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方某,女,19岁,在校大一学生,身高160厘米,生长发育正常,身材适中。家里有个哥哥,哥哥已婚,父亲经商,母亲是家庭主妇,家庭经济条件中等。精神状态正常,家族中无先天躯体病史,亦无精神疾病史。

2、学习生活状况:从小学起到大学的学业成绩一直保持在中等水平,没有太多起伏,大学以后家人对她的学习没有严格的要求。

3、社会交往:在学校没有加入社团,在班级没有担任班委,与同学和室友的交往正常,但不能与人进行更深层次的交往。

4、娱乐活动:平时都是去图书馆看书和学习,偶尔写写日记,没有其它娱乐追求,也不爱运动。

5、自我描述:来访者举止得体,待人有礼貌,但精神状态欠佳,来访者自我表示自从进入之后就对生活毫无追求,与同龄人相比没有他们积极向上和朝气蓬勃的样子。觉得自己是多余的,除了读书,其它时候不明白自身存在的意义。

(二)主述与个人陈述

主述:进入大学后轻度抑郁,失眠一周。

个人陈述:求助者进入大学后因小侄子的出生,她觉得自己缺少家人的关爱,在大学里发现自己的能力局限产生自卑感,没有同学们多才多艺。在这3个月中越来越闷闷不乐,常常觉得自己融入不了同学圈里,所以不敢与同学走得太近,心情低落,常常觉得没胃口,睡不

着觉。于是前来咨询。

(三)个人成长史

自我有意识来有一次问爸妈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爸妈当时开玩笑说说我是他们领养来的,如果不听话就跟我的亲生父母一样不要我,所以有一阵时间夜里睡觉时在想为什么我的亲身父母不要我,记得那时边想边流泪,以为是自己不够听话,亲生父母才不想要我。即使后来父母承认说我确实是他们亲生的时候我还不愿意相信我是亲生的这回事,但后来就慢慢接受了,因为上学后其他小朋友也有一样的被领养这一说。但还是怕被爸妈抛弃,所以从小学开始,我就一直听爸妈的话,与异性保持距离,以学习为目标,也考了个较不错的大学,爸妈都很满意。自从上了大学之后,我小侄子刚好出生,从此以后爸妈除了每个月给与生活费给我之外几乎忽略了我,现在都以他们的孙子为中心,从小玩到大的哥哥也没有继续再疼爱我了,我就像是被抛弃在外的孤儿,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很害怕家人不要我。在另一方面,大学里的同学他们很优秀,在很多不同的领域里都能做得风生水起,而我发现除了学习以外我什么都不会,并且对生活都失去了追求。我一直处于活僵尸的状态之中。有时真的好想有个目标去奋斗,但是小学以来就一直在读书,没有其它方面兴趣的培养,乃至于我在怀疑自己的生存价值。曾经有到校外临时兼职过,但最后觉得赚钱没意思,有钱了也不知道买什么,觉得物质上什么都不缺。小学到高中一直沉迷于学习,觉得跟同学出去玩是在浪费我的学习时间,所以到高中毕业都没有要好的朋友。大学里跟老师和同学关系一般,只是见

面会打声招呼而已,也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深层次交往,由于小时父母不给我同异性交往,所以会无意识远离异性,他们有时来找我一起参加活动,都被我拒绝了,我怕丢脸,怕他们看出我是个书呆子。刚开始以为我看看书,写写日记就好了,但到现在,3个月来,我渐渐对我感到反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想改变自己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吃饭时对饭菜没胃口,有时候会连续一周失眠,也会像小时一样流泪。我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改变,觉得无助。

(四)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来访者衣着整洁,礼仪到位,家庭素养高,语言表达正常,脸上漠然没笑容,神态委靡,但言语表达清晰流畅。思维判断正常,自知力完整。

辅导员反应:求助者学习方面良好,但不愿意主动参与班级活动,最近几个星期的精神状态越来越不好,有逃避生活的现象,跟她进行交流的时候不愿打开心扉去沟通。

(五)评估与诊断

评估:根据对资料的收集,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但情绪抑郁。其问题的产生是由失去家人关爱引起的,继而引发对自身价值的否定,在人际交流中产生自卑感,不良情绪已持续3个月,反应内容已泛化,严重影响社会交往功能,但言语表达清晰流畅。思维判断正常,自知力完整。属于焦虑和抑郁情绪。

初步印象:严重心理问题

依据:1、该求助者平时身体健康,大一体检结果正常,因此排除器

质性病变。

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该求助者产生的情绪困扰有明显的原因,情绪性质和强度与现实处境相符合,主客观统一,心理活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有良好的自知力,没有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该求助者的内心冲突是双避冲突,与现实处境相符合,属常形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该求助者不主动参加活动和对生活消极态度,说明情绪对象已经泛化,时间长度为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较为严重。

5、根据以上分析,初步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六)病因分析

生物学原因:青年初期生理发展趋于平缓,但尚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大一体检报告显示无躯体疾病,家族中无先天躯体病史,亦无精神疾病史。

社会原因:家庭小侄子诞生事件,让求助者产生失去家人的关爱,大学里同学们多才多艺,求助者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只会学习看法,不愿与他人靠近。

认知原因:1、存在负性自动思维,因为求助者自从上了大学后发现自己除了学习外一无是处,随之感到情绪低落,不愿敞开心扉与同学深层次交往,以至于认为自己活着没有价值。

2、求助者从小就形成了父母不要他的那种认知图式,导致后期求助者在她侄子出生后产生消极的情绪。

3、求助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

4、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生活中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改变,而且不善于用倾诉和沟通排除心中郁闷。

防御机制:1、求助者将她童年被以为自己是领养的这个痛苦经验抑制到潜意识里去而产生的一种压抑的防御机制。

2、隔离:求助者将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在生活中从距离上隔离,不愿去接受,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自己引起焦虑。

(七)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与来访者协商,初步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近期目标

(1)使求助者了解自己目前的生活情况;

(2)协助求助者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3)帮助求助者减少扭曲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及行为的不良后果,建立正确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

2、长远目标

(1)(1)帮助求助者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建信心,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使求助者去体验她存在的真实性,从而了解她的存在和潜能,去开启和实现潜能。

咨询方案:

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家庭小侄子诞生事件,让求助者产生失去家人的关爱的焦虑情绪,大学里同学们多才多艺,求助者在意他人对自己的只会学习看法,不愿与他人靠近的行为。为此整个咨询过程应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型,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情绪和行为失调,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型和行为方式,改善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放松训练和布置作业为辅。协议: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心理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五次。

咨询收费:学生不收费。

(八)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分为三个阶段: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评估、咨询关系建立、确定咨询目标阶段(一周)

任务:

(1)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3)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

(4)介绍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5)相关技术:摄入性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第一次咨询(2016年11月18日,星期五)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求助者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其是重大事件,了解求助者原先认知模型,清楚求助者的心理矛

盾及改变意愿。

(3)帮助求助者独立完成抑郁自评量表(SDS)。

(4)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5)根据资料的收集和诊断结果,告知求助者结果为严重心理问题,阐明咨询的意义,可以通过咨询得到改善,以及双方的义务和

权利。

(6)布置咨询作业:在咨询中了解到求助者有写日记的习惯,因此建议她继续保持原来的好习惯。她很认同地答应了。写日记也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方式,是个人内心感受的流露的一种形式,通过对情感以及事件积淀的回忆整理, 可以反观自己的认知和态度,写日记时求助者某些记忆还会被发掘出来的,可以找到痛苦的根源,帮助求助者自我反思。

(7)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阶段(三周)

(1)确定问题,发现求助者问题背后的不正确观念;

(2)启发和引导求助者自我审查,找到自己的不合逻辑的不适情绪和认知;

