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实验专题

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实验专题
第5章  透镜及其应用  实验专题

Ⅰ A1、某物理学习小组,选择如图甲所示的四个透镜进行探究实验(其中A 、B 和C 、D 是两组形状相同的凸透镜,它们分别用玻璃、塑料和水晶制作而成):

(1)为了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小组同学应选择图甲中的哪两个凸透镜做实验?答: (选填字母序号);

器材确定后,接着小组同学让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分别经过两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如图乙的E 、F 所示。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表面越凸,凸透镜的焦距越 ;折光能力 。

(2)如果选择A 、B 两个透镜,他们还可以探究“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与 的关系”。 A2、(1)在中考体检时,医生让李华同学观察前方平面镜中的视力表来确定视力,视力表在李华的后方,他在镜中看到的是视力表的一个 立、等大的虚像.

(2)测试时,李华看不清医生所指位置的图象,他就将头悄悄向前伸,此时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的大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测试后,医生发现李华眼睛近视,他需配戴 透镜矫正视力. (3)李华的爷爷眼睛不好,经常要用放大镜辅助看报纸,如爷爷想透过放大镜看到的字更大些,应该将放大镜 报纸.(选填“靠近”或“远离”)

A3、在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后,小华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发现把火柴头放在凸透镜焦点处一段时间后,火柴会被点燃,他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的透镜对火柴的点燃效果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们讨论后,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

猜想1:凹透镜也能点燃火柴;

猜想2: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焦距大小有关; 猜想3:点燃火柴的快慢与凸透镜的直径大小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判断猜想1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 .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们选用直径相同而焦距不等的凸透镜进行多次实验,发现火柴被点燃的时间基本相等,这说明猜想2是 的.

(3)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简要做法: ; 如何判断: .

玻璃 塑料 玻璃

水晶

甲 乙 A B C E F

D

ⅡB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有两种测焦距的方法:

(1)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直至屏上呈现出一个清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光斑就是,该点到透镜的距离就是。试在下图中完成这一过程的光路图。

(2)如图,也可以利用平行光测焦距,则此凸透镜焦距为。

B2、如图,桌面上画一条直线,然后在A处放置点燃的蜡烛,B、C处分别放置、。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如果实验是在光具座上进行,则可以直接读取各项距离。这时只须调整、、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即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而便于观察。

B3、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

像,

(1)若只调节凸透镜,应向移动(选填“上”或“下”)。

(2)若只调节蜡烛,应向移动(选填“上”或“下”)。

(3)若只调节光屏,应向移动(选填“上”或“下”)。

B4、由于蜡烛的燃烧,烛焰的高度逐渐降低,要使像继续成在光屏中央,可将凸透镜适当向(填“上”或“下”)调节。

B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

(1)如果透镜上落上一只小虫,则光屏上所成的像(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2)如果用不透明物体把透镜挡住一半,则光屏上所成的像(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3)如果把烛焰挡住一半,则光屏上所成的像(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B6、在上述基础上将透镜换成焦距为8cm的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

应将光屏(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又可得到清晰的像。

B7、(1)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所示A、O、B位置时,

在光屏上C处会得到一个清晰的(选填“正立”或“倒立”)、(选

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选填“实”或“虚”)像。

(2)当用另一支较短的蜡烛替换原蜡烛,则在光屏上(选填“C”、“D”或“E”)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如果透镜不动,将蜡烛移至B位置,则光屏放置在A位置(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清晰的烛焰的像。

B9、请你认真思考下面的四种实验设计方案,并回答问题.

甲: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一倍焦距f 和二倍焦距2f 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及成像特点,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B C

乙:除甲中的做法外,把蜡烛放在大于2f 的某一位置和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丙:除甲中的做法外,把点燃的蜡烛从较远处逐渐移近凸透镜,通过不断调整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及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的像随蜡烛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丁:与丙不同的是,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它步骤相同.

(1)以上四种方案中,合理的方案有_____________(选填“甲”、“乙”、“丙”、“丁”);

(2)某小组用两支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c所示

位置,两支蜡烛的连线AB与过凸透镜的中线垂直,则光屏上C、D两处所成像的

大小_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用一块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

光屏上_________(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

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

是:对同一凸透镜,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8.0cm 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

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16.0cm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9.0cm、

13.0cm,与理论像距16.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B8、小强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进行实验:

(1)这种实验的优点是,此时的像是、、像。(2)小强在探究时,还做了这样一个观察实验,将发光物体放到c处,光屏放到a处,此时光屏上(填“能”或“不能”)看到发光物体的像,

(3)请在e图中作出发光二极管的像。

B9、小明做完实验后,又想用手表代替蜡烛,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样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手表盘,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蜡烛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表盘照射,如图2(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成清晰像为止.此时表盘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丙)中的哪一个?答:.(选填“A”、“B”、“C”或“D”)

B10、(1)吴洋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他又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

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l倍焦距以内

A

a b c d e

C .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

D .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B11、当物体分别在A 、B 区,则像在 、 (选填“

