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历史课本-(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历史课本-(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第3章

中世纪的欧洲及伊斯兰世界

公元5世纪至15世纪是欧洲的中世纪。西欧的文化特色是封建制度、庄园经济、骑士文化与基督教信仰。至于东欧与西亚一带,除了屹立东欧的拜占庭帝国外,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与土耳其人也先后崛起,对东西文化交流颇有贡献(搭配图册页11)。

中世纪后期,由于商业逐渐发展,城市陆续出现,带动了近代欧洲的兴起。我在本章将学到

◆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的经过。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社会。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

527年

拜占庭查士丁尼大帝即位

7世纪

伊斯兰教兴起

800年

查理曼被教宗加冕

1453年

拜占庭帝国灭亡

1348年

欧洲爆发黑死病

1096年

十字军第一次东征

1054年

基督教第一次分裂

110

3-1民族大迁徙与秩序重建

匈奴人在东汉时被中国打败后,辗转向欧洲迁

徙。公元4世纪后期起,原来居住在罗马帝国北方

的日耳曼民族,在匈奴西迁的冲击下,被迫大举南

迁到罗马帝国境内,导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由此开始了欧洲的中世纪。

日耳曼民族南迁后,在原来罗马帝国的西部一

带,分别建立了法兰克、东哥德、西哥德及汪达尔

等王国,盎格鲁撒克逊人也在不列颠地区(今英国)

建立许多小王国(图2-3-1)。

▼图2-3-1日耳曼民族迁徙与建国图

随堂练习

1. 东汉初期,匈奴分裂为

南、北两部。请问:辗

转向欧洲迁徙的匈奴

人,是属于南匈奴还是

北匈奴?请勾选。

□南匈奴□北匈奴

2. 下表为“日耳曼民族所

建的王国”,请你根据

内容,将适当的选项填

入空格中。

选项:

甲、北非乙、西欧

丙、不列颠地区

丁、伊比利半岛

日耳曼民族建国建国所在地法兰克人法兰克王国()东哥德人东哥德王国()西哥德人西哥德王国()汪达尔人汪达尔王国()

盎格鲁撒克逊人

多个

小国并立

()

111

112

小帮手 教宗

基督教教会的最高领导者是罗马主教,后来被尊称为教宗(有时也称为教皇)。

法蘭克王國

查理曼帝國

東法蘭克王國

(今德國一帶)

中法蘭克王國

西法蘭克王國

(今法國一帶)

神聖羅馬帝國

法蘭西王國

? 图2-3-2 查理曼大帝与法兰克王国政权演变示意图

在这些王国中,以法兰克王国的实力最强。法兰克的国王查理曼统治期间,是法兰克王国的全盛时期。公元800年,查理曼由教宗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他所建立的帝国等于在名义上继承了西罗马帝国,又称“查理曼帝国”(图2-3-2)。

查理曼在位期间,致力推广基督教、使用拉丁文,使中世纪西欧地区逐渐形成一个基督教文化共同体。

查理曼死后,帝国不久便分裂为三部分(图2-3-3)。公元10 世纪时,东法兰克国王鄂图一世(936~973A.D. 在位)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被教宗加冕为帝。他所建立的帝国,后来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虽有帝国之名,实际上帝国内部呈现分裂状态,小国林立,皇帝并无实权。

? 图2-3-3 查理曼帝国疆域及其分裂图

3-2 西欧的封建社会

中世纪的西欧社会,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庄园经济、骑士文化与基督教信仰等特色,分述如下:一封建制度

罗马帝国末年,战乱频仍,人民为了自保而寻求地方势力的保护,形成地方分权的格局。加上日耳曼民族入侵后,带来部落酋长分封土地取得部属效忠的习惯,发展出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这是中世纪西欧地区主要的政治型态(图2-3-4)。

封建制度是一种根据契约而形成的主从关系,领主将土地分封给附庸,并保护附庸的安全;附庸则必须效忠领主,并负有为领主出征、捐献等义务。不论领主或附庸都是贵族。由于附庸只效忠

领主,因此封建制度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割据的局面。

二庄园经济

在封建制度下,西欧各地出现领主管辖的“庄园”(图2-3-5)。农业是庄园内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经济自给自足,商业活动几乎停顿。农民为贵族耕种,没有迁徙自由,形同农奴,他们须向贵族纳税、服劳役,贵族则要保护他们的安全。?图2-3-4封建制度示意图

? 2-3-5中世纪庄园想象图/庄园主要由城

堡、教堂、村庄、农田

等组成,并发展出“三

田制”,分为春耕地、

秋耕地与休耕地轮流

耕作。

中世纪欧洲庄园生活里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呢?

113

图2-3-6教士抄书的情景

▼图2-3-7中世纪欧洲的教堂三骑士文化

骑士通常是贵族阶层,自幼接受骑马和战斗训练,成为作战的主力,同时注重忠诚、勇敢与侠义精神,常是文学作品中歌颂的对象。

四基督教信仰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教会担负起维持社会秩序的任务,并努力向外传教,使日耳曼人纷纷改信基督教。

在中世纪欧洲,教会是人们信仰的中心,大部分人出生时的受洗礼、婚礼和丧礼,都是由教会所主持,日常生活作息也多与教会密切相关。而教士除了传教外,也抄写古籍,对保存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有重要的贡献(图2-3-6)。此外,教会所附设的学校,也成为中世纪重要的教育机构。而教堂建筑也表现了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图2-3-7)。

不过,教会在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颇具影响力,加上信徒人数日益增多,各国君主为了与教会争夺领导权,双方时常发生争执,因而常有“政教冲突”的情况发生。

