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浩《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熊浩《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熊浩《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熊浩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

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但我想说为时代发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代发声,这不过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盲从。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对伟大的歌颂,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其中恐怕还得有一些人,他不是那么讨巧的,要指着你的鼻子,包括我自己,告诉大家说,我们都病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都病了,我们必须要重新捡拾起阅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重新恢复起那种求学的兴致,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后精神成人。

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给不是手机,而是自己的心一点时间,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如此炫耀的时代,真的还有别的时代声音比这个忠告更重要吗

为时代发声许吉如

我一直觉得我算是一个非常幸运的表达者,很多人说,我表达只是为了表达,但其实没有一个表达者内心不希望自己表达的内容不得到传播,不希望自己做的演讲被更多人看到,所以我说我幸运。

两个月前,我在这个舞台上做了一篇叫做《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可能在座的各位,你的朋友圈里有人在转发,你的微博上有人在给它点赞。但是我知道你的饭桌上,你的身边,你的手机短信里,一定必须有人在骂它。

我当时很不明白,《国强则少年强》并不是一篇专门为了演说家准备的演讲稿,它来自于我的一篇个人日记,写于2016年3月。我从以色列旅游回到波士顿的第二天,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只是做一个游记,我在看世界的过程中,回头看到了我自己的家,然后我跟家里人说说我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人会去质疑我的动机。我最最最不明白的是,我自认是一个骄傲的人,我用心地表达出我的想法,我为什么要去理会那些批评苛责,甚至是超出演讲和内容本身,对我个人品格、为人、性格的一些猜测和人身攻击,我不要去理。我就带着这样的心态,来到了第二轮的录播现场,是主题演讲,我抽到的题目是偶像。

录制当天的早上,发生了一件事情,中国女排时隔多年再次夺冠,然后节目组老师有人跟我很好心地建议就说,你可以在演讲的开头,提一下这个事情,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建议。但是我当时脑子里一下就炸开了,炸开的是我在网络上看到的对我第一篇演讲进行的那些评论,无论是说我用心良苦、迎合、曲意逢迎,还是歌功颂德,还是动机叵测,那些评价在我那子里炸开,使我没有理智和礼貌去和节目组的老师沟通,我和他们大吵了一架。我跟他们说个:“我以为自己特别掷地有声,我说我来到这个舞台,我就是一个独立个体,我只说我自己认可的话,你们不要试着为了节目效果或者收视率或者任何爆点,去吸引我讲一些我不想讲的话。”我说得很不客气。

当时节目组的老师,静静地听我说了十分钟,等我平静下来,他说:“吉如,我能不能也跟你说一说我的想法。我们都很喜欢你的表达,也很尊重和理解你不想接受这个建议。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在今天的时代,今天的电视行业,语言类节目,一档没有明星,没有噱头,没有什么爆点,没有什么炒作点的节目,单纯想通过语言的力量,去留住一丝情怀和温度,这个节目并不好做。所以我希望你,我恳请你在你的措词里,不要质疑我们的专业性,请你尊重你身边人的劳动,礼貌的和你的编导进行沟通。”

那个时候我的眼泪刷刷下来,我不是委屈,我是内疚。因为他的那句话让我意识到,公共表达的责任。

我一直以为我在舞台上表达的是我的思想我的文字,可是如果今天没有这样磅礴的音乐,我的表达会有力量吗如果之前没有乐嘉老师,节目组的编导老师和我日以继夜的抠稿子,我的表达会得到时代的检验吗如果没有像马丁老师、仲蠡老师、熊浩老师这样出色的对手,我会被激发出最大的斗志与动力吗如果没有背后的服装化妆,现场的灯光、大屏舞美,还有很多个因为我并不熟悉电视这个行业,所以我可能没有办法去命名的这些台口人员名称,今天会有我站在这里,为时代发声吗

那个时候我意识到,那句凭什么和他们凭什么评价我,他们凭什么批评我他们凭什么挑剔我他们凭什么攻击我我问不出口,因为任何一个在花的十分钟时间看我演讲的人,都有资格去评价我、批评我、挑剔我,因为我占据了公共表达的平台,因为我占据着资源,因为我的表达背后并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它是一整个组,甚至一整个行业,就像今天在座的各位媒体前辈,试图在这个时代继续用语言和文字和思想的力量,保留一份情怀和温度。

