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现状与展望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现状与展望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现状与展望

第39卷第7期激光与红外Vo.l39,No.7 2009年7月L ASER&I NFRARED J u l y,2009

文章编号:100125078(2009)0720693207#综述与评论#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现状与展望

苑津莎,赵振兵,高强,孔英会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摘要: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是常见的多模态图像配准,它广泛应用于军事、遥感等领域,有

必要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描述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问题后,首先简述了图像配准

的一般方法,分为基于图像区域的配准方法和基于图像特征的配准方法,重点述评了局部不变

特征方法中的SI FT算法和S URF算法;然后按文献发表时间顺序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

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述评;总结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

对其进行展望,并指出未来的研究重点是以SI FT算法和S URF算法为研究基础去构造对模态

不敏感的不变特征和其相应的描述子。

关键词:图像配准;红外;可见光;SI FT;S URF

中图分类号:T N911.73文献标识码:A

R evie w and pros pect on i n frare d/visi b le i m age registration

YUA N Ji n2sha,Z HAO Zhen2bing,G AO Q iang,KONG Y i n g2hui

(School of E lectr i ca l and E l ectronic Eng i neer i ng,North Ch i na E l ec tric P o wer Un i vers it y,Baoding071003,Ch i na)

Ab stra ct:Infrared/visi b le i m age registrati on is the co mm o n m ulti2modal i m age regi strati on,and it has been w i dely ap2

pli ed to l ots of fie l ds such asm ilitary and re m ote sensi ng.So,it is necessary to revie w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 on of

i nfrared/vi sible i m age registratio n.A fter dep icti ng the pro b le m of i nfrared/visi b le i m age registrati on,general m ethods

of i m age regi strati on is desc ri bed briefl y.They are d i vi ded i nto t wo t ypes:area2based m et hods and fea t ure2based m eth2

o ds.SIFT a l gorith m and SURF a l gor it hm i n loca l i nvar i ant feat ures are m a i n l y d i scussed.According to ti m e of litera2

ture pub lishi ng,the analysis and revi ew for i nfrared/visi b l e i m age registra ti on m ethods at ho m e and abroad are carried

o u t i n detai.l Then the d ifficu lties of i nfrared/vi sible i m age registratio n techn i que are su mma rized and eva l uated.A t

l ast,prospects of i nfrared/vi sible i m age registratio n a re made,and the fut ure research o n t h is field could pay m ore a t2

tenti on to construct i nvariant and m o da lity2i nsensiti ve features and the i r descri ptors on t he basis of research of S I FT a l2

gorith m and S URF a l gorith m.

K ey w or ds:i m age registratio n;i nfrared;visi b le;SIFT;SURF

1引言

图像配准是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所谓图像配准是指依据一些相似性度量决定图像间的变换参数,使从不同传感器、不同视角、不同时间获取的同一场景的两幅或多幅图像,变换到同一坐标系下,在像素层上得到最佳匹配的过程[1-6]。图像配准已在军事、遥感、医学、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2]。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在图像配准领域进行研究,而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涉足此领域,到20世纪末,单模态图像配准问题已基本解决[5],但多模态图像配准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多模态图像由于来源于不同成像设备,所以能提供比单模态图像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信息[2-4,7]。而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是常见的多模

作者简介:苑津莎(1957-),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智能信息处理等。E2m ai:l yuan jins h a@126.co m 收稿日期:2009201204;修订日期:2009205204

态图像配准[3-4,8-9]。由于红外反映景物的辐射信息而可见光反映景物的反射信息,二者输出的图像具有不同的灰度特征,这些信息互为补充,可以融合在一起用于目标识别。红外图像可在场景内定位具有较高温度的物体,而可见光图像则提供背景信息,将二者融合,便能实现在背景中定位高温物体的功能。但是,目前大多数现有图像配准方法用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上的效果并不太好,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1992年,Brown[10]对此前出现的配准方法进行了总结,2003年,Zitov [1]总结了此后出现的相关技术和方法,这两篇综述文章概括了图像配准研究的一般方法。另外,还有研究者专门对某一方面的图像配准进行综述,如多传感器图像配准[2-4]、遥感图像配准[6]、医学图像配准[11]等;应用广泛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配准是常见的、非常典型的多模态图像配准,而且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新方法,所以有必要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下将首先简述图像配准的方法及其研究现状,其中着重介绍基于局部不变特征的方法;然后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详细述评;指出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展望。

2图像配准方法

由于同一场景拍摄的图像是真实的三维世界在不同时间向成像平面的一系列投影,而图像与图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和信息冗余,所以无论所处理的图像是发生何种形式的变化、或是由何种传感器获得,总可以利用图像中不变的部分、共性的信息去完成配准,然后再根据需要去处理变换的部分。一个典型的图像配准方法的基本步骤[1]主要包括特征检测、特征匹配、变换模型参数估计及图像重采样与变换。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已经报道了相当多的图像配准研究工作,产生了不少图像配准方法。总的来说,各种方法都是面向一定范围的应用领域,具有各自的特点。可以分为两类方法:基于图像区域的方法和基于图像特征的方法。

2.1基于图像区域的配准方法

此类方法,通常是用图像的某一区域或者整幅图像去估计图像之间在空间几何上的变换参数。常见的基于区域的配准方法有相关类方法、相位相关法、概率型测度法等。而常见的概率型测度有图像联合直方图、图像联合熵、互信息法[12-13]及归一化互信息法等,这些方法在特定情况下获得了成功。其中,源于Shannon信息论的互信息法在多模态图像配准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度量方法,互信息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对多模态图像灰度间的关系作任何假设,也不需要对图像作分割或预处理,它几乎可以用于任何不同模态图像的配准,但是它忽略了图像的空间信息和结果信息,计算时间长且对噪声的鲁棒性不强。

2.2基于图像特征的配准方法

多传感器获取的各类图像灰度特征往往不一致,因此很难运用基于图像区域的方法。基于图像特征方法提取图像中对比例、旋转、平移、照度等保持不变的特征,利用了图像的高层信息,适合于多模态图像分析。常见的基于图像特征的方法包括:基于结构性特征的方法,基于小波系数的方法,基于不变量图像描述符的方法和基于局部不变特征的方法等,由于前三种方法在相关文献中已有描述,以下将详细述评基于局部不变特征的方法的研究现状。

最近几年,局部不变特征在解决宽基线匹配、特殊目标识别、机器人定位等问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很大成功[14]。很多局部不变特征能对旋转、尺度缩放、仿射变换、视角变化、光照变化等图像变化因素保持一定的不变性,而对物体运动、遮挡等因素也保持较好的可匹配性,从而可以实现差异较大的两幅图像之间特征的匹配。基于局部特征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局部特征检测,二是局部特征描述。

1988年,H arris对Moravec算法[15]进行改进,提出了至今仍被广泛使用的H arris角点检测子[16],它基于由二阶矩组成的矩阵特征值,然而H arris角点不是尺度不变的。1998年,L i n deberg[17]引入了自动尺度选择的概念,这样可以分别在不同尺度上检测图像的兴趣点,他使用H essian矩阵和Laplacian的行列式检测了斑块类的结构性特征。M i k ola j c zyk和Schm i d[18]精炼了这种方法,构造了H arris2Laplace 和H essian2Lap lace,它们是更具重复性的鲁棒和尺度不变特征检测子,他们用H arris或H essian矩阵行列式去选择位置,用Lap l a c i a n去选择尺度。为了提高检测速度,Lo we[19]使用DoG(difference of Gaussi2 ans)滤波器去近似Lo G(Laplacian of Gaussian)。人们还提出了一些能处理较大视角变化的仿射不变特征检测子。从一些比较检测算子性能的研究[20-21]可以看出:1基于H essian的检测子比基于H arris的检测子更稳定也更具可重复性,而且使用H essian 矩阵的行列式去检测比使用它的迹(Trace)更有优势;o类似Do G这样的近似能以损失较小精度的代

