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论笔记1

地理教学论笔记1
地理教学论笔记1

第一章地理教师论

第二章

一、教师的角色:1,地理知识的传授者:核心角色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3.

课程资源开发者4.地理教学的研究者

二、知识结构1.本体性知识2.条件性知识3.实践性知识(1)自我知识:自我概念、评估,教学效能感(2)人际知识(3)情境知识(4)批判反思性知识 4.文化性知识

三、能力结构(一)与学科有关的能力(1)地理认知能力(2)地理推理能力(3)地理空间思维能力(4)地理创新能力(5)地理应用能力(6)信息加工能力(二)教学设计能力(1)分析学生特点,优化组合(2)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3)选择教学方法(4)预测课堂情形变化

(三)教学的实施能力(1)语言表达能力(2)板书能力

第二章备课

一、宏观分析1.背景分析2.对教材的内部结构与内部联系的分析

二、微观分析1.分析教材的组成2.分析教材的内部联系3.外部联系的分析4.分析培养学生地理能力的内容与层次

5.分析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

三、钻研教材 1.通读教材掌握它的整体性2.钻研教材的科学内容和内部联系3.钻研教材的双基构成及重点、难点、关键点4.钻研教材的层次结构

第三章编写教案

一、课时教学计划1.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组织教材编写讲授提纲(1)分析教材的系统与层次(2)找出难点和关键点

3.设计教学方法、准备教具

4.安排教学过程

5.课后分析

6.作业

二、教案的基本内容【案头】1.教学目标2.重点、难点、关键点3.课型4.教学方法、教具5.使用的教学过程【案身】6.教学过程【案尾】7.作业8.后记(可课后写)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2.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演绎、分析等方法获取知识;3.对于重点难点如何通过图表或其他手段获取知识;4.通过师生、生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爱国主义教育;2.国际主义教育;3.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生态观的教育;

5.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热爱这门学科;

6.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7.学会做人,善于与人合作。

三、学期教学计划

(一)意义

(二)工作和步骤(1)学习新课标,领会课标的要求;(2)通读教科书,从整体上了解并分析全学期的教材特点与结构;(3)收集有关授课班学生的各方面情况(4)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5)概述新老师的特点,老教师以往工作的优缺点及应对措施(6)学校的教学条件,设施情况

(三)内容(1)基本情况分析(学生、地理教学)(2)教学目的、任务、要求(3)本学期的教学进度

(4)本学期教改的重点(5)教师进修的内容和进度

第四章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一、定义:地理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其中有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二、作用1.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学习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3.考分高、升学率高

4.密切师生关系,沟通师生感情

5.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度

6.有利于发挥教师特长

三、特点 1.继承性 2.实践性 3.多样性 4.创造性 5.地理性

四、教学方法类型

(一)讲授法

1.定义: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同学讲述、讲解、讲读地理知识,讲授知识、发展智力,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2.分类:(1)讲述(2)讲解:以理性的语言说明、理解和论证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注意事项:A.语言要条理分明、措 B.注意学生年龄心里特征C.要正确运用比较法和分析综合法D.尽可能的采取直观的方法辅助讲解3)讲读:

3.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防注入式(2)熟练掌握教材,要求脱稿(3)地理教学中注意语言水平,使用普通话,注意语速、语流、语调(4)地理板书要符合要求:A.有条理B.有层次C.精炼D.忌简化字(5)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6)适当的直观教具(7)要扬长避短(8)防“七忌”:A.目中无学生B.平铺直叙C.乱、散D.繁琐E.艰深晦涩F.空泛说教、言之无物G.枯燥乏味

(二)自学指导法

1.定义: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课本和有关参考书以获得知识的方法。

2.具体要求:(1)通过自学初步了解教学内容,并能带着问题听讲(2)能根据课本回答某些问题,对地理概念、原理能举一反三(3)通过自学,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框架、结构和主次内容能分清(4)能比较课本和老师讲解内容的异同点(5)能将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作比较(6)将课本上的内容与地图上的内容相结合

3.“三环”自学指导法(1)第一环,自学发现;(2)第二环,教师选讲;(3)第三环,练习转化。

(三)实践教学法

1.定义:以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和行为习惯的,以实际训练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专题研究。

