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柏拉图的理念论

解读柏拉图的理念论
解读柏拉图的理念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7692430.html,

解读柏拉图的理念论

作者:宋玉荃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9期

摘要: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在继承、融合前人学说

的基础上,提出了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种特征,并在其本源论上、认识论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理念论;柏拉图;意义

一、理念论提出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战乱连年,政权更迭

公元前431-前404年,在希腊国土上发生了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是一场雅典与斯巴达争夺希腊世界霸权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主政体被废除,建立了以柏拉图亲戚为首的“三十僭主”政权。始初,柏拉图对认为新政权将以正义取代不正义,但新政权的暴力镇压手段扩大到一般雅典市民,使柏拉图对这个实质上的寡头政权失望至极。民主政权复辟后,起初,柏拉图也曾抱有期望,但当这个政权以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处死苏格拉底后,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的极度不满。

“柏拉图恰好在这场战争中出生、长大,步入少年和青年时代;尤其当他接近‘而立之年’时又亲眼目睹了雅典城内民主派与贵族派相互角逐、彼此厮杀的场面,这些对他的思想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1] 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使柏拉图产生了类似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他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

(二)思想背景:吸取融合,各取所长

在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希腊早期各个哲学流派的思想交相辉映,一定程度上来看,他的理念论正是对于希腊早期哲学理论的一种综合。

一方面,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的理念论在不少方面都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子。苏格拉底认为,分清什么是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是提高人本身内心境界的首要条件。那么,什么是真、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正义呢?他又说,具体的美德(真、善、美、正义等)是会因为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变化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才是美德的概念。也就是说,概念是事物永恒不变的共同本性,个别具体事物变动不居,只是概念的表现,在这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另一方面,柏拉图还从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吸取了数本原思想,即把数当作万物的原型,而万物则是原型的摹本,柏拉图通过融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浅谈柏拉图的理念论 摘要: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 家和思想家。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理念论”。文 章通过阐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和评价,探讨了其对 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 理念论; 思想体系 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 ,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其思想核心的理念论 ,因其开创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而获得了特殊地位 ,所以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两 千多年来的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注释 ,或归结为柏拉图主义。纵观柏拉图的理念论,虽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 一、理念论的提出背景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在苏格拉底看来,对你自己的认识 ,就是关于德性的知识。人之所以缺乏美德,是由于缺乏美德的知识 ,一个人 只有知道什么是善,才去做善;一切恶行都是由于人们不认识善才做 出的。苏格拉底认为,具体的美德是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不同的,必须找到共同的永恒的东西,这就美德的概念,它是美德的最真实 的东西。柏拉图一方面继承了苏格拉底关于心灵内在的思想,另一方 面又进一步把心灵内在原则、定义外在化 ,从而创立了理念论。 在当时的社会,柏拉图起初也对民主政权保有一定希望,但当这

个政权以“渎神和毒化青年”之罪处死苏格拉底后 ,引起柏拉图对民主政权极为不满与憎恨。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 ,他目睹这一切,便产生了寻求治国道路的志向。柏拉图把对现世的拯救落实到对人的心灵的拯救上。他认为,只要净化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心灵变得善良,社会就会安宁,国家就会治理好。在这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的驱使下 ,他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 二、理念论的主要内容 柏拉图的“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于是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在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和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辑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理念。所以,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