I

、“Ⅱ”或“Ⅲ”)区域内。 当物体分别在“Ⅱ”或“Ⅲ”区,则像在 、 (选填“A ”、“B ”)区域内。

(1)蜡烛放在左侧 区时,右侧屏上出现的像最大; (2)蜡烛放在左侧 区时,右侧屏上出现的像最小;

(3)蜡烛放在左侧 区时,当右屏上出现清晰的像时,屏距透镜最远;

(4)蜡烛放在 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但透过透镜却可以观察到

(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像。

B12、小华发现: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 ”,而实验桌上却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下表所示,为了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选用哪个透镜较好?你认为,应该选用的透镜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如果选用另一透镜,在实验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无法得到烛焰的像的原因还可能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3、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焦距为20cm 的凸透镜A 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 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5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甲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 换为B ,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

(1)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 的焦距 凸透镜B 的焦距。 (2)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3)为了研究像距与焦距的关系,他用了三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物距不变时,焦距越大,则像距越 ;根据你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此时所成像的大小越 。

序号 直径d/cm 焦距f/cm

甲 5 30

乙 4 10

O

F

2f

2f

F

C

A

B

实验序号

物距

u/cm

焦距f/cm

像距v/cm

1 15

8 17 2 10 30 3

12

60

(4)若小明将物距调整为20cm 。并想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他应在上表给出的三个透镜中用焦距为 cm 的凸透镜。

(5)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B14、小红进行了两次实验,如下图所示,

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 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

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物高l/cm 像高h/cm

1 35 14 5

2 2 30 15 5 2.5

3 20 20 5 5

4 1

5 30 5 10 5

12

60

5

25

(1)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 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 之间关系图像。 ①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

②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像距小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1(选填“大于”或“小于”);当像距大于物距时,像高与物高的比值 1(选填“大于”或“小于”).

③小华通过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又得出了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之间的具体关系.他的结沦是 像高与物高的比值和像距与物距的比值 . (2)如下图所示,这是表格中第 次实验。

①若物体向右移动10cm ,则要想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 cm 。 ②若物体向右移动8cm ,则要想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 cm 。 ③若透镜向右移动5cm ,则要想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移动 cm 。

④若透镜移至 cm 处,则无须移动光屏,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是 、 、 像。

(3)把物体从距凸透镜30cm 处移到15cm 处的过程中,像距逐渐变 ;(选填“大”或“小”)

20

40 60 40

60

u/ cm

v/ cm

20

O cm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4)当把物体放到距凸透镜8cm处时,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5)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_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_______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6)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

图,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

移或将光屏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移.

(7)如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老花眼镜,当移动屏得到清晰的像后,

去掉眼镜,应将光屏向透镜(选填“靠近”或“远离”)适当距离后

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B16、按正确的操作和实验步骤,测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结果如下表。

物距u与焦距f的关系物距u/cm

像的大小

像距v/cm 虚实大小正倒

u>2f 60 实小倒12

u>2f 35 实小倒14

2f>u>f 14 实大倒35

2f>u>f 12 实大倒60

u

u

(1)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断

A.13cm>f>8cm B.13cm>f>9cm C.12cm>f>8cm D.12cm>f>9cm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物距大于像距,则成_____的像。物距等于像距,则成_____的像。物距小于像距,则成的像(以上均选填“放大”或“缩小”)。

(3)将物体由距凸透镜30cm处匀速移动到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是 m/s;像移动的距离是 m;平均速度是 m/s。

(4)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减小而。

(5)你认为小王同学的实验过程是否全面?请提出你的看法(只需写出一种)。

答:。

(6)若光屏上接收不到像,晓雯应该在透镜的_____侧观察,看到的像在透镜的____侧.(选填“左”或“右”)III C 1、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实验前,首先在光具座上正确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还应对其进行调整,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成的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

(3)在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 (选填“>”、“<”或“=”)L,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用L0、L表示).

(5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光屏上也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根据这种成像原理设计的. C2、小燕在实验中:

图甲 图乙 图丙

(1)小燕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 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 之间的关系(如图甲),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60 cm B .40 cm C .20 cm D .10 cm.

(2)实验完成后,她把学校里的一座石碑拍下来,发现还没有全部照到(如图乙),如想得到丙图,她应将照相机 (“靠近”或“远离”)石碑,同时镜头 (“前伸”或“后缩”)。

(3)如图所示是小芳同学制作的模型照相机.通过调整内外纸筒的相对距离,可以在半透明膜上看到远处景物倒立的像.使用此模型照相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看到远处景物的像是虚像

B .如果看远处是很清晰,那么看近景时,应把内纸筒向外拉一些

C .应把内纸筒朝明亮的室外,凸透镜朝较暗的室内

D .凸透镜与半透明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凸透镜的焦距

C3、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凹、凸形状可改变的液体透镜,并利用液体透镜探究“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如图所示。