(3)对求助者给予支持和鼓励,推到求助者向着咨询目标前进。(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它的中心目标是除去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而以正确的信念取代错误的信念。

(5)运用指导技术,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6)进一步改变认知;

(7)放松训练。

相关技术:倾听、提问、鼓励、指导、自我开放、角色扮演技术、理性情绪想象

方法:会谈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过程:

第二次咨询(2016年11月25日,星期五)

目标:确定问题、减轻求助者的情绪困扰,减少自我挫败感。

过程:

(1)反馈作业:了解求助者一周以来记下的相关事件以及情绪体验,为确定问题提供参考。求助者记下她的童年回忆和学习过程,能够做到内容、情感属实。

(2)确定问题:本案例中求助者的问题体现在两点,一是在于求助者受到童年早期非理性的自我挫败观点,在父母因为孙子的诞生而忽略她再一次出现非理性观念,具体表现在她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担心自己被抛弃,并且深受这种无助的情绪中。其二,求助者也因身边同学的优越而感到自卑,具体表现者她不愿与他人接触,担心自己不如他人,处于极度强的防御之中。

本次咨询接触到求助者的认知过程及观念,通过对求助者的看法进行引导,帮助求助者减轻求助者的情绪困扰,减少自我挫败感。

(1)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在上世纪50年代创立的,本次咨询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求助者在童年中和大学以来同学交往中存在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而以正确的信念取代错误的信念。(2)放松训练:求助者学习放松,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在令人放松的情境中,配以咨询师轻快、愉悦的声调引导、激发求助者的自我暗示,感受一次,体验应对成长的焦虑的逐渐降低;

(3)布置作业:介绍一些认知疗法的书籍,给求助者阅读。让其转

换角色,体会父母、老师、同学以及自己的心情。坚持写日记,同时独立在家学习放松训练,改善自己的睡眠质量。

(4)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

本次咨询关键的对话:

求助者:我知道我是父母亲生的,可是为什么我还是觉得我跟小时候一样,怀疑自己是被领养的?

咨询师:你能说说当时是怎么接受自己是亲生的这个事实吗?

求助者:让我想想,我记得当时上小学时老师在问我们是从哪来的这个问题,然后班里同学都在说自己是被父母从垃圾堆捡来的,发现我不是一个人,放学回家后问父母我是不是也从垃圾堆捡来的?那我去垃圾堆里找我的亲生父母,当时父母承认我是亲生的,不是领养的。咨询师:很好,那你知道为什么大部分父母说自己的小孩是捡来的这个问题吗?

求助者:吓唬我们,然后让我们更加听话,不是都这样吗?

咨询师:你刚刚说的是目的。那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存在呢?

求助者:难道你要我说我们是父母的爱情结晶?

咨询师: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因为父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但在小的时候,一般父母对性问题避而不谈,所以才会选择说谎,这是我们中国性教育的缺少。

求助者:嗯嗯,难怪他们要这么说,如果我有孩子,我可能也会这么说。

咨询师:你想你的孩子跟你一样,对于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产生挫败感

的心理?

求助者:不,不是。我以后肯定不会对我孩子说他是捡来的,我会正确地回答。我刚刚只是想表达我理解了我的父母为什么会这样子说我了,现在心里也好受多了。

第三次咨询(2016年12月2日,星期五):

目标: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进一步改变认知。

过程:

(1)反馈作业:对认知疗法有了一定认识,通过回顾会谈的内容,记日记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基本接受“父母小时候对她造成的挫败感影响”,但求助者仍然感觉失落。

(2)通过角色扮演技术,使求助者通过投射,将自己的观念投射到所扮演的“角色”身上,通过观察体验“角色”使求助者能客观的看待自己的问题,通过引导,能使求助者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本案例投射的情景是: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而求助者则扮演其母,通过一次母女对话,体验所扮演角色的感受。咨询师抓住时机与求助者展开引导性辩论,通过投射引导求助者转换角色进行思考:如果面对自己的孩子,你想说什么?进而引导求助者认识到:父母疼爱孙子是正常现象,大学以来没有更多照顾到自己是想让自己成长,让其理解父母不会照顾自己一辈子的,避免产生依赖父母的现象,父母希望自己孩子能健康、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3)放松训练:求助者进一步学习放松。

(4)布置作业:通过反思和换位思考,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认知带给自己的影响,尝试重建正确认知,进一步分析她自己的问题,并举例来说明问题的根源。

(5)约定时间:一周后进行下次咨询,时间50分钟左右。

本次咨询关键的对话:

咨询师:你想从哪里开始?

求助者:我不知道,我现在依然很困扰。

咨询师:你很困扰,困扰什么?

求助者:我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连我最亲的人都不要我。

咨询师:可以具体说说吗?

求助者:他们现在眼里只有他们的孙子,好像没有我的地位了。

咨询师:那你意思是说父母不应该疼爱他们的孙子,他们的眼里只能有你,是吗?

求助者:不,不是,我也疼爱我的侄子。我只是想让他们多关心下我。咨询师:那你有跟他们说出你的想法吗?

求助者:并没有,我不知道怎么说?

咨询师:现在我有个角色扮演的技术,就是你来当你的妈妈,我来当你,可以吗?

求助者:那我要说什么?

咨询师:你可以想,如果你是你的父母,你想对你说什么?

求助者:可以。

咨询师:那我们现在进入角色?

求助者:好。

咨询师(求助者):自从进入大学以来,我经常感到困扰。

求助者(妈妈):为什么会呢?是因为生活费不够吗?你不够的话跟我说。

咨询师(求助者):生活费一直都够用,只是我觉得你们离我好远。求助者(妈妈):原来是这样啊,最近你嫂子不是正生了个儿子吗?他跟你哥都在事业黄金期,你爸爸生意也得忙,所以我得照顾他,你也知道,婴儿爱折腾,得经常在他身边看着。

咨询师(求助者):可是我也需要你们的关爱。

求助者(妈妈):我的傻女儿,谁说我们不爱你了,我们即使多爱你也不能一直在你身边,你应该学会适应外面的环境,多交交朋友,父母终有一天也会老去,不会一辈子陪着你的。

咨询师(求助者):可是我想你们了怎么办?

求助者(妈妈):孩子,在外面要坚强,想我们了直接买票回家,我会烧好你爱吃的菜等你回来。(求助者边说边哭)

咨询师:看来你妈妈烧的菜很好吃。

求助者:(破涕而笑)是很好吃。

咨询师:记忆中妈妈的私房菜,都是满满的爱。你吃了19年了,那家人的爱肯定有很多。

求助者:你说的没错,我原来一直被爱着的。

第四次咨询(2016年12月9日,星期五)

目标:运用REBT的一项情绪技术,进一步改变认知。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求助者日记中所记录积极情绪有所增加,能较为客观的对待家庭关系,错误认知明显改善。

(2)运用运用REBT的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技术: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对于有自卑心里,自我评价较低的求助者,他的愉快情绪相对较少,因此,运用REBT 的一项情绪技术,从而改善认知。

在本案例中,用一种“去灾难化”的办法,使求助者不合理之处暴露出来,让求助者设想她参加学校活动后最坏的可能是什么,总有比“可怕”还要可怕,比“糟糕”还要糟的东西。当求助者认为的可怕,事实上不可能是绝对到顶的可怕。通过让求助者与不合理信念进行体验,希望能够走出焦虑、悲观的负性情绪,饮食、睡眠等方面趋于正常,能正确面对人际关系,面对未来,面对自己。

(3)布置作业:继续记日记,写下自己的积极应对事件与正面情绪,进行理性情绪想象的练习和放松训练。

(4)商讨咨询的第三阶段结束阶段,约定下一次咨询时间。

本次咨询关键的对话:

咨询师:对于你不敢参加学校活动这点,你可以尝试一下另外一项很受欢迎的情绪技术--理性情绪想象,你是否愿意让我向你展示这个练习呢?