罗马式:圆顶、厚墙哥德式:尖塔

圆顶建筑显得雄浑而庄重尖塔象征信徒的祷告能直达天听

114

随堂练习

下列四幅绘画,分别是中世纪西欧的四种社会情况。请根据图片内容,将适当的选项填入图片右上方的圆框中。

选项:甲、封建制度乙、庄园经济丙、骑士文化丁、基督教信仰

农夫:「在这里,所有吃的、用的,都由我们提供」。

民众:「教堂是我们生活的重心。生、老、病、死,教堂的人都会提供协助」。

附庸:「我向领主行礼,表示臣服。此后我将效忠领主,而他则保护我的安全」。

骑士:「我们藉由这样的竞技比赛,训练

战斗技能,以保持战斗素质」。

115

?图2-3-9 圣索菲亚大教堂/鄂图曼土耳其人消灭拜占庭帝国后,在教堂周围加上四座尖塔,改为清真寺。3-3拜占庭帝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局势混乱,东罗马帝国则仍维持中央集权、工商业发达,双方在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日渐明显。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庭,所以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为拜占庭帝国(图2-3-8)。

一政治

拜占庭帝国皇帝中,成就最大的是公元6世纪的查士丁尼大帝(527~565A.D.在位)。他对外致力收复失土;内政方面,聘请专家整理罗马法律,制订查士丁尼法典,成为后世西方法律的重要模板。他在君士坦丁堡兴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的典型代表,特殊的圆顶造型以及内部绚丽的镶嵌壁画,呈现出典雅庄严的风格(图2-3-9)。

查士丁尼大帝死后,拜占庭帝国屡遭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外族侵扰,但仍屹立不摇,直到公元1453年,才被鄂图曼土耳其人所消灭。

?图2-3-8查士丁尼大帝时期的拜占庭帝国疆域图

116

二宗教

拜占庭帝国以基督教为国教,实施“政教合

一”,皇帝除政务外,也可以掌管宗教事务,与西

欧政教分离的情形不同。后来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的教会和罗马教会互相争夺基督教世界的领导

权,双方关系日渐恶化。公元1054年,基督教正

式分裂为罗马公教(即日后的天主教)与希腊正教

(即日后的东正教),这是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图

2-3-10)。

三文化成就

由于拜占庭帝国抵挡亚洲伊斯兰势力的入

侵,成为西欧的屏障,同时也因保存许多希腊、罗

马古典文献,对日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重要的贡

献。

此外,拜占庭帝国的希腊文、希腊正教信仰也

传入东欧、俄罗斯等地,对当地的斯拉夫民族产生

深远的影响。

随堂练习

下表为“西欧与拜占庭

帝国的比较”,请在空格中

西欧拜占庭帝国政

封建制度中央集权

经济()

工商业

发达

宗教罗马公教

政教分离

()

政教合一

()希腊文

文化融合罗马、

基督教与日

耳曼文化

融合罗马、

基督教与希

腊文化

图2-3-10公元11世纪,欧洲罗马公教与希腊正教分布图

117

?图2-3-11沙特阿拉伯麦加大清真寺/清真寺为伊斯兰教的礼拜堂。

?图2-3-13绿洲中的阿拉伯骆驼商队

▼图2-3-12阿拉伯帝国疆域图3-4伊斯兰世界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570~632A.D.)在阿拉伯半岛上积极宣扬一种新宗教,称为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信奉唯一真神阿拉,其经典为“古兰经”,教徒称为“穆斯林”(图2-3-11)。

一伊斯兰世界的兴起

阿拉伯人四处征伐,至公元8世纪时,已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图2-3-12)。伊斯兰教也随着帝国的扩张而向外传播,形成一个

广大的伊斯兰世界。

小帮手

伊斯兰教、古兰经与穆斯林

“伊斯兰”(Islam)的原意是“归顺、服从”。伊

斯兰教在唐代传入中国后,称为“回教”。

“古兰”(Quran)的原意是“诵读”。透过古兰

经的诵读,使阿拉伯语成为伊斯兰世界的通用语。

“穆斯林”(Muslim)的原意则是“归顺阿拉的

人”。

118

二阿拉伯人的商业与文化

阿拉伯社会工商业发达,巴格达是当时伊斯兰世界最重要的城市,可从名著天方夜谭了解当时城市与商业的盛况。阿拉伯商人活跃于中世纪,曾将中国的造纸术与指南针、印度的数字符号、穆斯林使用的支票与股份公司等商业制度传播到各地(图2-3-13)。

阿拉伯人很注重学术与教育,将不少古希腊、罗马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译作后来传回欧洲,有助于日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三土耳其人的崛起

继阿拉伯人之后,同样信仰伊斯兰教的塞尔柱土耳其人与鄂图曼土耳其人先后崛起。公元11世纪,塞尔柱土耳其人控制西亚地区,成为拜占庭帝国的主要外患。

公元13世纪末,鄂图曼土耳其人崛起后,扩张迅速,于1453年消灭拜占庭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并垄断东西方的贸易(图2-3-14~15)。随堂练习

下列为“史上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统整表”,请在空格中填入正确

帝国起源地()

帝国

伊朗高原亚历山大

帝国

希腊北部()

帝国

意大利半岛拜占庭帝国东罗马辖区阿拉伯帝国()鄂图曼

土耳其帝国

小亚细亚

?图2-3-14鄂图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陷落

后,被改名为伊斯坦

堡,并成为鄂图曼土耳

其帝国首都。

?图2-3-15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全盛时期疆域

119

?图2-3-17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路线图

?图2-3-18十字军战士/战士的衣服、旗帜等皆画有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标记,因此称为十字军。3-5东西文化交流

中世纪后期,受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的影响,欧亚间的商旅往来、传教士活动等逐渐频繁,加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图2-3-16),进而带动欧洲商业的复甦与城市的兴起,改变欧洲社会经济的面貌。

一十字军东征(1096~1291A.D.)

公元11世纪,因塞尔柱土耳其人阻挠基督徒赴耶路撒冷朝圣,罗马教宗号召基督徒组成十字军多次东征,希望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但最后并未成功(图2-3-17~18)。十字军东征历时约两百年,其军事成就虽然不大,却有助于东西贸易的发展与文化交流。

二蒙古西征(1218~1260A.D.)

