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和齿轮参数的测定

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和齿轮参数的测定
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和齿轮参数的测定

实验二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和齿轮参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原理,了解根切现象。

(2)了解变位修正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概念,分析比较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异同,加深对变位齿轮的认识。

(3)巩固渐开线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公式,掌握测定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用具

(!)渐开线齿廓范成仪

图1 齿廓范成仪简图

本实验所用范成仪其上的刀具模型为齿条刀,结构如图1所示。托板可绕机架上的固定轴心转动,齿条刀可沿水平方向移动,且通过齿轮齿条的啮合关系保持托板与齿条刀之间作无滑动的相对运动。

当齿条刀两端的短横线对准刻度尺的零位时,齿条刀中线恰好和齿轮毛坯的分度圆相切,此时切出的齿轮是标准齿轮。松开调节螺钉,可使齿条刀沿铅垂方向适当移动,移动的距离可在刻度尺上读出,此时切出的齿轮便是变位齿轮。

(2)φ290 mm 圆形图纸一张、铅笔、圆规、直尺、计算器(学生自备)

(2)被测标准齿轮或变位齿轮、游标卡尺

三、实验要求

(1)实验前认真预习教材中“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和“渐开线齿轮的变位与加工”的有关内容,完成实验报告中的

预习作业。

(2)绘制标准齿轮及变位齿轮的齿廓图形各2~3个完整齿形,比较异同。

(3)测量齿轮的有关尺寸,确定其主要参数,判断它为何种齿轮。

(4)填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1.渐开线齿廓范成

(1)将范成仪的齿条刀调至零位即加工标准齿轮的位置,测量齿轮毛坯的分度圆直径d,并由齿条刀模数m算出待加工齿轮的齿数z。判定

此范成仪在加工标准齿轮时是否会发生根切,若有根切,求出不根切

的最小变位系数。

x min=(17-z)/17

(2)根据待加工齿轮的已知参数,利用公式分别计算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以下几何尺寸:

分度圆直径d = mz

齿顶圆直径d a = m (z+2h a*+2x)

齿根圆直径d f = m (z-2h a*-2c*+2x)

基圆直径 d b= mz cosα

(3)将圆形图纸划分为两个象限,分别表示待加工的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并在其上画出相应的分度圆、齿顶圆、齿根圆和基圆。

(3)用螺母将圆形图纸固定在托板上,调整其周向位置,使齿条刀移动范围恰好与图纸上标准齿轮的半个象限对应,并将齿条刀铅垂位置

调整至零位。

(5)将齿条刀推至一端,用削尖的铅笔画出该位置时齿条刀在图纸上的投影线,然后将齿条刀渐次向另一端移动一很小的距离,再用铅笔画出

齿条刀的投影线,直至齿条刀移至另一端为止。这些稠密投影线的包

络线就是被切齿轮的渐开线齿廓曲线。此时画出的为渐开线标准齿轮

的齿廓形状。

(6)调整齿条刀的铅垂位置,使其移动一变位量xm,重复上述过程,在圆图纸变位齿轮的象限内范成出变位齿轮的齿廓形状。

(7)比较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齿形,填写实验报告表Ⅰ。

2.渐开线齿轮参数测定

(1)确定齿轮齿数z:

从被测齿轮上直接数出。

(2)测定齿轮的模数m和压力角α:

已知基节p b与模数m和压力角α的关系式为:

p b=πm cosα

试用α= 20°代入下式

m = p b /(πcosα)

若求得模数m与标准模数值非常接近,即认定齿轮的压力角α= 20°,模数m为最接近的标准值。

根据渐开线性质可知,基节p b可由公法线长度W k 和W k+1求得,即:

p b = W k+1 - W k

公法线长度的测量可按图2所示方法用游标卡尺进行。具体测量时,需首先由下式确定跨测齿数k:

k = z/9 + 0.5

图 2 公法线长度的测量

然后用卡尺跨k个齿量出其公法线长度W k’。为减少测量误差,W k’值应在齿轮圆周不同部位上重复测量三次,然后取算术平均值。用同样方法测量

跨(k+1)个齿时的公法线长度W k+1’。考虑到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量的影响,测量W k’和W k+1’值时,应在三个相同部位进行。

(3)判定齿轮是否为标准齿轮并确定变位系数x:

判定一个齿轮是否为标准齿轮最好用公法线长度测量值W k’和理论计算值W k进行比较。由于齿轮的z、m、α已知,所以公法线长度的理论值可从标准齿轮公法线长度表中查得或利用下式计算:

W k = m [2.9521 (k-0.5) + 0.014 z ]

若W k’≈ W k,则说明被测齿轮为标准齿轮。

若W k’≠ W k,则说明被测齿轮为变位齿轮,变位系数可由下式求得: x = (W k’- W k) / (2m sinα)

(考虑到公法线长度上齿厚减薄量的影响,比较判定时可将测量值W k’加上一个补偿量ΔS = 0.1~0.25 mm)

(4)确定齿轮的齿顶高系数h a*和顶隙系数c*:

由全齿高h = (2h a*+c*) m知,当齿轮为正常齿时,h a*=1,c*=0.25, h =2.25 m;当齿轮为短齿时,h a*=0.8,c*=0.3, h =1.9 m, 故可由测得的全齿高h’与模数m的比值判定齿顶高系数和顶隙系数。即:

h’/m = 2.25 时,为正常齿:h a*=1,c*=0.25;

h’/m = 1.9 时,为短齿:h a*=0.8,c*=0.3;

(考虑被测齿轮为变位齿轮时,齿顶有可能有一削减量,故判定时注意,h’/m只能小于不可能大于相应的标准值)

齿轮的全齿高可由测量齿顶圆直径d a和齿根圆直径d f的办法计算得出。

①当齿轮齿数为偶数时,d a和 d f可用游标卡尺直接测出,如下图3所示。

②当齿轮齿数为奇数时,d a和 d f须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如下图4所示。并按下式计算出d a和 d f值:

d a’ = D + 2 H1

d f ’= D + 2 H2

为减小测量误差,同一测量值应在齿轮圆周的三个不同部位重复测量三次,然后取其

算术平均值。

计算全齿高 h ’= (d a -d f ) /2 或 h’ = H 1 - H 2 (5)填写实验报告表格Ⅱ

五、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实验日期: 实验人班级: 实验人姓名: 同组实验者: 审阅:

1、预习作业: (1) 范成法加工标准齿轮时,刀具中线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应保

持 ,当加工正变位齿轮时,刀具应 齿轮毛坯中心,当加工负变位齿轮时,刀具应 齿轮毛坯中心。 (2) 写出标准齿轮及变位齿轮分度圆、齿顶圆、齿根圆、基圆、齿

距、齿厚、齿槽宽的计算公式。

2、实验结果:

3、思考题:

(1)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时,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根切?若要避免根切可采取措施?