2.地理调查法

(1)定义:教师通过地理调查和地理考察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既定学习任务的方法。

(2)步骤:○1确定内容○2准备工作:A.思想准备和动员工作B.物质准备,如地图、工具C.组织准备○3设计:A.教学目的设计 B.准备 C.过程设计○4实施

3.地理观测法

(1)定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室外地理要素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

(2)步骤:○1教学准备:教师的准备:观测内容、地点、器材、步骤、效果学生的准备:仪器的使用,注意的问题○2教学实施:A.室外观测B.规范记录C.整理资料D.展示和交流观测的结论

4.地理实验(1)地理感知性实验、地理验证性实验(2)实践教学的意义:A.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素质、科学能力 B.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操作和动手能 C.培养学生会生活、会生存、团队合作精神

(四)比较法

1.作用:A.有助于学生获得新的地理概念B.有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C.有助于知识系统化

D.直观

2.比较对象A.同类的地理事物或现象B.已知的C.本质相同或相反的同类事物或现象D.尽可能从附近地区去寻找

3.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A.类比法:同类同型、同类异型B.借比法C.自比法(纵向比较法)D.横向比较法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作用1.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地图及其基本要求

(一)定义:教学用途

(二)基本要求:1.要有自己的特定任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学需要而制定的2.内容要少、突出重点3.内容要清晰4.要有较强的现实性

(三)教学挂图1.特点:(1)图幅要大(2)内容重点突出(3)颜色鲜明(4)线划符号要教粗

2.运用(1)选择:○1数量不超过3张○2注意内容○3注意形式

(2)应用:○1指图:侧身指图;○2指图正确(点、线、面)○3师生共同观察分析地图○4教师以用挂图加以辅助教学○5师生要使用桌面地图配合○6善于用地理挂图中的辅助符号;○7老师要自制挂图。

(四)地理略图

1.定义:又叫略图、板图,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凭自己的记忆和熟练的技巧,用

简易的笔划来表示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原图)。

2.作用:○1具有突出的表现力;○2揭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果联系,对讲

解事物成因有重要作用;○3有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

3.略图设计

(1)原则:根据教学需要,把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应慎重处理和保留,而那些和教材内容无关或无直接联系的要大胆裁剪,要敢于和善于做原图的手

术。

(2)方法:○1几何图形法;○2折线图形法;○3曲线图形法;○4模拟图形

法;○5基线图形法。

(3)内容:○1象征符号法;○2形象符号法;○3圈点、划;○4示意图法;○5

动态图法。

(4)技巧:○1原图图形记忆:A.掌握原图图形;B.相关位置控制法。○2速

绘:A.简单几笔迅速绘制;B.要求边讲边绘。○3制成幻灯片(常用图)

(5)基本要求○1简略、明确;○2显目、美观、形象;○3迅速。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

(一)特征:1.是现实问题的缩影;2.案例是完整的事件;3.具体的事件;4.具有有效性;5.具有时代性;6.具有典型性。

二、教学案例(一)从形式上看,教学案例是陈述性的;(二)从内容上看,教学案例是典型完整的;(三)从来源上看,案例是经验性的,是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四)从构成看,案例

三、地理案例

(一)特征1.作为地理案例,首先是地理素材也是教学的呈现方式;2.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3.既有文字的,又有图像的、图形的、也有数据的;4.原理和案例相结合。

(二)分类1.依据内容分:世界地理案例、区域地理案例,人文、自然;2.从形式与3.从情境分:虚拟情境案例和真实情境案例;4.依据用法分:讲解式、讨论式。

(二)特点1.教学目标的全面性;2.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案例具有可操作性;3.教学过程的互动性;4.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三)作用1.有利于体现地理学科知识的实用性;2.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地理原理;3.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有利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

5.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科学的观念。

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选编1.特点:(1)案例具有客观性;(2)典型性;(3)时代性。