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

摘要: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最为典型,最为鲜明的理想主义信徒,其最为得意的“理想国”思想也便被赋予了自不待言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从“金银铜铁”代表不同的阶级到崇尚“哲学王”对城邦的统治,无一不流露出其思想体系里理想国的首领必然是一个智慧贤达的俊杰,是集超越凡人的美德、聪慧于一身的“精神贵族”,这便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贵族政治的体现,无论这一政治观点的可行性有多高,理想化程度有多深,这毕竟体现了古往今来公民社会的一个共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关键词:贵族政治;公民精神;启发 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80-03 一、“政治贵族”观点的历史社会合理性 柏拉图出身贵族,自幼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得幼年的柏拉图便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染指社会,而且师从名师的他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譬如他青年时代就结识了克拉底洛并熟悉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并对他影响终身[1],这在笔者看来为他后来崇尚贵族政治有莫大的关系,其本身的贵族出身所训养的立场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对平民力量的忽视,仅仅重视君主个人素养的政治主张上,认为只有只有哲学王依据他的理念论才能看出现实城邦的种种弊病,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柏拉图生活的希腊时期的文明应该可以称作“贵族文明”。希腊文明的前身是包括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米诺斯文明在内的爱琴文明。爱琴世界既吸收了埃及文化又吸收了两河流域的文化,更吸收了赫梯文化,兼容并蓄的希腊人加上他们自己的创造爱琴文明,使得他们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无人可望其项背。它既有繁荣的商贸业,又有能生产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业,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它的公民社会的萌芽发育十分健康,活泼的商业生产活动成为社会阶层间空间、社会地位不断流动的原动力,而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文化便利的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圈,这便为后来的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孕育制造了必要前提。 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城邦政治改革模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纷纷确立起了民主城邦制度。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城邦公民资格、城邦公民权利义务以及城邦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2]。曾经厚积的政治与哲学智慧纷纷生根发芽,一派欣欣向荣的政治图景。 虽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虽然雅典的民主令无数后人心醉神迷,虽然那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但对像柏拉图那样的思想者以及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政治是什么?是追求个人或者派别利益的舞台,还是一种通往幸福、和平的生活的途径? 这便如歌剧《骑士》中的一幕经典对话:“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3]这便可以反映雅典城邦政治的阴暗侧面,一些无知而卑鄙的权贵把持着政权,即使民主的光环再耀眼也难以掩盖这些污点,虽然这对那个已经走在世界政治史前列的时代有不恭的嫌疑,但是政治的斗争,最高地位的争夺有时所依赖的就是这类的攻讦诽谤。 所以柏拉图的“贵族政治”思想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柏拉图的思维领域里,“贵族”的含义既包括门第的也包括精神的,而且血统的高贵和智力的优异在他认为常常如影随形,

浅谈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目录 浅谈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2)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概述 (2) 二、两重世界的划分 (2) 三、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 (3) 四、灵魂转向 (5) 五、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浅谈柏拉图的“洞穴比喻” [摘要]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借助“洞穴比喻”,象征性地说明了两个世界的划分问题,论述了灵魂转向的必要性,并系统地阐述了理念论的丰富内涵。“洞穴比喻”是柏拉图对理念论的深化和总结,它代表了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西方哲学的真正开端,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比喻、理念 一、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概述 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描述的是一群囚徒世代被铁链锁在洞穴里,不能回头或环顾,只能直视眼前墙壁上的场景,他们只能看到由身后的火堆影射到眼前墙壁上晃动着的影子,但他们不知道造成这些影像的原因,久而久之,他们就把这些影像看成是真实的事物。有一天其中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转身回头发现了造成洞壁上影子的原因,才明白他们看到的影子只不过是幻影而已。他再往洞口走,发现了洞外广阔的天地和丰富多彩的事物,但由于太阳光太强烈了,使他的眼睛感到痛苦难受。他一开始只能看阴影和水里的倒影,慢慢适应后才可以看清周围的事物,最终才可以回过头来看太阳,并发现这是他看见其他事物的原因。这个比喻的喻体有:洞穴、太阳、火光、囚徒、走动的人。它们分别喻指:可见世界(政治生活社会)、最高的理念(善的理念)、历史性的传统(习俗、约定、常识、主流的价值标准)、普通民众(认为哲学之路是无意义的)、政治文化精英(比民众强,但也没走出洞穴)。这个比喻反映着认识的两个阶段:人们通过感觉感知到的事物和通过超出于感觉能力之外的纯粹观念能力所知觉到的理念。 二、两重世界的划分 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比喻,柏拉图完成了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即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将世界二重化,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

