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情深而境活

读李吉林《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有感

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如阵阵春风,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又如盏盏明灯,引领着老师们探究。情境教学总是让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发生。因为情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所以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很美,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教者就要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与课文相符的情境中,全身新地投入、积极主动地理解教材掌握语言。所谓“情深而境活”。

李老师用她毕生的精力在追求教育的最高境界,在她的课上,她总是以自己挚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昂的状态中去领会文章及语言。这也是学习李老师情境教学的最难点。我将不断学习,进取。

“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江苏省南通市政府有关部门关心下,在各高校及教育科研单位的帮助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积极的参与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圆满的成功。“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得到这么多的教授、学者,这么多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专家,这么多外国嘉宾的积极参与和热情关注,这个事实本身就生动地说明了李吉林情境教育是一件十分有意义、十分重要的事情。也说明了大家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和发

展,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及操作体系是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花了30年,倾注了全部的精力打造出来的,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时代精神。李老师从中国古代文论的“意境说”理论当中汲取营养,把境界创设和情感化育以及二者的互动交融与教书育人的过程有机地结

合起来,使各种生动的情境为我所用,为儿童所设。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开拓了一条情境教育的康庄大道。它是古今中外优秀的、进步的教育理论跟李吉林老师自己的教育实践、教育创新相结合的成果。情境教育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土生土长发展起来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流派。情境教育的好处是把教材教活了,把课堂教活了,把孩子们教活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因此,情境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探索。而李吉林老师则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的旗帜。素质教育的真谛是以人为

本、以育人为本。

李吉林老师抓住了素质教育真谛,并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觉得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基础教育承担了本不应由它承担的过多的社会压力:升学、就业、致富、当官、成名成家,这些高值的期望都通过应试、升学的途径,加到了中小学生的头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迫使基础教育偏离了以育人为本的轨道,导致在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出现了以分数为本、以应试为本的倾向。以人为本的核心和基础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本,以生命个体的和谐发展为本。发展是生命个体存在的表现形式,发展停止了生命也就随之终结。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进步的潜能、发展的潜能,以育人为本就要关爱生命,重视生命个体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掘、激励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发展应当是全面的,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这样。只是知识、只是分数、只是学历是不够的。人做每一件事都离不开人的品格,离不开人的情感、意志、真诚、热爱、友善、合作、践行等品格修养。在许多情况下品格是比知识更为重要的因素。教育本来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事业,充满爱的事业。但如果把教育变成了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用分数去激化其中的利害关系。如果把正常做人、生活,所必须具有的品德素养、情感素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因素,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这样下去,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是会出现重大危机的。

李吉林老师数十年与儿童朝夕相处,深刻地认识到了应试倾向存在的弊端。她从“意境说”中概括出“真、美、情、思”四个特点,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小学语文教育中。把因应试而被

淡化了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情感、意志、情操这些文化要素,重新确定为语文教育的有机构成,使儿童的兴趣、特长、志向、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些人的素质的重要因素在教育实践中摆上了应有的位置,使语文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小学语文教育在性质和任务方面也长期存在着争论。强调工具性的一方要求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上面下功夫。强调人文性的一方则要求着重进行文化传统的熏陶和文学修养的锻炼。争论十分激烈,有的时候争论的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要承担语文教育失败的责任。我觉得我们不要更多地去强调这两种主张或见解的不同面、对立面,不要去扩大它们之间的矛盾,而要更多地下功夫去寻找把这两种主张和见解各自的真理性的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开创语文教改的

新的局面。

现在的时髦的说法是把语言文字系统叫做符号系统,把语文世界说成符号世界。在这里我想对语文教育界的老师们和语文教育工作者们强调的是:人生活在语言中,也即生活在符号世界中。人生活在语言中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人由直觉的具象世界进入抽象的符号世界,是一次最为伟大的飞跃。就是凭着这一次飞跃,人才从一般动物中区别出来而成为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载体,是想象的翅膀,是情感孕育和表达、智慧积累和传递赖以运行的根基。所以人是通过拥有语言的方式,拥有了物质世界,也拥有了精神世界。一位哲人说得好:“因为你拥有语言,所以你优于动物。如果你语无伦次,那么动物就优于你。”我觉得这位哲人讲得非常好。假如现在的人失去了符号世界,就是说失去了语言世界,那么他的归宿就必然是回归动物世界。而且由于人没有尖牙利爪,他在动物世界当中必然还要处于劣势的地位。因此我觉得我们对语言、语文教学、语言世界、语言文字系统还应当有一些新的认识。如何掌握语言文字这门工具,不管在争论中把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批得多么厉害,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恐怕是不能够回避的。语言是人类的活动赖以进行的最基础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对它,尤其是对母语的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所以我觉得语文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回避或者离开语言文字世界(即符号世界),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以及采取其他许多有效的措施,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更积极、更和谐、更情真意切地学习和掌握语言文字,使学生热爱母语,热爱母语文化,增强在语言世界或者说在

符号世界当中翱翔的本领。情境教育以课程教材为依据,从儿童无假、儿童爱美、儿童有情、儿童好问的心理发展实际出发,把识字、读书、作文的训练融入精心创设的境界。通过形真、情切、意远、理蕴其中的操作模式,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认知与情感、学习与审美、教育与文化,在课堂中交织、融会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带来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不能协同发展的问题。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品德素养。情境教育的产生和成熟,是李吉林老师以及她的同事们积极钻研、努力奋斗的结果。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向小学语文教育提出的许多重要问题,展示了高度的育人智慧和完美的育人艺术。情境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情境教育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仍然是一个发展的体系,它仍将从多个方面吸取营养使自己更加丰富、更加完善,更加受到广大学生、

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的欢迎。

我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十分敬重李吉林老师。她在为人、处世、治学、从教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是值得我们大家很好地学习的。李吉林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她的成功得益于她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注重践行、创新的敬业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对理想永不言弃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她的成功得益于她无限热爱儿童、忠诚于儿童教育事业的奉

献精神。

李吉林老师今年已经70岁了,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人到了7 0岁的时候已经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他的行为已经可以进入非常自如的自由世界了。让我们祝愿这位已届“从心所欲,不逾矩”年龄的,并为学生和青年教师爱戴的老教师,身心愉快,健康长寿,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向李吉林老师学研究

● 江苏冯卫东

考察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名师乃至教育家,我们都会看到,研究在其教育实践、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丰富了他们的内涵,改变了他们的行走方式,优化了他们的生命状态,使他们不断走上事业的高峰。

其实,早在上世纪后期,国内基础教育界已有不少教师用行动确证了“教师即研究者”的命题,李吉林老师则是其中的翘楚。如果从研究范式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丰富性、研究价值的广益性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她处于“执牛耳”的地位。

鲁迅讲,“凡是有定评的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李吉林及其教育著作广有影响,可谓有“定评”;她的研究同样说明并昭示我们“应该怎样研究”:向李老师学研究是广大教师走上研究之路、成为“研究者”的一条可行之径。

早行的拓荒者

将强烈的问题意识、解决冲动与超凡的领悟触角、理解能力高度地结合起来。

李吉林经常说,要注意倾听时代的脚步声。其实何止是“倾听”,她始终走在同行和时代的前头,她行走的“脚步声”对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常常有“空谷足音”的韵味。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李老师的“行早”至迟可以追溯到“文革”刚刚结束以后。那时,学校教育远远没有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各种保守落后的观念,各种禁锢、窒息儿童活力与生机的行为充斥于课堂和校园。“小学语文对孩子们影响太大了。但这些年来,弊端太多了,看出了问题不碰它,我实在是坐不住!”① 于是李老师开疆辟壤,研究和探索怎样改变现状,怎样从儿童的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运用不同于传统与习惯的做法,去激活他们沉寂的“智力”。这就有了她的第一篇论文《怎样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智力》。

在没有他人经验可取、没有现成路径可循的时候,李老师苦思冥想、积极大胆地摸索、果敢执著地行动,及时认真地总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地将研究贯穿始终。杨振宁先生在回答关于“成功秘诀”时说,他的第一条经验就是“面对原始的问题”。李老师也是这样,往往见人未见,发人未发。雷实教授说,在人们开始重视知识和认知的时候,李老师已经着手进行智力发展;在人们刚刚意识到智力问题时,她却着眼于情感教育的力量;而当人们初步感觉到情感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时,她已经在(语文)审美教育的天地里有了重要成就。中央教科所原所长朱小蔓则说:“李吉林老师从20年前就在代表当代、当代教育来解决一百年来没有解决好的教育难题。”

李老师之所以成为一名“早行的拓荒者”,除了“坐不住”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的催化与促进,我以为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一是善于在“空白”中寻找“空间”,她30年来所研究的领域,如智力发展问题、情感以及审美教育问题、优化情境中的儿童学习问题,等等,都是此前人们很少或者根本没有涉足的领域,她却有着极其敏锐的思维触角;二是“作为实际工作者,要把自己在工作当中的种种心得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这确实要有一个‘悟’的过程”②。一个“悟”字庶几道破了她独具慧眼、独秉异质的“禅机”!