(1)在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时,首先在两个透明玻璃长方体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然后将水注入橡皮膜,制成液体透镜,再将液体透镜放置在两个玻璃容器之间,如图甲所示,让光线沿图示方向射入玻璃容器,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将______(填“偏离”或“偏向”)主光轴.如果此时再用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改变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则折射光线偏折的程度_________(填“会改变”或“不改变”),在玻璃容器中充入蚊香烟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影响液体透镜折光能力强弱的因素”,物理兴趣小组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在图甲所示的装置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先后在橡皮膜中注入酒精和煤油,观察光线经不同液体透镜折射后的偏折程度,此时,他们是在探究液体透镜折光能力与___________是否有关,在此探究过程中保持液体透镜的凸起程度,即形状不变的具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乙图所示,现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如果向“水透镜”中加注水,使透镜凸起程度更大,此时像变模糊,这是模仿____视眼的成因,如果想让像变清晰,可以怎么做?

(两种方法)① ;② 。

0 20 40 60 4060 u/ cm

v/ cm 20

A1、(1)AC,小;(2)透镜的材料.

A2、(1)正;(2)不变;凹;(3)远离.

A3、(1)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2)错误;(3)用焦距相同而直径不同的凸透镜,点燃火柴,测出点燃火柴所需要的时间;如果点燃火柴所需要的时间相等,则猜想3错误;如果点燃火柴的时间不相等,则猜想3是正确的.

B1、(1)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2)照相机右大(3)左(4)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5)小

(6)不变变暗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2017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选择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 观察收集数据;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 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 (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如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对三组实验不等同、不均衡,就会产生额外变量,影响实验的真实结果。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 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 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⑶等量原则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①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②所用实验器具要相同即试管、烧杯、水槽、广口瓶等器具的大小型号要完全一样。 ③所用实验试剂要相同即试剂的成分、浓度、体积要相同。尤其要注意体积上等量的问题。 ④所用处理方法要相同如:保温或冷却:光照或黑暗;搅拌或振荡都要一致。有时尽管某种处理对对照实验来说,看起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最好还是要作同样的处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高频考点及易错题专攻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高频考点及易错题专攻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频考点透镜对光的作用 1.作出蜡烛发出的光通过透镜之后的光线。 2.如图所示,请画出这束光线经过凹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高频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者的中心,使它们在______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 (3)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______方移动(选填“上”或“下”)。 (4)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高频考点透镜的应用 4.如图所示,若想在位于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图中光屏未画出)得到一个烛焰清晰放大的像,那么点燃的蜡烛应置于图中的()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5.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cm处沿主光轴移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6.小华用透镜观察书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成的是虚像 B.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 C.图中的透镜制成的眼镜可以用于矫正近视眼 D.图中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变大 7.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上,它们的初位置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下列操作不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是()

2019中考物理总复习第五讲透镜及其应用真题演练

第五讲透镜及其应用真题演练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6年3考,2~4分) 1.(2014江西7题2分)如图所示,甲是__________的工作原理图,乙是__________的工作原理图。 第1题图 2.(2016江西12题3分)如图所示,是王爷爷小孙女的照片,王爷爷用放大镜贴近照片所看到的像是( ) 第2题图 3.(2015江西15题4分)(不定项)如图所示,凸透镜的应用事例中,所成像的性质完全相同的有( ) 考点眼睛和眼镜(6年1考,2分) 4.(2017江西4题2分)人的眼睛就像是一架精密的照相机。如图所示,是描述人眼看物体的成像图,其中看远处景物的是______图,景物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第4题图 考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6年2考,4~8分) 5.[2018江西26(一)题4分]智能手机进入平常百姓家,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瑞瑞同学学习了物理知识后,对手机的一些功能进行了科学探究。 (一)拍照功能 甲 乙 第5题图 【提出问题】如图甲所示,同一位置,拍同一地点,为什么会变大呢? 【猜想与假设】手机的镜头可能是一个焦距可以改变的凸透镜。 【设计实验】瑞瑞同学设计制作了一个焦距可以改变的凸透镜。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保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动,利用注射器注入或吸出水的多少,改变水透镜的厚薄,从而改变水透镜焦距; (2)测出水透镜焦距的大小,并移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后,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记录在下表: 凸透镜焦距f=14 cm 焦距f=16 cm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物距u/cm 30 40 60 30 40 60

备战2021中考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

备战2021中考物理章节专题训练——专题五:透镜及其应用 【专题一:透镜】 【例1】把一个透明的圆柱形的小玻璃瓶装上水,但不要装满,使得塞上瓶塞后瓶内留有一个空气泡,这就形成了一个既能放大又能缩小的两用透镜,如图所示.如果把它放在书上,则 A. 当眼睛对着空气泡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缩小的,当眼睛从其他位置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放大的 B. 当眼睛对着空气泡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放大的,当眼睛从其他位置看下去时,看到的字是缩小的 C. 不管从哪个位置看都是放大的 D. 不管从哪个位置看都是缩小的 【针对训练】 1.如图所示,虚线框内为一透镜,MN为透镜的主光轴,O是透镜光心,a(双箭头)和b(单箭头)是射向透镜的两条光线.已知光线a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P点,光线b通过透镜之后与MN交于Q点.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小于焦距 B. 透镜是凸透镜,距离OP大于焦距