694激光与红外第39卷

价获得更快的检测速度。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不同类型的特征描述子被提出,例如,矩不变量[22]、复杂滤波器[23]、可控滤波器[24]等。2004年,Lo we[25]总结了现有的基于不变量技术的特征检测方法,并正式提出了SI FT (scale i n variant f eature transf or m)算法,它通过对图像进行不同程度的模糊与缩放,产生具有不同比例的图像,然后从这些图像中分别提取特征,SI FT特征对图像的缩放、旋转、光照强度和摄像机观察视角的改变以及噪声扰动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有文献[21]报道SI FT的性能优于上述的其他描述子。2006年5月,Bay等人[26]提出了S URF(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算法,它的性能超过了SI FT且能获得更快的速度。以下将从算法的基本原理、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等方面分别介绍SI FT和S URF。

2.2.1SI FT[25]

SI FT算法自从提出就被广泛地应用到目标识别等领域中,但由于其复杂的设计过程以及构造描述子时的低效率使得它在处理复杂图像匹配问题时的效果仍不够完美,于是一系列改进方法被提出。K e和Sukthankar[27]提出了PCA-SI FT的改进方法,它应用主成分分析到归一化梯度图像上,产生了36维的描述子,此算法提高了匹配速度,但是其特征的独特性不如SI F T,而且低效率的特征计算减弱了快速匹配的效果。一种称为GL O H的改进算法被M i k ola jcz yk等人提出[21],这种方法有比SI FT更好的独特性,但其匹配效果没有提高。Abdel2H ak i m 等人[28]提出了CSI FT算法,它是一种新的联合了图像的色彩和几何信息的颜色局部不变特征描述子。文献[29]用联合Hêl d er指数分布和奇异性方向设计一种局部描述子,这种算子在图像配准应用中的效率高于SI FT和PCA-SI F T。Cheung和H a ma2 rneh[30]对SI FT进行扩展,提出了N-SI FT算法,并把它用于处理多模态医学图像匹配。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6月K el m an等人[31]给出了SI FT-G M 和SI FT-G MEP两种描述子,它们可以匹配多模态图像和灰度非线性变化的图像,但是在对较容易的图像对匹配时性能略低于SI FT,文中实验用的图像集包括了22组不同传感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图像。

这些都是对SI FT算法的一些改进工作,关于SI FT的应用文献国外已有很多报道,这里就不赘述了。国内关于SI FT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主要是一些应用研究,如李晓明等人[32]应用SI FT进行遥感图像的自动配准,厉茂海等人[33]把SI FT应用到移动机器人全局定位中,陈靖等人[34]将基于SI FT 关键点的特征点识别匹配方法应用于增强现实跟踪系统等。

2.2.2S URF[26]

SI FT算法用Do G检测子去检测图像的兴趣点,并用SI FT描述子去描述,但是SI FT的描述子维数大而且算法处理速度较慢,为了提高计算速度且不降低算法性能,Bay等人提出了S URF算法,它是一种新的快速兴趣点检测-描述方法,在速度和精度方面相当或超过了其他算法。S URF算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快速H essian检测子检测兴趣点,二是用S URF描述子去描述兴趣点。S URF特征检测是基于H essian矩阵的。而S URF描述子有维数不同的多种版本,如标准的S URF-64(64维)、S URF-36(36维)和S URF-128(128维)。旋转不变的目标识别并不总是必须的,所以文中[26]给出了仅对尺度保持不变的S URF描述子,记为/U pright S URF0(U-S URF),这个版本的描述子比标准S URF的速度快,相应地它也有U-S URF-64, U-S URF-36和U-S URF-128。

S URF算法的计算速度可以比SI FT快3倍,它可以对图像的旋转、尺度伸缩、光照、视角等变化保持不变性,尤其对图像严重的模糊和旋转处理得非常好,但是在处理图像光照和视角变化时不如SI FT 算法。S URF是非常新的局部不变特征方法,国外也只是仅有一些S URF的应用研究,如Bay等人[35]把S URF算法应用到博物馆的目标识别中,Murillo 等人[36]把它应用到机器人定位中等。

3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现状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是非常典型的多模态图像配准,以下将按文献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述评其国外和国内的研究情况。

国外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3年,Dana K和Anan2 danp[8]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子集一致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方法,首先用多尺度边缘检测得到不同尺度下的图像表面轮廓,然后采用分层估计和基于最小二乘梯度的方法得到仿射变换参数。L i等人[9]在1996年发表了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自动配准的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步骤包括使用小波变换探测多尺度轮廓、特征点提取、特征点匹配、一致性检查和图像变换,当有大的旋转和大的尺度变化混合时需要首先补偿旋转角度。2000年,Coiras等人[37]提

695

激光与红外No.72009苑津莎等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现状与展望

出一种基于分割的红外与可见光配准方法,该方法通过匹配由分组分割形成的三角形来确定变换模型参数,这种方法不需要先验知识。基于轮廓的方法, Y ang等人[38]利用自适应爬山和迭代最近点算法提出了鲁棒的自由曲面曲线匹配算法,他们应用此算法完成战场环境的可见光和远红外图像的配准,该算法最大的创新就是在迭代最近点算法中使用平均部分距离作为目标函数。H i n es等人[39]于2003年提出了两种方法对飞行环境的短波红外、长波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进行配准,这两种方法,一是利用传感器参数直接通过图像重采样匹配视场和分辨率;二是通过几何校正完成配准,这种校正是基于使用者选择控制点和回归分析定义的空间变换模型的。2004年Wang等人[40]对人脸的可见光和红外图像进行了配准。基于假设检验的方法,L egvi [41]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能匹配规则人造物体的红外和RGB图像的方法;同年Fan等人[42]提出了基于小波的互信息最大化算法,并用此方法有效地完成了机载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较高精度配准;利用来自三维场景数据并联合局部和全局的配准方法,H il d等人[43]描述了一种能够配准彩色图像和远红外图像的方法;K i m等人[44]提出了两种预处理方案来提高基于归一化互信息的红外和电光(E lectro2Optic)图像的配准性能。2007年,Ke l m an等人[31]给出了SI FT的两种改进描述子,并用它们匹配多模态图像和灰度非线性变化的图像,在22组实验图像对中包括了一组红外和可见光图像。为解决多光谱图像自动配准的不可靠性问题,Kern和Pattichis[45]于2007年发展新的互信息表面模型,基于此模型,他们发展了鲁棒的梯度上升算法并完成了可见波段和红外波段图像的配准。2007年,Istenic等人[46]利用H ough 变换实现了建筑物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但该方法只适用于旋转、平移变换。

国内关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稍晚一些,大部分工作都是在2000年之后发表的,研究的深度还远远不够。陈哲等人[47-48]在2001年提出了一种基于描述的模糊特征匹配算法并用此算法完成了遥感中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配准;在2002年,又提出了一种联合轮廓的取向函数和不变矩的配准方法。曾文锋[49]采用小波变换进行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中的基于仿射模型的配准。2003年,舒丽霞等人[50]首先应用Garbor小波抽取突出的特征点集,然后用H ausdorff距离作为匹配的度量,得到了点集之间的仿射变换参数,完成了机场红外和可见光图像的配准,但是如果图像间差异很大,该方法将无法进行配准。2004年,陶冰洁等人[51]应用6参数的仿射变型实现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间的配准。而陈煜等人[52]应用基于Sobe l快速边缘检测的模板匹配方法进行了图像融合中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配准。刘卫光等人[53]描述了一个自主研制的基于实时分布式多处理机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和融合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在这里图像配准采用的是相位相关法。以光电成像型导引头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问题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传感器成像过程的分析,刘松涛等人[54]于2005年提出了一种基于传感器参数和目标轮廓中心的自动配准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将变换模型分解,逐步简化,从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当已知传感器参数时该算法是有效的、自动的、快速的。同年,彭晓明等人[55]提出了一种多传感器的序列图像进行时间-空间配准的计算框架,该框架适用于摄像机静止的场合且所拍摄的图像序列中有运动目标存在,并完成了可见光和长波红外两个序列图像的配准。2006年,马浚等人[56]对红外与可见光两种不同谱段图像的匹配技术进行研究,他们采用边缘增强的预处理技术,突出不同谱段图像的共性特征,然后使用去均值归一化互相关的办法进行相似性度量。2007年,高峰等人[57]在定义了一种新的图像特征)))干线对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配准方法,该方法有效地配准了红外与可见光遥感图像。2008年,臧丽等人[58]给出了一种基于归一化互信息与小波变换相结合的快速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算法,该算法较利用原图像的配准速度提高了约一个数量级。