“攀援的凌霄花”

将汲取理论滋养与扎根实践土壤高度地结合起来。

在研究的起步阶段,有关理论的信息资料还十分稀缺,人们对于一线教师要不要或者如何掌握与应用理论的问题认识模糊。李老师极为自觉、自然乃至“自由”地使这两者紧密相依,“互动生成”。她一直称自己是“实际工作者”,其实她也是一名优秀的“理论工作者”、一名出色的“学术方家”。她在学习理论中建构与发展理论,很好地实现了一般理论、外在理论与自我个性理论、内在理论完美的结合与统一。

1978年,为写作《怎样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展儿童智力》一文,李吉林从一位老师那儿借了一本书——《小学生心理特点》,薄薄的,大概八九万字。她如获至宝,反复地阅读,还做了摘记;又尽量找一些相关的书来读。当时她想到自己如同最常见的丝瓜、扁豆,如果没有支撑只能趴在地上,不可能向上攀去,也就结不起多少果实来。此时她产生了一种用理论来支撑自己的经验世界的想法。

1980年的夏天,李老师听说原来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的许明先生去北京读美学研究生,放暑假回来,南通市教师进修学校邀请他给中学语文教师作专题讲座。李老师的学校与进修学校只隔一条马路,闻讯后早早地赶到教室……不久,她便写出了《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一文。

实践不息,学习不止,李老师如饥似渴、海纳百川地汲取着丰富而有益的理论滋养,不断建构与完善情境教育的大厦。特别令人惊叹的是,她与许多高校教师结成长期的互动合作关系,用她的话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比较早地接触学术界。”

“最常见的丝瓜、扁豆”,这个喻象极为朴拙,我们还是借用舒婷《致橡树》中的两句诗:“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笔者认为,“实际工作者”无妨像“攀援的凌霄花”,借着理论的“高枝”,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科技型农民”

将教育实践与教育实验、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是农民,而不是工人。教育要“顺其天性而育之”,要培养富有个性的人才,而不是“模塑”别无二致的“标准件”。李老师也常常以“农民”自喻。

她说:“我不是农民,却是一个播种者;我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的心田上……”“我以为农民的耕作,则对教师有更深一层的启发。农民,首先是一个播种者,为了种子的发芽,早已把土地深耕细作,施好底肥;为了种子萌发,培育好土壤。应该说农民的劳动,对今天的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很有借鉴意义的。”于是,“我像农民忠实地守着自己的园地,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不断地收获。泥土般的气息,稻谷似的芳香,仿佛又有清粼粼的河水流淌,让我享受着田园诗人一般的纯净与甜美……”③

李老师是典型的“科技型农民”,是“田野的耕作者”,也是“庄稼的实验者”。她的每一步行走、每一点耕耘都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这既源自于她对理论的学习、消化、吸收,也有批判和超越,更得益于她日益清晰、不断深化的教育实验意识和教育实验行为。无论是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还是其后的向各科渗透和延伸的“情境教育”,或者是她曾一度“集中攻关”、钻之颇深的“情境课程”,都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实验方法,建构了日臻完美的实验体系,结出了值得推广的实验成果。

在李老师那里,“实践——实验——研究”不分彼此。以一个“镜头”为例:有一次,她带着孩子们到城南郊区观察挤奶前的奶牛。这既是她引领儿童到“蓝天下的学校”,读“三百页大自然的书”的实践活动,也是“野外情境课程”实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李老师也在“看”着看奶牛的孩子们,揣摩、体会、感悟他们的观察角度、心理和方法,研究他们在优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的特点、优势。其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她的实验与研究的过程,反之亦然。这可以称之为“实践着的研究”,或者“研究着的实践”——“研究型实践”。

尽管学术界对李老师的理论成果推崇有加,但她却一直以“农民”的方式生活。1986年,中央教科所开设一个全国拔尖教师培训班,她放弃了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因为那时她所领衔的整体改革刚刚起步,决心从新的实践当中学,从做中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说:“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绝对不要只是坐在图书馆里,关在自己的房子里,只是去翻书本。”④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杜殿坤先生说:“‘在职研究’是一条既经济又可行的途径。”⑤ 李老师正是这样,她永远扎根、栖居和躬耕“在希望的田野上”。

灵巧的织锦人

将经验的抽象概括和理论的整合建构高度地结合起来。

这里所说的“织锦人”有两层含义:一是“缫丝工”,二是“织锦人”。

李老师十分善于对自己丰富有效的实践经验进行“萃取”——抽象概括。相当多的一线教师拥有好的经验,却不善于从经验的“茧”中抽出“丝”来,最终为“茧”所缚,痛失了很多进一步提升自我教育品质的良机。李老师善于在实践中找“感觉”,但绝不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上,而是习惯于上升到理论思维和逻辑思辨层面,对这些“感觉”——经验进行沉淀、澄清;在这一过程中,其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也日益增加。

在此基础上,李老师非常重视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重视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这些被誉为“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教育理论体系和教学实践体系”。查有梁先生把教育理论分为三类,即经验性理论、建构性理论与原理性理论。李老师兼而有之。在较早阶段,她便在后两种理论上有所建树或突破。1980年前后,她就相继概括出创设情境的六条途径,即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这其实就是对情境教学操作模式的自觉建构。后来,此种建构性理论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研究进入“情境教育”阶段时,她便致力于确立“基本模式”:拓宽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她则明确提出了情境教育的四大基本原理,即暗示诱导原理、情感驱动原理、角色转换原理和心理场整合原理,进入了(情境)教育理论最为基础、最为核心也最为本质的层面——原理的层面,在国内基础教育界,很少有人像她那样建构和拥有真正属于个人的“原理性理论”。

北师大教授裴娣娜认为,情境教育“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验研究范式:感性概括——规律揭示、理论建构——成果深化、推广。”⑥ 李老师就这样织出了情境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的美锦!

诗人工程师

将热情的、富有诗意的“实际工作”和严谨的、具有个性学术规范的实验研究、理论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按照各自的专长将教育家具体划分为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教育事业家等。”⑦ 李老师至少兼具“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两种“身份”。作为“教育实践家”,她还是一位“多情的诗人”,有人说情境教育有唯美主义倾向,这未必正确,但她追求工作与事业“如诗如画”的境界则是不错的。她在浪漫的诗情之中,还蕴含着理性的清醒与冷静,蕴含着科学的审慎与缜密。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每一个既是诗人,又是工程师;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既是孩子,又是成人……”李老师正是一位“诗人工程师”,有许多事例足以说明她作为“工程师”一面的优秀品质: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名师到南通观摩学习,她如实展示原生态的教学实验过程。“我认定课就是要‘真’,我连预习都不进行……因为我觉得孩子去预习课文,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上课时就会缺少新鲜感。”在试图将情境教学向数学学科拓展的时候,“我又十分警惕千万不能因为害怕情境教学不能在数学中得到拓展而牵强附会……一定要遵循这门学科自身的规律,而不能削足适履。”“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之前,有专家提醒她,总结报告“最好能从‘问题的提出’、‘理论假设’写起”。她说:“我肯定不这么写,因为当时实验没有这么做,根本没有理论假设,我还是照实说来为妥。”