公元13世纪,蒙古人进行的三次西征,也有助于欧亚交通的顺畅,使彼此的交流更加频繁。当时中国文物以及火药技术,随着蒙古西征辗转传入西方,同时西方各国使节、教士及商人等也相继东来,促进东西文化的交流。

▼图2-3-16欧亚交通图

120

3-6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

中世纪后期,欧洲因为农业技术的改良,粮食供应充足,人口增加,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十字军东征后,东西贸易日渐兴盛,当时欧洲著名城市大都形成于地中海沿岸,例如:意大利半岛上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城市里形成一批以经营工商业为主的市民阶级。他们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时常提出改革的要求。因此,市民阶级逐渐成为推动近代欧洲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城市里从事相同行业的人通常会成立“行会”(Guild,类似今日的同业公会),订定严格的行规,垄断该种行业。而由老师或学生所组成的行会,乃是西方大学制度的起源(图2-3-19)。

然而,东西交流的频繁也促成疾病的传播。公元14世纪中期,欧洲爆发黑死病,造成人口锐减与人心恐慌,重挫了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图2-3-20)。

▼图2-3-20黑死病/图中骷髅代表死亡,象征黑死病的肆虐。小帮手

市民阶级

随着贸易兴盛,城市里

的工商业者人数日增,逐

渐形成一个新兴阶级,他

们的社会地位虽比不上贵

族与教士,但高于农民,

更懂得向城市领主争取权益,因而获得特许权利。

黑死病

黑死病就是鼠疫,一般认为可能是蒙古西征或商旅往来时

辗转传播到西方。

图2-3-19意大利波隆那大学的课堂情景/

波隆那大学是由学生

行会演变而来。

121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欧洲中世纪历史简述 概述 中世纪,传统的概念是指公元476年后至公元1453年止,是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开始。在整个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世纪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通的过渡时期,它是从有罗马帝国统治的古典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过渡,而整个欧洲历史向来是依靠封建统治的发展作为主线,所以中世纪也可以看作是欧洲封建阶级建立统治地位直到资本主义思想觉醒的一段时期。又因为在圣经中曾把这一时期指做过世界的末日,因此一些神学论者也把这一段特殊时期的历史称作“中世纪黑暗时代”。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一些人文主义学者也把这一时期称作“黑暗时期”。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彼特拉克把当时的欧洲历史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即中世纪。因为人文主义者相信古罗马帝国终有一天会卷土重来,复苏早期纯洁的古典时代,因此这种称为在笔者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历史 自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攻破以后,欧洲大陆上兴起了很多新兴的蛮族王国,例如:法兰克,盎格鲁萨克逊等。他们总体上都是日耳曼人的分支,再后来的世界历史中,这些民族在不断的战争和历史变迁中最终形成了现在已有的欧洲人种分支。 在中世纪欧洲历史中最先繁盛起来的是有法兰克人克洛维建立起来的墨洛温王朝,468年这支日耳曼民族的分支军队战胜了高卢人,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偶来法兰克王国不断的向外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国家。同时在大不列颠岛上,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在6世纪末七世纪初分别建立了七个国家,史称“七国时代”并在后来的历史变迁中首先形成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分数:6.00) 1.单项选择题1-20小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 (分数:2.00) A.犹太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琐罗亚斯德教 解析:解析: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3.中古时代著名的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代表作是( )。 (分数:2.00) A.《古兰经注》 B.《医典》√ C.《黄金草原》 D.《地形学》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阿拉伯文化。伊本.西纳,西方称为阿维森纳,是伊斯兰世界著名医学家和哲学家,著有医学百科全书《医典》。 二、名词解释(总题数:22,分数:44.00) 4.名词解释21-28小题。(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5.丕平献土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丕平献土:751年,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相勾结,自己登上王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54年,教皇为丕平加冕。为了报答教皇,丕平率军进攻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把夺得的意大利中部的部分赠与教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丕平献土”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政治宗教进程,创造了教皇国,教会势力开始拥有世俗权力从而权势日增。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解析:解析:“丕平献土”说明教会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世俗力量来保护。 6.查理大帝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查理大帝是矮子丕平的儿子,在其统治时期,加洛林王朝臻于极盛。查理大帝在位46年,通过开疆扩土,形成了一个版图广大、民族众多的帝国。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其举行加冕礼,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他在政治上加强世俗政权与教权结合。推行封君封臣制,同时发展文化事业,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艺复兴,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解析:解析:查理大帝(查理曼)被称为西方的皇帝,希望取代拜占庭皇帝获得最高的合法性权力。 7.《凡尔登条约》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凡尔登条约》:814年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死后,加洛林帝国即告分裂。843年,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黑暗吗?  ——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欧洲中世纪黑暗吗?——从三个方面澄清中世纪王恩引言对“黑暗中世纪”的误解和扭曲一直影响着人们的常识观 念,直至18 世纪历史主义的兴起以来,西方学界才对此重 新做出辨析。但在新教的教会历史观中黑暗”仍是主流观点, 对教会历史观的误解就会导致对中世纪上帝护理教会的误解,甚 至出现基督徒因为被世俗作家写的中世纪历史而洗脑而羞于启齿 这段历史,不会主动了解中世纪教会的模式,更不会效法中世纪 西方教会的优秀遗产。本文旨在澄清黑暗的中世纪,为中世纪教 会正名,重新认识中世纪历史和中世纪 的西方教会。 学术界对“黑暗”中世纪的几点辨析和澄清 1.1 对“黑暗”中世纪的概念的澄清 田薇教授探究了“中世纪”一词的出处,学术界公认的是意大 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次使用了该词,来指西罗马帝纪的文艺复兴,意大利的被誉为“人文主义之父”的比特拉克首先使用了“黑暗时代”这个曾经极为流行,并至今仍为一些人所使用的术语。比特拉克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称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 国灭亡到比昂多自己生活的时代。中世纪后,随着15-16 世近代”。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值得

