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第3章 液体 3_1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案 鲁科版

高中物理 第3章 液体 3_1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案 鲁科版
高中物理 第3章 液体 3_1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案 鲁科版

3.1 液体表面的张力

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了解表面张力系数。

(2)知道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的特点。

(3)了解毛细现象及其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2.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注意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要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液体表面有收缩趋势,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细管中液面上升和下降等现象。

2.液体表面收缩现象、浸润与不浸润现象和毛细现象的分子动理论解释是这节课的难点。表面张力的含义也是让学生不易接受的概念,只能作初级的介绍。

教具

1.油滴在水和酒精混合液里呈球形:长方形玻璃缸、酒精和水适当的比例兑成混合液、车用机油,滴入水中呈圆球形悬浮其中。

2.带有绵线的铁丝环、有木把的钢针、烧杯、肥皂液、酒精灯。

3.演示浸润和不浸润:水银、水、玻璃板、锌片、烧杯、实物投影幻灯。

4.演示毛细现象:一组毛细管(内径大小不同)、两臂直径不等的U形玻璃管(两臂的直径比例差别大些)、水、水槽、水银、水银槽、支架、实物投影幻灯。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液体与固体、液体相比较,它在宏观上突出的特性是没有一定形状,具有流动性。但它具有一定的体积,而且不易压缩,这方面特点比较接近固体。从微观上看,液体内部分子也是密集在一起的,分子间距较小,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大。液体分子运动主要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在很小区域内,液体分子是有规则排列的。但是液体分子区别于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没有长期固定的平衡位置,不断移动,造成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有很多区别于固体和气体的性质,今天只研究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层的性质和液体与固体的接触层的一些性质。

新课教学

一.液体的表面现象

(1)演示实验:长方形玻璃缸内,润滑机油在水和酒精混合液内,呈圆球形悬浮。

我们知道相同体积的各种形状中,只有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润滑油在混合液内呈球形,说明液体表面有收缩到最小的趋势。

演示实验:用肥皂水做实验来证明液面有收缩趋势。

①把一根棉线拴在铁丝上(棉线不要拉紧),铁丝环在肥皂水里浸过后,环上出现肥皂水的薄膜,用热针刺破铁丝环上、棉线两侧肥皂水薄膜的任意一部分,造成棉线被另一侧薄膜拉成弧形,棉线被拉紧。

②把一个棉线圈拴在铁丝环上,让环上布满肥皂水的薄膜。如果用热针刺破棉线圈内的那部分薄膜,外边的薄膜会把棉线拉紧呈圆形。

以上实验说明液体表面好像紧张的橡皮膜一样,具有收缩的趋势。

(2)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微观解释

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形成一薄层,叫表面层。由于表面层上方是气体,所以表面层内的液体分子受到周围分子作用力小于液体内部分子,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分子稀疏一些,这样表面层分子间引力比液体内部更大一些。在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处于平衡状态,而表面层内由于分子引力较大,因此表面层有收缩的趋势。 (3)表面张力和表面张力系数

液体表面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叫表面张力。如同一根弹簧被拉伸后,其中的一圈与另一圈之间有收缩作用一样。

说明表面张力的方向垂直液面分界线,又与液面相切。

表面张力系数是液体表面上单位长度分界线上的表面张力。同一种液体温度升高,表面张力系数减小。不同液体表面张力系数不同,如水银的表面张力系数较大,而水又比酒精的表面张力系数大。

二.浸润和不浸润

(1)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两块洁净的玻璃片上各滴一滴水和一滴水银,观察两种液滴在玻璃片上的状态。 再用洁净的玻璃片分别浸入盛有水和水银的烧杯内,玻璃片从水中取出时其上附着一层水,而玻璃片从水银中取出时玻璃片上不附着水银。

(2)说明浸润和不浸润的定义

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与固体的接触面扩大而相互附着的现象叫做浸润。如果接触面趋于缩小而不附着,则叫做不浸润。

(3)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烧杯内水面和另一烧杯内水银面。

由于液体对固体有浸润或不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或下降,液面弯曲,形成凹形或凸形的弯月面。

(4)浸润和不浸润的微观解释

液体与固体接触处形成一个液体薄层,叫做附着层。附着层里的分子既受固体分子的吸引,又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如果受到固体分子的吸引力较弱,附着层的分子就比液体内部稀疏,在附着层里分子间吸引力较大,造成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缩小的趋势,形成不浸润。反之,如果附着层分子受固体分子吸引力相当强,附着层分子比液体内部更密集,附着层就出现液体相互推斥的力,造成跟固体接触的液体表面有扩展的趋势,形成浸润。

讨论课本中习题里讲到的缝衣针放在水面上不沉没、布雨伞不漏雨水等现象。三.毛细现象

(1)演示实验:

用实物投影幻灯来观察几根内径粗细不同的细玻璃管插入一浅水槽中,管内水面高出水槽里水面,而且越细的管,水面上升得越高。

用两侧直径大小不等的U形玻璃管,放入水银后,细管内水银面低于粗管水银面。 (2)毛细现象的定义:

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

下降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3)毛细现象的解释:

解释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上升的现象。浸润液体与毛

细管内壁接触的附着层有扩展的趋势,造成液体与空气接

触面弯曲,呈凹形弯曲,液面与管壁接触的附近的表面张

力是沿液面切线方向向上的。表面张力有使液面收缩趋势,造成管内液柱上升。直到表面张力向上的拉引作用与管内升高的液柱重力平衡,管内液体停止上升,液柱稳定在一定的高度,如图所示。细管越细,即管截面积小,那么液柱上升高度就越大。 可用相似的分析方法,解释不浸润液体在毛细管里下降的现象。