第二讲结束之后在台上,林正疆大哥握着我的手说:“吉如还可以更好。”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一定不是回了谢谢两个字,我说的是一定要更好。因为第二讲,是我发声的转折点,从两个月前那个偶然来参赛,只想也只敢为自己发声,不敢去正面外界评论,不敢去直面质疑,

想要逃避想要撇清表达责任的我。到第二讲之后,那个不会怕别人说我在利用任何东西,只想说出我心中真实声音的我,我在成长,我的成长就与这个时代,与发声这件事情一起产生。如果说敢于面对评论,教会我为时代发声,不要怕,不要怕走出那个小小看似很清高的我,那么马丁老师、熊浩老师、仲蠡老师,每个人都用昨天晚上熬到半夜五点,凌晨五点和今天淋漓尽致的发达告诉我,为时代发声不要急。稿子不要定,因为可能下一稿会更好;服装不要定,因为可能另一种呈现效果会更得体;音乐不要定,因为可能另一种渲染会更有情绪上的共鸣。

而最后,今天现场所有的掌声和善意它告诉我,为时代发声不要停,不要停的不仅仅是表达者和我说的话本身,不要停的是评论、是挑剔、是批评,因为真理是我们永远都不会到达的彼岸,但只有不断地表达,不断地交锋,不断地挑剔,不断地对抗,才可以有属于这个时代的声音和我们每个人都想留住的温度。

不要怕,不要急,不要停,为时代发声不会停。谢谢。

熊浩演讲稿全知识讲解

我是演说家《家国天下》演讲稿 熊浩 八十九年前,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有一个小女孩出生在湖南的湘江边的一处人家,因为是女儿身,所以教育对她来讲变成了奢望。但亲友们不舍这个孩子的资质,合力供她上学,就这样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走最后念完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难得的女大学生。1949年国民党飞机降落在长沙,为了争取科技人才,劝说她说跟我们一起到台北,她拒绝了,她留在这片土地。建国之后1950年,她跟队北上,成为第一批和苏联专家共同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而在11年之后,她又举家南迁到大西南,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 这之后的故事并没有顺遂完美,她在工厂里工作,然后退休,然后国企改制,然后工资就这样成月成月地发不出来,她的晚年也颇为艰辛。在她生命最后的那些日子里,她有时会抱怨,但抱怨完又快速地平静。我一直记得她的眼睛,那种饱含沧桑,却又有一种不一样的光亮。后来我明白,这个是那一代人的眼睛,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国家,把自己深深嵌入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 这个人是我的外婆,对她而言,爱国就是怨着、爱着、守着、望着,就是无论我遭受怎么样的不如意和辛酸,我绝不撒手远离。对他们来说,也许那种情感我们这一代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便已经如血液一般成为她最真切的本能。 一百一十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那封写给大学的信中写到,仅此奉上12000美金的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的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A Chinese person,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身未娶,他的一辈子便是生活在美国贵族的家中,他一世为仆,这样一个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然后生命颠沛流离,可在心中却有一个顽强的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个积累下来的铜板最后完成,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在此处落地,让国家的文化根不断、脉不绝,让圣贤的教诲能够在美利坚传扬出去。他大概不知道,在今天如果富人做这等事,我们说他们是慈善,可若穷人做这等事,他便是圣贤。对于丁龙,爱国就是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 在50年代,有一个老人半作调侃地说,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农村里晚上没有电。有人批评他说,你自己家里面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里头也没有电?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的人口增速实在是太快了,这个速度达到千分之二十到千分之三十。他是第一个提出控制人口政策的学者,并把这个观念转换成某种政策主张。但怎耐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他的批评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判断是,人多就是力量。 一位夫子,他站在这边,所有人都站在对面,他却说我虽已近八十,我自知寡不敌众,但面此状况也应当单枪匹马走出去,绝不像那种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批判屈服。在他写的一篇《北大之精神》的文章中他说,所谓北大精神,便是那种奉献牺牲的精神,便是贡献国家和社会,不计个人之利害,勇往直前。这个人叫马寅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学泰斗。对他而言,爱国就是坚守良知的批评,就是哪怕所有人站在那边,我凭良心我站在这边。 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一种身于斯长于斯的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唤,它神圣去皈依。它有时如小雨淅淅,有时如长河浩荡,它所滋育的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田,但对于国家,这份感情需要国