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着许多问题

?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着许多问题:理念与事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理念如何分有或是摹仿理念?自然万物可感而不可知,理念可知而不可感,我们怎样认识理念??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批判理念论的不是别人而是柏拉图自己,而且他的自我批评毫不客气,就连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评实际上也没有超过柏拉图。古人在讨论问题时,注重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当自己原有理论体系无法解决问题时,他们毫不讳言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只要有必要,他们毫不犹豫抛开原有的体系,去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哲学是什么?-- 解决问题。可是后来有的哲学家则略有不同,当他们营造起一套体系之后,其很重要的工作任务是如何维护自己的体系。 ?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以"少年苏格拉底"代表他自己的理念论,以巴门尼德为批评者,深入探讨了理念论所面临的问题。 ?前期:理念与具体事物,两者不可分,同时又认为,具体事物是流变不定的,只有理念是永恒不变的;人们不禁要问:载负理念的事物生生灭灭,理念何以能独立自存? ?中期:柏拉图把理念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组成了一个独立王国—理念世界或可知世界,剩下的那些纯物质的部分则组成现象(理念的影像)世界或可见世界。比如:“日喻”“线喻”“洞穴之喻”;“模仿说”—先有扇之理后有扇之器。 ?后期:是不是所有具体事物都有理念? ?第一,关于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柏拉图的理念论具有浓厚的价值含义,所以虽然按理念论所说,每类事物都有一个同名理念作为存在的根据,但是对树、火、人等自然物是否存在理念的问题,他却犹疑不决,感到没有把握;对头发、污泥、秽物等低下事物,他虽然认为如果有这类理念实在太荒谬了,但如果要否定它们也有困难,因为这样一来,势必将否认任何事物都因理念而存在的理论前提。于是,柏拉图对这个引起他不安的问题采取了回避的态度,"恐怕陷入无底的谬说泥坑中而殄灭"。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形而上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宇宙万物的根据或本质是"真",而"真"与"善"和"美"应该有共通之处,至少"真"不应该是"不善"或"恶",所以人们才会陷人疑惑之中:如果宇宙万物具有统一的根据或本质,难道说善与恶都来源于同一个根据?就基督教来说,如果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这个世界上怎么可能还存在着恶?显然,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我们不能只承认善的理念,而不承认恶的理念。 ?第二,关于理念被分有问题。 ?事物分有理念而存在,这是柏拉图坚定不移的信念。 ?至于怎样分有,却是一个难题。柏拉图承认,事物对同名理念的分有只能有两种方式,或者是分有整个的理念,或者是分有理念的一部分,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困难。 因为理念的首要特性是单一完整性,而事物则是多数的。如果每个事物都分有一个整体的理念,那么有许多事物就需要有许多个理念。这就与理念论的基本原则,即多数同类的事物只能有一个同名的理念,发生了矛盾。如果事物分有理念的一部分,那同样破坏了理念的完整性,把同一理念肢解成很多部分了。例如,如果大的事物分有"大的理念"的一部分,因为部分小于整体,它分有的便是小而不是大了。如果相等的事物分有"相等的理念",由于部分小于相等自身,它所分有的便不是相等了。 如果小的事物分有"小的理念"的部分,因为整体大于部分,那么"小的理念"相应于小的事物,就是大而不是小了。既然只能有两种分有方式,而这两种方式都难成立,

论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

论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 前言:在整个西方哲学史的理论框架中,柏拉图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就曾对此明确表述:“公正的说,关于西方哲学最令人信服的特征就是一系列对于柏拉图思想的注脚。在哲学领域内,没有一个问题不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一些观点。” 1 这无疑是对柏拉图地位的巨大肯定,而奠定他如此重要地位的,正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理论——即作为本体论又作为认识论的“理念论”。作为本体论的“理念论”,将我们面前的世界永远的划分为了永恒真实的“理念世界”以及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致使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在对两个世界的弥合中龃龉前行;而作为认识论的“理念论”,则为我们提供了本质直观的认识方法,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留下了争斗的永恒焦点(尽管经验主义也会潜在的伴随着理念论的影响),哪怕是现代西方哲学也无法躲避“理念论”所投下的倒影。可以这样说,“理念论”所提出的问题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史发展的方向,在其后的诸多哲学家中,要么赞同柏拉图,要么反对柏拉图,但无论如何,柏拉图都是西方哲学史上无法绕开的人物。 一、作为本体论的理念论及其影响 “理念论”作为本体论可以说是一种理念实在论。在柏拉图看来,人的认识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见,一类不可见”2,前者为可感的具体事物,后者则是理念。理念是具体事物的本质,是可感事物的依据与原型,是永恒的、单一的、绝对的存在;而可感事物则是暂时的、多样的、流变的存在,是对理念的分有与摹仿。个别事物分有什么样的理念,就具有什么样的性质,但却永远不如理念完满。例如,桌子的理念是一张完美的桌子原型,它只能存在理念世界,而匠人所制造的所有的桌子都只不过是“用他们的眼睛注视着它们的类型”,然后制造出来3,这不过是对桌子理念的分有。万物皆有其“理念”,这些理念才是最真实、最完满的存在,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立于可感的现象世界之上的、本体的理念世界,由此我们面前的世界被划分为了两个不同的层次:作为本体的“理念世界”与作为其摹本的“现象世界”。这种对于两个世界的划分在洞穴比喻和日喻说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论述。这个划分正式将哲学的方向指向了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而可感的现象世界则成为了不那么真实的摹本,两个世界从此分裂,如何连接两个世界,重新建立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则成为今后整个哲学史中最重要的问题。 近代的每一位哲学家几乎都在对柏拉图二分世界的困境做出回应,可以说,整个近代哲学,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在为跨越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做出努力。笛卡尔虽然坚持心物二元论,却企图通过一个小小的松果腺连接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斯宾诺莎则是将精神和物质化为实体的两种属性,具体的分殊化为实体的样式,通过属性二元论将两个世界合而为一;莱布尼茨是将世界的本源追溯到彼此孤立却内在一致的“单子”上,希望通过前定和谐解释两个世界的关系。经验论方面,洛克也是个彻底的二元论者,在对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做出区分过后,洛克也对世界进行了二重化的划分,可感对象的属性是可感的现象,而实体则是属性背后的根源,是只知其存不知其为何物的、不变的、永恒的超验存在。为解决洛克的问题,后来者在两个世界中进一步做出选择,要么物体是所有性质的集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知识扬弃解读

