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得失与启示

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得失与启示
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得失与启示

20世纪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得失与启示

李申申

摘要:20世纪美国中小学的两次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借鉴价值。在处理儿童心理与学科逻辑结构、功利性目标课程与超功利性目标课程、现代化教学技术与传统方法手段、活动课程与班级授课等的关系时,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把握好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度”,在传统、现实和未来之间架起坚固的桥梁。同时,尽力使广大一线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意图,并掌握有关操作性层面的艺术和技术。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得失启示

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未、止于50年代中期和始自1955年的美国基础教育的两次课程改革,均是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的。但两次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和产生的后果却迥然不同,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思索。

第一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为稳定动荡的社会秩序。这次课程改革以现代教育派,主要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课程观为基础而展开。改革的突出特点主要有四个。其一,强调教育应使人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综合运用知识,以应付眼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二,适应不同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在中学阶段,既为升学又为就业作准备。强调教材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出发,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来组织,而不应按逻辑的次序进行组织。其三,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主要途径,不是书本和教师的讲授,而是他们感兴趣的、相互合作的社会活动,学生在其中取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培养合作精神、服务态度和宗教信仰等,主张开设“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其四,开设共同必修课与选修课。

这次课改对于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训练熟练技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劳动和各种活动求取直接经验等方面,有不小的作用。但是,由于它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取消了学业成绩的严格标准,抛掉了纪律,学生无法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致使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日趋低下。这次课改遭到美国不同派别教育家、科学家的谴责。

于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又开始了第二次课程改革,60年代达到高潮。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对美国冲击极大,美国为了扩张经济、军事势力,独霸世界,就开始注意改革大学的科学技术教育。从1955年起,政府、基金会、大学一齐出动,又着手改革中小学理科课程。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其中规定:增拨科学教育经费,重点改进各级学校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称“新三艺”)的教学。此次课程改革基本上是以新传统教育派,主要是美国的要素主义派的课程理论为指导。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其一,强调学校必须给学生以人类基本知识的要素(或称民族文化传统的要素),学校的课程必须由人类知识的精华所组成,保持“全民族基本文化的共同要素”在教材中的地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掌握它。其二,强调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概念化的思维能力,注意基本概念的形成。其三,要求在学习上必须下艰苦的功夫,强调真正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带有强制性的努力中形成的。其四,增加必修科目,减少选修科目;增加学术科目,减少实用的、生活的科目。总的说来,第二次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进步的、正确的,有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有利于科技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对于美国,这次课程改革对它摆脱二次大战后教育严重落后的局面,培养人才,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次改革后的一些教材,分量过多,难度过大,只适用于少数尖子生的需要,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产生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新编教材仅反映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和专家的观点,不符合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违反了教学必须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规律。有

的教育家在总结这个问题时指出,教材改革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的结合。同时,这次改革由于过分增加了课程的抽象理论知识比重,而忽视了应用知识和基本知识的训练,产生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因此,20世纪60年代未,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来,注重实用的思想又在增长。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尤其是美国,鉴于学校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已低于“卫星冲击”之前,学生缺乏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学校课程浅薄,分数贬值,管理混乱,纪律松弛,犯罪率日升,公众对学校的信任降到了最低水平等状况,同时在与“盟邦”日本和联邦德国的经济竞争中接二连三地失败,超级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于是政界、企业界、教育界强烈呼吁,要求“恢复基础”,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60年代编写的新教材重新被许多学校选用,选修课被大大缩减,纪律又被严格执行,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术性课程。到1978年,有40个州制定了“最低限度能力标准”,规定了学生升级和毕业时至少应达到的标准。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从观念到操作层面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及其实验应有所启示。

首先,要多一些辩证思维,少一些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征、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以及教育本身产生的诸多问题,都要求我们以开阔的、辩证的、高屋建瓴的眼光去看待,去解决。在教材的编排上,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矛盾,是首当其冲的问题。须知,二者是课程的两级,而两极相通,是自然界的规律,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是教学中应慎重处理的问题,把二者截然分开,单一强调任何一方,都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偏失。关键在于如何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恰当地把握二者的比例,以及知识的表达方式。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设置及其教材编写问题,实际上说到底也就是如何把握儿童心理与知识的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美国的两次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方面走向了不同的极端。近代欧美教育学界的“主内派”(遵循儿童自然本性,激发内在活力)和“主外派(传授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知识)之争,也是基于对这一关系的不同认识。我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笔者认为,这是慎重的、较为妥当的。关键问题是,在实际的实施中,要把握好“度”。小学的课程以综合为主,但也应顾及知识的准确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将直观的、感性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以推崇学生直接经验而著称的杜威就曾指出,恰当的教材,一方面重视儿童的经验,另一方面又不允许“经验和行动的自由涌流”,而是把个人经验“引向将来和范围更加广阔、更有控制的兴趣和目的”。“组织对于个性的原则绝不是敌对的”。“正因为传统教育是按老规矩办事,一切计划和程序都是从过去因袭下来,却不能说,进步教育就是毫无计划的临时杂凑。”高中课程虽以分科为主,注重学科的逻辑结构,但也须加强理科之间、文科之间,以及文、理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融,形成知识的互补、知识创新的宽厚根基。