(4)举例说明毛细现象的应用:

纸张、棉花脱脂后能够吸水的原因在于其内部有许多细小的孔道,起到毛细管作用。

田间农作物的重要管理措施是锄地松土,防止土地板结,其目的是破坏土壤里的毛细管,使地下水分不会快速引上而蒸发掉。

课堂小结

1.液体与气体接触的表面有收缩的趋势,液面内相邻两部分之间的彼此相互吸引力叫表面张力。

2.液体与固体接触的表面存在着附着层,由于附着层有收缩和扩展两种趋势,形成液体对固体有浸润和不浸润现象。

3.毛细现象是液体对固体浸润和不浸润现象在细管中的体现。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

表面张力教案doc

09物理师范一班刘朋朋 课题:第二章第五节《液体的表面张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液体表面张力的有关现象 (2)掌握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3)养成细心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液体的表面张力的过程 (2)学习从物质的分子间作用力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物理世界的奇妙现象,从细微之处探究自然规律的奇妙,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重点: 1)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2)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三、难点: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水槽肥皂水拴有棉线的铁丝圈 七、教学过程 总思路 首先通过观察活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做肥皂膜和棉线实验,提出液体的表面张力定义并分析实验;接着把做好的钢针、硬币浮在水面实验,从微观方面进行解释,让学生理解表面张力存在的原因及方向,放flash动画让学生更形象认识液体的表面张力;小结本节所学内容,最后提出思考题。 具体 导入:从日常生活现象出发,提出三个生活中的问题: 为什么早晨的露珠是球形的呢? 为什么蜥蜴会在水面上行走而不掉入水中呢? 为什么硬币会浮在液体的表面上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物理的课堂来学习液体的表面张力。 (一)、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实验探究活动) 肥皂膜与棉线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 同学们你们的课桌上有肥皂水和栓有棉线的铁丝圈,我们要用这些实验用具做一个小实验,拿起桌子上的铁丝圈,把系有棉线的铁环放入肥皂水中,拿出时,铁环上布满一层肥皂膜。刺破一侧肥皂膜,观察另一侧肥皂膜和棉线的变化。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1、捅破薄膜前棉线处于松弛状态; 2、捅破棉线左侧的薄膜,右侧的薄膜处于收缩趋势,使棉线处于绷紧状态;捅破棉线

最新用焦利氏称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说课讲解

系级姓名日期No. 评分: 实验题目:焦利氏秤法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 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用焦利氏秤法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的方法,加深对 液体表面张力的理解。 实验原理: 液体表层内分子力的宏观表现,使液面具有收缩的趋势。想象在液面上划一条线,表面张力就表现为直线两侧的液体以一定的拉力相互作用。这种张力垂直于该直线且与线的长度成正比,比例系数称为表面张力系数。

系 级 姓名 日期 No. 评分: 把金属丝AB 弯成如图 (a)所示的形状, 将其悬挂在灵敏的测力计上,浸到液体中,缓缓提起测力计时,金属丝就会拉出一层与液体相连的液膜,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测力计的读数逐渐达到一最大值F (超过此值,膜即破裂)。。由于液膜有两个表面,若每个表面的力为F ',则由 '2F mg F += 得 2'mg F F -= (1)

系级姓名日期No. 评分: 表面张力F’的大小与分界线的长度成正比。即 =' l Fσ (2) σ称为表面张力系数,单位是N/m。表面张力系数与液体的性质,杂质和温度有关。测定表面张力系数的关键是测量表面张力F',应用焦利氏秤液膜即将破裂可以方便地测量表面张力F'。 实验器材:焦利氏秤,自来水,肥皂水,金属丝,金属圈,钢板尺。 实验内容: 1、确定焦利氏秤上锥形弹簧的劲度系数k; 2、测量自来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系级姓名日期No. 评分: 3、测量肥皂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数据记录处理: 1、确定焦利氏秤上锥形弹簧的劲度系数k m /g .0 .5 1 .0 1 .5 2 .0 2 .5 3 .0 3 .5 .0 x /cm 2 .87 3 .38 3 .86 4 .36 4 .88 5 .42 5 .93 6 .48 .0 (1)作图法:

液体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液体的表面张力》 选用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选手姓名:卢炜杰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 参 赛 教 学 设 计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课题】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二章第五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液体的基本性质和液晶的基础上对液体性质的进一步探讨,与上一节的内容构成了液体单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主要基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本节内容是分子动理论的综合拓展和运用。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表面张力的宏观现象,二是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前者重在让学生掌握表面张力的概念,认识液体的表面现象及生活应用;后者重在使学生进一步液体认识表面张力的微观实质,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分析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2.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引入课堂。然后通过两组肥皂膜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分子动理论的有关知识,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最后,教材通过“讨论与交流”和“实践与拓展”栏目,分别设置了表面张力的实例解释和课后实践任务。 4.教材的特点: (1)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强调实验和观察,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2)重视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建立过程和产生原因的定性分析。 (3)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差异性,加强内容的选择性。 5.教材处理: (1)适当地调整微观解释的教学思路 教材侧重于从“分子势能”的角度解释液面的收缩现象,提出“势能总有减少的趋势,因此液面具有的收缩趋势”。虽然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分子势能的概念并没有明确提出,也没有经过强化和巩固。因此对学生而言,直接运用势能的观点解释液面的收缩具有较大困难,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误以为“液面是向内收缩的”。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实际认知水平,主要从分子力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保证了知识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表面张力的方向,势能的观点则作为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从而体现新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教材在引入和应用环节设置了一些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而考虑到物理、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适当地增加了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的实验报告