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知识扬弃 [摘要]本文分别论述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知识论,以及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知识论的批判和继承。[关键词]柏拉图苏格拉底知识论 一、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和演变古希腊哲学是指公元前6~公元5世纪出现在希腊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小亚细亚西部、意大利南部的哲学学说。又称古希腊罗马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早期自然哲学时期。致力于探讨万物的本原和宇宙的演化问题。寻求多中之一,提出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间题,探究世界的本原。(二)中期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时期。 (三)晚期希腊化和罗马哲学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Creat,前336一前323年在位)于前334年发起东侵,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不久瓦解为托勒密、马其顿、塞琉西等王国,直到前30年最后被罗马帝国征服,这段时间属于希腊化时期。以上三个时期中,人本主义和系统哲学时期,是在公元前5世纪,雅典成为古希腊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出现了一批以教授演说的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被称为智者。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来,“人”成为研究的中心。智者的著名代表是普罗泰戈拉。为了反对传统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制度和思想,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著名命题,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但他的思想也导致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这种相对主义思想发展到极端,产生了智者高尔吉亚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智者的思想在政治上虽然起过进步作用,但却是古希腊哲学最初的带有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哲学。苏格拉底反对智者的相对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他要为各种伦理道德范畴寻求普遍的定义。他反对用灌输知识的方法教育青年,主张用论辩诘难、找出对方论证中的矛盾的方法,启发人们自觉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辩证法”一词的最早来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有大量著作流传至今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他们的体系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中是最早的,也是少有的。柏拉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种种变动的、有生灭的具体事物,只是现象,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的“理念”。理念是具体事物的原因和目的,它在具体事物之外,并且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人对理念的知识是先验的,只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觉就可“回忆”起来。柏拉图在后期的对话篇中对前期的思想作了一些修正,他看到了理念这一普遍的范畴并不是绝对单一的,而是存在普遍联系的,这一看法有较多的辩证法思想。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但是他批评了他的老师。他把理念称为“形式”,把物质称为“质料”,认为事物是由形式与质料组合而成的;因此,形式并不是在事物之外独立存在的,它只在具体事物之中,和质料相互结合而存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亚里士多德还是第一个要将哲学和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哲学家,分别地研究了逻辑、伦理学、政治学、天文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各门学科,他是这些学科最早的建立者,是古代希腊最博学的学者。二、苏格拉底哲学及其知识论思想(一)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苏格拉底(Socrates,469—399BC),古希腊哲学家,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

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

三、理念论的功绩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理念论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开创了强调共相、追求普遍性和形而上者的哲学道路。追求世界的本源、共相、绝对、形而上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社会的哲学认识实践活动具有的基本表现形式,从柏拉图及其它许多古代思想家提出和强调共相问题以来,共相问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追求的问题其实质就是共相问题。 理念论发现和提出了个别与一般的矛盾现象,指出了个体事物可以被人感觉到,一般事物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揭示了同名可感事物是若干或许多、同名理念是一的客观事实,初步界定、区分和彰显了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创立了现象和理念的基本概念,对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理念论的缺陷 我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存在以下十个缺陷。 1、理念论仅仅发现和界定了普通名词表述的许多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而没有发现和界定专用名词表述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 我认为:理念是人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自然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具有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认识特征、作为个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依存在各种个体事物之中的实体自然事物。 人们用专用名词表述和界定一个可感个体事物时,常常不是指同一个可感个体事物,而是指具有前后相继关系的,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别的多个可感个体事物。 例如:人们用专用名词“太阳”表述和界定的可感事物,就不是指处在同一个时间段、处在同一个空间位置、具有完全相同亮度的同一个太阳,而是指具有前后相继关系的、处在不同时间段、处在不同空间位置、具有不同质量、具有不同亮度的许多个具有共性也有个性的太阳,是指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多个有差别的太阳。 客观事实告诉我们,不仅普通名词表述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同一个理念,而且专用名词表述的许多有差别的可感事物也共同具有同一个理念。 2、理念论仅仅发现和界定了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理念,而没有发现和界定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理念; 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同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是不同的,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仅仅存在于部分可感个体事物之中,只有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具有的理念才普遍存在于每一个可感个体事物之中,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所包含的内容和规定,多于全部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所包含的内容和规定。 例如:生命是部分可感个体事物具有的理念。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三)

