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题

《中国工艺美术史》模拟题

一.填空题

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

2.青铜器中的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

3.秦汉时代的美术中,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的是画像石与画像砖。

4.《霍去病墓前石刻》被称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其主体雕刻是《马踏匈奴》。

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隋代的安济桥(赵州桥)。

6.“徐黄异体”指的是五代画家徐熙和黄筌的花鸟画风格。

7.元代肖像画家王绎,驰名江浙一带,著《写像秘诀》一书。

8.把写意花鸟推向新阶段的两名主要画家是陈淳和徐渭。

9.天津泥人张被徐悲鸿成为“虽杨惠之不足过也”。其创始人是张长林。

10.奠定擦笔水彩画法,并用时装美女做月份牌主要描写对象的是郑曼陀。

11. 夏商周美术的成就最为突出所以又叫_____青铜器 _____。

12. T字行彩绘帛画自上而下分段描写了天上、人间和 __地狱__的景象。

13. 最早提出以形写神的画家是东晋时期的顾恺之,他创造的线形被称为春蚕吐丝,行云流水。

14. 中国的三大石窟是甘肃墩煌莫高、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云岗石窟。

15. 隋代著名画家是展子虔,他的 <游春图>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卷轴画。

二.单项选择题

1.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 D )

A.兽面纹

B.凤鸟纹

C.几何纹

D.鱼纹

2.首先提出“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功能的是( B )

A.顾恺之《画云台山记》

B.谢赫《画品》

C.宗炳《画山水序》

D.王微《叙画》

3.我国第一部绘画断代史著作是( B )

A.历代名画记

B.唐朝名画录

C.贞观公私画史

D.续画品

4.南宋时期以善画婴戏图著称的画家是( C )

A.刘松年

B.李迪

C.苏汉臣

D.李嵩

5.“明四家”中以工笔重彩闻名的画家是( D )

A.沈周

B.文征明

C.唐寅

D.仇英

6.清初“四王”中,取得“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的收获的画家是( D )

A.王时敏

B.王鉴

C.王翚

D.王原祁

7.中国的彩陶出现于( A )。

A.新石器时代

B.旧石器时代

C.铁器时代

D.青铜时代

8.西周后期青铜器的艺术特点是( C )。

A.铭文长

B.形制厚重

C.纹饰繁琐

D.流行兽面纹。

9.周坊所画仕女多是( C )。

A.苗条俊秀

B.乐观活泼

C.浓丽丰肥

D.长袖善舞

10.麻皴技法的创造者是( A )。

A.董源

B.荆浩

C.关仝

D.巨然

11.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 D )

A.安济桥

B.广济桥

C.宝带桥

D.安平桥

12.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 B )

A. 李成

B.范宽

C.许道宁

D.郭熙

13.元代学识深厚的少数民族画家是( C )

A.钱选

B.李衎

C.高克恭

D.王渊

14.明代擅长“易园以方,易整以散”装饰手法的画家是( A )

A.陈洪绶

B.崔子忠

C.丁云鹤

D.吴彬

15.瓷器中的“粉彩”出现于( C )

A.嘉靖时期

B.万历时期

C.康熙时期

D.雍正时期

16.《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是( A )

A.吴有如

B.郑曼陀

C.张聿光

D.马星驰

三.名词解释

1.帛画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绘画。其表现主题是引魂升天。人物造型带有风俗画性质,线描规整劲利,色彩绚烂谐调,具有装饰风味。代表有战国楚墓的《人物龙凤帛画》.长安马王堆汉墓帛画等。

2.唐三彩中国唐代多彩铅质釉陶产品的概称。流行于盛唐武则天至中唐开元.天宝时期。三彩釉以白.黄.绿三种釉色为主,也有少量蓝釉或黑釉。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

四.简答题

1. 试述秦陵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1)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

