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化反应特性的混凝土材料性能演变宏细观机制

基于水化反应特性的混凝土材料性能演变宏细观机制
基于水化反应特性的混凝土材料性能演变宏细观机制

基于水化反应特性的混凝土材料性能演变宏细观机制

温度应力和温控防裂是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安全的关键问题。多数情况下,需要选择确定合适的、满足强度要求的材料配合比,并进行仿真计算分析,合理地安排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进度并制定冷却方案以满足温控防裂要求。

由于常规计算分析简化了水化过程,在预测混凝土的热学和力学性态变化过程中会出现偏差,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在实际浇筑过程中仍然常常出现不可预料的裂缝,影响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和工作性能。因此,有必要考虑结构内部温度、水化热生成速率以及强度增长速率直接的联系,以一种更合理的方式模拟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温度和应力发展特征。

目前,建立通用的混凝土水化反应的化学-热-力耦合模型是研究混凝土性能演变领域的热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的化学-热-力耦合的混凝土水化度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有限元分析中。

论文对一系列不同水灰比混凝土试件的水化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并与实验温度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的水化模型计算结果精度相对较高。本文借助蒙特卡洛方法生成随机多边形的细观网格,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细观有限元分析。

为了连接宏细观两个尺度的热学特性,并确定它们的差异,本文采用多尺度

框架的均匀方法进行参数研究;结合混凝土宏观实验结果,预测了不同体积分数

和骨料级配的混凝土试件细观热-化学耦合行为。结果表明,骨料的冷却效应、总体积分数以及级配组成在混凝土的化学物理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混凝土中粗集料的存在会引起水化程度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温度梯度的产生,并减缓水泥强度的增长。特别是在骨料聚集的局部区域,上述现象尤为明显。

为深入了解实际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热-力耦合现象,本文从

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观点出发,对常规温度及应力计算模型与耦合模型进行了对比数值研究。在混凝土拱坝有限元分析中分别采用化学-热-力耦合模型和常规模型模拟了施工过程中坝体的温度场与应力场。

结果表明,采用常规方法和耦合方法计算的温度和应力场的结果均有较大差异。对比实际工程,化学-热-力学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更相符。

结合混凝土细观力学的随机骨料模型,本文将混凝土性能演变模型引入到损伤特性研究中。试件材料计算参数采用混凝土水化度模型得到,该模型以混凝土内部化学反应程度作为中间变量,耦合了化学-热-力特性,可直观反映早龄期混凝土水化中材料性能的演变过程。

损伤特性的模拟采用水化度损伤模型,该模型的损伤参数可随混凝土内部化学反应发展程度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试件因具有不同的细观结构,所得到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试件损伤开裂状态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采用的水化度损伤模型能直观反映早龄期混凝土试件在单轴拉伸试验中微裂缝萌生、扩展直至贯通的全过程。

该模型可为早龄期混凝土结构的拉伸损伤断裂过程分析提供有力的数值分析工具。最后,从结构计算角度,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超硫酸化水泥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适用性。

在本文计算模型基础上,结合超硫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热演化速率和水化的实验数据,研究了超硫酸盐水泥的水化特性。结果表明,从温度控制和裂缝预防的角度来看,超硫酸盐水泥更适合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本文的研究可从数值计算角度为材料设计提供参考。

第三章 改变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第三章改变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1.金属塑性变形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一.塑性变形过程及组织、性能的变化 1.单晶体的塑性变形 单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形式有 以下两种: ①滑移变形:即在一定的切应 力作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 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的晶 面(称滑移面,是晶体中原 子密度最大的晶面)上的一 定的晶向(称滑移方向,是 晶体中原子密度排列最大 的晶向)发生滑移。 ②孪生变形:即在切应力作 用下,晶体的一部分相对另 一部分沿一定的晶面(称孪 生面)和一定的晶向(称孪 生方向)产生切变。 (2)滑移变形与位错 滑移变形并不是滑移面两侧晶体的整体移动的刚性滑移,而是通过晶内的位错运动来实现的, 当一个位错移动到晶体表面时,就产生一个位移量。 常把单晶体中所含位错线的总长度称作位错密度(ρ),即 式中:V——晶体总体积(cm3); S——位错线总长度(cm)。