李老师说自己的研究并不“合规中矩”。一方面她确实没有以一种现成的、先验的学术研究或理论表达的范式来牢牢“套”住自己实验探索的手脚,没有画地为牢;另一方面学术或理论规范从来不是一成不变或者千人一面的,它既给不断变化、改革与发展“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也允许、鼓励研究者创造和表现出具有“这一个”(黑格尔语)特征或色彩的思维与话语方式。尽管如此,几乎在研究的一开始,李老师就体现出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行为研究必要的、基本的规范性,她的第一篇论文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的学术典范意义(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二、以引导学生积累感知材料为基础;三、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重点;四、以训练学生语言为手段)。既“入乎其中”,也“出乎其外”,她的“学术行走”本身就烙刻着“诗人工程师”的清晰印记,尤为凸显了作为“工程师”的建构性、严谨性与创造性。王策三教授称李老师“是一位卓越的教学实验工作者”;刘力说,李老师使我们开始思考教育实验应该有怎样的规范和方法,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范式⑧。

执著的掘土机

将研究视域的拓宽与研究深度的掘进高度地结合起来。

30年来,李老师以她的实践与研究谱写了气势恢宏的“三部曲”: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经过了一个自我探索、受外语教学的启发,生成情境教学,拓展为情境教育、聚焦于情境课程,通过聚焦,不断掘进、优化儿童学习的过程。

这之中有两个因素直接促发了情境教学的生成:一是李老师自发的摸索,她为孩子们编“j、q、x真稀奇,就是不愿和u做游戏”的顺口溜;带孩子们去找春天,做“种子发芽”的科学观察;她说:“一个造句,在学生脑海里就显示出一幅图画。”⑨ 这些都是开始情境教学之前的事情。不久前她的几个上世纪60年代的学生聚会,都说“李老师教我们时用的就是‘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李老师个人而言,情境教学的探索由来已久。二是受外语情景教学的启示。她认为,情景教学“不仅可以是外语教学的方法,同样也可以成为中国孩子学习母语的好方法”。“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这两者的“相逢”,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生成了“胜却人间无数”教法的情境教学。

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李老师不满足于语文一科的改革,将之拓展到小学各科,顺乎自然地提出并着手实施“情境教育”。其后她又有意识地进行情境课程的实验,相继在学科情境课程、野外情境课程等的开

发上开展了一些工作。由面到点,将情境教育聚焦于情境课程,既有利于“集中优秀兵力”攻坚克难,也策应乃至引领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不久前,李老师又成功申报“十一五”国家重点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这既是对以往实验与研究的填补,也是对情境教育更深也更具新意的掘进。她就像一部执著的掘土机,在情境教育的广袤原野上向远处和深处奋力开垦!

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生涯其实就是一个充满理智挑战和理智探险的研究生涯。为此,我们还可以作出更多的比喻:

文化的使者——将儿童与知识、社会,文化与教育,中、外教育思想等高度地结合起来。郭振有说她“融会中西,植根本土”⑩。她始终立足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同时又汲取了西方教育思想的精华,特别是建构主义学说和情境认知的理论,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正因此,她才能“在世界尖峰教育论坛上,为中国教育赢得足以自豪的话语权”。

首席执行官——将个人的实验与研究和团队的实验与研究高度地结合起来。李老师说:“要办好一所学校,就要带出一支队伍。”30年来,她为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也为南通小语教学界带出一支队伍。这是一个研究共同体,李老师则是“首席执行官”。他们在课题研究中行动和成长,先后研究了“八五”课题“运用情境教学,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九五”课题“运用情境教育促进儿童素质全面发展的实验与研究”、“十五”课题“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目前正在研究“十一五”课题“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新时期,教师群体发展呈鲜明的社会生态取向,李老师为学校和区域教育社会生态的优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个人史专家——将“做事”与“叙事”高度地结合起来。在李老师较为宽广的研究视域中,个人的教育行为有着较大的“占比”——“以自己为对象研究”,研究自己,是她从事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怎样行动,就怎样言说,叙事研究是李老师最为成功的教育研究方法之一。正因此,她不仅创造了,而且也为我们存留下来极为丰富的教育精神财富。国内相继有人开始关注和研究“李吉林教育人生”,对此,李老师本身就是最大的研究者、集大成者;或者说,她是关于“李吉林个人史”的一位成绩卓著的专家,这也为广大教师的自我教育和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镜鉴……

注释:

(1)(2)(3)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第536页。

(5)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页。

(6)(8)(10)裴娣娜、刘力、郭振有等在2006年5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中央教科所联合举办的“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李吉林文集》首发式”上的发言。

(7)孙孔懿:《论教育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第36页。

(9)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6、8、13页。

(原载《人民教育》2008年第13—14期)

李吉林教学设计——《小马过河》李吉林

教学要求]

一、认识本课生字:蹦、麦、如、蹚、鼠、淹、啦、叹、脑筋;指导学生观察人物说话的动作、神情;会用:连蹦带跳、难为情地、亲切地、吃惊地等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的词语。

二、分角色朗读和复述课文。

三、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自学课文。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范读课文。再自学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练习。

第三课时:读讲第三段,总结课文学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自学课文(童话是儿童喜欢的体裁,无需解说,直接提示课题,情绪即被激起。)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同学们是很喜欢读的。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

自学要求: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了解故事里有哪几个角色。

二、结合句子教学生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同时又可了解故事梗概)出示小黑板:

小马连蹦(beng)带跳地驮着麦(mai)子向磨坊(mofang)跪去。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mo)小腿,能蹚(tang)过去。”

松鼠(shu)说:“当然啦(la)!我的伙伴就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小马想,如(ru)果妈妈在身边,那多好啊!他叹(tan)了口气回家了。

老马说:“哦(o),自己不动脑筋(naojin),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教学“连蹦带跳”时,增教“蹦蹦跳跳”、“一蹦一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二、范读课文。

小马是怎样过河的呢?请小朋友听老师读课文。

三、再自学课文、分段(通过下列提问,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层次)

1.课文第一小节说的什么?

2.小马过河,他到河边去了几次才过河?

3.课文中写小马第一次过河从哪儿到哪儿?第二次呢?

4.那么课文可分成几段?

第一段:小马整天不离开妈妈。

第二段:小马第一次没敢过河。

第三段:第二次小马终于过了河。

四、练习。

1.写生字词。

2.给下面的句子加冒号和引号。

小马对妈妈说我是愿意帮您做事

老马说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提示注意点:引号成对用,句末标点点在引号里面。

第二课时

一、轻读第一段。

二、读讲第二段。

1.自学。

提出要求:课文中写了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对话,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课文中写他们的对话时,还写出了他们说话的动作、神情和语气。你能把这些词语找出来吗?例如“小马连蹦带跳地说”,“连蹦带跳”这个词语就把小马说话时的动作、高兴的样子写出来了。自学时你就把这些词语画出来。

2.找出提示语,为指导表情朗读作好准备。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板书:

小马老牛小松鼠老马

连蹦带跳地说嗒嗒地跑过去,问道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头说说拦住它大叫认真地说高兴地说亲切地说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点,并结合指导朗读:假如有一天,我们来到小河边,听到小马与老马,还有老牛、松鼠的对话,说话时,他们的神情、动作以及语调生动极了,这一场对话真有趣。它们一个个怎么说,你能学得起来吗?(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使扮演角色朗读课文带有饱满的真实的情感,这样学生的表情朗读就很容易达到要求,而且对提示语所显示的形象有了具体的理解。)

①“连蹦带跳地说”,表示小马高兴。还可以换上什么词儿?(一蹦一跳,蹦蹦跳跳,蹦呀跳呀,又是蹦又是跳)

老马也是“高兴地说”,老马、小马、都很高兴。不过,一个像大人,一个像小孩。现在请同座的两个小朋友分角色读第二节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

②小马来到一条小河边,他为难了。心里怎么想的?该怎么读?(轻读)请谁来扮小马?

③小马问老牛伯伯,后面用的是什么标点符号?表示疑问的句子怎么读呢?老牛回答时,说的很平静,因为他认为河水很浅。现在请女同学扮小马,男同学扮老牛,读读他们的对话。

④松鼠可不同了,忙拦住大叫,因为是大叫,后面是用了什么标点?感叹号表示语气加重。谁能扮小松鼠(指名试读)。

指导朗读:“小马!”一声叫住,要读得急促些,声音要高;两个“别过河”,速度要快些,是连着说的,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些。(再读)

⑤“小马吃惊地问”,如果没“吃惊地”,那是一般地发问。现在是“吃惊地问”,吓了一跳,表示出小马的害怕、紧张。(示范)

⑥老牛和松鼠对河水的印象完全不同,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深、浅)

⑦小马听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怎么办?课文中哪两个词说明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不动脑筋?(立刻、连忙)

⑧练习朗读三、四两节。四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⑨比较:如果省掉这些表现他们对话时的动作、神情的词语,变成“小马说……老马说……松鼠说……”你们觉得怎么样?