在课程设置上,功利性目标与超功利性目标如何达到契合,是能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大问题。此处功利性目标是指,为适应科技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人的生存需求,培养服务性人才所要达到的目标;超功利性目标是指,超乎人的生存(尤其是物理生存)需求之上的,陶冶、完善人性,形成健全人格,使其坚持人之为人的根本所要达到的目标。为实现这两种目标所设置的课程才构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近年来的现实状况往往是,学校更重视能看到直接利益和效益的功利性目标课程,尤其是那些与升学率密切相关的课程。由此所造就的人才的单一性、片面性、纯工具性的缺陷,也愈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引起了人们的不断反思。欧美诸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强调课程设置要能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并使其具有适应时代的灵敏性。即使是功利性质很强的科学教育,也不再仅仅注意使学生接受现成的答案和了解其工具性效用,而是更强调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努力了解科学发展史,即了解科学家那些激动人心的发现的过程、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不屈不挠探寻的毅

力,以及科学发明产生的时代背景等。正是这些精神方面的和人文方面的内容,恰恰与自然科学本身密不可分,甚至血肉相连。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整体优化,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随着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网络之外。因此,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作为紧迫的任务而提上了日程。这意味着,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致力于学习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更要善于指导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把握自我,使其不仅有娴熟的操作技能,而且更有着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这是克服功能性文盲弊端的强有力的途径。

其次,应当千方百计使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真正理解课程改革的意图,并能准确掌握课程改革的操作性层面的技术。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最终看教学。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理解与配合,课程改革走偏方向或者流于形式是在所难免的。美国中小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课程改革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杜威经验论思想所致。实际上,杜威决没有放任、纵容儿童之意,他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杜威指出:“这种对儿童期和青年期的敬重,并不为教师开辟一条容易而悠闲的道路,却立刻对教师的时间、思想和生活提出巨大的要求。”对这种高水平的要求,当时的一般中小学教师实在难以达到,结果他的实验学校留给人的印象是:为了给个人完全的自由,它们是而且必然是‘儿童中心的’,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或不重视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这就曲解甚至误解了杜威的本意。因此,决不可低估乃至忽视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当网络时代来临,学生可以通过更宽广的渠道获取知识,而不再成为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授知识溪流的小槽时,教师的作用依然是不可替代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不过,网络时代对教师的水平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应当有所转换。

有鉴于此,这里提出几条促使广大教师提高课程改革意识和自觉性,更好地理解改革措施和娴熟掌握具体方法的思路,以供参考:

1.配合课程改革政策的出台,大面积地组织教师短期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可多种多样:国家统一举办的远距离电视讲座、各地区举办的不同形式的讲座及培训班等。在大面积培训的基础上造就一批骨干教师,形成课程改革的核心力量。当代欧美诸国,如法国等,在每次大的教育教学改革政策出台后,都要组织全国教师参加培训,以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意图。我国在这方面已有成功的举措,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2.倾听教师的声音,理解他们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困惑、迷茫及难处,同他们展开深入的讨论。广大的一线教师是课程改革政策的落实者、直接体验者,应该说他们对课程改革政策的意见和建议有相当大的现实针对性,须耐心倾听这些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合理的成分,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修正已有的政策与方案。同时,对他们在课程改革中的困惑、迷茫及难处应给以充分理解,和他们共同探讨,以便对问题的认识迈向新的台阶。

3.召开地区性的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有关人士等各方参加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交流会或问题讨论会,以求得家长、社会人士对新课程改革实验的认同和支持,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并促使教师与家长、社会各方的沟通。

《课程·教材·教法》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国外家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应该教给孩子的就是学会做人,具备了正直,善良,勇敢,坚毅,宽容,自信的品质和乐观,开朗,平易,独立,豁达的性格,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外的家庭教育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但这一点却往往被中国的家长们忽视,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国外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成人成才。 一、西方人对于孩子成名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孩子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生

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为使孩子学习成绩好,将来“光宗耀祖”,学习之外的事情家长都不让孩子干,似乎学习好就是万能的,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顾。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家长几乎把孩子的一切都包了下来,做饭、洗衣服、打扫、攒钱供孩子读大学、出国、结婚、养儿育女等。尽管我们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幸福,而这样的家庭教育既不可能令孩子成才,也难以让孩子得到幸福,因为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二、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书香门第家庭教育的启示

