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现场实录

名师课堂现场实录
名师课堂现场实录

名师课堂现场实录

吴洪明老师说课:

首先我从设计思路、教学成效和教学反思三个方面来谈谈:

教学思路:之所以选择我们的学校这个主题,是因为中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一般都超过10个小时,从周一到周五,他们大部分的活动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但是对学校的历史、文化、特色等内容却了解不多,学校成了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场所。面对这样的主题,学生往往容易打开思路。而且,在学校里,每天都有很多重复发生的事件与现象,如何在其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和课题,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都是有一定挑战的。

本节课一共设置了6个环节:

首先是“活动导入”。本节课在课前播放了一首欢快的校园流行歌曲《栀子花开》,引入到《我们的学校》这一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然后是“主题分析”,通过聚焦一些校园景象,引导学生从校园文化、校园安全、课间活动等方面关注学校这一主题。

第三是“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小组围绕“我们的学校”这个主题,找出乐于探究的问题或现象,把它们写在表格中。

“提出问题”活动完成以后,进入“筛选素材”的环节,要求学生小组讨论、整理所提出的研究素材,筛选出最希望研究的一个,写入表格。

第五是“生成课题”的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小组在选定素材的基础上,讨论、提炼生成一个课题名称,并简要叙述研究理由。

最后是“活动总结”,我对本次选题指导课的过程作了简单回顾。

教学成效:整个教学结构比较清晰,基本反映了选题指导课的教学结构,本次上课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的两大预期目标:

一是学生了解了课题生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二是学生能主动发现问题或关注相关事物,增进对学校和校园学习生活的认识。整个活动环节环环相扣,有序推进,学生观察思考积极、交流合作投入,师生互动融洽,整体效果比较理想。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局限在老师给出内容的范围里面,而是基于老师的引导,跳出课堂和世俗的限制,在课堂上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生成了自主关注的内容和题材。比如“关于起绰号现象的思考”、“校园饮食的探讨”、“早恋现象的探讨”等,无一不是活生生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学生真正感兴趣和关注的题材。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学生分享小组课题的研究理由或研究意义时,他们充满自信积极发言、侃侃而谈,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互动,此情此景,和课堂刚开始时,他们回答问题时的犹疑、拘谨相比,是截然不同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一堂课,在启发式和参与式的课堂氛围中,被激发得淋漓尽致。整个课堂的气氛和情感,由浅入深,渐入佳境,在接近尾声时进入了高潮,同学们流淌出来的灵气、勇气和才气,令人叹为观止。此时此刻,我感觉学生超越了老师。这,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借班上课,我对班上的学生缺乏了解,选题指导也主要局限在课堂中,同样的主题我在自己的学校也上过,在上家常课时,选题指导的教学环节有所不同: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

平时上课,《我们的学校》这个主题活动的选题指导课一般可以分为2节,中间多安排一个“校园观察”的环节。因为学生研究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学校,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所以我在“发现问题”环节前会安排一个“校园观察”的环节,课堂时间的活动地点可以不局限在教室里,而是走出教室,走向了校园。在“校园观察”环节中,教师带领

学生到校园各处进行观察,观察范围包括校园内部和校园周边,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把关注的事物或发现的问题记录在笔记本上,带照相机的同学可以用相机拍摄相关画面;观察结束,师生再回到教室中继续开展“发现问题”环节的交流活动。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学生坐在课堂里“空想”来“发现问题”,学生经过观察以后提出的问题会更加真实、明确、深刻、鲜活,也更有利于后续活动环节的开展。

而这次赛课只能在教室里完成“发现问题”的活动环节,学生只能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生成相关的内容和题材,所以他们的选题范围和思路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苏州立达中学有一个非常好的研究题材,就是立于学校醒目位置的校园标志“立达之印”,流淌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校园文化和教育文化,令人深受感染,我事先估计肯定有学生小组会研究这一素材,就在备课时准备了一些图片做了预设,准备和研究这一素材的学生小组来个“所见略同的巧合”,但是结果并没有一个学生提及这个素材,假如课上能够出去走一圈,学生肯定能够发现更多的素材进行交流备选。

史弘文老师评课:

我想主要从课型和选题这两个方面来评点这节课。

首先,在课型方面。这节课的课型明确是选题指导课,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应该说吴老师很好地把握了这一课型结构。本课从“谈素材”到“找素材”再到“定素材”,最后是“生成课题”,通过这四个环节清晰地勾勒出了选题指导课的一个基本结构:即“导入分析”、“提出问题”、“整理筛选”和“生成课题”。每个环节的设计也各有特色,“谈素材”这一环节,通过聚焦一些校园现象以及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引导,为后面的活动开展做了很好的准备和铺垫;“找素材”这一环节,是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自己的那些感兴趣的问题或关注的现象的提出也就水到渠成了,表一的填写是一种教学规范的体现,也为下一环节的“整理筛

选”提供教学资源;“定素材”这一环节,吴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合并素材”和“分解素材”这两种基本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或现象”的整理和筛选问题;“生成课题”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高潮部分,也是看本课目标能否较好达成的最终环节,吴老师通过例举,让学生初步掌握了课题名称较为正确的表达方法,使得学生在确立课题的能力上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我觉得这也是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能掌握的。

其次,在选题方面。这节课选择了“我们的学校”作为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看似平淡无奇,好像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但通过吴老师的深入分析和适当挖掘后,经过和学生的交流互动,引导他们从各人身边的小事开始关注起有关自己学校的一些话题,比较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这个主题也非常具有普适性。它不像有的主题,或者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或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或者具有深刻的学科背景,它应该能适合每个地方的学校、每个学校的学生,所以吴老师的这节课就研究主题的通用性而言也就非常具有推介的价值。我们的一些年轻老师,或是兼职老师,刚进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时,可以来研究下这个主题,研究下这节课,我想该能有些启发的。当然,这节课比较适合初一刚进校的学生,因为到了高年级,或许他们对自己的新学校已缺乏该有的激情和认识了!

最后,我觉得这节课也还有些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比如,“素材”这词在这里的使用是否准确?我们在选题时一般是经过主题或话题、问题、最后到课题这样的一个演变,但吴老师在设计时并没有只限于让学生提问题,而是也能提出一些想关注的现象,这个未尝不可,但把两者统合称为“素材”,总觉得有些不妥,但我目前也还没想出更好的字眼来,参与这次网络研讨的各位老师也一起来思考一下呢!再如,在“整理筛选”这个环节,吴老师给出了两个方面的指导:结合小组兴趣和优势,研究课题的价值和可行性,并给出了分解和合并素材的方法,但是具体操作中怎么将这些要点结合起来,可能还要结合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案例式的剖析和指导才行。

尤敬党老师评课:

尊敬的万博士、各位老师:刚才我和大家一起有幸观看了吴洪明老师的选题指导课。

这堂课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让课堂充满了“研究的氛围”。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我非常强调的是:它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模仿科学家工作那样的一种学习。它的主题是学习,但它所运用的方式,以及它让学生们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应该是“研究和工作”。这种研究习惯的习得,自然应该来自于真实的课堂。让课堂富有“研究的氛围”,才是我们研究性学习所应该竭力倡导的教学研究命题。