C. 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小于焦距 D. 透镜是凹透镜,距离OQ 大于焦距 2.如图所示,两条光线射向凸透镜,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折射光线.【专题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例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1所示,一束平行光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和光屏中心在____;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图2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照相机/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____(能/不能)看到清晰的像;(3)在图2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3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_眼镜(近视/远视). 【针对训练】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复习考试

高三生物实验专题 理科综合下生物学科高考在纲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和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教材基 础实验)。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验 证实验)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探究实验)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评价和修改) 近年来,生物高考试题中的实验及实验设计已成为一种稳定的重要题型,每年都作为大 题出现。有关实验方面的内容,是许多考生的弱点,应引起充分重视。这类题目有一定难度,学生在高考中得分率很低。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要得高分,实验的复习,应该立足于对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实验思维的强化和巩固着手,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实验设计等实验能力。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 (1)了解题目要求;(2)明确实验目的;(3)分析实验原理;(4)熟悉实验器材;(5)确定实验思路;(6)设计实验步骤;(7)预测实验结果;(8)得出实验结论。 二、如何运用基本方法分析实验题: ㈠了解题目要求题目给出了哪些条件?给出了什么样的材料用品?要求回答什么问题? ㈡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明确实验目的关键在明确题目中的实验是验证型还是探究型的。验证型实验有明确的结果,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结论往往只有一个;探究型实验的现象和结果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结论也往往有多个。实验目的是解实验题的方向,原理阐述、步骤设计、结果预测、实验分析、实验结论等都需要围绕实验目的进行,否则无异于南辕北辙。实验的结论要和实验的目的相对应。验证性实验的结论也就是实验的目的。 ㈢分析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实验中关键步骤的理论基础,要分析实验中用哪些基本科学理论知识(源于学习过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结果的预测,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也就是联系所学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 ㈣分析实验器材认真分析所提供的仪器、药品、试剂等,从中选出实验的必备条件。实验的器材也会给实验变量的确定和对照实验的设计以及实验步骤的设计提供启示。高考时,为让考生的试验设计及分析能有一定的范围,命题者往往通过给出实验用具来进行限制,同时,有些命题背景学生并不熟悉,命题者会通过给出实验用具加以提示。因此,分析实验用具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可以让实验题的解答(尤其是实验步骤的描述)严密不丢分。解题时,可将实验用具可以分为三类:生物材料;一般用具和药剂;特殊用具或药剂。在分析实验用具的过程中,会使考生的实验设计逐渐清晰明了。 ㈤确定实验设计的思路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而进行的思维过程,构建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是实验设计的蓝图。 ㈥设计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步骤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要应用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并分析这些条件起什么作用和

5.1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练习题(带答案)

第一节透镜提高训练 知识点:透镜的焦点 1.实验室备有甲、乙、丙三个凸透镜,三个实验小组分别用这三个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都为12cm时,甲、乙、丙三透镜分别成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放大的实像,则这三个透镜的焦距f甲、f乙、f丙的 大小关系为() A.f甲>f乙>f丙B.f乙>f丙>f甲 C.f乙>f甲>f丙D.f丙>f乙>f甲 2.如图是宇航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的一个镜头,若她的脸离水球球心的距离是30cm,则该水球的焦距 可能是() A.8cm B.15cm C.20cm D.40cm 3.如图,F是透镜的焦点,其中正确的光路图是() A.B.C.D. 4.(2014?盐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其下方的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时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若凸透镜远离纸的过程中光斑一直变大,则该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l B.一定等于l C.一定大于l D.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5.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手电筒射出一平行光,要使射入杯中的光束发散,应 在杯底放置的器材是() A.平板玻璃B.平面镜C.凹透镜D.凸透镜 知识点:透镜类型 6.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A.B.C.D. 7.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a B.b、d C.c D.a、b、c、d 8.如图是把一副眼镜放在太阳光下,在地面上看到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镜片是() A.凸面镜B.凹面镜C.凸透镜D.凹透镜 9.如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A.B.C.D. 10.两个完全相同的凸透镜L1、L2如图放置,其中AO1=O1B=BO2,过A点的一条光线经L1折射后按如图方向到达L2,则关于该光线再经L2折射后的去向,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2019-2020年度】中考物理 考点跟踪突破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2019-2020年度】中考物理考点跟踪突破第五讲透镜及 其应用 一、选择题 1.(2015·广西)下列透镜中,属于凹透镜的是( D ) 2.(2015·南宁)如图是德国设计师设计的一个球形透镜太阳能系统,通过透镜聚光之后再发电,此透镜是一个( A ) A.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B.凸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C.凹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D.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3.(2015·济南)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前16 cm处,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下图中的( B ) 4.(2014·厦门)如图是宇航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的一个镜头,若她的脸离水球球心的距离是30 cm,则该水球的焦距可能是( A ) A.8 cm B.15 cm C.20 cm D.40 cm 5.(2015·泉州)如图是某人眼睛看物体时的成像示意图。则他