(二)运用1.提供和呈现:○1例导型;○2例证型;○3例说型;○4复合型。

2.分析和讨论:○1个体体验;○2小组讨论;○3指导分析:A.对比分析;B.变式分

析;C.延伸分析;D.反证分析。

3.总结:○1纲要性总结;○2提高性总结:对学生提出的结论进一步提高;○3矫正

性总结;○4悬念性总结。

合作学习法(小组学习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

(一)含义: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合作过程:倾听、交流、协作、分享。

(二)基本要素:1.积极的相互依赖:○1目标的依赖;○2奖励的依赖;○3角色的依赖;○4资源互依;○5身份互依。2.面对面的促进性作用:每个成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特点:1.个人间的相互作用,彼此提供高效帮助;2.更加有效地互换彼此有效资源或互换结果;3.及时提供反馈,及时修正正在进行的工作;4.对其他成员的结论或推理过程及时提出质疑,提高成员的思考深度;5.将个人行为及时锁定彼此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6.在行动中必须相互信任,有信任他人和让他人信任的品质;

7.自己本人被不断激励为共同目标而奋斗。3.个人责任:○1小组内责任承包;○2随机提问;○3个别测试;○4社交技能。表现:○1彼此的了解和信任;○2相互接受和支持;○3准确清楚地与他人交流;○4建设性地解决化解矛盾;○5小组过程评价。

(三)小组合作法的实践意义: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2.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3.树立共同提高的观念,促进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4.满足每位学生的表现欲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5.优化竞争意识,实现科学的教学评价。

(四)实施

1.合作小组的建立

(1)小组内人数和小组数目的确立

(2)混合编组的原则○1学生的学习水平:好、中、差;○2学生的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3学生的性格:混合搭配;○4男女生比例;○5学生的家庭背景;○6学生居住的区位分布。(3)角色分配与分享权力

2.环节(1)导学入境,确定目标;(2)启发引导,教授学习方法;(3)开始学习,体验探究和实践;(4)交流成果,相互学习;(5)组间竞争,反馈提高;(6)达标测评与完成任务。

(五)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采用异质分组法,即分组时以学生的成绩为依据,注意

学生男女比例,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功能是为小组成员取得好成绩做准备。

2.切块拼凑法:将学习材料切块分成据部分由组内成员各认领其中一部分,不同

小组中学习同类材料的成员拼凑组成专家组,共同讨论他们要学习的那部分内容,直至掌握,然后各成员返回各自的小组,把所学内容交给其他成员,最后各自参加测试,完成学习任务。

发现教学法

(一)定义: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景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式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二)步骤1.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的目的;2.做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

3.创试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

4.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5.得出发现的结论,并把结论与事实进行比较;

6.将发现的结论用于实际。

(三)基本要求1.创造发现的情境,培养发现意识;2.善于引导,讲究实效;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和睦的学习氛围。

(四)优缺点1.优点: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能潜力;(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学生学会发现,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发现精神,批判性思维。2.缺点:(1)很多教学内容是没办法去发现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2)耗时太多;(3)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发现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

(一)定义:是注入式教学的对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二)启发点的选择1.在知识的重点处寻找启发点;2.在新旧知识衔接处来寻找启发点;3.从回答问题的卡口处来挖掘启发点;4.从练习错误的疑难处选择启发点

(三)启发形式1.直观启发;2.设疑启发;3.读图启发;4.假设启发;5.探究启发;6.联想启发;7.情境启发;8.关系图启发

地理课堂教学实施

第一节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一、基本环节:经常出现在教学中的环节

(一)组织教学:

1.定义:是保证地理课堂教学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基本环节。其任务是使学生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和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节学生的情绪,提前做好学习的心理和物质准备,集中注意力,以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

2.分布:(1)课首:检查学生的准备工作(2)课中:(3)课尾:

3.策略:(1)(2)(4)将组织教学活动融于其他教学活动(5)眼神

(二)检查复习:检查已布置的作业是否已经完成,复习上节课内容。

(三)授新课

1.导入(1)温故导新、承上启下;(2)开门见山、突出主题;(3)设疑置问、

启迪思考;(4)直观演示、增加感知;(5)创设情景、激发感情;(6)巧引资

料、激发兴趣;(7)联系实际、引起注意;(8)巧用诗歌、创造意境;9)引用故事、趣味横生;(10)运用谚语、通俗易懂。

第二节教学评价

一、概念: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根据一定的教学价值或地理课程目标对地理教学要求、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学过程提供依据的过程。

