、数据中心等绿色产业加快落地,张北云计算产业 基地2个数据中心投人运营s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 区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加快编制,共建共管体制深 入研究〇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自揭牌以来 新增注册企业累计达316家,创新创业生态逐步完 善。'二是童大产业合作项目成果丰硕e北京现代第四 n;广在沧州投产,实现了“一个工厂带动一个产业基 地”。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吸引102 个生物医药项目落户,其中北京医药企业79家,成 为“产业承接集聚化、园区建设专业化、异地监管协同 化”的范例〇武清京津产业新城和沧州、正定、保定等 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承接平台集聚效应和 示范作用逐步显现。三是产业疏解政策体系加十夬 建立。我们按照“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加强政 策创新,注重打好疏解政策组合氣发布疏解非首都 功能产业的税收支持政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 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明确了转移企 业认定、纳税情况认定、税收转移分享等工作机制;出台健全非首都功能产业疏解配套政策意见,从6 大方面提出若干政策任务。 总体来着,3年多来,京律冀j省市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尤其是产业对接协 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协同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更是一场无经验可循的“大考”,仍面临一 些何题和挑战,比如各类承接平台仍然较多且布局 相对分散,产业转移政策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等 等。为进一步加強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的统筹 规划建设,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规模效应,我们会同津冀两省市共同研究 制定了该《意见h 二、《意见》的主要特点及内容 该《意见》是京津冀三省市首次联合制定的综 合性、指导性文件,对进一步推进三地产业对接协 作,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将疏解和承接一体谋划、统筹考虑$紧扣非首都功能 @〈天津瞭望〉@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docx

京津冀经济发展及未来展望 2016 年,京津冀三地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部署,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发展整体性、协同 性不断增强,经济保持平稳发展。2017 年,随着政策的逐步到位、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望再上台 阶。 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尽管京津冀合作取得一定进展,但京津冀合作、一体化还有 一些问题待解决。 1、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取得了较快的发 展,但是三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比较大。2015 年,北京、天津的人均 GDP 分别为河北的 2.64 和 2.68 倍;城镇居 民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 2.02 和 1.3 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北京、天津为河北的 1.86 和 1.67倍。 北京和天津都是中国的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有着别的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科技智 力支撑以及位居前列的经济实力和历史沉淀。天津和河 北靠近北京既是优势,也是劣势。河北很多城市地处于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客观要求各城市和地区之间发展程度较接近并且各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京

津冀三地经济差距较大,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发展。 2、内部城镇化发展失衡 2015 年,北京、天津、河北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了86.5%、82.6%、51.3%。显然,京津两市的城镇化率远远高于我国的 平均水平( 2015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6.1% ),已经达到了 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河北省的城镇化率水平却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京津冀地区市区人口500 万以上的是北京、天津;而长三角市区人口200 万到 500 万的城市有九个,京津 冀只有两个 :石家庄、唐山。长三角有一群“小老虎”,京津冀只有两个。北京、天津鹤立鸡群,河北的一些城市总体上 相对都比较弱,缺少一些能带动周边发展的城市群。目前, 京津冀还处于典型的中心—外围模式,京津两市(特别是北 京)依靠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从周边地区吸引了大量的 资源和人口。 3、深层次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缺乏 京津冀合作以物资协作和浅层次的垂直分工居多,深层次的 产业合作很少,导致三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在第一产 业内部,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合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也主要 是围绕着京津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而动。农产品的低 价格以及由此导致的低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北开展 区域合作的积极性。北京、天津的第三产业多是为当地服务,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研究 :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均是当前和未来时期我国的重要战略体系中的一部分,同为国家战略,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取向上一致,两者可以互为依托、互为支撑。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研究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另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均是区域协同发展理论的应用,只不过前者着重于国内区域间的合作,后者为国际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二者的研究,理论价值在于巩固早期国内外关于区域一体化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对其理论进行检验实践。现阶段,学者主要集中于两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研究。另一方面,学者大多数集中于北京、天津、河北各地区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研究,但还没有对将京津冀三地区联合起来即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政策对接进行研究。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的联系 首先二者同为国家战略,都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为目标,因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次二者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即均是“点-轴”空间结构理论。京津冀协同发展 战略是将国内相邻区域串联起来,而一带一路则是将整个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区别是京津冀三地是以点的形式联系起来的,而一带一路是以线的形式将我国的周边国家联系起来的。再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互相支持,互利互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对于京津冀地区是一个发展的良好机遇,可以促使京津冀地区走出去,吸收更好地技术,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地,它的发展能更好地支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三、京津冀三地区对“一带一路”的对接 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是国际交往中心,全国主要的商贸流通交易中心,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必然促进发展转型和新的对外发展。2014年,北京市与“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全市的31.4%,发展潜力较大。总体来看,北京市出 口商品主要以机电、音响设备等产品为主,占出口总额的43.8%;进口商品主要以 矿物燃料、石油等产品为主,占进口总额的56.3%。进出口国家主要是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矿物金融资源、石油比较丰富,而机电等产品设备

京津冀一体化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综合治理

京津冀一体化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综合治理 所投刊社及刊社评论 | 作者个人资料 作者:于维洋,邱述兵正文字体大小:大中小京津冀一体化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综合治理 于维洋[1],邱述兵[2] (燕山大学经管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燕山大学经管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 “十一五”把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必须坚持的原则,本文以京津冀区域内部存在的主要矛盾为研究对象,分析主要矛盾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 扩散效用;主要矛盾;对策;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tegration among Beijing and T ianjin Hebei and the countermeasure (yuweiyang qiushub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4,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 gdao 066004) Abstract The 11th five-year-plan Proposed to persist the principle in the reg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ake the interior pr incipal contradictions which existe in Beijing and Tianjin Hebei reg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sis how principal contradi ctions formed, and propose correlated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Proliferation effectiveness;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c