xx 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力敏传感器的原理和方法 (2) 了解液体表面的性质,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二【实验内容】 用力敏传感器测量液体表面的张力系数 三【实验原理】 液体具有尽量缩小其表面的趋势,好像液体表面是一张拉紧了的橡皮膜一样。 这种沿着表面的、收缩液面的力称之为表面张力。 测量表面张力系数的常用方法:拉脱法、毛细管升高法和液滴测重法等。此试验中采用了拉脱法。拉脱法是直接测定法,通常采用物体的弹性形变(伸长或扭转)来量度力的大小。液体表面层内的分子所处的环境跟液体内部的分子不同。液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四周都被同类的其他分子所包围,他所受到的周围分子合力为零。由于液体上方的气象层的分子很少,表层内每一个分子受到的向上的引力比向下的引力小,合力不为零。这个力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所以分子有从液面挤入液体内部的倾向,并使得液体表面自然收缩,直到处于动态平衡。 假如在液体中浸入一块薄钢片,则钢片表面附近的液面将高于其它处的,如图1所示。 由于液面收缩而产生的沿切线方向的力Ft 称之为表面张力,角φ称之为接触角。当缓缓拉出钢片时,接触角φ逐

渐的减小而趋于零,因此Ft方向垂直向下。在钢片脱离液体前诸力平衡的条件为 F = mg + F t (1)其中F是将薄钢片拉出液面的时所施加的外力,mg为薄钢片和它所沾附的液体的总重量。表面张力Ft与接触面的周长2(l+d)成正比,故有Ft = 2σ(l+d),式中比例系数σ称之为表面张力系数,数值上等于作用在液体表面单位长度上的力。将Ft代入式(1)中得 (2) 当用环形丝代替薄钢片做此实验时,设环的内外直径为D1、D2,当它从液面拉脱瞬间传感器受到的拉力差 f = F–m g =π(D1+D2)σ,此时 (3)只要测出力f和环的内外直径,将它们代入式(3),即可算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σ。式中各量的单位统一为国际单位。 四【实验仪器】 (1)FD—NST—B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 (2)砝码六个,每个质量 五【实验步骤】 (1)开机预热。 (2)清洗玻璃器皿和吊环。 (3)在玻璃器皿内放入被测液体并安放在升降台上。 (4)将砝码盘挂在力敏传感器上,对力敏传感器定标。 (5)挂上吊环,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当环下沿全部浸入液体内时,转动升降台的螺帽,使液面往下降。 记下吊环拉断液面瞬间时的电压表的读数U1,拉断后瞬间电压表的读数U2。则f=(U1-U2)/B 六【实验注意事项】 (1)轻轻挂上吊环,必须调节好水平。 (2)在旋转升降台时,尽量是液体的波动要小。

最大泡压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实验数据处理

最大泡压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实验数据处理 1.安装Origin 7.0软件并双击打开; 2.在A[X]和B[Y]数据列分别输入正丁醇浓度和相对应的最大压力差; 3.在空白处点击鼠标右键,点击“Add New Column(增加新列)”增加新的数据列C[Y]; 4.右键单击C[Y]数据列,点击“Set Column Values(设置列值)”,在对话框中输入计算程序计算正丁醇的表面张力:“(0.0728/566)*col(B)”,输入完毕之后点击“OK”,这时在C[Y]中就得到了不同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 注意在“(0.0728/566)/col(B)”公式中,“”0.0728“为实验温度下水的表面张力,各组的数据可能不同,”566“为测定的水的最大压力差,各组也是不同的,输入你组测定的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5.选中C[Y]数据列,点击“Analysis(分析)→Non-linear Curve Fit(非线性曲线拟合)→Advanced Fitting Tool (高级拟合工具)”,出现数据拟合对话框。 6.点击对话框中的”Function(函数)→New(新建)”,建立新的拟合函数。

7.在“Example(样本)“框内输入你指定的拟合函数:”y=p1-p2*ln(1+p3*x)“,并将”Number of Parameters(参数数量)“设为3,将”Form(形状)“设为”Equations(方程式)“,点击“Save(保存)”保存,这时我们的拟合函数设定完毕 8.点击“Action(执行)→Dataset(数据列)”,出现参数指定对话框。”点击在对话框顶部的列表框内单击y 变量,然后在“Available Datasets(可用数据列)”列表框中单击“Data1 -c”; 单击“Assign(赋值)”命令按钮。即y 变量对应于Data1-C 数列。同样可指定x 变量对应于Data1-A 数列. 9.点击”Action(执行)→Fit(拟合)“,出现曲线拟合对话框。将“P1、P2、P3 ”初始值均设为“1”。点击“100 Iter”按钮2 ~5 次,直至参数值不变即可。同时拟合出的曲线将出现在绘图框中。点击“Done(完成)”,在曲线对话框出现了拟合参数值(也可见曲线下面的数据框,给出了P1、P2、P3的数值,带入y=p1-p2*ln(1+p3*x),得到拟合的函数,其中y为表面张力,x为浓度),代入自定义的函数式中,即为由数据拟合的函数表达式,绘图框中的曲线即为拟合曲线。 10.求算曲线各点对应斜率dγ/ dc。按上述方法得到拟合曲线后,鼠标右键点击绘图框“1”,出现快捷菜单,点