二、类型:

按评价的功能划分

1.诊断性评价:是在新课程或某一新的学习单元开始前,为了使教学内容适于学生的需要和背景,以实现因材施教,对学生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价。

2.形式性评价:是在地理教学方案实施课程单元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其目的在于实时获得反馈信息,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以此为依据修改完善教学方案或帮助学生改善学习的过程。

3.终结性评价:是指为了对已制定好的地理教学方案、计划、课程等整体效应做全面鉴定所进行的评价。

中图版-2017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笔记归纳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 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古代 (凭直觉):盖天说→新盖天说→浑天说; ②近代 ( 观察 ):亚里士多德推断地球是球形的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③现在(测量计算):航天事业发展,卫星拍摄的照片直接证明地球是球体。 3、由“站得高,看得远”;“月食”;“站在海边看远方来的船,先见桅杆后 见船身”;“地球的卫星照片”等可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P6) 1、地球仪的概念: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地球仪。 2、地轴——假想轴——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指向北极星的为北极 (N ),反之为南极(S )。 三、经纬线和经纬度(P8) 1、纬线与纬度 (1)纬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2)纬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B .长度 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C .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有无数条) (3)纬度的划分:赤道(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N 表示;赤道以南为 南纬,习惯上用S 表示。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 和90°N 。 (4)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5)南北半球的划分: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所有北纬均位 于北半球,所有的南纬均位于南半球。 2、 经线和经度 (1) 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 (2)经线的特点: A .形状 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 地理 七年级(上) 第1节 知识点总结

综合自然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 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经济环境是在自然基础上由人类社会形成是地理环境部分,主要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的地域综合体。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空间分异汇率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发展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天然环境指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的、而原有自然面貌基本上未发生明显变化的原生自然环境,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某些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人为环境指那些自然条件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次生自然环境,如放牧的草场,经过采伐的森林、农田、鱼塘、水库、运河等。认为环境的成因及其形式,主要取决于人类干预的方式和强度。不过它自身的演变和作用过程仍受自然规律制约。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自然地理学可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区域自然地理学。 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阐明环境整体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功能效应、发展动态、地域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基本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①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的本质联系和作用效应;②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预测其演替趋势;③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划分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④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的方向,参与经济建设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以及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⑤协调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的关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汇成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 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 ∕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 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 48分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地理读书笔记 李小建老师的《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领域最经典的教材之一,上学的时候上这门课的时候就学过这本书,但当时没怎么用心看,现在时隔几年,再翻一遍这本书,虽然是10年前的书了,但看完之后仍然很有收获,感觉以后应该时不时的把我们行业相关的教材拿出来看,虽然都是理论上的东西对现在的工作没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每次看都会把这些年来的工作学习知识等组织梳理一遍,对工作还是大有裨益。看的时候,记录了一些笔记,主要是书里的一些观点和内容,比较基本: 第一篇经济活动区位 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三个阶段。 新近出现的跨国公司研究、经济活动全球化研究以及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反映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企业经营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产业的划分。现代企业的跨产业部门发展已十分普遍。由于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活动的产业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企业所从事的各部门经营。为此,一些学者们开始从企业组织角度来认识经济活动。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指出,经济学长期忽视区位研究①,然而,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内涵,一层是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另一层是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市场地域大小与商品的市场价格、地域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有关。人口密集和收入水平高的地域是区位选择的最佳侯选地,特别是现代区位选择主要表现为接近消费地。 尽管在区位决策过程中,经济因子中的成本以及收入因子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与经济因子毫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的一些非经济因子也在起作用。在这些因子作用下进行的区位选择一般追求的不是成本最低,也不是利润最大,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满足。 劳动、自然和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 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较显著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非地理学专业用)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 地理环境组成是: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3. 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天然环境、人为环境。它们都具有圈层性。 4. 四大物质组成是:岩石、水、空气、有机体 5. 地理上的六大要素是: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物、动物 第二章地壳 1. 地球内部的组成是:地壳一一地幔一一地核 2. 地球外部有三大圈,分别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 岩石的分类有: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水成岩),变质岩。其中,分布面积最 广的是沉积岩,重量占份最多的是岩浆岩。而施工中多用岩浆 _ 4. 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喷出岩。主要构造有: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流线 构造。 5. 沉积岩的主要构造有:层理构造 6. 8. 岩石的意义: 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载体 为我们提供资源 形成了地貌景观是探索研究宇宙的窗口和研究对象 9. 典型岩石景观如张家界,属于砂瑛沉积岩,其特点是层理清晰,纹理均匀。 10. 园林常用石材如:太湖石(岩浆岩),黄石青石(岩浆岩),钟乳石(沉积岩)等。 11. 褶皱构造有背斜和向斜两种。背斜是指岩层向下凸曲,但不一定凸起。向斜是指岩层向 下凹曲,但不一定凹陷。 12. 断层构造的类型有: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枢纽断层。 13. 火山类型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 全球火山带主要有:环太平洋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地带,东非火山带。 15. 火山的地理意义:

A. 引起污染 B. 释放有害物质 C. 引起全球气温变化 D. 引发毁灭性灾害 E. 形成风景名胜 F. 提供资源 16. 地震的几个基本概念:震源,震级,震中,震源深度。(裂度:毁坏性大小) 17. 地震的类型:浅源地震(71%,震源深度0~70km),中源地震(25%,震源深度 70~100km),深源地震(4%,震源深度超过300km)。 18. 地震的破坏性与许多因素有关。 19. 地震按照成因类型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水库地震。 20. 全球主要地震带有: A. 环太平洋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带 C. 大西洋中脊海陵带 D. 大陆裂谷地震带 21.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南沿海,西北,西南。 第三章气候 1.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外层)。其中,对流 层形成各种天气;平流层富含臭氧,气流水平运动,适合飞机飞行;中间 ________ 气流垂直对流;暖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2. 全球7个纬向气压带是:2个极地高压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1个 赤道低压带。其中,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属于少雨段,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属于多雨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3. 三个盛行风风带是: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4. 三圈环流是指:信风环流圈,中纬环流圈,极地环流圈。 5. 季风环流是指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着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冬季由 大陆吹向海洋,属性干冷;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性暖湿。

高一地理笔记(注释)整理

高一地理笔记整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 专题一 1、天体恒星光热气球 星云气体尘埃 行星绕恒星转 卫星绕行星转 彗星慧头彗核慧发慧云慧尾 2、总行系银河系 河外星系 3、太阳大气光球太阳黑子 色球耀斑,日珥 日冕太阳风 (由内到外,温度由低到高,光度由大到小,厚度由大到小)*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 4、太阳核反应区 辐射区 对流区 大气层(由内到外) 5、八大行星(由近及远)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 木星土星(巨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 6、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 专题二 1、恒星月:月球公转周期27.32日(自转与公转周期相同,均自西向东) 2、塑望月:29.53日 3、月相变化新月(朔)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望)凸月下弦月峨眉月 4、日食太阳月亮地球(月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新月) 5、月食太阳地球月亮(地球遮住太阳,发生在满月) 6、黄道地球轨道 白道月球轨道 7、朔望月大潮 上下弦月小潮 8、涨落潮时间差12时25分 专题三 1、太空探索的意义 空间资源 太阳能资源 矿产资源 环境资源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四