求助者:好的,我愿意。

咨询师:好,现在请你闭上你的眼睛。生动地想象一件可能发生在你身上最可怕的事情,想象一下你跟一个队伍参加一个学校的活动,尽可能想象得像真的一样,现在继续想,有几个人好像在议论你,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好像你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你能想象出来吗?

求助者:可以,我可以将他们想象出来,这也是我害怕的。

咨询师:很好,现在你告诉我,你的内心深处感受是什么?

求助者:非常沮丧,我不想面对这些。

咨询师:继续想象,你现在体验到什么?

求助者:我很害怕,也会焦虑。

咨询师:很好,现在深入地感受这些消极的感觉,充分地体会它们。求助者:我的确感受到了。

咨询师:接下来,想象另一幅画面,尝试自己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只感到伤心和失望,不再有害怕,沮丧和焦虑。伤心和失望是健康且合适的消极感受,而害怕,沮丧和焦虑是不健康且不合适的消极感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感受吗?

求助者:这很难。

咨询师:是的,我知道。但我知道你能做到,任何人都可以控制自己的感受。

求助者:好的,我正在努力中。

咨询师:当你只感到了伤心和失望的时候告诉我。

求助者:(停顿了两分钟)我改变了,我现在只感到了伤心和失望。咨询师:很好,你是怎么改变你的感受的?你都做了些什么?

求助者:我告诉我自己:“事情并没有像我想得那样糟糕,只要我不去想别人到底怎么看我,我就会觉得自己还行,自己的能力不需要他人的证明,即使只会学习会怎样,那不是很好吗?可以慢慢去把不会的学会。”

咨询师:你真棒,我很喜欢你最后一句。现在你已经发现了你以前想法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并在努力用新的想法来代替,这正是我们要做的。如果你能继续下去,并亲自实践,你就会发现自己进步得更快。

第三阶段:认知复习、咨询结束(一周)

任务:

(1)进一步改变认知,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对生活充满展望。

(2)使求助者在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重建新的反应模式。第五次咨询(2016年12月16日,星期五)

目标:巩固咨询效果。

过程:

(1)咨询作业反馈:这次咨询,求助者表情轻松、自然,求助者感觉能够对家人、同学的错误观念消失,收获很大,心理感觉轻松了许多。

(2)巩固新认知:求助者看起来神情较轻松,称与家长的沟通良好,能够正常与同学交往,求助者觉得咨询减轻了困扰她很久的心理问题。

(3)对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的表现加以肯定,对其他的错误认知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对求助者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的运用进行了进一步的辅导,对她在未来生活中有追求,告知她已经适应了目前的学习和生活。

(4)咨询目标基本实现,可以结束咨询。

本次咨询关键的对话:

咨询师:对你上几次的表现我很感到满意,你进步很多,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觉得?

求助者:我也感觉好很多了,睡眠也好了,最近吃得香。

咨询师:那你现在对未来生活有什么看法?

求助者:实话说我仍然对生活没有确定的目标,而生活就是当下,不用去担心,我相信我就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很开心能遇见你。

咨询师:我也是,能在你的路上经过。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者的个人感受

经过几次咨询,我认识到我介意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自己的认知使我陷入痛苦之中。现在我心情好多了,理解了父母的爱,不再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能和同学深入交往,主动参加学校活动,入睡困难等症状基本消除,开始做一名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了。

2、求助者的舍友和同学评估

舍友和同学认为其有较大的变化,主动跟他们去聚餐,开始参加各项活动,而且精神状态也比以前好多了。

3、辅导员的评估

方某不仅在学习上有提高,在她的综合素质上也有很大的进步,愿意去尝试新的东西,脸上笑容也多了。

4、心理测验的评估

来访者的SDS测验得分降到42分,提示抑郁情绪基本消失,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5、咨询师的评估

求助者情绪已基本稳定,状态良好,改变了错误认知,建立了合理的信念,以正常心态投入到生活中去,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结语

从此次案例中,这给我们一个危险警号是关于我国的性教育缺失的现象和父母的教育方式的不正当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性教育对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教育,我们存在太多“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孩子,这会使孩子心理产生挫败感,希望父母清楚儿童性教育的重要性,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切记不要逃避这个问题,更不要欺骗孩子,必须正面回答孩子的疑惑。同时,父母经常恐吓孩子,并经常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等这样的话语,虽然家长只是吓唬孩子的话语,但是孩子却会信以为真,会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紧张恐惧的心里,有随时都会被父母遗弃的感觉,这样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人类都是群居动物,无论是对大学生来讲,还是其他人,我们应该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提高抗压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是环境要求,也是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

心理咨询技术经典案例

案例一 求助者,女性,24岁,高中学历,现在一房产公司作销售员。下面是一段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访谈片断,请据此回答问题。 心理咨询师:你遇到什么困扰了,愿意跟我谈谈吗?你不必有什么顾虑,我们今天的谈话你的经理是不会知道的! 求助者:最近三个星期我的心情一直很不好,感觉很压抑,不愿与同事交往,上班时对来看楼的顾客也不如以前热情了,不想吃饭,晚上躺下 后总是胡思乱想睡不着,现在真是难受死了。 心理咨询师:看得出来现在你的情绪很低落。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求助者:(沉默),最近我们售楼处来了两位新同事,每当面对新同事的时候我总感觉特别自卑。 心理咨询师:你说自己感觉很自卑,你能举例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自卑吗?求助者:(一愣)我出生在外地的一个小县城,而我的新同事是北京本地人,我很羡慕她们,同时我也感到很自卑。 心理咨询师:还有呢? 求助者:我已经20多岁了,还没有男朋友,她们不仅每天有人送鲜花,我的男同事们也经常给她俩献殷勤。每当看到这些,表面上我都装得满不在乎的样子,但我特自卑。 心理咨询师:还有哪些让你自卑的? 求助者:(想了想,摇摇头)好像就这些。 心理咨询师:噢,你说新同事是北京人面自己是外地人,新同事有人送花、献

