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单元《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单元《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五单元《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说课稿

人教版初三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说课稿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我们初三化学计算的重要组件。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和进行化学计算的“中介”,如何引导学生迅速、正确地书写化学方程式,在初三化学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学生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而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又是进行化学计算的基础。化学方程式是继元素符号、化学式之后又学习的一种重要化学用语。从本节开始,以后所学的化学反应均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书写化学方程式显的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a、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知道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b、掌握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二、说教法

本节课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试一试、练一练、议一议、做一做”的教学流程中不知不觉获取新知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主动探索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

三、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自己去观察、讨论、分析,培养其自主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样做增加了学生参与机会,增强了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步:想一想(温故知新)

煤饼燃烧后剩下的煤渣的质量与煤饼相比有什么变化?此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你能用化学方程式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吗?

生:变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这个化学方程式表明了什么?

生:1、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哪两个原则?

生: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是否遵守了书写原则?理由是什么?

生:遵守了书写的两个原则。各物质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符合事实,等号左右两边C和O原

子总个数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想一想,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授知识做好铺垫。通过想一想,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激情,从而引出----如何写化学方程式。

第二步:猜一猜(观察猜想)

师:猜一猜,上面图片揭示了一个化学反应是什么?左右平衡了吗?

生:水的分解,没有平衡。

师:这个式子左右两边H、O原子总个数相等吗?遵守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了吗?生:氧原子个数不相等。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师:猜一猜,第二幅图片左右平衡了吗?用一个什么化学方程式把它表示出来?

生:左右平衡了。

师:第二幅图中的平衡,是怎样从第一幅图中的不平衡变化来的?

生:第二幅图将第一幅图中的水分子变成了两个,这样就就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了。

师:同上道理:在化学方程式两边的化学式前边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叫配平。

如:2H2O=2H2+O2

设计意图:从图片上形象直观的告诉学生,H2和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如何配平的?学生很轻松的就接触到本节课的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为我们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埋下伏笔。

第三步:试一试(自主探索)

师:你们看到过“找错误”这样的电视节目吗?现在我们也来试试。有人说,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这样的P+O2 =PO2

请同学们找出这个化学方程式的错误有那些?

生1:生成物可能不对,应该是P2O5

生2:没有反应条件。

生3:若生成物为P2O5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师:上述的化学方程式应该怎样改正?写化学方程式有那些步骤?

(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找错误)

点燃

生1:4P+5O2==== 2P2O5

生2:第一步,将磷、氧气的化学式写在左边。P2O5的化学式写在右边。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画一条短线。第二步,配平:因为左边有两个氧原子,右边有五个氧原子,两数的最小公倍数10,所以在O2前面配上5,在P2O5前面配上2。式子右边的磷原子个数是4,左边磷原子个数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第三步,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师:化学反应的信息是否都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了呢?

演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的实验,有气体生成。

生:没有。

师:能不能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出这一信息?

生:在氧气的化学示后面用向上的箭头表示。

师:演示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有沉淀产生。怎样在化学方程式中表示这一信息?

生齐答:在氢氧化铜的化学式后边加一个向下的箭头。

师:是不是见气体和固体就加箭头呢?请你们看书自找答案。

设计意图:强化理解、巩固练习。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索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使学生在尝试

中知道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步骤。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步:练一练(讲练结合)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如不正确,为什么?

点燃点燃

(1)Fe+O2====FeO2 (2)Fe+O2==== Fe3O4

2、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铝在氧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水通电分解

(4)一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独立完成,教师来回查看。帮助学生指点、纠正。反馈学生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上还存在什么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本节重点。

第五步:议一议(小结提高)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是什么?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3、写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意什么?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口诀):

左写反应物,右写生成物

写好化学式,记得要配平

短线改等号,条件需注明

气体和沉淀,箭头要分清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知识,师生共同小结。让学生体会要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第六步:做一做(课节巩固)