的眼睛类型及矫正需要选用的透镜分别是( B ) A.近视眼凸透镜B.近视眼凹透镜 C.远视眼凸透镜 D.远视眼凹透镜 ,第5题图) ,第6题图) 6.(2015·揭阳)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烛焰、凸透镜、光屏所处的位置,在光屏上恰能看到一清晰的像。下列仪器中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的是( C ) A.照相机B.放大镜C.投影仪D.潜望镜 7.(2015·南京)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 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40 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C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8.(2015·黄石)下列关于平面镜和透镜的应用所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A.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 B.远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 C.对着镜子化妆是利用光的折射成像 D.用放大镜查看地图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 9.(2015·漳州)用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如图)可快速登录网页,访问网络数据,当手机扫描二维码时( A ) A.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

(完整word)历届全国初中物理竞赛(透镜及其应用)

最近十年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题分类解析专题5--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1.(2013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预赛题)如图l0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5厘米,在透镜左侧l0厘米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 15厘米处放一个平面镜,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则 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 A.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一个正立实像 B.一个正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虚像 C.一个正立虚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倒立虚像 D.一个正立实像,一个倒立实像,一个正立虚像 1.答案:A 解析:物体AB通过透镜在透镜右侧10cm处成一个倒立实像,该像通过平面镜在平面镜右侧成一个倒立虚像,该虚像又通过透镜在透镜左侧成一个正立实像,选项A正确。 2.(2012年“志英杯”物理竞赛)将筷子竖直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右边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左图中的哪一个 答案:D解析:装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筷子成放大虚像,所以从右边俯视图中的P点沿水平方向看到的应该是左图中的D, 3. (2011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河南预赛)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及光屏处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 晰的像。由此可以判断,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 A.一定小于8cm B.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C.一定大于20cm D.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3.答案:B【解析】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是放大的像,说明烛焰处于焦点和2倍焦距位置之间,焦距小于10cm;若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是缩小的像,说明烛焰处于2倍焦距位置之外(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像在焦点与2倍焦距位置之间,焦距大于8cm;所以他所使用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在8cm 到10cm之间,选项B正确。 4.(1994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为了防盗,在门上装上一个“猫眼”,使屋内 的人能看清屋外的人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像,屋外面的人却看不清屋内的人,则“猫眼”应该 是:() A.凸镜B.凹镜C.凹透镜D.凸透镜 4.答案:C 解:根据面镜和透镜的成像规律,能成正立缩小的像是凸镜和凹透镜;但要使屋内 的人看屋外的人;只能用凹透镜,选项C正确。 5.(1997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像,那么应 采取的措施是:() A.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B.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C.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大一些 D.幻灯机离屏幕近一些,镜头与幻灯片的距离调小一些 5.答案:A 解析:放映幻灯时,为了在屏幕上得到更大的像,那么应采取的措施是减小物距(使 幻灯片向镜头移动),增大像距(幻灯机离屏幕远一些),选项A正确。 6. (2010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河南预赛)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火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个清晰地像,则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更大的实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更大的实像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专题训练——透镜及其应用专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专题训练——透镜及其应用 一、选择题 1.(2019 青岛,2)下列作图,错误的是 2.(2019德州,4)下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完整 D.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的看到白墙上的像,是因为白墙对照射到其上面的光产生漫反射3.(2019烟台,10)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的一次实验操作情景,这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若将烛焰移动到距离凸透镜15cm处,调节光屏,在光屏上可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等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虚像 4.(2019潍坊,8)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B.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C.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 D.字到透镜的距离小于此透镜的焦距 5.(2019成都,B卷2)如图.成都锦江之上.夜色中的安顺廊桥流光溢彩,让游人流连忘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张看到廊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因为光从水中射人空气,再进人小张的眼睛 B.小郑取下近视眼镜,看到廊桥变模糊了,是因为廊桥的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面 C.小陈拿出携带的放大镜观看远处的廊桥,看到了廊桥倒立的像,这个像是实像 D.小李用手指组成方框“取景”,方框离眼睛越远,“取景”范围越小,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 6.(2019河北,7)如图所示,小明将凸透镜(f=10cm)固定在光具座40cm的位置,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蜡烛从焦点内某处向透镜方向移动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B.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拿开光屏,眼睛在一定范围内仍能看到像 C.将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屏,光屏上可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像 D.当光屏上成清晰像时,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远视镜片,向右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7.(2019昆明,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放大镜是凹透镜 B. 凸透镜总是成实像