关于这堂课的教学主题和内容选择,我也十分欣赏。吴老师是个富有教学素养和现场把握力的名师。整个课堂进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吴老师所具备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具体的三大教学意识:一是资源意识、二是问题意识、三是研究意识。课堂上,吴老师精心设计了两大主题、八个环节:第一主题是:研究素材的观察与提炼;第二主题是:研究课题的生成与表达。这两个主题在一堂课上完成,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的所谓出自于赞柯夫的课堂教学“三高”原则,即“高速度、高密度、高难度”。但是,吴老师却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了他预定的教学目标,做得很出色。他在第一主题教学时,以丰富的资源意识和问题意识,把学生引进了对研究素材的自觉观察和规范提炼之中。他安排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是情景状导入,二是尝试性提炼,三是方法论指点,四是自主式归纳。分别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争议、教师讲解、学生合作等过程安排,让教学主题在自然合理的情景中得以完成。他在第二主题教学时,则以非常精道的研究意识让“课题”这个富有一定难度的科学概念,被通俗化地传递给了学生。教学确实是一门艺术,教师的教学细节安排与有效的现场传递,会让许多本来复杂的知识概念变得生活化、经验化,那样,学生在理解和消化时就会轻松自然很多。在这一主题中,他也是安排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是范例举证、二是表述归类、三是尝试规范、四是内涵陈述。要让学生比较规范地提出一

个课题,没有一种范本式的个案举证和表述语言归类,往往就很难让初中生掌握。另外,学生在尝试性的课题规范语句提出后,老师没有简单化地表扬或默许,而是通过有选择地让学生充分陈述自己思考的依据和价值,来引导全班同学综合考量或评价一个规范课题的准确与否,这样对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是课题,以及课题文句的基本表述方式等专业知识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我想再突出说一点。那就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也有它自身比较完整、独立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是知识基础。比如,在吴老师刚才的课堂上就出现了三个重要的知识点:一是问题素材的合并与分解;二是课题生成的基本方法;三是课题语句的规范化表达。这些知识如果没有必要的课堂教学安排,对于学生来说就难真正掌握。所以,承担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的老师应该像吴老师那样,能够比较系统地、规范地掌握本课程基本的知识体系和工具性知识基础,以便逐步让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教学趋于规范化、有效化、常态化。

万伟评课:

感谢尤老师的评点,尤老师充分肯定了吴老师的资源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特别是八个环节情景导入,尝试性提炼,方法论指点,自主式归纳、范例举证、表述归类、尝试规范、内涵陈述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方法指导。

我认为这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

一是多维的情境创设。通过多个视频和图片,创设情境,从学校安全、校园文化、课间活动等几个维度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是值得老师借鉴的。从主题到问题,教师经常会运用情境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但是我们在实践中经常发现,教师的情境创设往往带有很强的暗示性,结果没有打开学生的思路,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考,这一点,吴老师处理得较好。

二是筛选问题的方法指导环节,教师不仅给了筛选的建议,还给出了问题合并、分解的示例展示,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思路。从问题到课题的指导环节,吴老师也结合具体

的案例,学校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这样一个课题名称,做出了比较具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告诉方法。

第四在最后学生陈述研究课题的理由和价值时,课堂教学气氛达到了高潮,在本环节

学生的主体性被调动起来了,通过研讨,实现了同学们对研究课题的价值认同。

整个课最大的亮点在于不仅有主题引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形

成课题的基本流程,而且在每一个环节,有了一定的方法指导与案例示范,凸显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设计很有深度,也非常的轻松愉快,从中可以看到吴老师多年教

学的积累和思考。但是,我认为,在这节课中,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从问题到课题,不仅是一个表述方式的转变过程,不仅是显得更有档次的过程,还包括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一个问题要成为课题,不能太小,要有足够的研究空间,不能太大,不然无从下手。问题走向课题,需要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初步的研究设计,我的研究范围怎么确定?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研究内容是什么?主要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还是比较研究?是文献研

究还是实验观察?大概的预期研究结果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问题进行课题化的表述。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教师首先要清晰这样一个过程,而不是让学生简单模仿课题的表述方式。

同时,吴老师给出的课题表述的案例中,比如“关于什么的探讨,关于什么的思考”“关于什么的启示”,这样的表述一般不是规范课题的表述方式,而往往是研究论文的题目。

最后,我想讲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让我们感到有些意外,在最后确定的课题其

实有一半不是“我们的学校”,而是“学校里的我们”,这些学生敢于讲实话、讲真话,这也反映了初中学生至少是这个班当前的普遍状态,进入青春期,有很多好奇、困惑,所以我

觉得有心的教师应该在里面捕捉到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一类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也是受学生欢迎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网上互动环节

尤敬党:如何在课外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的,谢谢万博士!各位老师,选题课可能是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课型内容。刚才我说到,研究性学习老师需要具备很好的资源意识。所谓资源意识,主要指老师们对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关的各种资源的敏感程度、观察深度、思考广度和课堂引用的巧度。对于选题课型来说,基于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们能够关注到、体验到、涉及到的生活资源中的各种问题资源,就应该特别予以关注、收集、整序和提炼加工,以便在适当的课堂上很好地加以利用。同时,老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问题资源意识。怎么培养?我感觉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它的功夫应该在课外、在平常、在同学们日复一日的真实生活中。如何让学生能够具有这种比较敏感的问题意识呢?我的思考主要有三点:一是善于观察,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自己周围发生的各种现象、困惑、麻烦、疑虑等等,有耐心地、持续性地去观察一段时间,逐步在自己的脑子里留下一些较为完整的问题思考;二是适当记载,学生从小就应该培养好学习、好笔记的习惯,无论是读书、参观、活动、游戏,或者遇到什么突发的事件、问题等等,回家都应该写一些短小的日记、笔记,现在也可以写博客、微博等等,这样注重平时对素材的积累以后,到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提出问题、提出课题时,就会有比较成熟、完整的素材主题了;三是主动讨论、争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经常开展不拘形式的问题讨论、问题争议,平时下课遇到同学、老师都可以探讨一些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经常习惯于对问题的争论,对于他们参与和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会有很大帮助的。总之,注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意识,并注意将各种各

样的问题资源积累下来、整理下来,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应该是很有好处的。当然,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帮助也是巨大的。

史弘文:(主题、问题、课题之间的关系及转化)

选题指导课中往往涉及到主题、问题、课题三个概念,如何理解选题指导课中的主题、问题和课题的关系?三者之间如何成功转化是选题指导中的关键之一。

规定主题是为了有个大致的讨论范围,不宜过小,小了就成具体的问题了,要偏大一些,这样才有讨论的空间,但也不能太大,太大了就等于没定,也不利于今后的相互交流引起共鸣。同时,主题的确立也是一种导向,或者是学校觉得对于学生有利,或者是老师觉得学生能有兴趣,总之,学生需要有社会、学校和教师的一些正确引导才行。

形成问题是个变化的过程,它不象主题可以预设,从学生提出问题到必要的整理、筛选,是一个从无到有,去粗取精的变化过程。其中,可能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难题,比如,有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根本提不出问题;有的学生能提问题了,但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提了一堆的问题,却又不知该去研究哪个了。所以,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变化,需要有正确方法的引导才能解决其中的一个个难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方法的研究,比如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对所提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的方法,等等。