在中国社会,书香门第是一个非常奇特的文化景观,这些家族依靠自己家庭教育的力量,连续几代甚至几十代为社会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较为著名的有古代的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刘向、刘歆父子,班彪、班固、班昭一家,蔡邕、蔡文姬父女,曹操、曹丕、曹植“三曹”,颜之推、颜师古祖孙,王通、王勃祖孙,杜审言、杜甫祖孙,杜佑、杜牧祖孙,苏洵、苏轼、苏辙“三苏”……近现代有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钱钟书家族,俞平伯家族,冯友兰家族,梁启超家族,傅雷、傅聪父子,汤用彤、汤一介父子,杨武之、杨振宁父子等。 书香门第教育成功的秘密究竟在哪里?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从中应该得到什么启示呢? 人们常用这样两句诗来形容这些书香门第:“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书香门第始终把读书做人作为家族的传统、家族的表征,并把这条规则代代相传。正是因为有了“特殊家庭环境”的熏陶,书香门第出来的孩子才会变得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气质高雅、行为得体,成就惊人。具体来说,书香门第是怎样培养下一代的文化素养、精神气质、济世情怀和安身立命的智慧呢?我们以几个著名的家庭为例: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除了自身取得的成就之外,他还通过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使九个儿女各有所成。他的教育秘诀就在于对孩子进行深厚的人文底蕴熏陶。几个孩子渐渐长大后,为了充实子女们的国学、史学知识,梁启超聘请

他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学生谢国桢来做家庭教师,在家中办起了补课学习组,课堂就设在饮冰室的书斋里,课程包括:国学方面:从《论语》、《左传》开始,至《古文观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诗,由老师选定重点诵读,有的还要背诵。史学方面:从古代至清末,由老师重点讲解学习。书法方面:每天临摹隶书碑帖拓片,写大楷二三张。每周有半天休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兄妹几人国学、史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经典并不意味着就要培养国学家,而是为了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有着深刻的认识。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当他把梁思成送到美国读书的时候,他专门告诫梁思成:“要分出点光阴学习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科目,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科学用来做事,人文用来修身,直到今天,梁启超的见解依然对人们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也是在良好的家教下,打开了智慧之门。他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虽然杨振宁很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数学天赋,父亲却并不急着让他专攻理科,而是有条不紊地让儿子接受了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在杨振宁很小的时候就背下了很多古诗,背下了大量的经典。除了杨振宁自己学习,杨武之还专门请雷海崇教授的得意门生丁则良对杨振宁进行正规的“涉古教育”──读古书,受古训。杨振宁读初中的所有假期都由丁则良带他背诵、讲解《孟子》等儒家经典和历史知识,在中学时代,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oc

美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电影是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综合艺术。说到电影的起源,如果你问一位美国人,他会告诉你是爱迪生;如果你问法国人他则会告诉你是卢米埃尔兄弟。其实两个答案都没有错,但世界上较为公认的则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 美国的电影可追述到1893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这个可以看作美国电影的开始,随后美国电影开始了飞速的发展。19世界末到二十世纪初,美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中下层居民的急剧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当1905年镍币影院的出现和迅速普及,美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时代。随后当黄金时代的结束美国电影转入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同时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的黄金时代,喜剧片、歌舞片、西部片、爱情片、强盗片等,每一种类型电影占据一块电影市场,吸引一批观众,异彩纷呈的好莱坞电影世界征服了全世界的电影观众 中国电影相比则逊于美国电影的发展。自电影由欧洲传入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放映的电影大部分是外国片。1905年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民族电影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中国的民族电影是在引进的西方的电影技术、意识形态、艺术手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而这其中美国电影无论从思想还是电影拍摄技术及内容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1949年中国电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一项之前,美国好莱坞电影完全占据着中国电影市场。上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受好莱坞浪漫爱情片影响,出现了一系列才子佳人的电影,虽然数目众多,但其类型和内容完全照搬好莱坞电影,没有形成自己的类型模式。建国后,电影成为宣传党的政策的工具,这一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让人耳熟能详的战争片、反特片等影片,但仍不是纯粹中国类型的电影。 西部片是好莱坞最成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这给中国影片极大影