第五讲透镜及其应用—2021届九年级中考大一轮复习检测

第五讲透镜及其应用 【基础过关练】 1.物理课上,同学们手持凸透镜观察窗外远处的高大建筑,观察到的清晰的像为 ......... ( ) A.正立、缩小的像 B.正立、放大的像 C.倒立、放大的像 D.倒立、缩小的像 2.2020年7月27日CBA篮球常规赛在天津举行。小滨在电视上观看比赛直播时,发现为使观众看得清晰,摄像机经常进行远景和近景的切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摄像机的镜头是凸透镜,由远景拍摄变为近景拍摄时,减小了像距 B.摄像机的镜头是凹透镜,由远景拍摄变为近景拍摄时,减小了像距 C.摄像机的镜头是凸透镜,由远景拍摄变为近景拍摄时,减小了物距 D.摄像机的镜头是凹透镜,由远景拍摄变为近景拍摄时,减小了物距 3.(2020杭州中考)照相机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具体应用。对应下图,下列关于照相机、放大镜使用和成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甲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B.照相机:被拍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倒立缩小实像 C.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虚像 D.放大镜:被观察物体应在丙区域内,成正立放大实像

4.小明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20 cm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缩小的像。小明又把点燃的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能够呈现 .......... (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等大的实像 5.(2020广安中考)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此时蜡烛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变,只移动点燃的蜡烛和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 30 cm 处,再向左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照相机 B.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14 cm 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投影仪 C.把蜡烛移到刻度值为5 cm 处,再向右移动光屏,能在光屏上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成像规律可以应用于放大镜 D.蜡烛在光屏上已成一个清晰的像,如果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了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6.(2019潍坊中考)小明通过透镜观察“美丽潍坊”四个字,看到的情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B.该透镜可以用作近视眼镜 C.该透镜可以用作照相机镜头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及答案

高考生物实验设计题及答案 1.(16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同学拟对“低温是否会使物质的跨膜运输速率降低”这一问题进行探究,他们选择下列材料用具设计了相关实验。假如你是该研究小组的成员,请作出你的假设、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1)你的假设是:。 (2)实验方案: 材料用具:大烧杯、带刻度的长颈漏斗、玻璃纸、清水、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冰块 实验步骤: ①取两个相同的带刻度的长颈漏斗,在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将漏斗分别倒扣在两个相同的大烧杯中,并分别 编号为A、B。 ② 。 ③对A、B两组装置进行不同处理:A组放在室温条件下(25℃),B组 。 ④两组装置同时开始实验,几分钟后观察记录 。 (3)根据你的假设和设计的实验方案,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2.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脱落后能抑制碗豆核酸、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叶片衰老。而细胞分裂素则抑制叶绿素、核酸和蛋白质 的降解,抑制叶片衰老。所以在生产中可利用细胞分裂素作保鲜剂。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细胞分裂素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①实验原理:叶片衰老最明显的特点是叶绿素逐渐丧失而失去绿色,离体叶片很快就会出现衰老的特点,因此,可通 过用细胞分裂来处理离体叶片,记录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来证明。 ②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取同种植物的相同叶片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标记为甲组、乙组。 第二步:在甲组叶片涂上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乙组叶片。 第三步:记录甲、乙叶片失绿变黄所需的时间。 ③实验结果预测: 。 ④实验结论:。 3.(17分)大部分普通果蝇身体呈褐色(YY),具体纯合隐性基因的个体yy呈黄色.但是,即使是纯合的YY品系,如果用含有银盐的饲料饲养,长成的成体也为黄色.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写”,是由环境造成的类似于某种基因型所产生的表现型。 (1)对果蝇基因组进行研究,应测序哪几条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15N对果蝇精原细胞的一个染色体上的DNA分子进行标记,在正常情况下,n个这样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15N的精子数为______________. (3)已知果蝇白眼为伴X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A).现有一对亲本杂交,其子代中雄性全部为白眼,雌性全部为红眼,则这对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 (4)从变异的类型看,“表型模写”属于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5)现有一只黄色果蝇,你如何判断它是否属于“表型模写”? ①请写出方法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第三步:。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 4.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及结果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验证有机磷杀虫剂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材料用具:两个相同的甲图装置、适宜的放电装置、有机磷杀虫剂、任氏液(青蛙专用生理盐水)、培养皿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两个装置编号1、2,并分别将装置中青蛙的“神经一腓肠肌”标本放入盛有等量任氏液的两个培养皿中。 第二步:同时用电极分别刺激两个“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指针都向左偏转,然后恢复。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设计专题 一、背景叙述 高中生物实验分两种类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包括研究性课题),由于后者更能体现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生物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更能体现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考中为高校选拔人才的较好材料,近年来一直被沿用。由于缺乏实验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平时的练习也偏少,因此,遇到这类题型,就会感到茫然。为解决这一问题,现将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法和常见的类型作一介绍,以期增加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目的。 二、基本内容 探究性实验一般包括:课题、假设、设计实验、预期、完成实验、观察并记录结果(有时需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数据)并推导结论七个基本内容。 (一)提出课题 人们对事物作缜密观察以后,常常由于好奇心或想作进一步的了解而提出问题,虽然任何人都能提出问题,但只有意义的问题才值得探讨,课题即为实验的题目,是实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蚯蚓如何借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移动身体?” (二)假设 科学方法的第三步是假设。假设,也称假说或猜测,指用来说明某种现象但未经证实的论题,也就是对所提出的问题所做出的参考答案。假设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提出假设,即依据发现的事实材料或已知的科学原理,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初步假定;第二步,做出预期(推断),即依据提出的假设,进行推理,得出假定性的结论;例如,新编高中生物的“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的实验”,其假设是:“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影响”;其预期结果是:“用适量的甲状腺激素饲喂蝌蚪,将促使蝌蚪的生长发育加速”。实验预期是较具体的推断。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 1.如图所示,凸透镜焦距为f,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现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左移动2f的距离,移动蜡烛的同时移动光屏,使烛焰始终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光屏上的像() A. 一直变小 B. 一直变大 C. 先变大后变小 D. 先变小后变大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将蜡烛沿主光轴向同一方向移动距离2f,物距增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选A. 【分析】首先根据烛焰在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确定像的性质,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来解答此题. 2.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A.5 厘米 B.8 厘米 C.10 厘米 D.20 厘米 【答案】A 【解析】【解答】解: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6厘米处,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即:u=16cm>2f,解得f<8cm,分析四个选项,其中的5cm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焦距可能为() A. 5 厘米 B. 8 厘米 C. 10 厘米 D. 15 厘米