确立课题就是要能有个最终的结果,它必然是由问题转化而来。这其中不仅有对问题进行聚焦的要求,还有一个要产生质的变化的要求,也即要对其名称的表述进行规范化和书面化。当然,这个要求应该根据学段不同、学情各异而有所调整,逐步到位。

总之,主题是划走向,可以预设;问题是明指向,必须生成;课题是定方向,最终形成。如果我们把选题指导比作淘金,那规定主题就好比是在选矿,形成问题就是挖沙和淘沙,

确立课题就是淘到金子了,它们三者之间的转化其实是个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由面到点的变化过程。

万伟:

我很同意史老师的提法,主题到课题是由面到点的过程,我想补充的是主题有的时候也是可以生成的,也就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连点成面。

比如这节课上学生提出了很多关于学生青春期交往之类的问题,在研究的基础上,我觉得教师可以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再研究一些相关的问题,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就自然生成了一个主题。这样自然生成的主题,由于问题之间有自然的关联性和递进关系,学生的研究也才可能比较深入、比较系统。所以我觉得教师在选题指导中要处理好主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果每次都是教师带着主题要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度往往是有限的。因为只有与研究对象接触得越深入,学生才可能提出越有深度的研究问题。而教师给出的主题往往并不是学生所熟悉的。

吴洪明: 懂结构,会方法,是选题成功的关键

我就谈谈我指导学生选题的经验。第一,选题指导课应充分挖掘主题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分析主题时,教师采集的预设案例应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现实生活,这样容易引起学生深刻的共鸣。第三,老师要熟悉开题指导课的结构、流程和方法,基本遵循科学的结构和流程,掌握相关的指导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做到了“懂结构,会方法”,就会获得“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样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观察、听课和交流,我觉得当前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中,教师指导中常见的问题,可能主要有两点:一是对选题指导课的结构认识不清楚;二是对选题指导课的方法指导不到位。

对于选题指导课的结构认识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第一,教研主管部门尽早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例如我们现在在做的省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和《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都通过条例的形式明确了选题指导课的一些基本程序和结构,让老师们知道选题指导课可以按照哪些步骤来上,多样化的课型本来就是万博士带领下的团队研究的新成果,需要有个转化和推广的过程。第二,要理解选题指导课的结构,光了解指导意见还不够,教师本身还应该加强学习、交流和探索,比如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参加听课、评课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解决自身存在的疑虑困惑,并参照借鉴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对于选题指导课的方法指导问题,我觉得在选题指导课中有2个阶段最需要老师的方法指导:一个是“问题的筛选”阶段,还有一个是“课题的形成”阶段。

在“问题的筛选”阶段,应指导学生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研究优势和特长”、“素材的价值和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难点在于要能结合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一些实例进行实际的分析与示范,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筛选的标准。除了课上我提出的合并问题和分解问题的方法,还有对问题的转化的方法,比如当一个问题不太可行的时候,或者不太具有新意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换一个角度来提问题等,这其中有很多的具体的方法,需要我们去不断摸索。

第二、“课题的形成”阶段的方法指导。

这一阶段的方法指导除了录像中我用“学校的历史和现状”、“春江小区植物种类有哪些?”作为案例,进行示范的方法外,我觉得还可以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地比较,发现问题和课题之间表述方式的不同,并挖掘表述方式背后的含义,尝试自己进行课题名称的表述。正如万老师所说,这里面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在里面,不能让学生简单模仿,而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师的方法指导很重要,不能简单地去告诉,而要让学生去发现。

做到了“懂结构,会方法”,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万伟:好问题的特质

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的问题?好的选题具备什么样的特质?这是大家都很困惑的问题,在筛选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给出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很抽象,教师其实也很难把握。正是对这一问题不明了,所以实践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存在以下几个值得反思的现象:

一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事实性问题居多,比如纸的种类、纸的制造、纸的用途、汽车

的种类、汽车的用途、汽车的构造、汽车与广告。为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事实性问题为主?

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缺乏创新视角和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

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现在各地学校学生研究的问题大同小异,这样的原因在什么地方?

三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很多是虚假的问题?比如在去年初中赛课中,有一个选手

的上课主题是食品安全问题,在他的引导下,学生形成了一系列问题“关于食用油的安全问题调查”、“关于肉类的安全问题调查”、“关于谷类的安全问题调查”,学生想通过调查来了解各种食品的安全现状。当时听课的一位老师就发出这样的感叹:“食品安全问题到底怎么解决啊?”其实学生研究的都是虚假的、答案往往已经明了的问题,而真实困惑着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却进入不了学生的研究视野,这是为什么?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问题值得研究呢,我认为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问题,其次必须是学生

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新意,研究视角必须比较新颖。当然判断问题的标准也不是绝对的,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研究层次的人来讲,问题评判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是比较个性化的。

教师在问题筛选环节最好不是直接用告诉的方法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问题是好的问题,而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在判断、筛选过程中感悟、体验、把握什么是好的问题。

上好选题指导----功夫在平时

三仓镇小学张连香程君兰徐海彬

今年6月6日,观摩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吴洪明老师执教的选题指导课《我们的学校》,虽说这是一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受益匪浅。

首先,主题选定具有通用性。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活动时间都在学校里,但对于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个性特色等却知之甚少,学校俨然成了他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所,这样的主题,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容易打开思路,便于学生选题和研究。

其次,整个课堂的环节环环相扣,有序推进。课的开篇由一首欢快的《栀子花开》将学生引到“我们的学校”这一主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接着“主题分析”环节,通过聚焦校园的一些景象,引导学生从校园文化、校园安全以及课间活动等方面来关注学校这一话题。“提出问题”环节,让学生围绕“我们的学校”这一主题,找出乐于探究的现象并把它们写在表格中。“筛选素材”环节,要求学生讨论、整理所研究的素材,筛选出自己最希望研究的一个写入表格。“生成课题”部分,要求学生在选定的素材上讨论课题生成的名称,并简要陈述理由,最后作简要总结。整节课脉络清晰,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顺序。

再次,注重方法的指导。如“在筛选素材”方面,吴老师提出了“合并素材”和“分解素材”两种方法。在生成课题时,通过具体的案例(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研究),指导学生如何较为准确地表达确定课题的题目。并提出两点具体要求:1.体现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2.体现规范性、书面化、科学性。从整个课堂看,教师的教学呈现出“案例→方法→讨论→生成”的结构状态,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完全彰显出新课程及综合实践课中学生主体性的特点。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参与率较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积极地探索,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且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概括、提炼的能力。

由吴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不由地想到,作为小学教师,面对一群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又该如何引导学生选题呢?