论美国崛起的原因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崛起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对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之争的思考 自从资本主义降生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之争始终是各国不同政治经济派别分歧的重要成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国可能从主张自由贸易转向贸易保护,也可能从贸易保护转向自由贸易。一般来,在国际经济危机时期,贸易保护的声音往往抬头;而在繁荣时期,自由贸易又容易成为潮流。对于强国来说,自由贸易是占领弱国市场,打败弱国企业的旗帜;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不仅如此,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场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也许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仍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仍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禁运催生了美国制造业1781年10月,英军将领康沃利斯于约克敦投降。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但是独立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带来繁荣和发展。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1]。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2]。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3]。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4]。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处: 中国的儿童教育,表扬与批评为惯用的教育手段,教师喜欢采用横向比较法,如利用小红笔、小红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励孩子,看谁表现好。当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时常常采取表扬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样的方式。美国教师则不同,一般对孩子不表扬也不批评,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了你的孩子会刺激其他的孩子,他们注重儿童自身的纵向发展而避免对儿童进行相互比较。 稳重听话与活泼好动 中国人在评价孩子的性情时,“稳重听话”是一大优点,“听话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学校教育强调秩序井然,用各种规章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美国人喜欢孩子富有孩子气,小学和幼儿园的课堂上允许孩子随便说话,甚至相互打闹,美国人总觉得中国孩子在课堂上太死板,没有生气。 强调自制与突出自主 中国教师总是鼓励孩子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专门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养儿童的恒心、耐心,他们多强调儿童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发展,多引导儿童逐步学会适应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国教师常常鼓励孩子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从事多项活动,以期培养孩子的灵活性、创造性,多注重儿童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多鼓励儿童自由且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肯定结果与重视过程 中国人重结果与技能的掌握;无论学习什么,为求学深学透,无论干什么,力求完美无缺。美国人重过程与能力的增减,他们注重孩子的参与意识,孩子们自由选择的机会多,教师还极力鼓励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创造,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概括地说,中国人力图使儿童发现社会存在,创造环境使儿童学会怎样长大成人,儿童是被动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帮助指导下成长。美国人力图使儿童能真正作为孩子,儿童是主动的,富有创造的,自我实现是儿童自身的自然与发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条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培养的竞争。我们知道,人才培养的首要阵地是家庭,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的竞争是父母育儿能力的竞争。所以,世界各国在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节。虽

浅谈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浅谈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白泥中学陈琪 [论文摘要]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来自个体内在的多种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其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和家庭的渊源。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家训的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任性刚直”、“好勇崇俭”、“气太强”等,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启迪和促进现代家庭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论文关键词]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现代教育引言: 曾国藩作为一代鸿儒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道德文章、为官治军可谓卓绝一世,特别是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后世所传颂。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教育其兄弟子侄志存高远,不断读书学习知识以明事理,讲礼仪知荣辱,协调处理好多方面关系等等.这些思想充分融合了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也充分体现他对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等等。反思现代家庭教育,越来越趋于功利化、实用化,忽视道德教育和伦理教育,使教育的内容出现了偏差,致使人性冷淡。此外,除骄戒傲和自克自省,自立自强。

对于现代家庭教育出现的过分溺爱、重智轻德等教育误区,曾国藩教化伦理思想无疑是一种可以借鉴的宝贵的思想资源。 正文: 一、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之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影响 曾国藩自幼好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从其求学历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曾国藩获取传统文化之精深,接触面之广博,实属罕见。曾国藩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对“三大显学”钻研极深。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墨家的勤劳节约之学,都深深地濡染并引导着曾国藩的人生,并进而成为曾国藩家训思想的重要精神养料,影响着他对家人的训教,“儒墨道”之思想在其家训中得到灵活的运用。曾国藩毕生信守儒学,信奉孔孟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对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推崇备至的。可以说,曾国藩早期所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为其家庭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曾氏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习惯的继承 一个人生活生长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曾国藩出身于耕读世家,深受高祖、曾祖及父亲的

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

美国崛起中的种种因素对我国现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借鉴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认为美国崛起对中国启示如下: 1、美国强调依法治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我们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全面的经济建设,这需要有强大的法律保障,为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依法治国,有利于社会的安宁和稳定,亦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氛 2走的都是先经济后政治的路线,美国在经济领先世界半个多世纪后才扛起世界领袖的大旗,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 0 年的发展虽然拥有可观的整体经济实力,而且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仍然抱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着眼于国内的建设,并且认为自己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我要求作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决不能因为个别经济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就沾沾自喜甚至狂妄自大 3、不断调整适合国情的国策与政策,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国策,发展经济,增强实力。社会制度、外交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都是影响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应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既增强信心和机遇意识,充分把握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也要提高忧患意识,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美国重视科技、人才和教育。美国第一次把专利权写进了宪法,用国家根本大法来保护发明创造,这大大的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正是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国家崛起的必要条件。美国善于吸收人才,有着一系列的人才保障制度。美国的崛起,人才不可谓不关键。教育是国家之根本,是百年大计,是人才和科技的摇篮。中国现在的教育水平不可谓高,中西部的教育依然很落后,要想振兴中西部,振兴中华,教育必须先行,国家必须得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也是所有历史性大国崛起的宝贵经验。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分析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要: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与教育分不开,而教育有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本文中,主要对中美家庭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最后从中得出一些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美国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相当熟悉。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多很大,父母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在现代社会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越来越多,怎样的家庭教育才是对孩子成长最我们必须了解的,中美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比较分析两者对于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将有促进作用。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1、中美家庭教育的特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具有三个特点:注重平等意识、注重培养独立意识和吃苦精神、注重培养创造能力。我国家庭教育也有三个显著特点:生活上包办代替、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学习成绩、教育观念上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2、中美家庭教育目的比较 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人。所以,美国家庭十分注重孩子从小的锻炼,充分且最大限度地挖掘孩子的积极成分,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能力。 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找到好工作,一生都很顺利的度过。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在生活上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在学习上特别注重孩子的成绩,但是学习之外的方面都很少考虑。 3、中美家庭教育内容比较 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很丰富,他们注重孩子在体力、认知、语音、社会性、情感上获得和谐发展。为了实现这些教育内容,美国的家长让孩子多开展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力,对孩子的各种感官加以训练以发展孩子的认知,他们还十分注重开拓孩子的交往、审美视野和孩子的学习兴趣。在社会性方面美国家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的启示

