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近五十年易经研究的发展

欧美近五十年易经研究的发展
欧美近五十年易经研究的发展

欧美近五十年易经研究的发展

从1960 年代后期,在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研究所开设易经哲学课程并积极提倡易经研究以来,西方的易经研究有了新的活力而走向一个极其多元的发展。我可以用16个字来表达这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对易经研究的状况:重视考证,研讨文史,挖掘影响,哲思匮缺。这表示我对西方易经的研究有带动的作用,引发汉学家与历史家的兴趣,但由于西方汉学学者对中国哲学的修养尚未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更未能在整体哲学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故专业哲学家未能脱离西方哲学传统的思考,而一般汉学家或历史学家则只能用力于历史考证与文字传译工作,是以易经哲学方面的研究尚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状态。但我倡导的《本体诠释学》却有把易经哲学与西方形上学联系起来思考的作用,因而反而促进了易经哲学的研究,见之于较为年轻的一代。

我们可以把这半个世纪以来西方易学的研究划分以下三个阶段:

1、1960- 1980 新版易经的英文翻译逐渐出现,在原来James Legge 与 Richard Wilhelm 的翻译的基础上发展了多项翻译,展现了易经翻译的热潮。其中Blofeld的翻译流传最广,因为他的翻译主要为了普及占卜之用。

2、1980-2000 由于出土资料的流行,更专业的易经翻译也逐渐出现了。如Schaunenessy 所翻译的《帛书易经》及相关文本。虽然极其粗糙,但却启发了对出土资料的研究。更大型的翻译本也出现了,如Richard Lynn的翻译王弼的《周易注》,十分细致。

3、 2000-2008 更多学者接受我所主张的易经思考为中国哲学发展之实际起点与嗣后发展之源头活水的说法,开始进行探索易经在中国思想传统与政治及社会各面的历史发展过程与重要实际影响,如Richard Smith在2003年出版的《易酌》一书所示。这都预设了从本体上做出相关于解决现实问题方面的诠释能力。因而易经的精神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最近我在Internet网上看到有学者重点大量引述我于今年出版的用英文写的有关“易经作为中国哲学的创造发展的根源”(Yijing as Creative Incep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的文章,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更为深化的易经哲学发展的大方向。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克波杰夫( A、Kobzev)介绍了《在西方的周易》。

在清朝末期的中国,渴望保留国家传统与积极吸取西方理论开始结合起来。结果在二十世纪初,像两面派的周易/易经的形象形成了。一方面,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最有权威的、起源最神秘和流行的占卜书。另一方面,这是全科学方法论最古老的基础和万能的工具。一方面,这是位于所有古老遗产之首的过去的象征(即十三经的第一书),另一方面,这是现代化和转变的保证,依照其名称和主要意义。所以清代时易学有了很急剧的发展,既作为古老者,也作为革新者依赖周易。

二十一世纪思想的这个范围如此的广泛,使其一个结局是承认周易作为杰出科学(数学、逻辑学、理论模型)文献的地位,有助于西方科学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能够成为中国以及全世界未来科学的基础;而另一个结局是作为喜剧漫画或者易学占卜术的纸牌出版。

在西方,认识周易的演化与中国原始的方向比较是相反的。在欧洲(慕尼黑市)意大利耶稣会员马尔契尼先生(马尔奇诺马尔契尼、 Sinicae historiae decas prima、 1658 年)第一次发表了六十四卦。法国耶稣会会员兼传教士,学者布韦先生(J、Bouvet, 1656–1730年)作为宫廷的数学家在中国康熙皇帝的宫殿里工作,他认为周易不但是中国文化的“圣经”,反映出古老启示录神秘的形象(即卦),而且是古代世界全部“象形文字科学”的展现,它代表“数的形而上学或者普通科学方法”,它“含有其他的一切知识”。布韦的信徒被称为“易学家”或“形象学家”