西方哲学史·柏拉图的理念论(三) 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他从存在论和知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阐明了区分两个世界的理由。 在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关于两个世界的思想继承了巴门尼德两条道路的学说,不同之处在于他不是把感觉事物仅仅看作“非存在”,而是看作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因而对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哲学进行了某种综合。一方面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柏拉图认为感官所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生灭变化中,而生灭变化的事物既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存在,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是既有又无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东西,亦即我们所说的现象。另一方面与巴门尼德一样,柏拉图认识到在现象之中不可能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在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事物世界之外,一定存在着另一个稳定的、绝对的和永恒的世界作为它们的根据,否则一切都将失去存在,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这两个世界一个是可感的对象,一个是可知的对象。存在是知识的对象,不存在作为空无,是无知的对象,而介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事物则是意见的对

象。我们对于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感觉事物只能产生个别、偶然、相对的意见,唯有超越于感觉事物之上的真实的存在才是普遍、必然和绝对的知识的对象。既然意见与知识有别,它们各自的对象也一定是不同的。 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犹如可感的事物世界由太阳所主宰,可知的理念世界由“善”理念所统治。万物之所以有可见性,眼睛之所以有视力,都是因为有太阳。同理,理念之所以有可知性,心灵之所以有认识理念的能力,皆因善理念的存在。“给认识的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知识能力的实在,即是善的理念”,它是“知识和一切已知真理的原因”,比其它理念“具有更大的价值,更高的荣耀”。[5] “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二个不相等的部分,一部分相当于可见世界,另一部分相当于可知世界。然后按同一比例将各个部分再行划分,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另一部分比较模糊”。 [6]可见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

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理想国》读后感

论柏拉图的正义理念 ——《理想国》读后感 【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知识界的必读之书。他的哲学核心是其理念论,而他的政治观念的核心则是他的正义观。本文对《理想国》中讨论的几种正义观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剖析柏拉图的正义城邦的内涵,对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以善待友、以恶对敌就是正义以及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进行了有力的逻辑批判。本文认为,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设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亦有不足。【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理念; 众所周知,柏拉图是希腊古典文明的产儿。作为人类的优秀导师之一,他在思想领域的件数无疑是多方面的。他在其著作《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争议观点的批驳和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他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理想国”的政治思想和国家学说,并提出具体实施的措施。他认为,国家的最高目的是“正义”,也只有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柏拉图要树立自己的正义观,但正义观在当时被大众所屈解了:一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二是认为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就是正义;最重要的是当权派和智者派则推崇强权政治的正义观,说:“正义是为强者的利益服务的而不正义对一个人有好处、有利益。”在《理想国》的第1至第4卷中,柏拉图通过优雅和机智的对话,对当时流行的正义观念作了逐一的分析和反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柏拉图是如何驳倒当时流行的反正义的三种观点。 一、驳“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这个观点符合日常生活中的观念,但只是日常生活中某一情形下的正义行为,而不是正义的定义。因为如此定义正义,会造成有时是正义的,而有时是不正义的后果。 在柏拉图看来,正义就是美德的一种。美德指在人的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善良的道德本性。例如智慧、正义、自制、勇敢、友爱等等都是古希腊传统美德的内容。柏拉图借用苏格拉底的口去探寻这些美德的相对性。面对一个发了大财的富裕人士把正义定作是欠债还债时,苏格拉底揭示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苏:克法洛斯,你说的妙极了,不过讲到“正义”嘛,究竟正义是什么呢? 难道仅仅有话实说,有债照还就算正义吗?这样做会不会有时是正义的,而有时却不是正义的呢? 打个比方吧! 譬如说,你有一个朋友在头脑清楚的时候,曾经把武器交给你;假如后来他疯了,再跟你要回去;任何人都会说不能还给他。如果竟还给了他,那倒是不正义的了。把整个真实情况告诉他也是不正义的。 克:你说的对。 苏:这么看来,有话实说,拿了人家的东西照还这不是正义的定义。 在这里,苏格拉底使用的通过对话寻求普遍性的定义寻求真理的方法,就是古希腊最初意义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的特点是在问答中不断通过分析事实,进行推理来揭示对方的矛盾,使对方承认错误并不断按照自己的诱导方向去修正错误,从而启发对方去认识真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一种帮助别人分娩思想的过程。故而称这种方法为思想的助产术。这种方法不同于智者派人士一样企图简单的将对方驳倒,而是引导对方顺着自己的逻辑路子走向正确的方向。 苏格拉底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朋友的例子,有力的批判了有债照还是正义之举的