殷勤而自己还没有男朋友,因此你感到很自卑,心情低落、压抑, 自己的生活、饮食和睡眠都受到了影响,是这样吗? 求助者:嗯。我总觉得很不公下,为什么他们出身那么好,而我,什么都没有……心理咨询师:其实我家也是农村的,刚工作的时候也很自卑,总觉得不会有女孩子看上自己。 单选:1、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做了()。 (A)介绍咨询的性质(B)介绍保密性原则 (C)介绍心理咨询师责任(D)介绍求助者权利 多选:2、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的提问方式有()。 (A)间接询问(B)开放提问(C)直接逼问(D)封闭提问 多选: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的技术包括()。 (A)参与性概述(B)面质(C)自我开放(D)解释 多选:4、心理咨询师住咨询中没有使用的技术是()。 (A)自我开放(B)指导(C)面质(D)具体化 多选:5、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表达出的态度有()。 (A)完全接纳(B)一视同仁(C)通情达理(D)积极关注 单选:6、求助者的沉默最不可能是()。 (A)思考型(B)反抗型 (C)内向型(D)怀疑型 单选:7、心理咨询师不可接受的求助动机是()。 (A)请心理咨询师协助自己成长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范本之一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报告 文章题目:一则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一则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李娟(化名),女,21岁,因为和寝室同学闹矛盾,感觉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很失败,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期末考试,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人之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案例报告认知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1.一般资料 1.1一般情况 李娟(化名),女,21岁,南方人,大学三年级在读。从小经常被母亲打,最后一次挨打是在高一,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父亲有外遇,父母经常吵架。 1.2个人成长史 李娟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七岁上小学,学习成绩优秀,在班上不爱和同学交往,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由于经常受到母亲的打骂,对周围的同学不怎么信任。初中时感觉经常被同学欺负,而且欺负得很厉害。那时,很少和同学交流,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有写日记的习惯,有一次自己的日记本无意被人看了,而且在班上传开了,从此班上的人叫自我“心理变态”,这样我就更不愿意和班上的人交往了,感觉初中是很痛苦的日子。高中时候,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这样高中的朋友还比较多。现在上大学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自己觉得朋友没有什么意思,到目前为止算的上交心的朋友没有。 1.3主诉与个人陈述 最近两周以来感觉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影响了我的考试,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和同学交往我就有些害怕了。我感到焦虑,郁闷,苦恼。前天考试了一科,遇到了一道难题,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寝室同学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 与寝室同学之间的事情经过:我经常在寝室说一个同学,主要是说她上厕所忘记关水,早上起来开水龙头开的很大声,既浪费了水又影响我睡觉,上个星期一天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考试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起来她把水龙头开的特别大,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了她让开小声点。她就很冒火的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中午看见她在和寝室另一同学QQ聊天。看到她说“我才不像你那么容忍她!”我一看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中午以后她们两个变得很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突然之间我感觉我是被孤立的人,它们两个以前关系不好的,就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她们就成为好朋友了,心里很不平衡。 1.4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说到激动处流泪。 1.5诊断 1.5.1一般心理问题 1.5.2诊断依据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内容 1、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个人成长史、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功能、心理测验结果 2、主诉和个人陈述:包括问题发生发展过程,求助原因。 3、观察和他人反映:包括心理咨询师观察的结果和求助者亲友反映情况。 4、评估与诊断:包括心理状态的评估、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 5、咨询目标的制定:包括具体目标、最终目标、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 6、咨询方案的制定:包括方法与原理、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和费用等. 7、咨询过程:包括咨询阶段的划分,各阶段的任务与完成情况。 8、咨询效果评估:包括求助者自我评估及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心理测验。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参考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

一例母女关系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母女关系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李某,女,16岁,高三学生,从小生长在澳大利亚,3岁时父母离异,8岁时母亲再 婚。近半年多来,与母亲关系紧张,常常因为一些事,母女之间发生争执、愤怒争吵、威胁等行为。出现争吵之后情绪不稳、焦虑、行为冲动、不能安心学习、情绪低落浮动较大、身体不适等症状。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并且母女之间水火不容、情感冷漠,心理痛苦6个多月。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认知疗法结合行为疗法及主客观分析进行心理咨询,取得令人满 意的效果。 [关键词] 情感、关系、沟通模式、文化 一、一般资料 1、一般情况: 李某,女,16岁,未婚,高三学生,在澳大利亚长大,父母为科学家,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2、个人成长史: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从小性格略偏外向,特别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父母要求极严,甚至苛求。亲生父亲与母亲在她3岁时离异,母亲单独带到8岁,8年前与现在的父亲结婚直到现在。(父亲为英国人)。从小到大一直很乖,学习成绩非常好。 3、精神状态: 着装整洁,年貌相称,谈话中大都是对母亲的控诉与痛斥,情绪激动、气愤,情绪低落。知道与母亲生气并不好但当时不能克制并找不到宣泄方式感到痛苦,迫切希望治疗。 4、身体状态 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与同学交往良好。情绪激动时觉得胃部、身体不舒服,食欲降低。 5、社会功能: 与人交往较正常,学习状态不好但成绩影响不大。行为易冲动有些过头,甚至过激,但大部分仅仅限于与母亲关系上。 6、印象: 外表:很漂亮,在人群中很显眼、与众不同,典型东方人面孔。很有灵气的女孩。

表现:语速很快,领悟力很强,表情丰富。 性格:追求完美、自尊心强、嫉妒心强、自我为中心。 二、主诉: 与母亲冲突时很难控制情绪,气得要死,想尽办法气母亲,自己也非常气愤,情 绪久久平静不下来,情绪低落,无法宣泄6个多月,严重影响母女关系及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个人陈述: 认为妈妈对自己要求苛刻,经常讲道理,因为很小的事就教训自己,说自己这不对那不对,不许我这样那样(坐姿、卫生等要求都很苛刻),小时候只能忍着,乖乖听话,可现在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可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很逆反,我为什么要听他们的她说的并不都对。并不想与母亲的关系这样敏感,可因为一点小事都会大吵,克制不了,只有让妈妈越生气自己才舒服。想改变这样的相处模式,因为觉得很影响学习和心情尤其会觉得在家里会感到压力。可只有自己改变而父母不改变,对他们的方式和态度觉得很不平衡很委屈。哭述:“我很矛盾、很痛苦,医生您帮帮我”!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周围的亲人朋友都说她性格比较外向,很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常常是第一名,很刻苦很聪明,有上进心,学习认真,有追求完美的倾向。家人介绍,在家发脾气时有过激行为如:骂人、摔东西甚至烧房子。 五、心理测验结果: (1)做SCL-90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显示: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范围,其它分值均为正常范围。 (2)EPQ测验结果:P-45,N-55,E-45。 六、诊断 1、诊断结果:严重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题目:撰写一篇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要求独立完成,不要抄袭网上案例。 正文: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基本信息 1、答辩人信息 姓名: 班级: 学号: 实习接案数量:1 2、当事人信息 身份背景资料: 李某,女性,河北人,1993年出生,大一新生,个性独立自主,内心其实比较的敏感,不愿意将心中的想法告诉别人。在新的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与好友交往的问题,并由一件事情使此事态升级。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庭关系较和睦,父母对于她的各方面管的比较多,属于“圈养”的态度,来访者现今不爱与父母交流个人的事情。 主诉问题情况: 与朋友之间的关系问题,让她非常苦恼和不安,她不想把这个情况告诉父母(因为怕她的父母感觉自己已经成年了还处理不好这些小问题,不想依靠父母,想独立解决问题)。她希望能自行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可能由于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感觉到力不从心。这种压力,使得对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她希望能够快速解决这个事件,更好地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诊断情况: 交际问题是每一个进入新环境的人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对于来访者李某自然也不例外。面对这类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妥当,那么就会带来人际交往障碍,对一个人的“完全社会化”造成不利的影响。李某不愿把这件事情告诉父母,是不想父母认为已经成年的自己还没有成熟,还需要借助父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因此她想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但他有没有好的解决的方法,感到迷茫和不安。 综上所述,该来访者目前的主要面临的问题是正确有效的处理人际交往关系。同