(2)比较模数、压力角及齿数均相同的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齿形,找出其异同点。

(3)测量公法线长度时为什么对跨测齿数k提出要求?

(4)在什么情况下,渐开线齿轮的齿高不能保持标准全齿高,需要略作削减?

“模数”是指相邻两轮齿同侧齿廓间的齿距t与圆周率π的比值(m=t/π),以毫米为单位。模数是模数制轮齿的一个最基本参数。模数越大,轮齿越高也越厚,如果齿轮的齿数一定,则轮的径向尺寸也越大。模数系列标准是根据设计、制造和检验等要求制订的。对於具有非直齿的齿轮,模数有法向模数mn、端面模数ms与轴向模数mx的区别,它们都是以各自的齿距(法向齿距、端面齿距与轴向齿距)与圆周率的比值,也都以毫米为单位。对於锥齿轮,模数有大端模数me、平均模数mm和小端模数m1之分。对於刀具,则有相应的刀具模数mo等。标准模数的应用很广。在公制的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同步齿形带传动和棘轮、齿轮联轴器、花键等零件中,标准模数都是一项最基本的参数。它对上述零件的设计、制造、维修等都起著基本参数的作用(见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等)。齿轮计算公式:

分度圆直径 d=mz m 模数 z 齿数

根据国家标准GB1357-87,齿轮模数(m)第一系列:

1、1.25、1.5、

2、2.5、

3、

4、

5、

6、8、10、12、16、20、25、32、40、50.

齿轮模数(m)第二系列:

1.75、

2.25、2.75、(

3.25)、3.5、(3.75)、

4.5、

5.5、(

6.5)、7、9、(11)、14、18、22、28、30、45.

括号内的模数(m)尽量不要选用

齿轮的基本参数和计算定律

87一基本参数 表示;α齿顶圆:轮齿齿顶所对应的圆称为齿顶圆,其直径用d 齿根圆:齿轮的齿槽底部所对应的圆称为齿根圆,直径用df表示。 齿厚:任意直径dk的圆周上,轮齿两侧齿廓间的弧长称为该圆上的齿厚,用sk表示;齿槽宽:任意直径dk的圆周上,齿槽两侧齿廓间的弧长称为该圆上的齿槽宽,用ek表示; 齿距:相邻两齿同侧齿廓间的弧长称为该圆上的齿距,用表示。设z 为齿数,则根据齿距定义可,故。 齿轮不同直径的圆周上,比值不同,而且其中还包含无理数;π k也是不等的。α又由渐开线特性可知,在不同直径的圆周上,齿廓各点的压力角 分度圆:为了便于设计、制造及互换,我们把齿轮某一圆周上的比值规定为标准值(整数或较完整的有理数),并使该圆上的压力角也为标准值,这个圆称为分度圆,其直径以d表示。 表示,我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标准压力角为20°α压力角:分度圆上的压力角简称为压力角,以

模数:分度圆上的齿距p对π的比值称为模数,用m表示,单位为mm,即。模数是齿轮的主要参数之一,齿轮的主要几何尺寸都与模数成正比,m越大,则p越大,轮齿就越大,轮齿的抗弯能力就越强,所以模数m又是轮齿抗弯能力的标志。 顶隙:顶隙c=c*m是指一对齿轮啮合时,一个齿轮的齿顶圆到另一个齿轮的齿根圆的径向距离。顶隙有利于润滑油的流动。 表示;α齿顶高:轮齿上介于齿顶圆和分度之间的部分称为齿顶,其径向高度称为齿顶高, 用 h 齿根高:轮齿上介于齿根圆和分度之间的部分称为齿根,其径向高度称为齿根高,用hf 表示 标准齿轮: 标准齿轮:分度圆上齿厚与齿槽宽相等,且齿顶高和齿根高为标准值的齿轮为标准齿轮。因此,对于标准齿轮有 模数和齿数是齿轮最主要的参数。 在齿数不变的情况下,模数越大则轮齿越大,抗折断的能力越强,当然齿轮轮坯也越大,空间尺寸越大; 模数不变的情况下,齿数越大则渐开线越平缓,齿顶圆齿厚、齿根圆齿厚相应地越厚;

齿轮范成实验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曲线的形成过程; 2、了解根切现象和齿顶变尖现象。掌握用移距修正法避免根切的方法,建立变位齿轮的基本概念。 二、设备与工具 1、齿轮范成仪、范成纸 2、直尺、铅笔(自备) 现有齿轮范成仪的基本参数分别为: m=10mm,α= 20°,h a* =1,c*=0.25; 被加工齿轮的齿数m=10mm,z=20;α= 20°,h a* =1,c*=0.25; d = mz=200mm的标准齿轮,X=0.5的正变位齿轮,X=-0.5的负变位齿轮 1、基体 2、齿条刀 3、变位溜板 4、17齿分度圆 5、9齿分度圆 6、转盘 7、9齿基圆 8、变位溜板锁紧旋钮

9、啮合溜板 10、啮合拉紧手柄 11、变化量调节旋钮 图1(a) 1、基体 2、齿条刀 3、圆盘 4、8齿分度圆 5、纯滚动节线 6、齿条锁紧螺钉 7、变位量调节螺丝 图1(b) 2、同学自备:圆规、三角板、铅笔、橡皮、计算工具等。 三、原理和方法 范成法是应用一对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齿廓的。实验时,图1(a)或(b)中齿条2代表切削刀具,安装在啮合溜板9上。啮合溜板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作纯滚动。这样,刀具刀刃各位置的包络线必为被加工齿轮的齿廓。由于刀刃是齿条型直线(相当于基圆直径无穷大的渐开线),包络出的齿廓必为渐开线。 当齿条中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作纯滚动时,所加工齿轮的为标准齿轮;如果是齿条非中线的另—条节线与分度圆相切作纯滚动时,所加工的齿轮为变位齿轮。 四、实验步骤

(一)绘制标准齿轮 1、查看范成仪基本参数(m,α,h a*,c*,z)。按此参数计算出被加工的 标准齿轮分度圆直径d、顶圆直径d a 、根圆直径d f 及基圆直径d b ,并画在绘图 纸上。 2、将绘图纸夹在转盘上,调节旋钮使齿条刀的中线与被切齿轮分度圆相切(也可调整齿条刀的顶线与被切齿轮的根圆相切)。 3、将啮合溜板9(或圆盘8)推到一端极限位置,向另一端移动(要纯滚动)。每移动一个距离,在绘图纸上用铅笔描下刀刃全部位置。逐次进行,直到形成1~2个完整齿(两侧齿廓均形成)为止。观察齿廓形成过程和根切现象。 (二)绘制变位齿轮 1、根据被加工齿轮齿数Z计算出不根切的最小变位系数xmin和刀具的移动量x min m,计算变位齿轮分度圆直径d、顶圆直径d a、根圆直径d f,并画在绘图纸上。 2、调节齿条刀向外移动x min m距离(也可用齿条刀的顶线与变位齿轮根圆相切的方法来实现)。 3、用加工标准齿轮相同的方法进行“切齿”,观察变位齿轮齿形的变化。 五、思考题: 通过实验,说明从加工角度如何理解齿轮分度圆的含义(包括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 说明齿轮齿廓曲线是否完全都是渐开线。你观察到的根切发生在基圆之内还是基圆之外?