柏拉图理念论的积极影响

浅析柏拉图理念论的积极影响 我们都知道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大厦的基石,他从苏格拉底那里继承了关于概念的学说,即认为概念是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或共同本性,我们所生活的可感世界都是虚幻的,只有理念是独立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而一切个别事物只是摹仿理念这一原型而产生。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在学习过马哲思想,信奉唯物主义的我们看来会显得很“荒谬”,因为柏拉图口中的理念论它强调了理念思维是世界的本质,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概念,是彻彻底底的唯心主义。这与我们所熟知的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再有对事物的认知完全相悖。但是即使是这样,柏拉图的理念论对社会还是有很多积极影响。根据我的理解分为以下几点: 1、独尊理念思维,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谈到理念最先让我想到的就是类似于“教学理念”。“管理理念”等,这些都是实际操作的指导思想,为设计提供指导。而柏拉图也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质,是一切事物的源泉。虽然,我们都知道物质是第一性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切创造都需要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这种理性认识在把握事物本质过程中发挥的能动作用,极大的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理论来创新,从理论创新到各种各样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然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年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柏拉图的至善准则 在柏拉图的理念论中理念也是分等级的,具体事物的理念是最低级,如床、桌子、椅子等,数学或几何学的方、圆、大于、等于的范畴是较高的一级,艺术和道德如美、正义、勇敢是更高级的理念,而在所有理念之上的,最高的理念就是善。这里的善并非是像我们平时所理解的一种具体的道德,而是属于一种本体论、认识论的范畴。柏拉图认为善是一切真理的源泉,就像太阳使我们看到世上的万物一样,善使得我们能够洞察真实的世界。善是创造世界一切的力量,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成为指引一切的普遍原则。善的理念作为理念中的理念也是

柏拉图之理念论

对中期理念论的批评 高建华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2009级00904021 ) 内容摘要: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ide)原意“看到的东西”。在荷马和早期自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德謨克利特等人的著作中,这个词都指有型事物的“显相”“形状”等。他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可译为“理念”或“型相”。“理念”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译法强调它是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是普遍的真相。尽管这两个角度是相关互补的,我们仍能够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采用“理念”或“型相”的不同译法,以便突出柏拉图所要强调的意义。根据上述分析,理念或形象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主张理念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这是柏拉图学说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关键词:理念分有说摹仿说批评 1理念论之分有说和摹仿说介绍 柏拉图在区分两个区域,两种认识的同时,用“分有”说明个别事物与型相之间的隶属关系,用“摹仿”说明两者之间的相似关系。“分有”一词的意义由“部分”演变而来,表示“具有一部分”之义。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都具有这个型相的一部分,用他的话来说,每一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他在《斐多篇》中首先详细说明了“分有”的意义。他指出: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比如,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只能因为它分有了美的型相;同样,大的东西分有“大”,小的东西分有“小”······事物要分成两个,就必须分有“二”,要分成一个,就必须分有“一”。【1】不难理解,“分有”一开始是一个解释事物存在的原因的概念,柏拉图的解释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语言分析。“为什么美的东西存在”的问题被他转变为“为什么‘美’的概念适用于这个东西”答案显然是;这个东西具有“美”的概念的规定性。对于柏拉图来说,“美”的概念指示“美”的理念型相,因此,具有“美”的概念规定性的东西必然分有“美”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个别概念和它所归属的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达到等同的程度。一个东西分有了什么

