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步文化常识精选:《陈情表》

高中同步文化常识精选:《陈情表》

2020高中语文

高中同步文化常识精选:《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功:在宗法制度中,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功,指关系近的亲属。期,周年,指穿一周年丧服的人。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人。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后也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6.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7.犬马:臣子自谦。

8.郞中:秦汉时是侍卫武官,晋至南北朝是尚书省的属官。

9.洗马:太子的侍从官,掌图藉,祭奠先圣先师,讲经,太子出行则为先驱。

10.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如果没有您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完整版)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常考100题汇总(含答案) 文学常识贵在积累,必须持之以恒。文学经典能培养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质,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节省的大家的时间,现整理了常考的100道文学常识题,快来一起做一做吧!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1、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是根据《三国演义》________ (战役)中的“周瑜定计火攻曹操”的故事演化来的。 2、“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水浒传》的一个回目,其中“花和尚”指的是________,“豹子头”指的是________ ;请写出另外一个好汉的外号及故事的名称(如武松打虎)________ 。 3、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被丢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下,后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带入红尘,历尽了悲欢离合。以上情节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 4、《西游记》中“大闹五庄观、推倒人参果树“的是________ 。

5、《游山西村》这首七律诗的“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两句诗,比喻人在遇到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6、晏殊《浣溪沙》中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的对偶句,被誉为“千古奇偶”。 7、《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9、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 10、接天莲叶无穷碧,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12、________________ ,得来全不费功夫。 13、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 14、海上升明月,________________。 15、________________,几度夕阳红。 16、海阔凭鱼跃,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教师版)

《陈情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赏析本文行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反复诵读之后,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教学安排:三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解说文体:陈,陈述。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2、认识李密其人以及文章写作背景 李密,三国时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他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以侍奉祖母为名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陈述自己的情况,详尽而委婉地叙述了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处境,申述不能应诏的苦衷。言语恳切,表情达意淋漓尽致,有扣人心弦之力。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3、文学史上对《陈情表》的高度评价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曾有这样的评价:“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险衅xìn夙sù闵mǐn凶悯mǐn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期jī功强qiǎng近床蓐rù茕qióng茕孑立逵kuí猥wěi 陨yǔn首洗xiǎn马逋bū慢日笃dǔ矜jīn育拔擢zhuó优渥wò更gēng相xiāng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闵,通“悯”) 2、常在床蓐(“蓐”通“褥”) 3、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4、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2、生再自读课文…… 3.提问: 读完全文,说说李密在《陈情表》中向晋武帝陈述了什么情感?目的是什么?可结合课文句子 作答。 陈述了自己的亲情、孝情、忠情。 以情感人,目的是让晋武帝答应他的要求,可以辞官不做。 二.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亲情) 第二段:感激,恳切;(孝情)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忠情) 三.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注意重点实词、虚词。 四、合作探究:概括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第二部分:陈述朝廷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表达了感恩之情。 第三段:以“孝治天下”为依据,提出“辞不复命”的请求。 第四段;提出解决忠孝两全的办法:先尽孝后尽忠,乞求皇上恩准“终养”。 五.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险衅.(xìn)祚.薄(zuò)床蓐.(rù)茕.茕孑立(qióng) B、洗.马(xǐ)逋.慢(bū)拔擢.(zhuó)终鲜.兄弟(xiǎn) C、优渥.(wò)期.功(qī)闵.凶(mǐn)逮.奉圣朝(dài) D、伪.朝(wèi)矜.悯(jīn)郎署.(shǔ)猥.以微贱(wěi) (1.A(B项“洗马”应读“xiǎn”,这是古代官职名,古音异读。C项“期功”应读“jī”,满一年之意,不读“qī”。D项“伪朝”应读“wěi”。) 2、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臣以险(xìn)夙遭闵(mǐn)凶终鲜(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贱责臣逋(bǔ)慢犹蒙衿(jīn)育宠命优渥(wò) C、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马 D、逮(dǎi)奉圣朝过蒙拔擢(zhuó)门衰祚(zuò)薄更(gēng)相为命 (2、A(B责臣逋(bū)慢 C、有所希冀(jì) D、逮(dài)奉圣朝 3.选出注音有误的一项() A.险衅(xìn)夙(sù)遭闵凶门衰祚(zuò)薄 B.床蓐(rù)茕(qióng)茕孑(jié)立猥(wěi)以微贱 C.逋(pū)慢陨(yǔn)首犹蒙矜(jīn)育 D.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终鲜(xiǎn)兄弟 (3.C 4.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诈薄,晚有儿息。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E.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F.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4.A jī qiǎng B.xiǎn C.xìn sù mǐn D.xiǎn E.huán F.b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汇编.