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的结论与心得

第一篇、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 齿轮参数测定实验的结论与心得 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应用普通游标卡尺和公法线千分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2.进一步巩固并熟悉齿轮各部分名称、尺寸与基本参数之间的关系及渐开线的性质。二、实验内容 测定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并判别它是否为标准轮。对非标准齿轮,求出其变位系数。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一对齿轮(齿数为奇数和齿数为偶数的各一个)。2.游标卡尺,公法线千分尺。3.渐开线函数表(自备)。4.计算器(自备)。四、实验原理及步骤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模数m、分度圆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h*a、顶隙系数C*、中心距α和变位系数x等。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和公法

千分尺测量,并通过计算来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 1.确定齿数z齿数z可直接从被测齿轮上数出。2.确定模数m和分度圆压力角? 在图5-1中,由渐开线性质可知,齿廓间的公法线长度 与所对应的基圆弧长 相等。根据这一性质,用公法线千分尺跨过n个齿,测得齿廓间公法线长度为Wn′,然后再跨过n+1个齿测得其长度为 由图5-1可知 。 式中,Pb为基圆齿距, (mm),与齿轮变位与否无关。 为实测基圆齿厚,与变位量有关。由此可见,测定公法线长度

和 后就可求出基圆齿距Pb,实测基圆齿厚Sb,进而可确定出齿轮的压力角?、模数m和变位系数x。因此,准确测定公法线长度是齿轮基本参数测定中的关键环节。 图5-1 公法线长度测量 (1)测定公法线长度 和 首先根据被齿轮的齿数Z,按下列公式计算跨齿数。 式中—压力角;z —被测齿轮的齿数 我国采用模数制齿轮,其分度圆标准压力角是20°和15°。若压力角为20°可直接参照下表确定跨齿数n。 公法线长度测量按图5—1所示方法进行,首先测出跨n个齿时的公法线长度。测定时应注意使千分尺的卡脚与齿廓工作段中部附近相切,即卡脚与齿轮两个渐开线齿面相切在分度圆附近。为减少测量误差,

齿轮范成实验报告-华南理工大学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报告 班 别 学 号 姓 名 一、齿条刀具的齿顶高和齿根高为什么都等于(**+c h a )m ? 答:两齿轮配合时,分度圆是相切的!一齿轮的齿顶圆和另一齿轮的齿跟圆之间是有间隙的!齿条刀具插齿时是模仿齿轮和齿条的啮合过程。因此,当齿条刀具的齿顶高和齿根高都等于(ha*+c*)m ,即,多出一了个c*m,以便切出传动时的顶隙部分! 二、用齿条刀具加工标准齿轮时,刀具和轮坯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运动有何要求? 答:用齿条刀具加工标准齿轮时,刀具的分度线(齿厚等于齿槽宽的那条线)与轮坯齿轮分度圆相切,并且做纯滚动。 三、设定预加工齿轮的参数,附上模拟加工出来齿廓图,说明同一齿轮基本参数下,标准齿轮、正变位齿轮和负变位几何尺寸上有何不同? 答:在齿轮参数相同的情况下(齿数、模数、压力角),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渐开线是相同的。其不同之处是,正变位齿轮取用了渐开线靠上的部分(远离基圆中心方向),渐开线更平直些;负变位齿轮取用了渐开线靠下的部分(靠近基圆中心方向),渐开线更弯曲些。负变位的齿轮看起来更瘦,正变位的齿轮看起来更胖。

四、模拟加工一个发生根切的齿轮,附上所描绘的齿廓图,用彩色笔描出齿廓曲线的根切段。

五、以四题中发生根切的齿轮为例,说明避免根切发生的措施,并模拟加工出来,附上齿轮加工后的齿廓图。 答:避免发生根切的措施 1、使被切齿轮的齿数多于不发生根切的最少齿数 2、减小齿顶高系数ha*或加大刀具角α 3、变位修正法 这里是因为设置了加工齿轮齿轮数为16而发生根切,根据计算,不发生根切的最小齿数为 17,其他参数不变,将齿轮齿数改为23,得到下图,齿轮不发生根切。

齿轮范成原理及参数测定(精)

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及参数测定 一、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制造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4.掌握用游标卡尺测定变位齿轮参数的方法。井熟悉变位齿轮上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二、设备和工具 1.齿轮范成仪;2.剪刀、自备圆规、三角板、红兰铅笔、小刀、游标卡尺、齿轮模型三、齿轮范成原理和方法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轮齿的。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它们保持固定的角速比传动,安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沿轮坯的齿宽方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制得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亦为渐开线。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记录在绘图纸上,这样就清楚地观察到齿廓范成的过程。 齿轮范成仪所用刀具模型为齿条插刀,仪器构造如图: 圆盘1绕其芯轴0转动,在圆盘的后面装了一个齿轮与横拖板2上的齿条啮合传递运动,横拖板可以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通过齿条、齿轮的啮合带动圆盘转动,在横拖板上通过