张健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案)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麻涌中学张健【课题】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高中物理粤教版选修3-3 第二章第五节《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研究是学生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感性知识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性质,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来展开的,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为本章液体性质拓宽了知识面,而液体的表面张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节知识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 2、教材内容安排:通过自主实验让学生总结体验液体表面的性质,以液体的表面研究为主线,让学生思考与讨论,继而通过微观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张力。 3、教材的特点:第一,注重学生活动,突出实验探究; 第二,重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4.对教材的处理:本节教材以液体的表面有何性质为主线,并结合一些生动形象的实验将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液体表面张力微观解释等知识逐层展开,最后通过总结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体现了物理学科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知识与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对物质形态有一定的认识,学过液体的知识。 3.学生的认识特点:在学习本节知识以前对某些液体表面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对液体表面张力的感性认识,但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而且缺乏一定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液体表面张力有关的现象 (2)掌握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液面呈现的现象、大胆预测,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通过讨论和理论分析,学习从物质的分子间作用力解释宏观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希望能增强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善于分析的科学态度 (3)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 1)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 2)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液体表面张力的方向,液体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类比比较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节教学设计注重以问题为先导,把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类比比较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旧知识中获取新知识。 (2)讲授法 通过老师形象生动、富于引导式的讲解,辅以演示实验、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启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讲授知识的

液体表面张力实验报告

液体表面张力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 实验一、一元硬币上能承载几滴水? 水是由水分子组成,它们之间不是独来独往的,而是互相吸引,甚至三三两两地结合。处在中间的水分子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其他水分子的包围,受力均匀。可是处在水面的水分子情况不同,它的一面与空气接触,没有来自其他水分子的吸引力,使得它受力不均匀,水的表面好像一块张紧的弹性薄膜。 由于液体的表面有这种奇特的存在,就使得液体的表面总是处在被绷紧的状态,并尽量收缩到最小。由于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球的面积最小,所以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肥皂泡、小露珠、水银滴等也

就都收缩成球形了。一元硬币上能承载的水滴也相应增加了。 实验二、订书针、一分硬币能浮在水面上吗? 小木块入水后,撤掉压力还能上浮是因浮力作用,而订书针、硬币入水后,由于表面张力被破坏下沉,原来浮在水面是因水的表面张力。 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做一做,亲自去感受去体验,做个科学小达人吧! 处于表面的液体分子(球状模型,液体分子排列紧密),以分子B为中心的球面中的一部分在液体当中,另一部分在液面之外,由于对称性可知,CC'和DD'之间部分的受到的合力等于零;对B有效的作用力是由球面内DD'以下的部分受到的向下合力。由于处在边界内的每—个分子都受到指向液体内部的合力,所以这些分子都有向液体内部下降的趋势,同时分子与分子之间还有侧面的吸引力,即有尽量收缩表面的趋势。

以最简单的气液相界面为例,液相内分子周围所受的力是对称的,彼此相互抵消,但表面层分子由于受力不均衡,其结果受到垂直指向液体内部的拉力,所以液体表面都有自动缩小的趋势。如果要扩大表面就要把内层分子移到表面上来,这至少需要克服表面分子的拉力而做功。实际上液体分子内部所受的力是分子间作用力当然也包括氢键。因此,简单地说表面张力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微观作用在宏观上的表现。

认识液体-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下)科学 《认识液体》说课稿 焉耆县二小:果琴琴 一、说课标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三课。 2、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依据物质世界板块中关于“物体的特征”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它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认识固体和液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在现阶段完成对固体和液体的认识,体现“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多种多样的方法的设计思想。 《认识液体》是本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已学习了《认识固体》。了解了固体的一些性质,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认识液体。 本课是以液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液体,了解液体的常见性质,引发学生对液体其他性质的认识。在探究液体性质的过程中,学会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研究以及运用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实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目标——认识液体。 3、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有性质。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2)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广漠,知道液体的颜色、味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快乐。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验液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的性质。 三、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这样说到:“学生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有这样的一个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要依据”。因此,本课为了让学生认识液体的性质,我设计了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等,为学生全面认识液体的多和种性质,提供多种探究方法。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以①自主学习,②提出疑问,③实验探究,④合作学习等方式,使学生知道表述一种液体只从它的颜色、气味、味道等这些表面性质是不够的,还要从它的形状、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多方面、多角度去说,才能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全面,通过这一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四、说教学过程 亲复种标准的基本理论,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我根据这一理念,运用简单易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讨论研究方法——实验验证——得出结论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根据学生在上一课中所学《认识固体》的知识,引出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认识液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猜这些常见液体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凭什么来判定。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颜色、透不透明、气味、味道,接着向学生交代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性质) 这样以旧引新的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急于了解、认识液体的其他性质。 (二)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 这是本课突破重点、难点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时机。 1、引导学生知道还能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液体的性质。 2、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猜测——怎样研究——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各小组一边做实验一边完成表格的填写。 4、各小组汇报实验经过、发现及得出的结论。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表面张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水的表面张力》 【活动来源】 喜欢玩水是幼儿的本性,每次喝完牛奶、豆浆,让幼儿去卫生间洗杯子时,他们都留恋往返。洗手时也要趁机玩一下水。一次,我正准备去卫生间训斥一批玩水的幼儿时,发现四个小伴侣围着水池全神贯注地看着什么。我批评的话语到了嘴边又收了回来,好奇地走过去,本来他们在观察:一枚生锈的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张子依在教室里捡到的回形针)……带着这个不解之谜,我翻阅了资料,本来水的外貌张力这么神奇……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注与水的外貌张力有关的科学现象,萌发幼儿好奇、好问、反思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认知目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实验,探索发现水的外貌张力。 3、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安插:教室四周放四个大塑料盆,供幼儿做回形针的实验。四张桌子,别离放差别的实验材料。电视,影碟机。 2、材料准备:纸船、爽身粉、洗手液、硬币、回形针、托盘、水(供幼儿做水的外貌张力的实验)。