我们认为功在平时。课堂只是智慧的最大表现地,但智慧的生成并不是一节课上就能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吴老师通过过三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素材选定的过程,进而让同学们思索、发现“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可供研究的素材,这时同学们如果没有一定的问题,怎么办?或有问题意识却不知道哪个是有研究价值的,怎么办?这些就要靠我们老师平时的指导。

首先要培养资源意识。主要指老师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敏感程度、观察的深度、思考的广度和课堂引用的巧度。对选择课题来说,与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们能够关注到、体验到的各种问题资源,就应该予以特别的关注、记载、收集、整理、提炼、加工,以便在课堂上能很好地加以运用。

其次,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能够让学生具有比较敏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以为主要可从以下三点来做:1.善于观察。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麻烦、困惑、疑虑进行耐心、持续地观察,从而逐步在大脑中留下较为完整的印象。2.适当的记载。学生从小应养成好学习、勤笔记的习惯,把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经常回家做些记录,积累一些素材。3.主动讨论、争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经常用开展一些争论,培养学生提炼问题,练就提炼主要观点的意识。

总之,吴洪明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对小学选题指导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且能够促进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深入思考。

上好选题指导----功夫在平时

三仓镇小学张连香程君兰徐海彬

今年6月6日,观摩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吴洪明老师执教的选题指导课《我们的学校》,虽说这是一堂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受益匪浅。

首先,主题选定具有通用性。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每天的大部分活动时间都在学校里,但对于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个性特色等却知之甚少,学校俨然成了他们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场所,这样的主题,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感兴趣,而且容易打开思路,便于学生选题和研究。

其次,整个课堂的环节环环相扣,有序推进。课的开篇由一首欢快的《栀子花开》将学生引到“我们的学校”这一主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接着“主题分析”环节,通过聚焦校园的一些景象,引导学生从校园文化、校园安全以及课间活动等方面来关注学校这一话题。“提出问题”环节,让学生围绕“我们的学校”这一主题,找出乐于探究的现象并把它们写在表格中。“筛选素材”环节,要求学生讨论、整理所研究的素材,筛选出自己最希望研究的一个写入表格。“生成课题”部分,要求学生在选定的素材上讨论课题生成的名称,并简要陈述理由,最后作简要总结。整节课脉络清晰,步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逻辑顺序。

再次,注重方法的指导。如“在筛选素材”方面,吴老师提出了“合并素材”和“分解素材”两种方法。在生成课题时,通过具体的案例(学校的历史和现状→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研究),指导学生如何较为准确地表达确定课题的题目。并提出两点具体要求:1.体现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2.体现规范性、书面化、科学性。从整个课堂看,教师的教学呈现出“案例→方法→讨论→生成”的结构状态,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完全彰显出新课程及综合实践课中学生主体性的特点。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参与率较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积极地探索,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且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概括、提炼的能力。

由吴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不由地想到,作为小学教师,面对一群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天真烂漫的小学生,又该如何引导学生选题呢?

我们认为功在平时。课堂只是智慧的最大表现地,但智慧的生成并不是一节课上就能培养出来的。这是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吴老师通过过三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素材选定的过程,进而让同学们思索、发现“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可供研究的素材,这时同学们如果没有一定的问题,怎么办?或有问题意识却不知道哪个是有研究价值的,怎么办?这些就要靠我们老师平时的指导。

首先要培养资源意识。主要指老师对各种课程资源的敏感程度、观察的深度、思考的广度和课堂引用的巧度。对选择课题来说,与日常生活,特别是学生们能

够关注到、体验到的各种问题资源,就应该予以特别的关注、记载、收集、整理、提炼、加工,以便在课堂上能很好地加以运用。

其次,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能够让学生具有比较敏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以为主要可从以下三点来做:1.善于观察。要经常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一些现象、麻烦、困惑、疑虑进行耐心、持续地观察,从而逐步在大脑中留下较为完整的印象。2.适当的记载。学生从小应养成好学习、勤笔记的习惯,把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经常回家做些记录,积累一些素材。3.主动讨论、争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可以经常用开展一些争论,培养学生提炼问题,练就提炼主要观点的意识。

总之,吴洪明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对小学选题指导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且能够促进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深入思考。

《掌声》课堂实录

教材简析: 《掌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小英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门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小英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小英和掌声后的小英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小英“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包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小英的语言、动作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 教学目的: 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的关心、帮助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教学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通过小英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来听课的老师表示最热烈的欢迎……谢谢你们欢迎的掌声!同学们,今天换了地方上课,还来了这么多老师,你们紧张吗?但是老师很紧张!我想,你们能给我一些掌声的话,我会不那么紧张……谢谢你们鼓励的掌声!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掌声不但能传递出欢迎、鼓励、更能传递出欣赏、赞扬、和爱。今天,我们就学习“掌声”,师书写课题:掌声(师:同学们写的时候,掌的上半部分是尚的变形,高尚的行为表现在手上,那就是掌声。) 如果我讲的好的话,希望能再次得到你们的掌声。 师:在学习全文之前,我们一起来扫清课文中难读的词语。课件出示文中词语,师指导。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这篇课文,特别是文中的小英,所以我也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师范读的同时提问:掌声前的小英,是怎样性格的一个孩子? 师:同学们,从课文中了解到,掌声前的小英,是怎样的一

小学四年级语文 火烧云的名师课堂实录

火烧云的名师课堂实录 四年级语文教案 (一)导语激情,引入新课 师:夕阳、明月、火烧云……是美丽的。曾经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绘过它们。火烧云这一景象使多少人陶醉过。现代女作家萧红用最生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夕阳西下,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的瑰丽情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火烧云》。(板书:火烧云)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师:什么叫“火烧云”?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一读课文,可以是大声朗读,可以是轻声速读,可以是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进行读书。) 师:什么叫“火烧云”呢?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生:“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这就是火烧云。 师:你读书很认真,找得很准确。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读读这句话,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读) 生:我认为“烧”这个动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不必急于回答,先来看看火烧云上来时的景象,边看边体会。 (课件展示:在烈火中燃烧的云从西边逐渐烧到东边,最后一片片呼呼燃烧着的火焰弥漫了大半个天。)

师:谁来谈一谈为什么“烧”字用得好呢? 生:我体会到火烧云上来了,就像是天空中着了一场大火。 生:着火的时候,火势特别大,特别猛。我从这个“烧”字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一定很快、很有气势。 生:我还感受到了火烧云上来时,像铺开了一幅巨大的瑰丽绸缎,天空中完全是红颜色的,美丽极了。 师:你们真会思考!你瞧,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太美妙了!一个“烧”字既突出了火烧云上来时天空的颜色,像火一样红;又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有气势,给人一种动态变化的感受。 师:那么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顺序记叙的。(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的变化、火烧云下去了) (三)读中感悟,积累运用 1、学习“火烧云上来了” 师: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自己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学生读) 师:课文里讲的火烧云是什么时候的? 生:是傍晚时候的。 师:再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课文里讲的是什么季节傍晚时候的火烧云?(学生自由读)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实录(整理好)

小学数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整理好 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 执教:山西省朔州市第二小学孙晓红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上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组合数。 2、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 的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 意识,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石头剪刀布 引入谈话:生活中会遇到类似课前游戏中的搭配问题。 1、国庆节我带女儿旅游,怎样搭配衣服? 课件:图T恤牛仔衣裙子牛仔裤长裙 (1)几件上衣?几件下装?如果一件上衣和一件下装搭配在一起算一种穿法,你会选择哪一种? 生1:第一件上衣和第一件下装搭配 生2:我喜欢从左向右第二件上衣和第二件下装 (2)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 生1:4种 生2:6种 (3)利用学具自己摆一摆,你摆了几种?怎样摆的?轻声和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第一种:生1:(操作)上衣不动,依次用下装去搭配上衣,一共六种(摆放次序乱)第二种:生2:(操作)上衣不动,先用三件下装分别与一件上衣搭配。(有序的放)你觉得她摆得怎么样? 生:有顺序 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不会漏掉 师:她按一定的顺序摆,不遗漏,板书:有序不遗漏 谁还有不同的摆法? 第三种:生3:用一件下装分别与两件上衣相搭配,一共六种 这种方法好吗?好在哪儿? 生:有顺序,不重复 (4)比较两种搭配,一种是固定上衣,用下装搭配,一种是固定下装,用上衣去搭配。(课件同步演示衣服和裤子的搭配方式) 1 2 1 2 1 2 1 2 A B C A B C (5)想想刚才怎么摆的,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把它表示出来?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汇报:生1:衣服衣服