时,她本人是非常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挽回这样的现状,能够维护好这一份友情。通过谈话发现她的不安、焦虑、无助,以及与朋友关系的紧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的学习和生活,这些也将是本次个案咨询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简要分析 来访者前来咨询的时候,还是表现得比较积极、主动,似乎对咨询人员比较的信任,愿意诉说问题的原因在哪里,也希望能够面对并解决这个问题。当谈到为什么不愿意告诉父母这个问题师时,来访者显得很无奈,觉得感到丢脸和失望,之所以不希望自己的父母知道这件事,最主要的是不想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没有长大,还要依靠他们的帮助来解决这些小事。因此至今父母还不知道此事。大致询问了来访者至今的与朋友交往的经历,之前也有发生过类似这样的事件,多是由父母出面来解决。正因为一直如此,这也就导致了现在的这个“友情危机”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困扰。由此可见,来访者非常希望独立,希望脱离父母的束缚,也希望获得父母的肯定。 父母作为孩子成长的启蒙老师,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因此是来访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来访者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父母从小到大都一路报办孩子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使得孩子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对父母产生了依赖心理,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想要独立自主是一个青少年成长路途中所不可避免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孩子想要独立,但是又缺乏经验来解决,自尊又迫使她不想开口依靠父母,产生了恶心循环。 父母如果不能够把“管辖权”适当下放,实施“散养”政策,尽早培养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就会使孩子养成依赖心,从而在独自面对突发事件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做出反应,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是不利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矛盾存在,李某要独自承受这份压力,加之之前多次类似的事件的解决前提的累计,在此次“友情危机”事件中,李某内心的独立意识得到了触发。她对自己感到失望、沮丧、无力、迷茫之感,越是压抑这些情绪,越对这件事情无法释怀。 因此,本案例咨询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对来访者给予积极的、无条件的支持,与来访者建立了良好、理解的咨访关系,从而发挥来访者的潜能,积极处理问题,以度过“友情危机”所带来的心理危机。 本咨询主要进行了一次: 咨询师主要作为倾听者,寻找问题的关键点,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通过与来访

一个抑郁症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转载点击数:89 更新时间:2010-10-15 一、求助者资料 1、求助者资料 (1)人口学资料:常XX,男,22岁,某大学三年级学生,汉族。 (2)家庭状况:父亲常XX,46岁,高中文化,农民。母亲李XX,48岁,初中文化,农民。父母双双进城作小本生意,在城市没有住房,家庭经济状况很一般。兄妹二人,求助者排行老二。 (3)学习记录: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一直在班内拔尖。高中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成绩不再名列前矛,在班内排名中等偏上。 (4)社会交际:仅限于亲戚同学。亲戚节假日偶有走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对学校活动能主动参加。 (5)兴趣爱好:看书,打篮球。 (6)自我描述:相貌帅气,性格内向腼腆,是个乖学生,从不惹是生非。小时候性格活泼,爱动爱玩。认为是这些心理问题使自己变得内向了。 (7)其他特点:想象力、表达力良好。 2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是足月顺产生育,自小因长相漂亮,学习成绩好,行为乖巧,常常受人夸奖,有一定优越感。在学校遵纪守规,认真响应教师指导,是名好学生。自小学到县重点高中都是是凭自己努力考上去的,没有让父母操过心,很为此自豪。家庭虽不很富裕,也是衣食无忧。家庭从无任何重大变故,虽说父母常外出打工,和姐姐一起接受叔叔的照顾,叔叔婶婶对自己很好,自觉内心没有什么缺失阴影。 3、精神状态 感知觉正常,注意力正常,记忆力良好,思维完整,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情绪表现与内心体验一致,(脸色赤红,低头不敢看咨询师,明显紧张)意志力完整,人格完整,具有相对稳定性。 4、身体状况 从1998年下半年至今,先是头痛,后来头昏,胃痛。一见人就脸红。

2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自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针对一例自卑情绪问题的案例,采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结果显示:来访者的自信心得以提高,同时人际关系明显得到改善,有效地提高了来访者对自身以及对生活状态的满意感、幸福感。咨询效果良好,也表明了运用认知疗法和行为训练的方法能够改善来访者的自卑情绪,提高来访者的自信心。 关键词:自卑情绪;认知疗法;行为训练 1.资料收集 1.1一般资料 余某,女,20岁,未婚,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出生于云浮市一个农村家庭,家中三姐妹,自己是老小,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一般,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 1.2主诉 出现莫名的抑郁情绪,感到自卑、焦虑,持续一月。 1.3个人陈述 觉得自己长得矮小不漂亮,所以从小玩伴较少,爸爸有时会打骂她们,所以自己从小性格温顺,但由于身体较弱,所以在家做事不多,妈妈对自己较为保护。自己是家里唯一上大学的学生,所以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大,时常对自己说20岁的大学生啦,该懂事了,在家要求她有大学生的样子。自己也希望能够与众不同,出人头地。但由于之前一直没有做过太多事的缘故,自己一做起事情来,就遭到妈妈的批评,这让自己觉得压力很大,同时看到周围与自己同年龄的人都已为人妇,做起事来也有模有样的,更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回到学校,看看自己身边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自己却没有一样技能可以拿得出手的,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而不敢表现自己,还担心自己用语不当无意中会得罪同学,所以和同学交流较少,不敢主动与他人讲话,老师上课提问紧张得说不出一句话,觉得很丢脸,由此更加自卑,觉得活了二十年的时间自己竟然什么都不会做。希望自己能够像别的同学那样开朗、自信,上课能自如的回答问题,能与更多的同学交往,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

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一例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摘要:本例是应用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立的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方法,针对一例焦虑情绪的个案进行咨询。通过对求助者不合理信念的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非理性思维方式是导致其情绪困扰的根源,从而用理性思维方式代替非理性思维方式,使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得到了基本的解决,基本上达到了咨询效果。经过咨询,提示了合理情绪疗法对焦虑情绪进行咨询与治疗是有效的。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李某,女,31 岁,身高 1.69 米,体重 67 公斤,汉族,未婚,职业为警察。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于 1986年出生,因母亲怀其时属于高龄产妇,因此足月后剖腹生产,虽获母乳不足,但发育正常。父亲为镇政府一名干部,母亲为电厂工人。在家排行第二,上有一哥哥,大其 8 岁。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感情和睦。幼年时期活泼开朗,能与同龄朋友相处。求助者 7 岁入学,学习成绩优异,小学毕业后顺利考入县城重点中学,寄宿在县城的哥哥家,哥哥和嫂子对其比较照顾,但求助者觉得不是很方便,就在初中毕业升入高中时,从哥哥家搬出,住到学校集体宿舍里。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一所大学。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回老家工作,孤身一人来到异地工作。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队伍。工作 9 年多,工作积极努力,但始终没有合适的恋爱对象。最近自己买了房子,原以为会对自己找对象有所帮助,可是还是毫无进展,眼看自己 30 多岁了,不免有些着急,所以情绪变得有些焦虑,伴有一些抑郁。来访者从未谈过恋爱,只是上学期间有一暗恋对象,但表白后却遭到拒绝。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一)主诉 焦虑,有轻微抑郁持续近 1 个月,入睡困难近半个月。 (二)个人陈述 求助者最近自己买了房子,可是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却感觉不到快乐,反而觉得越来越孤独,无助。一想到自己都30 多岁了,还孤单一人,被人们称之为“剩女”,就难以入睡。求助者表示不想再这样下去了,觉得很痛苦,所以来寻求一些心理上的帮助。 (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焦虑情绪,失眠。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一)一般印象 年貌相符,身材高大、体壮,衣着适时整洁,未化妆。言语流畅,眉头紧皱,面带愁容。 (二)精神状态 求助者感知觉、注意品质、思维状态未发现异常,但情绪低落,意志活动无明显增强或减退,焦虑以来一直都能坚持工作、学习,自知力存在,主动求治;人格相对完整和稳定,性格外向。