在启蒙时代开始的智力环境中,按布韦先生从北京写来的信(1700–1704年)中的信息,雷布尼茨(G、W、Leibniz, 1646–1716) 承认,在译密码伏羲八卦(六十四卦)次序作为二进位密码方面布韦是他的合著者,雷布尼茨先生又把周易的占卜算命解释叫做“忙乱”,他以为伏羲又作为中国建立者又作为周易作者在他的作品叙述了二进位制,即万能的科学方法论(1716 年)。在西方这些思想继续发展,结果,创造了逻辑机器和电脑技术。不太有名的德国学者加薪巴里德先生(J、H、 Hasenbald)在1745年发现了周易还含有普通的科学方法论,叫三段论法学。可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最有名的汉学家(戈鲁别V、Grube, 1855–1908,扎伊雷斯H、Giles, 1845–1935,维戈尔L、Wieger, 1856–1933)都只把易经看作是占卜算命的书。

到最近,西方最流行的周易译本是1924年一位传教士兼道德修社教派拥护者维尔格里穆先生(R、Wilhelm, 1873–1930)翻译的,他首先立足于以周易解释为宗教占卜意义的阅读文章,“文章一开始用于占卜算命或者给予良好的祝愿,一定范围问题的否定答案”。这个方法一方面取得了与维尔格里穆要好的朋友尤恩格先生(C、G、Jung, 1875–1961)心理学上的发展,他鼓励自己的女学生白恩斯女士(C、F、 Baynes)把他的德文译文翻译成英文(1950年),并给这个译文写了序言(1948年);同时,尤恩格先生独立地用周易占卜算命实践了几十年,他是一位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尤恩格先生根据心理上和体力上的同步性(或平行性)作为自我认识论法解释周易的占卜星术的功能。另一方面,维尔格里穆和尤恩格两位所表现出的周易的潜能在文化原始意象结构上被杰瑟先生(H、Hesse, 1877–1962)在他的空想小说《小朱子游戏》(1943年;俄译1969年)中艺术地理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易学实践深入到了大众文化。维尔格里穆、尤恩格和白恩斯的周易解释曾鼓励过美国嬉皮士,而匈牙利幻想作家赫尔内狄女士在她的中篇小说《幸福的教堂》(1986年)的附录上体现了六十四卦,用作对现代生活的注释,这在改革的俄罗斯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在这个趋势的轨道上,在俄罗斯第一个依靠原文译本由休茨基同志(1897–1938年)写的《周易》重要学术著作确定了他的人类哲学世界观。类似的形式在八十末九十时代初(后苏联和改革时期)的俄罗斯首次出现了作为占卦算命法的周易翻译本和注释,包括为家庭妇女和初学者使用的电子本,而二十一世纪初,不但这个方法的叙述成为所有的占卦算命书必要的特征,而且这种方法的实践也使用在日常生活上,连在证券市场进行算命试验也包括在内(巴库林先生)。再说,象中国和西方那样,周易在艺术创作中作为概念模式开始使用了,如:散文(维诺格罗茨基,佩列温)、诗歌(维诺格罗茨基,克拉西科夫)、绘画(布尔多诺夫)。1970–1980年这里形成了强大的从事科学方法论观点的研究流派(布尔多诺夫、维诺格罗茨基、达维多夫、叶列梅耶夫、济宁、卡拉佩强茨、克波杰夫、克鲁申斯基、斯皮林、雅科夫列夫等人),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它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音乐学都显示了自己基本的类似现象(巴赫基亚洛夫、格里戈利耶夫、马斯连尼科夫、佩图霍夫、汉姜)。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原所长克鲁申斯基介绍了《易学研究在俄罗斯》

他说在俄罗斯中国“易学”研究开始,应当归于Ю、К、休茨基(1897-1938 年)的“易学”宣传活动。舒茨基首次转

译并且详细地评论了Ю、К、休茨基的易学思想,第一次用俄语翻译了《易学》的经典部分。长久以来,其对我国易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产生重大的影响。舒茨基著有最早俄文译本、亦被称之为俄罗斯“易学”研究之父、俄罗斯“易学”研究的创始人。