3、资源准备:制作课件(往一次性塑料杯里加硬币和在水面上托硬币的实验,五幅有关水的外貌张力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说一说。幼儿玩回形针的实验,探索发现水的外貌张力。 1、出示回形针,交待实验要求。 如果把回形针放在水里会怎样?如果把回形针托在皱纹纸上放 在水里又会怎样? 2、师幼共同玩回形针放在水里的实验。 小结:直接放在水里回形针会沉下去,托在卫生纸上放在水里,纸沉下去,回形针浮在水面上。水很神奇,它的外貌能承受轻微的压力,这就是外貌张力。 二、看一看,想一想。看课件:往乘满水的杯子里加硬币,水面会慢慢的高而水不会流出来,因为水的外貌张力就象人的皮肤一样,让水不会流出来。资助幼儿理解水的外貌张力。 三、试一试,找一找。幼儿通过实验继续感知水的外貌张力。 1、介绍四组实验材料:第一组有纸船、吸管、眼药水的空瓶、沐浴露,你们可以大胆的尝试,让纸船在水里动起来。第二组有爽身粉,洒些爽身粉在托盘里,用眼药水的空瓶吸一点洗发水,滴在爽身粉上,观察爽身粉的变革。第三组有回形针、缝衣服的针、纸,你们想措施让它们浮在水面上。第四组有塑料杯、硬币、水,你们可以加硬币在杯子里,观察水面的变革,也可以试试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你

液体表面张力实验报告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液体表面张力性质以及表面张力系数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2、理解拉脱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基本原理,了解测量方法。 3、了解用液体界面张力仪定标测量微小力的思想和方法。 4、了解液体界面张力仪的调节使用方法和校准方法。 5、熟悉实验的具体内容. 6、拟定出合理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原理] 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的重要特性,它类似于固体内部的拉伸应力,这种应力存在于极薄的表面层内,是液体表面层内分子力作用的结果。作用于液面单位长度上的表面张力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用来度量表面张力的大小。表面张力系数不仅与液体的种类有关,而且还与温度、纯度、表面上方的气体成分等有关.物质液体状态的许多性质都与液体的表面张力相关,如毛细现象、浸润现象等。因此,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常用方法有:拉脱法,液滴测重法和毛细管升高法等。拉脱法是一种直接测定法,通过物体的弹性形变(拉伸或扭转)来度量力的大小,如扭力天平法、焦力称法等。 实验中采用拉脱法测量水与空气界面的表面张力系数。通过实验可以重点学习如下内容:(1)实验方法:测量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拉脱法。(2)测量方法:用液体界面张力仪定标测量微小力的方法。(3)数据处理方法:质量标准曲线的绘制方法.(4)仪器调整使用方法:液体界面张力仪的调整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整液体界面张力仪水平和零点,达到待测状态. 2、准液体界面张力仪。 (1)金属环上放一块小纸片,仪器调零。包括两个方面的调节:第一,调节刻度盘蜗轮,使零刻度线与游标零线重合,即读数为零;第二,调节调零微调蜗轮,使吊杆臂上的指针与平面反射镜的红线重合。 (2)在小纸片上放质量0.0005kg的砝码,测量金属环单位长度的受力F,即调节刻度盘蜗轮使指针与红线重合时刻度盘的读数. (3)计算理论值F0=mg/π(d1+d2)。 (4)比较测量值F与理论值F0,如果二者相等,说明校准准确;若不相等,调节两个吊杆臂,保证两臂的长度等值缩短或伸长,使刻度盘上的读数F与理论值F0相等.重复测量几次,直至二者一致为止. 3、测量绘制质量标准曲线。 (1)仪器校准后,放置不同质量m的砝码,记录刻度盘的读数f。 (2)以m为横坐标f为纵坐标绘制质量标准曲线。

用拉脱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物理实验报告

用拉脱法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液体表层厚度约m 10 10 -内的分子所处的条件与液体内部不同,液体内部每一分子被周 围其它分子所包围,分子所受的作用力合力为零。由于液体表面上方接触的气体分子,其密 度远小于液体分子密度,因此液面每一分子受到向外的引力比向内的引力要小得多,也就是说所受的合力不为零,力的方向是垂直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该力使液体表面收缩,直至达到动态平衡。因此,在宏观上,液体具有尽量缩小其表面积的趋势,液体表面好象一张拉紧了的橡皮膜。这种沿着液体表面的、收缩表面的力称为表面张力。表面张力能说明液体的许多现象,例如润湿现象、毛细管现象及泡沫的形成等。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常要涉及到液体特有的性质和现象。比如化工生产中液体的传输过程、药物制备过程及生物工程研究领域中关于动、植物体内液体的运动与平衡等问题。因此,了解液体表面性质和现象,掌握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方法是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方法通常有:拉脱法、毛细管升高法和液滴测重法等。本实验仅介绍拉脱法。拉脱法是一种直接测定法。 【实验目的】 1.了解326FB 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测定仪的基本结构,掌握用标准砝码对测量仪进行 定标的方法,计算该传感器的灵敏度。 2.观察拉脱法测液体表面张力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并用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定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加深对物理规律的认识。 3.掌握用拉脱法测定纯水的表面张力系数及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实验原理】 如果将一洁净的圆筒形吊环浸入液体中,然后缓慢地提起吊环,圆筒形吊环将带起一 层液膜。使液面收缩的表面张力f 沿液面的切线方向,角?称为湿润角(或接触角)。当继续提起圆筒形吊环时,?角逐渐变小而接近为零,这时所拉出的液膜的里、外两个表面的张力f 均垂直向下,设拉起液膜破 裂时的拉力为F ,则有 f g m m F 2)(0++= (1) 式中,m 为粘附在吊环上的液体的质量,0m 为吊环质量,因表面张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周边界长度成正比,则有 απ?+=)(2外内D D f (2) 比例系数α称为表面张力系数,单位是m N /。α在数值上等于单位长度上的表面张力。式中l 为圆筒形吊环内、外圆环的周长之和。 ) ()(0外内D D g m m F ++-= πα (3) 由于金属膜很薄,被拉起的液膜也很薄,m 很小可以忽略,于是公式简化为:

9固体液体说课稿

课题:固体与液体说课稿 说课人:边福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九章第一、二节内容,即固体和液体,讲述固体和液体的性质。这部分内容可以是第七章“分子动理论”的具体应用。关于固体,介绍晶体及其微观结构;关于液体,主要介绍液体的表面现象。2.课标要求 知道晶体,非晶体,多晶体,了解液体的表面张力 3、考纲要求 固体的微观结构、晶体和非晶体,直接考查,难度较低。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课标卷十年未直接考查 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 4.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知道晶体和非晶体在外形与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2)知道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通常说的晶体及性质是指单晶体,多晶体的性质与非晶体类似。 (3)能用晶体的空间点阵说明其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4)知道液体表面有收缩的趋势;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意义和方向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展学生的眼界,引起他们对研究固体与液体性质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5、教学点难点分析 (1)晶体与非晶体的微观解释 (2)液体的表面张力形成的原因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了解内容,学生小学和初中有一点基础,但用微观结构解释宏观特征比较抽象,教学时要尽量联系生活,尽量简单,不可深究。 三、说教法 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以导学案为依托,通过设置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找出内在的物理规律并结合练习进行教学,能有效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1、通过演示实验,引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逐各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特征及微观解释 3、通过演示实验,引出液体的表面张力 4.分析表面张力的成因及其特点 5、课堂练习 6、课堂小结 7、作业布置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 【 《液体的表面张力》 选用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选手姓名:卢炜杰 选手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 参 赛 教 学 设 计

《液体的表面张力》教学设计 【课题】液体的表面张力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 | 【教材】粤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二章第五节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在液体的基本性质和液晶的基础上对液体性质的进一步探讨,与上一节的内容构成了液体单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主要基于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因此本节内容是分子动理论的综合拓展和运用。 本节主要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表面张力的宏观现象,二是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前者重在让学生掌握表面张力的概念,认识液体的表面现象及生活应用;后者重在使学生进一步液体认识表面张力的微观实质,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分析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2.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观察液体的表面张力现象,解释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交流讨论日常生活中表面张力现象的实例。 3.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出发,通过展示一系列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引入课堂。然后通过两组肥皂膜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液体表面具有收缩趋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分子动理论的有关知识,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最后,教材通过“讨论与交流”和“实践与拓展”栏目,分别设置了表面张力的实例解释和课后实践任务。 4.教材的特点: (1)从学生所熟悉的现象入手,强调实验和观察,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

(2)重视液体表面张力的概念建立过程和产生原因的定性分析。 (3)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差异性,加强内容的选择性。 5.教材处理: (1)适当地调整微观解释的教学思路 ~ 教材侧重于从“分子势能”的角度解释液面的收缩现象,提出“势能总有减少的趋势,因此液面具有的收缩趋势”。虽然学生在本课前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但分子势能的概念并没有明确提出,也没有经过强化和巩固。因此对学生而言,直接运用势能的观点解释液面的收缩具有较大困难,同时也容易使学生误以为“液面是向内收缩的”。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和实际认知水平,主要从分子力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保证了知识点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表面张力的方向,势能的观点则作为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从而体现新课程中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教材在引入和应用环节设置了一些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而考虑到物理、技术和社会的紧密联系,适当地增加了表面张力在科技前沿方面的应用,以增长学生见闻,丰富课堂。 【学生情况分析】 1.兴趣特点:对物理表现出浓厚的因果认识、操作和概括兴趣,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液体的基本性质和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液体及其特性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 3.认识困难:学生对表面张力现象的认识仅停留于感性阶段,难以理解从各种现象中归纳液面的特点,难以理解液面中存在力的作用;虽然已经学习了分子动理论,但缺乏运用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分析、解释实际宏观热现象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难以理解表面张力的产生原因。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报告记录模板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报告记录模板