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意义

论柏拉图理念论的意义 ——郭凤伟 摘要:柏拉图理念论直接继承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思想,是为实现其历史使命而创立的。理念论作为哲学与神学的交汇点,形式是神学的,所阐述的内容却并非都是消极的。本文重在阐述柏拉图理念论提出、理念的含义和理念论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意义。 关键字:柏拉图理念论理念 一.“理念论”思想的提出及“理念”的含义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多事之秋,公元前431 - 前404 年,在希腊国土上发生了持续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战争打破了希腊城邦原有秩序,使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化。战争结束后,“三十僭主”政权和民主政权先后执政。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让柏拉图感到失望和厌恶。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便产生了寻求“治国平天下”道路的志向。他企图“以德治国”,主张哲学家作统治者,改造社会,改造国家,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其理念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与完善、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作理念,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和eidos,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愿意是“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其意义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理念”既具有本质的意义,同时又有“种”和“类”的含义。按照柏拉图对理念的规定,理念最根本的特性是它的单一性和自我的同一性,即理念是一个自我完善的整体,所有的理念都是单一而等同的。既是一又同一。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许多事物有许多理念,由这些事物所构成的整体即理念世界。 二.理念论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柏拉图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念论开西方理性主义之先河,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以往人们把这一学说往往简单的归结为唯心主义先验论并予以否定,而对于其积极方面或者轻描淡写,或者根本不予承认。实际上,它除了有先验论、神秘主义等消极成分外,又有很多的合理因素,这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方面来阐释理念论的意义。 (一.)从认识论角度看理念论的意义

柏拉图的理念论

天府新论2008年06月 柏拉图的理念论 黄志新 黄小海 [摘要]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 理念,他的哲学亦因此而被称为 理念论。柏拉图在继承、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理念论。他坚信,存在着一个理念的世界。人有两种不同的认识能力亦有两类不同的认识对象,人们通过对可感事物或现象的认识而获得意见;人们通过对可知事物或本质的认识而获得真理。这样,柏拉图从区分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两类事物入手,形成了两个世界的观点。 [关键词]理念论;两个世界;可感世界;可知世界 [中图分类号]B502 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633(2008)06月-043-02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大厦的基石,柏拉图的理念论是正确理解柏拉图哲学的关键。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对希腊早期各种哲学流派进行融合的结果,核心的理念论更是对早期哲学理论的一种综合。他从苏拉拉底那里直接继承了关于概念的学说,即认为概念是事物永恒不变的本质或共同本性,个别具体事物只不过是概念的表现,可感事物既然是变动不居的,就无可捉摸,更不能为之定义。正是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他的理念论。 另一方面受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斯亚学派的影响。他从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吸取了关于数的唯心主义观点,即把数当作万物的始基、原型,而万物则是数的摹本,以及关于灵魂不死和转世的神秘主义观点,并从爱利亚学派那里吸取了反辩证法的 存在论和关于知识不能来自感觉的唯理主义观点。他也赞同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两条道路的区分,要求人们应将视线从变动纷繁的现象界转向永恒单一的本质,只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才是真理认识的对象。 总之,柏拉图在继承、融合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的 理念是从苏格拉底关于 是什么的定义而来,它的基本规定之一就是 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不过 理念并非单纯的抽象概念,而是超越于个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一,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于是就形成两个世界学说: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世界,其中的事物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我们对它们不能形成任何真理的知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凭借逻各斯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 定义,我们才能说有了确定的知识。而一切定义都不是指称个别事物的,而是指称这些事物的 理念的,因此只有理念才是确定不移、永恒不变的存在,尽管它们是看不见、而只能被(努斯)思想到的,但它们是唯一的真理。任何具体的东西都只有 分有了与它相应的理念,才能存在。但万物和自己的理念相比都是不完善的,它们都必须努力趋近于自己的理念,却永远也达不到,只能是理念的 摹本。这样,理念就既是万物的本体,又是万物的目的,同时还是万物的共相(种类)和模型。 由此可见,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 43 [作者单位]黄志新,黄小海,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1