大力赞扬,而“近代”则是野蛮的、黑暗的,不值得一提。此后,人文主义的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重新发现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 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 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居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僵化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使他们把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因此就十分崇尚典雅富丽的古典文风,把古人奉为权威,崇拜得五体投地。然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尚缺乏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 正如罗素所说,他们只不过是“用古代人的威信替代教会的威 信。”不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过分抬高古人,贬斥中世纪的思想倾向,在后来却进一步得到了肯定和发展。伴随 着启蒙主义运动对理性的高扬,对科学和民主的提倡,信仰 主义的中世纪更加被斥为“野蛮的”、“专制的”、未开化的”、愚昧的”、“黑暗时代”,而文艺复兴则被看作是将人类从一个罪恶痛苦的深渊解放出来,带进一个科学自由的光明世界的伟大时代,从此开始了现代文明。[1]20 世纪以前,这种观点一直是学者们所奉行的主导观念。特别是在瑞士的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这一权威著作的影响下,这种观点更加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见。在18 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性主义史学的代表吉本在其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19世纪末英国历史学家约翰?西蒙兹在自己的著作《意大利文艺复兴史》、20 世纪美国学者弗里曼特勒在自己 的著 作《信仰的时代》都认为文艺复兴前的时代,西欧的蛮族陷于愚昧无知的黑暗深渊中、人类的理智出于昏睡状态、“宗教信仰时代”的中世纪是一个“黑暗的时期”等论调和言辞。在我国,由于对欧洲中世纪文明更加缺乏研究,近代以来,打开国门后直接继承了文艺复兴影响后的历史观,因此,把中世纪看作是一个“黑暗时代”,把文艺复兴看作是和中世纪决裂的“光明时代”的观点。但文艺复兴这种断裂式的历史观认为 光明时代”好像是从地底下突然冒出来的。然而史学家们认识到中世纪欧洲具有巨大的创造力,约在1500 年左右,中世纪时代临近结束时,欧洲的技术与政治和经济的结构,已在世界上所有其他文明中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读书笔记:《欧洲中世纪史》 欧洲中世纪是从罗马帝国覆灭到现代民族国家兴起 的中间1000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即从更大的范围、而不是局限于民族国家的层面来看现代欧洲的形成,因为现代民族国家仅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这片土地上更长的时间内是没有明确国家的,教皇国、英法之间的烂账、南法和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的糊涂账。 因此这本书站在了更高的全局的角度,虽然在历史脉络上按照中世纪早期、中世纪中期和中世纪晚期来分别阐述,但是依然着墨了诸多核心线索,天主教与东正教、西欧与拜占庭的分合、教皇与世俗国家的权力争夺、教会的内部变革、欧洲的社会性变革等等。400多页描绘了1000年的历史,信息量大却又不显松散。 初探中世纪,大部分人会想到的第一个词是“黑暗”,正如我们想到国民政府的第一个词会是“反动”一样。“黑暗”并不是中世纪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漫长1000 年中,在整个欧洲大陆上,人们所想象的黑暗只是很小、很短的一部分。中世纪有战乱的纷争、有相对和平的时代、有

宗教黑暗但是孕育了繁盛的时代。 一般而言,我们会认为欧洲文化的复兴来自于16世纪后的文艺复兴,称霸全球前年的中华帝国跟欧洲在16世纪文艺复兴开始逐步拉开差距。但种子的萌芽在中世纪早已经种下。在1100年时,欧洲已经有非常多的学生和教师,1200年时第一批重点学习医药、哲学和法律的大学已经在欧洲各地发展起来:这批大规模的教育普及运动造就了大量的地方学校、教会学校和大学。而在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地方语言的发展基础教育也开始繁荣。说到教育,这也是我看好越南市场的原因,越南的人均GDP相当于20年前的中国,但是其成人识字率相当于9年前的中国。经济未动,教育先行。 历史的发展有着必然性,但是也充满着偶然。英国首创君主立宪的政体成为民主的标杆,离不开征服者威廉在每次获得一片土地的时候都会分给他的领主们,因此每个领主最终得到的土地都散落于全英各处,迫使每个领主都从全国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利益,这决定了英国未来的贵族议政的政治形态。 从更高的层面看,欧洲缺乏大一统的稳定性。一方面,有教皇权力制约世俗权力,1122年沃尔姆斯宗教协定标志着教权和君权在俗世授职方面的妥协,腓力四世后来抓捕卜尼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视界——看见不一样的世界》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____________海军获胜(温泉关之战) A. BC480 B. BC490 C. BC492 2 【单选题】(2分) 除了参加奥林匹亚竞技会和其他体育竞赛活动之外,另一个带有民间性质的泛希腊宗教活动就是的狂欢秘祭。 A. 月神节 B. 日神节 C. 酒神节 3 【单选题】(2分)

悲剧通过激起人们内心的而导致情绪的净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A. 同情和绝望 B. 赞同与落魄 C. 怜悯和恐惧 4 【单选题】(2分) 把希腊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结合起来,成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A. 亚里士多德 B. 毕达哥拉斯 C. 泰勒斯 5 【单选题】(2分) 在希腊化时代,希腊的政治向着东方专制主义、和腐化堕落的方向发展 A. 帝国主义

B. 资本主义 C. 官僚主义 6 【判断题】(2分) 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决定因素是:战争成本和战争意愿。 A. 错 B. 对 7 【判断题】(2分) 希腊的原子论和苏格拉底的认识论都强调,万事都有规则是没有逻辑的,这个无序规律具有几何学的美感和谐统一。 A. 对 B. 错

8 【判断题】(2分) Stoicism也称佚乐派以寻求娱乐为人生目的。人的幸福就在消减欲望,心灵快乐。 A. 对 B. 错 9 【判断题】(2分) 三圣是指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A. 对 B. 错 10 【判断题】(2分) 早期的希腊科学是很难与哲学相区别的。肇始于阿基米德的自然哲学,本身就是对宇宙起源和自然演化的一种科学解释 A.