家庭教育成功案例的启示 .在美国,有两个家族都已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前康乃狄克州德高望重的著名哲学家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1位副总统、1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竞没有一人被关、被捕、被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年纽约州的马克斯?菜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棍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们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这两个家族的八代发家史,告诉我们家庭是子女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等的形成。我们特别要探讨的是:成功的家庭教育给予人们的启示。 注重教子做人。中国传统家教的精华是注重教子做人。中国历代关于家教的家规、家训、家范无一不把教子做人作为重点内容;历史上的慈父良母也无一不是在教子做人方面为世人称颂。 北宋中期包拯针对当时社会腐败的状况,特别重视后代的品德教育。他晚年请石匠将他立下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在犯赃滥者,不得入归本这家,亡死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刻在碑上,将碑镶立于堂屋的东壁,令子孙时时观瞻,严格奉行。 唐太宗晚年预感余日无多,便认真总结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作《帝范》十二篇,传授给太子李治。他对李治说:“修身之法,治国之道都说在这本书里,我死时不用再作其他遗言了。”太宗还告诫说:“要建立一个国家,成功是很艰难的,破败却很容易;要保持一个稳固的帝位则更难,而要失去它

美国页岩气开发情况的分析

美国页岩气开发情况的分析 美国页岩气的快速发展为世人瞩目,对美国乃至全球的能源格局形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此我们进行介绍,以期对我国页岩气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它与煤层气、致密砂岩气一起,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三大品种。相对常规天然气而言,页岩气实际上是原生原储的天然气贫矿。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常规天然气好比是“大金娃娃”,页岩气相对富集的地质块体不过是“甜点”。就是这种贫矿,十年前美国的开采还微不足道,而现在已占美国天然气开采总量的约1/4,一场页岩气开发热潮正在美国上演。而且,页岩气的开发也在深刻影响着美国的能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美国页岩气开发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页岩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国家,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1821年。但是,页岩致密低渗的特点导致页岩气开采难度大、成本高,在本世纪以前,页岩气大规模开发并不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随着水平井技术和水力压裂技术的成熟,开采成本大幅下降,页岩气的商业化开发具备了可行性。 近年来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发展速度惊人。2004年,美国页岩气井仅有2900口,2005年不过3400口,2007年暴增 至41726口,到2009年,页岩气生产井数达到了98590口。而且,这种增长势头还在继续保持,2011年仅新建页岩油气井数就达到了10173口。 美国页岩气的大开发,提高了美国能源自给水平,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降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美国石油进口从2005年占石油总消费量的60%下降到2012年的42%,净进口量从1300多万桶/天降至800万桶/天。而且,美国60年来首次成为炼油产品出口国,美国在2009年已经超越俄罗斯成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国际能源署在2012年11月份发布一份十分乐观的预测:在2017年将超过沙特成为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到2035年美国将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美国页岩气开发热潮出现的原因 北美大陆页岩气储量丰富。2013年,由美国能源信息署组织的研究团队对世界41个国家、137个页岩气沉积盆地进 行了全球页岩气评估。结果显示,全球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06.68万亿立方米,与常规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相当。其中,北美洲页岩气资源最为丰富,占全球总量的23.4%。按照国家分布情况,美国页岩气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8.8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四。

美国能源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能源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作者:王志勇] 2012年以来美国“能源独立”成为世界能源领域最热门的话题,页岩气开发的成功,带来了一场全球性的能源革命。对于美国而言,页岩气的大规模开采将有助其走出金融危机阴影,成为经济复苏的强劲动力。对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利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如何发挥好价格等市场手段来有效地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如何更好地推进新能源的发展等都是我们迫切需要理清的问题。 以页岩气开发为标志的美国能源革命的影响 近10年来,美国在页岩气领域的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据估计其页岩气资源总储量约为187.5万亿立方米,技术可开发量超过24万亿立方米,预计到2030年美国40%以上的能源将来自页岩气。同时,美国开始用新技术开采原来已经关闭的内陆和沿海油气田。从其国内来讲,不仅改变了能源供应结构,促使全国油气进口预期不断降低,对外依存度有望降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且由于页岩气价格仅相当于目前传统燃气的1/3,大大刺激了传统能源的替代应用,如在交通行业中增加压缩天然气替代石油,发电行业中增加天然气替代煤炭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页岩气大规模开发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对控制地下水污染的要求很高,因此必须因地制宜,不可能完全复制美国的开发模式。 我国能源供应面临的挑战 首先,一次能源储量不容乐观,对外依存度逐步加大。据估算,到2010年年底我国常规能源剩余可采储量为1600亿吨标准煤(经济可开