【答案】 D 【解析】【解答】解:当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在光屏上成一个放大的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物体距凸透镜焦点10cm处,所以物距u=10cm+f,即2f>10cm+f>f,解得f>10cm,所以该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5cm,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 物体位置像的位置像的大小像的性质应用举例 u>2f f< v <2f像、物异侧缩小倒立实像照像机 u=2f v =2f像、物异侧等大倒立实像测焦距 f2f像、物异侧放大倒立实像幻灯机投影仪 A.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线有会聚作用 B. 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逐渐变大 C. 黑板面反光是由于光发生漫反射造成的 D. 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答案】D 【解析】【解答】A.凸透镜对任何光线都有会聚作用,A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故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他在镜中的像不变,B不符合题意; C.当黑板表面太光滑,光射到这里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反射光线方向的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就是黑板反光问题,C不符合题意;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日食的形成是由于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导致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本题考查了光的传播的知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有日食、月食的形成,光射到光滑的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朝着同一方向射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凸透镜对光线都有会聚作用. 3.正午时,太阳光垂直照射水平地面,取一直径是15cm的圆形的薄透镜正对阳光,在距透镜12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其直径是5cm,若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则透镜的焦距是() A. 6cm B. 12cm C. 18cm D. 24cm 【答案】 C 【解析】【解答】在距透镜15cm的地面上得到一个光斑,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将透镜向上移动少许,光斑变小,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 是没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光斑的直径是透镜直径的,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形成的光斑是

贵州省毕节2021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练习 第五讲 透镜及其应用

第五讲透镜及其应用 1.(2020·株洲)炎炎夏日,汽车停在露天停车场,若把装满水的矿泉水瓶留在车内,太阳光透过矿泉水瓶后可能把汽车内的易燃物引燃,这是因为这瓶水相当于( A ) A.一个凸透镜,会聚光线 B.一个凸透镜,发散光线 C.一个凹透镜,会聚光线 D.一个凹透镜,发散光线 2.(2020·台州)为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有一种眼镜的镜片可以改变(如图甲所示),它的改变是通过在透明的薄膜中注入或抽出光学液体来实现。如图乙所示是某人看远处物体时的成像情况,此时该人的视力缺陷和矫正时应选择的镜片是( A ) A.近视眼,镜片ⅠB.近视眼,镜片Ⅱ C.远视眼,镜片ⅠD.远视眼,镜片Ⅱ 3.(2020·山西)小亮在重阳节送给奶奶一个台式放大镜(如图)。放大镜的焦距为25 cm。奶奶正确使用这个放大镜看书时( B ) A.书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等于25 cm B.书与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应小于25 cm C.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 D.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第3题图第5题图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开始时烛焰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接着把物距调整为刚才的一半,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像,此时的像( D ) A.是放大的B.是缩小的 C.是等大的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5.(2020·仙桃改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配备了新型全自动摄像测温告警系统。如图,晨晨同学正在通过学校测温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摄像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显示屏上晨晨的头像说明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缩小实像原理工作的 C.显示屏上晨晨的体温值主要是利用红外线测出的 D.当晨晨的体温为36.5 ℃时,告警系统会报警 6.甲图为电影放映机,其成像原理如图乙所示。为了让观众看到清晰的实像,应将胶片放在距离透镜__②__(选填序号:①一倍焦距以内;②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③二倍焦距以外)的位置,白色银幕是为了__反射__(选填“反射”或“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7.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他把蜡烛放在距透镜30 cm时,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缩小的像,此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__照相机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现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10 cm,要使光屏上再次形成清晰倒立的像,应将光屏__远离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8.(2020·黔东南二模)如图所示,MN为平面镜,O为透镜的光心,F为焦点,请完成光路图。 9.(2019·扬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生物实验设计教案