《掌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黑板上的词语还记得吗?生:齐读词语“愿意、姿势、投向、情况、慢吞吞、热烈、情绪、讲述、普通、鼓励”。 师:词语记得非常牢,能读好这就话吗? 生1: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从那以后,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师:读完这句话后,你知道英子以前是怎么样的? 生:以前的英子是忧郁的。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英子的生活,看看在英子的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英子是一个文静的小女孩,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说话的。 师:你轻轻地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多么孤独的小英子呀!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

生:齐读“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师:这都是因为什么呢? 生1:英子是个残疾的小姑娘。 生2:她不想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师: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失去了童年的快乐。我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把英子的忧郁、 孤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想继续了解英子的故事吗? 生:想!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英子的句子。生:边默读边画句子。 师:请你把画到的句子读出来。 生1:读出“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 头低了下去。” 生2:读出“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师:让我们再次读这两个句子,了解英子的内心。 生:齐读句子。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1:从两句话中我体会到了英子的害怕。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读《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有感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枝引人注目的奇葩,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大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文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作为新时期的一名教师,重视古诗文教学,在不断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断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共鸣,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和实施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暑假,在学校倡导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我选择了《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 这本《小学语文名师古诗文课堂实录》共分三辑:第一辑为:古诗教学,第二辑为:词的教学,第三辑为:古文教学。书中共收录了王崧舟、支玉恒、于永正等13位名师的20节古诗文课堂教学实录。研读这20节课,我仿佛亲身走进了大师的课堂之中,领略了他们课堂教学那种平实中透大气、朴实中显浑厚的不折不扣的大家风范,感受到了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高超的课堂驾驭技能以及课堂背后那厚实的文化和文学底蕴,仰慕不已,叹服不止。 王崧舟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用历史与文学的视角,把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夜泊枫桥听到的姑苏钟声解读得酣畅淋漓,使人穿越了历史的长空,感受到魅力四射的经典文化;他的《长相思》一词的教学,为我们在诗词教学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了一种“和解”之道。他说:一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他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用他的课堂为大家呈现了真正的“诗意语文”。品味他的课堂实录,心里就要着实陶醉一番,同时也必定要在心里想起一句古人的话:“读他的作品,同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令人自觉形秽。” 清华大学附小的窦桂梅老师是一个对小学语文教学充满激情和智慧的人,她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调动着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她的课永远都是那样激情四射,在激情澎湃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她执教的《清平乐。村居》课上,她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读出古诗词特有的抑扬顿挫和平仄有序,从而增强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仅一节课中,她自己说出的及引导学生说出的古诗词就达近十首,而且信手拈来,运用得心应手,由此可见她的语文积累功底之深厚!她的激情和智慧正是来源于其厚重的积淀,来源于其孜孜不倦的学习。 名师的古诗词教学大都注重品词品句,在品词品句中感悟语言,熏陶感情。而这需要致力于有品味的朗读,有体悟的朗读。没有过多的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件,没有华丽的表现形式,他们照样能把课上得精彩,上得绝妙! 回想自己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教师的“独角戏”。为何如此自己也作过深深的思考,我将原因归三: 1、自己的文化底蕴远远不够。 自己平时很少去深入地研读古诗文名篇。上学时学的那些古诗文也是些皮毛,真正的古诗文底蕴其实捉襟见肘。曾经试问自己:能背诵多少诗歌能背诵多少名段又认认真真地读过多少古代名著无疑,自己是难以为师的! 2、自己对教学古诗文的认识不到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到了六年级,我相信你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课件出示) P《春夜喜雨》 师:相信这首诗同学们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读一读?(生读,师随评) 师:你不但读得准确,而且读出了这首诗的韵味。在你们的理解中,1000多年前杜甫笔下的雨是一场怎样的雨呢?(好雨、喜雨、润玉无声的雨) 师:我发现同学们不但积淀深厚,而且善于提炼和概括!900 多年前,宋代大才子苏轼同样用他的才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更奇妙的雨景图,想不想领略一下?(生兴致盎然,阅读兴趣被充分激发) 师:今天咱们就来一同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P课件出示标题)(B 板书课题)(齐读)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音(字) 师:诗题很长,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时间是六月二十七日。 师:是的,正处盛夏,有句谚语说“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是一个善变的天。 生2:我知道了作诗的地点是望湖楼。 师:美丽的西湖边的赏景楼,这是一个绝美的地方。 生3:我从“醉书”知道这是诗人饮酒之后作的诗。 师:在这六月善变的天,在这西湖绝美的地,诗人苏轼酒醉七分,诗兴正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醉诗”。(课件出示) P全诗 师:自由读诗,看能否读准字音。(生自由读,教师指名读,学生读得很流利) 师:这首古诗就一个生字“遮”,注意是翘舌音,读起来容易,写起来有点难,半包围结

构,“走之”底,先写里面,注意起笔点的位置和关键笔划竖撇的写法,再写“之”写好捺。(教师范写,学生模仿写)。 师:突破了难点字,我们回过头,看能否把此诗读得字正腔圆。(生读)(齐读) 师: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基本上一二声是平声,要读得舒缓,三四声是仄声,要读得短促,这样读诗,节奏感和意味就读出来了。不信,咱也试试。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练读二、三、四句) P黑——云——翻——墨 // 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指名读,相机指导,教师打手势齐读) 师:碰到古诗你就这样读,读起诗来就有韵味了。 师:古诗的另一种美是“诗中有画”,苏轼的诗中更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动态画面,自己一边读诗,一边想想每一句诗的意思,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看能不能看到一幅幅画面呢?(生尝试读懂诗意,读出画面) 师:可以小声说说,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讨论一下,自己能够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看到一个景物都是了不起的收获。(生同桌讨论,说说诗的意思及看到的画面) 师:谁来分享下,自己所想象到的画面?一句一句来。 生1:我看到了黑色的乌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把山遮住。 师:这幅画面的主要景物是云。(B板书:云)老师认为把“还没有”换成“还来不及把山遮住”,更妥帖。 生2:我看到了白色的雨点像珍珠一样乱蹦乱跳着进入船里。 师:这句描写的是雨,(B板书:雨) 大家联系一下生活实际,跳入船里的有哪些雨点呢?(空中落下的和湖面上溅起的)。

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掌声》教学设计

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掌声》教学设计 〖打印内容〗发布时间:2012-03-24 01:44:59 来源:语文网浏览:7890 作者:匿名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围绕掌声分两部分来讲述的,一是掌声前英子的心态和表现。一是掌声后英子的变化。英子由自卑到自信再到开朗,这源于同学们给了她鼓励和关爱。课文语言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特别对英子的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 一个残疾的孩子,如何面对生活,我们应该给予他什么,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篇课文讲述的故事,会给孩子心灵的启示。那就是正确的面对生活,乐观的面对生活,自信的面对生活。同时,我们应该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给他们生活的勇气,给他们无限的关爱。爱是人生的真谛。爱是永恒的主题。 【设计理念】 本文反映的主题是“关爱和自信”。