心理咨询的12种方法与案例分析

心理咨询的12种方法: 一、聆听法:聆听法是指咨询者认真、耐心地倾听来访者诉说的技巧,包括耳闻与目睹。耳闻即用耳听,目睹即观察来访者的体态语言,从而听出来访者的心声。咨询者在与来访者的交谈中,主要是听,而不是说;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不是师生关系,而是朋友关系。咨询者对来访者要平等相处,热情接待。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会听。交谈时咨询者与来访者需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个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这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听来访者讲话时,咨询者既不能一直盯着人家,也不能一直不看人家。在听的过程中,咨询者要不时有简短的鼓励对方讲下去的反应,如“嗯”,“是这样吗?”等等,表示自己是在关注他的讲话。在听对方的讲话时,咨询者自己的情感和体态语言也要与对方相适应。如对方高兴,咨询者要表示喜悦;对方悲伤,咨询者要表示沉重。在聆听时,咨询者的身体要微微前倾,并不时适当地点头。总之,聆听法的关键是用心去听。 二、移情法:移情(Empathy)的意思是能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来理解和分担来访者的各种精神负荷。如一个来访者谈到自己在班里当众受辱一事时说:“我当时气极了,真想拿马刀把他捅死,我也不想活了。”咨询者则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你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你是不是感到这件事对你的伤害太大了?” 三、认知法:认知法又称ABCDE理论,它是指发生了事件A,由于有B的想法,便产生了心理障碍的后果C。如果通过心理咨询,将B的想法改为为D(新的想法),就会有E这个新的后果,C这个心理障碍就消除了。这种改变认知结构的方法,就是认知法。这个方法也可以称为“说明开导”法,接近于日常的个别思想教育。 四、移置法:移置法是指一个人的一种奋斗目标惨遭失败,心理上受到了严重伤害,如能将其奋斗目标加以转移,从而改变其痛苦的方法。如孔子仕途生涯屡遭失败而作《春秋》,司马迁受宫刑而著《史记》,张海迪高位截瘫而刻苦自学等等。如来访者因高考落第而痛不欲生,咨询者就可移置其奋斗目标,可以建议其去考中专、职校或从业,若一定想上大学,不如考电视大学、职工大学,不是照样可以进大学,何必非考上普通全日制的大学呢? 五、暗示法: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奇妙的心理现象,人们可以通过它把病治好,也可以因为它而无病生起病来。这就是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暗示法指咨询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让来访者接受积极的暗示,治好心病的方法。暗示法对增强自信心,克服考试焦虑、比赛怯场、自卑心理等有很好的作用,其关键是来访者要相信这种暗示,否则收效甚微。 六、松驰法:松驰法是指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顺序为几句语言表达的公式:①我非常安静;②我的右(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脚感到很暖和;④我的心跳得很平稳、有力;⑤我的呼吸非常轻松;⑥我有腹腔感到很暖和;⑦我的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这个公式最早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舒尔茨提出的,以后各国心理学家根据这个公式,编制了放松训练的指导和暗示语,制成录音带让来访者进行松驰。一般一次20分钟左右,一个疗程为10天。经过训练后,来访者掌握了这套松驰技术,会迅速使自己的肌肉松驰下来,血压会降低,心率会放慢。除了这种方法以外,也可以用深呼吸或冥想的方法使人放松。冥想就是让来访者回忆起自己经历过的最愉快的一件事的经过,越具体形象越好。运用松驰法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放松前,人要坐或躺得舒服,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呼吸平稳,入静。此法对因紧张而引起的各种焦虑以及恐慌,尤为有效,还可改善人的记忆力,提高学习能力。这个方法通常与系统脱敏法结合起来使用。 七、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是指有步骤地、由弱到强地逐步适应某种引起过敏反应的刺激源的方法。如克服考试焦虑,可将引起学生过敏刺激的过程,分解成若干阶段;①考试当天走出家门;②离学校还有100米;③离校还有50米;④离校还有10米;⑤跨进校门;⑥进入走廊;⑦走进教室;⑧入座;⑨考试铃响;⑩拿到试卷。依次做好10张卡片,编好号。系统脱敏时,先拿出第一张卡(考试当天走出家门),想象当时的情景,心理有些紧张,就接着做松驰练习,放松全身肌肉。放松后,再拿起这张卡片,如再紧张,再进行放松,直到不紧张了,才做下面一张卡片,依次类推。直到10张卡片都做完了,考试焦虑也就消除了。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一般一天最多做一张卡片,不可心急。做后面的卡片要重做前面的卡片,一直做到想象考试的情境时不于紧张为止。 八、厌恶法:厌恶法是使外界刺激与来访者的变态行为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条件反射,这主要用于治疗那种有社会危害性的心理障碍,如性变态。咨询者可指导来访者,当自己一有“坏”念头时,就用像皮筋弹痛自己的大拇指,使“坏”念头与手指的疼痛建立起条件反射:一有“坏”念头,就感到手痛,以此来戒除恶习。这种方法,一定要在来访者本人有克服这个心理障碍的迫切愿望时,才能进行。 九、疏泄法:疏泄法是指将沉郁在人体内的种种不愉快感受,如悲伤的情绪等排出体外的心理过程。疏泄法有以下几种:一是让其痛哭一场。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哭不仅可以减轻心理的悲痛情绪,还有利于人的生理健康。有人碰到悲伤器不起来,可建议他看悲伤的小说或影视节目,帮助他把眼泪排泄出来。二是向知心好友诉说自己的烦恼或悲痛。第三,可向报刊或自己信任的有关机构写信,以疏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咨询室也是一种很好的疏泄场所。 十、领悟法:领悟法又称认知领悟疗法,是中国式的精神分析方法,由钟友彬等创立。钟友彬认为,成年人产生神经症的根源不在现在,而在于幼年时无意识的创伤体验,如父母离异、缺少母爱、各种躯体病痛和灾难、体罚、严重的情绪刺激、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范文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类型:案例报告 论文题目:大学生恋爱受挫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 身份证号: 所在省市: 所在单位:

大学生恋爱受挫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单位姓名 摘要:来访者是一名大三女生,因为恋爱受挫导致心情痛苦、失眠、易哭、无心做事,在家长的陪同下前来咨询寻求帮助。来访者是个很受宠爱的孩子,对于感情很专一,性格外向开朗,恋爱受挫后对于什么都没兴趣,天天沉浸在痛苦之中,不知道如何处理与男友的感情问题,很伤心,该案例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主要采用合理情绪疗法,通过六次咨询使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得到改变;情绪状况逐渐得到改善;当前的生活状态开始恢复,基本达到咨询效果。 关键词:恋爱受挫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李颖(化名),女,22岁,独生,身高1.63米,相貌姣好,济南某高校大三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人缘好;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住山东烟台,家境较富裕,自小由奶奶抚养,很受溺爱和保护;父母均为工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情绪低落,心情极度痛苦,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很伤心,很想哭,反复想男友见女性网友的事,持续十天左右。 个人陈述: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父母忙于工作,一直是奶奶照看我,但是父母也很宠我。因为性格开朗,幽默,积极主动,也比较受老师和同学喜欢。上大学后,很喜欢班里一男生,但那时他有女朋友,只是普通朋友一样交往,大二上学期他与女朋友分手,我就向他表白了,他说他也挺喜欢我的,我们确定了恋爱关系。男朋友家境很富裕,也使独生子,但他不像别的富二代那样。我自小受宠爱,很任性,他一直都照顾我包容我,对我特别关心体贴。我也特别中意男友,一心一意的对他,我们感情非常好,朋友和同学都非常羡慕我们。这是我的初恋,感觉特别美好,这就是我想要的纯美的爱情。两周前我上网时登陆了男朋友的QQ,在他的聊天记录中发现,暑假期间他曾背着我去日照见一女性网友,而且他们已经通过QQ联系过多次。我问他,他却只说是一朋友的同学的表妹,与朋友一起去日照玩时顺便见了一下,没什么特殊关系。我不相信事情这么简单,一直追问,可他