螺钉固定了一个齿条刀具模型3,齿条插刀的参数是:压力角a=20·;齿顶高 系数h*a=1;径向间隙系数C*=0.25;模数:m=lOmm。 四、范成法实验步骤 1.将图纸剪成与圆盘1大小相等的圆形图纸,再将圆形图纸中心剪出一圆洞,然后将带有圆洞的圆形图纸套在芯轴上,将压板螺母5旋紧压紧图纸。 2.三等分圆形图纸,把图纸划分为三个相等的区域,根据已知的刀具基本参数α、m、* h、C*和被加工齿轮的齿数Z(标准齿轮Z=17;负变位齿轮Z=17;正变位齿轮Z=17)。将 a 被加工的标准齿轮的基圆、齿根圆、齿顶圆及分度圆求出画在图纸的相应区域内,井将有关数据填在实验报告有关栏目内。 3.将代表轮坯的圆形图纸压在范成仪上,将代表标准齿轮的“轮坯”旋人工作位置,调节刀具中线,使其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相切。 4.开始“切制”齿廊,此时可先移动横拖板,将刀具推至范成仪的一端,使齿条刀具的齿廓退出“轮坯”的齿顶圆,然后开始向另一端缓慢移动。当齿条刀具“切人”轮坯时,每移动一个不大的距离,即在代表轮坯的图纸上用铅笔沿刀具轮齿描下其位置,此时应注意铅笔的落笔方向必须始终保持一致,描好一次后,再移动一个距离,重复上述工作,直至横拖板移向另一端,图纸上形成一至二个完整的轮齿齿形为止,描画的过程中应注意齿廓形成过程。 5.范成仪“切制”正、负变位齿轮时,其变位系数均取X=0.5(即:正变位取X=+0,5,负变位取X=—0.5),按变位齿轮几何尺寸计算公式重新计算上述四个圆(分度圆、齿顶圆、齿根圆、基圆),井将它们画在图纸相应位置上,重新调整刀具,即调节螺钉4,使刀具中心线对准与分度圆相切的位置,然后按正、负变位的不同要求向前或向后平行移动刀具,对好刀后,再用与切制标准齿轮的同样方式移动横拖板,加工变位齿轮。 五、齿轮参数测定的原理与步骤 h、分度 1、说明一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模数m、齿顶高系数* a 圆压力角α和变位系数)X等。而这些参数则可通过用游标卡尺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来的。 2、基圆周节Pb和基圃齿厚Sb的测定: 先用游标卡尺的一对卡脚卡住k个齿,如图1所示k=2。使两个卡脚切于齿廓的工作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参数的测定与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测量渐开线直齿圆柱变位齿轮参数的方法。 2.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掌握有关齿轮各几何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渐开线性质。 二、实验内容 对渐开线直齿园柱齿轮进行测量,确定其基本参数(模数m 和压力角α)并判别它是否为标准齿轮,对非标准齿轮,求出其变位系统X 。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待测齿轮分别为标准齿轮、正变位齿轮、负变位齿轮,齿数各为奇数、偶数。 2.游标卡尺,公法线千分尺。 3.渐开线函数表(自备)。 4.计算器(自备)。 四、实验原理及步骤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 、模数m 、分度圆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h *a 、顶隙系数C *、中心距α和变位系数x 等。本实验是用游标卡尺和公法千分尺测量,并通过计算来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 1.确定齿数Z 齿数Z 从被测齿轮上直接数出。 2.确定模数m 和分度圆压力角α 在图4-1中,由渐开线性质可知,齿廓间的公法线长度AB 与所对应的基圆弧长00ΒΑ相等。根据这一性质,用公法线千分尺跨过n 个齿,测得齿廓间公法线长度为W n ′,然后再跨过n +1个齿测得其长度为1+'n W 。 b b n b b n S nP W S P n W +='+-='+1,)1( n n b W W P '-'=+1 式中,P b 为基圆齿距,απcos b m P = (mm),与齿轮变位与否无关。 b S 为实测基圆齿厚,与变位量有关。由此可见,测定公法线长度n W '和1+'n W 后就可求出基

圆齿距P b ,实测基圆齿厚S b ,进而可确定出齿轮的压力角α、模数m 和变位系数x 。因此,齿轮基本参数测定中的关键环节是准确测定公法线长度。 图4-1 公法线长度测量 (1)测定公法线长度n W '和1+'n W 根据被齿轮的齿数Z ,按下式计算跨齿数: 5.0180+??=Z a n 式中:α —压力角;z —被测齿轮的齿数 我国采用模数制齿轮,其分度圆标准压力角是20°和15°。若压力角为20°可直接参照下表确定跨齿数n 。 公法线长度测量按图4—1所示方法进行,首先测出跨n 个齿时的公法线长度n W '。测定时应注意使千分尺的卡脚与齿廓工作段中部(齿轮两个渐开线齿面分度圆)附近相切。为减少测量误差,n W '值应在齿轮一周的三个均分位置各测量一次,取其平均值。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实验二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一、实验的目的: 1、掌握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方法。 3、分析、比较相同模数和齿数的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异同。 二、齿轮范成原理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一方面刀具与轮坯在机床传动链作用下作定传动比传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另一方面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而刀具的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即为被加工齿轮的齿廓。 三、齿轮范成仪介绍 齿轮范成仪结构图如下:

CJDJ-B型齿轮范成仪结构图 1.齿条插刀 2.螺杆 3.碟形螺母 4.啮合溜板 5.调整螺钉 6.机座 7.变位标尺 8.圆螺母 9.压板10.心轴11.螺栓12.碟形螺母13.扇形板14.扇形齿轮 1、齿轮范成仪加工齿轮原理 齿轮范成仪利用齿轮与齿条的啮合原理形象地说明加工渐开线齿轮的范成法(又称展成法)的包络原理,并且能直观地表现变位齿轮的加工方法,及其与标准齿轮的区别,也能观察根切现象及避免根切的方法,还可以观察齿顶变尖等现象。 扇形板13代表被加工齿轮的轮坯,安装在机座6上并可绕轴心10回转,代表齿条刀具的齿条1,用螺钉5安装在溜板4上,当移动溜板4时,扇形板13与溜板4作纯滚动。齿条1在松开螺钉5时靠其上的滑槽可安装在相对于扇形板13的各个不同位置。如把齿条1的中线调整到与扇形板13的分度圆相切位置后,拧紧螺钉5,然后推动溜板4,则装在扇形板13上的图纸可依次绘出齿条刀具外形移动到各个不同位置的包络线,这就形成了相当于被切削的标准渐开线齿轮的齿廓,而当齿条中线于扇形板13的分度圆间有一段距离时,则可绘出相当于被切的各种变位齿轮的齿廓,其变位量(移距)为Xm(X叫变位系数或移距系数)可由齿条1相对于溜板4做出移距。 齿轮范成仪的齿轮刀具参数如下: m=20 α=20oh*a=1 c*=0.25 轮坯参数: Z=8 用m=20的齿条刀具绘制X=0的标准齿轮时,由于Z=8小于不发生根切的最小齿数Z min=17,所以会发生根切,要使齿轮不发生根切,则必须采用正移距 变为,此时: X min=h*a=+0.53 但当X>0.7时,齿轮的齿顶变尖,因此当加工m=20,Z=8的齿轮时,采用变位系数为:+0.53

