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

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1. 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

2. 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 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

4.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1. 教学即教授

2. 教学即教学生学

3. 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 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

(一)国外的三种模式

1. 二元独立模式

2. 包含模式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 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 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

(1 )、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思想的孕育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

(2)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

(3)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

4. 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三)注意扩展学习第二章

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二)对社会的研究三)对学科的研究

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目标分解二)任务分析三)起点确定四)表述目标

第三章

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分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

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

显性课程: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是一种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

第四章

1. 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确定教育目标二)选择学习经验三)组织学习经验四)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2. 课程设计的模式:

一)塔巴模式二)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三)奥利瓦的扩充式模式

3. 教学设计的过程:

一)确定教学目标二)确定教学步骤三)制订各分支步骤的具体教学活动四)选定评价方式五)对自我教学的评价和反思

第五章

1、、怎样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

一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对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程度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存在的。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素

2、比较分析课程实施三种不同的取向:

一)忠实取向二)相互调适取向三)课程创生取向

3、分析讨论教学实施中的教学艺术:

教学实施的导课艺术教学实施的组织艺术教学实施的结课艺术

4、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2)参观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2)实验法3)发现法4)实习法

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第一,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第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第四,教师的素养条件、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

第五,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学时间

第六章

1、课程与教学评价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展的客观规律,选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

(二)客观性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的过程和结果都要符合客观存在的事实,确保评价的信度

(三)方向性原则:针对评价的价值取向来讲的,在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指引下会产生不同特点和趋向的教学评价

(四)先进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课程与教学评价要能够吸收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在评价的理念上能够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和引领性2、教学评价的实施方式:

一)随堂听课二)测验评价三)实作评价四)档案袋评价

第七章

1、加强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一)目光示意法(二)人际距离法(三)动作暗示法

2、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计划管理

1. 制定课堂规则

2.制定课堂常规

二)课堂教学组织管理

1. 课前准备

(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

2. 课堂管理

(1 )导入(2)展开(3)结课

3. 课后管理

第八章

1. 、简述国外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

1. 注重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道德教育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

1.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促进课程的现代化

2. 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促进课程的综合化

(三)课程与教学实施的发展趋势

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个性化课程

2. 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四)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发展趋势

从整个世界来看,各国的课程行政管理体制存在两种倾向:中央集权制(如苏联、中国、日本等)和地方分权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1)评价标准的多元;(2)评价内容的多元;(3)评价主体的多元;(4)评价方法的多元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特点: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More:

1、〈〈礼记学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2、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专著〈〈雄辩术原理》(也译〈〈论演说家的教育》)

3、〈〈大教学论》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部专而系统地研究和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4、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F.Bobbitt )出版〈〈课程》一书,这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标志

5、泰勒于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也是现代课程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构架, 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被称为课程研究中的“里程碑”

6、王克仁的〈〈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1928 ),是我国比较早的综合性的课程论专著

7、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是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

选择题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是(D )

A.揭示课程论与教学论规律

B.研究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C.现象?问题和规律

D.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

2、在课程教学方面,总结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提出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教学教育原则的教育专著是:(A )

A.〈〈礼记,学记》

B.论语

C.〈〈礼记,内则》

D. ?礼记,王制》

3、美国学者(C )1918年出版〈〈课程》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A杜威B布鲁纳C博比特D泰勒

4、“非指导教学”理论的创立者是(C)

A、斯金纳

B、赞可夫

C、罗杰斯

D、布鲁纳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B ) o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6、在1951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B ) o

A.赫尔巴特;

B.瓦?根舍因

C.怀特海;

D.克伯屈

7、19世纪中叶,(D )发表了一篇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真正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确立了科学在课程中的优势地位。 A.赫尔巴特;B.赞可夫;C.怀特海;D.斯宾塞

8、校风属于(C )。

A.显性课程;

B.综合课程;

C.隐性课程;

D.活动课程

9、课程评价的功能具体表现在(D)

A、导向规范功能

B、诊断鉴定功能

C、激励改进功能

D、以上三者

10、施瓦布课程开发的主要方法是(D)