(2)崇尚写实,手法严谨,并注意刻划任务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

(3)妆彩粉饰,绘塑结合,使形象更为丰富多彩。

2.唐代有哪些具有影响的人物画家和作品?按照不同历史阶段试作简要论述。

唐代是中国人物画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出现了像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杰出的画家,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阎立本的绘画代表初唐美术达到的新水平。文献记载阎立本在太宗即位前的武德九年(公元62年),曾图写《秦府十八学士图》,歌颂李世民任秦王时能礼贤下士;唐太宗即位后,他又多次为太宗画像、描绘重大历史事件。依照汉代绘制《麒麟阁功臣图》和《云台二十八将》的传统。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阎立本受命在凌烟阁图绘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像,唐太宗亲自为赞,是为著名的《凌烟阁功臣图》。高宗时他又画《永徽朝臣图》。

影响最大的人物画家当推后世称为“画圣”的吴道子。

吴道子的绘画创作风格技巧具有突出的创造。画家发展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绘画简括的笔墨技巧,运用线描的技巧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中年以后创造了遒劲奔放变化丰富的“莼菜条”,表现物像“高侧深斜,卷格飘带之势”,取得“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人称“吴带当风”。为了强调笔墨线条的特殊功能,适当地压缩色彩在画面上的比重,往往“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创造出突破南北朝以来铁线描施重彩雅致缜丽的风格,展现雄浑奔放墨彩兼备的新画风。吴道子立足中国传统绘画、融合外来作风的线、墨、色结合的新风,正是唐代艺术“以我为主”、“融汇中外”的气度的具体表现。吴道子还有“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是为后世白描画之先声。吴道子为历代画工所崇奉,粉本传流,影响后世。吴道子成为画塑工匠的行业神。吴道子的绘画艺术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反映贵族生活的风俗画在南北朝时代已经出现,唐代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绘画创作更加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画家,代表人物有张萱和周。张萱、周画人物端庄丰厚,表现出唐代贵族社会的审美趣味。

张萱活动于盛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擅画妇女婴儿。据载他画贵族妇女“以朱色晕染耳根”,描写环境“为花蹊竹榭点缀皆极妍巧”,说明他对赋色和补景都很注意。现存的几件作品虽然是后代摹本,描绘盛唐时期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态反映出张萱绘画的面貌,画卷充满了欢乐情绪,展现出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

《捣练图》(宋徽宗赵摹)画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画家没有停留在劳动程序的单纯图解上,而是抓住劳动中流露情绪的细节动作,突出贵族妇女消遣性劳动的愉快情态。画中的妇女身姿端庄丰厚,色彩柔和鲜艳,捣练的用力、熨练的细心、缝衣的聚精会神的特点都刻画生动感人。《虢国夫人游春图》有宋代摹本流传,描绘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和眷属们的郊游行列。作品整幅不画背景,着力刻画人物从容欢快情绪,装备华丽鞍鞯的骏马踏着轻快的碎步,从骑前导,整个出行队伍装饰得花团锦簇,使人联想到春光明媚的季节,突出了杨家姊妹的奢华骄纵。作品以唐代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反映了当时贵族审美趣味成为社会审美的主要取向。

周昉出身贵族,活跃于唐代后期代。他擅画贵族人物肖像及宗教壁画,尤擅画仕女。周仕女画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画风,画仕女具有“衣纹劲简,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的特点。画家生活的时代已没有开元时期的盛况,他对上层社会生活较多了解,笔下的贵族妇女已由张萱作品中的欢快享乐人物形象转向精神苦闷空虚,反映生活的深度也较张萱进了一步,反映唐代绘画艺术的新发展。

《挥扇仕女图》通过一组不同身份的宫廷妇女的闲散生活描写揭示她们的精神状态:衣着华丽的贵妃懒散无力地怔怔出神,年长的宫女无心刺绣,树下闲谈的妇女也面带愁容,反映幽禁宫廷里的妇女寂寞无聊的精神状态,寄予了画家对她们遭遇的同情。

现藏辽宁博物馆传为周昉作《簪花仕女图》描绘服饰华丽的贵妇人在庭院闲步赏花、斗狗的休闲状态。画中人物从容悠散但表情平静冷漠。画家用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地表现了肌肤的丰腴和纱衣透体的复杂效果,工笔重彩的绘画技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及其影响。

