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薛铮(北京市西城区黄城根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 1.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并进行简单运用。 2.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表达和应用的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感受探索、运用规律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中来 1.一只小熊乘着热气球以同样的速度上升。 教师分别问:小熊飞2秒、4秒、6秒、8秒,能飞多高?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速度不变时,上升的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观察两组算式,借助学习建议,寻找积的变化规律,并全班交流。2×6=12 5×2=10 10×6=60 5×4=20 100×6=600 5×12=60 请学生再举一组符合这样规律的算式。

【引导学生从若干组不同的的算式中,自己探索积的变化与谁的 变化有关、有什么关系,并把它们表示出来,从而初步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为抽象、概括规律打好基础。】 2.表达规律。 师:请你把发现的规律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不同的记录方式,教师借此整理板书,得到积的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使内隐的认识外显化,并在全班交流中,逐渐完善对规律的认识,发展概括、推理能力。】 3.应用规律。 小青蛙“吃”数:吃进的数与嘴里的数相乘,得到“吐”出来的数。已知:6×□=222 抢答:24×□=? 3×□=? 问:方块里的数不知道,怎么知道结果的呢? 三、到生活中去 1.回顾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回头看”,回顾整个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回顾学习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2.借助图,编故事。 隐去热气球的单位名称等,请学生编故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测试题

姓名: 成绩: 1、妙笔填空 (2×19=38分) (1)两个因数分别是14和9,积是( ),如果把9乘以 4,积是( )。 (2)两个因数分别是18和4,积是( ),如果把18除以2,积是( )。 (3) 两个因数分别是15和6,积是( ),如果把15除以3,6乘以2,积是( )。 (4)两个数相乘,积是3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3倍,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 (5)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8,积就(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9,积就( );一个因数除以4,另一个因数乘以8,积 就( )。 (6)在乘法算式12×40,如果一个因数乘以4,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就是( )。 (7)两个数相乘,积是36,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3 1,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 (8)两个数相乘,积是75,如果一个因数扩大到它的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 5 1,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 (9)两个数相乘,积是81,如果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91,另一个因数缩小为它的3 1,那么得到的新积是( )。 (10)由8×20=160可得16×20=( ),32×20=( ),32×40=( ),4×20=( ),16×10=( )。 2、对号入座 (3×5=15分) (1)由25×80=2000,可得75×80的积是( )。 A 、1000 B 、2000 C 、3000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7,积就( )。 A 、乘以7 B 、除以7 C 、不变 (3)一个因数不变,要使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另一个因数应(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 事情。 3、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4、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

几。 (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 18×24=(18÷2)×(24×2)= (18×2)×(24÷2)= 105×45=(105÷5)×(45×5)= (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 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2019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积的变化规律-苏教版【精品】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积的变化规律》同步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 1.一个数和25相乘的积是15000,如果这个数缩小100倍,积变成()。 2.李师傅平均每天加工360个零件,一个月工作22天。一个月加工()个零件。 3.如果18×24=432,那么(18÷2)×(24×2)=()。 4.42与5的积是210,那么一个因数42扩大100倍后积为() 5. 67000×8=536000,那么67×8=() 二、选择题 1.一长方形公园面积为15公顷,将公园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的2倍,扩建后公园的面积是( )公顷。 A.15 B.60 C.30 D.150 2.下面算式的积与240×30的积不相同的是()。 A.120×60 B. 2400×3 C.480×15 D. 2400×300 1一个长方形面积为240平方米,宽为4米,将这个长方形的宽扩大3倍,长不变,扩大后绿地的面积是多少?

2.一辆客车4小时行了232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它12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答案喜子的6商铺(淘宝店):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cf8203876.html,/Ri466E4微店:http//shop83755268.vpubao/ 一、填空 1.一个数和25相乘的积是15000,如果这个数缩小100倍,积变成(150 )。 2.李师傅平均每天加工360个零件,一个月工作22天。一个月加工(7920 )个零件。 3.如果18×24=432,那么(18÷2)×(24×2)=(432 )。 4.42与5的积是210,那么一个因数42扩大100倍后积为(21000 ) 5. 67000×8=536000,那么67×8=(536 ) 二、选择题 1.一长方形公园面积为15公顷,将公园的长和宽分别扩大到原的2倍,扩建后公园的面积是( B )公顷。 A.15 B.60 C.30 D.150 2.下面算式的积与240×30的积不相同的是(D )。 A.120×60 B. 2400×3 C.480×15 D. 2400×30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4.3 积的变化规律优秀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1、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预设:积的变化与谁有关?变化规律是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例题进行整理,就是这节课的的自探提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5分钟)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58页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从上往下观察第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第二个因数怎样变化?积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2)从上往下观察第二组题,第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第二个因数有什么特点?积有什么变化?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写出来。 (3)你能用一句话将两组题中已经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吗?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12 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20×4=80 10×4=40 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8分钟)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 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4、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检验一下。 8×50 = 400 16×50 =( 800 ) 32×50 =( 1600 ) 8×25 =( 200 )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 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四、质疑再探:(5分钟) 预设中的问题,看得到解决没有? 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 (预设:1、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乘几,积怎样变化? 2、 2、两个因数相乘,两个因数同时除以几,积怎样变化? 3、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 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五、运用拓展(15分钟)