渐开线圆柱直齿轮范成实验一

精密机械设计实验报告班级 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齿轮范成实验学号 __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渐开线齿廓的范成形成过程,由此掌握范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 2、观察根切的产生过程,了解根切产生的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 4、已知条件:要加工的齿轮参数为: a)m=15,α=20?,Z=10,h a*=1,c*=0.25 b)m=15,α=20?,Z=6,h a*=1, c*=0.25 5、实验设备:齿轮范成仪 三、实验要求 1、课前要求: 1)复习范成法加工齿轮的原理、渐开线齿轮的根切及变位齿轮的有关内容; 2)根据选定的齿轮参数计算齿轮的下列尺寸: 标准齿轮:r、r b 、 r f 、r a 、 s、s a 及s b 变位齿轮: x(取x= x min )、 r、 r b 、 r f 、r a 、s、s a 及 s b ; 将计算好的数值填入尺寸计算表格中(要求计算精度:小数点后2位)。 3)在绘图纸(或其它厚纸)上画出中心线、分度圆、基圆及齿顶圆和齿根圆 (注意:半个圆画标准齿轮的,另半个圆画变位齿轮的)。根据变位齿轮的 齿顶圆大小剪好直径为d a 的齿轮轮坯,然后在其中心剪出直径为28毫米的圆孔。 4)准备好铅笔或圆珠笔、圆规、三角板等用具。 2、实验课上: 1)了解齿轮范成仪的原理、结构及安装。根据选择所要加工齿轮的参数安装 好齿轮范成仪。 2)将纸质“轮坯”安装到范成仪的圆盘上,必须注意对准中心。 3)调节刀具位置,使刀具中线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此时切制的齿轮是 标准齿轮。切制变位齿轮时重新调整刀具位置。 4)“切制”齿廓时,先把刀具移向一端,然后当刀具向另一端移动2mm左右 距离时,描下刀刃在图纸轮坯上的位置,直到形成2~3个完整的齿形为止 (注意半个圆上画标准齿轮,另半个圆上画变位齿轮)。 5)“切制”齿廓的同时应注意齿廓的形成过程;观察根切现象。 四、实验报告要求 1)画好的图上标注出s, e, s b 及s a , 并测量出各个量的大小(圆弧长度可分为 若干小段圆弧,然后近似地用其所对应的弦长代替)填入尺寸计算表格; 2)比较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的异同点;比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分析误差产生 的原因; 3)回答思考题。

渐开线齿轮参数的测定

实验三渐开线齿轮参数的测定 一、概述 齿轮是最重要的传动零件之一。我们除了经常接触到齿轮的设计、制造工作以外,在进口设备测绘、零件仿制、设备维修及更新设计中还可能接触到齿轮的另一类工作,即齿轮参数测定。这项工作一般是指手头没有现成的图纸、资料,需要根据齿轮实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和工具(量具、仪器等)进行实物测量,然后通过分析、推算,确定齿轮的基本参数,计算齿轮的有关几何尺寸,从而绘出齿轮的技术图纸。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 (1)齿数(z); (2)模数(m); (3)压力角(α); (4)齿顶高系数(h a*); (5)顶隙系数(c*); (6)变位系数(x)。由于齿轮有模数制和径节制之分,有正常齿和短齿等不同齿制,以及标准齿轮和变位 齿轮的区别,压力角的标准值也有差异。所以,齿轮在实测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在测绘前,应作好一系列准备工作。例如,了解设备的生产日期、厂家、齿轮在设备传动中所处的部位等等,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本次实验只要求学生对模数制正常齿(h a*=1, c*=0.25)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进行简单的测绘,从而确定它的基本参数,初步掌握齿轮参数测定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目的 (1)运用所学过的齿轮基本知识,掌握测定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进一步巩固齿轮基本尺寸的计算方法,明确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渐开线的有关性质。 三、实验用具 (1)待测齿轮:2 个。 (2)量具:游标卡尺、公法线长度千分尺。 四、实验步骤 1.齿数z 的确定 直接数出。 2.测定齿轮齿顶圆直径d a和齿根圆直径d f 齿轮齿顶圆直径d a 和齿根圆直径d f 可用游标卡尺测出。为了减少测量误差,同一测量值,应在不同位置上测量3 次(例:在圆周上每隔120o测一数据)然后取其算数平均值。 (1)齿轮为偶数时:d a 和d f 可用游标卡尺直接测出,如图3-1 所示。 (2)齿轮为奇数时:d a 和d f 须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如图3-2 所示。先量出齿轮安装孔直径D,然后分别量出孔壁到某一齿顶的距离H1,和孔壁到某一 齿根的距离H2,同一数值在不同位置测量3 次,求出算数平均值。

机械原理实验三 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实验报告 2015 ~2016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实验名称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学院 班级 学号姓名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评定成绩指导老师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教务处编

实验三齿轮范成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齿廓的基本原理,观察齿廓形成的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廓产生根切现象、原因及避免根切的方法,建立变位齿轮概 念; 二、实验设备 1、齿轮范成仪; 2、范成齿廓的齿轮毛坯的图纸; 3、自备圆规、铅笔、三角板、橡皮擦及小刀等文具。 三、实验要求 1、每人绘制标准齿轮的齿廓图一张; 2、要求至少有两个以上完整的齿廓曲线; 四、原理及方法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毛坯,毛坯和刀具之间仍然保持固定速比的传动,它们的对滚运动如同一对互相啮合的齿轮的运动,同时刀具还沿毛坯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加工所得到的齿轮的齿廓曲线就是刀具的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的齿廓曲线,则包络线亦必为渐开线。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毛坯与刀具之间的形成过程。 为了保证毛坯与齿条刀具的固定速比的传动,也就要求毛坯的(即转动的齿轮圆盘)分度圆与齿条刀具的节线相切、齿条刀具的移动速度与毛坯分度圆的圆周速度相等。在齿条刀具上并标有范成标准齿轮时两条对“零”的刻度线。 切制标准齿轮时,应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与齿轮毛坯的分度圆相切,即齿条刀具准确对“零”刻度线,这就可以利用范成仪来加工一个标准齿轮的图形。