1、太阳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2、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时) 3、角速度每小时15o(两极除外)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5、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6、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分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 南半球昼短夜长 秋分到春分北半球昼短夜长 南半球昼长夜短 春分秋分昼夜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高一地理必修2_课堂笔记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高一地理必修2 课堂笔记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原因:生产力发展,近一百年尤其近五十年增长速度最快。 (3)目前,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还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日本(零增长)。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是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趋缓。 (4)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变化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现在,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已进入现代型,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传统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但我国已进入现代型。(参考课本P6图1.6)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对策(课本P4笔记) 2、(1)国际人口迁移:19世纪以前,迁移的总特点是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二战后的新特点是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2)我国人口迁移: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中期,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主要方向是由东部迁向西北、东北、内地。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流动主要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自发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较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潮”。 (3)古代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 3、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正比、正比、反比、正比。)西亚地区,新疆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美国老年人口为什么向南方的“阳光地带”迁移? 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值、人口合理容量是合理值。(知道两者的不同) 4、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1、(1)我国的成都、合肥城市形态呈团块状,兰州、洛阳呈条带状,重庆呈组团状。 (2)城市中的一般功能区有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兼有其它(3)土地利用方式最广泛的功能区是住宅区,一般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 高、大、外、全、美(高中级和低级的区别,课本P19)(4)商业区多分布在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形成中心商务区,它不但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运输要求,应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 (6)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寸土地用于那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而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参考课本P23图2.8) 2、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的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工厂外迁的原因:降低成本(主要),保护环境(次要)。注意课本P24活动题 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服务不同:如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范围小。

初中地理-初中地理笔记汇总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的形状: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 (1)平均半径6371千米 (2)最大周长4万千米 (3)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1)麦哲伦环球航行P2 (2)月食 (3)轮船由远驶近,先见船杆后见船身 (4)地球卫星照片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经线和纬线: 纬线经线 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 圆圈 接南北两极并和纬线垂直相交的 半圆 形 状 圆半圆 长 度 从赤道向极点逐渐缩短相等

指示方 向 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相互关 系 相互平行相交于极点 5.经度和纬度: 经度纬度 划分起 点 0°经线(本初子午线) 0°纬线(赤道) 划分方 法 0°经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0°纬线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数值范 围 0°—180°0°—90° 表达方 式 W或E N或S 半球划分20°W以东至160°E以西为 东半球(20°W-0°-160°E) 20°W以西至160°E以东为 西半球(20°W-180°-160°E)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6.判断东、西经,南、北纬: (1)有0°的可以直接判断,0°经线以东是(E)、以西是(W),0°纬线以北是(N)、以南是(S) (2)没有0°经线或纬线的经纬网根据数值的增加方向来判断—数值向东

增为东经(E),数值向西增为西经(W),向北增为北纬(N)向南增为南纬(S) 7. 判断半球位置: (1)根据纬度判断南、北半球:纬度后面的字母为(N)即北半球,为(S)即南半球 (2)根据经度判断东、西半球:①数轴法:画出半球划分数轴,将要判断的点在数轴相应的位置标出,然后读出半球位置。②数值法:大部分东经度在东半球,东经度>160°的在西半球;大部分西经度在西半球,西经度<20°的在东半球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运动: 自转公转 地球的运 动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 绕转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一天(约24小时)一年(约365天) 地理意义昼夜更替时间差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产生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和自转绕日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呈一定 夹角 2.公转地理意义(北半球):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日期 3.21 6.22 9.23 12.22

《世界地理百科》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世界地理百科》读书笔记 篇一: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 世界经济地理读书笔记 读书缘由: 作为从中学的世界地理过渡到地理学专业的桥梁,曾经的经济地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的“世界经济地理”,同时也是老师向我推荐的专业基础书,我这些天仔细研读,慢慢体会,边思考边请教,感觉有较大进步。 写作方式: 主要把读书时引发的思考写出。把引发的思考按本书的展开顺序依次罗列,在其间渗透了笔者读书的一些原则。 笔记正文: 1.关于全书的结构的认识。 全书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序言和第一章,为“世界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为第二章和第三章,总体介绍作为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两个基础组成部分即居 民(人口)和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地理);第三部分为分区