熊浩演讲稿全篇-

熊浩演讲稿全篇- 熊浩演讲稿全篇 倾听的力量 熊浩 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孟京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十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啊你爱一个人一分,但却能够表达十分。”“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纠纷。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 William?Ury(威廉?尤里)在他的代表作《Getting To Yes(谈判力 )》中举过这样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故事。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得更加精准细腻。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有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是亲生的。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直觉快速的有一个答案。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但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

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我打赌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从中间剖开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Ury 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大家知道,陈皮其实是西点烘焙当中一种常见的香料。各位,刚才我所讲的如果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电影,我们回转、放映、定格,我们回到你分橘子前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一点点感觉,那就是你大概少做了一个动作,你让一半的资源被浪费。因为本来哥哥可以拿到一整只橘肉,而弟弟可以获得 一整片橘皮。那个你漏掉的动作就是听。 我们每个人都会听,但是要把听放到判断、了解、认知之前,这是一种需要特别学习的修行。我们通常说我们是在一个沟通的时代The age of communication,但是以我浅白的观察,不是的,我们是在一个“吧啦吧啦”言说的时代。我们大多人说话,我们不大有听。美国的数据,它说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每天要利用互联网向外发出一百条以上的资讯,我们随时随刻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发表我们的言说,但他们跟父母的互动在减少,更少的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当我们这个时代单一的强调说、鼓励说,我不是说有错,我是说如果这个当中没有实现听与说的平衡,过分地只强调说,我们将会变得越来越偏执。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当我说话的时候,就像此际,我其实是在强调我的既有认知,而各位在听的时候,是在张开你的耳朵试图聆听不一样的经验。更何况大家如果留意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我们一语不合、我们恶语相向。因为越激烈的言辞才能显示立场,越过分的声音才能引发围观。只强调说而忽略听,我们可能越来越极端而失去真相。美国有一个有趣的访谈节目,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主持人访谈一群小孩子。有一次主持人问小孩子一个问题,说:“大家将来想做什么,”其中一个小朋友举手

熊浩《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熊浩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但我想说为时代发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代发声,这不过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盲从。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对伟大的歌颂,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其中恐怕还得有一些人,他不是那么讨巧的,要指着你的鼻子,包括我自己,告诉大家说,我们都病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都病了,我们必须要重新捡拾起阅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重新恢复起那种求学的兴致,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成熟健朗,最后精神成人。 慢一点,静一点,定一点,给不是手机,而是自己的心一点时间,我真的不知道,在这个如此炫耀的时代,真的还有别的时代声音比这个忠告更重要吗?

熊浩我是演说家第四季演讲稿五篇

北京卫视2018年《我是演说家》第四季冠军熊浩讲演稿 从心开始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这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应有尽有,我们一无所有;人们直通天堂,人们直堕地狱。 我想这段话大家都熟,它来自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的名著《双城记》。每当我们个人遭遇到生命的徘徊、茫然与不确定,每当这个时代在转折、变迁与进步的时候,这是一段最常被引用的修辞。 今天,恐怕我们又站在了一个类似《双城记》的时代,不是吗?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价值观正在遭受不确定的洗刷,不是吗?你和我所在的职业都在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危机。教师在遭受挑战,曾经教师的工作相对简单,我们只是把知识从上一个时代向年轻的你手中传递。而今天,因为你手中有了科技的赋权,你可以制约这种传递;医生在遭受挑战,曾经的医生我们相信他是关于我们健康和病例最杰出的顾问。而今天,因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我们机理每一个信息的提取,也许当我们的病况和各种病例做完比较之后,人工智能会给你更准确的诊断;商业在遭受挑战,曾经我们在大商场中走来走去进行挑选。而今天,我们不需要走来走去了,你只需要移动你的手指,货物便送到你的家门。我们在这样一个变动的时代中,这一切的不确定、挑战和慌张,它的背后藏着一个我们习以为常但却历久弥新的东西,它叫科技。