(3)位错增殖:在滑移变形过程中造成位错数量增多的现象称为位错增殖。 (4)滑移系: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主要是滑移变形,但在滑移过程中,不是沿着任何晶面和晶向发生的,而是沿着晶格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滑移面和滑移方向进行的,不同的晶格类型的晶体,滑移面与滑移方向的数目是不同的,常将一个滑移面和其上的一个滑移方向合称为一 个滑移系。 一般金属滑移系愈多,金属发生滑移的可能性就愈大,则金属的塑性变形愈容易,特别是滑移方向对塑性变形的作用比滑移面作用更大,故具有面心立方晶格的金属具有良好的塑性。2.多晶体的塑性变形 (1)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是每个晶粒变形的总和 (2)多晶体金属的晶界是位错运动的辟垒 (3)冷变形纤维组织 (4)变形织构 二.塑性变形金属的再结晶 1.再结晶过程 (1)回复:工业上常利用回复过程对变形金属进行去应力退火,以降低残余内应力,保持加工硬化效果。 时,原子扩散能力增大,(2)再结晶:当将加工硬化的金属继续加热到(0.35~0.4)T 熔 在位错密度较高的晶界上,一些未变形的亚晶粒和回复时形成的多边化亚晶粒转变成再结晶晶粒,并进一步长大。此时被拉长的晶粒和碎晶转变为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但晶格类型不变,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 (3)晶粒长大:当将加工硬化的金属继续加热到(0.35~0.4)T 时,原子扩散能力增大, 熔 在位错密度较高的晶界上,一些未变形的亚晶粒和回复时形成的多边化亚晶粒转变成再结晶晶粒,并进一步长大。此时被拉长的晶粒和碎晶转变为均匀细小的等轴晶粒,但晶格类型不变,这一过程称为再结晶。晶粒长大,实质上是一个晶界位移的过程。 2.再结晶后的晶粒度 (1)加热温度:加热温度一定时,而保温时间延长,同样也 会使晶粒长大。加热温度一定时,而保温时间延长,同样也会 使晶粒长大。加热温度与晶粒度的关系。图3-3. ( 2)预先变形: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度还与预先变形度有关, 变形度很小时,再结晶退火后,因不足以引起再结晶,晶粒大 小基本不变。预先变形度与晶粒度的关系,如图3-13所示。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崔明明 摘要:通过运用Fragstats3.3软件对北京市1984年、1999年两个年份的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对北京城区景观动态分析结果和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对景观格局的变化影响大,得农田的面积减少,破碎化程度提高;城市用地的增加,零碎斑块聚集成大斑块。北京市的园林绿化程度也有明显的提高。另外,北京在进行城市化的同时,也比较注重水体的保护。 关键词:景观动态;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 1、实验目的 通过北京市1984年和1999年的北京城区土地利用图,采用Fragstats对这两个年份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分析,并观察其变动情况,由此得出北京市1984-1999年间景观格局的变化。同时也通过使用fragstats的使用,对景观生态有一个系统的概念与对于各项指标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2、实验用数据和软件 2.1实验数据 北京地区1984年、1991年、1999年的土地类型的相应景观格局指数 2.2实验软件 Fragstats3.3软件、EXCEL软件 3、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1景观动态分析 3.1.1景观格局分析类型指数 表1 北京市1984-1999年景观格局变化指数 TYPE CA PLAND NP ED AREA_MN SHAPE_MN AI 1984年 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37804.68 49.40 1135 81.70 33.31 2.01 87.71 绿地18381.42 24.02 2398 84.12 7.67 2.20 73.85 城市用地18057.15 23.59 1340 51.97 13.48 1.96 83.65 水体1947.87 2.55 385 8.29 5.06 1.79 76.09 未利用土地0.00 0.00 0 0.00 0.00 0.00 0.00 1999年背景342.54 0.45 1 1.21 342.54 24.95 60.34 农田20006.37 26.14 1337 44.86 14.96 1.74 87.31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