B. 对 第二章测试 1 【单选题】(2分) 位于欧洲中部,地中海北岸,北纬36-47,土质肥沃,农业发达。 A. 罗马 B. 希腊 C. 意大利 2 【单选题】(2分) 布匿战争共发生了几次? A. 一次 B. 两次 C. 三次

伊斯兰建筑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

伊斯兰建筑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开始于公元七世纪的阿拉伯,以后传入印度、东南亚、北非和西班牙。12世纪传入印度后,取代了印度原有宗教建筑,莫卧儿王朝时,是其极盛时代。其代表作是建于1630-1653年的泰姬玛哈尔陵。 伊斯兰建筑最大的造型特点是广泛使用尖拱和尖顶穹窿,建筑群的主体取集中式平面,建筑群常伴随着伊斯兰式花园。建筑上装饰高度发达的几何纹样图案,并采用彩色琉璃石砖,装饰性极强。 泰姬陵在这些特点方面都有所体现,不同之处在于全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局部镶嵌有各色宝石,造型完整匀称,色彩单纯而不单调,妩媚明丽,有着神话般的魅力。整个环境极为单纯、宁静而优美,碧水绿树蓝天,衬托着白玉无瑕的大理石殿堂,圣洁肃穆,从而成为伊斯兰世界最美丽的建筑,也是全世界为数不多的建筑艺术极品这一。 伊斯兰建筑艺术在中亚、北非、东南亚包括我国西北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如:摩洛哥大清真寺,可容万人祈祷,成为摩洛哥国家标志性建筑。中国新疆香妃墓等。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及参考文献 符松涛

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材 《世界古代史》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第二版。此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古代史编》,分上、下两卷。此书为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参考文献 (一)世界上古史 (1)辅助教材类 朱寰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教学参考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王建吉等:《世界上古中世纪史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朱龙华:《世界历史·上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陈隆波、罗静兰:《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上古分册),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 丁建弘、孙仁宗:《世界史手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郭圣铭:《世界文明史纲要》(古代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世界上古史纲》,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中华书局,1984年 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年。

(2)学术专著类 吴泽:《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俊生《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原始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言》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 商务印书馆1977年[美]E·霍贝尔《原始人的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民出版社1971年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72年。 [苏]别尔什茨《原始社会》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 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态》人民出版社1956年 马克思《科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所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 朱天顺《原始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金观涛等《悲壮的衰落,古代埃及的衰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何芳川主编《非洲通史:古代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埃及]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商务印书馆,1973年 埃及教育部文化局《埃及简史》,三联书店,1972年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中世纪各个时代的欧洲地图 公元1年的欧洲地图 经过长期的无数的战争,古老的地中海世界诸国,接连被新兴的罗马灭亡,整个地中海,空前绝后地成为一个统一国家的内湖 ========================================

由于地中海气候的恶劣,农业耕种的错误,地力的过度消耗,罗马国力的衰弱,政局的混乱,帝国西部出现了普遍的衰退,公民权的贬值,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缓慢腐蚀着帝国,在戴克里先时代甚至更早,帝国的中心已经悄然向东迁移,那里依然富裕,戴克里先同时对基督徒和共和制的残余进行残酷的打压,基督徒遭到严重迫害,元老院权利进一步被架空,皇帝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皇帝的努力并未完全成功,元老院虽然一蹶不振,但基督徒仍在发展壮大,到君士坦丁时期,基督徒横跨罗马所有阶级,不断从东向西扩散,最终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合法,并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国教,君士坦丁大帝,另一有巨大影响的行动,就是在拜占庭的城址上,建立第二罗马,也就是后来的君士坦丁堡。 ============================================

分崩离析的帝国,终于于395年正式分LIE,此时西部帝国已经逐渐崩溃,不具备抵抗蛮族的能力,大土地主和基督教早已毁掉了罗马的财政,公民权的贬值,元老院地位的下降,也已经毁掉了罗马过去引以为傲的精神,教义争端毁掉了罗马的团结,长期腐化的生活,对雇佣军的依赖,也在毁掉罗马的军事力量,阿德里安防御体系最终终于崩溃,法兰克占领了北部高卢,西哥特人占领了西班牙和阿奎丹,汪达尔人占领了北非,罗马城也惨遭劫掠,西部帝国在蛮族的入侵下风雨飘摇,不过,影响后世至今的将宗教和世界帝国结合起来的世界社会学说也已建立。 得益于东部对君主制的适应,得益于东部气候条件的优越,得益于东部的富裕,东罗马帝国得以维持繁荣,尽管同样也受到萨珊波斯和蛮族的一定冲击。 =============================================== 西罗马终究灭亡了,权柄又交回东罗马皇帝的手里,意大利被东哥特人占据,东哥特在意大利维持着温和的统治,但由于宗教和民族的关系,并没有得到当地权贵的充分支持,法兰克人皈依了基督教,并接受罗马的册封,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仍旧信仰阿利乌斯教派,507年,法兰克人夙愿得偿,通过战争,击败西哥特,获得了阿奎丹地区,东罗马帝国则在抵御波斯的入侵,并为收复失地作准备。 ======================================= 罗马再次复兴,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贝里撒留率领罗马军队,在击败入侵的波斯后,远征北非灭亡了汪达尔王国,收复了迦太基,随后又从西哥特统治下的西班牙那里,收复了南部地区,在此之后,经过漫长的战斗,终于灭亡了意大利的

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

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为什么会遭飞机撞击2001年9月11日,也就是俗称的“911”事件,恐怖分子劫持两架民航客机,分别撞击了处于纽约的世贸中心一二号楼,这两座建筑在遭到撞击后相继倒塌。9时左右,恐怖分子劫持另一架民航客机撞击了位于华盛顿的五角大楼,导致五角大楼的局部受损并发生坍塌。 但是,美国的建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这两座建筑呢?作为恐怖分子,对于政治的敏感自然要高于我们,这个行动也是具有政治意义的。 首先说世贸中心的情况。世贸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的代名词,其中更是随时都有着大量的世界人才,也是金融流通的场所。而五角大楼,全称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是美国国防部的总部所在。同样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代表的是美国国防部,甚至是美国军事当局。其中同样有着大量的人才和重要资料。 这样一来,恐怖分子撞击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的表层原因就昭然若揭了。其一,是对美国政府的公然挑战。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都是美国的代表性建筑,对其进行撞击就可以有效地打击美国的国际尊严。其次,是对美国造成极大的损失。世贸中心与五角大楼都是人才的汇聚之处,而这次撞击,致使其中的人员死亡,其中更是有大多数的人是重要人才,损失不可估量。此外,单单是固定资产,都是很答的损失。 但是,深层原因显然不止如此。

