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练习题 (1)

《核舟记》练习题 (1)
《核舟记》练习题 (1)

《核舟记》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

..()黍.()箬.篷()糁.()峨冠.()髯.()衣褶.()诎.()楫.()

椎髻

..()虞.山()篆.章()..()壬戌

二、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1.有奇巧

..因.势象.形( )()()..人( )2.罔不

3.尝贻余

...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6.启.窗而观( )

7.箬篷

..( )()()8.雕栏相望.焉( ) ..覆之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石青

..糁.之()()

11.中峨冠

..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

..弥勒( )

15.矫.首昂视( )16.神情与苏、黄不属

..( )

17.珠可历历

..仰面( ) ..数也( )18.居右者椎髻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

21.其船背稍夷.( )22.钩画了了

..,其色墨.( )( )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便要还家()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诎右臂支船( )

4.左手倚一衡木( )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6.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7.选贤与能( )

8.矜、寡、孤、独、废疾者( )

9.荡胸生曾云( ) 10.混黄华叶衰( )

四、比较下列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③奇:明有奇巧人()④有: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⑦可:高可二黍许()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

五、按要求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字,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中的句子。

3.黄庭坚是朝的文学家,字。

4.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

5.“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6.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一个动作和“”的神态看出来。

7.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的性格特点。

8.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9.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10.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

1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1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六、翻译下列句子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七、回答下列问题

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3.“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5.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6.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和相互关系的?

7.作者在说明船的正面的时候,为什么不是从船头说到船舱,从船舱说到船尾,而是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呢?

答案

一、mǐn wǎng yí y?ujī shǔ ru? sǎn guān rán zhé qū jí zhuīj ì rénxū yú zhuàn

二、1.奇妙精巧 2.无不顺着雕刻 3.曾经赠我 4.句首表示推测语气 5.大约黄米上下 6.打开 7.用箬竹叶做的船篷盖代词船舱 8.正对着 9.缓缓地起 10.用石青涂抹 11.高帽子胡须 12.说话 13.他们的靠近 14.极像 15.举 16.不相类似 17.分明可数的样子18.椎形发髻 19.视线神色 20.好象……的样子 21.平 22.清楚明白黑 23.竟然满 24.长而窄

三、1.通邀邀请2.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3.通屈弯曲4.通横5.通父男子的美称6.通拣挑选7.通举推举选拔8.通鳏老而无妻的人9.通层10.通花

四、①木头树木②叫是③奇异零数④动词表示存在通又⑤雕刻是有⑥表示并列表示修饰表示转折⑦大约可以⑧句尾语气词说

五、1.《虞初新志》魏学咿子敬明末2.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3.宋鲁直4. 盖大苏泛赤壁云5.灵活精致6.“左手扶鲁直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7.豁达开朗8.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9.轻松悠闲专注悠闲10.列数字作比较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11.嘻,技亦灵怪矣哉12.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九、略

七、1.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2.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3.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4.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官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5.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6.“共阅一手卷。…如有所语。”

7.因为中间船舱的位置和对联的颜色非常醒目,而且窗上的对联也暗示了核舟的背景和主题。先写船舱,不仅可以增强浓厚的艺术情趣,而且也极其自然的引出下文中船头三人的情态的描述

核舟记》导学案及答案

核舟记 一、目标导学 1.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按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事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精品的“奇巧”、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 二、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洢.()器皿.()罔.()贻.() 八分有.奇()轩.()箬.()糁.() 髯.()衣褶.()袒.()诎.() (2)文献常识积累。 《核舟记》是由代作家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该文属介绍具体事物的。 2.二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下列字词。 (1)重要词语解释: 明有奇巧 ..因势象形() ..人()罔不 石青糁.之()其两膝相比.者() 钩画了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左手倚一衡木() 诎右臂支船()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4)古今异义词: 古义:古义: 可许 今义:今义: 古义:古义: 尝比 今义:今义: (5)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文曰‘初平山人’ 奇:明有奇巧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明有奇巧人为字共三十有四”。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其人视端容寂”。 3.三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部分的内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 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 刻 (三)再读课文,疏通全文,初步探讨。 1.从本文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征?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一> <二> <三> (四)深入探究,合作展示。 1.本文介绍核舟的哪些部位?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雕刻家是怎样表现奇巧、灵怪的? (五)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请选例评点: (六)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时,篇幅虽短却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这对于我们写作有何启示? (七)总结全文。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请问,这要靠什么?一方面 靠;另一方面靠。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下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东坡右手执卷(juàn)端天启壬(rén)戌秋日 若啸(xiào)呼状石青糁(sǎn)之 B. 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明有奇(qí)巧人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C. 为(wéi)宫室、器皿、人珠可历历数(shǔ)也 钩画了了(liǎoliǎo)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 D. 矫(jiāo)首昂视居右者椎髻(jì)仰面 佛印绝类弥勒(lè)舟尾横卧一楫(jí) 2.对加点的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罔不因.势象形(根据)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还)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尝.贻余核舟一(曾经) B.高可二黍许.(上下)能以.径寸之木(用)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易错剖析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核舟记》学案