发),其中原煤59.8%,水能36.5%,原油3.4%。按照2010年的实际产量,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的保证年限只有几十年。同时,近几年我国加大了利用国外能源的力度,2012年煤炭进口2.9亿吨,而石油进口2.7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58%,由于世界政治局势变化的复杂性,能源安全面临很大的挑战。 其次,能源结构不尽合理,清洁能源比例偏低。我国的煤炭是以发电和直接燃烧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8.8%,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世界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核电、水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偏低,我国水能资源是仅次于煤炭资源的第二大能源,但很大比重是小水电,存在靠天吃饭的局面。2012年全国核电总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分别是1250万千瓦和982亿千瓦时,仅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 1.1%和总发电量的2%,与世界发达国家核电装机容量平均水平17%相比,我国核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风能和太阳能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尚小,且其间歇性的特点使其难以承担主要负荷。 再次,能源利用率偏低,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我国终端能源利用率较发达国家偏低,目前,我国总能源效率为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能源利用率的低下直接导致了单位GDP能耗的畸高,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2亿吨标准煤,意味着我国“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年均增长速度不得超出4.24%,相较于“十一五”6.6%的能源消费实际增长率,须降低2.3个百分点,环境保护和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

关于当代世界电影的断想 ——美国电影工业与中国电影产业有人说中国电影业起码要落后美国100年,还有人说起码200年,但是我想重要的并不是我们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远,我根本不明白你们花这些时间建立一个贴吧让大家争论我们到底差美国多少的意义在哪里。太多人在一味的感叹我们电影业的落后,或者是不屑美国的电影商业化,但不管如何,想要这口气我们就要搞清楚,我们怎么样可以用我们的优点,还有我们可以从他们那借鉴的启示,来超越他们。 美国电影工业之所以能称之为“工业”,作为全球电影产业链最完整、电影投资获利最多的国家,美国电影产业的制作、发行、放映和后电影衍生市场的开发均相当成熟。美国电影是世界电影产业的核心力量,这几乎已为人公认,而美国电影的核心则在好莱坞,“好莱坞模式”涵盖了电影的投资、生产、发行、放映及其后产品开发的各个相关环节和领域,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电影产业运作模式。没错,我们的市场是有在改变,我们中也是有很多人认识到了应该像美国借鉴。由于市场经济,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到利益的驱动,纷纷去拍赚钱片,这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你带来什么益处。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失去了商业和观众,我们要借鉴的是可以借鉴和该借鉴的。 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则是美国电影产业下游的“后电影市场”环节,即电视、网络等播映渠道的版权收入和与电影相关的广告、音像、软件、旅游、娱乐、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电影后续产品的收益,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系列,就是“后电影市场”获得极大成功的例子。而中国的电影业我想最多也只能称得上是个“产业”,当然这也是和中国的电影版权产业不够成熟有关了,盗版和山寨如此泛滥,更妄谈是工业化了。周星驰的《长江七号》是有发展自己的周边产品,他本人在参加国内某之名综艺节目时也亲自身背“七仔”书包,但是我想大家购买的还是路边小店里山寨的“七仔”吧,而其他的例如盗版碟片的问题就更不用提了。

美国EIA页岩气报告

What is shale gas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Page 1 of 6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717425.html,/energy_in_brief/article/about_shale_gas.cfm ? All Energy in Brief Articles
Energy in Brief What is shale gas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Last Updated: December 5, 2012 Shale gas refers to natural gas that is trapped within shale formations. Shales are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that can be rich sources of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combination of horizontal drilling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has allowed access to large volumes of shale gas that were previously uneconomical to produce. The production of natural gas from shale formations has rejuvenated the natural gas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Does the U.S. Have Abundant Shale Gas Resources?
Of the natural gas consume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1, about 95% was produced domestically; thus, the supply of natural gas is not as dependent on foreign producers as is the supply of crude oil, and the delivery system is less subject to interruption. The availability of large quantities of shale gas should enable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sume a predominantly domestic supply of gas for many years and produce more natural gas than it consumes. Th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s Annual Energy Outlook 2013 Early Release projects U.S. natural gas production to increase from 23.0 trillion cubic feet in 2011 to 33.1 trillion cubic feet in 2040, a 44% increase. Almost all of this increase in domestic natural gas production is due to projected growth in shale gas production, which grows from 7.8 trillion cubic feet in 2011 to 16.7 trillion cubic feet in 2040.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717425.html,/energy_in_brief/article/about_shale_gas.cfm
1/15/2013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