柏拉图理念论及意义

理论广角 2014年7月(下) 231 柏拉图理念论及意义 刘晓 (中国政法大学,北京 00088) 摘要:柏拉图这位西方的“孔子”,对西方乃至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理念论是其全部思想体系的核心。文章通过阐述柏拉图其人、理念论的提出、理念论的内容、如何认识理念论以及对理念论的反思,最后对柏拉图的理念论做了简要评价,探讨了其对以后哲学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念论;意义 一、柏拉图其人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是古希腊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也是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曾到过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在哲学上建立了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公元前387年在阿加德米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二、“理念论”思想的提出及内容 柏拉图理念论是对其先师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在他之前,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意趣主要集中于对自然本原的探求上;自他开始,哲学从“一心向外”转向对内心境界的关注——“认识你自己”;从自然哲学转向道德哲学——“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是多事之秋,公元前431-前404年,在希腊国土上发生了持续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打破了希腊城邦原有秩序,使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尖锐化。战后,“三十僭主”政权和民主政权先后执政。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让柏拉图感到失望和厌恶。在这种社会政治背景下,便产生了寻求“治国平天下”道路的志向。他试图“以德治国”,主张哲学家做统治者,改造社会,改造国家,并冒着生命危险,为实现其“理想国”而奋斗。其理念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立与完善、并为这个目标服务的。 所谓“理念”,柏拉图使用的原文是idea 和eidos,它们均出自动词idein(看),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柏拉图的理念具有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三、理念论在哲学史上的意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柏拉图是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理念论开西方理性主义之先河,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方面来阐释理念论的意义。 (一)从认识论角度看理念论的意义 首先,理念论以特有的方式论述了一般、共相是认识的唯一对象。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体。可知的理念世界和可感的个体事物虽然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两者却是分离和对立的。理念先于可感的个体事物,是永恒不动的自身等同——真实存在的单个物,因而是世界的本体。这种本体就是理念,而一切可感的个体事物都由理念所派生和统帅。柏拉图否认认识的对象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中的可感个体事物,提出了理念是回忆和认识的唯一对象。柏拉图关于认识对象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之后的整个西方哲学,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也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其次,理念论以极端的方式肯定了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作用。柏拉图的理念论除了涉及到认识的对象问题之外,还涉及到认识的来源问题。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以灵魂不死和灵魂转世说为基础的。在近代,理性主义肇始者笛卡尔继柏拉图之后进一步推进了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的探讨。受柏拉图及其后继者笛卡尔观念所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试图通过批判、分析人的认识能力来建立他的批判哲学体系。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主体性思想还对现代国外许多哲学家产生和正在产生着深刻影响。 最后,理念论以颠倒的形式阐述认识是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过程。柏拉图虽然认为一般、共相,即理性认识是不死的灵魂所固有的,是人们在出生以前就已经获得的知识,但他并不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意识到这种先天知识,而是认为人们出生时由于种种原因把它们遗忘了。而要复得它们,就需要学习,而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从具体的可感事物出发,经过一步抽象和深化,由个别具体可感事物上升到一般普遍概念,最后上升到绝对理念的过程。 (二)从本体论角度看理念论的意义 柏拉图继承并充分发展了苏格拉底有关道德观念实体化的思想,用理性力量构造了一个抽象的“理念世界”,感性世界总是变动不居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的。它在价值世界里充分地凸显出深刻的生存论意义。 其一,它重新确立了感性事物的逻辑地位。在柏拉图看来,感性事物既因其非理念本身而不存在,也因其分有或摹仿理念而存在,“因为它的确不比存在更暧昧、更不实在,也不比存在更明确、更实在”。因此,对于既存在又不存在的人类个体乃至宇宙万物来说,其生存根基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其二,它创造性地确立了本体的价值地位。柏拉图的“理念”是一个不仅超越时间而且还超越空间的实体,因而具有至高无上的特征。也就是说,理念本体与感性事物的分离并非空间上的分离,而是“地位和能力上”的分离,即理念在价值上高于感性事物,因此,理念就是人类个体乃至宇宙万物追求的价值目标。 第三,它打破了古希腊人世界图景中原有的混沌状态,建构了一个价值世界。在柏拉图以前的世界图景中,尽管在事实层面已经分化为本体界和现象界,但在价值层面却依旧呈混沌状态,是柏拉图从人的生存需要出发,通过对世界的价值论透视并用理念来表征一种绝对价值和终极意义,才使得所谓的“本原”或“始基”成了一种价值维系和意义源泉,所谓的本体变成了一个价值世界,从而使人类个体乃至宇宙万物有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生存根基,即理念世界。 柏拉图理念论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古希腊哲学本体论的重大转变:所谓的本体不再是一个只合客观的事实实体,而是一个还要合目的的价值实体,同时也意味着古希腊人实现了对自身的生存根基的理性重建。理念世界召唤着人们不断走出自身、超越自身、走向神圣、走向那永恒的至善至美。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3]杨寿堪,吴圣正.《解读柏拉图理念论》.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4期.2001年12月 [4]邵伟志.《柏拉图理念论及其在西方认识发展史中的地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3卷第2期.2005年3月 作者简介: 刘晓,女,山东潍坊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