《核舟记》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了解“记”这种文言体裁的特点,了解文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2.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 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习方法 1. 朗读背诵法。 2. 借助课文下面注解和课外资料初步翻译全文 3. 合作探究解决部分疑难问题。 三、资料链接 1.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2. 认识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3.掌握“记”的知识:“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4. 了解大苏游赤壁一事:大苏,即苏轼,又名苏东坡,后人习惯用大苏和小苏来称呼苏轼和他的弟弟苏辙。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名无实的官职,实际是流放;但他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

核舟记知识点归纳

23课核舟记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二.【一字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 ) 为人五:(刻有)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为:是) 4.可: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7.以:能以径寸之木(用)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三.【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可、可能)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还,尚今义:曾经。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用箬篷)(2)石青糁之(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峨:高高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使……平放。使……弯曲) (5)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五.【重点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 盈:满 3.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若:像。了了:清楚明白 5.罔不因势象形。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雕刻。 6.尝贻余核舟一。贻:赠 7.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原来 8.雕栏相望焉。相望:左右相对 9.石青糁之。糁:涂 10.东坡现右足。现:露出 11.如有所语。语:说话 12.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 13.矫首昂视。矫:举 14.神情与苏、黄不属。属:类似。 15.其船背稍夷。夷:平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核舟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核舟记》教案 教学目的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 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读懂课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法安排:整体感知,逐句逐段讲解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 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 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仙李白的这首唐诗,被 潘启慧大师雕刻在了普通人的头发丝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字音以及断句 三、学生朗读课文,借助注释、资料,弄懂文句,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

如何为好,酌情定夺) 四、逐段理解重点字词。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ǎ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yí,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ò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ī,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é,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ǐ,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四段 舟子:撑船的人。椎髻:梳着椎形发髻。衡:通“横”。攀:通“扳”。若:好像。状:形状,样子。寂:形容词,平静。 第五段 稍夷:稍平。题名:题写名字。曰:是。钩画:笔画。了了:清楚明白。其:代词,代所刻的字。丹:朱红。 第六段 通:总共。计:计算。为:刻有。并:和,连词。而:连词,表转折关系。曾:尚,还。盈:满。盖:连词,承接上文,可译为“原来是“。简:通”拣“挑选。

核舟记重点(1)

《核舟记》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选自:清代人张潮的《虞初新志》 2.作者:明末文学家。魏学洢[yī](约1596年—约1625年) 字子敬,号茅檐,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 3.核舟雕刻的作者:明代王叔远右: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4.核舟雕刻主题:大苏泛赤壁 左: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5.核舟微雕:王叔远赠给魏学洢[yī] 6.文体:记。体裁:事物说明文 二: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只记这一个 三:古今异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余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 高可二黍许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 今义:归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 四:一词多义

1,为为宫室,器皿,人物做,这里指雕刻为字共三十有四做,这里指雕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做,这里指雕刻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示判断,相当于是中轩敞者为舱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当作,作为 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 为坻,为屿,动词,成为 2,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珠可粒粒数也可以 明灭可见可以 不可知起源可以 3,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4,云此中人语云说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末语气词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开头 其人视端容寂正 6,而启窗而观表顺承

隶而从者表顺承 乃记之而去表顺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表并列 潭西南而望表修饰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表转折 7,语此中人语(四声)云告诉 如有所语(三声)说话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是,原来是)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大概是,原来是) 9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五: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六: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正常语序为“其相比两膝者”)