1937-1945 《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 这段时期的总体时代背景是风云变幻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展至顶峰,中国爆发全面抗战;而国际局势上,1941年末的珍珠港偷袭事件将美国也卷入了波及已广的二战当中。中美双方关系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这一点非常直观地体现在了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的形象塑造上。 首先从1937年改编自赛珍珠同名小说的《大地》谈起。 影片塑造了一个贫穷中国农民的形象,即主人公王龙。前期他与女仆身份的阿兰结婚,辛勤耕作养家糊口,并经历了灾荒。后期王龙偶然致富,不仅纳妾而且懒散享乐,后在阿兰的规劝下及时醒悟,休掉小妾重归土地。这个中国人形象展现了美国对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以地为根的历史特点的普遍认知。当然,美国此时仍是以一个发达资本主义的帝国侵略者的形象高高在上地俯视积贫积弱的古老农业国——中国。 1940年,《傅满洲之鼓》上映。

傅满洲是一个系列电影。受19世纪末以来的排华运动的影响,傅满洲博士开始活跃在美国影坛上。他被塑造成拥有尖下巴、八字胡、细长眼的奸诈邪恶的形象,总是幽闭在黑暗世界中,精通各种酷刑和毒药,策划种种邪恶勾当。他集当时西方人对东方华人所有最恶劣的想象于一身。这部电影表明,至1940年,美国对中国的态度还如以往停留在鄙夷、敌视的阶段,并深受“黄祸”说法的影响。与傅满洲电影同期,好莱坞还有另外一个经典的华人形象,那就是神探陈查理。 陈查理是警察局警长,他温和、机智,顺从于白人,除了口头禅“子曰”和浓重的口音,很少提及中国。他代表了白人心目中对华人的理想期待,当然也代表了美国作为侵略者企图使中国屈服顺从的政治态度。

1944年,又一好莱坞电影《龙种》上映。首先从电影名称我们便可感受到一丝不寻常:美国对中国人的意志形象与精神信仰:龙,予以了承认。这根本上源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正式加入二战,并与中国同成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一员。中美处在共同立场上,且中国抗日的成果即是对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在此背景之下,美对中的态度也转向友好与亲近。 该部影片塑造了一位坚强果敢的革命抗战女英雄:小玉。她是新女性,爱读书、思想进步,拉着丈夫参加革命,并成为了一名女民兵。她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甚至为了和男人一起抗日,而不惜让自己的孩子流产。从该形象的塑造上可看出,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从以往长期的屈服、弱小的“东亚病夫”转变为了敢于抗争、顽强勇敢的将士。 (图片见下) 至此,从中抗战爆发到1945年二战结束的这个阶段中,中国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便完成了一个合乎历史与时代背景的大转变。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论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及启示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美国的领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地域十分辽阔,面积大约为整个欧洲的3/4,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占有着北美大陆最富庶的心脏地带;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不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农业区,其土地属于最肥沃和最高产的土地之列,可耕地约占总面积的2/5。与加拿大共有的五大湖泊所蓄淡水约占世界淡水总量一半。除此之外,它还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能源矿源,其中:锡占世界总储藏量的40%,铜、银锌各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6%,金占世界总量的10%,烟煤、无烟煤占世界总量的20%左右等等,此外还有数量十分可观的石油和天然气。所以,美国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一点为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和环境基础。美国地理环境优越性还在于它良好的地缘政治。由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海洋的保护,美国本土避免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损伤,反而还利用战争的机会聚敛财富;而美国南北都是弱国,没有邻国的威胁,不必担心遭受外国军队的入侵。享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国自然成为了美洲的领袖,更成为世界的霸主。 美国在其崛起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安全环境和国际条件。东西两岸的两洋隔绝使美国可免于卷入欧亚大陆的战争和冲突,美国周边不存在强国作为邻国,南北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弱于美国,广大的西部边疆成为转移东部社会矛盾的安全阀。从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为美国在20世纪快速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 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从各方面崛起的,绝不是单个方面的崛起就能实现一个国家的崛起,而是多个方面同时进行的。美国也不例外,为便于比较清楚的考察20世纪美国崛起的历程,所以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方面来分别梳理。 (一)经济崛起历程 在现代,与一国实力关系最密切的要素是它的工业生产[2]。20世纪美国在经济领域的崛起首先是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开始的,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值94.98亿美元,英国则是42.63亿美元,第三位德国为33.57亿美元,分别居于世界第二和第三