4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由于红外与可见光镜头的视场角、空间分辨率或传感器的空间位置等方面不一致,图像间不可避免地出现平移、旋转、比例缩放等差异,配准处理是必须的。从第3节可以看出最近十几年国内外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也提出了很多配准方法,但这些方法大都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应用而独立研究的,虽然方法不少却不成体系且算法鲁棒性不够强,这些问题都是由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问题的特殊性造成的。由于红外反映景物的辐射信息而可见光反映景物的反射信息,且成像条件和场景具有一定复杂性,所以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间的相关性较小,图像的灰度特性相差很大,缺乏一致性特征,这样的配准相对于单传感器图像来说,难度更大,截至目前有效的方法还比较少。目前,对军

696激光与红外第39卷

事和遥感上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较多,这些图像的内容一般都是整个场景,这样的图像中可能会有一些较明显的标志物体能提供较利于匹配的特征点如坦克的边角、区域的边界等[9];而工业上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中有时可能很难获取这样的特征点,因为它们往往只是表征了物体的局部区域,所以这样的图像配准又提出了新的困难。

尽管人们在图像配准领域已经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并且提出了很多解决办法,取得了很多的进展,但是目前大多数现有图像配准方法用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上的效果并不太好,相比快速、自动、稳定、精确的图像配准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现状离人们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还有很多的差距,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等待解决。

一个好的图像配准算法应该可以自动、快速地配准图像,并且算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配准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已有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算法,如基于小波变换的方法[9,46,49-50]和基于互信息的方法[45,58]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它们离这个目标大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应充分分析、利用已有方法的优点,如一致性检验、分层匹配等处理手段等,在此基础上对图像配准理论作深入研究,引入新的数学方法建立新的理论框架。由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是多模态图像配准,所以本文认为以后重点研究的还应是基于图像特征的配准方法:1引入新的图像分解方法,如提升小波、几何小波、曲线波等图像分解方法;o引入新的边缘和特征提取方法,如元胞自动机、云模型等方法;?构造新的相似性测度,如应用模糊理论对对齐度进行改进等;?构造新的对模态不敏感的不变特征和其相应的描述子,基于局部不变特征的配准方法是非常有潜力的方法,如SI FT算法、S URF 算法等,可以以这两种局部不变特征为研究基础,构造新的特征及其描述子;?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性能评估研究的还不是很多,所以应建立用于评估红外与可见光配准效果的标准图像数据库。

5结论

图像配准是图像处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其研究也是计算机视觉中最困难、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由于红外反映景物的辐射信息而可见光反应景物的反射信息,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的灰度特性相差很大,缺乏一致性特征,目前研究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快速、鲁棒、高精度、自动配准方法是图像配准领域的难点与热点。本文综述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研究现状,给出了国内外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的发展脉络,指出了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目前局部不变特征在多模态配准中的应用研究还非常少,以SI FT算法和S URF算法为研究基础去构造对模态不敏感的不变特征和其相应的描述子,对于解决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的配准问题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Zitov B,F l usse r J.I mage regi strati on m e t hods:a survey

[J].I m age and V isi on Co mputi ng,2003,21(11):

977-1000.

[2]倪国强,刘琼.多源图像配准技术分析与展望[J].光

电工程,2004,31(9):1-6.

[3]王忆锋,张海联,李灿文,等.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中的

配准技术[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8,27(1):38-41.

[4]钮永胜,倪国强.多传感器图像自动配准技术研究

[J].光学技术,1999,25(1):16-18,20.

[5]刘松涛,杨绍清.图像配准技术性能评估及实现概况

[J].电光与控制,2007,14(3):73-78,83.

[6]宋振环,唐伶俐,李传荣.遥感图像配准技术研究最新

进展[J].科技导报,2007,25(12):53-58.

[7]L iH,M anjunath B,M itra S.A contour2based approach to

mu lti sensor i m age registra tion[J].IEEE T ransacti ons on

I m age P rocessi ng,1995,4(3):320-334.

[8]Dana K,Anandan P.R egistra ti on of visi b l e and i n fra red

i m ages[J].SP IE,1993,(1957):2-13.

[9]L iH,Zho u Y T.Auto m a tic vi sua l/i nfrared i m age registra2

tio n[J].Opti ca l Engi neering,1996,35(2):391-400. [10]B ro wn L G.A survey of i m age registrati on techn i ques[J].

AC M Co mputi ng Surveys,1992,24(4):325-376. [11]王海南,郝重阳,雷方元,等.非刚性医学图像配准研

究综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41(11):

180-184.

[12]汤敏.结合形态学梯度互信息和多分辨率寻优的图像

配准新方法[J].自动化学报,2008,34(3):246-250.

[13]张见威,韩国强,沃焱.基于边界距离场互信息的图像

配准方法[J].通信学报,2006,27(7):87-93.

[14]Tuyte laars T,M i kol a jczy k K.Loca l i nvarian t feature detec2

tors:a survey[J].F o undati ons and T rends i n Co mpu ter

Graphics and V i s i on,2008,3(3):177-280.

[15]M oravec H.R over vi sua l o bstac l e avoi dance[C]//Inte r2

natio na l Joi n t Conference o n Artific i a l Inte lli gence,Van2

co uver,C anada,1981:785-790.

[16]H arr i s C,S tephensM.A co m b i ned corner and edge detec2

tor[C]//P roceed i ngs of the4th A lvey V i s i on Conference,

697

激光与红外No.72009苑津莎等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现状与展望

M ancheste r,UK,1988:147-151.

[17]Li ndeberg T.F eature detecti on w ith auto m atic sca l e selec2

ti on[J].In ternati onal Journal of Co mputer V isi on,1998,

30(2):79-116.

[18]M i kol a jczy k K,Sch m i d C.Indexi ng based on sca le i nva ri2

ant i nte rest poi nts[C]//P roceed i ngs of the8th In terna2

ti ona l Conference on Co m pute r V isi on,Vanco uver,C ana2

da,2001:525-531.

[19]Lo we D.Ob ject recogn ition fro m l oca l sca l e2i nvar i ant fea2

t ures[C]//Internatio na l Co n f e rence on Co m puter V i2

s i on,Corf u,G reece,1999:1150-1157.

[20]M i kol a jczy k K,Sch m i d C.Sca l e and affi ne i nvarian t i nter2

est poi n t de tectors[J].Internati ona l Journa l of Co m puter

V isi on,2004,60(1):63-86.

[21]M i kol a jczy k K,Sch m i d C.A perfor m ance eva l uati on of lo2

ca l desc ri ptors[J].IEEE Transacti ons on P attern Ana lysis

and M ach i ne Intelligence,2005,27(10):1615-1630. [22]GoolL,Moons T,Ungureanu D.A ffi ne/photo m etr i c i nva ri2

ants for p l ana r i ntensity patterns[C]//P roceed i ngs of t he

4th European Co n f e rence Co m pute r V isio n,1996:

642-651.

[23]Schaffalitzky F,Zisse r man A.M ulti2vie w m atch i ng f or un2

orde red i m age sets[C]//P roceedi ngs of the7th European

Co nfe rence Co m puter V i s i on,2002:414-431.

[24]F ree m anW,Ade l son E.The desig n and use of steerable

filters[J].I EEE T ransacti ons on P attern Analysis and

M achi ne Inte lli gence,1991,13(9):891-906.

[25]Lo we D.D i sti ncti ve i m age features fro m sca l e2i nvar i ant

keypoi nts[J].Internatio na l Jo u rnal of Co m puter V i s i on,

2004,60(2):91-110.

[26]Bay H,Tuyte l aars T,Gool L.SURF:Speeded Up R obust

Features[C]//P roceed i ngs of t he9th European Confer2

ence Co m puter V isi on,2006:404-417.

[27]Ke Y,Sukthankar R.PCA2S I FT:A m ore d isti nctive repre2

senta ti on for l oca l i m age descri ptors[C]//P roceedings of

t he I EEE Co n f e rence on Co mputer V isio n and P attern

R ecog n iti on,W ash i ngto n DC,USA,2004:506-513. [28]Abde l2hak i m A,F arag A.CSIFT:A S I FT descri ptor w i th

col or i nvarian t cha racte ristics[C]//P roceedings of t he

I EEE Co mputer Soc iety Confe rence o n Co m puter V isi on

and Pattern R eco gn iti on,2006,(2):1978-1983.