京津冀一体化产业转移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指导思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改革创新,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着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中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 5条基本原则 一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二是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四是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五是统筹推进,试点示范。 功能定位 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4句话 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北京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天津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 河北功能定位4句话 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三步走发展目标 近期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远期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空间布局 “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一核”即指北京。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

最新浅论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探讨

浅论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 的协调机制探讨 摘要: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明显,实施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巨大,但目前与国内发达地区比较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完善的区域一体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强有力的区域性协调机构和调节基金等。因此,应着重从组建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权威性协调机构、法律法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发展基金制度、搞好协作交流、建立常设的信息管理机构、区域资源补偿制度等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协调机制 中国 .coM 京津冀三地比较优势明显,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实施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潜力巨大,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例如在港口、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等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无序竞争,使得协同合作、区域整合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建立和实施新的协调机制来突破目前面临的瓶颈。 一、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京津冀已经在交通设施、产业调整、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经济方面 1.京津竞争态势难以形成合力效应。以往京津冀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仅限于京冀和津冀之间,京津合作进展较为缓慢,导致京津在辐射功能的发挥方面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现实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作为京津冀区域的两大核心城市,京津虽然有较强的产业基础,但由于长期各自为政、缺乏合作,不仅区域内产业链断裂,产业配套能力低、产业联系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协作分工关系,而且存在着区域内的无序竞争,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受到局限。 2.诸侯经济制约区域经济—体化。多年来,京滓冀各地虽不乏合作和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愿望,但各地方在实施区域经济合作中,往往多从本地方利益考虑问题,长期实行贸易保护、市场分割、自成体系的封闭政策,导致区域内生产建设中的重复布局和工业结构趋同,形成某种程度的“大而全”,“小而全”诸侯经济。 3.区域间要素流动阻力比较大。整个地区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间层次的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城际之间是一种线性联系,尚未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由于地区间经济协调成本很高,导致周边区域接受辐射弱,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相互间流动和利用效率比较低。 4.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突出表现在区域性水资源短缺、水系被破坏、湿地减少、海水污染、赤潮频现等,必须高度关注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在金融方面 在金融一体化发展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市间在区域金融中的功能定位模糊。区域金融分割,行政管理分散,金融竞争大于金融合作,存在典型的多中心倾向,都想争夺金融主导权和控制权,特别是京津两城市都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这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经济金融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结算渠道不畅和金融创新滞后。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方面,结算手段与渠道是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哪个领域

导语:谈论到领域,大多数人都知道,有人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当然了,还有人想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这到底怎么回事呢?其实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京津冀协同发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们整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一起来了解下吧。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是 京津冀一体化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唐山、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秦皇岛、廊坊、张家口和承德,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区域面积约为21.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为1.1亿人,其中外来人口1750万。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50人独立经济学家论坛副主席宋清辉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家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国家战略,目的就是要打造中国的增长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旨在利用交通先行的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到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备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重点突破,

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在当前形势下,认真研究和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要而紧迫 在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中华民族正在加快伟大复兴的步伐,而 以京津冀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加快发展的第三增长极。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开发开放重点由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步推进。当前环渤海地区的联合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提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近些年国家对京津冀各个地区分别明确了城市定位,希望三地进 步合理分工、协调布局、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形成区域整体综合实力。现在国家和各个地区都在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全国区域总体战略布局的要求,在“十二五”规划中,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内容。 京津冀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有更好的环境和条件,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摆脱行政隶属关系的束缚,通过市场调节和行政推动,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具备区位、资源、产业、技术、人才等多方面优势,但整体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与长三角和珠三角还有很大差距,需要通过一体化发展,进资源、优化结构、聚集能量,形成更大的综合优势,取得更大的整体

效果。这无论是从全国来看,还是从京津冀各地分别来看,都是非常有利的。 虽然多年来在京津冀联合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绩,但还没有形成全局性的目标、规划、部署与举措,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人们对京津冀一体化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在不少重要问题 的认识上还很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基本上还是各想各的,各干各的。从全局角度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体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制定统一的相互协调的目标、规划、方针、政策和措施。 二、认真搞好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要搞好京津冀问题的研究,需要做到5点:一是要注意从全国和 区域全局上看问题;二是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三是研究工作能够联 合开展,并做到长期坚持不懈;四是理论研究、政策研究要与合作发 展的实际工作推进相结合;五是三地的领导层、工作层、企业界、学 术界等,要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京津冀一体化工作要从规划抓起 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制定,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京津冀和国家有关部门派领导和工作人员参加,组成一个统筹规划与协调发展的班子,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和布局。对各地有利于全局的目标和规划予以积极支持;对不利于全局的目标和规划,进行调整和 限制。京津冀都市规划圈可以按照“8+2 ”模式来协调区域城市资源和经济发展。所谓“ 8+2 ”模式,就是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加上环京津的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廊坊、沧州、张家口、承德8个河北省的城市。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河北的衡水、邢台、邯郸城市也可以逐步加入进来。 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都要配合这个总体规划,制定各个方面的专项规划。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针对“京津冀城镇圈”研究,提出 了一个政策性文件和若干研究报告与专题,对13个城市在“京津冀城市圈”内担任的职责、分工分别做了界定,京津冀三地要积极配合国家有关方面搞好规划。 四、要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