A、个体审议

B、集体审议

C、讨论

D、实践活动

11、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认识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领域的教学论专家是(C )。A、巴班斯基B、加涅C、布卢姆D、顾泠沅

12、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D )。A、实验法B、谈话法C、讨论法D、讲授法

13、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不包括(D )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习惯性目标

14、当代小学课程内容应体现的基本原则不包括(C ) A、基础性B、时代性C、创造性D、综合性

15、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是( A )o

A.目标模式 B .过程模式C .惠勒模式 D .情景模式

16、“不陵节而施”就是强调要按(A )组织课程内容。A、序列 B 、横向C、直线 D 、水

17、中国古代的“六艺”属于(C )。

A.学术中心课程 B .综合学科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18、“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

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D ) A.连续性B.阶段性C.整合性

D.顺序性

19、“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 )

A.苏格拉底

B. 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 黑格尔

20、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C )

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

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21、最早在理论上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学家是()

A .赫尔巴特

B .乔伊斯

C .夸美纽斯

D .裴斯泰洛齐

22、成功教育教学模式属于(C )。

A学导类教学模式B目标类教学模式C创造类教学模式D情境类教学模式

23、首次描述现代教学基本形态的著作是(D )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布鲁纳的〈〈教学过程》 D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4、( D )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 A.内在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25、“发现教学法”的创立者是(D )

A.斯金纳

B.赞可夫

C.罗杰斯

D.布鲁纳

26、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语文教学方法是:(B )A.八字教学法 B.六步教学法C.六课型教学法D.尝试教学法

27、在西方英语世界中,“课程”最早出现在:(C )

A .〈〈教育漫话》

B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谗程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D .《大教学论》

28 . “儿童中心”、“做中学”的课程与教学观,主要是受哲学流派的影响?(B )

A .存在主义

B ?实用主义

C ?分析哲学

D .语言哲学

29 . B必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A .学科课程论B.活动课程论C.隐性课程论D.显性课程论

30 .发表了〈〈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的“教育测量之父”是(A ) A .桑代克 B .布鲁纳 C .泰勒D .布卢姆

31 .关于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产生较早,比较传统的观点是( A )o A、课程内容即教材B、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C、课程内

容即活动

33. 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作示范性实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

34 .文纳特卡计划的创始人是(C ) o

35 .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发现法”的是(

36 . ( A )是以评价课程的整体为对象,以确定该课程的价值、效果、需要为宗旨,以选择、采用及判定绩效为依据的评价。 A 、终结性评价 B 、诊断性评价

C 、形成性评价

D 、过程性评价

37、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所出版的著作是(

A.博比特〈〈课程》

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

C.查特斯〈〈课程编制》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8、 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 (A )

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39、 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C )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40、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我们应当设计不同的课程目标: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则 较为适用;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

性,则 更佳。(C ) A .行为目标,展开性目标 B ?表现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C.行为目标,表现性目标 D .表现性目

标,行为目标

63、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

)。A 、隋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 答案:B

64、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著名的命题是由( )提出的。A 、卢梭 B 、洛克 C 、斯宾塞 D 、第斯多惠 答案:C

65、 ( )是最早出现,且流行甚广的有关课程定义的一种观点。 A 、课程即学问和学科 B 、课程即书面的教学计划 C 、课程即预期

的学习结果目标 D 、课程即学习经验 答案:A 66、 传统教育派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 )三个中心。A 、教师、课堂、活动 B 、学生、课堂、活动 C 、学生、经验、活动 D 、教

师、书本、课堂 答案:D 67、(

)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形象地说明了教与学的关系。

32. 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

(A ) A .精确性 B .普遍性 C .规范性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演示法