近半个世纪以来,俄罗斯学习研究“易学”,是沿着一条科学的、专业化的、运用自然发展规律的道路。注意普及基本知识,是深入细致研究、逐渐解析,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神秘性的里程碑。舒茨基被视为具有科学性、深刻性,著有学术文、专门著作的先驱者。现在,简要介绍当代俄罗斯“易学”研究人员的姓名、研究的基本课题和重要的研究成果:

1、布罗夫:著有第一本国专著介绍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17 世纪的中国思想家的世界观易学家王船山。

2、高辟天( 卡拉佩季扬茨) 考证了“周易”的起源。同时,在“象数学”、“阴阳五行学”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文章。易学: Ancient chinese systemology : general pattern & applications( 中国古代系统学:主体与其用 ) , Protochinese systemology : ground patterns & gua level( 中国上古系统学:主体与八卦 ) 、

4、卢基亚诺夫:为俄罗斯大学哲学系开发了哲学专业易学教程,并在莫斯科的大学里作专题讲座。2005 年是国际“易学”协会、俄罗斯“易学”协会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5、克鲁申斯基:在1998-1999 年向在这里学习的有名的易学家潘雨廷,探讨“象数之学”,运用科学的方法论研究“周易”、并且成为第一个献给俄罗斯的哲学专业的专著作者《演绎法演绎在古老的中国》。其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易学语言形式和语言之中表现的中国文化。用古老的中国哲学完成易学研究工作专著。

6、阿格耶夫- 学生克鲁申斯基,在俄罗斯的范围内宣传、组织易学会、由他们开展研究的问题总汇。

7、克波杰夫:主要是从事着专业化地在各类参考的刊物上,发表有关普及易学科学基础知识的工作。他90年代初校订再版了休茨基的翻译经典著作。研究易学--中国经典哲学的“象数之学”。

8、( 叶列梅耶夫)研究象数之学问题的总汇( 2005 年发表“象征和" 变化书"专著 )。

9、П、М。科任:使用本国语言,触及到“周易”起源的古老历史。

10、米立纽克:研究“易学在中国传统战争里的艺术和作用”

11、雅科夫列夫:在俄罗斯实现了新的俄语“周易”翻译。把其译成俄语并且刊登了:莱布尼茨和白晋通信中的关于" 伏羲64 卦次序图" 、二进数字等史料、这样,除翻译“易学”普及的基础知识,还运用其方法论研究“周易”、并直接地、结构地研究有关的象数学这个选题、。这样,在俄罗斯研究学者的努力下" 周易" ,集中地在象数之学方面,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

此外,澳大利亚传统文化促科技创新研究院(联合会)艾灵吾介绍了澳大利亚易学研究情况;新西兰易学研究院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计划。

中国人这些习惯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中国人这些习惯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 文化习俗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深刻,从空间角度看,文化祢散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时间纬度看,它又延续在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中西方文化分别产生于中国和欧洲,属于不同的民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反应到日常生活中,自然在生活习惯上也有很多不同。下面这些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就令西方人百思不得其解。 大多中国人喜欢把遥控器包裹在塑料袋中使用。 1、电视、DVD等电器的遥控器,买来时都包装在塑料袋内,西方人使用时,会丢掉塑料袋,直接用,但大多中国人却依然把遥控器包裹在塑料袋中使用,这样既可保护遥控器,也更卫生。 2、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赌场和彩票,但比起大多数西方人,中国人更喜欢小赌博或买彩票。 中国人认为,洗碗机当碗橱更合适,洗碗还是亲手洗干净。(fotolia) 3、在西方社会,洗碗机司空见惯,几乎家家必备,但中国人认为,洗碗机当碗橱更合适,洗碗还是亲手洗干净。