据美国政府表态及基地组织的残余资料表示,本拉登直接参与了对“911案件”的策划。那么,本拉登为什么要制造这次恐怖袭击呢? 这与美国的霸权主义是分不开的。二战以后,美国沿承了之前老牌强国的一贯做法,对伊斯兰国家进行了经济掠夺,低价买入石油资源。与此同时,美国向伊斯兰国家输出西方的价值体系与价值观念,使伊斯兰国家的文化体系遭到了冲击与破坏。美国还在政治和军事上不断对伊斯兰世界进行压抑和打击,甚至直接入侵。它长期支持以色列,压抑巴勒斯坦;长期对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进行封锁和制裁;相继发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侵占伊斯兰领土,屠戮伊斯兰人民。因此,在本拉登所处的伊斯兰世界中,有着普遍的反美情绪。在其眼中,美国就是邪恶的象征。他们对其进行恐怖袭击,自然在他们眼中是“对罪恶的制裁”。 这样一来,所谓的“911事件”倒可以说是两个文化体系之间的碰撞。因此,之所以选择五角大楼和世贸中心,主要是想用这两个代表性的建筑物来表明伊斯兰国家——尤其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激进主义者对于美国霸主地位的不满。毕竟,这两个建筑是最显眼的。撞击了世贸中心与五角大楼,也就是所谓的杀鸡儆猴,可以有效地产生打击作用。 这,大概就是美国的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被撞击的原因了吧。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1.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主要分三大派系:天主教(或称罗马公教)、新教(或称基督新教、 耶稣教)和东正教。 ⑴基督教的形成和发展 基督教源于巴勒斯坦的犹太教。在公元3年,罗马人征服巴勒斯坦,对犹太人进行残酷镇压。为此,犹太人多次起义,起义失败使一些人寄希望于宗教,期待"救世主"出现, 来拯救受苦的教民。犹太下层民众中出现一种流传"救世主" 将要来临的秘密教派,基督教实际上即是由此教派演变而来。最早的该派教徒多为奴隶、被释放的奴隶和贫苦人民。他们在城市中建立起小组进行活动,以十字架为标志,实行财产共有。但由于其宗教向各民族开放,包括罗马人在内的各民族人士参加,原来敌视罗马统治的精神逐步转为对现实罗马统治予以容忍,宣传爱仇如己,寄希望于来世,鼓励对国家

忠诚,对主人恭顺。因此,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宣布给基督教以合法地位。 ⑵罗马帝国后基督教的发展与分裂 基督教随着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也出现了罗马与君士坦丁两个中心。基督教东、西教会的分离,加上后来对教义的解释和仪式的差异,彼此相互指责为异端,到1054年相互逐出教门,断绝一切往来,正式分裂,成为两个教派。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称东正教会,又称"正教"。西部自称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在西部,教会政治权力扩大,利用特权霸占了不少领地,对农民进行剥削。教会还出售各种神职、"圣物"、"圣骸"、"赎罪卷"来榨取人民血汗。教会的腐化与利用所谓"异端"镇压教徒与人民的反抗,使教会完全成为走上与人民对立的统治集团。教会成为人们反对封建的焦点。德国的教士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闵采尔领导农民起义,使西部统一的教会从此不再存在,宗教改革在北部广大地区广泛进行下去。结果,改革后的新教不但出现,而且在这些国家占主导地位。基督教从此又分成三个教派。 ⑶基督教的扩散与分布

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

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 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 人类学视角下的中东社会 2016年01月12日 11:03 赵萱 生于湖南,长于广东。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讲师,2014年获北京大学法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留学和访问 研究。 本文为赵萱博士做客凤凰网大学问沙龙第17期《全球背景下的伊斯兰教:现状与未来》的独立演讲实录: 感谢主持人。我想分享一些本人近年从事中东社会人类学研究期间的发现。 本人2007年的时候在叙利亚留学过一年的时间,到了研究生的时候我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边境地区也就是耶路撒 冷做了一年的田野考察。我刚刚参加工作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我讲三个看似小、实际很大的话题。 首先我想问一下在场的各位,有没有听过“DAESH”这个词?如果大家浏览英文网站或者阿拉伯语的网站,我们对ISIS这样一个组织不会陌生。2014年12月24日的时候,美国政府就已经从官方话语层面终结了对ISIS的命名,而改用Daesh,

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已经是2015年12月,一年之后我们中文的知识界仍然在使用ISIS的命名,甚至有很多的媒体会直接把它翻译成我们更加熟知的“伊斯兰国”。 其实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说,目前我们对“伊斯兰国”这个概念在中文实践上面也许做的还不够,因为伊斯兰国组织里面既没有伊斯兰的内涵,更加没有国家的内涵,在我看来ISIS只是一个地区极端性的武装分子。也许我们应该用阿拉伯语的简写翻译来对这个ISIS,就是Daesh,可能更加合理。而且类似翻译的例子在我们中文知识界早已不是个例,比如哈马斯、法塔赫,以及塔利班等等。所以今天中国知识界尤其是非穆斯林大众对伊斯兰有一定的误区,我觉得国家应该承担一些责任,就是话语实践上面我们做的不够。 第二个话题,在阿拉伯世界,包括刚刚杨桂萍老师也提到了,在整个伊斯兰世界,实际上有不同的地区传统。比如又中国的、阿拉伯的、波斯的、土耳其以及印度的各种伊斯兰教的传统。然后,这个不同地区的传统造就了什么?造就了一个不同文化生态,不同形态的中东国家。 我们对中东国家往往有许多习以为常的印象,但更多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印象很不一致的东西我们却并不熟悉。比如说黎巴嫩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国家,大家可能不知道在黎巴嫩46%的人口是基督徒。黎巴嫩宪法上规定黎巴嫩总统一定要由天主教马龙派的人出任。也就是说,整个中东地区和伊斯

736历史学基础(世界史部分)考试大纲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考试科目名称:世界史基础考试科目代码:[736] 一、考试性质 世界史基础考试是为黑龙江大学招收世界史学科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选拔性考试科目。通过考试了解考生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掌握的世界史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测知其能否达到合格的程度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阶段。 二、考试要求 1、掌握世界史发展的基本史实,能够清晰明了地把握世界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了解世界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 三、考试内容 1、史前人类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产生 史前文化 2、古代西亚诸文明 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 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波斯帝国 古代西亚文字与宗教 3、古代埃及文明 古代埃及的主要王朝