1、教材P98:1题、3题、4题。

2、根据信息写化学方程式

(1)汽车尾气中含有CO、NO等有害气体,可在用铂、钯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一种气体和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一种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2)在宇宙飞船的火箭推进器中,常装有液态肼(用N2H4表示)和液态双氧水(H2O2),它们混合时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的做,反馈学生存在的问,下次上课时予以纠正。布置相应的针对性训练题。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六-九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5.1 金属的性质 教案

《金属的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不同现象,认识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也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2、以铁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为例,初步认识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3、认识置换反应的特点,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对比及区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研究,学习利用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实验的对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探究性学习,深化了解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重点:金属与算反应的化学性质 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设计: 旧知回顾: 【教师活动】在上一节课的学习当中,我们认识了化学里的一个新的小伙伴——金属,学习了金属所具有的物理性质,以及人类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在不同的领域里对金属的应用;也通过铁、镁、铝、铜四种金属在氧气中的变化,学习了金属能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性质,知道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反应的剧烈程度也不相同。 【多媒体展示】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金属都是固体(汞除外,汞是液体) 2.有金属光泽 3.金属都能导电、导热 4.有延展性 二、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新课引入: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回去利用家里的各种资源,查找和金属有关的新闻事件或者化学小故事,相信大家肯定都完成得很好,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分享一下他们查找到的金属的小故事。 【学生活动】学生甲、乙、丙分享自己所查找的与金属相关的新闻事件或者化学小故事。【教师活动】大家查找得都非常的好,非常的认真。当然老师自己回去也做了功课,也查找了几个和金属有关的事件,我发现这几个事件特别的吸引我的眼球。 【多媒体展示】金属的遭遇 著名的美国纽约港自由女神像,钢筋混凝土外包的薄金属片因酸雨而变得疏松,一触即掉(而在1932年检查时还是完好的),因此不得不进行大修(已于1986年女神像建立100周年时修复完毕)。 波兰的托卡维兹因酸雨腐蚀铁轨,火车每小时开不到40公里,而且还显得相当危险。 【教师活动】通过上面的例子,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了吗? 【学生活动】金属会受到酸雨的腐蚀! 【教师活动】很好,大家抓住了关键字眼!金属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但是人类的活动引发的“酸雨”,却使得金属“伤痕累累”。那么,金属能与酸反应吗? 新课讲授:金属的性质——金属与酸的反应 【教师活动】实验室检验猜想的唯一标准,要解决刚才大家产生的猜想,还得是实验来说话。【演示实验】探究实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1、分别取镁、锌、铁、铜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对比观察反应现象。 2、分别取镁、锌、铁、铜于试管中,加入稀硫酸,对比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活动】思考:几种金属药品的取用方法,稀盐酸、稀硫酸的倾倒方法。 【教师活动】强调实验的正确操作,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安全问题。 【教师活动】演示第一组实验,用实物展台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第二组实验。 【学生活动】根据反应的实验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1) 哪些金属能与酸发生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哪些金属不能与酸发生反应? (2)铁、镁、锌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剧烈程度不同。____反应最剧烈,其次是_____,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 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初三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 【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能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 2.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特点,从而为学好化学做充分准备。 5.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6.绿色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1.魔术表演。 (1)魔棒点灯。 在酒精灯的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 的试管里(试管里的浓硫酸不要被学生看出来)。表演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 的高锰酸钾上,即可产生火焰。 (2)水变“牛奶”,“牛奶”变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继续吹气,浑浊变清。 (3)白纸显字。 预先在白纸上用酚酞溶液写好“奇妙化学,源于生活”八个字,晾干呈无色,将稀氨水贮于小型喷雾器内,表演时,将氨水喷在白纸上即可显现出8个 红字。