————————————————————————————————作者:————————————————————————————————日期: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目的】 1.了解水的表面性质,用拉脱法测定室温下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2.学会使用焦利氏秤测量微小力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仪器】 焦利秤,砝码,烧杯,温度计,镊子,水,游标卡尺等。 【实验原理】液体具有尽量缩小其表面的趋势,好像液体表面是一张拉紧了的橡皮膜一样。这种沿着表面的、收缩液面的力称之为表面张力。测量表面张力系数的常用方法:拉脱法、毛细管升高法和液滴测重法等。此试验中采用了拉脱法。拉脱法是直接测定法,通常采用物体的弹性形变(伸长或扭转)来量度力的大小。液体表面层内的分子所处的环境跟液体内部的分子不同。液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四周都被同类的其他分子所包围,他所受到的周围分子合力为零。由于液体上方的气象层的分子很少,表层内每一个分子受到的向上的引力比向下的引力小,合力不为零。这个力垂直于液面并指向液体内部。所以分子有从液面挤入液体内部的倾向,并使得液体表面自然收缩,直到处于动态平衡。 表面张力 f 与线段长度 L 成正比。即有: f = αL (1) 比例系数α称为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其单位为Nm-1。 将一表面洁净的长为 L、宽为 d 的矩形金属片(或金属丝)竖直浸入水中,然后慢慢提起一张水膜,当金属片将要脱离液面,即拉起的水膜刚好要破裂时,则有 F = mg + f (2) 式中 F 为把金属片拉出液面时所用的力;mg 为金属片和带起的水膜的总重量; f 为表面张力。此时, f 与接触面的周围边界 2(L+ d ),代入(2)式中可得α = F ? mg2( L + d ) 本实验用金属圆环代替金属片,则有 α= F ? mg π (d1 + d2 ) 式中 d1、d2 分别为圆环的内外直径。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详案反思评析:水的表面张力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科学实验活动教案详案反思评析:水的表面张力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喜欢玩水是幼儿的天性,每次喝完牛奶、豆浆,让幼儿去卫生间 洗杯子时,他们都留恋往返。洗手时也要趁机玩一下水。一次,我正 准备去卫生间训斥一批玩水的幼儿时,发现四个小朋友围着水池全神 贯注地看着什么。我批评的话语到了嘴边又收了回来,好奇地走过去,原来他们在观察:一枚生锈的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张子依在教室里捡到 的回形针)……带着这个不解之谜,我翻阅了资料,原来水的表面张力 这么神奇…… 【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关注与水的表面张力有关的科学现象,萌 发幼儿好奇、好问、反思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认知目标: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实验,探索发现水的表面 张力。 3、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 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教室四周放四个大塑料盆,供幼儿做回形针的实验。四张桌子,分别放不同的实验材料。电视,影碟机。 2、材料准备:纸船、爽身粉、洗手液、硬币、回形针、托盘、水(供幼儿做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 3、资源准备:制作课件(往一次性塑料杯里加硬币和在水面上托 硬币的实验,五幅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说一说。幼儿玩回形针的实验,探索发现水的表面 张力。 1、出示回形针,交待实验要求。 如果把回形针放在水里会怎样?如果把回形针托在皱纹纸上放在水 里又会怎样? 2、师幼共同玩回形针放在水里的实验。 小结:直接放在水里回形针会沉下去,托在卫生纸上放在水里, 纸沉下去,回形针浮在水面上。水很神奇,它的表面能承受轻微的压力,这就是表面张力。 二、看一看,想一想。看课件:往乘满水的杯子里加硬币,水面 会慢慢的高而水不会流出来,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就象人的皮肤一样, 让水不会流出来。帮助幼儿理解水的表面张力。 三、试一试,找一找。幼儿通过实验继续感知水的表面张力。 1、介绍四组实验材料:第一组有纸船、吸管、眼药水的空瓶、沐 浴露,你们可以大胆的尝试,让纸船在水里动起来。第二组有爽身粉,洒些爽身粉在托盘里,用眼药水的空瓶吸一点洗发水,滴在爽身粉上,观察爽身粉的变化。第三组有回形针、缝衣服的针、纸,你们想办法 让它们浮在水面上。第四组有塑料杯、硬币、水,你们可以加硬币在 杯子里,观察水面的变化,也可以试试把硬币放在水面上。你们可以 自由选择一组去做实验。 2、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游戏,着重指导爽身粉的那一组。 3、幼儿互相交流谈论做实验的情况。 四、看课件:欣赏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图片,巩固对表面张力的 理解。

大班科学:水的表面张力

大班科学活动:水的表面张力 设计意图: 喜欢玩水是幼儿的天性,每次如厕或洗手时,都要趁机玩一下水。一次,我正准备去卫生间训斥一批玩水的幼儿时,发现四个小朋友围着水池全神贯注地看着什么。我批评的话语到了嘴边又收了回来,好奇地走过去,原来他们在观察:一枚回形针浮在水面上……带着这个不解之谜,我翻阅了资料,原来水的表面张力这么神奇…… 活动名称:神奇的水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与实验,探索发现水的表面张力。 2、关注与水的表面张力有关的科学现象,萌发好奇、好问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活动准备:杯子、滴管、硬币、回形针若干、皱纹纸、抹布等。 活动重点:发现水面形状的变化,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活动难点:会用语言和符号表述自己的实验猜测和观察到的现象。 活动过程: ●意图:猜谜引出活动内容 猜谜:看看没颜色,闻闻没气味,尝尝没味道,是透明的液体。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来发现水到底有什么神奇的现象。 ●意图:通过实验,探索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幼儿实验探索发现现象 (一)幼儿玩回形针的实验 1、出示回形针,交代实验要求。 2、师幼共同玩回形针放在水里的实验。 小结:直接放在水里回形针会沉下去,而托在纸上放在水里,纸沉下去,回形针浮在水面上。水很神奇,它的表面能承受 轻微的压力,这就是表面张力。 (二)硬币放入水杯实验,帮助幼儿理解水的表面张力。 1、教师实验,幼儿观察。 2、交流、记录实验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神奇的现象? 小结:在水没有流下来前,水面是鼓鼓的、向上的弧形,摇摇晃