宗教崇拜与墓葬习俗 古代埃及的文化 4、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 5、古代希腊文明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 希波战争与伯罗奔尼撒战争 雅典民主政治 马其顿帝国与希腊化时代 古代希腊的宗教与文化 6、古代罗马文明 罗马共和国制度和罗马的扩张 元首政治与早期罗马帝国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罗马帝国的危机 古代罗马文化 7、中世纪的西欧 法兰克王国 封君封臣制度与农奴制 西欧主要国家的君主制度 中世纪的城市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8、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扩张 伊斯兰教的兴起 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文化及其传播 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 9、中世纪的东欧 查士丁尼时期的拜占庭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和文化 东欧诸国的起源和发展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一位当代的智者说,对于传统人们至少应该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在我看来,由朱迪斯·m·本内特和c·沃伦·霍里斯特所著的《欧洲中世纪史》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在书中对历史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但对中世纪的喜爱之情还是跃然于纸上的。这固然和作者对中世纪过于正面的评价有关--虽然作者也不时提中世纪的缺陷--更因为道德的原因,以及作者对历史宽容的态度,使读者在书中很容易领会到作者对历史抱有的那种温情的敬意。尽管作者对中世纪的一些评价我不以为然,但作者对历史的这一态度让我感动。现代人总是太自以为是,这使我们很容易蔑视我们的过去,失去了起码的尊重。而这样的一本书,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些历史的知识和视角,更重要的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意之情,让我们明白历史的进程不是跳跃式,我们和古人并不是完全割裂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根纽带。当我们明白文明的传承是怎样顺着这根纽带缓慢前行的时候,对传统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这话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还成为了我们精神上的慰藉,让我们不再是漂泊的浪子,不再孤独徘徊。西语说,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民族。在我看来,之所以没有未来,不正是因为现实的迷惘吗?而历史,正是治疗这种病症的良药。 比如书中谈到欧洲的统一之难,自古罗马一分为二后,欧洲就不再统一过,最多只存在名义上的统一,而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内众多小的公国并列。即使是在一个小地方比如如今的法国境内,统一也是短暂的,更多的时候是公国之间的战争。他们虽然承认国王的存在,自己只是国王的臣子,但国王对他们的约束很小很小,有时候他们甚至想取而代之。国王只是一个大点的领主,或者基于血缘的关系而被承认而已,在大多数时候它都不是一个政权的首领。读到这些,我自然想到我们的中国。小小的欧洲(不包括现在的东欧和苏联)统一尚且如此之难,地质差异十分明显的大中国的统一该是多么困难啊。但中国做到了,在很早的时候就做到了,这绝对是个奇迹。当然中西差别也就突显出来了。一方面,一种文官的治理代替了领土分封、科举考试代替了世袭、职业分工代替等级之别;另一方面,皇权得到了加强,而在欧洲只有少数时候国王才具有这样的权威,能让全国政令通行,而一旦这位强人去世,国家又将恢复到各自为政的局面中。 下一个问题就是战争的差别。欧洲是连绵不断领主或贵族之间的战争,而在中国是反复的改朝换代的战争,谁更让人难以忍受一点呢?同时欧洲存在一个骑士阶层,他们是为战争而生的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因为他们不用工作而靠自己的领主养活,其责任就是保护他们和为他们打仗,读后感《《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阶级划分的设想在中世纪得以实现。在治人者(国王和贵族)和治于人者(劳动者)中间,另外还有一个战士阶层,他们的美德是忠心和勇敢。而在中国,战士听令于国王而不是贵族、他们的任务是保卫国家而不是保卫自己领主的土地、它也不是个阶层而只是个职业。中世纪的骑士不用耕种土地,农民和农奴不仅要养活国王和贵族,还要养活骑士。而在中国当国家不需要那么多军队的时候,一部分战士就离开军队谋求另一种职业。在很久以前我读到柏杨的书说中国战争之多,以至于中国人养成不会笑的传统,因为中国人始终生活在苦难之中。但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欧洲的战争只怕比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领主和领主之间的战争,公国和公国的战争,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战争,再加上后来宗教组织发动战争,只怕欧洲人比中国人更少享有和平的机会。 提到宗教,不能不谈,中世纪也离不开宗教,没有基督教会就没有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史》谈到了宗教的影响,包括哲学、艺术、建筑、文学等等方面直到人的精神层面。作者对教会作用的肯定,如前面提到,不单因为它承接着现代西方文明,也因为道德的原因。关于前者,作者也毫不掩饰提到中世纪未期伊斯兰文化对西方的启蒙,包括哲学、科学、医学、天文等等方面,但教会人士自己对伊斯兰文明的吸收和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关于后者,也是我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 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 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 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索贡巡行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 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 《罗斯法典》基辅罗斯及封建割据时期古罗斯的法令汇编。来源于东斯拉夫 人习惯法、罗斯王公法令和法院判例,约在11~12世纪编成。法典明文规定:破坏田界、偷盗牲畜、纵火焚烧庄园或打谷场、杀害王公贵族及官员者,都要处以重罚;将债农、奴仆、斯美尔德(农民),置于封建依附地位,农民死后无嗣,其财产归主人所有;废除血族复仇习俗,代之以罚付“血款”,即杀人者偿付被害者家属40格里夫那,杀死领主等显贵,加倍偿付,封建主杀死一个农民则只付5个格里夫那的偿金。它们是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具特点的法律文献。

四分五裂的伊斯兰世界有没有可能重新统一

四分五裂的伊斯兰世界有没有可能重新统一? 自打阿拉伯帝国解体后,中东伊斯兰世界便陷入群雄混战的格局中。在农耕时代时,尚有塞尔柱、伊尔汗国,可以凭借武力,将伊斯兰世界的主体部分(中西亚以及北非的埃及)强行整合到一起,实现短暂的政治大一统。但当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连这种昙花一现都不再有,相反,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格局更加分裂,发展到今天,别说边缘地带,就是作为主体部分的中东,都已分裂成大大小小十多个国家。 这当然不符合伊斯兰的利益。在这个全球化竞争日趋加剧的年代,伊斯兰世界地处各大地缘势力夹缝,自身又四分五裂,这无疑对其发展壮大构成极大阻碍。所以,伊斯兰世界内部,尤其是中东核心区一直有统一伊斯兰呼声。那么,中东伊斯兰世界到底有没有政治统一的可能呢?云石君在此做个分析:看过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的朋友都知道,一个大国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有强大到足以压制四方的主体核心板块,凭借主体板块的强力,辐射出一个广阔的势力范围;其二则是通过一条利益纽带,将各次级地缘板块打造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各次级地缘板块愿意让渡部分政治权力,组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以更好的攫取利益。当年阿拉伯帝国就是通过第二种方式形成。云石君在之前的《地缘政治62:伊斯兰为何能发展成世界性宗教》和《地缘政治