4、西方人喜欢在大餐厅的大餐桌上进餐。但对中国人来说,做好饭,直接在厨房的小餐桌上用餐,多方便。 5、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并且,在中国长大的人是喝热水长大的,即使出了国,也要喝热水和热茶,所以每家都有热水瓶。 6、果酱和咖啡吃完了,西方人直接丢掉瓶子,但中国人却变废为宝,把空的果酱瓶或咖啡瓶改做水杯,并随身带着。 中国人用筷子打鸡蛋。(网络图片) 7、搅蛋器现在也很普及了,但中国人依然觉得不好用,打鸡蛋还是用筷子利索。 8、泡茶一定要用杯盖,所以中国人家里的茶杯大多有盖子。但对海外的中国人来说,买个磁的杯盖可不容易,不行的话,就求助国内的亲友了。

9、生孩子对中西家庭都是大事,但外国女人生孩子2、3天就出门。中国女人分娩后一个月内不让出门,叫“坐月子”。 10、西方人身上卡多现金少,数钱的机会不多,银行数钱,也是机器上阵,而中国人数钱,喜欢用手指沾着口水数,而且点钞的速度大多比机器还快,银行出纳更是技高一筹。 11、西方人办事按照规章制度,不可违反。中国人办事则以人情为重,先找熟人,求人办事前往往还要送点小礼。 12、热情的中国人送客,会送出家门很远。西方人就不会这样了。 中国人居安思危,有点余钱就存银行。(fotolia)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留学生

外国人眼中的xx 留学生 在美国学习的外国学生, 2011 年中国占世界第一位: 总人数 12.8万,中国留学生带来的花费大概 31 亿美元,随着人数的增加,影响力和出事率也增大。 前几天,有感于加拿大华裔留学生林俊惨案的启发,写了博文: xx 留学生在海外该怎样保护自己? 很多博友在评论区踊跃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人提到,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是一个弱势群体,同时有些留学生也很难融入当地社会,这其中,有地域文化的差别因素,也有留学生自身的问题。 留学生到了国外,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应,有些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有些人很不习惯,度日如年。 学业的繁重,生活习惯截然不同,文化难以融合,再加上语言问题,导致有些留学生困在自己中国同学的圈子里,没法融入到美国当地的文化中。 问题到底出在哪?俺高娓娓不是社会学家,也不是专家学者,只是听到一下说法,看到一些报道。 那些中国留学生身边的老外们,是怎么看中国留学生的呢?或许我们也能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看到 yahoo 上一篇报道,讲几点老外关于中国留学生的评价,不完全准确,但很有意思。 评价一: 读书用功,看重成绩,却缺乏创造力 美国学生认为中国学生学习太用功,对考试过于重视,对创造力和独立思考却不注重。只顾埋头学习,却对自己的人生和将来缺乏思考。 有一个老外说,中国学生都是“用功狂”。他们学校的老师有时候会列出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但经常都是只有中国学生会认真看完的。而且中国学生的总分却还是

比不上外国学生,因为他们不会积极地参加课堂讨论,那也占分数的 50%。 我有几个教授朋友,他们也和我聊过,说中国学生不太喜欢在课堂讨论不太喜欢发言。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他们不知道说什么,而是不敢说。网上有一个留学生说: 课堂讨论时,我经常知道问题答案或有个不错的点子,但憋死也不举手说,当老师把目光转移到我身上时,我却或装痴呆状,或做羞涩状,等到老师把这个话题结束了,才后悔刚才没说两句露露脸儿。

评价二: 缺乏幽默感,开不起玩笑

美国人很喜欢聚会,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各种主题,各种玩法,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奇怪的是,很多老美学生,很少邀请中国留学生参加这种聚会。

因为他们担心中国留学生会不习惯他们的玩法。毕竟,大多数中国学生思想还是非常保守。

评价二:缺乏幽默感,开不起玩笑

美国人很喜欢聚会,经常在自己或朋友家开办各种派对,各种主题,各种玩法,其中免不了喝酒和整人逗趣的小游戏。但奇怪的是,很多老美学生,很少邀请中国留学生参加这种聚会。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古诗