晃的;往乘满水的杯子里加硬币,水面会慢慢的高而水不会流出来,因为水的表面张力就象人的皮肤一样,让水不会流出来。 (三)探索硬币装水 1、出示硬币,这是什么?(硬币) 2、幼儿猜测:你们觉得这个硬币能装水吗?为什么?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进行硬币装水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硬币上水的现象。(水面成了什么形状、里面的字有什么变化) 4、交流实验:你们是怎么做实验的,发现了什么神奇的现象? 小结:硬币上可以装很多的水,在水没有流下来前,水面也是鼓鼓的、向上弧形,摇摇晃晃的、还能把里面的字放大。 ● 意图:在游戏活动中探索水的表面张力现象的原因 1、体验游戏:几位小朋友排成一个弧形队形,尽量保持身体不动,教师推动其中的几位小朋友,发现了什么?(小朋友离开了队伍。)然后小朋友按原队形互相手挽手站好,教师再推动其中的几位小朋友,发现了什么?(这时小朋友不容易脱离队形。) 2、交流:在这个游戏中你们有没有发现硬币上的水微粒和杯子口上的水微粒和我们大家手拉着手的时候什么地方一样? 小结:原来硬币上的水微粒和杯子口上的水微粒与我们大家一样手拉着手,都在向里收缩,这时就有一股收缩、拉紧的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水有了表面张力,水就不会流下来了吗?就像刚才我们做的游戏一样,假如老师用了很大的力,你们拉不动了就会散开,水微粒也一样假如力太大了它们拉不动了,水也就会流出来了。 ● 意图:寻找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幼儿寻找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吹泡泡、雨后树叶、草上的小水珠、漱口刷牙、洗衣服等。

表面张力的测定实验报告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 化学工程实验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1)实验目的 1、掌握最大气泡法测定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2、通过对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加深对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和表面吸附量关系的理解 3、学习使用Matlab处理实验数据 (2)实验原理 1、表面自由能:从热力学观点看,液体表面缩小是一个自发过程,这是使

体系总的自由能减小的过程。如欲使液体产生新的表面A ?,则需要对其做功。功的大小应与A ?成正比:-W=σA ? 2、 溶液的表面吸附: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溶质能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时,表面层中溶 质的浓度应比溶液内部大,反之,溶质使溶液的表面张力升高时,它在表面层中的浓度比在内部的浓度低。这种表面浓度与溶液里面浓度不同的现象叫“吸附”。显然,在指定温度和压力下,吸附与溶液的表面张力及溶液的浓度有关。Gibbs 用热力学的 方法推导出它们间的关系式 T c RT c )(??-=Γσ (1)当0 0,溶质能减少溶剂的表面张力,溶液表面层的浓度大于内部的浓度,称为正吸附,此类物质叫表 面活性物质。(2)当0>??? ????T c σ时,Γ<0,溶质能增加溶剂的表面张力,溶液表面 层的浓度小于内部的浓度,称为负吸附,此类物质叫非表面活性物质。由 T c RT c )(??- =Γσ 可知:通过测定溶液的浓度随表面张力的变化关系可以求得不同浓 度下溶液的表面吸附量。 3、 饱和吸附与溶质分子的横截面积:吸附量Γ浓度c 之间的关系,有Langmuir 等温方程式表示:c K c K ·1·+Γ=Γ∞ 4、 最大泡压法: (3) 实验装置与流程:将燃烧热实验的主要设备、仪器和仪表等 按编号顺序添入图下面相应位置: 图11-4 最大气泡法测表面张力装置

《认识液体》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认识液体》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认识液体》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三课。 2、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方式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的颜色、味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等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体验液体轻重、流速、表面张力的性质。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为了让学生认识液体的性质,我设计了观察、实验活动,为学生全面认识液体的多种性质,提供多种探究方法。在课堂上我主要引导学生以提出疑问,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遵循学生的认知活动规律,运用简单易行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整个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我们都熟悉的水,并根据学生的发言给出液体的定义。(板:液体) 2、让学生根据液体的定义,说说我们身边的液体有哪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件给出生活中常见的4种液体)(板:3.认识液体) (二)研究液体的基本性质 1、课件出示4种常见的液体,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猜这些常见液体是什么?并说说自己凭什么来判定。我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板书:识别方法:

看、闻、尝等。 2、接着对这4种液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的了解液体。我让学生小组为单位研究四种液体的颜色、透明度、气味、形状、流动性,做好实验记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进行总结并板书:性质:1、没有固定的形状2、具有流动性 (三)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 提出疑问:你还想从哪些方面研究这几种液体?预习过的学生可能会说:液体的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 1、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液体轻重的研究:老师使用天平称一称相同体积的水、蜂蜜和食用油,学生观察,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师生根据实验数据得出液体的第三个性质。板书:3、有密度 2、粘稠度的研究由学生自主完成,可提示学生:把蜂蜜、水、牛奶这三种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子上,观察发生的现象。各小组一边做实验一边完成表格的填写(课件出示表格)。最后汇报实验发现及得出的结论。依据结论进行板书:4、有粘稠度 3、表面张力的研究同样由学生自主完成,可提示学生:将不同的液体滴一滴在蜡纸上,观察现象。各小组一边做实验一边完成表格的填写。最后依据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依据结论进行板书:5、表面有张力 (四)全文小结。 通过回顾本堂课所学的有关液体的知识(可依据板书进行总结),最后得出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四、我的板书设计如下,它能反映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3.认识液体 识别方法:看、闻、尝等 1.没有固定形状 水————→液体 2.具有流动性 性质: 3.有密度 4.有粘稠度 5.表面有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