[29]R os J,Laurent C.Descripti on of l oca l si ng u larities for i m2

age regi stratio n[C]//The18t h Internati ona l Conference

on P atte rn R ecognitio n,2006,(4):61-64.

[30]Cheung W,H a m arneh G.N2S I FT:N2d i m ensi ona l scale i n2

var i ant feature transfor m for m atchi ng m edica l i m ages

[C]//The4th IEEE Internatio na l Sy m posiu m on B i o med2

ical I m agi ng,2007:720-723.[31]Kel m an A,Sof ka M,Stewart C.Key poi nt descri ptors f or

m atch i ng across mu lti ple i m age m o da lities and non2li near

i ntens it y variati ons[C]//The I EEE Co n ference o n Co m2

puter V i sion and Pattern R eco gn iti on,2007:1-7. [32]李晓明,郑链,胡占义.基于S I FT特征的遥感影像自动

配准[J].遥感学报,2006,10(6):885-892.

[33]厉茂海,洪炳镕,罗荣华,等.基于单目视觉的移动机器

人全局定位[J].机器人,2007,29(2):140-144,178. [34]陈靖,王涌天,刘越,等.基于S I FT关键点的增强现实

初始化算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36(6):

949-953.

[35]Bay H,F ase l B,Gool L.Inte ractive museu m guide:fast

and robust recog n iti on of museu m objects[C]//P roceed2

i ngs of the1st Internatio na lW orksho p o n M o b ile V isio n,

Graz,Austria,M ay,2006.

[36]Mur ill o A,Guerrero J,SAG B*S C.S URF features for effi2

c i ent ro bot localizati on with o mn i

d irectio na l i m ages[C]//

The I EEE Internatio na lConference on R obotics and Auto2 m atio n,Ro m a,Italy,Apri,l2007:3901-3907.

[37]Coiras E,Santa m ar i a J,M irave t C.A seg m en t2based regis2

tratio n techn i que f or vi sua l2ir i m ages[J].Optica l Engi2

neer i ng,2000,39(1):282-289.

[38]Yang X J,Sheng Y L,S vi gny L,e t a.l R obustm ultisensor

i m age registra ti on w it h parti a l distance m er its[C]//P ro2

ceed i ngs of t he3rd Interna tio na l Co n ference on Infor m a2

ti on F us i on,R o m a,2000,(1):23-29.

[39]H i nes G,R ah m an Z,Jo bson D,et a.l M ulti2i m age registra2

ti on f or an enhanced vi s i on system[C]//P roceedi ngs of

the SP IE,2003,(5108):231-241.

[40]W ang J G,Sung E,Venkates warl u R.R egistra tion of i nfra2

red and visi b l e spectrum i m agery f or face reco gn iti on

[C]//Proceed i ngs of the6th IEEE Interna ti ona l Co nfe r2

ence on Auto m atic Face and Gest u re R ecogn itio n,2004:

638-644.

[41]L egvióS.A m ulti m o da l i m age regi strati on technique f or

structured poly gonal scenes[C]//P roceed i ngs of the4th

In ternati onal Sy m posiu m on I m age and Sig na l P rocess i ng

and Ana l ysis,Zagreb,Croati a,2005:500-505.

[42]F an X F,RhoH,Saber E.Auto ma ti c regi stratio n ofm ulti2

sensor a irborne i m agery[C]//The34th App lied I m agery

and P attern R ecogniti on W orksho p,2005:81-86. [43]H ild M,Um eda G.I m age regi stratio n i n stereo2based

m ulti2modal i m agi ng syste m s[C]//P roceedi ngs of the4th

In ternati onal Sy m posiu m on I m age and Sig na l P rocess i ng

and Ana l ysis,2005:70-75.

[44]K i m K,Lee J,R a J.Robustm ulti2sensor i m age registra ti on

by enhanc i ng stati stica l corre lati on[C]//The8th Interna2

ti ona lConference on Infor m a ti on F us i on,2005:380-386.

698激光与红外第39卷

[45]Kern J,Pa ttich i s M.R o bust mu lti spectra l i m age reg i stra2

ti on usi ng m ut ua l i nfor m ati on models[J].IEEE T ransac2

ti ons o n Geosc i ence and R e m ote Sensi ng,2007,45(5):

1494-1505.

[46]Istenic R,H er i c D,R iba ric S,et a.l Ther m a l and visual

i m age regi strati on i n ho ug h param eter space[C]//The

14th Interna tiona l Conference on Syste m,S i gna l and I m age

P rocessing,and6th E URASIP Conference Focused on

Speech and I m age Processing,M ulti m edia Co mmunica2

ti ons and Servi ces,2007:106-109.

[47]Li T J,Chen Z,W ang R X.Fuzzy feature m atching be2

t w een infrared i m age and optica l i m age[C]//P roceed2

i ngs of the SP I E,2001,(4602):260-265.

[48]Huang X S H,Chen Z.A wave l e t2based mu lti sensor i m age

registra tio n a l gorith m[C]//The6th Inte rna ti ona l Confer2

ence on S i gna l P rocess i ng,2002,(1):773-776.

[49]曾文锋.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中的快速配准方法

[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2,31(2):158-160.

[50]舒丽霞,彭晓明,周成平,等.一种新颖的红外与可见

光图像自动配准算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

31(6):92-94.[51]陶冰洁,王敬儒,张启衡.采用仿射变换的红外与可见

光图像配准方法[J].光电工程,2004,31(11):

39-41.

[52]陈煜,田裕鹏.图像融合中的图像配准方法研究[J].

激光与红外,2004,34(1):34-36.

[53]刘卫光,郭师红,周利华.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实时配准

融合系统[J].红外技术,2004,26(5):66-70. [54]刘松涛,王学伟,周晓东,等.基于传感器参数和目标

轮廓中心的自动配准算法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

2005,13(3):354-363.

[55]彭晓明,丁明跃,周成平,等.一种序列图像配准的计

算框架[J].中国图像图形学报,2005,10(4):

441-449.

[56]马浚,曹治国.基于边缘信息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匹

配技术[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6,34(12):

30-32.

[57]高峰,文贡坚,吕金建.基于干线对的红外与可见光最

优图像配准算法[J].计算机学报,2007,30(6):

1015-1021.

[58]臧丽,王敬东.基于互信息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快速

配准[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37(1):164-168.