广州市形态演变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用地扩张城市形态研究一直就是城市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 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 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 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国外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历史悠久, 形成了形态分析、环境行为分析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等许多学术流派。国内对城市形态研究虽然起步较早, 但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初, 我国城市形态研究开始兴起, 90 年代以来,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城市经历了外向的快速扩展和内部结构的频繁重组, 研究成果相继涌现, 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提高。总之, 我国关于城市形态的研究主要通过借鉴国外的理念, 重点对其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研究不多, 从选取的实例来看, 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名城、港口城市。因此本文选取我国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重要城市广州市为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来探讨广州市的形态特征及其中心城市用地扩张,这对深化城市化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广东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广州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范围为东经112度57 分

-114度3分,北纬22度26分-23度56分,濒临南海,毗邻香港和澳门,是华南地区的交通通讯枢纽和贸易口岸,是中国的“南大门”。广州市辖十区和两个县级市,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725.19 万人,共设118个街道办事处、63个镇。T677 地势和气候:广州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繁花似锦。全年平均气温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降雨量为1,600毫米以上。 1.2数据 遥感影像为Landsat 5 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 1990-10-13;Landsat 7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00-9-14;Landsat 7 ETM+影像,轨道号122/44,成像时间2010-10-28。在ERDAS 中对2010年广州市轮廓进行裁切,然后以2010年广州市轮廓为边界,分别对其他时相的图像裁切,提取各时期功能用地边界和建成区边界, 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 2研究方法 2.1城市用地信息提取 城市建成区的提取是研究城市扩展的重要方面,城市建设用地的遥感信息提取通常采用人机交互的手工方式,自动化程度不高,许多方法如果不做后续处理,精度无法满足要求。近年来,基于指数的建筑用地提取技术相继提出,常用的遥感指数有差值建筑覆盖指数

浅析碱集料反应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浅析碱集料反应对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众所周知,混凝土是由多种原材料混合后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而产生的一种多孔、硬度很高的固体。组成混凝土的主要成分为水泥、石子(也称粗集料、粗骨料)、砂子(也称细集料、细骨料)、水、各种外加剂等。各种原材料对混凝土的质量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碱集料反应是对混凝土质量影响最大的情况之一。 一、碱集料反应概述 混凝土碱集料反应是混凝土中水泥、外加剂、掺合料和 拌和水中的可溶性碱(钾、纳)溶于混凝土孔隙中,与集料中能与碱反应的活性成分在混凝土硬化后逐渐发生的一种化学反应,反应生成物吸水膨胀,使混凝土产生内应力,导致混凝土开裂和强度降低,严重时会导致混凝土完全破坏。 二、碱集料反应的类型 依据参与碱集料反应的岩石种类及反应机理,碱集料反应可分为碱-硅反应、碱-硅酸盐反应及碱-碳酸盐反应三大类。 1、碱-硅反应 参与这种反应的有蛋白石、黑硅石、燧石、鳞石英、方 石英、玻璃质火山岩、玉髓及微晶或变质石英等。反应发生于碱与微晶氧化硅之间,其反应产物为硅胶体。这种硅胶体遇水膨胀,产生很大的膨胀压力,能引起混凝土开裂。这种膨胀压力取决于集料中活性氧化硅的最不利含量。对蛋白石来说,该含量为3%-5%,而对活性较差一些的含硅集料,该含量为20%-30%。 2、碱-硅酸盐反应 粘土质岩石及千板岩等集料与混凝土中碱性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碱-硅酸盐反应。这种反应尽管引起缓慢的体积膨胀,也能导致混凝土开裂,其反应性质与碱-二氧化硅反应相似。 3、碱-碳酸盐反应 这是白云质石灰岩集料与混凝土中的碱性化合物发生的反应。这种反应最早发生于加拿大的一条混凝土路面。该路面在非常寒冷的季节发生严重龟裂。经调查发现该路面使用了白云质石灰石骨料。由此证明,碱-碳酸盐集料反应也引起体积膨胀和混凝土开裂。