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姑娘,因为同学们的爱心转变了她对生活的看法,由自卑、忧郁转变为自信、开朗。教学时应该充分抓住这个主题线索,逐层深入地展开教学。通过品词析句、研讨对话、朗读感悟等方式,体会文本的价值,启迪学生的思想情感。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主张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让学生多元的感悟课文内容。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建构、自我体验,自我表达。 加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以文本为载体,拓展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同情之心,自信之心,关爱之心。 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使识字学词、积累感悟、情感体验和谐并进。 【教学目标】 1、会认和会写本课要求的生字,自主积累词语,学会用词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的面对生活,树立生活的自信,同时懂得要主动地鼓励和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设计典范

盛新凤教学设计——《去年的树》 浙江省湖州师范附属小学盛新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 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 B 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 C 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 ……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春》名师课堂实录

《春》名师课堂实录 师:我知道,上个星期天有些同学去春游了,能不能说说你的感受? 赵雅婷:就一个字——美! 朱华伦:美不胜收。 师:不仅美,还美不胜收,你的感受更深一层,好。 吕威:还很快乐。 黄一哲:我感到很幸福,很美好。 师:嗯,你是从自己的心情方面来谈的。 胡博:美丽的景致让人目不暇接。 师:哦,景色美,美景多。 邓璞:好不容易出来一次,我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 师:(笑)是一种投人大自然怀抱的感觉吧。 温自豪:我看到美丽的桃花,也看到了许多游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我也在想,桃花开的时候,游人如织,但是,在桃花谢的时候,又有谁来问津呢? 师:这是春天带给你的一些思索,不仅细心观察了,还用心思考了,很好。 杨超:我还觉得春风十分温暖。 孙虎:我眼中的春天是鸟语花香的。 齐梦卉:我觉得春天充满了绿色,充满了活力。 师:真好,开动了一切感官去感受春天。是啊,只要你拥有一双善

于发现美的眼睛,春天就无处不在。通过你们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只有当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时候,这世界才是最美丽的。而春天,正是人与大自然最为和谐亲密的时节。朱自清的《春》,就能让我们看到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现在,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全体学生各自放声朗读课文。 (点评: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导入新课,学生有话可说,且为学习课文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渲染和铺垫。) 师:读完课文了,你们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生:(异口同声)三个! 师:请围绕人与自然和春的关系来概括这三个部分的大意。老师先做一个示范,说第一部分:?人盼春,大自然报春。?(点击课件显示:人盼春,大自然报春)你们看老师的概括恰当吗? 生:(齐)恰当! 师:为什么? 张楚舒:课文一开始就说?盼望着,盼望着?,可见人在盼春。?东风的脚步近了?,表明春天已在向我们走近,这样,大自然的东风就成了报春的使者。 师:好,谢谢你对老师的理解,也谢谢你对春天的理解。那么第二部分就要由你们自己来概括了,谁来说? 邓璞:人赏春,大自然绘春。

《掌声》第一二课时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掌声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不仅可以传播真诚和文明,还可以表达我 们的赞扬、欣赏和鼓励。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 生:齐读课题。 师:想知道课文围绕掌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吗?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次课文。 生:按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 师:这是课文中的生词,先和同桌一起轻声读一次,读错的互相纠正。 生:同桌一同学习生字,相互正音。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生1:默默地、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姿势、愿意 生2:投向、调来、情况、慢吞吞、骤然间、热烈 生3:镇定、情绪、讲述、普通话、忧郁、歧视、鼓励 师:这些生字的读音大家记住了吗?开火车把词语读出来。 生:开火车读词语。 师:火车开得又对又快,掌声送给你们!顽皮的词语藏在了句子中,看谁读得最好? 生1: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生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生3: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师:句子读得又正确又流利!下面请5个同学分段读课文,看哪些同学能做到读准 字音,读通顺课文。 生:逐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正音。 师: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默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1:英子不再忧郁的事。 生2:英子得到了同学的掌声不再忧郁的故事。 生3:英子原来是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在一次讲故事中,同学们给了她掌声,她感受到了同学的鼓励,她变得活泼开朗了。 师:英子到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生:齐读生字。 师:认真观察,把难写的或是容易写错的字找出来,和同桌一起讨论,看有没有好办法把这些字写好。 生1:“励”字左边是厉害的“厉”,不要写的成了“历史”的“历”,右边是力气的“力”。 生2:“吞”字上面的“天”字撇和捺要舒展。 生3:“烈”字下面的四点底要写得舒展才好看。 师:范写“姿、烈、吞”。 生:写字。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小马过河》名师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小马过河”这个童话故事,使学生懂得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要亲门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老马对小马说的话,分角色朗读。 教学模式: 以读为主,渎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质疑、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生: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 教师出示一张小马的图片)(生笑了,说:“小马。”)对,是一匹可爱的小马。小马第一次来到咱们这儿,看到这么多的人,他心里十分紧张。谁愿意随便对他说点什么,让他放松放松。 生:小马,你别紧张,我们欢迎你。 生:小马,我们愿意和你交朋友。 生:小马,我们班的同学可好了,别害怕。 师:小马真高兴,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新朋友。现在他不紧张了,而且他还特别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评析:用谈话的方式导入,很亲近、自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氛围。]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小马过河。) 师:通过读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小马为什么过河? 生:小马过去河了吗? 生:小马是怎样过河的?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读课题就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快快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问题,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阅读当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实效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读准字音;3.读通句子;4.读课文,标㈩自然段。 (生自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生:8个。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位同学边读边带着表情,一会露出了微笑,一会儿又皱紧了眉头,这是怎么回事? 生:当我读到小马过不去河的时候,我替他着急,就皱紧了眉头;当我看到小马最后过河了,我真为他高兴。 师:看来你已经把自己当成是文中的小马了,说明你读得很认真,很投入,相信你一定

一年级数学名师教学课堂实录

数学教学名师课堂实录(小学一年级人教版) 《数数》教学 一、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样数图上的物品和人物。下面,哪位同学能从1数到10呢?(有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数出来) 师:全班一起数一数吧。(全班齐数)非常流利,不错。 二、教授新知 (出示主题图) 师:我们看到图中有一面国旗,那么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出示1) 生:老师还有一位老师。 师:对!不管是一位老师还是一面国旗,只要是数量只有“一”的,我们就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请同学们再观察图,还有哪些物品的数量是“1”? 生:一个足球。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 (指后全班都说:“对!”) 生:一栋教学楼。 师:对吗?图上是不是只画了一栋教学楼呢?大家看看。(全班都说:“是!”)那我们学校是不是只有一栋教学楼呢? 生:不是。 (一个学生边说边用手指着几栋教学楼的方位)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学校有好几栋教学楼。 生:国旗上有一颗大星星。 师:哦,你看得真仔细!我们看一下国旗,上面是不是有一颗大的星星? (同学们都仔细的看着,然后说:“是!”)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仔细,上课时也很积极,有不一样的意见时能大胆说出来,这一点非常好。 生1:老师,还有一个足球场。 生2:有一个操场。 (教师把学生们说出来的东西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特别细心,昨天我们只是数了一面红旗和一位老师,这么多的东西都没有数出来,现在你们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 (出示挂图,全班一齐从1数到10) 师:请大家再看一看,还有哪些物品是我们没数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数一数我们身上都有些什么器官,比如:我有1张嘴,2只手。同学们能不能用“我有几个什么”来说一说呢? 生1:我有2只脚。 生2:我有一个鼻子。 生3:我有2只手。 生4:我的这只手有5根手指。