正如这个现场,你看这光;你看这影;你看这一切被科技扶持、保护。有时候竟然就快忘记了,它正悄悄地把你我替代。 有些危言耸听?我们说一个曾经的故事。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能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这样的一种职业,它叫“排字员”。在曾经的出版业、在曾经的印刷业,因为所有的出版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活字的排版,因此排字员这个工作必不可少。在那个硕大的仓库当中放着各种规格、各种造型的中华文字的字符。我们这个时候需要一双巧手,它灵动、快速而又准确地穿过层层的阻碍,寻找到那些我们所需要的闪着光芒的字眼,把它提取出来排列成行。因为只有这样我们脑中的思想才会落于文字,那白纸之上才会呈现黑字斑斑。你我若是完成这个职业,那布满字符的仓库将是一个进得去却出不来的迷宫。可对于他们排字员空着双手进去,却领着华章出来。 这是一份叫人尊敬、骄傲乃至不可取代的工作,直到Word诞生。是的,我所说的就是Windows Office软件系统当中那个你我最常用的文字输入软体。这个在80年代出现,在90年代流行的小小的软件,它带来了出版界的效能革命。你打开你的电脑,如果需要打印任何东西,你点开它输入,然后就可以印刷。它快速、便捷、有效,但正是这个快速、便捷与有效几乎在一夜之间,让所有的排字员都丢掉工作。也正是这个便捷、快速、与有效它让那个曾经辉煌的放满字符的仓库,从文学的宝藏变成文辞的墓葬。 我们是多健忘啊!我们是多健忘我们才会忘记这人力与科技之间的此消而彼涨;我们是多健忘才会忘记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或者我们每一个人

熊浩演讲稿十篇

北京卫视2017年《我是演说家》第三季冠军熊浩讲演稿 倾听的力量 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孟京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十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啊你爱一个人一分,但却能够表达十分。”“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纠纷。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William·Ury(威廉·尤里)在他的代表作《Getting To Yes(谈判力)》中举过这样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故事。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得更加精准细腻。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有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是亲生的。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直觉

快速的有一个答案。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但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我打赌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从中间剖开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Ury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大家知道,陈皮其实是西点烘焙当中一种常见的香料。各位,刚才我所讲的如果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电影,我们回转、放映、定格,我们回到你分橘子前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一点点感觉,那就是你大概少做了一个动作,你让一半的资源被浪费。因为本来哥哥可以拿到一整只橘肉,而弟弟可以获得一整片橘皮。那个你漏掉的动作就是听。 我们每个人都会听,但是要把听放到判断、了解、认知之前,这是一种需要特别学习的修行。我们通常说我们是在一个沟通的时代The age of communication,但是以我浅白的观察,不是的,我们是在一个“吧啦吧啦”言说的时代。我们大多人说话,我们不大有听。美国的数据,它说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每天要利用互联网向外发出一百条以上的资讯,我们随时随刻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发表我们的言说,但他们跟父母的互动在减少,更少的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当我们这个时代单一的强调说、鼓励说,我不是说有错,我是说如果这个当中没有实现听与说的平衡,过分地只强调说,我们将会变得越来越偏执。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当我说话的时候,就像此际,我其实是在强调我的既有认知,而各位在听的时候,是在张开你的耳朵试图聆听不一样的经验。更何况大家如果留

我是演说家熊浩《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第三季《为时代发声》 熊浩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 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

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

我是演说家熊浩《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我是演说家第三季《为时代发声》 熊浩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

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 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

熊浩万世师表演讲稿

熊浩万世师表演讲稿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我是演说家《万世师表》演讲稿 熊浩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些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 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 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 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他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满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那个时候若在北京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

《熊浩演讲稿全篇[★]》

《熊浩演讲稿全篇[★]》 倾听的力量 熊浩 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孟京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十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啊你爱一个人一分,但却能够表达十分。”“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纠纷。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发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william·ury(威廉·尤里)在他的代表作《gettingtoyes(谈判力)》中举过这样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故事。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得更加精准细腻。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有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