工程建筑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的检测研究

工程建筑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的检测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探讨了工程混凝土的几种原材料检测,包括水、石子、混泥土、外加剂以及掺混材料。其次开展了工程混凝土的配合比检测分析,包括工程混凝 土配合比检测的方法与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旨在优化工程混凝土的配比。 关键词:配合比;混凝土;原材料; 1工程混凝土原材料检测探讨 1.1水质检测 在进行混凝土的拌合工作时,需要在其中加入大量的水。通常情况下,工程 施工团队用于搅拌混凝土的水来自于地下水和自来水。对于部分符合生物饮用要 求的自来水和地下水可以直接在混凝土的搅拌过程中应用,而对于首次使用的地 表水或者是地下水,则需要对水质进行检测。检测的内容包括水质的pH值、氯 化物、硫酸盐及硫化物等参数进行对比,之后所有对比参数在标准数值范围内, 方可用于混凝土搅拌中。 1.2石子检测 在混凝土原材料中,石子是混凝土成型的粗骨料,石子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 混凝土的质量。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制作混凝土的石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碎 石子,一种是卵石子。前者主要是由天然岩石或者是卵石经过破碎处理、筛选分 离之后组合而成,后者主要是指天然石头。在进行混凝土原材料石子的检测时, 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级配均匀程度、粒径大小是否合适两个主要方面。 1.3砂子检测 在混凝土中,砂子是细骨料,是混凝土拌合的主要材料。要求依照混凝土的 等级、抗冻要求、抗渗能力进行针对性的砂子检测。检测期间,应该选用不同级 配区的砂子进行检验,检验的内容包括四个大方面,分别是泥块含量、砂子性能、砂含泥量以及有害物质含量方面进行严格检测。 1.4水泥检测 在混凝土的原材料中,水泥是以一种胶凝材料存在的。由于受不同水泥生产 厂家生产工艺差异化的影响,不同厂家生产的水泥在具体的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产 生的水化反应也不尽相同,继而导致释放的热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之处。应 该严格按照工程的实际需求选用适宜的水泥类型。当水泥材料的品种确定之后, 应该针对水泥的强度、体积安定性能、细度及凝结的时间展开相应指标的检测。 需要按照《水泥细度检验方法》、《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等规范进行严格检测。 2工程混凝土配合比检测分析 2.1工程混凝土配比检测方法 当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时,还需要保障混凝土在配置过程中的配合比,想 要使原材料的配合比正确,得出最佳的配比,就需要针对原材料之间开展进一步 的配合比检测工作,如此才能最终满足工程的建设需求和提升施工质量。通常情 况下,进行混凝土的配比检测时,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就是试块方法。将混凝土在 长为10~15cm的立方体模板中制作出试验块,通过对试验块进行相应龄期的强度 检测,以此确定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配比检测。 2.2工程混凝土配合比强度检测