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各种心理障碍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效率和人际交往,在对大 学生心理咨询过程中,发现以恐怖症来访的大学生较多,现通过恐怖症来访者心理咨询过程的个案观察,分析造成恐怖的原因,探讨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进行咨询、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恐怖症心理咨询提供借鉴。 问题: 某某,女,20岁,大学二年级。聪明好学,性格内向,身体健康,人际关系一般。主诉:特别害怕鼠,无论看到实物还是看到模型、图片甚至听到别人提到 “鼠”字,她都会感到恐惧、紧张、心跳加快,躲避甚至逃跑。对于可能出现鼠的地方,尽量避往。但因学习需要,需常用鼠作实验,因对鼠的恐惧,导致其无法正常参加实验课,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由于对鼠的恐惧使其深感痛苦,和同学的关系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为了早摆脱困扰,前来咨询,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恐怖症也叫恐怖性神经症,是指患者对某种特定的物体、活动或处境产生持续的、紧张的、毫无道理的恐惧,恐惧发作时伴随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在相同场合下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以至极力回避所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影响其正常生活。在大学中,患有恐怖症的学生往往因为回避所恐惧的场所或情境,使其脱离集体活动,并被同学所不理解,逐渐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及早对其进行心理治疗,以防止症状逐渐加重,影响其今后的社会功能。造成来访者恐怖的主要原因: 过去恐怖的经历是导致恐惧心理的主要因素。在咨询过程中,通过观察法和谈 话法了解到来访者幼年时随母亲去农村亲戚家,在院内玩耍时,一只老鼠从她和母亲脚边溜过,母亲带她赶紧躲开,惊恐之余告诉她鼠是极其可怕的,可以传播鼠疫,一旦被其咬着,可能会死掉,所以一定要远离它。母亲的这一番话深深地印在

临床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临床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学校学院:学号:摘要:学习心理问题,学校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使我们经常要面对的问题。本案例由初中女学生展开,介绍了该生的问题原因、并介绍了运用来访者中心疗法,认知疗法,系统脱敏等来改善其学习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的过程和具体的指导方案,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评估。 一、基本资料: 女,16岁,文化初中, 家庭关系较好 二、来访者主诉及主要问题 她说自己曾因为数学成绩不好从而讨厌上数学课,甚至一上数学课就打不起精神,似乎数学课是自己的安眠药,然后自己曾经由于和学校的一些不当朋友一起打过架、发生过口角而被退学,重上学校(转学)后,一看数学头还是大,而且对数学的反感更为严重尽管她曾多次转学,但这件事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另外,她自己也说爸爸妈妈都太宠她了,甚至她要天上的星星爸妈都会给她,父母多数事情都为她

做好决定,导致她遇事不知怎么做,不过有些事她自己很懂得把握分寸,尤其是和男生在一起方面,也很自爱。 爸爸也为她选了两条路:一是直接工作,二是来这儿,她选择了来这重新思考一下,希望可以现在的状态可以改变,可以不那么痛苦的上学可以让自己摆脱父母的溺爱,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她是自愿来到这儿的。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她平时不太爱说话,特别是在集体的时候,不知该说些什么好,为人比较文静,但也极易受到周围朋友的影响,特别是在她觉得无聊的时候,可能会做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这些事一般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一些原则、底线她还是懂的分辨的。 四、心理评估和诊断 心理评估: 针对她的数学情况,我详细地和她交流了一下,结果发现在几何方面她还是不错的,但在代数方面比较欠缺,如她比较讨厌数字,也买了一些数学参考书,但有问题不敢问老师,主要是由于她本身对数学的厌恶或有心存偏见的倾向,导致了她学不好数学或静不下心来学数学。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题整理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措施 1.学习问题和障碍:学习障碍、学业不良、厌学情绪、学业倦怠、学习习惯不良等。 2.情绪问题和障碍:考试焦虑、抑郁、暴躁情绪、孤独、 孤独症、儿童恐怖症。 3.交往问题: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 4.个性问题和障碍(人格缺陷、人格障碍):自我同一性混乱(自卑、自负等 )、压弹力差、依赖、逆反心理等。 5.行为问题和障碍:网络成瘾、儿童多动症等。 6 7 性心理方面 8、神经症(不是重要考点)(参考《心咨》三级):恐怖症、焦虑症、神经衰落、疑病性神经症、强迫症。 9、精神病: 一、学习问题和障碍 5%-10%) (1)什么是学习障碍 (定义) 儿童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和计算能力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未能达到其适当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困难,从而导致学习落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即学习技能缺乏,如阅读困难、计算困难等。(能力问题,多与先天有关。无智商问题。)学习上非常努力和勤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案例:爱说不爱写的张某 张某今年九岁6个月,上小学三年级,他的父亲为大学教师,母亲是会计, 家长说,张某幼儿园时表现正常,经常上台表演节目,老师都说他聪明漂亮,将来一定错不了。可谁知一上学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第一天上学把数字都写反了,拼音记不住,写字特别吃力,计算则经常看错数字,加减号经常搞混。有时考试时也是全 青春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1)幻觉;(2)妄想

班最后写完的,更多的时候是写不完,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磨蹭到半夜,第二天不能按时起床。起初家长以为是智力问题,可生活中孩子做什么都行,口算为班上前三名,课堂上有些难题,别人回答不上来,他偶尔能给人以惊喜。 测评时发现,该生视-动统合能力为七岁三个月;听觉记忆和听觉广度正常;感觉动作能力落后两岁左右,不会跳绳和拍球。他的智商为105,属于正常。他较为好动,但缺少运动技巧,手眼配合较差,老师让他接球,他接不到,直到球落在头上,才有伸手动作。眼睛的追踪能力落后,如果让他双眼盯住移动的物体,他的头必须一起移动,不会做眼睛的运动,眼睛肌肉调节能力低下。做手工和画画儿是他最差的项目,视-动统合测验中,画的线条不直,间距误差很大。特别简单的几何图形都画不好。 (2)儿童学习障碍常见类型(表现) 书写障碍 阅读障碍 读写障碍(最常见) 数学障碍 A、书写障碍 书写障碍是指在写字和书面表达方面出现困难。写字方面包括空间知觉、视动协调和肌肉控制的能力,书写的表达包括词汇,语句和文章的书写。 书写困难的主要表现 1、字反写,多一撇少一划,经常把字写错 2、写得很慢,很吃力 3、字不匀称 4、笔顺问题 B、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包括认字和理解方面的困难。 阅读障碍主要表现: 1.记不住字 2.朗读时增字减字 3 、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逐句地读 4、无法理解文字符号 C、读写障碍 读写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特殊学习困难,泛指在阅读、书写或拼字方面的障碍。 小学:语言发展的指针(表现) ·阅读和写字方面有显著的困难 ·未能顺序排列数字 ·辨认外形相似的字词时出现困难 ·写字经常写出方格以外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中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王某,男,16岁,我校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下游,智力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王某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方法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王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1、个案基本情况: 张 XX ,学生,男, 汉 1987.1 生 2003.12 入学 ,初中文化,党员,重庆合川人 2、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历史: 来访者在家中时候, 学习成绩一般比较调皮, 属于老师眼中的反面人物, 上课只要求不打扰 到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可以, 总体比较活跃, 思维比较广阔, 对某些东西也能够提出 自己的独到意见和见解,可以说是个三难学生。 升入初中以后, 由于受到的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甚至有犯罪的倾向, 后经过家里以及学校 甚至公安相关机关的帮助教育下, 终于被亲情感动, 但还是很不情愿的开始了新的生涯—— 入学当兵,在学校中,初来乍到的时候,玩兴不改,后经历了学校的锻炼以后,逐渐改变了 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变得成熟和干练, 并成为了骨干, 并且顺利的进入了士官队 伍,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调动到执勤学校, 表现的是很开朗活泼但是总是很担忧 的样子。 3、老师、领导反映: 该同志在工作、 生活、学习中都起到了积极带头的作用, 平时也看着比较外向开朗,不像是 有什么放不开的, 有时候比较夸大其词, 容易把一件小事扩大, 不停的用工作和与别人聊天 来掩盖什么,如果停下来的时候他会发愣!心事重重的样子。 本人多次表示没有什么, 在学 校上会尽职尽责,起到带头作用,但是怎么看都有什么事情隐瞒着我们。 4、同学陈述: 我们和他在一起很开心, 因为他会帮我们一起想事情, 并且常常带头作一些比较累、 的活。 而且和他在一起不会拘束和僵硬。 但是有时候还是经常会见他发呆。 么。 5、本人自述: “我个人没有什么, 该做的我都会好好的去做,请组织和老师、领导放心, 服的, 从小开始起我就是很独立的, 虽然家里面还有个姐姐, 但是她已经嫁出去了, 所以家 里面就只有两个老人在, 不过虽然都已经过了六十岁了, 但是他们的身体都还是可以的, 我 个人不是很担心。”在深一步的调查后,主诉把问题提出来了: “……主要是对家里人的担 心,因为离家远了, 姐姐出嫁后不能够经常回家照顾老人,而姐夫又很不争气,总想靠歪门 邪路赚大钱,劝他也没有效果,还和我姐吵打。感觉比较困扰,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过 程已经很长时间了, 从我入学开始就一直这样, 有些时候明知道这样不对, 但是没有办法摆 脱,只好把时间都尽量花在了工作和生活中,但是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继续担心……” 二、评估与诊断 1、 对当事人进行了焦虑自评量表的量表测试 采用量表进行了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测试, 2、 测量结果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 SAS 实得标准分为中度焦虑。其主要症状是时常感到紧张、害怕和担 忧,睡眠质量差,并伴有发呆的行为。 3 评估分析与诊断: 从上述焦虑案例以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 当事人平时的表现是很好的, 这个出于好强的心 理,即有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自己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都取得好的成绩,好强的性格 注定有强大的压力, 而家庭的影响应该是很深刻的, 从家庭情况看, 实际困难是不断的困扰 着他的,同时出于好胜的心理, 他不能够表现出自己的软弱, 必须把这一切都压在心底,他 就会找别的东西来寻求代替,减轻痛苦, 像夸大其词,工作起来不顾一切等等,都是为了好 强的性格,但是这种身体上的劳累始终不可能改变现实当中给他困扰的源头, 所以其实压力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压力的积累只会越来越深从而产生更多的 焦虑,这种恶性 循环只会导致当事人的焦虑日趋严重。其流程为: 压力源(家庭)一一形成压力一一形成表现(感到困扰、痛苦)一一防御机制和逃避机制启 动(不去想,努力开玩笑、工作等等)一一结果(对压力没有丝毫抵御作用)一一从头再一 次 压力并没有被他的错误防御机制减轻, 实际并没有改变压力的积累! 甚至形成了消极的自我 认知评价。心理上承受更多额外添加的压力,焦虑症状将会更加严重。 导致焦虑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 (一八个体原因: 比较脏 问他都说没有什 有困难会努力克