是亲生的。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直觉快速的有一个答案。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但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我打赌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从中间剖开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ury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大家知道,陈皮其实是西点烘焙当中一种常见的香料。各位,刚才我所讲的如果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电影,我们回转、放映、定格,我们回到你分橘子前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一点点感觉,那就是你大概少做了一个动作,你让一半的资源被浪费。因为本来哥哥可以拿到一整只橘肉,而弟弟可以获得一整片橘皮。那个你漏掉的动作就是听。 我们每个人都会听,但是要把听放到判断、了解、认知之前,这是一种需要特别学习的修行。我们通常说我们是在一个沟通的时代theageofmunication,但是以我浅白的观察,不是的,我们是在一个“吧啦吧啦”言说的时代。我们大多人说话,我们不大有听。美国的数据,它说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每天要利用互联网向外发出一百条以上的资讯,我们随时随刻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发表我们的言说,但他们跟父母的互动在减少,更少的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当我们这个时代单一的强调说、鼓励说,我不是说有错,我是说如果这个当中没有实现听与说的平衡,过分地只强调说,我们将会变

熊浩《为时代发声》演讲稿讲课讲稿

熊浩《为时代发声》 演讲稿

我是演说家《为时代发声》演讲稿 熊浩 我们今天已经听了很多特别严肃的演讲了,让我用一个颇为轻松的对话来开始好吗? 你们每个人大概都有手机,你还记得最近的在你手机头那个最热络、最欢呼、最引发关注的那个新闻标题或者是热门词是什么吗?大概是有的艺人离婚或结婚,或者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吧,先挣一个亿。那再那个之前呢?再那个之前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一个美男子,是你那么牛你咋不上天呢?再之前,再之前是不作就不会死,是且行且珍惜,是宝宝心里慌,宝宝不哭。再之前,再之前,大概是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哪家强了。 大家笑了,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当我给大家回放这些舆论的关键词时,有很多其实你已经忘记,你只记得一件事,那就是它们曾经居然那么流行。 我们在一个信息每天迎面铺来的时代,所谓繁花似锦,所谓热火烹油,我们每一天就这样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赶集似的往前走,生怕错过一点点什么,我们显得不那么时尚。而作为结果,当我们沉下心回头去看,我们发现什么东西都不记得。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在说,大家别刷朋友圈了,你以为那是真实的世界吗?不,那是一个小小的固化的圈子,把你给围拢住。我们在里面说什么?说的是日常的饮食,说的是旅游的照片,渐渐地渐渐地我们的关心逐渐逐渐从自己内心灵魂的成长,挪到外面的那些琐碎去,然后相互点点赞,相互发发言,好行小慧。我不是说这样错了,我是说如

果你所有的生命格局都是奠定在这样的琐碎之内,难矣哉。要有自我的成长和灵魂的抱负,这便不大可能。 我们进去出来,进去出来,我们像赶集似的生怕任何一个落下,有的时候竟忘了自己为什么要出发? 刷微信、刷微博,如果每一条资讯是一百个字,如果你每天能够读一百条,这并不算多,这意味着你一个月的时间你可以积累三十万字的阅读量,这是什么概念?各位,老子的《道德经》五千个字,卡夫卡的《变形记》三万个字,那些最晦涩的,比如像黑格尔的《小逻辑》三十万字,你拼命地阅读,拼命让自己的肢体展开去接受各样的资讯,但最后一想,竟然什么都没留下。我们在这种碎片的时代中获得信息,它影响的绝不仅仅只是资讯的营养,而是你内心的那种定力。 你每天都看,但我问你在座的各位,当你展开一本厚厚的书,放松自己的身心想要读的时候,你还有那种耐心吗?你每天都接受各种各样的资讯,天南地北,浑涌而来,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有一个真正关乎你成长和决定的大问题若是放在你的面前,你能真正地回答吗?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但我想说为时代发声是有前提和基础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只是奔涌而上地去参加一些狂欢,而没有自我的定力、灵魂的成熟和独立的声音,这怎么会是为时代发声,这不过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地盲从。 我们说为时代发声,绝不仅仅只是那些对伟大的歌颂,对成功的铭记,对不朽的惦念。其中恐怕还得有一些人,他不是那么讨巧的,要指着你的鼻子,包括我自己,告诉大家说,我们都病了。这个时代让我们蜷缩在这种碎片化的尘埃当中,我们都病了,我们必须要重新捡拾起阅读的习惯,我们必须要重新