D.练习法

A .博尔文

B .凯勒

C .华虚朋 .柏克赫斯特

A .加涅

B .布鲁纳

C .巴班斯基

D.赫尔巴特

A)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孔子

D、孟子答案:A

68、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拉特克D、卢梭答案:C

69、()倡导的是问题解决教学。A、布鲁纳B、杜威C、夸美纽斯D、克伯屈答案:B

70、认知结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组织()课程。

A、螺旋式

B、直线式

C、圆周式

D、轮型答案:A

71、()最先提出最优化教学理论。A、布鲁纳B、巴班斯基C、布卢姆D、赞科夫

答案:B

72、范例教学的创始人是()A、布鲁纳、巴班斯基B、布鲁纳、瓦根舍因C、瓦根舍因、克拉夫基D、克拉夫基、巴班斯基答案:C

73、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的课程目的是()。A、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B、促进社会变革C、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D、促进社会文化的传递答案:A

74、()是一种最古老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其古老程度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和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答案:A

75、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这是()取向的表现。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答案:A

76、中国当代教育实践中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大多属于()取向,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被视为社会的一种上层建筑,缺乏相对独立性。A、普遍性目标B、行为性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答案:A

77、()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A、普遍性目标

B、行为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答案:D

78、()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A、个别教学B、分组教学C、课堂教学D、道尔顿制答案:A

79、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于1 9 6 7年提出的两种评价类型。

A、布鲁纳

B、布卢姆

C、泰勒

D、斯克里文答案:D

80、()是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A、目标游离评价B、目标本位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总结

性评价答案:B

81、()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A、布鲁纳 B、泰勒 C、布卢姆 D、斯克里文答案:B

82、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

本身的价值。A、实践理性B、科技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答案:A

论述题

1、结合实例阐述掌握学习的实施步骤:

答题要点:(1)设计单元教学目标(2)依据单元教学目标开展群体教学(3)形成性评价(4)矫正学习(5)形成性评价(6)结合实例展开论述

2、联系实际,谈谈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

答题要点:(1)分析课程来源,确定基本目标(2)选择学习经验(3)组织学习经验(4)评价学习结果

每点展开论述,并注意联系实际。

3、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答题要点: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

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的解释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

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般倾向于研究性学习的狭义理解,而且基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范畴:(1)学习目的为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2)学习方式基本上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3)一般从社会、学科和学生三个角度来确定专题;(4)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的学习。

1、现有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应对措施:

答题要点:(一)不足:(1)操作范例的欠缺(2)理论研究的薄弱(3)支撑理念的错位(二)对策:(1)理论大厦的构建

(2)

技术水平的提高(3)课程理念的回归

4、联系实际,谈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答题要点:

(1)知识背景的准备

(2)指导学生确立课题(3)组建课题小组(4)实施研究

(5)处理信息,得出结论(6)成果交流、总结反思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中学综合素质考试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1、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①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 ②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观的内涵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核心)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外延: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终身的教育活动 3、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①国家政策保障 ②推进新课程改革 ③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重要途径) 4、新课改带来的教学转变 ①教学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②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③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④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①发挥教师的作用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③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6、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①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德育为先,五育并举) ②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 ③教育方针的区别(实施了党的教育方针)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面向所有学生 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 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 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 动教育全面进行 能力培养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主,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 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 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 多元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偏重学科体系, 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存在着脱 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实践等问题 降低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弱化学科 体系,重视综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 验、联系实际 教学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教育,终身学习 7、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①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②沉重的课业负担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新年大学0243《学前游戏论》作业参考答案

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 . 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职能 .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 .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职能 .促进儿童的发展的教育职能 2、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客体相互作用、而表现与发展起来的功能特性,包括创造性,独立性与().连贯性 .积极性 .整体性 .主动性 3、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是()。 .婴儿班 .小班

. 中班 .大班 4、为大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 .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 .应多提供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 .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以少一些.玩具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一定要充足5、游戏觉醒理论的学说基础是( ) .感觉运动游戏 .象征性游戏 .结构游戏 .规则游戏 6、下棋、打牌、拔河这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一种( )

. 外驱力学说 .内驱力学说 .活动学说 .情绪学说 7、精神分析学派把儿童游戏看成是( ) .儿童自由、自发的活动 .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8、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角色游戏 .结构游戏 .数学游戏

. 表演游戏 9、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不包括() . 玩具及材料 .场地 .游戏时间 .健康和情绪 10、保证有规则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是().任务 .玩法 .结果 .规则 11、教师指导幼儿游戏常用的策略是().平行游戏策略