一年上册《我上学了》名师课堂片段实录

《我上学了》课堂教学实录片断赏析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注重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师:早上,爸爸、妈妈送你上学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愿意和新认识的朋友分享你的感受吗? 生1:校园很干净、很美丽。这里没有幼儿园的滑梯、玩具,因为我们是小学生了。 生2:我看到学校门口写着几个大字,老师告诉我们那是我们学校的名字——幸福小学。 生3:我看到哥哥、姐姐在做游戏,听到了他们的笑声。 生4:校园里有月季花、松树,还有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生5:我看到校园里写着“欢迎新同学”的大字,教室里还贴着《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课件出示“欢迎新同学”“幸福小学”等字) 师:谁认识这几个字?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你喜欢学校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学校很漂亮,也很热闹。 生2:我喜欢学校。因为在这里我们可以唱歌、跳舞、做游戏,还能学到好多知识。 生3:学校里有很多好看的花和树,还有许多故事书,所以我喜欢我们的学校。 师:我们的学校优美、整洁,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小伙伴尽情地玩耍、愉快地学习、快乐地成长,所以我们要热爱学校,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争做优秀小学生! 师:现在,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1:很高兴! 生2:我觉得很快乐。 生3:我很激动,因为我们的学校太好了…… 师:有很多孩子都和你们一样,你听!他们在上学的路上还唱着动听的歌呢! (课件出示《上学歌》,引导学生看着歌词学唱歌曲) 师:今天我们还发了许多新书,一起来看看我们的语文书吧。(实物投影出示课本封面)师:(指“语文”两字)你认识这两个字吗? 生:语文。 师:语文书里有许多优美的诗歌、古诗,还有有趣的故事和动听的歌曲,我想找到它们,该怎么找呢?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吗? 生1:看目录。 生2:看课文的名字。

风筝教学实录 名师课堂

风筝说课稿 一、导入大家记得你们小学学过的一篇文章?贾平凹的风筝,那还记得作者贾平凹和他的伙伴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放风筝对他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放风筝,作风筝。确实,说起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 那么,老师想问大家了,大家都喜欢放风筝吗?放风筝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大家的发言看来,风筝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梦想和快乐。但是,却有这样的一个人,当他看到别人放风筝时,却只觉得惊异和悲哀,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风筝》。 风筝这篇文章是文学大师鲁迅写的 二、作者简介 我们知道鲁迅是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他真名是叫什么?周树人,对,原名周樟寿。鲁迅是他的笔名,那大家知道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文章是什么吗?没错,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鲁迅其实是出生在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可是后来他的祖父因为科举舞弊案入狱后,在加上他又年幼丧父,那么家境也因此败落下来,而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这种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分担生活的负担,这也使他过早的结束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对于她的年幼的弟弟妹妹而言,长兄如父,这就意味着他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就像今天我们讲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他和弟弟之间事,那这篇文章选自诗集《野草》, 那在简单地了解鲁迅先生,以及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后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三、检查字词 相信大家回去都有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想检测一下大家,我等下会请一位同学上来给一些词注音。 苦心孤诣.嫌恶 ..什.物 虐.待笑柄.瑟.缩 (刚刚我们做了一个小小的测试),希望大家回去之后,继续巩固,复习这些词汇。 四、课文分段 一、引出回忆(1-2)惊异、悲哀 二、折断风筝(3-4)嫌恶 风筝三、中年悔悟(5-11)悔悟、补过 四、现实(12)悲哀 五、课文分析 (一)第一部分: 1、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季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心情如何? 生:惊异和悲哀 悲哀很好理解,惊异,也就是惊讶,诧异。可是我们想就算一个人不喜欢风筝那也不至于看到风筝就感到惊讶悲哀对不对?那为什么作者会有这种感觉呢?大家能不能从文中找到答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因为通常放风筝应该是春天或者秋天的时候,但是在北京居然在冬季放风筝,所以会让作者有点惊讶。 对,因为在作者的记忆里,故乡放风筝是在春二月,但是现在北京是什么季节啊? 生:冬季。 而且地上还有积雪。所以作者才觉得惊异。那作者又为什么感到悲哀呢? 生:因为他想起了想到了小时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2、是回忆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所以感到悲哀,那你能不能把这个精神虐杀的一幕,

掌声教学实录及点评

掌声教学实录及点评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掌声》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及沈大安老师点评稿 执教:枣庄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殷惠 学生:潍坊中新双语实验学校三年级四班 时间:2010年12月 点评:沈大安 【课时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一类字,11个二类字,读准“落下了残疾、身处困境”中的多音字。正确书写生字“愿、持、讲、述”。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感受全班同学对小英的爱。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3.能够找出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间”、“热烈、持久”、“经久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要求,除了字词积累和朗读等常规要求外,根据课文特点突出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现了阅读教学的课程意识。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注意了教学目标的切适性:如全文只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只是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学段目标的要求,但“用关键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更加具体明确,降低了难度,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成。这节课的课时目标做到了恰当、全面、明确,可操作,也可检测。)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问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掌声”。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写边说)掌字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手掌尽力伸开才便于鼓掌。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立刻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请坐。 生:课题为什么用《掌声》这个名字 师:两位同学的问题,老师记在这里。 师:还有吗请你来。

小学语文名师实录

小学语文名师实录 杨雪琴_颐和园(四年级) 卿少林_爬山虎的脚(四年级) 魏图英_鸟的天堂(五年级) 黄孝慧_美丽的小兴安岭(三年级) 丁伟红_歌唱二小放牛郎(四年级) 徐颖_耳朵上的绿星星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专家点评(4节)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周云燕_家乡的桥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于艳_秋天的雨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舒伟(香港)_毕加索与鸽子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吕云萍_从现在开始(二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刘燕_放弃射门(五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李永梅_戈壁滩上古长城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李肖莉_白鹅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董琼_草原(五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刘晓伟_两小儿辩日(六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张霜_应该听谁的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张娟_窗前的气球(二年级)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一等奖:强洪权_船长(五年级) 钟舒梅_咏鹅 王琦_麻雀(S版) 全国小学语文课标教材(S版)教学大赛:林承霞_看图写故事(六年级上册) 邓琴清_我的未来(第三册语文乐园七) 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黄懿(香港)_五颗甜蜜蜜的葡萄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郭葳_太阳是大家的 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散步 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张燕_设计动物名片(口语交际)全国第六届(大埔)小学语文研论会特等奖:邬欣荣_千姿百“笑”(作文教学)

《丁香结》课堂教学实录(最新)