齿轮加工示意图 切制变位齿轮时,应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向前或向后平行移动一段距离xm(x为变位系数、m为加工齿轮时刀具的模数)。即齿条刀具的刀顶线与变位齿轮毛坯的齿根圆相切并留下铅笔所画的位置。这样可以加工一个变位齿轮的图形。 刀具的齿顶线若超出极限啮合点N1时齿廓的齿根部位产生了根切,齿根已切好的渐开线齿廓被切去一部分,这种现象就称为根切现象。为了避免根切现象,使齿条刀具的分度线(中线)向后(远离齿轮毛坯中心)平行移动一段距离xm,使刀具的齿顶线不超出极限啮合点N1就可以,作一个正变位齿轮的范成实验。取移距值要适宜,当移距值超过一定极限时,齿顶会变尖。(一般齿顶圆的齿厚应保证在0.25m~0.4m)。 齿轮不产生根切的最小变位系数的计算公式: x min=(z min -z)h a *∕z min .。 所以,只需将齿条刀具平行向齿轮毛坯齿顶部移动距离不小于x min m,这样加工出来的变位齿轮可避免根切现象。 五、实验步骤 1.根据已知的刀具基本参数a、m、h a *、C* 和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计算出被加工的标准齿轮的齿数、基园、齿根圆及齿顶圆的直径。 2.拧下范成仪齿轮上的压板,将毛坯图纸的中心与范成仪的中心重合,然后将压板拧紧。 3.调节刀具的中线,使与被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相切(或调节刀具的齿顶线,使与毛坯的齿根圆相切),此时,刀具处在切制标准齿轮的位置上。

渐开线齿轮全参数测量(实验)

实验四渐开线齿轮参数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进一步熟悉齿轮的各部分尺寸、参数关系及渐开线的性质。 二、实验预习的容 1、渐开线的形成及特性; 2、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基本参数和尺寸计算。 三、实验设备和工具 1、被测齿轮; 2、游标卡尺; 3、计算器。 四、原理和方法 本实验要测定和计算的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模数m、分度圆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h*、径向间隙系数c*、和变位系数x等。 1、确定模数m(或径节D p)和压力角α 要确定m和α,首先应测出基圆齿距p b,因渐开线的法线切于基圆,故由图4-1可知,基圆切线与齿廓垂直。因此,用游标卡尺跨过k个齿,测的齿廓间的公法线距离为w k毫米,再跨过k+1个齿,测的齿廓间的公法线距离为w k+1毫米。为保证卡尺的两个卡爪与齿廓的渐开线部分相切,跨齿数k应根据被测齿轮的齿数参考表4-1决定。 表4-1 齿数与跨齿数的对应关系 Z 12~18 19~27 28~36 37~45 46~54 55~63 64~72 73~81 K 2 3 4 5 6 7 8 9 图4-1齿轮参数测定原理 由渐开线的性质可知,齿廓间的公法线AB与所对应的基圆上圆弧ab长度相

等,因此得 (1)k b b w k p s =-+ 同理 1k b b w kp s +=+ 消去b s ,则基圆齿距为 1b k k p w w +=- 根据所测得的基圆齿距p b ,查表4—4可得出相应的m (或D p )和α。 因为cos b p m πα=,且式中m 和α都已标准化,所以可查出其相应的的模数m 和压力角α。 2、确定变位系数x 要确定齿轮是标准齿轮还是变位齿轮,就要确定齿轮的变位系数,因此,应按测得的数据代入下列公式计算出基圆齿厚b s 1111 ()(1)b k b k k k k k s w kp w k w w kw k w ++++=-=--=-- 得到b s 后,则可利用基圆齿厚公式推导出变位系数x ,因为, 2cos (2)2cos 2(2)cos cos 2 b b b b b r s s r inv r r m s xmtg r inv r s xtg m mz inv ααπαααπ αααα= +=++=++ 由此 cos 22b s zinv m x tg π α αα --= 式中 inv tg ααα=-,α为弧度。 3、确定齿顶高系数h *a 和径向间隙系数c * 当被测齿轮的齿数为偶数时,可用卡尺直接测得齿顶圆直径d a 及齿根圆直径d f 。如果被测齿轮齿数为奇数时,则应先测量出齿轮轴孔直径d 孔,然后再测量孔到齿顶的距离H 顶和轴孔到齿根的距离H 根。如图4-2所示,可得: 图4-2单齿数测量方法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参数测定与分析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参数测定与分析 7.1 实验目的 1. 掌握运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 通过测量和计算,熟练掌握齿轮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渐开线性质。 7.2 实验设备和工具 1. 一对齿轮(齿数为奇数和偶数的各一个); 2. 游标卡尺(游标读数值不大于0.05mm ); 3. 渐开线函数表、计算工具(学生自备)。 7.3 实验原理和方法 单个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 、模数m 、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 a h 、顶隙系数* c 、变位系数x ;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基本参数有:啮合角α'、中心距a 。 本实验用游标卡尺来测量轮齿,并通过计算得出一对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其原理如下: 1. 确定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 图7.1 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计算如下:如图7.1所示,若卡尺跨n 个齿,其公法线长度为 b b n s p n l +-=)1( 同理,若卡尺跨1+n 个齿,其公法线长度则应为 b b n s np l +=+1 所以 b n n p l l =-+1 (7.1) 又因απαcos cos m p p b == 所以 απc o s b p m = (7.2) 式中b p 为齿轮基圆齿距,它由测量得到的公法线长度n l 和1+n l 代入式(7.1)求得。α可能是 15,也 可能是 20,故分别用 15和 20代入式(7.2)算出模数,取模数最接近标准值的一组m 和α,即为所求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 为了使卡尺的两个卡脚能保证与齿廓的渐开线部分相切,所需的跨齿数n 按下式计算

实验二 齿轮范成原理

实验二 齿轮范成原理 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原理,观察齿廓形成的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的原因、现象和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设备及工具 1.齿轮范成仪 2.工具:剪刀 3.自带工具:圆规、三角尺、铅笔(HB )、橡皮、裁好外径263mm 内径48mm 圆形图纸一张。 三、原理和方法 1.原理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相互啮合时,齿轮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轮齿的。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他们仍能保持固定的角速比转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切制得到的齿轮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位置的包络线。今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也必为渐开线。由于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所以在实验中用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其记录在纸上,这样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齿轮范成的过程。 2.齿轮范成仪(图3-1) 圆盘1绕底座5的轴线回转。纵拖板2与齿轮圆盘3做纯滚动。 图3-1 齿轮范成仪示意图 1.圆盘 2.齿条纵拖板 3.齿轮分度圆 4.齿条刀具 5.底座 6.螺钉 7.压环 8.调节螺钉 圆盘与纵拖板为齿轮齿条传动。因此两者之间为无滑动的纯滚动。圆盘上放纸相当于轮坯。齿条刀具由两个螺钉8与纵拖板相联接,可以使齿条刀具的中心线移近或远离轮坯的中心。如果当刀具4上的刻度对准“0”时,即齿条刀具的中心线对准机床节线并与分度圆相切时,为切制标准齿轮时刀具的位置;当刀具的中心线远离轮坯中心,即使中线以上的任一分度线与机床节线对准并与轮坯分度圆相切作纯滚动时,为切制正变位齿轮时刀具的位置;反之则为切制负变位齿轮时的位置。 3.齿轮范成仪参数 刀具:m=20mm; =20°;h a *=1;c*=0.25 轮坯:分度圆直径d=200mm ,故齿数z=d/m=10 四、实验内容 绘制:1.标准齿轮(根切齿轮) 2.修正齿轮(正变位齿轮) 五、实验步骤 1.预备工作 1)计算:根据下面公式及上面规定的参数算出标准齿轮及正变位齿轮的d,d a ,d f 变位齿轮参数计 齿条中线 机床节线