699

激光与红外No.72009苑津莎等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现状与展望

图像增强算法综述

图像增强算法研究综述 刘璐璐 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71班,邮编:(315100) E-mail:375212239@https://www.360docs.net/doc/cf8911858.html,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图像增强的概念和图像增强算法的分类,从图像的直方图均衡化处理方法,直方图规定化处理方法和图像平滑处理方法三方面对图像增强算法进行讨论和研究,并说明了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和前景展望。 关键词:图像增强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平滑处理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图像处理得到了飞跃的发展,己经成功的应用于几乎所有与成像有关的领域,并正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利用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系列操作,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的结果。对图像进行处理时,经常运用图像增强技术以改善图像的质量增强对某种信息的辨识能力,以更好的应用于现代各种科技领域,图像增强技术的快速发展同它的广泛应用是分不开的,发展的动力来自稳定涌现的新的应用,我们可以预料,在未来社会中图像增强技术将会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图像处理过程中,图像增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1.图像增强概念及现实应用 1.1 图像增强技术 图像增强是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图像增强是指按特定的需要突出一幅图像中的某些信息,同时,削弱或去除某些不需要的信息。这类处理是为了某种应用目的去改善图像质量,处理的结果更适合于人的视觉特性或机器识别系统,图像增强处理并不能增加原始图像的信息,而只能增强对某种信息的辨识能力,使处理后的图像对某些特定的应用比原来的图像更加有效。 1.2图像增强技术的现实应用 目前,图像增强处理技术的应用己经渗透到医学诊断、航空航天、军事侦察、纹识别、无损探伤、卫星图片的处理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应用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笔记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笔记 图像融合是将来自不同传感器在同一时间(或者不同时间)对同一目标获取的两幅或者多幅图像合成为一幅满足某种需求图像的过程。 为了获得较好的融合效果,在研究融合算法之前,对图像预处理理论及方法进行了研究。预处理理论主要包括图像去噪、图像配准和图像增强。图像去噪目的是为了减少噪声对图像的影响。图像配准是使处于不同状态下的图像达到统一配准状态的方法。图像增强是为了突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方便图像的进一步融合。 图像融合评价方法: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指标如:均值、标准差、信息熵等。 针对 IHS 变换和小波变换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这两种变换结合的图像融合方法。该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先对彩色可见光图像进行 IHS 变换,对红外图像进行增强,然后将变换后得到的 I 分量与已增强的红外图像进行 2 层小波分解,将获得的低频子带和高频子带使用基于窗口的融合规则,而后对分量进行小波重构和 IHS 逆变换,最后得到融合结果。经仿真实验证明,此结果优于传统 IHS 变换和传统小波变换,获得了较好的融合结果,既保持了可见光图像中的大量彩色信息又保留了红外图像的重要目标信息。 红外传感器反映的是景物温度差或辐射差,不易受风沙烟雾等复杂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红外图像都有细节信息表现不明显、对比度低、成像效果差等缺点,因此其可视性并不是很理想。 可见光成像传感器与红外成像传感器不同,它只与目标场景的反射有关与其他无关,所以可见光图像表现为有较好的颜色等信息,反应真实环境目标情况,但当有遮挡时就无法观察出遮挡的目标。 利用红外传感器发现烟雾遮挡的目标或在树木后的车辆等。在夜间,人眼不能很好的辨别场景中的目标,但由于不同景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温度差,可以利用红外传感器,它可以利用红外辐射差来进行探测,这样所成的图像虽然不能直接清晰的观察目标,但是能够将目标的轮廓显示出来,并能依据物体表面的温度和发射率的高低把重要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方便人眼的判读。但由于自身成像原理以及使用条件等原因,所形成图像具有噪声大、对比度低、模糊不清、视觉效果差等问题。不利于人眼判读。 可以将两者图像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丰富图像信息,提高图像分辨率,增强图像的光谱信息,弥补单一传感器针对特定场景表达的不全面,实现对场景全面清晰准确的表达。 两者的主要区别有: (1)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的成像原理不同,前者依据物体的反射率的不同进行成像,后者依据物体的温度或辐射率不同进行成像,因此红外图像的光谱信息明显不如可见光图像。

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论文

图像识别技术研究现状综述 简介: 图像识别是指图形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人们辨认出它是经验过的某一图形的过程,也叫图像再认。在图像识别中,既要有当时进入感官的信息,也要有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只有通过存储的信息与当前的信息进行比较的加工过程,才能实现对图像的再认。图像识别技术是以图像的主要特征为基础的,在图像识别过程中,知觉机制必须排除输入的多余信息,抽出关键的信息。在人类图像识别系统中,对复杂图像的识别往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加工才能实现。对于熟悉的图形,由于掌握了它的主要特征,就会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来识别,而不再注意它的细节了。这种由孤立的单元材料组成的整体单位叫做组块,每一个组块是同时被感知的。图像在人类的感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随时随处都要接触图像。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出现了另一类问题,就是不要求其结果输出是一幅完整的图像,而是将经过图像处理后的图像,再经过分割和描述提取有效的特征,进而加以判决分类,这就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科学一图像识别。它以研究某些对象或过程的分类与描述为主要内容,以研制能够自动处理某些信息的机器视觉系统,代替传统的人工完成分类和辨识的任务为目的。 图像识别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文字识别、图像处理和识别及物体识别:文字识别的研究是从1950年开始的,一般是识别字母、数字和符号,并从印刷文字识别到手写文字识别,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已经研制了许多专用设备。图像处理和识别的研究,是从1965年开始的。过去人们主要是对照相技术、光学技术的研究,而现在则是利用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图像处理不但可以消除图像的失真、噪声,同时还可以进行图像的增强与复原,然后进行图像的判读、解析与识别,如航空照片的解析、遥感图像的处理与识别等,其用途之广,不胜枚举。物体识别也就是对三维世界的认识,它是和机器人研究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领域,在图像处理上没有特殊的难点,但必须知道距离信息,并且必须将环境模型化。在自动化技术已从体力劳动向部分智力劳动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尽管机器人的研究非常盛行,还只限于视觉能够观察到的场景。进入8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的研究已成为新的动向 图像识别与图像处理的关系: 在研究图像时,首先要对获得的图像信息进行预处理(前处理)以滤去干扰、噪声,作几何、彩色校正等,以提供一个满足要求的图像。图像处理包括图像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压缩、图像复原、图像分割等。对于图像处理来说,输入是图像,输出(即经过处理后的结果)也是图像。图像处理主要用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判断图像中有无需要的信息;二是确定这些信息是什么。图像识别是指对上述处理后的图像进行分类,确定类别名称,它可以在分割的基础上选择需要提取的特征,并对某些参数进行测量,再提取这些特征,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做出分类。为了更好地识别图像,还要对整个图像做结构上的分析,对图像进行描述,以便对图像的主要信息做一个好的解释,并通过许多对象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对图像加深理解,以便更好帮助和识别。故图像识别是在上述分割后的每个部分中,找出它的形状及纹理特征,以便对图像进行分类,并对整个图像做结构上的分析。因而对图像识别环节来说,输入是图像(经过上述处理后的图像),输出是类别和图像的结构分析,而结构分析的结果则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庄振帅 数字图像处理又称为计算机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数字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首次获得实际成功应用的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在1964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如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除噪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考虑了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以致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学科的诞生。在以后的宇航空间技术,如对火星、土星等星球的探测研究中,数字图像处理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数字图像处理取得的另一个巨大成就是在医学上获得的成果。1972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CT(Computer Tomograph)。CT的基本方法是根据人的头部截面的投影,经计算机处理来重建截面图像,称为图像重建。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CT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1979年,这项无损伤诊断技术获得了诺贝尔奖,说明它对人类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与此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在许多应用领域受到广泛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开拓性成就,属于这些领域的有航空航天、生物医学过程、工业检测、机器人视觉、公安司法、军事制导、文化艺术等,使图像处理成为一门引人注目、前景远大的新型学科。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深入发展,从70年代中期开

基于matlab的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matlab的图像预处理技术研究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1前言部分 众所周知,MATLAB在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图像、信号处理、神经网络、优化计算、模糊逻辑、小波分析等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特别是MATLAB的图像处理和分析工具箱支持索引图像、RGB 图像、灰度图像、二进制图像,并能操作*.bmp、*.jpg、*.tif等多种图像格式文件如。果能灵活地运用MATLAB提供的图像处理分析函数及工具箱,会大大简化具体的编程工作,充分体现在图像处理和分析中的优越性。 图像就是用各种观测系统观测客观世界获得的且可以直接或间接作用与人眼而产生视觉的实体。视觉是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手段。拒统计,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视觉信息约占60%,听觉信息约占20%,其他方式加起来才约占20%。由此可见,视觉信息对人类非常重要。同时,图像又是人类获取视觉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人类能体验的最重要、最丰富、信息量最大的信息源。通常,客观事物在空间上都是三维的(3D)的,但是从客观景物获得的图像却是属于二维(2D)平面的。 图像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可视的或者非可视的,抽象的或者实际的,适于计算机处理的和不适于计算机处理的。 图像处理它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图像处理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电子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处理图形和图像信息。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大约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早期的图像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图像的质量,它以人为对象,以改善人的视觉效果为目的。图像处理中,输入的是质量低的图像,输出的是改善质量后的图像,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有图像增强、复原、编码、压缩等。首次获得实际成功应用的是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他们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在 1964 年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使用了图像处理技术,如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除噪声等方法进行处理,并考虑了太阳位置和月球环境的影响,由计算机成功地绘制出月球表面地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又对探测飞船发回的近十万张照片进行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以致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及全景镶嵌图,获得了非凡的成果,为人类登月创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目录 绪论 (1) 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1) 1.1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特点 (1) 1.2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2) 1.3数字图像处理过程 (3) 2数字图像处理的研究现状 (4) 2.1数字图像的采集与数字化 (4) 2.2图像压缩编码 (5) 2.3图像增强与恢复 (8) 2.4图像分割 (9) 2.5图像分析 (10) 3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3) 参考文献 (14)