面对学生好奇、兴奋的眼神,教师很自豪地告诉学生,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小组交流“你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荐组内最好的1个同学到全班交流。(针对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组,让他们加强合作重要性的体验) 3、全班交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以下要点。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学习化学的要求: ①认真预习,重视实验。 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③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积极探究。 ④独立完成作业(包括书面、手工、调查、研究等作业)。 4.[要点1] 化学的作用 学习化学,可以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规律,弄清生活和生产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学变化,使其向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懂得了燃烧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烧充分,节约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灭火等。 学习化学,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质,如可以从石油中提炼汽油、煤油、柴油等,从空气中提纯氧气等。 学习化学,可以帮助人们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现象、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和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增产,促进人体健康等。 学习化学,也有利于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学科或领域。 5.[要点2] 怎样学好化学 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一部分同学在初学化学时感到有极大的兴趣,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会感到“容易懂、记不住、难理解,不会解答问题”,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其实学习化学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只要了解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要想学好化学,希望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那么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溶解热效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 探究活动: 1.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探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共同点及其区别2.物质溶解至水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3.通过溶液的形成,探究导电性的原因 知识预备: 知识整理: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 1 2 3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说课稿

溶液的酸碱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第一节《溶液的酸碱性》。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一节。通过《溶解现象》的学习,学生对溶液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酸碱性,从而引出溶液PH值,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酸、碱、盐等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学会利用pH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2)用pH试纸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2、教学重点:溶液的酸碱度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二、说教法(教法分析) 本节课我采用阅读归纳与实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各部分的学习思考提纲,让学生先自学交流讨论或实验探究后,教师再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组织归纳小结。 三、说学法(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内容特点和教法设计,本节课的学法重点是化学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粗读、细读、精读和背读的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分析)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曾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 我是25号答辩老师,我叫张伟,来自在道真县上坝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章第一节《物质的溶解》。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教学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接触到溶液的运用,知道了溶液是混合物,但溶液的形成和组成没在系统研究。在本节的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溶液的概念和组成,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为将来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和酸、碱、盐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3)了解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探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等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2)使学生把握由实验→现象→结论→应用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水溶液的某些性质探究 二、学情、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溶液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实验探究、主持讨论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四、说教学程序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奇妙的二氧化碳》说课稿教案设计2套

《奇妙的二氧化碳》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奇妙的二氧化碳”。本节课选自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九年级(上),这一节课是上册课本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完成本节课内容需要2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安排在空气、氧气之后,水之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选取我们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素材,让学生学会怎样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2.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目标: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好化学必备一种宏观现象比较明显的理论基础,它可以用一些经典实验验证其转化规律,获得感性认识,所以通过学习,达到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达到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教育,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品质,正确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①重点:没有元素与化合物知识作基础,缺乏较丰富的感性知识,致使其它化学知识的学习难以进行,因此,本节的重点是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认识化合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②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材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要求描述实验现象,本节的难点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究竟生成了什么物质?要求学生用实验来探究,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思路。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上节学习氧气的方法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和制法。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会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具体需要,采用如下过程:出示问题→学生互动及讨论→用实物投影仪投影来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点→演示课件对比→练习探索→巩固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二、学法指导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1)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1)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

沪教版初三化学溶解现象教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章化学与社会发展教案(新版)沪教版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一、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1、燃烧:通常所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 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急速燃烧,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而引起爆炸。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将可燃物与火源隔离;②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③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4、能源: ①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种化石燃料,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应合 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 ②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煤的干馏和石油的分馏。 世界及中国化石燃料可开采年限(发布日期2003-08-22) 石油/年天然气/年煤/年 世界49 57 262 中国23 61 102 5、淡水资源和我国水资源现状: ⑴世界水资源现状:

⑵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的人均水量不到世界人均水量的1/4 。 二、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 1、有机化合物: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2、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主要区别(见下表) 3 、塑料:塑料的品种很多( 见下表),用途也各不相同。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聚乙烯塑料和聚氯乙烯塑料。 污染”。消除“白色污染”的途径有: ①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③使用可降解塑料;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⑤寻求可分解的替代品等。 4、橡胶:橡胶包括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种。常见的合成橡胶有丁苯橡胶、顺丁橡胶和氯丁橡胶等。与天然橡胶相比,合成橡胶具有高弹性...、绝缘性...、耐油..和耐高温... 等性能。 性质与反应 有机物 无机物 溶解性 多数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有些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 耐热性 多数不耐热,熔点较低,一般在400℃ 以下 多数耐热,难熔化,熔点一般比较 高 可燃性 多数可以燃烧 多数不能燃烧 化学反应 较复杂,副反应多,反应速率小 较简单,副反应少,反应速率较大 塑料名称 聚酯 高密度 聚乙烯 聚氯乙烯 低密度 聚乙烯 聚丙烯 聚苯乙烯 其他 塑料代码 01 02 03 04 05 06 07 塑料缩 写代号 PET HDPE PVC LDPE PP PS others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思我学】 议一议: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化学在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较突出的贡献? 想一想:为什么说材料是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举例说明。 查一查:仔细观察课本第8-9页上的8张图,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他们的主要用途。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知道:中国古代化学工艺著名成就: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瓷器。 2.知道:碳酸氢铵具有受热易分解的性质。 3.知道:钢铁年产量的1/10因锈蚀而损失掉。 4.理解:探究铁生锈消耗氧气实验的原理。 5.了解:验证含硫火柴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的实验方法。 6.知道:佛莱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二、方法指引 1.我国在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像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青铜器、春秋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期,掌握了炼钢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的性能,为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大量应用于军事和农业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和制火药这两大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项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另外瓷器制造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doc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分子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

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沪教版【精品教案】

2006年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套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练习与实践:P9 1 2 3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七单元课题2-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说课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2 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学习内容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的第一课时。2.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按照课程标准,它属于一级主题“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二级主题“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包括了四个内容,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化石燃料的利用。 3.教材的编排意图:作为九年级上册教材的收官之笔:从知识层面看,是对前几个单元所学的一些化学原理的巩固并有所延伸;从价值层面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知道燃料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类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燃料。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 (2)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网络、实验等方式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观念。培养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体会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教学重点 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6、教学难点 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和意义;化学变化中能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 1、优势:关于化石燃料,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收集和利用的素材很多。学生已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2、障碍:(1)对化石燃料的形成、组成、利用等知识认识存在误区。有的学生对化石燃料为不可再生资源认识模糊。对化石燃料组成的认识易出错,认为它们是纯净物。不清楚如何将化石燃料充分合理的进行利用。(2)学生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不够全面。基于对燃烧现象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到物质在燃烧时,一般都是放出热量的。而对于非燃烧变化放出的热量以及化学变化中的吸热现象不是很熟悉。 三、教学设计思路 1、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主要观点:一、学习是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二、在问题解决中自主学习;三、以合作学习为主要策略;四、强调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堂教学模式 学习小组:“两人互助四人合作”小组模式 教学媒介:“教材、多媒体、黑板、实验、导学案、教师”综合运用法 教学环节:分阶段推进法 3、知识建构媒介和方法 通过亲身的实验体验在探究过程学习知识;利用多媒体拓展教学资源提高效率;通过课本知识自主学习得到可靠一手资源;利用导学案互助学习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知识通过教师讲解和板书理清思路把握知识要点。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说课稿

沪教初三化学说课稿 目录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1) 《化学研究些什么?》 (3)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5) 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5)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一课时说课 (5)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一课时说课稿 (8) 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11)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二课时《氧气的制取》说课稿 (11) 第三节奇妙的二氧化碳 (15)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课时 (15) 《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说课稿 (15)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研究》说课稿 (17) 第四节自然界中的水 (20) 《水的组成》说课稿 (20) 《水的净化》说课稿 (23)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26)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26)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说课稿 (26)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0)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稿 (30)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32)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说课稿 (32)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说课稿 (34) 第四章燃烧燃料 (40)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说课稿 (40) 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43) 第二课时《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说课稿 (48) 第三课时《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说课稿 (52) 第三节《化石燃料的利用》说课稿 (55) 第五章金属与矿物 (57) 第一节《金属与金属矿物》说课稿 (57) 第二节《铁的冶炼合金》说课稿 (59) 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回收》说课稿 (62) 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 (64) 第六章溶解现象 (67)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说课稿 (67)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说课稿 (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