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定稿)

语文教学中怎样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曹红霞

[摘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观,切实把握三维度,运用正确的教学法和学习法进行教学,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关系;统一;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实践。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人们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进行人际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通过语文的学习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同时,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维系着社会的正常运作。

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活动是特定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精神价值。因而人文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新大纲明确规定“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

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应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主。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提倡和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语文课程产生积极的互动,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敢于发表

个性化的见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完整科学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色彩的部分;新课标颁布后,很多学者则将研究的矛头过多的指向了语文的人文性,去探索人文性的重要及如何在教学中彰显语文的人文性,挖掘其人文底蕴。其实,笔者认为对于语文的这两重性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不能过分着重强调字、词、句的练习,即强调其“工具性”;也不能片面强调“人文性”,忽略其工具作用,语文知识点不能落到实处,而应将这两者和谐统一在一起。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二、突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

我认为,要真正突显语文的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进行浸染熏陶,以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丰厚学生的人生积淀,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给学生一个亮丽的精神底色,最关键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着重培养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住课本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辨证统一,有机融合,追寻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之美。

(一)语文课本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整体,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偏重于某一方,更不能将它们生生地割裂开来。

1.倡导以人为本的民主课堂,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须以人的发展为着力点,学生的语文能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在一种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以张扬,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魅力。

2.设计目标多元化的训练,实现和谐统一。

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设计出一些能够挖掘人文因素、落实好思维过程,思维方法,体现辨别是非优劣能力的训练。这种新课标指导下的训练,不再是课程改革前的那种目标单一型的训练,而是一种具有多元化的,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存的训练。

要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更准确、更成熟地认识与把握,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既然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实践中,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呢,笔者主要从语文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及综合性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二)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在阅读中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各种文本的阅读,让学生达到熟悉、把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是我们实现语文教学任务最重要的一个手段,我们要学会“在阅读中阅读”。要强化阅读教学凸显语文学科特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在阅读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同构共生,我认为必须围绕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紧扣阅读教学的两个过程:从语言表达到概括出来的内容,就是了解整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从概括出来的内容返回语言表达。非凡是后一过程,由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形式传达的内容中,品味语言,使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讲究。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1.利用教材的范本阅读,进行人文教育。

语文教材是进行语文教学的范本,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的首要材料,我们教师要善于在重视字、词、句、段、篇和讲解的同时,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种子。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作者主观情感的表达与流露,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动性与积极性,让他们在预习与泛读中把握字词与相关的文学常识,教师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先读通文章。然后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字面意思。在字面意思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教材去挖掘其所蕴涵的人文性,让学生在获取文中情感体验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最后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在泛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基本知识,进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白这是一篇抒写爱国情怀的文章,然后再去探讨小弗郎士对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源于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正因为语言是民族历史的记载者,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任务,由此引发学生热爱自己祖国与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再而对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进行研究。闻名作家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究竟是什么形象,我们要借助文中的语言文字来分析,除此之外,这个形象是通过什么的语言塑造传递出来的呢,我们要再次精读课文,品味文中刻画孔乙己形象的字、词、句、段,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孔乙己生活的冷漠的社会传达的是一种冷漠的人际关系与自私自利的欲望,而《窗》中靠窗的病人则向我们传递了心灵的高尚与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告诉我们灵魂的高贵。

文章的主题、思想、内容、情感是文章产生人文教育的重要窗口,其实在美丽的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我们也可以接受美的熏陶,而且更直接。新教材的许多篇章中体现了自然山水、自然现象的壮丽与秀美,展现了美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春》《荷塘月色》《月迹》《山市》《小石潭记》等典范美文都是通过美感教育让我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同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与表现力。

当然,课本阅读教学要想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种子,对学生有全面的引导,必须要给学生创设和睦、平等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背影》的一连串动作及父