高考复习备考文化常识(一)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 时正)。 5.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8.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

2019年高考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高考最新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科举制度中,在礼部主持的殿试中获得“进士第一”者,经皇帝钦点即成为万众瞩目的状元。 B.“当路”既可以指执掌政权,也可以指掌权之人,本文是后者的意思。 C.诏,是天子给臣属下达命令的一种文体,有手诏、遗诏等。 D.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周易》,是中国一部古老的占卜之书,约成书于尧舜时期。春秋时期,有人依附于它的卦爻形式,借以发挥哲学思想。 B.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是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明代为正二品。兵部主要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事务。 C.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等重要人物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D.驿,指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如“驿站”“驿馆”等;也指供传递公文用的马。文中指由朝廷专门指派的车马。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司,古代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仪同三司”非官职,仅指与三公同等待遇。B.出,古时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也指“出仕”,即出来做官。文中是前一种意思。C.别都就是“陪都”,指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中国最早的陪都出现在炎黄时期。D.薨,古代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高等级的妃嫔或者封王贵族的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垂髫,相当于七岁的年龄阶段,女孩称为髫年,男孩称为韶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中的“总角”还要比垂髫之年小上几岁,“总角、孩提”是幼年的泛称,而“垂髫、始龀”

粤教版教材文化常识汇编

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文化常识汇编(二) 必修四 《宝玉挨打》 1、屏门:隔断里院和外院或隔断正院和跨院的门,一般不少于四扇。 2、潭府:深宅大院。常用于尊称他人住宅。 3、冠带:帽子和束带,是官服的代称,这里指代官爵。 4、优伶:旧时对以演戏为业者的称谓,旧时认为优伶是作风不正派的下贱人。 5、弑:古时称下杀上为“弑”。 《阿Q正传》 1、文童:明清科举制度,凡准备考秀才的人,不论年龄大小,都称为儒生,习惯上称为童生。 2、赛神:即迎神赛会。旧时的一种迷信习俗,用仪仗、鼓乐和杂戏迎神出庙,周游街巷,以酬神 3 1、《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门弟子互相谈话的记录。 2、夫子:当时对大夫、老师和年长者都可称“夫子”。 3、自称其名:在古代是谦称的一种表达方式。 4、国家:诸侯的封地叫国,卿大夫的封地叫家。 5、萧墙: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这里借以暗指鲁国内部。 《寡人之于国也》 1、河内、河东:黄河以北的地方叫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叫河东。 2、豚、彘:豚,小猪;彘,大猪。 3、庠序: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跬步:古人把跨出一只脚叫跬,左右脚各跨一次叫“步”。 3、一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 《过秦论》 1、连衡、合从(zòng):连衡是一种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将它们各个击破的策 略。合从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 3、敲、扑:刑具,打人的木棒,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 5、陶朱:春秋时期越国著名谋臣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就主动离开越国,跑到陶经商, 自称陶朱公。他善于经营生计,家资丰厚,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6、阡陌:阡,南北向小路;陌,东西向小路。泛指田间小路。 7、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 《师说》 1、句读(dòu):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 2、巫医:古代用巫术医术为人治病的人。 3、百工: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4、六艺:儒家经典,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晏子治东阿》 1、乞骸骨:请求退休(让位)。 《谏太宗十思疏》 1、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 1. 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 “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 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 “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 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10. 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 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 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 14. 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 15. 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 中时。( ×) (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 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16. 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17. 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8. 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 19. 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 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20. “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 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21. 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2. “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 23. “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24. “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1.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吕望:姜尚,别号飞熊。西周官为太师。因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 太公。 B.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名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C.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也指尽力于王事。 D.诸路:指各支兵马。在宋代“路”指兴起的各派系拥有的不同的军事力量。 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宋孝宗,是南宋皇帝赵眘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 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宫、商、角、徵、羽,古人认为这五声分别代表君、臣、民、事、物,五声不乱,国家的政治就会清明。C.定省,即昏定晨省,本指晚间为父母安定床衽,早晨起来省问父母安否;后泛指探望问候父母或亲长。 D.陛辞,临行前向皇帝告别。陛,特指皇帝宫殿的台阶;陛下,指宫殿的台阶下,后用于对帝王的尊称。 3.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 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 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景泰”是明代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B.“山陵”是古代帝王或皇后的坟墓。夏商周的帝王死后不起坟墓,春秋晚期以后开始 出现很高的大墓,于是把君主的坟墓比喻为高大的“山陵”。 C.“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志、信。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5.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帝王所居,左宗庙右社稷,以时祭祀,后用“社稷”代国家。 B. 秀才,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 为生员,俗称秀才。 C. 邮驿,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通信和交通形式,通常由政府管理,主要为政治、军事服务,承担传递文书、接待使者 及转运物资的任务。 D. 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 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 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 《出师表》。 C. “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部也是军队编制单 位。 7.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B.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 “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D. “姓氏”都是宗族血亲的代号,姓原本是指母亲一系的血缘关系,氏原本是指父亲一系的血缘关系。 8.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史为中国古代官名,执掌事务不一,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亦称别驾。 B.帷幄原指室内悬挂的帐幕、帷幔,也可指天子决策之处或将帅的幕府、军帐。 C.委质原指卑幼往见尊长,放下礼物而退出;也可指向君主献礼,表示献身。