由于这些往事在我们记忆中留下的痕迹,我们欣赏风物景致时就有了成见,处处要以眼中已有的框子来取景;我们站在蚬山,举目四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可能再是抱朴守真的自然景色,历史已经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在人们的相互往来中,有人已经使得他们自己的某些东西同永恒的自然联结在一起,留下了孟浩然诗中所说的这种“胜迹”。 人被困陷在自然的那种既定的机械运转中,他们逃脱不了盛衰荣枯这种自然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这个过程偏巧是人们在回顾历史时见得最多的东西:它的样式是哀歌,是一种时间造成的距离,它相当于想象在唤起悲剧观众的“怜悯和恐惧”时所造成的距离。 诗歌中最常见的是出现在一首诗的结尾的沉默,在落入诗的结尾很容易落入的俗套之前就同语词分手。这样的沉默为诗人提供了一种可以利用的形式,使他可以把诗的不完整作为来自生活世界的一个断片,而发掘出它更深一层的涵义。 宇文所安:为中国古典诗歌而生的美国人 宇文所安,美国著名汉学家,现任教于哈佛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诗歌,是唐诗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美国学者。 其英文本名Stephen Owen,直译应该称作“斯蒂芬·欧文”。他偏偏给自己取了中国字中的姓氏“宇文”,并且从《论语·为政篇》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中摘得“所安”两字,作为自己的身份符号。而“宇文”是古代胡人的姓,所以这也是一个胡汉结合的名字。他常说搞不清自己是个汉化的胡人还是胡化的汉人。 但宇文所安的确是地道的美国人,他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宇文所安从少年时期就对诗歌感兴趣。坊间流行的一个传说是,14岁那年,他在巴尔的摩市立图书馆里随手翻阅,第一次读到了李贺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中国唐朝诗人的忧郁吟唱,成为少年宇文痴迷唐诗和中国古典文学的机缘。自此他欲罢不能,沉迷期间。宇文所安身为物理学家的父亲,曾一度担心他对遥远而陌生的中国古典诗歌的嗜好,会让他将来饿肚皮。宇文所安曾自嘲说,自己后来竟能够自食其力,“实属侥幸”。 后来,他进入耶鲁大学东亚系学习。1972年,26岁时以论文《韩愈与孟郊的诗》获文学博士学位。1972—1982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77年,31岁的他发表了令学界耳目一新的的研究著作《初唐诗》。1982—1984年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教授。1984年至今担任哈佛大学中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成为美国汉学界研究唐诗的著名学者。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文化

外国人眼里的xx文化 __读《我的留学》xx土木工程24 学习在深圳大学,我的心里时常有一种喜悦,因为我在感受着这里的文明,生在中国,我更有着无比的自豪,因为古老而又生机盎然的中国给了我不屈的灵魂。 作为深大人,我一直在体味着身边的事物,我来自东北,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奇。时日久了,这个在我心中有着无限传奇色彩的特区大学的魅力却在不断淡化,每当我窥透她的一丝面纱,她便以很平凡的面貌立在我的面前。也许总会有那么一天,我将看到她赤裸的身躯,他便不再神秘。 然而,当我无意中翻开一本作文书时,我感到万分的惶恐与遗憾,之后又有一丝的欣喜。我为自己曾经幼稚的思维忏悔,又为终于发现我的幼稚而庆幸。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只身于深大的百余名留学生中,我参加了他们组织的一个演唱活动。那次活动在我的思想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而更让我兴奋的是我得到了他们赠送给我的一本作文书《我的留学》。 确切的说,《我的留学》仅仅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作文选,根本不是什么名著,也不是什么有艺术色彩的文学作品,更不是什么名人大家所为。甚至内容语言的精彩程度还比不上我们的中学作文选。但是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深大01级的留学生所作,里面虽然没有什么高谈阔论,却凝结了数十名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与生活的理解与探索,他们的独到见解有时让人匪夷所思。 在我看来,任何一名大学生或者是中学生都应该拿这本书来读读,它会让你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震撼,它会让你对一直流行着的中国文化而慨叹,更能让你了解一个外国人身在中国的特殊的细腻的心理,会让你感觉到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世界却能塑造出许多传奇的经历。而后你会感叹: 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中英对照:老外眼中的中国人