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

渐开线齿轮范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 2、通过观察渐开线齿轮的轮廓曲线具体形成过程,了解齿轮的根切现象及避免 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与正负变位齿轮齿形变化的异同点。 二、实验仪器及工具 1、齿轮范成仪。 2、铅笔、圆规、三角板、剪刀等(自备)。 3、300X300mm2的厚图纸两张。 三、齿轮范成法原理 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或齿轮齿条)互相啮合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刀具和轮坯在机床链作用下保持定传动比传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相互啮合传动一样,刀具作径向进给运动的同时,还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切出的齿廓就是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若用渐开线作刀具的齿廓,可以证明其所包络出的齿廓必为渐开线。今用齿条渐开线(基园半径为无限大时渐开线为一倾斜直线)齿廓加工齿轮,那么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就是渐开线,即加工出的齿廓为渐开线齿廓。因为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形成包络轮齿的过程,所以通过齿轮范成仪来表现这一过程,用铅笔将刀刃的各个位置描绘在轮坯纸上,这样就能清楚地观察到轮齿范成的过程。 四、齿轮范成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简介 齿轮仪所用的刀具模型为齿条插刀,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图2-1 渐开线齿廓范成仪 圆盘1代表工作台,其上安装齿轮毛坯,它可绕轴心O旋转(通过旋转小齿轮3),工作台下面d=Φ238mm齿轮2与齿条4啮合,齿条4(即刀架)可在机架5上沿导轨移动,使工作台1相对刀架4在Φ240mm的圆上做无滑动的纯滚动,

也就是说,该范成仪只能加工分度圆是Φ238mm的齿轮。齿条刀6可安装在相对轮坯的不同位置,如齿条刀6安装在其中线与轮坯的分度圆相切的位置,可切制出标准渐开线齿轮;若齿条刀6的中线与轮坯的分度圆不相切,而移动了一定距离(其移距xm可在刀架4的刻度上直接读出),则可按移动距离的方向和大小,切制出各种正变位或负变位齿轮。本范成仪备有的齿条刀,其参数为:m=14mm ; α=20?(用于加工Z=17的齿轮) 齿条刀中线上下的齿高均为1.25mm,齿条刀齿顶的0.25mm不是直线而是圆弧,用来切制被切齿轮齿根部的齿廓过渡圆弧。 五、实验步骤 1、切制m=14mm,Z=17的三种齿轮: (1)根据所用范成仪的模数m和分度圆直径d求出被切齿轮的齿数Z,并计算出其齿顶圆直径d a,齿根圆直径d f和基圆直径d b; (2)在一张厚图纸上,分别以d a,d f,d和d b为直径画出四个同心圆,并将图纸剪成直径比da大3mm的圆形; (3)把m=14mm,Z=17的轮坯图纸标准齿轮那一部分,压紧在工作台上(注意同心),刀架4上安装m=20mm的齿条刀6,调整齿条刀6的中线与 轮坯的分度圆相切。(此时,齿条刀6上的刻线标记对准刀架4上刻度 标尺的0位置),推动刀架4到左右端位置,都要保证刀具中线与分度 圆相切,这样刀具才安装正确了。然后将刀架4放到左边(或右边) 的极限位置,开始用削尖的铅笔没齿条刀6 齿廓,在图纸上画下刀具 齿廓在轮坯上的投影线,然后通过旋转小齿轮3,带动工作台连同轮 坯转过一个小角度,同时向右(或左)轻轻推动刀架4,使其移一个 很小的相应距离(约2-3mm),再用铅笔绘出齿条刀6齿廓在轮坯上的 投影。继续重复上述工作,直到齿条刀6移动到了另一端极限位置, 齿条刀6齿廓在各个位置的投影线包络出来的就是标准渐开线齿轮的 齿廓。 (4)把轮坯图纸正变位齿轮那一部分压紧在工作台上,把齿条刀6从1)位置退(远离轮坯中心O)一段距离; 移距xm=(+0.5)*14mm=+7mm,按照1)的相同方法绘制出的包络线 就是变位系数为+0.5的正变位齿轮的齿廓。 (5)把轮坯图纸负变位齿轮那一部分压紧在工作台上,把齿条刀6从1)位置退(靠近轮坯中心O)一段距离; 移距xm=(-0.5)*14mm=-7mm,按照1)的相同方法绘制出的包络线 就是变位系数为-0.5的正变位齿轮的齿廓。 2、根据齿条刀m=14mm,被加工齿轮Z=17,变位系数分别为0,+0.5,-0.5的情 况,计算齿轮各参数,填入实验报告表中,并将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3、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模拟加工的齿轮进行对照,加深对范成原理及变位齿轮加 工和异同的理解。 六、实验报告内容要求 1、齿轮范成仪基本给定参数; 2、计算数据与实验结果分析; 3、思考题 (1)加工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时,啮合线的位置及啮合角的大小是否有变

实验7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参数测定与分析

实验7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参数测定与分析 7.1 实验目的 1. 掌握运用游标卡尺测定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的方法; 2. 通过测量和计算,熟练掌握齿轮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渐开线性质。 7.2 实验设备和工具 1. 一对齿轮(齿数为奇数和偶数的各一个); 2. 游标卡尺(游标读数值不大于0.05mm ); 3. 渐开线函数表、计算工具(学生自备)。 7.3 实验原理和方法 单个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有:齿数z 、模数m 、压力角α、齿顶高系数* a h 、顶隙系数* c 、变位系数x ;一对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啮合的基本参数有:啮合角α'、中心距a 。 本实验用游标卡尺来测量轮齿,并通过计算得出一对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其原理如下: 1. 确定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 图7.1 齿轮公法线长度的测量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的计算如下:如图7.1所示,若卡尺跨n 个齿,其公法线长度为 b b n s p n l +-=)1( 同理,若卡尺跨1+n 个齿,其公法线长度则应为 b b n s np l +=+1 所以 b n n p l l =-+1 (7.1) 又因απαcos cos m p p b == 所以 απc o s b p m = (7.2) 式中b p 为齿轮基圆齿距,它由测量得到的公法线长度n l 和1+n l 代入式(7.1)求得。α可能是 15,也 可能是 20,故分别用 15和 20代入式(7.2)算出模数,取模数最接近标准值的一组m 和α,即为所求齿轮的模数和压力角。 为了使卡尺的两个卡脚能保证与齿廓的渐开线部分相切,所需的跨齿数n 按下式计算