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附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 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

文化常识(整理)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人教版课本文化常识

人教版课本文化常识汇编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全国中考试题文化常识汇编

2016年全国各地中考文化常识题目汇编 1.【2016·广西桂林】 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来源:学科网] B.到家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C.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主要有四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和总分顺序。 D.寓言是从神话脱胎而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如《秋水》《愚公移山》这两则寓言就颇有神话的味道。 2.【2016·山东淄博】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诗歌的情感往往寄托在鲜明独特的意象上,通过意象营造出生动感人的意 境。 B.杨绛先生于今年5月25日辞世。她在叙事散文《老王》中记叙了与老王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她 对老王深切的愧怍之情,也表现了—个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C.古代跟年龄相关的称谓很多。如“垂髫”,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的老人;“加冠”,指年已二十的成年男子。 D.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昆虫记》,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课文《马》即选 自其中。 3.【2016·山东德州】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堂”是居所名称,古代居所前为“堂”,后为“室”。成语“登堂入 室”出自《论语》,意即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 C.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 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古人讲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 前后。 4.【2016·山东滨州】 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他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三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B.“表”是古代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说”是古代抒情类文章的总称;“铭”是古代刻在 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 C.契诃夫是俄国作家,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巨匠。他文笔犀利,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 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1)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2) 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西晋?李密)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儿童垂下

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5.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例]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6.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 8.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9.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0.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敬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3) 1.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教材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天文 【纪】古代以岁星(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如何四纪为天子。 【宿】古人选择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龙光射牛斗之墟。 【分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共二十八宿)为星宫,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称为某地在某星分野。扪参历井仰胁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历法 【干支】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岁在癸丑。/壬戌之秋。/乙巳岁十一月也。 【六合①】指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这叫“六合”。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黄昏】【人定】古时计算时间按十二地支将一日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三秋】①秋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②季秋,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晦朔】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朝菌不知晦朔。 【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既望】指望日后一天。七月既望。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一片神鸦社鼓。【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修禊事也。 【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修禊事也。【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当时七夕笑牵牛。/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乐律 【七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地理 【六合②】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履至尊而制六合。 【四海】【海内】古代认为中国四周环海,因而称四方为四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称国境之内为海内。海内存知己。 【州】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唐宋元时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是行政区,明清改州为府。海外徒闻更九州。

届文化常识题汇编含答案

届文化常识题汇编含答 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

2017届高考语文文化常识题汇编(含答案) 红树主人 编 2017-05-30 文化常识题汇编1 1.(河北省百校联盟2017届高三期 中考试语文试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 .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口 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 .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 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 .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2.(山西省八校2017届高三年级上 学期期末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 .“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 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 .“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 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 .“致仕”,“致”意思是“获 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3.(四川省高中2017届毕业班“名 校联盟”测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禅是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 关系的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 B .邑就是封邑,君主把自己国土中 的某一地方的土地奖励给某一个人。 C .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 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D .谥,在此处是大臣死后,朝廷赐予的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4.(河南省开封市2017届高三第一 次模拟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把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称为“中国”。 B .北宋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领 不能专兵,凡遇战事,在将领中选拔一人给予“都统制”的名义节制兵马。 C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 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 .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或别的原因辞官不做了,称“致仕”或“休致”,也指官员退休。 5.(河北省衡水中学2017高三期中考试)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 .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C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D .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6.(海南省“七校联盟”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爵位。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 B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 .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只有加实封的人才能够收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D .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 7.(安徽省“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 .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 .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8.(辽宁师大附中2017高三期中考试)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 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