绪论 图像处理技术基本可以分成两大类:模拟图像处理和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的过程。其优点是处理精度高,处理内容丰富,可进行复杂的非线性处理,有灵活的变通能力,一般来说只要改变软件就可以改变处理内容。困难主要在处理速度上,特别是进行复杂的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几何处理、算术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图像编码、图像识别、图像理解。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涉及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因此数理及相关的边缘学科对图像处理科学的发展有越来越大的影响。 数字图像处理的早期应用是对宇宙飞船发回的图像所进行的各种处理。到了70年代,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迅速从宇航领域扩展到生物医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工业、农业、国防、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与行业,对经济、军事、文化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最初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而计算机运行处理速度相对较慢,这就限制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现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迅速提高,运行速度大大提高,价格迅速下降,图像处理设备从中、小型计算机迅速过渡到个人计算机,为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准备了条件。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视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手段。据统计,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视觉信息占60%,而图像正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和视觉紧密相关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潜在应用范围自然十分广阔。近年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日趋成熟,它广泛应用于空间探测、遥感、生物医学、人工智能以及工业检测等许多领域,并促使这些学科产生了新的发展。 1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1.1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特点 (1)目前数字图像处理的信息大多是二维信息,处理信息量很大,因此对计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笔记

红外图像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笔记 图像融合是将来自不同传感器在同一时间(或者不同时间)对同一目标获取的两幅或者多幅图像合成为一幅满足某种需求图像的过程。 为了获得较好的融合效果,在研究融合算法之前,对图像预处理理论及方法进行了研究。预处理理论主要包括图像去噪、图像配准和图像增强。图像去噪目的是为了减少噪声对图像的影响。图像配准是使处于不同状态下的图像达到统一配准状态的方法。图像增强是为了突出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并方便图像的进一步融合。 图像融合评价方法: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指标如:均值、标准差、信息熵等。 针对IHS变换和小波变换的优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这两种变换结合的图像融合方法。该算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如下:先对彩色可见光图像进行IHS变换,对红外图像进行增强,然后将变换后得到的I分量与已增强的红外图像进 行2层小波分解,将获得的低频子带和高频子带使用基于窗口的融合规则,而后对分量进行小波重构和IHS逆变换,最后得到融合结果。经仿真实验证明,此结果优于传统IHS变换和传统小波变换,获得了较好的融合结果,既保持了可见光图像中的大量彩色信息又保留了红外图像的重要目标信息。 红外传感器反映的是景物温度差或辐射差,不易受风沙烟雾等复杂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红外图像都有细节信息表现不明显、对比度低、成像效果差等缺点,因此其可视性并不是很理想。 可见光成像传感器与红外成像传感器不同,它只与目标场景的反射有关与其他无关,所以可见光图像表现为有较好的颜色等信息,反应真实环境目标情况,但当有遮挡时就无法观察出遮挡的目标。 利用红外传感器发现烟雾遮挡的目标或在树木后的车辆等。在夜间,人眼不 能很好的辨别场景中的目标,但由于不同景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温度差,可以利用红外传感器,它可以利用红外辐射差来进行探测,这样所成的图像虽然不能直接清晰的观察目标,但是能够将目标的轮廓显示出来,并能依据物体表面的温度和发射率的高低把重要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方便人眼的判读。但由于自身成像原理以及使用条件等原因,所形成图像具有噪声大、对比度低、模糊不清、视觉效果差等问题。不利于人眼判读。 可以将两者图像融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丰富图像信息,提高图像分辨率,增强图像的光谱信息,弥补单一传感器针对特定场景表达的不全面,实现对场景全面清晰准确的表达。 两者的主要区别有: (1)可见光图像与红外图像的成像原理不同,前者依据物体的反射率的不同进行成像,后者依据物体的温度或辐射率不同进行成像,因此红外图像的光谱信 息明显不如可见光图像。

图像识别技术发展状况及前景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 罗述谦综述 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100054) 吕维雪审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310027) 摘要医学图像配准是医学图像分析的基本课题,具有重要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价 值。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医学图像配准的概念、分类、配准原理、主要的配准技术及评 估方法。 关键词医学图像配准多模 1 医学图像配准的概念 在做医学图像分析时,经常要将同一患者的几幅图像放在一起分析,从而得到该患者的多方面的综合信息,提高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对几幅不同的图像作定量分析,首先要解决这几幅图像的严格对齐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像的配准。 医学图像配准是指对于一幅医学图像寻求一种(或一系列)空间变换,使它与另一幅医学图像上的对应点达到空间上的一致。这种一致是指人体上的同一解剖点在两张匹配图像上有相的空间位置。配准的结果应使两幅图像上所有的解剖点,或至少是所有具有诊断意义的点及手术感兴趣的点都达到匹配。 医学图像配准技术是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医学图像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配准”的技术名词除registration外,mapping、matching、co-registration、integration、align-ment和fusion 等说法也经常使用。从多数文章的内容看,mapping偏重于空间映射;fu-sion指图像融合,即不仅包括配准,而且包括数据集成后的图像显示。虽然在成像过程之前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小由身体移动等因素引起的空间位置误差,提高配准精度(称作数据获取前的配准preacquisition),但医学图像配准技术主要讨论的是数据获取后的(post-acquisition)配准,也称作回顾式配准(retrospective registration)。当前,国际上关于医学图像配准的研究集中在断层扫描图像( tomographic images,例如CT、MRI、SPECT、PET等)及时序图像(time seriesimages,例如fMRI及4D心动图像)的配准问题。 2 医学图像基本变换 对于在不同时间或/和不同条件下获取的两幅图像I1(x1,y1,z1)和I2(x2,y2,z2)配准,就是寻找一个映射关系P:(x1,y1,z1) (x2,y2,z2),使I1的每一个点在I2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相对应。并且这两点应对应同一解剖位置。映射关系P表现为一组连续的空间变换。常用的空间几何变换有刚体变换(Rigid body transformation)、仿射变换(Affine transformation)、投影变换(Projec-tive transformation)和非线性变换(Nonlin-ear transformation)。 (1)刚体变换: 所谓刚体,是指物体内部任意两点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例如,可将人脑看作是一个刚体。 处理人脑图像,对不同方向成像的图像配准常使用刚体变换。刚体变换可以分解为旋转和平移:P(x)=Ax+b(1) x=(x,y,z)是像素的空间位置;A是3×3的旋转矩阵,b是3×1的平移向量。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第38卷第4期 2016年8月 光学仪器 OPTICAL INSTRUMENTS Vol. 38,No. 4 August,2016 文章编号:1005-5630(2016)04-0303-05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华玮平S赵巨岭S李梦S高秀敏〃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2.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200093) 摘要:多波段图像融合可以有效综合各个波段图像中包含的特征信息。针对可见光和红外图 像,提出了一种结合红外图像视觉显著性提取的双波段图像融合方法,一方面旨在凸显红外图 像的目标信息,另一方面又尽可能的保留了可见光图像的丰富细节信息。首先,在局部窗口内 实现红外图像的显著性图提取,并通过窗口尺寸的变化形成多尺度的显著性图,并对这些显著 性图进行最大值的优选叠加,以获取能反映整幅红外图像各个尺寸目标的显著性图;其次,通过 结合显著性图与红外图实现显著性图的加权增强;最后,利用增强的红外显著性图进行双波段 图像的融合。通过两组对比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给出的融合图像视觉效果好,运算速度快,客 观评价值优于对比的7种融合方法。 关键词:图像融合;红外图像增强;视觉显著性 中图分类号:TN 911. 73 文献标志码:A doi:10. 3969/j. issa 1005-5630. 2016. 04. 005 Dual-band image fusion for infrared and visible images based on image visual saliency HUA Weiping1, ZHAO Jufeng1, LI Meng1, GAO Xiumin1,2 (1.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College,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2.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 Dual-band image fusion is able to well synthesize the feature information from the different bands. To fuse visible and infrared images, in this paper, an infrared image visual saliency detection-based approach was proposed. This method aimed to highlight the target information from infrared image, meanwhile preserve abundant detail information from visible one as much as possible. Firstly, visual saliency map was extracted within a local window, and multiple window-based saliency maps could be obtained by changing the size of local window. And the final saliency map was generated by selecting maximum value, and this map could mirror all target information in the infrared image. Secondly,the saliency map was enhanced by combining infrared image and the previous saliency map. Finally, the enhanced saliency map was used for dual-band image fusion. Comparing with other seven methods, the 收稿日期:2015-10-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405052,61378035) 作者简介:华玮平(1994 ),男,本科生,主要从事光学成像等方面的研究。E-m ail:564810049@qq.c〇m 通信作者:赵巨峰(1985 ),男,讲师,主要从事光学成像、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E-m ail:daba〇zjf@https://www.360docs.net/doc/cf8911858.html,.C n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笔记)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一、数字图像处理历史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Digital Image Processing)将图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处理。 1.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2.数字图像处理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推动了数字图像处理这门学科的诞生。 3.1972年英国EMI公司工程师Housfield发明了用于头颅诊断的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即CT(Computer Tomograph),1975年EMI公司又成功研制出全身用的CT装置,获得了人体各个部位鲜明清晰的断层图像。 4.从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思维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数字图像处理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人们已开始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系统解释图像,实现类似人类视觉系统理解外部世界,其中代表性的成果是70年代末MIT的Marr提出的视觉计算理论。 二、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特点 1.目前数字图像处理的信息大多是二维信息,处理信息量很大,对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存储容量等要求较高。 2.数字图像处理占用的频带较宽,在成像、传输、存储、处理、显示等各个环节的实现上,技术难度较大,成本也高,这就对频带压缩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数字图像中各个像素是不独立的,其相关性大。因此,图像处理中信息压缩的潜力很大。 4.由于图像是三维景物的二维投影,一幅图像本身不具备复现三维景物的全部几何信息的能力,要分析和理解三维景物必须作合适的假定或附加新的测量。在理解三维景物时需要知识导引,这也是人工智能中正在致力解决的知识工程问题。 5.一方面,数字图像处理后的图像一般是给人观察和评价的,因此受人的因素影响较大,作为图像质量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计算机视觉是模仿人的视觉,人的感知机理必然影响着计算机视觉的研究,这些都是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正在着力研究的课题。 三、数字图像处理的优点 1.再现性好;图像的存储、传输或复制等一系列变换操作不会导致图像质量的退化。 2.处理精度高;可将一幅模拟图像数字化为任意大小的二维数组,现代扫描仪可以把每个像素的灰度等级量化为16位甚至更高。 3.适用面宽;图像可以来自多种信息源,图像只要被变换为数字编码形式后,均是用二维数组表示的灰度图像组合而成,因而均可用计算机来处理。 4.灵活性高;数字图像处理不仅能完成线性运算,而且能实现非线性处理,即凡是可以用数学公式或逻辑关系来表达的一切运算均可用数字图像处理实现。 四、数字图像处理过程及其主要进展 常见的数字图像处理有:图像的采集、数字化、编码、增强、恢复、变换、