家庭教育的启示论文

家庭教育的启示论文 1.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 我们很多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又不懂得学习和提高,教育观念落后,不懂得教育方法和教育规律,又不注意借鉴他人经验,一味要求孩子,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不懂孩子的心理,缺乏和孩子的沟通,导致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孩子任性、厌学、自私、缺乏良好习惯等,可以说和家长的教育方法密不可分。另外,有很多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人把一切都包办了,舍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这样的孩子经不起一点挫折,缺乏自立自强意识,实践能力特差。有些小孩子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不会尊重别人,缺乏一般的礼仪。所以才有了大学生寄脏衣服回家让妈妈洗的不良结果。这种过分的溺爱迷失了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有些家庭,父母不和,家长向孩子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孩子成了他们倾泻情绪的对象,加上社会发展带来的离婚率的日趋上升,单亲家庭增多,这样的家庭孩子得不到健全的父爱或母爱,这对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另外,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

“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就尤为凸显。这些孩子的代养人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普遍低下,还有少数代养人几乎是文盲,让他们担负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这对“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3.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脱节,不能形成合力。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而我国的教育重学校而轻家庭和社会,很多时候,社会教育的影响力远远被忽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一上学,那么孩子的教育就纯粹是学校的事情,跟家庭没有什么关系。孩子学习没有跟上,是老师的责任,学生道德水平低下,也归咎于学校道德教育有问题,平时很少和老师沟通。学校方面,虽然有时候也请老师去听课,开家长会,参观学校等,但是并没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好的衔接起来,社会教育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甚少,不能形成合力,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1.重视对孩子的自立教育和自强教育。 日本家庭都要求孩子做家务,以锻炼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出去旅游时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得背一个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经常有日本家长让孩子背着

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

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 - - 如果要在世界上评选“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的东西,美国电影即使无缘夺冠,名次至少也不会掉出三甲。在这个星球上,好莱坞的产品同时扮演了两种角色,它既是不同肤色、种族和信仰的人群的娱乐对象,又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庞大载体。因此,在选择这30部“中国人不得不看的美国电影”时,我们的目光,首先聚焦于“美国”,其次关注的才是“电影”。 美国电影与美国精神 今年早些时候,在美国电影协会(A FI)评选的“美国片十大英雄”中,1962年的影片《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律师阿提克斯·芬奇名列榜首。可以想象,在这个集合了慈父、好公民和反种族歧视斗士等多种身份的角色身上,普通的美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心目中若干最一般也最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守则:勇敢、乐观、正直、坦诚……但是,在这些人类普遍遵循的道德准则背后,美国精神中另有一种独特的东西存在,这就是执着到近乎顽固的独立。 大概是移民国家的特色———在政权和宗教之外保持一种人格上的自足与自尊,始终被美国人视为民族精神的核心。表现在电影里,便是以《正午》中的退休警长和《巴顿将军》里的铁血统帅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孤胆英雄”。在这些影片中,他们往往同时承担着来自敌人、上司和同僚的压力,最后凭个人的智慧与血勇,在逆境中杀出一条路来。在《关山飞渡》、《杀无赦》等西部片中,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尤其是后者的结尾,男主角以自己的一身杀气,震住了整整一队荷枪实弹的警察,从容而去,实在是酷炫到了极点。 不过现实中毕竟不是每天都有子弹横飞,对独立的追求,表现在日常生活的领域,则是对个人奋斗和经济成功的肯定,这便是美国人津津乐道的“企业家精神”。美国影片中的富人阔佬,固然有卓别林《城市之光》中那样的宵小之徒,但也有不少像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和《富贵浮云》中那样善良、开明、满怀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的人物。这在对金钱和市场持怀疑主义的欧洲人看来,往往难以理解。例如,乔治·萨杜尔就曾经在他的《世界电影史》中评论如下: “它们证明亿万富豪都是一些天真、可爱的疯子,他们放荡的生活并不妨碍他们从事善行或有益于人类的事情。卡普拉的喜剧对好莱坞的老板洛克菲勒家族或摩根家族所表示的尊敬,和过去宫廷弄臣对君主的尊敬,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这些近乎斥骂的句子,其实从反面证明了弗兰克·卡普拉对观众口味的把握之准。他的影片,可以说是对传统意义上的“美国精神”的最好诠释。在《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一片中,卡普拉把镜头对准了国会山、林肯纪念堂和刻有《葛底斯堡演讲》的石碑,将这些象征着美国价值观中最崇高部分的事物,与现实政治中的污浊和腐败进行了对比,然后通过正直、单纯的青年议员史密斯以及一群孩子的力量重新拨乱反正。二战中,在卡普拉为美国陆军部制作的纪录片《我们为何而战》中,他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石碑等镜头再次出现,用以为“美国精神”大唱颂歌。该片后来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 -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 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 XXXXXX XX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系 别 学生学号

【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 一、中国的现状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大国崛起——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