最新核舟记中考试题知识讲解

《核舟记》中考真题汇编 (2012·广西贺州) 一、1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简单) B.中峨冠而多髯者峨冠(戴着高 高的帽子)C.其船背稍夷背(船顶部) D.尝贻余核舟一余 (剩余) 1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殊,不寻常)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 数) B.高可二黍许可(大约)珠 可历历数也可(可以) C.东坡右手执卷端端 (端正)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D. 中轩敞者为舱为(是)为宫室、器皿、人 物为(雕刻) 16.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 章。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文章生动地表 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解说词。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 衡木,右手攀右趾,苦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1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18.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简要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3分) 二、(2011·四川成都)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B.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C.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D.钩画了了了了:结束,完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罔不因势象形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B.中轩敞者为舱士卒多为用者 C.而竖其左膝学而不思则罔 D.则题名其上由是则生而 有不用也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 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 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

《核舟记》学案含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二年级语文学科24课《核舟记》导学案 班级姓名执笔人:郭文审核初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4、学习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以空间位置和物、人的主次为说明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3、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导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作者、作品简介: 《核舟记》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同时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核舟记》生动的描述了一件精巧绝伦的微雕工艺品。 2、朗读课文并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器皿.()罔.不()贻.()有奇 ..() 黍.()箬.篷()糁.()峨冠.() 髯.()髻()篆.章()矫.() 衣褶.()诎.()楫.()椎髻 ..() 壬戌 ..()虞.山() 3、熟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粗通文意。 二、学习研讨 1、范读,学生听读、自由读、齐读,初步感知文意。 2、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1.有奇巧人 ( )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 ...核舟一()()()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 ) 7.箬篷覆之 .. ( )()() 8.雕栏相望.焉 ( )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10.石青糁.之()() 11.中峨冠 ..而多髯.者()() 12.如有所语.() 2

最新整理《核舟记》复习要点知识讲解

《核舟记》复习要点 一、语音 洢(yī)皿(mǐn)贻(yí)罔(wǎng)黍(shǔ) 髯(rán)椎(chuí)髻(jì)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三、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jī零数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徐:缓缓地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绝:极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端:正 15、其船背稍夷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7、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18、其色墨墨:黑 19、其色丹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四、多义词 1、为宫室:刻中轩敞者为舱:是为人五:雕刻 2、能以径寸之木:木头以至鸟兽、木石:树木,如“草木皆兵” 3、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特别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4、东坡右手执卷端:边其人视端容寂:正,如“端正” 五、重点语句翻译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4、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若听茶声然译: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

新核舟记

新核舟记 新核舟记 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竟然刻出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舱杆篷楫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a]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的了。 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刻出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鉴真东渡古海船。 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首尾长三十八毫米,高十六毫米。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镂的古舟,径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展。 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透过镜片,你将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甲]天际风云,有的[乙]海中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启航前的准备。细细一点,竟有十一人! 核舟中间是三进二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船无异,[丙]弧形舱顶上覆盖着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五扇小窗,高二毫米,阔三毫米,窗格细如蚊足。[丁]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拨,窗户竟豁然而开,窥视舱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鉴真大师,则端坐正中舱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弟子侍坐。 船艄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弈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又有两人俯身观战,兴趣盎然。核舟四周舷边皆围以栏杆,五名僧侣在一旁凭栏闲望。核舟的船身、舱壁刻着精美的水潮变形图案。两边樯帆另用核片雕出,薄如蝉翼,高帆鼓风,气势倍增。 [b]这艘设计精巧、奏力精工的核舟的作者,名叫董兰生,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一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微雕新秀。[c]明代常熟人王叔远的《苏轼泛游赤壁》核舟,已令人叹为观止,而董兰生的作品更是巧夺天工,光人物就达三十五个,为王叔远的七倍![d] 董兰生的从艺生涯已有十年。他的作品如胡桃雕《红楼梦》、核雕《龙凤》等多次被送往国外展销。这艘核舟的设计制作,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真是个“艺海无涯苦作舟”。 1.《核舟记》介绍的是明代艺人王叔远的雕刻作品,是根据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意境构思的,并把两文中的名句刻在船窗上。左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核舟记》雕刻品的主 题是“__________________”;《新 核舟记》的雕刻品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描述精确、形象逼真。如“首尾长三十八毫米”“高十六毫米”,说明材料___________;“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三个比喻则说明了新核舟造型的__________、结构的_________、人物的____________。不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_____________,同时也体现了记叙文语言的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层次十分清晰,从全文看是先总写新核舟的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述,最后统观全