. 合作游戏策略 .领导游戏策略 .指导游戏策略 12、下列玩具中,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玩具是( ) .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棋类玩具 .积木、积塑、橡皮泥、沙、雪 .秋千、木马、平衡木、皮球、跳绳 .口琴、铃鼓、铃铛、不倒翁、笛子 13、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 ) .都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游戏的功能可以由教学来替代 .教学的功能可以由游戏来替代 .游戏与教学相互独立,没有任何联系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职业教育学考试全部重点

第一章 1.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3.20世纪50年代,我国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简称《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大类,66中413小1838个细类(职业)。 4.职业教育的特性: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 5.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1)职业教育的萌芽: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员中也承担着一部分职业教育。2)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为职业教育的开创阶级。(1866年6月由左宗棠奏设的福建船政学堂) 3)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的“史密斯一休斯法”,(该法以拨款的方式大大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巴洛夫与福斯特是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4)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壬子葵丑学制》,这学制到1922年新学制产生时才被废止。 中华职业教育社自1917年成立,黄炎培等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创始人。 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 6.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解答、论述)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2)职业教育国际化(3)职业教育终身化(4)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度(5)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6)职业教育全民化(7)职业教育协同化(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第二章 1、论述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当中的作用?(P30) 2、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1)促进农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升2)促进农民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理念的建立(3)促进农民对自身发展问题的自觉关注 3、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 1)为经济发展输送技能技术型人才2)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并制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其发展规模和速度纵向发展快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经济发展程序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4)经济体系决定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4.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1聚合企业文化2选择企业3传递、传播企业文化4创新企业文化 第三章 2.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目标构成的具体内容,也即职业教育目标达成后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规格和质量 (1)职业知识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职业基础、职业资格、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 (2)职业能力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分析和学习潜力。 (3)职业心理素质层面: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职业动机:指个体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与兴趣 职业效应感:指个体对自己能自己能否适应某种职业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中过程感受、经验,以及对以后学习程度中可能遇到困难的估计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职业道德观:主要指个体职业道德标准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职业理想与追求:指个体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前途与目标的追求与设计,即学生对前景的规划与展望 第四章 1.构造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p47 考解答题) (1)适应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笔记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实质上是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的目的和任务的。 2、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理解)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基本任务可以表述为: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课程与教学规律和指导课程与教学实践。 3、几本重要的着作(了解) 《礼记·学记》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学术界常把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第二节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4、目前关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理解) 在国外,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四种不同的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Dualistic Model)布鲁纳 2.相互交叉模式(Interlocking Model) 3.包含模式(Concentric Model) 4.二元循环联系模式(Cyclical Model)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5、一、萌芽期(前科学期) 1.背景:从课程与教学的产生到公元16世纪,学校教育规模比较小,为社会的统治阶层强权垄断,主要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教育和宗教教育。 2.代表人物与思想: 中国《学记》 西方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3、特征:有了对教育内容、学科问题的思考,但还是没成为独立的学科,课程与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经验的描述和总结阶段。 二、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期(建立期) 1.背景: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 2.代表人物:拉特克,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教学阶段理论) 3、特征:教学论成为独立学术领域 三、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期(繁荣期) 1、背景:20世纪至今,教学论的发展进入了分化和多样化的轨道。 2、代表人物与思想:杜威(教学五步骤),凯洛夫 3、被理论界视为二战之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布鲁纳: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 4、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5、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原理硕士生参考书目 简要说明:对课程与教学原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我还思考不深,仅从自己 的学习体会来说,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最好学习一些西方哲学 著作或教育哲学课程。其次要有教育史的基础,及比较教育的眼光。最后需要 结合某个具体学科方向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来参照、思考。下面的书目仅就自己 熟悉的做罗列,供参考。 一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尔》,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雅斯贝 尔斯《什么是教育》,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皮亚杰 教育论著选》,文德尔班或罗素《西方哲学史》,卡西尔《人论》,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马丁?布伯《我与你》,以及我国的《学记》,《进学解》等等,如还能接触康德哲学就更好。 二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张楚廷,《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石中英等,《教育的哲学基础》,轻工业出版社,2006.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或修订本《给教师的教 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陈桂生先生是研究教育学的著名学者,他的书值得学习。) (日)筑波大学教育学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李政涛,《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李政涛,《教育常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三 [美]拉尔夫.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美]拉尔夫.泰勒,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英汉对照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美]约翰.富兰克林.博比特,刘幸译,《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施良方, 《课程理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靳玉乐、于泽元,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的概念: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 3.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活动。 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法律保障的、免费特征的教育制度。 5.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 6.教师专业化: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8.经验课程:也称为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9.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10.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 学校产生的条件: (1)进入奴隶社会后,金属工具代替了原始社会的石器,生产水平提高了,有了剩余产品且足以供养一部分人脱离直接的生产劳动,专门从事教育与学习,学校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及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容。 (3)文字的产生,为学校传授知识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4)私有制的产生,社会贫富两级分化,对立的阶级形成,国家机器产生,统治阶级为强化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迫切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培养阶级的接班人和为其服务的官吏及知识分子,学校的产生有了客观的需要。 2. 多元智力视野中的学生观 第一,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才期望,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真正成为“愉快教育”和“成功教育”。 第二,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即教师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推荐书目