⑩指点“说”“问”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儿,所以前面都是用“地”。

(虽是指导朗读,却把课文中的主要的知识点突出,而且通过对这些词语、标点的理解来指导朗读,这就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训练以及思维的训练结合在一起了。)

4.练习。

填充:

我高声()喊小林飞快()跑

他轻轻()问我认真()写字

小红高兴()说妹妹大声()唱着歌

△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人物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教师微笑着说:“小朋友说!”让学生加以描述。

△指名一同学蹦跳着进教室,连声喊:我们班上得了红旗了。然后要把学生把这一情境加以描述。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生字。

二、学习第三段。

1.小马怎么过了河?(自学课文)

2.老马怎么说的?(反复朗读老马的说)

出示妈妈的话:

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3.现在请你为小马动动脑筋,他当时怎么想就对了?

同一条河,老牛说“深”,松鼠说“浅”,你们说哪个说得对?为什么?

(出示小河、老牛、松鼠剪贴片(见右图)并要求学生按“因为老牛____,所以___;因为松鼠___;所以___”的句式回答。)

(借助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推理情境。)

4.小马听了老马的话,认真地试了试,试的结果怎么样?为什么?

出示小马的剪贴片,要求学生按“因为小马既不像……也不像……所以……”的句式回答。)

三、总结课文,通过说话训练,结出寓意。

1.现在你们看这篇课文中哪句话最重要。

2.齐读老马的话。

3.老马是说:“不……不……是不行的”。如果改成“要……要……”这样正面的说法,该怎么讲呢?

(做事情要动脑筋,要去试试才行?)

4.这告诉我们什么?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更要实地去试试。

四、再现课文情境,分角色复述课文。

1.各自准备。

2.指名分角色复述。分别戴上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头饰表演。

五、结合寓意,增教一首古诗。

宋朝大诗人陆游写了一首诗,说明实践的重要。

出示古诗的板书:

[教学要求]

一、从小猴子下山一事无成的故事里,教育学生做事必须一心一意。

二、认识生字:猴、块、非、扛、棵、桃、扔、捧、圆、可、林,会用“又……又……”“蹦蹦跳跳”,并初步学会运用量词“一只、一块、一个、一棵”。

三、能流利地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能复述。

课前准备:放大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讲故事、学生字,初读课文。

第二课时:表情朗读课文,复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个故事,题目叫《小猴子下山》。

△教学:猴。提示:猴是野兽,所以是“”。注意“侯”少了一竖。例如“喉”也是没有一竖的。

小猴子下山,到了哪些地方,请看看图,自己拼读生字。学生自学后,结合学生回答,教学下列图旁出现的生字。

一块(kuài)玉米地里一棵桃(táo)树下

结着又大又圆(yuán)的西瓜地里树林子

△教学:块。

学生看图识字,引导引用数量词。

“一块糖”,“一块饼干”。这种东西一般有个平面。“一块黑板”、“一块玻璃”.

△教学:棵。

一棵树,还有什么也说“一棵”?

“一棵向日葵”;“一棵小苗苗”;“一棵瓜秧”。

指点:细而长的,而且有生命的,能向上长的用“一棵”。

△教学:圆(kē)。

“圆”,西瓜圆的。注意前鼻音发准。

“圆圆的月亮”、“圆圆的太阳”、“圆圆的大汽球”。

不仅圆还大,就说“又圆又大”。引导记住“圆”的字形。

△教学:林。

许多树长成一片,就是树林。这“林”叫“双木林”。

三、初读课文。

学了些生字,知道小猴子先到“玉米地”,接着来到“桃树下”,而后又来到“西瓜地”,最后追到“小树林边”。

还有生字没教,你们一边读,一边自己学。

四、检查自学效果。

结合引导学生弄清课文主要内容。

小猴子下山拿过哪些东西?

利用前面图旁的板书:

△教学桃(táo)。

桃子是结在树上的,是“木”字旁。指点“兆”的笔划笔顺,可复习“跳”。并指点“瓜”的里面是“L”。

最后又去追什么?(小兔子)

小猴子下山结果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得到。)

五、再教生字(出示小黑板)

△掰(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叫“掰”。(动作演示)

△扛: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叫“扛”。(动作演示)

△捧(pěn):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叫“捧”。(动作演示)

△扔(rēng):玉米它不要了,西瓜也不要了,东西不要了,把它丢掉叫“扔”。

(教学以上生字均以手的动作演示,以帮助理解字义。)

扛、捧、扔都是表示手的动作,都是“”,重点指导写“棒”的右下“丰”。“扔”的右半边,“乃”笔划为横折折折钩。

复习巩固生字,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出示小卡片::工、奉、乃。

拼字游戏:给“”找朋友。

1.先将“”分别与“工”、“奉”、“乃”组合,让学生念。

2.请学生读出字音,“捧”、“扛”、“扔”。

二、阅读课文。

1.要求一字一字读正确。

2.指导读流利。

出示第三节课文,学会读出节奏。

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指导学生看词儿,读出句子的节奏。

各自读全篇;再指名轮读全篇。

3、述课文。

1).不看书说,记不清了再看书。(各自练习)

2).指名复述。

四、指导表情朗读。

1.第一节,语气像讲故事一样.

2.指导读“又……又……”

玉米又大又多

桃子又大又红

西瓜又大又圆

结合进行说话训练。

a.太阳____。苹果。

(提供主语)

b.独立用“又……又……”说话。

又……又……。

3.继续指导朗读。(第二节一第六节。)

△“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表现出很得意的样子。(示范)

△“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们有没有想到它会把玉米扔了?(觉得猴子可笑的口气)(指导)

△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读出觉得猴子更可笑的口气,语气加重)

谁来试试,指名读。

△“它看见一只兔子蹦蹦跳跳,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觉得猴子真不像话,用批评小猴子的口气读)。

△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要读出猴子灰溜溜的、失望的神情。)

指名读、齐读、练习有表情地朗读。

五、创造性复述。

想象小猴子回家后,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提示:①老猴子会怎么问?②小猴子可能怎么回答?③听完了小猴子的话,老猴子又可能怎样教育小猴子。④小猴子又会怎么回答。⑤小猴子又下山了,这一次它可能是怎样吸取教训的。

连贯复述。

〔板书设计〕

结合字词教学,指导朗读等活动,组成下列板书:

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

桃树又大又红摘捧扔

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

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

李吉林情境教育

李吉林情境教育:为情所动与世界教改相呼应 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西方发达国家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定基于“人是如何学习的”。今天,在国际课程领域,课程设计正在向主体学习与发展的所有可能空间渗透,以多样化和适应性的课程内容为给养的学习生态成为新教育的旨归。 尽管学习在我国教育研究界谈得很多,但是真正进入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域,其实做的还很少。原因之一就是,在研究方法和工具以及研究参照系等方面还存在着对学习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阻滞。中国情境教育学派的创始人和践行者李吉林,将情境学习的思想拓展到课程设计与开发领域,独树一帜地构建了情境课程网络,成为既共享课程前沿发展的国际特征,又尽显东方之韵的中国课程新流派。 得知李吉林的《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一书获得教育部颁发的“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真是比我自己获奖还要高兴!我告诉自己,也告诉我的外国学界友人:可以参与国际前沿对话的、完整的原创课程设计模型在中国诞生了! 《为儿童的学习:情境课程的实验与建构》记录了这一课程思想体系经过30余年的孕育和成长而凝聚的智慧、奋斗、理想、热望和信念。 与其他反映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著作不同,此书不是一部教育故事,而是给青年教育者的励志铭;此书不是小学教学的案例篇,而是关于儿童发展的多彩环境的富集;此书不是课程建构的中国式见解的列数,而是洞见人类学习真谛的教育家智慧的系统性阐释;此书不是中国情境教育学派课程体系的穷尽,而是21世纪新的学习范式下更多的课程创意实践的开始。 李吉林情境课程超越了以内容、时间或空间的单维或二维取向发展课程的隔断、线性模式,创造性地以儿童发展为主轴,实现了内容与时空在动态连续体上的统一;在“科目课程—综合课程”,“课内—课外”,“学前段—小学段”三维设计上进行旋转交叉,建立了包括四大领域的情境课程网络:学科情境课程(核心领域)、主题大单元情境课程(综合领域)、过渡性情境课程(衔接领域)以及野外情境课程(源泉领域),建构了面向复杂学习的三维课程设计模型,这在课程理论上是一个独创性贡献。 “情”是李吉林情境课程的纽带,也是本书的灵魂。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为情所动”。好一个“情”字!正是这股“情”,支持着李吉林不懈地探索,创造性地将教育回归到本源,让智慧和美德真正融及和浸润孩子的心灵世界,这是一个富于想象和创造的世界,是可以焕发人类生命力的世界。正是这股“情”,让李吉林始终有着一双儿童般的眼睛;她以真创境、以美激情、美情促智、德美一体的情境课程的建构,还原了学习者的主体身份,走出了实现这一追求的实践道路。 李吉林用“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揭示了情境课程的丰富内涵和特点。在我看来,李吉林情境课程还凸显了五个重要特征,与世界教育改革趋向相呼应。