我是演说家熊浩演讲稿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孔庙,跟着人群走过那个叫学海的小池塘,跨过礼学门的牌坊,进入大成殿。只见正前面站着一个合手而立的夫子,他的前面有龛台,龛台上有牌位,牌位上有一行小字。我透过人群仔细看,那上头的字是“万世师表”。我长大了,我明白,这四个字对中华民族无比隆重,它用来专门修饰那些我们这个文明的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 坦率说,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现实。我们所占据的这个现实社会,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导师这个词,多少恐怕也受人污染了吧。什么人都敢称导师,教人唱歌、教人理财、教人成功、教人创业,所有人都称导师。我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我是说有一点不甘。你会不会有的时候有一点迟疑,就是,这世上除了那些教人成功的人,还会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人。他以他的生命质量重新撑起导师这两个字的隆重分量;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重新点亮导师这两个字的生命光华。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我大学时代到安徽支教,从上海出发,火车转汽车然后步行,最终到达了大别山深处的安徽金寨的一所小学。第二天一早,我和太阳一起起身,来到学校当中推开教室的门,发现孩子的眼睛,被阳光照得无比澈亮。我们拿半截粉笔,开始在黑板上书写语文、数学、英语,下课的时候,我们这帮大孩子和山里的娃一起在红旗下嬉戏,那个声音放肆得要命,传出好远好远,引得那些村里的孩子家长都好奇地往里望。 我拿到导师这个题目,进入我头脑的便是那大别山深处的朗朗书声,便是那孩子眼睛,便是求知的精神,以及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当中的白墙上,一直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他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们问校长这是谁说的,校长说,我们安徽老乡陶行知。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1891年生,1946年逝。他先后在南京汇文书院,金陵大学,美国伊里诺易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主修教育。陶行知1917年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1917年,一个成功的中国知识分子留学回国了,他那个时候并没有梦想着享受成功,而是要重新定义何谓成功,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面目疮痍,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那时候的陶行知,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那时的陶行知,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而他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陶行知振聋发聩地说,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陶行知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这是什么概念各位,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

熊浩演讲稿全

熊浩演讲稿全 一百一五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收到一笔12000美金的捐款。捐款人有这样一个要求,我要捐助一所汉学系,这个要求让校方颇为为难,因为专门设立这样一个中国的研究机构需要多少人不知道,需要多少钱不知道,怎样发展不知道,如何规划不知道。不仅校方不知道,这个捐款人本身对此也知之甚少,他只是坚持,我要捐一个汉学系。捐款人没有念过书,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不了解子曰诗云,他不会知道兰亭隽永,可对他而言,他的愿望就这样朴实地扎在心里头,他要在北美让中国文化落地生根。 1901年6月28日,他把他毕生的积蓄捐给哥伦比亚大学,于是在这所著名学府里设立了美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中国语言、文化、哲学和法律教育的科系,并以他的名字冠名了一位哥伦比亚大学讲座教授。他在那封写给大学的信中写到,仅此奉上12000美金的捐款,以支持贵校中国学研究的基金,他在签名处写上这样几个字A Chinese person,一个中国人。 这个人叫丁龙,广东劳工,终身未娶,他的一辈子便是生活在美国贵族的家中,他一世为仆,这样一个人被当做“猪仔”卖到美国,然后生命颠沛流离,可在心中却有一个顽强的愿望,那就是尽管自己过着那种苦行僧般的生活,但是却要让每一个积累下来的铜板最后完成,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在此处落地,让国家的

文化根不断、脉不绝,让圣贤的教诲能够在美利坚传扬出去。他大概不知道,在今天如果富人做这等事,我们说他们是慈善,可若穷人做这等事,他便是圣贤。对于丁龙,爱国就是让中国的文化能够四海飘香,能够光华永世。 在50年代,有一个老人半作调侃地说,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主要是因为在农村里晚上没有电。有人批评他说,你自己家里面七个子女,是不是你家里头也没有电?他满脸通红说不出话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他敏锐地发现中国的人口增速实在是太快了,这个速度达到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三。他是第一个提出控制人口政策的学者,并把这个观念转换成某种政策主张。但怎耐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他的批评如潮水一般涌来,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国家的基本政治判断是,人多就是力量。一位夫子,他站在这边,所有人都站在对面,他却说我虽已近八,我自知寡不敌众,但面此状况也应当单枪匹马走出去,绝不像那种以力压人,而不是以理服人的批判屈服。在他写的一篇《北大之精神》的文章中他说,所谓北大精神,便是那种奉献牺牲的精神,便是贡献国家和社会,不计个人之利害,勇往直前。这个人叫马寅初,北京大学原校长,中国经济学泰斗。对他而言,爱国就是坚守良知的批评,就是哪怕所有人站在那边,我凭良心我站在这边。苟立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爱国,对于我们每一个国民来说是一种身于斯长于斯的深刻情感,它自然在召唤,它神圣去皈依。它有时如小雨淅淅,有时