心得体会 机械原理直齿圆柱齿轮实验心得体会

机械原理直齿圆柱齿轮实验心得体会 机械原理直齿圆柱齿轮实验心得体会 《机械原理》实验班级 姓名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学号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运用构件及其运动副联接常用符号和机械中常用机构的简图符号,正确绘制出机构运动简图;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意义; 3.熟练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学会判断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 二、实验内容: 机构运动简图是用国家标准规定的简单符号和线条代表运动副和构件,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机构的运动尺寸,绘制出的表示机构的简明图形。不严格按比例绘制的简图称为机构示意图。在分析研究现有机械和构思设计新机械时都需要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因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方法。 1.绘制三个机构的运动简图,测绘对象:1)油泵――摆杆式油泵、摆块式油泵;2)冲床――滚子式、滑块式;3)插齿机――从曲柄开始到插齿刀;4)牛头刨床――从小齿轮开始画起。其中,1、2必做,3、4选其一。对于油泵,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尺寸测量,然后按比例画出其机构简图;对其余机构则绘出机构示意图。2.计算所画机构的自由度,判断其能否成为机构? 3.在东6D座参观常用机构的电动模型,观察各机构的运动。

三、实验步骤: 1.分析机械的组成情况和运动情况:确定机械是由多少个构件组成?哪个是原动件和机架?哪部分是执行构件和传动部分? 2.沿着运动传递路线,分析两构件间相对运动的性质,以确定运动副的类型和数目;3.适当地选择运动简图的视图平面; 4.选择适当比例尺,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在原动件上标出代表其转动方向的箭头,并从原动件起,按传动路线标出各构件的编号(1、2、3、······)和运动副的代号(A、B、C、······)。5.绘制完机构运动简图和计算其自由度后,由指导教师签字认可,方可离去。 四、注意事项: 1.上课时自带直尺、橡皮、铅笔和画草图用的白纸。 2.课堂上只要求画出各机构简图的草图,草图应画在自带的白纸上。 五、实验报告: 1.直接将报告填写在后面作业纸上。2.将课堂上所绘制的各机构简图的草图,按机械制图的要求画出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或机构示 意图。 3.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列出公式,并写明其活动构件数、各级运动副的数目。4.说明机构是否具有确定运动?为什么? 5.将有教师签字的草图附在实验报告后一同按时交上。 六、思考题: 1.在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哪些事项?2.机构运动简图与机构示意图的区别?

齿轮范成实验

实验渐开线齿轮齿廓范成原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用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观察渐开线齿轮齿廓曲线的形成过程。 2.了解渐开线齿轮齿廓的根切现象和用径向变位避免根切的方法。 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与变位齿轮齿形的异同。 二、实验仪器和工具 (1)齿轮展成仪。 (2)钢直尺、圆规、剪刀。 (3)铅笔、三角板、绘图纸。 三、实验原理 由齿轮啮合原理可知:一对渐开线齿轮(或齿轮和齿条)啮合传动时,两轮的齿廓曲线互为包络线。范成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加工齿轮的。用范成法加工齿轮时,其中一轮为形同齿轮或齿条的刀具,另一轮为待加工齿轮的轮坯。刀具与轮坯都安装在机床上,在机床传动链的作用下,刀具与轮坯按齿数比作定传动比的回转运动,与一对齿轮(它们的齿数分别与刀具和待加工齿轮的齿数相同)的啮合传动完全相同。在对滚中刀具齿廓曲线的包络线就是待加工齿轮的齿廓曲线。与此同时,刀具还一面作径向进给运动(直至全齿高),另一面沿轮坯的轴线作切削运动,这样刀具的刀刃就可切削出待加工齿轮的齿廓。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包络出齿轮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实验来表现这一过程。在实验中所用的齿轮范成仪相当于用齿条型刀具加工齿轮的机床,待加工齿轮的纸坯与刀具模型都安装在范成仪上,由范成仪来保证刀具与轮坯的对滚运动(待加工齿轮的分度圆线速度与刀具的移动速度相等)。对于在对滚中的刀具与轮坯的各个对应位置,依次用铅笔在纸上描绘出刀具的刀刃廓线,每次所描下的刀刃廓线相当于齿坯在该位置被刀刃所切去的部分。这样我们就能清楚地观察到刀刃廓线逐渐包络出待加工齿轮的渐开线齿廓,形成轮齿切削加工的全过程。

四、齿轮范成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简介 实验所用的范成仪有两种规格,它们的结构原理相同。范成仪结构如图1所示,由机座1,扇形盘2,旋钮3,齿条刀4,溜板5,螺母6等组成。机座上 有两孔为O 1和O 2 ;扇形盘可绕轴心(大扇绕O 1 ,小扇O 2 )转动,扇形盘上装有扇 形齿轮,溜板上装有齿条,它与扇形齿轮相啮合,在扇形齿轮的分度圆与溜板齿条的节线(分度线)上该有数字,移动溜板时可看到它们一一对应,即表示齿轮的分度圆与齿条的节线(分度线)作纯滚动。把一个分度圆直径与扇形齿轮的分度圆直径相等的待加工齿轮的纸坯固联在扇形盘上,把齿条型刀具固联在溜板上,随着扇形齿轮与溜板齿条的啮合传动,轮坯的分度圆与齿条型刀具的某条节线作纯滚动。旋钮3是用来固联纸坯,螺母6可把齿条刀具固联在溜板上,松开螺母后可调整刀具与轮坯的相对位置。如果齿条刀具的中线与轮坯的分度圆相切(此时刀具的标线与溜板两侧标尺的“O”线对齐),范成出标准齿轮的齿廓。如果改变齿条刀具与轮坯的相对位置,即刀具的中线与轮坯的分度圆不相切,有一段距离(距离xm值可在溜板两侧的标尺上直接读出),则可按移距变位值的大小及方向分别范成出正变位齿轮或负变位齿轮。 图1 齿轮范成仪 1-图纸托盘;2-齿条刀具;3-机架;4-溜板;5-锁紧螺母;6-调节螺钉; 7-钢丝;8-定位销;9-压板;10-锁紧螺母;11-半圆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