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第五小学何静 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感受到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我们常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独挡一面,把学生放在听的位置。通过此次读书,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感受中有所思考,有所触动。 李老师告诉我们,要爱教育。>师德师风告诫我们,爱教育,首先就要敬业。通过阅读李老师的书籍,更让我认识到,只有拥有了对教育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使学生信任,让家长满意。我认为,作为普通的一名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不仅仅是从事的一项工作,而是一种责任。只要我们有足够的责任心,就会在日常教学中,把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用自己的品格影响学生、帮助学生,使学生不仅具有优异的成绩,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吉林老师从教几十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教师所学的。我们在获取种种荣誉时,都是学生在与我们一同成长,一同进步。 李老师告诉我们,要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教师,是谈不上爱教育和爱学生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们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面对班级中形形色色,性格迥异,学习能力差异较大的学生,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告诉自己,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每个孩子,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每个孩子都渴望进步,渴望获得成功。所以,面对教学工作,我们要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学生、改变学生。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都是平凡的人,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种诗意的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李老师告诉我们,要爱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我们都在教育的的路上,有同伴的互助,有自己的不懈努力,也有家长的期望,还有学生们的陪伴。在教育中,我们都需要用一个“爱”字坚持走下去。 拓展阅读:读《李吉林文集》有感

李吉林与情境教学

语文情境教学 摘要:李吉林创立的情境教育在理论建构上形成了“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四个特点,为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且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野。本文章以李吉林的教学案例为基础,逐一分析情境教学的四个特点。 关键词:李吉林;情景教学;特点 一、生平事迹 (不少于2000字。此略) 二、教育成就 1978 年,李吉林从外语教学运用情景进行语言训练得到启示,借鉴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吸取传统教学注重读写以及近代直观教学等有效因素,经过反复实验、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并逐渐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李吉林指出,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形象,创设典型的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1]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已渐趋成熟,形成四个鲜明的特点,分别是“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 (一)“形真”:通过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课文中描写的对象大多数具有鲜明形象,如山清水秀的桂林山水、优美动人的荷塘月色、枝繁叶茂的鸟的天堂、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英勇的琅琊山五壮士、静夜思乡的李白、机智勇敢的司马光、狡猾的狐狸、聪明能干的蟋蟀、体形庞大的鲸等等。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些景物、人物、事物几乎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陌生的对象无疑会给教学增加不少难度。李吉林利用音乐渲染、图画等方式使学生仿佛看到了课文中描写的形象,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有利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奇妙、鲜活的教学氛围。 李吉林在上《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给学生戴上狐狸头饰表示“狐狸”,戴上乌鸦头饰的表示“乌鸦”,在充满想象力的孩子们眼中,他们就是真的“狐狸”和“乌鸦”。然后,她让他们表演狐狸和乌鸦之间的故事。如此一来,《狐狸和乌鸦》的课文内容就从纸上进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效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能力,老师教授课文也因还原了故事情节而容易多了。李吉林情境教学中的“形真”是指“形象富有真切感”,追求“神韵相似”的写意效果,而不是实体的完全复现,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主要方面,但又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让其自塑事物形象。就如《狐狸和乌鸦》一课中,李吉林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狐狸和乌鸦,但若非得要给学生穿上狐狸和乌鸦的表演服装,拥有狐狸的尾巴和乌鸦的嘴巴,反倒是多此一举,容易使课堂扮演变成一场闹剧。 “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2]李吉林正是利用暗示的手法——以“神似”显示“形真”,并通过学生自我想象“补白”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知能力。

李吉林情景教育读书心得

“读李吉林着作”活动 富有品格的教育者 ——读《李吉林情景教育》有感不知大家和我是否有同样的感受,总觉得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大多枯燥、空洞、乏味。偶尔读上几本,也往往是死“啃”,任务式地完成。而李老师的这本《情境教育》虽也是一部教育理论的专着,但它有着小说一般的情节,散文一般的结构,诗歌一般的语言,读来饶有兴趣,轻松愉悦,令人回味无穷。 从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着作中,我了解了李老师是一个怎样的教育者。 李老师对教育执着。“我读的是师范,我的职业是教师”李老师放弃了搞文艺、练跳伞、考大学等很多机会,走进了小学校园,走上了三尺讲台,走近了孩子,至今已经快50年了。虽然也曾遇到过挫折、遇到过困难,但“当好一名教师”的心没有变。 李老师对学生喜爱。可以说学生、儿童占据了李老师大半个心灵。情境教学的一切理念都是从孩子出发的,都是为了儿童更愉快的学习。为了一年极学生喜欢小学,诞生了“幼小衔接的过渡课程”。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提出了“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李老师提出教育理念中追求的三个境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教学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作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对学生的爱由此可见一斑。 李老师对教育热情。从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开发野外情境课程中,为了优选一个场景,李老师起早贪黑,骑着自行车走过了多少路。如果不是那份热情,学生就得不到拔萝卜的无限喜悦,看不到中

秋优美的月景,感受不到桂花姑娘的神奇与善良。而,如今,我们连去野外活动活动都难。 在这本书的前几页,我看到了李老师的粉笔字和简笔画,字写得好,画画得更好,如果说当语文老师也需要天赋,那我觉得他便是天生会教的人。 虽然我没有这样的天赋,但是李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翻开《情境教育》这本书,我对好的教育方法的“模仿”也由此开始。在上《绿绿的爬山虎》那一课,我和孩子们带上语文书来到室外,正好我们学校的栅栏上爬满了爬山虎,在温暖的阳光下、在徐徐的清风中,孩子们观察着那一顺儿朝下的叶片,那嫩嫩的触角,那粗壮的藤蔓,对照着书上的文字,孩子轻松快乐的获得了知识,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和新奇的学习形式让孩子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 而在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我则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学生表演认真投入、语言生动、动作逼真,很好地再现了送别时的场景,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样,才能让学生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才会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培育情感,加深记忆,体会课文的精髓。 语文情境教育方法我还在不断探究,李老师的高贵品格也在不断影响着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我,我一定会努力向李老师看齐,厚实涵养,使自己身上努力具有这种精神,这种能力,也希望这种精神、能力能够影响到孩子,为其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读后感

读《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有感 在学校要求的自学专著中,我选了《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来读,并不是想盲从名师,而是想使自己在教学中又更大的进步,在小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介绍李吉林老师的文章,也对她所创立的情境教育还没有更深认识,所以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带着对李吉林老师的欣赏与敬仰之情来阅读此书的。而读完这本李老师自己编写的专著,在了解了她曲折的人生经历和成长过程,以及她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之后,我能够真切地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诗意人生。穿越李老师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你会深深地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惊叹于李老师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创造中迸发的四射激情,也会铭记李老师那颗为了心灵的寄托而焕发的永不褪色的可贵童心。《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读完此书,感动、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一、童心永驻,不懈地追求自己心中的教育理想 在李老师的眼中,孩子们就好比羽翼未丰的小鸟,他们人虽小却心存高远,他们渴望插上一对坚硬的翅膀,飞过小河,飞过大树,飞过高山,飞向高高的蓝天……儿童,成了李老师心灵的