推荐延伸阅读书目 《课程论》延伸阅读书目 1.(美)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推荐版本2:(美)Ralph W. Tyler著, 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版。 泰勒在书中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考 察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基本原理,既为课程开发提 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现代课程研究开创了 范式!本书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 家泰勒的经典著作,是迄今为止课程领域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被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它与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在1981年被美国的《卡潘》(Phi Delta Kappan)杂志评为1906年以来对学校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

2.(美)派纳等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论述了美国课程理论近170年的 发展(1828—1994),是一部充满时代气 息的巨著。它重点论述了美国课程领域经 过“概念重建”之后的发展,对“政治课程理 论”、“种族课程理论”、“性别课程理论”、“现象学课程理论”、“后现代课程理论”、“自传性课程理论”、“美学课程理论”、“神学课程理论”、“制度课程理论”、“国际课程理论”作了剖析。关于课程开发实践的诸多问题,如“课程政策”、“课程规划、设计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与教师”、“课程与学生”等等,本书亦作了别开生面的、前沿性的研究。

3.(美)丹尼尔·坦纳、劳雷尔·坦纳著,崔允漷等译:《学校课程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年版。 课程史是一种实用的过去。本书以美国 学校教育从欧洲教育的母体中分娩作为开 始,到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形 成,展示了200多年来在双轨与单轨、综 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学科中心与学生中心、传统与进步、保守与激进、理论与实践等二元论之间的种种角逐与努力。作者对美国的课程遗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评价: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基于什么来建设新课程?是哪些课程问题困扰了改革者一个世纪之久而尚未得到解决?为什么教育工作者追随课程的时尚所进行的课程改革如此脆弱? 4.(澳)科林·马什著,徐佳、吴刚平 译:《理解课程的关键概念(第3版)》,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本书分为导论、课程规划与开发、课程管理、 教学观、合作参与课程、课程意识形态等六个部分,涵盖了课程领域的21个关键论题,试图强调每个概念的主要特征、争议、长处和缺陷。本书对从事课程规划和编制的人员、对师范生和要求专业发展的一线老师,都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在英国,1963 2. 3. 4.高等教育学:((2(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 殊教育活动。 5. 6.(记忆:大学的3大职能——教学、 7. 8. 4。 9. 10.)身心发展趋于成熟()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 ——非好即坏)(4 11. 12.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13.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 14. 15. 16.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 17.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3原则:(1(2(3 18.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19. 20.为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 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 21.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 22.:(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 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章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 1.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 堂。 2.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 3.)学园”,后来Academy成为“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 4.1088。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数学课程论考博课程与教学论 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旨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的专门人才。 加* 者为重点阅读书目。 *1、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美] 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美]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7、李定仁主编:《教学思想发展史略——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施良方著,《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9、泰勒著,施良方译,瞿葆奎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0、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1、[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4、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5、张华等著:《课程流派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6、赫德永著:《课程研制方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汪霞著:《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美]奥恩斯坦等著,柯森等译:《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丁邦平著:《国际科学教育导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2、高文著:《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3、Bruce Joyce,Marsha Weil 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4、汪霞著:《课程研究:现代与后现代》,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红霞著:《科学究竟是什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27、Giroux,H., Penna,A., & Pinar, W. (Eds.).1981.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erkeley, CA: McCutchan. (北京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仅供学习参考)(1)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 1、多层面理解课程和教学的概念: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学科本质观) 2.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本质观) 3.课程即预定的教学计划(手段本质观) 4.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目标本质观) 1.教学即教授 2.教学即教学生学 3.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试分析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模式: (一)国外的三种模式 1.二元独立模式 2.包含模式 一是大教学小课程;二是大课程小教学。 3.循环模式 课程与教学是两种系统,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二)我国的三种不同见解 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相互独立论 3.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3、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教学思想的孕育 二)课程思想的前期准备 二、建立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系统教学理论的形成 二)系统课程理论的形成 三、繁荣发展阶段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一)现代教学理论的繁荣发展 二)现代课程理论的繁荣发展