图像增强研究现状

在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理论体系与技术应用体系的条件下,国内的增强技术与应用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体来说,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与应用期4个阶段。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中、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大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就是出现了CT与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增强处理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增强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的计算机已经能够承担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应用期,人们运用数字图像增强技术处理与分析遥感图像,以有效地进行资源与矿藏的勘探、调查、农业与城市的土地规划、作物估产、气象预报、灾害及军事目标的监视等。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运用图像增强技术对X射线图像、超声图像与生物切片显微图像等进行处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与分辨率。在工业与工程方面,主要应用于无损探伤、质量检测与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在公共安全方面,人像、指纹及其她痕迹的处理与识别,以及交通监控、事故分析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图像增强技术。图像增强就是图像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图像增强方法对于改善图像质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对图像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新的图像增强方法不断出现。例如一些学者将模糊映射理论引入到图像增强算法中,提出了包括模糊松弛、模糊熵、模糊类等增强算法来解决增强算法中映射函数选择问题,并且随着交互式图像增强技术的应用,可以主观控制图像增强效果。同时利用直方图均衡技术的图像增强也有许多新的进展:例如提出了多层直方图结合亮度保持的均衡算法、动态分层直方图均衡算法。这些算法通过分割图像,然后在子层图像内做均衡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直方图均衡过程中的对比度过拉伸问题,并且可以控制子层灰度映射范围,增强效果较好。 20世纪20年代图片第一次通过海底电缆从伦敦传往纽约。当时人们通过字符模拟得到中间色调的方法来还原图像。早期的图像增强技术往往涉及硬件参数的设置,如打印过程的选择与亮度等级的分布等问题。在1921年年底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还原的新技术。在这一时期由于引入了一种用编码图像纸带去调制光束达到调节底片感光程度的方法,使灰度等级从5个灰度级增加到15个灰度等级,这种方法明显改善了图像复原的效果。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第一台可以执行数字图像处理任务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出来了,这标志着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字图像时代的到来。1964年,研究人员在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里使用计算机以及其它硬件设备,采用几何校正、灰度变换、去噪声、傅里叶变换以及二维线性滤波等增强方法对航天探测器“徘徊者7号”发回的几千张月球照片进行处理,同时她们也考虑太阳位置与月球环境的影响,最终成功地绘制出了月球表面地图。随后她们又对1965年“徘徊者8号”发回地球的几万张照片进行了较为复杂的数字图像处理,使图像质量进一步提高。这些成绩不仅引起世界许多有关方面的注意而且JPL本身也更加重视对数字图像处理地研究与设备的改进,并专门成立了图像处理实验室IPL。在IPL里成功的对后来探测飞船发回的几十万张照片进行了更为复杂的图像处理,最终获得了月球的地形图、彩色图以及全景镶嵌图。从此数字图像增强技术走进了航空航天领域。 20世纪60年代末与20世纪70年代初有学者开始将图像增强技术用于医学图像、地球遥感监测与天文学等领域。X射线就是最早用于成像的电磁辐射源之一,在1895年X射线由伦琴发现。20世纪70年代Godfrey N、Hounsfield先生与Allan M、Cormack教授共同发明计算机轴向断层技术:一个检测器围绕病人,并用X射线源绕着物体旋转。X射线穿过身体并由位于对面环中的相应检测器收集起来。其原理就是用感知的数据去重建切片图像。当物体沿垂直于检测器的方向运动时就产生一系列的切片,这些切片组成了物体内部的再现图像。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硬件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能够处理二维图像,而且开始处理三维图像。许多能获得三维图像的设备与分析处理三维图像的系统已经研制成功了,图像处理技术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孔大力崔洋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本文主要对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优点、数字图像处理的传统领域及热门领域及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相关的讨论。 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特征提取;分割;检索 引言 图像是指物体的描述信息,数字图像是一个物体的数字表示,图像处理则是对图像信息进行加工以满足人的视觉心理和应用需求的行为。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利用计算机或其他数字设备对图像信息进行各种加工和处理,它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其发展速度异常迅速,应用领域极为广泛。 数字图像处理的早期应用是对宇宙飞船发回的图像所进行的各种处理。到了70年代,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迅速从宇航领域扩展到生物医学、信息科学、资源环境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工业、农业、国防、教育、艺术等各个领域与行业,对经济、军事、文化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最初由于数字图像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庞大,而计算机运行处理速度相对较慢,这就限制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发展。现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迅速提高,运行速度大大提高,价格迅速下降,图像处理设备从中、小型计算机迅速过渡到个人计算机,为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准备了条件。第二个原因是由于视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手段。据统计,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视觉信息占60%,而图像正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和视觉紧密相关的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潜在应用范围自然十分广阔。 1数字图像处理的目的 一般而言,对图像进行加工和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目的[1]: (1)提高图像的视感质量,以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如去除图像中的噪声,改变图像中的亮度和颜色,增强图像中的某些成分与抑制某些成分,对图像进行几何变换等,从而改善图像的质量,以达到或真实的、或清晰的、或色彩丰富的、或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2)提取图像中所包含的某些特征或特殊信息,以便于计算机进行分析,例如,常用做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的预处理等。这些特征包含很多方面,如频域特性、灰度/颜色特性、边界/区域特性、纹理特性、形状/拓扑特性以及关系结构等。 (3)对图像数据进行变换、编码和压缩,以便于图像的存储和传输。 2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 数字图像处理按处理方法分,主要有以下三类,即图像到图像的处理、图像到数据的处理和数据到图像的处理[2]。 (1)图像到图像。图像到图像的处理,其输入和输出均为图像。这种处理技术主要有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和图像编码。 首先,各类图像系统中图像的传送和转换中,总要造成图像的某些降质。第一类解决方法不考虑图像降质的原因,只将图像中感兴趣的特征有选择地突出,衰减次要信息,提高图像的可读性,增强图像中某些特征,使处理后的图像更适合人眼观察和机器分析。这类方法就是图像增强。例如,对图像的灰度值进行修正,可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对图像进行平滑,可以抑制混入图像的噪声;利用锐化技