牵挂和寄托。为了儿童的发展,李老师开始了情境教育的探索。李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总是那么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学习对孩子们来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课堂成了孩子们灵性自由舒展的空间。岁月的流逝,流不走、也冲不淡李老师那颗律动的童心。在同行的眼里,李老师是一个长大的孩子,她和孩子们一起在校园里嬉戏玩耍,一起去野外踏青,一起去草地上摘野花、捉蝴蝶,校园内外,到处留下了她和孩子们的身影。童心永驻心间,李老师用童心去感受童心,用童心去感染童心,用最美的歌喉鸣唱着心中理想的教育之歌。与李老师相比,我们最欠缺的或许就是对孩子历久不变的真爱和永不泯灭的童心。 二、激情四射,谱写教育事业的精彩乐章 李老师质朴而诗意的人生,其实也充满了坎坷,布满了荆棘。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贫穷,一方面给李老师的童年抹上了灰暗的色彩,另一方面也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过早地挑起家庭的重担,催促了她的成长。师范毕业时,带着挣钱养母的想法,李老师放弃了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走进小学,走进孩子们之间,一边钻研教学边自学大学课程,从此开始了小学里的大学生涯。十年浩劫,李老师也不幸成了受害者。望着曾经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李老师不禁潸然泪下。但身心两方面的双重打击并没能把李老师击垮,她在彷徨、哀怨、愤怒、憧憬中苦苦等待了十年。劫后余生的岁月,李老师倍感珍惜,她成了教育改革大海中的弄潮儿,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再到情境课程,二十多年不停地耕耘,李

李吉林情境作文教学研究

李吉林情境作文教学研究 情境作文教学是以提升作文能力为目的,通过创设相关情境,将学生的作文活动带入相关情境的教学方式。在写作教学中创设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获取写作素材,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对作文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在不自觉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李吉林老师作为情境教育的提出者,她自1978年开始研究情境教学,并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情境作文”的教育理念。情境作文的教学方式,能够创建同作文要求相关的教学情境,带动学生思考,并在实践中体会真切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写作、以情写作。李吉林老师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仅探索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有效途径,还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她所探索的情境教学体系对于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体系的搭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的发展动向,同时为当下语文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本文从李吉林老师情境作文教学的内涵与特色出发,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对李吉林情境作文教学形成的因素展开多维度的讨论,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基的基础上,又借鉴了脑科学、心理学与美学理论等科学理论,通过“意境说”的转换,最终形成了李吉林情境作文教学理论。其次,通过阅读大量李吉林老师的相关文献资料,针对其作文教学的实施步骤进行概括与整理,以便更好地理解情境作文教学的内涵。同时,将李吉林老师的课堂实录与情境作文教学的实施步骤相结合,从丰富性、艺术性、开放性、有序性、科学性五个角度讨论情境作文教学法,分析其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特征。最后,通过对李吉林情境作文

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启示广大语文教育者做到观察生活,培养兴趣;提高审美,品味美感;拓展思维,求真创新;情境结合,激发情感;科学指导,辅以训练,进而为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提供借鉴与指导,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效率,革新语文作文教学的模式,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

情感_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_李吉林

2011年第7期(总第378期) No.7,2011 General,No.378 EDUCATIONAL RESEARCH 情感:情境教育理论构建的命脉 李吉林 [摘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30年来,我不懈地追求儿童发展的规律,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主张,构建了情感与认知结合获得教学高效能的课程范式。在回顾整理情境教学的探索历程中,我概括出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构建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和基本原理,并对情境课程进行了网络构建。回顾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历程,我的“爱”与儿童的“情”的交融,构成了情境教育理论构架的内核。“情”是教育的“魂”,是情境教育的命脉。 [关键词]情感;情境教育;五要素;基本模式;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李吉林,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特级教师(江苏南通226001)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一生奠基的关键时期,而 儿童本人却不知其间的重要,因此,作为他们的教师,责任就格外重大,需要良知和真挚的情感。50多年来,我一直在儿童中间,知儿童所需、所求,爱儿童所爱。内心世界这一核心决定了我对小学教育、对儿童倾注着炽热的、始终不渝的情感。可以说,儿童是我的挚爱,是我心灵的寄托。对于神圣的教育,我虔诚相待。这种纯真的不可淡化的情感,使我在情境教育探索与发展中时时、事事围绕着儿童去思量。其过程让我体验到探索者的情感会萌生着内驱力和追求的方向。 为儿童着想,是我每天思考的内容。从目标到途径,从途径到方法,从整体到局部,以至细节都是为了儿童。基于这朴素的理念和思维方式,驱动着我不懈地去探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但那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历经30年之久,我终于初步构建了以儿童为主体的、自成体系的情境教育理论框架。情感贯穿其中、渗透其间,成为情境教育理论建构的命脉。 一、情感,让我迈出情境教育的第一步 30多年前,在那令人难以忘却的文化浩劫后,改革的春风吹进校园,但是语文教学的课堂像其他学科一样是封闭的,课堂远离了多彩的生活,切断了源头,符号与生活之间断裂了。没有源泉的语言,没有源泉的思维,必然是僵死的。 这使我终日沉浸在求索解决的方案、对策的思考中。困惑中,我联想到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八个字阐明了“物”、“情”、“辞”三者的关系,我顿觉豁然开朗:“外物”、“情感”、“语辞”这三者对儿童语文学习恰是缺一不可的。 反复琢磨、思量后,我毅然带班上的孩子走出禁锢的课堂,走进周围世界,去感受客观外物的丰富和多姿多彩,挣脱了封闭式教学的束缚。观察中,儿童表现出的兴奋的情绪,激起的强烈的表达欲望,生动的即兴描述的现实场景,让我感到在美的情境中儿童情绪的热烈。 这种源自生活获取的真切的感受和画面,同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观后感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观后感 最近,在学校组织下,观看了影片《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我从影片中读到的不仅仅是李吉林老师的教育历程,更有她的人格魅力——她是怎样在教学改革的风雨中努力前行,怎样在学生中发现爱和进行爱的,穿越李老师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你会深深地被李老师在教育改革之路上艰苦跋涉、勇攀高峰的智者风范所折服,惊叹于李老师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创造中迸发的四射激情,也会铭记李老师那颗为了心灵的寄托而焕发的永不褪色的可贵童心。《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浓缩了李吉林老师二十多年在教育征途上艰苦求索的心血历程,这部充满诗意的作品,从“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这几个层面生动地再现了情境教育的诞生和它与李老师整个教育事业和生命旅程相依相伴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全身心地去爱教育,爱学生,你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才能获得教育的灵感与成功。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她在书中写道“我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为千百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做了应做的工作,在这人生价值的天秤上,绝不是一个微量的砝码!我和许多老师一起,用青春,用人生黄金的岁月,在那‘画卷’里,在那‘诗集’里,绘上最明艳的色彩,美好的形象,写下灿烂的诗句,那里面浸透着我们和学生的多少情和爱!” 观看《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将会让我们众多的普通教师有机会去追寻李老师的足迹,感受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从李老师身上汲取力量,从情境教育里吸收营养,滋润心灵。情境教育为更多的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教育的快乐。激情成就了李老师的诗意人生,或许作为普通的教师,我们永远也无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我想只要我们有工作的激情,我们就能不安于现状,不怨天尤人,追求进步,超越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李吉林情境教学模式探析-最新资料