核舟记学案

23《核舟记》学案 班别:姓名:学号: 【补充资料】 1、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介绍文体(说明文)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时间顺序容易表示清楚。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让读者看明白。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正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 3、大苏泛赤壁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的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熟读全文。 2、在掌握重点词语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器皿.()罔.不因势象形()尝贻.()八分有奇 ..()二黍.许()箬.篷.()髯.()石青糁.之() 衣褶.()诎.()椎髻 ..()舟楫.()篆.()2、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加点字。 (1)明有奇巧 ..人曰王叔远奇巧: (2)能以径寸 ..之木径寸: (3)为.宫室、器皿、人物为: (4)罔.不因.势象.形罔:因: 象: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解答技巧及规律

2019届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 解答技巧及规律探寻 导读:文言文文意理解题总的做题原则是,每个选项都要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信息,然后翻译,最后再比对跟原文信息的差距,从而做出判断…… 文言文是高考的必考点,对同学们来讲也是难点。首先同学们要读懂文章,然后在读懂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各小题,最后选出正确答案。题目中有一项考查就是对文意的理解,此类题通常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试题的选项通常是“三对一错”,设问的角度基本是选错误的一项,四个选项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顺序对文意做概括性的转述和分析,错误项中的大部分叙述一般还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设置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四个选项有时会依选文内容的特点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分别涉及人物品性的不同侧面,或者文本主人公的人生经历,或者人生不同阶段的成就等。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的考点有明确的要求,其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的能力。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

综合的判断或推理,要求同学们答出某一论点立论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新的《考试大纲》明确增加对文言文的考查力度,包括对文学常识等传统文化的考查,可见高考加大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所以同学们要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判断尤为重视。 以下笔者结合具体的例题,对文言文文意理解题的题型做简单的分析,以便能为同学们提供实际的帮助。 规律探寻 1.题干通常为选择错误的一项。 2.题肢设置为概括分析,一般概括不設错,选项的第一句话一般为概括,后面的内容为分析,细致分析处常常设错。 3.个别题也会在概括时出错,比如混淆主人公的品行、重要人生阶段的成就等。 4.有的错误类型为题肢前的概括与后面的表述分析对不上,即事例分析与前面概括不符。 5.有的选项分析的内容涉及文章的各个地方,需要同学们跳读找信息,这样难度就加大了。 错误类型探究 一、事件或者行为的错误 命题者往往把主人公的很多行为放在不对应的时间段,从而出错,比如做官的时间段,施政等某种行为的时间段等。

最新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 (2)知识分享

《核舟记》自测题 命题:梦在他乡年级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填空: 1.《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的《》。作者是,字,嘉善人。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_________ 。“山高月小,”是《》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是《》中的句子。 二.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有奇巧 ..因.势象.形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人_______________ 2.罔不 3.盖.大苏泛赤壁云_______________ 4.尝贻余 ...核舟一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启.窗而观_______________ 6.高可.二黍许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7.雕栏相望.焉_______________ 8.箬篷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覆之 9. 如有所语._______________ 10. 中峨冠 ..而多髯.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2.石青 ..糁.之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3.其.两膝相比.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4.佛印绝类 ..弥勒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5.矫.首昂视_______________16.神情与苏、黄不属 ..数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17.珠可历历 18.居右者椎髻 ..仰面_______________ 19.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0.若.听茶声然.______ _____ 21.其船背稍夷.____________22.钩画了了 ..,其色墨.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3.长曾.不盈.寸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4.盖简桃核修狭 ..者为之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2.诎右臂支船_______________3.左手倚一衡木_______________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_______________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木:能以径寸之木_______________②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_______________ 以至鸟兽、木石_______________文曰“初平山人” _______________ ③奇:明有奇巧人_______________④有:明有奇巧人_______________ 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长约八分有奇_______________ ⑤为:为宫室、器皿、人物_______________⑥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_______________启窗而观_______________ 为人五;为窗八_______________而计其长曾不盈寸_______________ ⑦可:高可二黍许_______________⑧云:盖大苏泛赤壁云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 核舟记导

第23课核舟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备注自主学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膝.()褶.()髻.()倚.()戌.()篆.()八 分有.()奇.()诎.右臂支船() 二、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用“/”划分朗读的节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盖.大苏范赤壁云.: 轩敞 ..:启.窗而观:石青糁(sǎn )之.: 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东坡右手执.卷端: 绝类 ..弥勒: 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诎.右臂支船: 左手倚.一衡.木:若.啸呼状.: 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四、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合作探究 一、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 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苏、黄共阅一手卷。 (6)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8)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9)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全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请为第二部分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3、文中介绍船上的人物、情景说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并据此归纳。) 4、课文分述部分不是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船的中部、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上的景物。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完整版)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