的介绍,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和世界的海洋。为了在经济地域系统上求得性质的均一性,没有把美洲分割成自然地理意义上的南美洲和北美洲,而是就经济政治地理而言地分成了美国南部国界以北的美洲——北美洲,和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拉丁美洲两部分。全书的最后一章单辟版面,介绍“世界海洋”,以适应“海洋开发新时代”的来临,内容稍显单薄,只介绍了海洋的能源资源和空间资源和“世界各大洋的经济地域差异”,或许是因为经济地理学者对海洋的经济地理意义及影响研究得还不深入的缘故。笔者认为,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海洋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意义会越发凸现出来,海洋环境有其独特的不同于陆地环境的经济地理特点,特别是海洋在世界地缘经济体中做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很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2.关于绪言的读书笔记 绪言主要介绍了关于“世界经济地理”这门学科的如下几方面内容:①学科定位:地理学科体系中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与人类经济活动结合十分密切的基础应用学科。 ②简要的学科历史回顾:十九世纪末,随着经济地理学的诞生,外国地理也分化出外国经(:《世界地理百科》读书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笔记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 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 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 二:大气环流 (一):全球环流 1:全球气压带当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时,开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很小,基本上按气压梯度力方向沿经圈运动。往后,随纬度增高偏转力加大,气流逐渐具有西风的成分,至纬度20°—3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致平衡,气流运动方向大致与纬圈平行,不可能向极地运动。但是,上空不断有空气来补充,在此堆积的空气必然作下沉运动,以致近地面层空气密度增大,形成动力高压带,这就是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区之间是一相对的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区。 2: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和地形的影响,地面盛行风的全球型式称为行星风系。P126. 3:经向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这样形成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P127.

地理教师教学读书笔记

《初中地理有效备课》读书笔记 一、课前备课是关键 备课当然的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在这中间我认为最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这不仅仅是对我们青年教师的要求,对于老教师亦然。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各位老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但是,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老师在课前备课时只备内容, 不管学生, 不备方法, 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 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 1、激发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感知的前提,它作为一种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对于地理这门学科来说,在教学进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用多种电教媒体组合形式进行激趣引思,不仅能向学生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和发展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是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通过电脑动画可以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以及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具有负载量大,形象、直观、生动等特点, 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及板图时间。 2、锻炼自学能力 课堂教学一定要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可以将某些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促进学生看书、查找资料, 自己思考总结。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完成。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

自然地理学考试笔记

自然地理学考试笔记 绪论: 1、地理学 (1)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三类。 (2)研究对象: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这一“表层”是具有独特物质结构形状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地球具有圈层构造: 外部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有地壳、地幔、地核。 (3)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2、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它的变化发展规律。 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 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 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 第一章: 1、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共同特征 ①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接近圆形。②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的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③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④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⑤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比较接近。⑥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2)产生自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地方时不同。 (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 (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笔记

高中地理必修一笔记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大气受热过程⑴太阳辐射能传播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吸收。 ⑵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⑶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吸收地 面辐射增温 的同时也向 外辐射热量, 向上的部分 散失到宇宙 空间,向下的 部分称为大 气逆辐射,把 ①多云的阴天夜晚气温不会 太低是因为云层厚大气逆辐 射强 ②十雾九晴:晴天夜晚大气逆 辐射弱气温低空气中的水汽 易凝结成雾滴 ③青藏高原光照强但热量不 足的原因:青藏高原空气稀 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少,光照 2

热量归还给地面。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 本P30图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⑷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疏密一样,看等压距。等压距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看温差,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3

类型成因风向特点高空大 气中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 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 线平行 近地面 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 向力和摩擦力作用的结果 风向与等压 线成一夹角夏季:海陆夏季风白天:谷风晚上:山风 冬季:陆海冬季风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4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笔记 第一章地球 1、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 2、掌握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A、掌握太阳系行星运动特点及地球运动的意义 一:太阳系行星运动规律 很早的时候,人们根据自己的直观感觉,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也符合宗教的教义。但是这样的地球中心说和观测的现象存在着矛盾,使得一些现象无法解释。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把地球排除出宇宙的中心,以太阳取而代之以后,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的星星世界,显现出惊人的统一性。受时代的局限,哥白尼的体系也存在缺陷。比如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等。揭示太阳系行星运动真实规律的,是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他经过对前人观测记录的严密分析,提出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 1: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行星轨道椭圆的二个焦点之一。这是行星运动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 2:在同样的时间内,行星向径在其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这是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 3:任何两个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之比,等于它们与太阳的距离的立方之比。为行星运动第三定律,也叫周期定律。设 T1和T2分别表示两行星的公转周期,a1和a2分别表示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即各自轨道的半长轴),得公式: 二:掌握地球运动的意义自转与公转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多方面的 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之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转,昼夜交替的周期不长,这样使得地面白昼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黑夜冷却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节律性。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公式: 角速度与纬度正弦的积,只影响方向,不影响速度。而运动物体的速度影响偏转力的大小。物体静止不动,偏转力也就为零。影响气团、洋流、流水等。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一个地方正当午时,距它180度的地方,正当午夜。说明每隔15度精度,时差相差一个小时。为此人们划定了地球的时区。共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东西7度30分为中时区。东西各加15度为东一区、西一区。自西向东,每过一个时区,要加一个小时,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要减去一日。