李吉林情境教学模式探析 1生活教育模式 1.1生活展现情境 教师带领学生走到事先选取好的生活场景中,结合教学计划、环境和时令季节特点,确定观察主题,以启发思考的导语引导学生按照指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让学生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 概括起来,生活展示情境时必须注意目标的鲜明、观察的有序及对儿童的启发想象。 为了达到观察预期的目的,教师必须选择形象鲜明的客体向学生展现,使情境具有鲜明性和新异性。李吉林老师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家乡的田野,观察这广阔富有的天地,感受劳动的欢愉。 围绕观察主题,分层次地进行观察。如,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让学生观察春天的田野生机勃勃,夏天的骄阳烈火,秋天的麦香漫天和冬天的白雪皑皑,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美好。类似这些鲜明的感知目标,极大地引起儿童的注意,激起热烈的情趣,使儿童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情境中去。[1] 案例一:一次,李吉林准备带一年级学生观察光孝塔,她先到实地从远近不同的四个角度来看光孝塔。经过筛选,她先站在北境桥上远看光孝塔,桥下是水,在夕阳照耀下波光粼粼,远处就是光孝塔矗立在树丛之中。这样从更加广阔的镜头引导孩子去看光孝塔,犹如在儿童眼前出现一个巨幅画面,使学生感到家乡的一角该多美呀![2] 这样进行观察,孩子们获得事物的映象是清晰的,内涵是丰富的,记忆将是持久的。当学生观察时间较长,并获得了一种鲜明直接的印象后,学生的情绪也变得更兴奋,想象力也更加丰富。 这时,老师应稍加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产生合理的想象。 1.2以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最快捷也是最直观的方式,把物品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们亲自看一看,摸一摸。“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便是‘实物演示情境’”[3]。 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于儿童来说常是陌生的,以出示实物的方式向儿童展示,会利于儿童理解。教学《珊瑚》时,李吉林先选取了三种珊瑚,正是课文中描写的,“有的像鹿角”,“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小树枝”,出示的事物具有典型性,能引导儿童有意识地感知实物,儿童自然地联系到课文中有关珊瑚的描述及说明的词语,便会对它产生较为完整的认识。 通过案例我们可以感受到,实物的展示可以启发儿童的思维,帮助儿童想象,加深儿童对情境的体验,是情境创设中不可缺少的步骤。 2自然教育模式 2.1在大自然中开设课程 在情境教学中有一个独特的教学模式,李吉林将这种教学模式称为――野外情境教学。野外情境教学就是将孩子们带到野外去观察,师生一起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感受、探索和实践。 学校和课堂是孩子重要的学习场所,但绝不是唯一的学习场所,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包括在其间形成的视野与经验,累积的鲜明的或者是朦胧的表象,与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力的形成、潜力的开发都是有直接关联的。可以说周围的世界是儿童认知的开始也是源泉。[4]我们应该让这个源泉源源不断的流淌,而不是将它格挡在课堂之外。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已经让大家几乎忘却了大自然这本天然存在的教科书。2000多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有在梨树下教学的历史,庄子也提出过一天地自然为大宗师的教育思想。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有过“蓝天下的学校”和“三百页大自然的书”的范例。这些教育家的案例都让我们领悟到,教育不应该阻断源泉,而是应该带着孩子去寻找源泉,感受源泉。 情境教育带着孩子从教室中走出来,来到广阔的天地间,由单一封闭的教室走到大自然的宽阔背景中来,接触广袤的大千世界,在认识的过程中逐渐的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计划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 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 1 -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从1978年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法实验正式开始的。迄今,情境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方面,李吉林著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诗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合著),马樟根、吕达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李庆明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等;在推广运用方面,广泛开展实验,建立情境教学研究所,出版《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

李吉林情境教育学习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学习体会 李吉林情境教育学习体会 这几天,阅读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我收获颇大。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情境教育的过程创造性,问题情景性,思维开放性,潜移默化性,方法教育性等特点,为我扬起了导航之灯: 一、爱教育。爱教育,就是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只有拥有了对事业的一分热爱,才能脚踏实地、默默奉献,对学生负责、让家长满意。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但更是一种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李吉林老师从教十三年,从未要求过什么,她不计个人得失,一心只为教育,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二、爱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的教师,是谈不上爱教育和爱学生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我们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我们不是苦行僧,我们都

是平凡的人,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种诗意的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的生活。 三、爱学生。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第二篇: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论,我收获颇大。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理论中始终关注语文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也使我深刻地体会到情境教育的过程创造性,问题情景性,思维开放性,潜移默化性,方法教育性等特点, 一、情境教育是多情的教育。在充满情意的课堂中,教师是幸福的,因为是他们的引导使课堂充满真情,使学生付出真情;学生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运用情境教学的老师是传播真情的使者,处在情境课堂中的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之后又能成为创造美与快乐的精灵。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诗篇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部分情境教学的探索 从《人间词话》和《文心雕龙》中汲取营养,获取情境教育的启示。 把学习理论和探索实践结合起来,才会产生新认识,再进行新的实践,如此反复才能进入一种新境界。 每次孩子观察以前,先实地观察。优选理想中的场景,优选实践,优选观察程序。 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社会生活的光明面,选择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他们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小学的孩子毕竟小了些,我总想用“美”首先去占据儿童的心灵,用美滋润他们的心田,进而引发他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进而去崇尚美、追求美。 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 以图画再现情境放大插图、课本插图、剪贴画,教师启发和揭示学生感知角度和侧重点。以音乐渲染情境音乐与教材语言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以表演体会情境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儿童诗审美的主题,情境成了审美的客体。 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促使课好懂有趣,兴趣的培养建立在对儿童人格的尊重上。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指导儿童观察大自然,做到选择美的事物,逐步增加观察,拓展想象空间指导观察—发展思维—训练语言—陶冶情操 选择鲜明的感知目标。生活的真实情况,课堂模拟情境,联想真实情况,丰富模拟情境。安排好观察顺序,设计好启发性的导语,“当班主任需要母爱,当语文老师需要童心。”比如,观察挤牛奶,远—近,看奶牛的模样,细节上奶牛咀嚼的动作等 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词”的运用,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野外观察,利用积累的表象理解词;在描述周围环境中学习运用词,以加深对词的理解。既通过周围世界的形象,在具体环境中体会词的内涵、细微差异及感情色彩,又借助已学词帮助认识、表达周围世界,儿童思维的准确性在词的教学中渐发展起来。 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儿童思维形象性,儿童的思维天生伴随形象性; 进行篇章训练,发展思维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建立在思维条理性上,引导“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或“抓住中心,区分主次”,教给自学方法,有意识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如抓住核心词,步步深入提问,启发阅读。 在想象性作业中,发展思维创造性。 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以形生情,“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别林斯基) 以情激情 以辞表情如《小音乐家杨科》中,描述插图带入情境;用第一人称体验其心理活动;用呼告式的句式与小提琴对话,进行连贯性训练。 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突出体会语感训练如《桂林山水》中,静、清、绿—很静、很清、很绿—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课文) 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 一年级第一学期“说一句话”,第二学期“每月写一句话”二三年级让学生每天参与观察日

好书推荐稿之《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好书推荐稿之《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是《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假期里,我看了一些相亲类的娱乐节目,从里面学了一个比较“潮”的词儿,那就是“眼缘儿”。我读书也是讲究“眼缘”的。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干借借不着。”通过上学期参加“国培”的学习,我有幸看了李吉林老师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的视频讲座,了解了她的一些情境教育的观念,觉得很感兴趣,就到图书室试着借阅,还真的借到了。闲言少叙,我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的编写意图就是引领我们一线教师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 教学难题,尤其是她所提出的“情景教育”理念,让孩子在充满活力和美感的课堂中快乐地学习。这本书共有成长的故事、我心中的儿童教育、我和学生在课堂里、思想索引、权威评价五部分内容,读完每一部分内容都让我感到有很大收获,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部分:李吉林的成长故事。 李吉林的履历在网上随处可见:儿童教育家、特级老师、中国情景教育理论的创立者,任教于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2011年,她因为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而使她的情感教育广为人知。一同被社会了解的,还有她33年孜孜不倦的求索,她的信念和激情。

李吉林出身贫寒,五岁时父亲去逝,她和母亲相依为命,身处困境的李吉林深深地懂得,眼泪是改变不了人的命运的。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早早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进了小学校园。她凭借对小学教育工作的热爱,刻苦钻研业务,很快崭露头角。然而她的信念之源却来自于挫折。文革中她备受冲击,不能上课,“只能每天踩缝纫机”。尽管同事们都夸她衣服做的好,但是一个人民教师居然无学可教、无课可上,这是她最不堪回首的日子。 1978年,刚刚恢复二附小工作的李吉林,迫不及待找到老校长,要求从一年级教起,针对当时小学语文僵化和低效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行试点改革。她想把这十年空白找补回来。她的想法得到老校长的支持,很快,李吉林试验班开学了。这就是她著名的情感教育试验田。 在这里,她开始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并使之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相关研究先后被列为教育部“八五”“九五”“十五”重点课题。 2011年9月,李吉林因在情境教育成果当选为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我并不是在这里进行“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报告。而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被李吉林老师的坚强意志深深感染着、激励着,和李老师的成长道路来比较,我的成长之路上有和谐社会的大家庭为背景,分配后学校领导还为我们新教师安排了一对一的师傅指引迷津,我应