4.你对学习课程与教学论有怎样的认识? 一)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二)联系实际,学思结合 三)注意扩展学习 第二章 1、比较分析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 二)行为性目标取向:具体性、精确性和可操作性 三)生成性目标取向:适应性、生成性、过程性 四)表现性目标取向:开放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2、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三个来源 一)对学习者的研究 二)对社会的研究 三)对学科的研究 3、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目标分解 二)任务分析 三)起点确定 四)表述目标 第三章 1、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三种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科知识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活动 2、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要注意基础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应贴近社会生活 (三)课程内容要与学生和学校教育的特点相适应 3、分析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 (1)学科课程:以本门科学的知识体系为中心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 综合课程: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2016年秋季西南大学网络教育0243《学前游戏论》课程作业答案资料

学前游戏论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 1、下面哪项不是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进行指导的职能() D.更好的维持秩序的职能 2、游戏观察的重点是幼儿之间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是()。 D.大班 3、在幼儿园的3、4岁的孩子身上,常常看到这种形式的游戏:一个 孩子在切菜,其他孩子看到后马上过来切菜;一个孩子把菜放到玩具动物嘴里,马上有孩子会跟着这么做,他们互相模仿,但彼此没有交流,说明这时儿童游戏发展到( )。 D.平行游戏阶段 4、游戏觉醒理论的学说基础是( ) B.象征性游戏 5、下棋、打牌、拔河这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一种( ) D.情绪学说 6、精神分析学派把儿童游戏看成是( ) B.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在活动中的宣泄或补偿 7、下列不属于创造性游戏的是() C.数学游戏 8、拼图、拼板、魔方、棋类玩具、纸牌等属于( ) B.智力玩具 9、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不包括() D.健康和情绪 10、保证有规则游戏顺利进行的前提是() D.规则 11、下列玩具中,侧重于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玩具是( ) A.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棋类玩具 12、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 ) A.都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13、选择玩具最基本的标准是() B.安全、卫生 14、儿童与其他孩子操作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且同一个空间里进行,但相互之间不作交往的游戏形式是()。 C.平行游戏 15、在游戏中,幼儿拿勺子假装给布娃娃喂药、奶喝,这种游戏行为 属于()游戏。 B.象征性 16、福禄贝尔认为能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是() C.恩物 17、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活动的代表,其经验主义的教育 哲学观,为教育上对儿童游戏的运用指出了方向。他是() B.杜威 18、为幼儿园设计的活动是() A.玩恩物及进行作业 19、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C.贝特森 20、下面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是() A. 弗洛伊德的游戏动机说 21、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心理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2、提出游戏的“剩余精力说”的是() B.斯宾塞 23、使用“娃娃游戏”作为游戏治疗技术的理论流派是() B.精神分析理论 24、以下游戏理论中,不属于经典游戏理论的有() B.游戏的元交际说 25、现代学前教育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 B.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