心理咨询师8个案例分析

案例一 当事人由母亲陪同前来咨询。当事人是一个10岁男孩,小学三年级,活泼可爱,聪明。在3岁时,看到小猫小狗不害怕,喜欢摸它们,但5岁时,母亲带着他到野生动物园玩,被散养的小猎狗抓伤,缝了40多针,此后开始对动物感到害怕。刚开始对小飞虫、小宠物都很惊恐,但后来随时间推移,稍有好转,但对小狗、小猫仍害怕。 另外,此事对孩子的母亲也有一定影响,从此后她带孩子外出都会有—种不踏实的感觉。 提问: 1、如何进行心理治疗? 2、对于当事人的母亲应该作怎样的指导? 答案要点: 1、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是简单恐怖症。是对特殊的物体或现象的恐怖,当事人是惧怕小狗、小猫,一接触到这些事物,就会惊恐不安,并极力回避。这些在常人看来很普通的事物,却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烦恼,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2、治疗: ①倾听当事入对病情的诉说,准确把握其第一次发病的情景,分析当事人性格特点与疾病之

间可能存在的联系,找出导致疾病的不良条件反射方面的原因,并加以安慰。必要时可陪同病人面对其所恐怖的对象,让其观察、体验医生的正常反应,并鼓励其也做出正常的反映。, ②让患者学会通过系统脱敏法进行自我治疗。目的在于消除恐怖刺激物与恐怖反映的条件性联系,并对抗回避反应。系统脱敏可通过默想(想象)或情境脱敏来实施。· ③行为疗法中的放松法也可以使用,催眠治疗也可以考虑。 ④针对母亲:应帮助当事人的母亲也摆脱恐惧,否则由于榜样作用,孩子在母亲的影响下恶性循环,也越来越对动物感到害怕。母亲的行为实际上支持并鼓励了孩子对恐怖对象的逃避,这不利于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应该让母亲真正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解决途径,是需要正视和面对的,不能一味逃避。 案例二 当事人,男,大学二年级学生,在高三的时候,他与一位男同学交上了朋友,但不是一般的朋友关系,而是一种带有相思色彩的感情。后来毕业分开了,这种情感逐渐淡化,但假期同学聚

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心 理 咨 询 个 案 报 告 第二小组成员:马欢宗健陈启辉 2013年3月31日

一、内容提要 本案是《心灵捕手》节目中的一个案例——《不哭不笑的女孩》,讲述了一位八岁的女孩,因父亲的猝死而丢失了表情,无法像同龄孩子一样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最终在小女孩的母亲与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找回了丢失的表情,拾回属于自己阳光般的笑脸。 关键词 自闭症: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重大创伤后遗症:重大创伤后遗症是由于遭遇到重大创伤,如天灾人祸,失去亲人等情况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一般持续时间为几个月,程度严重的可达一年以上。 沙盘游戏:沙盘游戏又被称为沙盘治疗法,是由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考尔夫根据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法,让来访者用模型在沙盘中创造一个场景,由于用视觉形式取代了口语交流,所以,也就绕过了心理防御,来访者内心抽象的情绪和潜意识内容,会通过摆放沙盘得以具象的展现。 仪式治疗法: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情境下,完成一个仪式,以此来达到某种效果。 二、案例简述 (一)来访者一般情况:

姓名:童悦年龄:8岁性别:女 (二)来访者成长史: 童悦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家庭,父亲在世时曾在一家中型企业担任要职,年薪颇高,而童悦的母亲是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同样也收入不菲,与奶奶关系淡漠。7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童悦与母亲一直在一起生活。 三、来访者情况及主要问题: 童悦的父亲童志祥年幼时也同样遭遇了丧父之痛,守寡的母亲把原先对丈夫的感情全部投注在年幼的儿子身上,加倍给予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而童志祥在与母亲长期相依为命中,也深刻体悟了母亲的艰辛与孤独,他用爱、关怀、惟命是从来报答母亲,母亲成为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因童悦的爷爷过早去世,导致童悦父亲的原生家庭三角关系缺损,父亲顶替了爷爷的角色,使得他对奶奶有过度情感粘连。童悦的父亲常常因为奶奶的事情而丢下童悦母女,在发生类似情形时,童悦的母亲就以一句“没有爸爸没关系,妈妈和童悦仍然过”来安慰童悦,然而,年幼的童悦却不能分辨,母亲说的是真话还仅仅是由于赌气,久而久之,母亲的话被童悦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因此,即便父亲没有去世时,他就已经淡出了童悦的世界。从而导致童悦对于自己父亲在家庭结构中的一种错误认知,父亲的猝死导致童悦的原生家庭三角关系缺损,童悦顶替了父亲的角色。 四、心理咨询师分析过程: 没有器质性病变——自闭症(我们心理医生是怀疑她得了自闭症,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