亲的沧桑借助画面的展示可以更直接的进入学生的心灵,《七颗钻石》的flash可以让小女孩的形象更形象,使她的心灵美更轻易感染大家。进行情感教育时,影片可以创设的情境远比我们文字的描述有感染力,比如我们在讲亲情一单元时,让很多学生描写自己记忆中最感人的一个场景,大多贫乏无力,而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却让很多学生声泪俱下。

中学语文课本阅读教学,是要学生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分析、理解、欣赏和评价艺术语言塑造的文学形象,进而获得情感体验;但同时要了解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

2.从课外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感受人文熏陶。

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范本,要想更多的感受阅读的乐趣,更好的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课外经典名著的拓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阅读影响的是一个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所谓“富有诗书气自华”!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了解世界中的各种希奇现象,感受大千世界的美妙;也可以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增强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更好地发挥语文的工具性;还可以让我们更多更好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与人们的伟大处,帮助我们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感受阅读的美。

一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异国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也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更让我们体会到了人可以活的那么伟大,让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意义。一部《西游记》告诉我们要惩恶扬善,也可以领悟到不同语言的表达效果。一部《红楼梦》让我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各色人物尽显自己的特色,也了解了封建社会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让我们懂得今天的生活很美好,灿烂的人生路需要自己去谱写。……

当然,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以及对人生的熟悉,需要及时借助笔和纸将其表现出来,即读、写要结合,这样才能在遣词造句中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的更好。

3.在生活阅读中明辨是非,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达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培养。

所谓的阅读生活,其实就是要求大家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了亲情,要及时回顾身边的亲情事例,尽心感受,并诉之于笔,学习文中的用词将自己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想想哪个词最能体现自己的感受。另外,要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从阅读水污染的实际程度与危害中感受生活;从环境保护的调查中明白我们的责任;从好人、恶行的品评中把握做人的原则与分寸;在自己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中,培养集体观念……生活中的零星琐事包含了人生的大道理,是一本永远都读不完的书,更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外延。

我们要真正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以上是必不可少的几方面,也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处的法门,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它们有机结合。

在写作中感受多彩的语言与人文情感的和谐美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语文教学中主观性最明显的一个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观点、对事物的熟悉,最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绝对宽松、和谐的写作氛围。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生活与实践是写作最丰富、最有说服力的源头。在对自然万象的观察中,学生不仅能领略无限风光,探索自然奥秘,更能捕捉丰富的写作素材,,某一触动就有可能让学生清理淤积已久的心灵之溪,或打开尘封已久的情感闸门,激发出写作的冲动。有了真切的感受去写作,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在创作中升华、人格在创作中净化。

“情”是写作的第一要素,但是再深的情还是要借助语言文字来表现的。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词不达意、心中无限感慨却读来干瘪如树枝也是常有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将平时积累的好词好句好段从记忆中翻出来恰当地运用,要考虑遣词造句的问题了。好的内容配以好的形式才能更显迷人风采。

当然,用什么样的词句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最恰倒好处,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词汇积累与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进行自创美丽片段练习。

一篇好作文,一定是多彩语言与真实情感最佳配合的产物,可见作文教学中,也

需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综合实践教学是新课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我们的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就有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综合性实践是让学生在做中学,鼓励学生积极去收集生活资料、观察生活,积极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配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深入实践,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适应力。

实践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让他们更好珍惜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还要练习他们用确切的词句将实践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与大家分享。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具有的双重性质,二者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我们要清楚两者的关系,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让其和谐统一于语文教学中,使语文教学效益得到更大提高。文中的观点有些许不完善处,敬请指教。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学书简》.广西师大出版社.1961年7月.

[2] 刘志军.《课堂评价论》.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4月版.

[3]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4] 徐国平黄向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5] 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6]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7]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8]《论中学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4卷.第1期.

[9]《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12期.

[10]《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8期.

[11] 赵伶俐著.《文理艺大综合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

[12] 朱德全、易连云主编.《教育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2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