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计量、拌合、运输、浇筑、养护等过程的质量控制。 高性能混凝土以耐久性为前提,同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力学性能,它有比普通混凝土更为卓越的性能和结构,主要具有以下性能:①高强; ②高的弹性模量;③在恶劣的条件下耐久性良好;④低渗透性和扩散性;⑤抗化学侵蚀能力;⑥抗冻融破坏;⑦体积稳定性一抗裂性;⑧易密实且不易离析。影响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因素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1、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的设计 1.1原材料的控制 1.1.1原材料技术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混凝土耐久性的要求。 1.1.2混凝土拌合物组成材料尽量简单,因材料种类过多会使混凝土拌合物难以控制。 1.1.3粗骨料的选择至关重要,其级配(颗粒大小与分布)和颗粒特征(形状、孔隙率、表面特征)它会影响混凝土的用水量和皎凝材料用量,从而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体积稳定性,同时决定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1.2新拌混凝土工作性能的选择 1.2.1坍落度:根据施IT艺要求选择适宜浇筑的坍落度,高性能混凝土流动性好且不易离析,坍落度设计时不用太小,泵送混凝土一般设计坍落度为160~200ram,非泵送混凝土考虑运输坍落度可以选择100~150ram,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运输和浇筑过程中混凝土不得离析。 1.2.2含气量:考虑运输、浇筑过程可能会有大约1%的含气量损失,设计时非引气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在3—4%,引气混凝土含气量控制在5~7%比较适宜,以满足混凝土的人模含气量的技术要求。 1.3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考虑 1.3.1根据水胶比和强度的关系计算水胶比;同时要充分考虑施工过程中的要求,如脱模、初张拉等对混凝土强度要求,28天强度未必是最重要的,也许其它龄期的强度控制设计才是最重要的。. 1.3.2根据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类别和设计使用年限选择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在考虑的使用年限时,耐久性如抗冻性、抗渗性甚至比强度更重要。 1.3.3初步设计的配合比要根据耐久性的要求校核混凝土总碱含量、氯离了占总的胶凝材料用量酌比例等不超过标准规定的限值。 1.4配合比的试配与确定 1.4.1根据结构部位尺寸、钢筋间距、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泵送管的直径等确定最大骨料尺寸;调整砂率和其它组分的用量,选择可以接受的用水量和水胶比进行试配;最后根据试配的结果选择含气量、坍落度、强度、弹性模量等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又较经济的几个配合比进行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检测。 1.4.2试配时必须采用有代表性的胶凝材料、骨料、外加剂、水,并应考虑到不同季节混凝土性能的差异;特别是高温天气施工对混凝土的不利因素。 1.4.3充分考虑骨料吸水率对混凝~32作性能的影响,吸水率大的骨料会引起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农田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分析 发表日期:2006-05-24 浏览人数:651 作者:付梅臣胡振琪吴淦国来源:评论0条农田景观格局是人类及其环境空间分布差异的表现,是由人为干扰形成的,规模、形状、结构和质地各异,排列不同的农田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表现,是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农田景观格局也制约和影响着各种生态过程。农田斑块的大小、形状和廊道的构成将影响到农田内农作物和其他物种的丰度、分布、生产力及抗干扰能力。农田景观格局是包括干扰在内的一切生态过程作用于农田景观的结果。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不同农田生态学过程的作用结果也不同。因此,理解与把握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生态学规律和研究农田景规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关系对重建农田景观格局、预测农田景观发展趋势和农田景观管理有重要意义。 1 农田景观演变过程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种植业生产的场地是农田,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获得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生产的农田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其景观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符合农作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景观演变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田景观过程的二重性。受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影响,农田生产规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人类对农田景观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农田景观格局演变集中体现了农田景观过程二重性的特点,在农田建设的初级阶段,农田景观格局明显表现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征,随着人们生产技术的进步,农田景观格局更多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样的过程下,农田景观格局大致经历了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长期集中连片农田和配套集约化农田的发展历程。 1.1 短期或定期零星农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系统唯物主义纲要(初稿)》? 人类(历史)观?社会运动3 ? 人类社会形态演变过程 曹曙 为了更好地看清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可以借助于社会形态演变图式。这是一个示意性的图形,这个图形中的所谓纵坐标表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私人占有程度,它反映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性质;而所谓横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反映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目前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演变过程,普遍地认为是到“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部分国家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84年版第313页),将来,人类还要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根据目前这个认识,其社会形态图式(图式一)是这样的:第一,猿的简单活动逐渐发展、变化,质变成人的劳动;以简单活动为基础和特征的猿的“社会”消亡,以劳动为基础和特征的人类社会诞生。第二,人类社会演变的过程是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其中原始社会是公有制社会,即社会成员按需支配(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同时也是劳动者自主支配(占有)自身劳动力的社会。奴隶社会是第一个私有制社会,即它是由(奴隶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封建社会是(地主)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不完全占有(农民)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资本社会是(资本家)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而并不占有(工人)劳动力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公有制社会,即由整个社会共同占有(支配)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第三,共产主义社会以后的人类向何处去?没有答案。

混凝土原材料对外加剂的影响

混凝土原材料对外加剂的影响

————————————————————————————————作者:————————————————————————————————日期:

混凝土原材料对外加剂的影响 一、 外加剂在混凝土成分中所占的比例虽然很小,但其作用却不可小视,对混凝土工作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混凝土工作性能不满足工地使用要求时,商混厂家首先是投诉外加剂供应商,要求外加剂厂家进行调整,就此遭遇索赔的外加剂厂家比比皆是。当然,现代外加剂技术水平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飞速的进步,尤其是聚羧酸外加剂,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聚羧酸外加剂的贡献。笔者就混凝土质量问题中因原材料质量的问题,对外加剂的功效影响比较大的因素进行简单的概括分析。 1 水泥 水泥质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相当大,但是水泥厂商对混凝土公司来说一直是个迷,混合材是什么品种、掺量、是否使用助磨剂、其矿物组分如何等从未对混凝土厂商公开过,他们注重的只是强度,大多数混凝土厂商苦不堪言,深受其害,南通地区出现过“市场上十几种外加剂对一种水泥都不适应”的局面。水泥成分中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较大的因素为: (1)水泥中C3A含量,对混凝土的坍落度影响就很大,C3A 含量越高混凝土和损失就越大,应严格控制其含量。 (2)水泥中半水石膏或硬石膏含量对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影响很大,含量越大损失越快。 (3)标准稠度用水量,用水量越大,外加剂掺量越大。 (4)比表面积,比表面积越大水泥越细,对外加剂的吸附量就越大,外加剂的掺量就越大。 (5)碱含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碱含量的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增加,但达到适量比例以后,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会快速增加。 2 骨料

传感器的种类及特性分析

一、传感器地特性 ()传感器地动态性.动特性是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地输入量地响应特性.动态特性输入 信号变化时,输出信号随时间变化而相应地变化,这个过程称为响应.传感器地动态特性是 指传感器对随时间变化地输入量地响应特性.动态特性好地传感器,当输入信号是随时间变 化地动态信号时,传感器能及时精确地跟踪输入信号,按照输入信号地变化规律输出信号. 当传感器输入信号地变化缓慢时,是容易跟踪地,但随着输入信号地变化加快,传感器地及时跟踪性能会逐渐下降.通常要求传感器不仅能精确地显示被测量地大小,而且还能复现被测量随时间变化地规律,这也是传感器地重要特性之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线性度.通常情况下,传感器地实际静态特性输出是条曲线而非直线.在实际 工作中,为使仪表具有均匀刻度地读数,常用一条拟合直线近似地代表实际地特性曲线、线性度(非线性误差)就是这个近似程度地一个性能指标.拟合直线地选取有多种方法.如将零输 入和满量程输出点相连地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或将与特性曲线上各点偏差地平方和为最小地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此拟合直线称为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灵敏度.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工作情况下输出量变化△ 对输入量变化△ 地比值.它是输出一输入特性曲线地斜率.如果传感器地输出和输入之间显线性关系,则灵敏度是一个常数.否则,它将随输入量地变化而变化.灵敏度地量纲是输出、输入量地量纲之比.例如,某位移传感器,在位移变化时,输出电压变化为,则其灵敏度应表示为.当传感器地输 出、输入量地量纲相同时,灵敏度可理解为放大倍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稳定性.稳定性表示传感器在一个较长地时间内保持其性能参数地能力.理想地情况是不论什么时候,传感器地特性参数都不随时间变化.但实际上,随着时间地推移, 大多数传感器地特性会发生改变.这是因为敏感器件或构成传感器地部件,其特性会随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传感器地稳定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分辨力.分辨力是指传感器可能感受到地被测量地最小变化地能力.也就是说,如果输入量从某一非零值缓慢地变化.当输入变化值未超过某一数值时,传感器地输出 不会发生变化,即传感器对此输入量地变化是分辨不出来地.只有当输入量地变化超过分辨 力时,其输出才会发生变化.通常传感器在满量程范围内各点地分辨力并不相同,因此常用满量程中能使输出量产生阶跃变化地输入量中地最大变化值作为衡量分辨力地指标.上述指 标若用满量程地百分比表示,则称为分辨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迟滞性.迟滞特性表征传感器在正向(输入量增大)和反向(输入量减小)行程间输出输入特性曲线不一致地程度,通常用这两条曲线之间地最大差值△与满量程输出地百 分比表示.迟滞可由传感器内部元件存在能量地吸收造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传感器地重复性.重复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连续多次变动时所得特性曲线不一致地程度.各条特性曲线越靠近,说明重复性越好,随机误差就越小.如图所 示为输出特性曲线地重复特性,正行程地最大重复性偏差为.反行程地最大重复性偏差为.取 这两个最大偏差中地较大者为,再以其占满量程输出地百分数表示,就是重复误差,即一士X ()重复性是反映传感器精密程度地重要指标.同时,重复性地好坏也与许多随机因素有关,它 属于随机误差,要用统计规律来确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二、常见地传感器种类 .电阻式传感器电阻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如位移、形变、力、加速度、湿度、温度等这些物理量转换式成电阻值这样地一种器件.主要有电阻应变式、压阻式、热电阻、热敏、气敏、湿敏等电阻式传感器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变频功率传感器 变频功率传感器通过对输入地电压、电流信号进行交流采样,再将采样值通过电缆、光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地表形态成因及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分析 湖北省恩施市分布着独特的丹霞地貌,其中之一俗称“赤壁 墙”,陡崖绝壁。丹霞地貌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经长期外 力作用,形成了许多崖洞。砂岩易于修整开凿,自古以来, 土家族人多以崖穴为家。下图为恩施市六角亭街道瓦店子村 的丹霞崖穴民居。据此完成1~2题。 1.该处崖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①风化剥离②流水沉积③风力侵蚀④流水侵蚀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2.该地 A.春季欣赏油菜花 B.夏季收获菠萝c.秋季播种晚水稻D.冬季修剪荔枝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 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丘臂)指向上风向,迎 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 线形沙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4.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A.东风 B.西风 C.南风 D.北风 5.该抛物线形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在东非大裂谷的边缘,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的交界处,有 两座神秘的盐湖,它们紧挨着火山,湖水中含有特殊的火山 熔岩成分(富含钠、钾元素),使得湖面呈现出斑斓的色彩。 盐湖周边高度盐碱化的土壤以及湖面上挥发的有毒气体,使 得这里的环境并不适合大多数生物存活,却成为小火烈鸟的 “天堂”。下图为纳特龙湖和马加迪湖位置示意图。 6.马加迪湖形成于() A火山口集水B河流改道 C.滑坡阻断河流 D.地壳断陷集水 7.马加迪湖水源主要是盐水温泉(温度高达86℃),该湖 高盐度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碳酸盐火山灰随东南信风落入湖中B.汇入淡水较少 C.蒸发量较小D.湖泊没有出口8.小火烈鸟每年干季迁徙到此觅食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A干季天敌少利于繁殖B嗜盐微生物、卤虫生长繁殖快,饵料丰富C气候干燥不利疾病传播 D入湖河流多,饵料丰富 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 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 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 变化。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 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 育过程爱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夷平面被抬升以后 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读图完 成下列各题。