2020年整理熊浩《倾听的力量》演讲稿.doc

我是演说家《倾听的力量》演讲稿 熊浩 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孟金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10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你爱一个人一分,但却能够表达10分。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的纠纷。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表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威廉尤里在他的代表作《谈判力》中举过这样一个具有引喻意味的故事,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 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的更加精准细腻。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是亲生的,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 大家可以用自己直觉快速的有一个答案,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我想在座的各位,你们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从中间掰开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大家知道,陈皮其实是西点烘焙当中常见的一种香料。 各位,刚才我所讲的如果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电影,我们回转、放映、定格,我们回到你分橘子前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一点点感觉,就是你大概少做了一个动作,你让一半的资源被浪费,因为本来哥哥可以拿到一整只橘肉,而弟弟可以获得一整片橘皮,那个你漏掉的动作就是——听。 我们每个人都会听,但是要把听放到判断、了解、认知之前,这是一种需要特别学习的修行。 我们通常说我们是在沟通的时代,但是以我浅白的观察不是的,我们是在一个balabala 演说的时代,我们太多人说话我们不大有听。美国的数据,他说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每天利用互联网向外发出100条以上的资讯,我们随时随刻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发表我们的演说,但他们跟父母的互动在减少,更少的去聆听别人的意见。 当我们这个时代单一的强调说,鼓励说,我不是说有错,我说这个当中没有实现听与说的平衡,过分只强调说,我们将会变的越来越偏执。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当我说话的时候就像此际,我其实在强化既有的认知,各位听的时候是在张开你的耳朵试图聆听不一样的经验。更何况大家如果留意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我们一语不合,我们恶语相向。因为越激烈的言词才能显示立场,越过分的声音才能引发围观,只强调说,而忽略听,我们可能越来越极端而失去真相。 美国有一个有趣的访谈节目,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主持人访谈一群小孩子,有一次主持人问小孩子一个问题说大家将来想做什么,其中一个小朋友举手说我想开飞机我想做飞行员,主持人说史密斯。那我问你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开着飞机飞到大洋之上没汽油了你会怎么办?孩子说,我会让我所有乘客都系好安全带,我自己背好降落伞包赶紧系下

熊浩 治愈茫然演讲稿

大家好,我是复旦大学的熊浩。 第一次来到山西,没想到第一次来就是见证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时刻,我们在全国即将展开的演出的巡演在这个地方开启。了解我的人会知道我平常的工作实际上是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主要任务是教学与科研。 但是当有闲暇的时候,我有一个小习惯,就是在我自己的微博上去回答网友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加以时光之积累,渐渐的已经回答了各种各样名目繁多,五花八门的各类问题。比如说坐下来,回头一看,自己感觉到有一些错愕,我会感觉到有一些奇怪,为什么今天的年轻生命,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呢? 不要把我给理解错了,我的意思不是说年轻人不应该有困惑,年轻人当然会有困惑,别说年轻人,在我们生命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自己一下子没有办法排解的困扰。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那么细碎,那么微小,就好像一层一层的雾把人紧紧包裹起来的,因为一点点生命的动荡就会让整个生命失控的,那么多困惑呢?如果这个问题各位去问孔夫子,我想他的答案会很简单,他会拍拍这些年轻人的肩膀,说孩子困惑那么多,主要是肩膀上少的力量和担当,我们援引论语当中所说的话,论语当中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夫子子是在教导我们说说,任何一个人在天地之间,若不蝇营狗苟,想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之人,想承担一点不一样的力量与使命,你肩膀上得有分量,有肩膀上的分量你才会有眼中你的目光,目光照向远方,你自然可以消解掉这些无意义的困扰。 懂得这个概念,才会懂,为什么儒家非常喜欢山的引语,我们到山的高处去可以把人整体托举,他能把人整体托举到高处,是因为山在承受分量;明白这一点,你才能够理解,在西游记当中那个最坚毅最果决,最不容易动荡的力量,其