苏教版四级数学下册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级数学下册最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积的变化规律 上课时间:2018年4月9日 教学内容第33页例4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题组比较,使学生体验探索规律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其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时积的变化规律,掌握这一规律,初步了解这一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性: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乘法运算的简单规律。 难点:理解积的变化与乘数变化的关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先仔细观看一段一分钟小视频,狗蛋和锤子在小卖部买冰淇淋,锤子很快算出买冰淇淋的钱,让狗蛋特别崇拜。 从中你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回答,师板书:冰淇淋×6= 冰淇淋×12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积的变化规律。 出示课题,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回忆乘法算式中各名称。出示几个口算算式,指名说出第一个数叫什么?第二个数叫什么?得数叫什么?板书:乘数,乘数,积。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表格出示表格,要求算一算,填一填。分步提问: 1).表里已经计算了哪两个数的积,是多少? 2).第二、第三行应该计算哪两个乘数的积?第四第五行呢? 3).按照以上方法,完成表格。 2. 小组探究。 (1)探究提示: A.第二行算式与第一行相比。第一个乘数、第二个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xx小学 xxx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积的变化规律》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 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 本方法和经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解决实际问题导入 光明小学想要新购一批教材,每本8元钱,买20本要多少钱?40本呢?60本呢?师:谁会列式? 8x20=160(本) 8x40=320(本) 8x60=480(本)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有一个因数都是8 预设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大,积也越来越大 师:哦,你是从上往下看的,那还能怎么看呢? 预设3:还可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来越小,积也越来越小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求积的变化规律 (一)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会怎么变化”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积的变化情况 师:为方便研究,可以称这三个算式分别为(1)式,(2)式和(3)式。如果把(1)式作标准,(2)式和(3)式分别与(1)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 现在我请同学来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1:这三题都有一个相同的因素,是8 预设2:20到40扩大了2倍,160到320也扩大了2倍;20到60扩大了3倍,160到1200也扩大了10倍 预设3:2到200扩大100倍,12到1200也扩大100倍 这些都是你们的发现,你们的眼睛可真会观察。那有哪位同学能将前面这些同学说的发现,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两数相乘,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几倍,积也跟着扩大相同的倍数。(板书)(多请几个同学说说)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积的变化情况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思考好的可以小声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发现 师:有哪个同学想要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的? 预设1:以(3)式为标准,拿(2)式和(1)分别与(3)式比,看因数和积怎样变的? 预设2:(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也除以2。 预设3:(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3,积也除以3。 预设4:老师,我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刚刚同学们又说了这么多的发现,有谁能够像刚刚我们总结的那条规律一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跟着缩小相同的倍数。(板书) 3、整体概括规律 师:抬头看黑板,一起将我们发现的这两条规律也读一遍。有哪位聪明的同学能将这两条规律并成一条规律呢?谁来试一下 两数相乘,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缩小)几倍,积也跟着扩大(缩小)相同的倍数。(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4、练习 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发现和概括,我们知道了有这样的变化,那现在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规律。 (1)书本58页的做一做(先用我们刚刚总结的规律进行计算,然后在用笔算进行验证) (2)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积的变化规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积的变化规律》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教材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不同于概念课需要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数学化的过程,也不同于应用课需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生活化的过程,它属于方法与规律这一课型,是纯数学的一块知识。我觉得本节课无需设计太多的情境,而应该以数学本身的内在规律性去打动学生,吸引学生。要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规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 2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一位同学在计算“42×5”时,将乘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这位同学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乘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乘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化规律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积的变 化规律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4、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口算:30×400= 26×100=10×650= 6×110=2.导入:动车的速度可达6千米/分钟,算一算它开2分钟会行多少千米?20分钟呢?200分钟呢?