分享2020高一地理必修一笔记

2020高一地理 必修一笔记 整理人尼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响。 要点突破 要点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定义:全球性的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 气运动的平均状态。 特性:、、 意义: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是不同的,因而 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 断、和 2、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不运动,阳光直射赤道(即 只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2)三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阳光直射赤道(即只考虑高低 纬间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 B C D E F G

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在上图上标注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画出风带风向并熟记名称及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气压带相间分布,并半球对称分布; 风带半球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问题探究一:气压带和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1、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1 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或下沉),在运动过程中气温(升高 或降低),(易或不易)降水;高气压带气流(上升或下沉),在运动过程中气温(升高或降低),(易或不易)降水。 2、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的风,在运动过程中气温(升高或 降低), (易或不易)降水,这样的风带名称有;由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word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 在高一人教版教材中,清晰的笔记是学好地理必修二的重要资料。下面是查字典地理网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二笔记人教版(一) 1、=浙江嘉兴的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的;我国清末大运河淤塞,加之其他运输方式的发展,使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2、交通运输布局影响商业网点。 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商业网点密度小于平原地区。为什么?(见课本) 商业网点位置: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在市区环路边缘或高速公路沿线,批发为主。 3、环境问题产生:(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 4、生态破坏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和能源资源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5、环境问题的表现: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

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 6、可持续发展: (基础)(条件)(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能根据材料合理选择) 7、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8、南亚、东南亚地区,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区区位条件:季风区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大、水稻单产高。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一大一小一高三低日本除外,日本的机械主要为小型机械) 9、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国家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这类农业,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10、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农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笔记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笔记 (一):地球自转得地理意义地球转产生得自然现象就是多方面得 1:产生了昼夜更替得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得节奏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得地方有不同得地方时 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得潮汐又阻碍它得运动。 5:地球整体得自转,同它得局部运动也有密切得关系。 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得离心力,也就是影响地球形状得原因。 (二):地球公转得意义 1:昼夜长短得变化:昼夜得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得情况而定。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得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得部分叫夜弧。昼弧与夜弧得弧长,决定该地得昼长与夜长。由于黄赤交角得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与春秋分日外,各地得昼弧与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 太阳高度,就是指太阳对于地平得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得多少。太阳高度最大得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 由于黄赤交角得存在与地球得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季节变化就是半球性得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得同一季节,而总就是彼此相反。这就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得两个主要得因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得变化就是半球性得。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得分配。 (三)、地球表面得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得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得物质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得、由其本身发展形成得物质与现象。 4、相互渗透得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得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得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就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得环境,在人类得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得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就是人类活动得基本场所。 二:大气环流 (一):全球环流 1:全球气压带当空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时,开始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很小,基本上按气压梯度力方向沿经圈运动。往后,随纬度增高偏转力加大,气流逐渐具有西风得成分,至纬度20°—30°,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大致平衡,气流运动方向大致与纬圈平行,不可能向极地运动。但就是,上空不断有空气来补充,在此堆积得空气必然作下沉运动,以致近地面层空气密度增大,形成动力高压带,这就就是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区之间就是一相对得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压带。这样,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区。2:行星风系不考虑海陆与地形得影响,地面盛行风得全球型式称为行星风系。P126、 3:经向环流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均匀。这样形成一个直接热力环流圈。P127、 (二)季风环流大陆与海洋之间得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得风系,称

高中地理必修一完整笔记整理有图

第一章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4)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6)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其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太阳辐射能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结构P6)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11年)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二节,第三节,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图示 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 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 46秒 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