生物实验设计 一. 教学内容 生物实验设计 二. 学习重点 了解有关高考生物实验设计的题型,一般的解题方法。 三. 学习过程 (一)考试说明 要求考生能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实验,包括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所谓设计型实验题,就是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生物高考实验设计基本题型 1. 续写实验步骤的题型 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已经提供了比较多的信息,基本上划定了答题的模式,目的明确,前面的方法步骤等信息已为续答作了铺垫,只要明确题目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然后设计对照组,再根据有关原理分析,一般就能比较正确地写出答案。 2. 评价和纠正给定的实验步骤的题型 试题中既有合理成分,又有不合理成分,干扰因素较多,要求在吸取原有设计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思路。这表面上是考查对实验设计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实质上是全面检测设计生物学实验方案的能力,同时还考查考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水准。 3. 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题型 这类题型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配套的,要求学生要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有所体验,考查的过程性要求主要体现在课题的选择及理由阐述、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研究成果的类型选择等。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发挥个性特长。 (三)生物实验设计题应对策略 1. 生物高考实验设计的三种题型虽然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差异,但在答题中却有共同点,先要认真研究课题,找出其中的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其次是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捕获手段,最后再选择适宜的实验材料,在注意实验步骤关联性的前提下表达实验的方法步骤。在实验方法和步骤设计中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变量控制。 2. 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明确提出了,要求“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这一要求,在2003年高考中也得到了体现,如第33题,考查的就是对课本实验的理解。 3. 挖掘课本知识点中所蕴含的实验因素。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结论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都包含培养实验能力的基点,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多挖掘知识结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和方法。例: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涉及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光的部位、反应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专题训练——透镜及其应用专题(答案版)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专题训练 ——透镜及其应用专题 一、选择题 1.(2019哈尔滨,18)关于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A、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小猫叉不到鱼,是因为看到鱼变深的虚像 C、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 D、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C 2.(2019杭州,6)关于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近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B.乙为近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C.甲为远视眼、可佩戴凸透镜矫正 D.乙为远视眼,可佩戴凹透镜矫正 【答案】A 3.(2019天津,1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做了如下实验: ①用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移动光屏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 ②保持该透镜位置不变,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图乙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图中未画出)。 则() A. 实验②中,烛焰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B. 实验②中,像到透镜的距离一定大于15cm C. 若增大蜡烛与透镜的距离,所成的像会变大 D. 若使该透镜成虚像,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应小于10cm 【答案】ABD 4.(2019北部湾,8)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内安装监控摄像机。来自物体的光经过摄像机的镜头后形成()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正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 【答案】A 5.( 2019深圳,2)下列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的设备是() A. 放大镜 B. 近视眼镜 C. 监控摄像头 D. 投影仪 【答案】 C 二、填空题 1.(2019吉林,8)“5G时代”已经来临,手机功能日益强大。人们在使用手机通话是是靠来传播信息的,使用手机拍照是利用来成像的。 【答案】电磁波、凸透镜 2.(2019北部湾,25)小明同学经常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物理的奥秘。在某次实验中。 (1)用一只透镜正对太阳光,如图甲所示,纸板上出现的现象表明该透镜对光有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 (2)用如图乙的装置进行实验,调节纸板与透镜的距离,纸板上会出现最小的光斑,用刻度尺测量该光斑与透镜的距离。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cm,透镜与纸板的距离为_______cm。 (3)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放置在光斑处,发现温度计的示数增大,说明光能可以转化为______能;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解题技巧

实验设计题解题技巧 实验设计题的能力要求高,难度较大,学生往往感到比较困难。从解题技巧的角度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以下几步进行: (1)明确实验目的→(2)分析实验原理→(3)找准实验中的变量→(4)设计实验步骤→(5)预期结果与分析→(6)得出实验结论。 (一)明确实验目的 1.确定实验类型 根据实验目的的不同,可把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大类型。验证性实验是已知原理,现象和结论的前提下,通过具体的实验来证明相应的生物学现象的实验方法。探究性实验是在不明实验结论的情况下,用己有的实验条件,通过控制实验变量来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依据实验现象推测出结论的实验方法。 例如: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验证性实验在题干中往往会出现“验证”或“证明”等字样。探究性实验的题干中往往会出现“探究”字样。 2.明确实验目的 无论是探究性还是验证性实验,题目都会告诉我们要做什么,即要你探究什么或验证什么,这就是实验目的。解题时,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也就是要明确该实验是要验证什么生物学事实或现象,或探究什么未知属性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例如:为了探究光的有无对植物根吸收矿质元素的影响,请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品设计实验。可能用到的主要材料和商品;缺N的“完全培养液”,适宜浓度的NaNO3溶液,测定溶液中离子含量的有关器材,生长状况一致的蕃茄幼苗。本实验的目的是? (二)分析实验原理 弄清题目让我们做什么(也就是弄清实验目的)后,接着就要想做这件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即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有的包含在实验题干的叙述中,有的需要联系课本中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提取出相关的实验原理,也就是说书本知识是我们做题的依据和支撑。实验原理是选择实验材料、药品,设计实验步骤和预期实验结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