引导发现:随着动车行的时间越来越多,所行的路程越来越长。同学们,在刚刚所列的三个乘法算式中,它们之间的因数有什么变化,积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的(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另一个因数不变,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一】、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例3)1、观察下面一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1)6×2=12 6×20=120 6×200=1200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你能根据上面算式发现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一组算式吗?试试看 3×100= 9×100= 27×100=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3、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一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2)20×4=80 5×4=XX×4=40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4、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二】、验证规律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

四年级数学上学期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公开课)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丹江口市肖家沟小学王正学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就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就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就是合情的推理能力,就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归纳规律——验证规律,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一般现象中寻找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提供必要的思维模式。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我注重开发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这一组算式去发现问题从而去经历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四个层次的学习。在这四个层次的学习中,学生将会通过观察、探索、交流、归纳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与经验,体验发现规律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就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与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与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究,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再归纳总结)

2015苏教版积的变化规律

教案首页 课题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课型新授教学 课时1 授课 时间 学情分析学习基础 学习困难预测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体验“猜想-验证”这一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科学的探究素质。 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 重点 经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教学 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 主要环节的效果(一)激情引趣导标 出示表格,揭示课题 导标: (二)自主探究导学出示例4和自主学习活动单。 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学习 情况,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 (三)互动提升导议1、梳理学生的猜想:“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 乘几”。 2、要求举例论证猜想 3、指名展示举例 4、猜想正确:“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积的变化规律)(四)检测反馈导评 引导学生交流 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能应用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活动单: 1)算一算:如果一个乘数20不变,另一个因数3乘2,积是多少?(2)说一说:这里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2,积是怎么变化的?(3)想一想:如果20不变,把3乘10,积又是多少?可以怎么算?这一次积又是怎么变化的? (4)猜一猜:这个规律 . 展示交流: 每小组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补充,其他组成员质疑。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任选两个因数并计算出积,按要求变化乘数 小组推选代表,展示举例 1.做’练一练”第1题。 独立填表,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 2. 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做法和想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一个因数是怎样变化的,再直接填出积。 集体交流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想法。 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人教版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积的变化规律》一课进行说课,我从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教学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采用尝试教学法,着重先练后讲,先试后导,练在当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 激趣导入,猜想规律 本节课算式的呈现我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例如,每人有两只手,2人有多少只手?5人呢?10人呢?每人有10个手指头,2人有多少个手指头?20人呢?200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三个乘法算式写到黑板上。接下来提出问题,观察、比较这三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此环节我分四步进行,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研究一个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

人教版 数学《积的变化规律》

四上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第57页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一、问题情境,创境激趣: 师:听说你们这两天在学乘法口算,小徐老师说你们的口算很厉害。今天我就给你们带来了两组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1、完成两组口算题,请你快速算出得数。 6×2= 20×4= 6×20= 10×4= 6×200= 5×4= 问:“6×200= ”你是怎样口算的? 2、观察这2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1)第一组算式都有6,第2组算式都有4。 (2)2变成20、200.,20变成10、5。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板书:不变,变,变 师:通过2组算式的观察,我们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积也在变。那么积的变化和因数的变化有联系吗?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板书:?)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规律: (一)“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变化规律。 1、仔细观察第一组算式,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积

又在怎样变化? 6×2= 6×20= 6×200= (1)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 (2)请学生说说你所观察到的变化。 a.学生无序说观察到的变化。 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将题目编个号,谁能有序的比一比? b.学生可能会说:1式和2式比6不变,2×10= 20,12×10=120 ,因数×10,积也×10。 2式和3式比6不变,20×10= 200,120×10=1200 ,因数×10,积也×10。 1式和3式比6不变,2×100= 200,12×100=1200 ,因数×100,积也×100 c.师引导学生回顾:在口算6×200 时,就是先将3式看成1式,先算6×2=12,因为2×100=200,所以12×100=1200,得到3式的结果。口算时我们就是在利用乘法的这种变化规律在计算的。(放在这里不舒服) 2、归纳规律: 师: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化,积也在变化。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同伴交流并反馈: 调整板书: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1、刚才我们研究了第一组算式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观察比较第二组算式: 20×4= 10×4= 5×4= 问:通过第二组的乘法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将你发现的规律与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2)汇报: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板书)(3)你能上台来解释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根据算式解释规律,老师完善并对算式图示理解除以几的变化) (4)师:经过大家的解释,我们发现第2组算式还真的存在这种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积的变化规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 4 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3页的例4,练一练的第1-2题,练习六的第1-4题。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2.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应用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创设问题。 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 问题一:小明能算出这个算式的正确答案吗? 问题二:那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2.导入新课。 在乘法里面,两个因数相乘就得到了积,那因数的变化是否也会引起积的变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 (1)让学生独立计算,填写表格。 (2)指名汇报,课件出示学生完成的表格。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独立观察。 2

请同学们自己观察表格中的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想一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怎样变化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交流。 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全班,了解各小组的交流情况。 (3)全班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可以让参与汇报的学生到讲台前运用实物投影进行汇报。 汇报预测: 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 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 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 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 (4)概括规律。 提问:谁能将刚才四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概括,说一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后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等于原来的积乘几。 3.验证规律。 引导: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要急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再找一些例子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有同样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 (2)交流验证的情况。 4.解决课堂导入时的问题。 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答案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汇报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 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