董其昌(公元1555-1637年)是明代晚期的官僚文人,书、画造诣精深,且长于书画鉴赏。他擅画山水,曾临摹不少古人作品,集诸家之长,主要以董源、巨然、米氏父子和黄公望、倪瓒为宗,运以己意,追求秀雅蕴藉的笔墨效果与趣味。他把绘画中的笔墨审美地位提到极高的程度,谓:“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在当时文人士大夫禅悦之风的影响下,董其昌倡导山水画“南北宗”的理论。他认为唐代以后如同禅宗的发展一样,绘画发展也出现了“南北宗”两个不同体系:“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传为宋之赵干、伯驹、伯以至马、夏等;南宗则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这种看法亦见于他先后的莫是龙等人的画论当中,可能是互相影响所致。董其昌地位和声望显赫,成为明末画坛的盟主,有不少追随者,形成称为“松江派”的文人画派。文人画家自我标榜,形成一种风气。

佛教的禅宗传到唐代出现南北两个宗派,南宗六祖慧能主张顿悟,北宗神秀讲究渐修。董其昌等文人画家主张“以画为乐”、“以画为寄”,创作强调文人的修养而贬低造型功力,强调笔墨情趣而忽视丘壑景物的创造,标榜“士气”,排斥“作家气”。他将水墨渲淡的文人画称作南宗,而将青绿勾斫画法称为北宗,抬高士大夫文人画而贬低职业画家的创作。类似观点在他另一些论画著作中也有涉及:“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一派,非吾曹所当学也。”明代文人门户宗派风气炽盛,董其昌的这种分宗别派的作法,虽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出于文人的偏见,他对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大力鼓吹,对职业画家、宫廷画家以及民间绘画的贬斥却显而易见。

五.作品分析及论述题。

1. 分析阎立本的《步辇图》。(时代背景.表现内容.艺术特色.整体评价)

答:(1)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2)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

(3)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有弹性。设色浓重并适度晕染,效果单纯而明朗。

(4)作品具有历史价值,是现存有关西藏最早的一幅历史画。阎立本是开一代画风的划时代人物。

2.两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具有影响的文人画家?他们的艺术主张是什么?

答:文人画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绘画。文人画艺术潮流兴起北宋,活跃于元明清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宋代的著名文人画家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米友仁、扬补之、郑所南、赵孟坚等人,他们的创作和理论主张奠定了文人画发展的基础。

李公麟( 1049- 1106)是宋代卓越的文人士大夫画家。他精文学,善鉴别古器物,尤

以绘画著称。李公麟绘画表现范围广阔,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古画。他的绘画作品塑造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多种人物生动形象。

苏轼(1037-1101)以文学知名于世,精于书法,亦能画枯木竹石。他的绘画理论通过著述诗文题跋大量阐述,产生了较大影响。苏轼论画,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强调艺术形象的内心根据,认为仅凭技巧修养还不能构成艺术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文人画艺术主张。他虽然也称赞吴道子、崔白、郭熙的艺术,但更推崇王维。苏轼较早地提出“士人画”的概念,并把它与“画工画”

对立起来。苏轼评画又有“常形”、“常理”之理论,以描绘山石竹木云水而表达“厌于人意”之绘画为上品。传为苏轼的绘画作品《木石图》反映出文人画家艺术形象更注重主观意趣的表现,并不斤斤计较形似与否。

文同和米芾是与苏轼同时的重要画家,文同的“湖州竹派”与米芾的山水画风格对于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同(1018-1079)是诗人兼书法家,长于墨竹。他与苏轼一样着重在绘画创作中表现主观情怀,运用书法用笔把五代以来兴起的墨竹画推向新水平,开创出了“湖州竹派”。

米芾(1051-1107)精鉴收藏,善书法,与子米友仁(1074一1153)并以画水墨云山著名,自称“墨戏”,用水墨淋漓表现江南烟雨迷蒙景色,世称“米家山水”。

墨梅亦始于北宋,扬无咎(109- 1169)是善画墨梅的文人画家。他所画墨梅朴素无华,具有高雅绝尘的气质。传世之作《雪梅图》寥寥数笔勾出瘦硬枝杈,形象单纯而鲜明,《四梅花卷》画含苞、初开、盛开、花谢四种状态,并题词抒情,体现了士人画诗书画并重的要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