熊浩《倾听的力量》演讲稿教学文案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我是演说家《倾听的力量》演讲稿 熊浩 我们在一个沟通的时代。我们的舆论环境、氛围,包括我们正在录制的这档节目《我是演说家》,都在鼓励人们说话。孟金辉导演在他著名的话剧《恋爱的犀牛》当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他说如果你爱一个人10分,但却只能表达一分,倒不如你爱一个人一分,但却能够表达10分。说话之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高频词汇,也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我们都想具备的特殊技能。 我在大学当中教授冲突解决,我帮助法院、医院、律所、企业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不同类型的纠纷。冲突见的多了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表现,那就是很多本可以管控良好的冲突,很多本可以处理妥当的矛盾之所以最后爆发,其实是因为一些极为琐碎的原因,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我们好爱讲,但我们不愿意听。 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威廉尤里在他的代表作《谈判力》中举过这样一个具有引喻意味的故事,他说,我们设想一下我们是两个孩子的父母亲,有一天你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你推开门发现两个孩子正在争抢一只橘子,你会怎么做? 作为法律人让我们把这个故事的细节勾勒的更加精准细腻。首先第一,你只有一只橘子,你不能从后面拿出一堆橘子说,没关系爸爸是种橘子的,这不行。因为这个冲突的本质是资源的有限,橘子的唯一,如果你有很多橘子本质上就没这个冲突,也就无所谓冲突的解决。第二,两个孩子当然都是亲生的,在这个前提下,你会怎么办? 大家可以用自己直觉快速的有一个答案,我大概会听到这样的几种:第一种哥哥应该让弟弟,因为所谓长幼有序;另外一些人会说弟弟应该让哥哥,因为孔融让梨;我想在座的各位,你们第一反应最快直觉是从中间掰开一人一半,这是一个看上去多像正确答案的答案。我们看看教授怎么说,哥哥拿走他的一半吃掉橘肉扔掉橘皮很正常,弟弟恰好相反,弟弟的做法是扔掉橘肉而留下橘皮。为什么?因为他需要烤蛋糕,大家知道,陈皮其实是西点烘焙当中常见的一种香料。 各位,刚才我所讲的如果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电影,我们回转、放映、定格,我们回到你分橘子前的那一瞬间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有没有一点点感觉,就是你大概少做了一个动作,你让一半的资源被浪费,因为本来哥哥可以拿到一整只橘肉,而弟弟可以获得一整片橘皮,那个你漏掉的动作就是——听。 我们每个人都会听,但是要把听放到判断、了解、认知之前,这是一种需要特别学习的修行。 我们通常说我们是在沟通的时代,但是以我浅白的观察不是的,我们是在一个balabala 演说的时代,我们太多人说话我们不大有听。美国的数据,他说现在美国的年轻人每天利用互联网向外发出100条以上的资讯,我们随时随刻要和这个世界保持联系,我们每分每秒都想发表我们的演说,但他们跟父母的互动在减少,更少的去聆听别人的意见。 当我们这个时代单一的强调说,鼓励说,我不是说有错,我说这个当中没有实现听与说的平衡,过分只强调说,我们将会变的越来越偏执。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当我说话的时候就像此际,我其实在强化既有的认知,各位听的时候是在张开你的耳朵试图聆听不一样的经验。更何况大家如果留意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我们一语不合,我们恶语相向。因为越激烈的言词才能显示立场,越过分的声音才能引发围观,只强调说,而忽略听,我们可能越来越极端而失去真相。 美国有一个有趣的访谈节目,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主持人访谈一群小孩子,有一次主持人问小孩子一个问题说大家将来想做什么,其中一个小朋友举手说我想开飞机我想做飞行员,主持人说史密斯。那我问你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假如有一天你开着飞机飞到大洋之上没汽油了你会怎么办?孩子说,我会让我所有乘客都系好安全带,我自己背好降落伞包赶紧系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