爆笑没商量:看看老外是如何辨别中国人的 以前对于老外来说,中国可能是红色的灯笼,可能是黑色的头发,黑色的眼睛,还有扑朔迷离的年龄。那现在,在老外们眼里,中国人是怎样的呢?? 1.You look like you are 18. 你看起来好像才18岁(东方人普遍看起来年轻,呵呵) 2.You like to eat chicken feet. 你喜欢吃鸡爪子~ 3.You suck on fish heads and fish fins.你吃鱼时会吸鱼头和鱼鳍(他们都是直接切掉的) 4.You have a Chinese knick-knack hanging on your rear view mirror. 你的车子后视镜上会吊中国摆设 5.You sing karaoke. 你唱KTV 6.Your house is covered with tile.你的房子铺的是瓷砖(老外都是木板) 7.Your kitchen is covered by a sticky film of grease.你的厨房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油脂(爱炒东西的缘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 8.Your stove is covered with aluminum foil. 你的炉子上面有铝箔 9.You leave the plastic covers on your remote control. 你的遥控器外面包着塑料(发现真的只有中国人才这样) 10.You"ve never kissed your mom or dad. 你从没吻过你父母(中国人谁这样啊) 11.You"ve never hugged your mom or dad. 你从没抱过你父母(幼儿园时算不算?) 12.Your unassisted vision is worse than 20/500. 你的裸眼视力低于5.2 13.You wear contacts,to avoid wearing your "coke bottle glasses". 你戴隐形眼镜,这样才能避免戴你的"瓶底眼镜 14.You"ve worn glasses since you were in fifth grade. 你五年级开始就戴眼镜了。(中国人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 怎么又跟眼镜有关?) 15.Your hair sticks up when you wake up. 你睡醒后头发会竖起来。 16.You"ll haggle over something that is not negotiable. 你会讨价还价 17.You love to use coupons. 你喜欢用折价券。(勤俭节约~~) 18.You drive around looking for the cheapest petrol. 你为了最便宜的汽油费而开着车子到处找。(恩,我爸就这样)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爱面子

引言:这是一篇对中国人的“面子”有着深刻诠释的文章,该章节摘自美国著名作家Arthur Henderson Smith所著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气质》)一书。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爱面子初看上去,用“脸面”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面超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意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戏剧是一种全民娱乐方式,大多数的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很可能地使得中国人吧当作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伏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很多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如果他的麻烦得以解脱,他就会说他体面地“下了台”,如果没有得到解脱,那他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很明显,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系。问题从不在于现实,而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我们不必到后面去偷看“真相”,否则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的做出这些戏剧化得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略这些举动,这就是有“面子”阻挠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如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爱面子

引言: 这是一篇对中国人的“面子”有着深刻诠释的文章,该章节摘自美国著名作家Arthur Henderson Smith所著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气质》)一书。 外国人眼里的xx人——爱面子 初看上去,用“脸面”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面超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意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戏剧是一种全民娱乐方式,大多数的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很可能地使得中国人吧当作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伏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很多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如果他的麻烦得以解脱,他就会说他体面地“下了台”,如果没有得到解脱,那他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 很明显,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系。问题从不在于现实,而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我们不必到后面去偷看“真相”,否则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的做出这些戏剧化得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略这些举动,这就是有“面子”阻挠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如果理解无误,就会发现,“面子”就是一把钥匙,用它能打开那只藏在有中国人诸多重要性格的密码箱。 还要再补充一点,调控“面子”及其获得方式的种种原则,常常超出了西方人得理解能力,西方人总会淡忘这种戏剧化得因素,闯入不相干的事实范畴。对于西方人来讲,中国人的“面子”就像是南阳岛民的塔布一样,是一种不可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