关于人工智能中的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

191 关于人工智能中的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 翁和王 (武夷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要:图像识别技术作为在信息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项信息技术,其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对人工进行替代,实现对众多的物 理信息进行处理。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也推动了图像识别技术得以迅猛的发展。文章就图像识别的技术原理、模式识别进行图像识别技术概述,并对其识别过程进行一定的分析,重点对神经网络以及非线性降维两个形式的图像识别技术加以分析。以期对图像识别有关的研究人员与应用人士有所参考。关键词:人工智能;原理与过程;图像识别技术;非线性;神经网络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131(2016)10-0191-02 0引言 图像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内的重要领域之一,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其也得到了愈发广泛的使用,其在医疗诊断、指纹识别、面部识别以及卫星云图识别等方面具有着很好的应用。图像识别技术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对系统前端捕获的图片根据既定的目标对其进行处理。图像识别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也得到普遍的应用,诸如条码识别、车牌捕捉以及手写识别等。随着其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其今后的应用领域也会更加的广泛。 1图像识别技术的概述1.1图像识别的技术原理 事实上,图像识别具有的原理并非很深奥,主要是图像识别所需处理的信息非常的复杂。计算机中的所有处理技术均不能随意出现,是众多学者通过实践获得的启示,通过程序使其得到模拟与实现。计算机实现图像识别所需的原理与人类进行图像识别所需的原理基本上是一致的,仅仅是计算机不存在人类视觉和感觉方面的影响。人类在进行图像识别过程中并非仅是利用这一图像存在于脑海内的记忆加以识别,而是通过图像自身拥有的特征对其进行相应的分类,之后利用各个类别拥有的特征使图片被识别出来。当我们看到图片时,大脑便会快速感知出以前见过这张或与之相类似的图片与否。事实上在看到和感知间已经实现了快速的识别,这一识别与搜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1]。在识别过程中,大脑将会按照存储记忆内被分好类的图片展开识别,检查其是否和这一图像存在相同或者是类似特征记忆存储,便识别出以往时候看见过这一图片。计算机进行图像识别的原理也是这样,利用分类和提取出图像的重要特征,并对多余的无用特征加以有效地排除,以此实现对图像的识别。计算机所能提取出来的上述特征有时会较为明显,而有时也会非常的普通,这在极大程度上对计算机识别效率造成一定的影响。总而言之,利用计算机进行视觉识别时,图像中的内容一般是通过图像特征对其加以描述的[2]。 1.2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作为信息科学与人工智能中的重要组成,其通 常是对现象和事物处于不同形式中信息实现处理与分析,以便能够达到对现象与事物进行分类、描述以及辨认等目标。而计算机能够实现图像识别便是对人类进行图像识别时的一种模拟,在实现图像识别时,能够展开模式识别是不可或缺的。以往的模式识别仅仅是人类所掌握基本智能之一,伴随人工智能以及计算机技术得到兴起与发展,人类自身具有的识别 模式便无法再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对此人们便需要利用计算机来对人类脑力劳动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与扩展。这也就产生了计算机形式的模式识别。简而言之,模式识别便是对数据实现分类,其是一门和数学有着密切联系的科学,其所运 用的大量思想便是数学中的统计和概率[3] 。可以将模式识别分成统计模糊模式、识别模式识别以及句法模式识别三类。 2图像识别技术的识别过程 由于计算机进行图像识别和人类进行图像识别所采用的是一样的原理,因此上述两种识别过程也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将图像识别技术划分为如下几步:第一步,信息的获取,其是指利用传感器将声音和光等信息装换为电信号,简而言之便是获取识别对象具有的基本信息,同时将其装换成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息。第二步,预处理,其是指对图像进行去噪、变换以及平滑等处理操作,以此来提升图像所具有的重要特点。第三步,特征抽取与选择,其是在模式识别过程中,要对图像进行特征的抽取与选择,简而言之便是识别的图像是多种多样的,若想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其分离开,便要对图像中拥有的自身特征进行识别,在特征的获取时便称为特征抽取[4]。在进行特征抽取过程中,获取的特征并非一定对本次识别有所价值,此时便要对所获取的特征进行一定的提取,这便是特征选择。对于图像识别整个过程而言,特征抽取与选择时期中最为关键的步骤之一,因此,这一步使进行图像识别理解时的重点内容。第四步,分类器设计与分类决策,其中分类器设计即利用训练来制定出一个识别规则,借此识别规则便能够获得一个特征种类,从而让图像识别可以达到更高的辨识率。而分类决策则是对特征空间内的被识别对象实现分类的最佳识别方法。 3图像识别技术的研究分析 3.1神经网络形式的图像识别技术 神经网络形式的图像识别是目前较为新型的技术,其是基于以往的图像识别方式,并将神经网络算法进行有效的融合。这里所说的神经网络指的是人工神经网络,换句话说便是该神经网络并非是动物体所拥有的神经网络,而是人类根据动物神经网络进行人工模拟的一种神经网络。对于神经网络形式的图像识别技术而言,遗传算法和BP 神经网络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目前基于神经网络形式的图像识别技术内最为经典的模型,其在诸多的领域之中均有所应用。对图像识别系统运用神经网络系统,通常先对图像特征进行提取,之后将图像特征向神经网络中加以映射,以此实现对图像的识别与分类。例如,对于智能汽车监控中拍照识别技术而言, 2016 (Sum.No 166) 信息通信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2016年第10期(总第166期)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 专业名称 自 动 化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毕业时间 2014.06

毕业 任务书 一、题目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 二、研究主要内容 选题来源于科研项目。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由于相关性小,缺乏一致性特征,因此配准的难度较大。针对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的研究,拟采用基于特征的图像配准算法。配准算法中核心的部分在于特征的提取和特征的匹配两个部分。特征提取拟采用Harris 角点或Susan 角点检测算法,这两种算法稳定性好,也适合实时性场合需要。特征匹配阶段根据图像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匹配测度及匹配算法。最终实现一种自动、快速、较高性能的配准方法。 三、主要技术指标 1、开发工具采用OpenCV ; 2、配准时间1秒左右,精度小于1个像素。 四、进度和要求 第1-2周:初步查阅与本次毕设有关的背景知识、论文以及书籍,并进行分析、 总结,理解所研究的问题。 第3-4周:学习掌握OpenCV 、图像配准的相关知识。 第5-6周:实现Harris 角点,ORB 或者BRIEF 法对图像特征进行提取。 第7-8周:确定特征匹配算法。 第9-10周:用OpenCV 实现算法的程序。 第11-12周:用OpenCV 实现算法的程序。 第13-14周:程序测试。 第15-16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准备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书及参考资料 [1] 田伟刚。基于点特征的多源遥感图像配准技术。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8年 设计 论文

[2] 苑津莎,赵振兵,高强等。红外与可见光图像配准研究现状与展望。激光与 红外,2009,39(7):693-699 [3] C. Harris,M. Stephens.A combined corner and edge detector.In: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lvey Vision Conference.Manchester: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Printing Unit,1988,pp147~151 [4] S.M. Smith,J.M. Brady.SUSAN-A new approach to low level image processing.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1997,23:pp45~78 [5] S. Ranade,A. Rosenfeld.Point pattern matching by relaxation.Pattern Recognition,1980,12:pp269~275 [6] D. P. Huttenlocher,G. A. Klanderman,W. J. Rucklidge.Comparing images using the Hausdorff distance.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1993,15(9):pp850~863 [7] M. P. Dubussion,A. K. Jain.A modified algorithm using robust hausdorff distance measures.Proc. of 12th Int. Conf. on Pattern Recognition,Jerusalem,Israel,1994:pp566~568 [8] D.G. Sim,O.K. Kwon,R.H. Park.Object matching algorithm using robust Hausdorff distance measures.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1999,8(2):425~429 [9] 周成平,蒋煜,李玲玲等。基于改进角点特征的多传感器图像配准。华中科 技大学学报,2005,33(11):pp1~4 学生学号 __________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__________ 系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