63:伊斯兰为何从统一走向分裂》两节中已经说过:阿拉伯帝国形成之时,东西方贸易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这种情况下,中西亚地缘板块愿意通过政治整合,扫除东西贸易过程中的政治藩篱,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当丝绸之路衰落后,再无足够的利益驱动,能让各次级地缘板块将政治权力交予中央,而伊斯兰世界地缘结构的极端撕裂,又决定了中央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压制四方,所以分裂就此形成。而到近代以后,这种局面进一步加剧。中东作为亚欧非三大陆地缘中心的特殊区位及其丰厚的资源,吸引西方列强对其争夺,而英美两霸主与中东地缘关系疏离,难以直接掌控,遂采取分而制之的办法,促其分裂为十多个国家,并极力维持这种分裂状态。如果从这个逻辑来看的话,重建这种商业纽带,的确是重新打造统一体系的好办法。所以云石君在上一节中曾经说到,中国的一路一带,因为可以重建欧亚陆上经济连接体系,迎合了伊斯兰世界的统一诉求。但是,这并不代表着仅凭于此,伊斯兰世界就能重归一统。虽然丝绸之路曾经是维系阿拉伯帝国的关键,但在现代,它在这方面的作用已经大打折扣。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在工业文明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使得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中东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枢垄断地位被打破。工业时代,海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打破了中东传统商路的垄断地位。而在陆路,由于高纬

中世纪欧洲

中世纪欧洲 一、基督教的兴起 1.基督教基本常识 时间:公元一世纪 地点:巴勒斯坦地区 创始人:耶稣 主要信徒:贫苦的穷人 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教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2.经典:《圣经》 包含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乃基督教唯一的宝典,为信徒信仰和生活行为的准则。 3.教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富人加入教会,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愈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 二、法兰克王国 1.国家建立 建立时间:481年 建立者:克洛维。 关键措施: (1)克洛维饭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2)在征服罗马帝国的过程中,他没收了2/3的土地,并分封给自己的亲兵、廷臣和主教。 2.封君与封臣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 (1)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把从叛乱贵族那里没收来的土地和一些教会的土地分赠给贵族,但他们必须要为国王服兵役,要履行臣民的义务,宣誓效忠。 (2)采邑的赐予者也有义务保护忠心效力的受领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侵害。(3)规定采邑不得世袭,只限终身,而且如果受封者不履行义务或者死亡,赐于者有权收回采邑,终止封授关系,要是继续以前的关系。则必须重新分封。

□封臣对封君的义务 无害,即不能加害封君的身体; 安全,保证封君安全,不能疏忽于防卫,不能背弃责任; 忠诚,尊敬、正直,不能在司法审判上做有害封君名誉的事情; 服军役,身为封臣应该随时应召军事任务,其核心任务主要是防卫性的工作,一直应该维持到敌人退却; 提供金钱,这一内容广泛,比如封君情况紧急时给予金钱支持(也就是赎金),封君儿女授骑士礼、出嫁的排场费用,以及封君出行时的费用。 劝告,提出种种意见,使封君作出最合理的判断,而且事无巨细得一一过问。□封君对封臣的义务 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 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影响 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三、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1.背景: 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位,四处征伐,进行扩张。 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 2.加冕为帝 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 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查理曼以教会保护人的姿态,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 他每征服一地都强化基督教势力,强迫他们皈依基督教,要求人民缴纳“什一税”同时还极力维护罗马教皇的统治地位。

中世纪欧洲电影

罗密欧与朱丽叶 巴黎圣母院 战争与和平 三个火枪手 范海辛 沙普的挑战 骑士蒂朗 奥马尔传奇 大鼻子情圣 火与剑 浮华荣耀 圣钟 安拉的使者-----默罕莫德十字军 天方夜谭 马可波罗 终极天将 玛丽与罗宾 龙之心 亨利五世 地狱骑士

万世英雄 皇帝的密使 国王之路 理想国 太阳王公 格林瓦尔德 伊丽沙白一世 太阳王--路易十四 高地人 乱世情缘 守夜人 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TO KILL A KING(叛徒与英雄) 四个火枪手 游牧战神 MERLIN(梅林的徒弟)[Q] 尼伯龙根的指环 THE MISTS OF AVALON(阿法隆之谜) 海盗传奇 疯狂的贵族 圣战五骑士

匈奴王阿提拉 华伦王子 怪谈 JOAN The Maid(圣女贞德监狱篇) THE HEADSMAN(刀斧手) 亚历山大·内夫斯基 龙与地下城 鹰狼传奇 WESTENDER PRINCE CHARMING 时间线 LANCELOT Of THE LAKE(武士兰士诺) 黑狮 WOLFHOUND(猎狼犬) BEOWULF AND GRENDEL(贝奥武夫与怪兽格兰戴尔) THE DARK PRINCE(黑暗王子:德古拉) 黑暗时代 黑骑士 THE HEXER(屠龙记) FIRST KNIGHT(剑侠风流) 麦克白

WARRIOR ANGELS(战士天使) Gryphon(鹰怪) 东罗马的缔造者-----------均斯坦丁大帝(BBC) 勇敢的心 Artemisia(欲海轮回) 冬狮 JOAN of arc(圣女贞德) 圆桌骑士b区5点2105 勇敢的皇后 蒙哥拉 十三勇士 理查三世 铁血武士 佣兵传奇 罗宾汉历险记 侠盗罗宾汉(BBC剧) 秘密会议 亚瑟王 马丁路德 冷血奇兵 劫后英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