《丁香结》课堂教学实录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寓意或品格(P课件出示:图片)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永葆青春)。那丁香花呢?(生沉默)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现代诗《雨巷》(课件出示) P播放《雨巷》朗读音频。 师:戴望舒在这首诗里选择丁香花这个意向,表达自己无尽忧愁和迷茫。作家宗噗与窗外三棵白丁香朝夕相伴,它诱发作者的什么情思?带给作者哪些人生感悟呢?带着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丁香结》(P课件出示课题)(B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读懂这花中所蕴含的情思和感悟。 P作者、生字、生词、易错字(音) 师:这是一篇散文,文章篇幅不长,谁能概括下本文主要写了什么(生答)(课件出示)P作者对今年盛开的丁香花进行细腻的描写,进而写到近三十年来陪伴自己的三棵白丁香,并展开对丁香的思考和感悟,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出作者豁达、洒脱的人生观。 师:把长文都短,这是一项难能可贵的能力。(课件出示) P快速浏览课文,用横线将描写丁香结的句子划下来,并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读、划,师巡视) 师:快速提取信息,拼的不仅仅是手速更是思考的速度。谁愿意先来分享?(生答,师引导) (课件出示) P文中描写“丁香结”的句子。 师: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分组读、齐读)读得不错!既要把句子读通,读懂,更要把句子读懂!你们从这些句子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这些句子主要分布在最后三段)

师:既然4-6段都是写丁香结,那1-3段都是写什么呢?(丁香花) 师:难度再升级下!既然本文都是围绕着花来写,那请你用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全文的内容(生答,师引导)(课件出示) P赏花悟花 师:如果赏花属于状物,悟花属于什么(说理)。本文侧重于状物还是说理呢(说理)其实,作者写丁香花就是为了引出丁香结,以及对人生的感悟。什么感悟呢?(结,是解不完的……)(课件出示)(齐读) P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既然,重点是悟理,为何作者不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直接告诉我们道理,岂不爽快!(通过事物来揭示道理,更深刻)借事物来揭示道理,从写法上来讲叫做什么(借物喻理)(B板书:借物喻理) 师:散文,形散,神不散。本文运用借物喻理的手法,紧扣两个关键词来写(师指板书)--赏花,悟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路,走进他的“花花世界“,感受他的“花言花语“。(课件出示) P品读1-3自然段,边读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赏花”?划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生读,师巡视) 师:有人在偷看。偷看课文可以,不要偷看同桌的,说不定他也是错的。好的!谁来告诉我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丁香花?(生长环境、颜色、气味、形状)(课件随机出示)P生长环境、颜色、气味、形状(B板书:生长环境、颜色、气味、形状) 师:先来说说丁香花的生长环境,丁香花长在哪呢?(城里街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颜色有几种(白色、紫色),气味呢?(淡淡的幽雅的甜香),形状呢?(十字小白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

《掌声》教学实录

《掌声》教学实录 上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刚才我们为各位老师送去了欢迎的掌声,在生活中,你接受过别人的掌声么?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掌声》,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这个故事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那请大家放声读一读。 生齐读,师个别提示:自己读自己的。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刚才大家读书都特别认真,你们知道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啊?一起说吧。 生:英子 师: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患上了—— 生:小儿麻痹症。 (课件出示) 小儿麻痹症 师:刘老师所在的学校就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必须要别人的搀扶才能行走。文中的小英子也是因为得了这种病,所以腿脚—— 生:落下了残疾 (课件出示) 落下残疾 生齐:落下残疾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这个词吗? 生:落下残疾 师:注意“落”字,后面可以读轻声。来大家跟我读一下,落下残疾。 生读。 师:这里的“落”(lao),还能读什么音呢? 生:落(luo) 师:能组个词吗? 生:落下 师:冬天来了,树上的—— 生:落叶落下来了。 师:好,“落叶”又出了一个新词。还读什么音?(稍等)“我和这个小女孩 一起跑步,她的速度特别快,我就被——” 生:(齐)落(la)在了后面。 师:明白吗,luo lao la,一共三个读音,但在这里面读什么?

生:lao 师:再读一遍这个词 生:落下残疾 师:离开拼音了,谁敢领读啊? 看屏幕,一生带读:…… 师:真出色。回到句子里了,谁敢试一试? 生: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多好啊,学习就是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 骤然间热烈持久 师:(指前排一名学生)好,从你开始,每人读一个。 生读生词。 师:又回到句子中,再请一个学生读。 (课件出示) “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生读。 师:哪个字的读音还需要注意? 生:“一个人似的。”“英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师:大家同意吗?在这里它应该读翘舌音。大家一起来读。 齐读:似的。 师:你给大家读一遍这个句子。 生读。 师:非常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齐读。 三、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变化 (一)感受英子的内心变化。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 生:走路一摇一晃的。 师:对呀,以前的英子什么样的? 生:忧郁的 师:你看看,多会抓词啊! (板书:忧郁) 师:课文哪一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英子的忧郁? 指生读。 师:从哪些词语当中你们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呢? 生:“默默的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默默的”,什么意思?默读是怎么读? 生:不出声音地读。 师:那默默的呢?是什么意思? 生:不动声色的 师:一声也没有,小英子总是这样。还有哪些词让你们有感受? 生: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我从这里感觉到了英子的忧郁。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案例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及评析 执教: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学校李晓密 师: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1课——秋天的雨。我们先一起来书写课题,伸出你的食 指。李老师啊,写字并不漂亮,但我写每一笔都很认真,和我一起来写。 生:(书空一字,齐读一字)秋——天——的—— 师:(边书写“雨”字的四个点,边描述)当我点上这四个点的时候—— 生:(齐读)雨! 师:是啊,小雨点就落下来了。“秋天的雨”也就下起来了。 [评: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似乎已经成为语文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过场”。而李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边写课题,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的好习惯。在学生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书写课题的时候,这已经不再是一个“过场”,而是一次扎扎实实的写字训练。]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第11课,试着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读课文,注意那些带拼音的 字。(师配乐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评:范读课文时,李老师特意强调,孩子们可以试着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读。于是,老师有 声有色地朗读课文,偶尔和孩子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学生们模仿着老师的样子入情入境地去读,去感受。这不仅是老师和学生的一种情感的交融,也是老师、文本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情 感交流。] 师:喜欢这篇课文吗?那就给你们个机会,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别忘了,拿好铅笔,边读 边画出生字新词,把它读准确。那要是遇到难读的句子呢?你一定要—— 生:多读几遍! 生:做记号! 师:对,你要停下来做个记号,再多读几遍,努力把课文读流利。开始吧! (巡视指导同学自学,询问查字典的同学所查词语,随机指导学习方法——“查字典”是学习生字、新词的好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钥匙柿子菠萝喇叭趁你没留意衔来树枝油亮亮的衣裳)离开课文中的拼音,能把它们读准确吗?试一试吧! 生:(开始齐读词语) 师:哎,别跟着别人读呀,那样,你就不知道自己会不会了。自己读自己的,相信自己能读 好。 [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信手拈来,因势利导。教给学习方法,强化良好习惯,都 显得那么自然,那么举重若轻,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师:好了。下面,请这一组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如果他读得对,你要跟他读;他读得不对, 你要及时纠正。 生:钥匙、柿子…… 师:领读油亮亮:这样的词语,后面的两个字都读一声,油亮亮,读!衣裳,“裳”也读轻声。领读“油亮亮的衣裳”。 生:(齐读)油亮亮的衣裳 师:这样读多好听啊!继续读吧。 生1:(继续读词语)抻来树枝 师:抻来?(做“抻”的动作)“抻来”是这样来的,“衔来”是怎么来的?谁知道?你们注 意看书中的插图了吗? 生2:(纷纷举手)是衔来树枝! 生1:(边做动作边说)这样用嘴叼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