李吉林情景作文教学

李吉林情景作文教学 情景作文,就是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 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以下是的李吉林情景作文教学的内容,欢迎阅读! 李吉林老师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当然有诸多主客观、内外部的 原因,但对当时的教学状况的不满则是根本因素。她说:“小学生作文普遍脱离儿童的生活,‘向壁虚构’便是突出的令人忧虑的现象。许多学校几乎不带儿童去认识周围世界,不去接触生活,只是关在教室、屋子里读‘小学生优秀作文’、背‘好词佳句’。”“作文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偏向,使作文教学几乎走上了纯技巧地做表面文章的歧途,失去了作文教学的生命力,失去了作文教学本身的积极意义。” 李吉林老师对作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系统的阐述。我认为,“要处理好作文教学中的三个关系”大致能够概括她的“作文教学观”。 一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文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必须有勇气打破作文教学中程式化的指导,从那种‘审题---确定中心---讨论提纲---提供词语句式’的注入式指导框架中解放出来,不但考虑学生怎么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么想,会想才会写,想得深、想得细,才写得具体精当。” 二是语言与情感的关系。要“通过作文逐步引导儿童去体验生 活的光明面,去写美的人物、事物、景物,让儿童从小受到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陶冶。”

三是语言与训练的关系。训练“必须在儿童的语言习惯未形成之前就起步”,“词句基本功不扎实,提供的材料再好,指导得再得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要“让儿童感到作文的训练是有趣的,是他们乐于完成的”。 我们也可以将之具体化为以下几点: 从丰富生活源头做起。李吉林老师说,要“少一点技巧,多一点实际”。她先是“运用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如在校园的树下,让学生跟树“说话”。后是“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她还经常组织“主题观察”活动,如到学校附近的一条小河边,让学生就《小河上吊桥的不平常经历》、《我们沿着小河走》、《小蝌蚪到哪里去了》、《小河边的芦苇丛》、《小河结冰了》等主题进行观察。她说:“在这样的境界中,儿童非常容易将情境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进而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有时,李吉林老师直接带领学生到野外写作。如让学生观察桂树后再坐到草坪上编写童话《桂花姑娘》。 用想象来拓展儿童思维的空间。李吉林老师概括课堂情境教学五条操作要义时特别强调“以思为核心”。她认为,儿童所受的思维限制相对较少,想象是他们的天赋,而想象又十分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她经常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如《海底世界漫游记》、《大力士比武》、《凡卡的信发出去之后》、《贝多芬回到旅店》,等等。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李吉林的情境教学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要注重情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开创的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李吉林老师自1979年就开始了情境教学实验。她从英语情景教学中受到启发,结合我国古代的“意境说”,通过“创设情境进行片段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1]四个阶段,进行了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逐步探索出了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全新模式——情境教学。 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最初从语言片段训练着手,逐步扩展至作文教学,并延伸到阅读教学之中。她认为阅读教材中每篇课文所描写的特定情境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中心思想或说明的道理等都是由具体的字词句篇构成,并以一定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2]而情境教学正是从这个具体的整体出发,把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始终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并由这两者所决定。她提倡以生动的手段来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途径有六种:一是生动展现情境;二是实物演示情境;三是图画再现情境;四是音乐渲染情境;五是表演体会情境;六是语言描绘情境。通过以上六种途径的选择运用,她又把阅读情境教学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和精读。 首先是初读。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创设情境抓全篇,重在激发动机”。初读,是儿童第一次对教材进行感知体验。在最初的导入环节,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利用语言描述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描绘画面、揭示实物等方式,充分激起儿童的好奇心理,使之燃起主动阅读课文的欲望。不同类型的课文,可用不同的导入方式。写景、抒情的课文可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美感体验,主动地去了解所描写的景物;状物的课文,通过情境创设获得所摹状事物的具体表象;写人的课文,通过介绍人物背景及其所处环境,或激起儿童的亲身体验,使其对课文所描写的人物产生亲近感,投入自己的感情进行全身心的阅读;说明文,则通过联系儿童的生活经验,把其带入探究的情境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从整体轮廓着手,逐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3]这一课,李老师以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的激情: 通过假想旅行,我们曾经到过美丽的日月潭,到过富饶的西沙群岛,我们感到祖国南方的风光美如画。那祖国的北方怎么样呢?在祖国的东北有许多高大的群山,【出示祖国地图】其中有一群山,名字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可美啦,像个大花园,课文上称它是“美丽的小兴安岭”。你们想去吗?现在让老师带你们一起乘坐飞机,到东北去,继续我们的假想旅行,到美丽的小兴安岭去吧…… 你们到小兴安岭去假想旅行,心情一定是愉快的。你们是在明媚的春天去,还是在金色的秋天去?是在枝叶特别繁茂的夏天去,还是在白雪覆盖着群山的隆冬去?(儿童听着情不自禁地展开想想,因急于了解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从而产生学习全文的动机)在初读的过程中,李老师提倡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并且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目的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极开动脑筋,对课文有初步的思考认识。 其次是细读阶段。此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强化情境,理解关键词、句、段”。阅读的过程大多都是从整体到局部,这样便于学生对整体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阅读的效率。为了让学生掌握重点段,理解关键词句,李老师认为必须根据重点段的需要,选择一个角度强化某一情境。情境的突现能促使儿童更好地掌握课文知识,得到语文训练。如教学《荷花》这一课的重点段第4小节时:[4] 师:“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教师说到这里就

李吉林与情境教育

观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之花絮 一、对情境课程理论上的认识 提到“情境”,我们会自然地想到杜威。一般教育理论认为杜威是最早提出“情境”这个概念的。他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正是情境的内在的、独特的不确定性,才使探索得以存在。 而李吉林提出的“情境”,是人性化的教育环境,是特别适应儿童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身心地活动其中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情境体现了教育环境全面的、和谐的统一,具有一种亲和性、审美性和体验性,它既和很多的心理学流派所提的“情境”有其相似之处,有其共性,但也有我们独特的个性,那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厚的底蕴,那就是审美的、智慧的、情感的文化内涵。 二、情境课程的作用 1.整合作用 知识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发生的背景,学生一般都不大知晓,学生只能是浅表地孤立的理解知识,谈不上知识的综合运用。而情境课程则是把知识镶嵌在情境中,又凭借情境进行相关的能力训练,并在其过程中启迪智慧。在“儿童与社会”、“知识与社会”之间,情境教育是主张让儿童走进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从中汲取鲜活的知识经验,探询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循环往复的有机联系,去感悟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情境课程在这里对知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整合作用,十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其中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知识作为人类财富的感受,相机融入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及智慧启迪。这就把初等教育有关知识的、能力的、智慧的、情感的教育目标,都在情境中得到整合。这种对知识的整合,目标的整合,只有在情境中才能达到最佳的体现。 2.熏陶的作用 情境课程观特别强调对于儿童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或陶冶作用。情境教育选择“美”为突破口,以“美”为追求的境界,主张一方面利用美,另一方面进行“美”熏陶感染。童在情境中感受到美,进而去表达、去抒发美的感受。伴随着这种审美愉悦,纯真的心田得到犹如甜美的春雨般的滋润。情境的这种可感性,愉悦性,

李吉林老师简介

李吉林,儿童教育家,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1938年5月出生,江苏南通人。 1956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任教于 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至今。 荣誉: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兼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届 副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第二届副会长,教育部中小 学教材审查委员,是第七届、第八届人大代表并当选为第七届主席团成员,中央教科所、华东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南通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成绩:长期坚持教学改革,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得到教育部及专家高度评价,出版《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等6本专著,发表200多篇论文计300多万字。这些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教委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教育图书一等奖等奖项。她主讲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电视讲座,由中国教育电视台通过卫星向华语地区播放,获全国电化教材师范最高奖。 人生经历 1938年出生,父亲离世,苦涩的童年,受小学老师影响大。(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主任老师把她抱在自己的膝盖上,和她一起弹风琴;实习老师还送给她一只老大老大的皮球;每当交不起学费时,又总是老师帮助了她……) 1949年步入初中,成绩优异,又多才多艺,但笃定志向在现在的南通师范二附小工作。 18岁,初为人师的烦恼。(当她站在讲台上讲得兴致勃勃时,孩子们却叽叽喳喳,根本不听) 于是开始琢磨孩子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进一步亲近他们。操场上,她和班上的男孩子一起踢足球,做游戏……自身十分注重培养各方面的素质。她的课很快受到学生的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