关于原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的分析

关于原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29T15:28:59.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陈欢[导读] 摘要:混凝土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强度和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常围绕原材料影响因素进行改进,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天津欣洲万通混凝土有限公司 摘要:混凝土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强度和安全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常围绕原材料影响因素进行改进,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本文首先说明了混凝土的发展现状,然后详细分析了原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关键词:原材料;混凝土;强度;骨料;胶凝材料一、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莫尼埃在 1877 为结构用的混凝土申请专利,力筋和水平横筋形成框架,表面浇筑混凝土的这种做法沿用至今;在1900年之后,相关的水灰比学说相继诞生,这是混凝土强度的最为早期的理论基础。载之后,轻集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和其他类型的混凝土接连现世,同时混凝土外加剂也开始出现并投入使用。在上世纪60年代后,混凝土材料中开始有了高分子材料的加入,由此聚合物混凝土得以研制成功。 在当代,钢筋混凝土做为建筑设施的基础材料,充当着十分着重要的角色。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我国的混凝土行业已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从材料设计、原材料制备、混凝土生产运输到工程服务。这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类建筑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7年,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官方统计商品混凝土产量 16.4 亿 m3,同比增长跌至 2.14%,我们不难看出在市场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不断改善。 二、原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的分析(一)水泥的强度等级和水灰比 水泥是混凝土最重要的原材料,其也对混凝土的强度有重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水泥的强度等级以及水灰比是十分关键的。一般来说,水泥的强度等级水平较高,才能配置出强度大的混凝土。而水泥要达到高的强度,则离不开水灰比的作用。在水泥强度固定不变的条件下,如果水灰比越大,则混凝土的强度反而越小。水泥水化需要合适的水量,如果水量控制不合理,则混凝土便不能全部吸收水分,一部分水分就会被滞留到混凝土中,一旦遭遇高温条件,就会出现水汽蒸发的问题,那么即使已经硬化了的混凝土仍有可能出现气孔,这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由此可见,如何处理水灰比和强度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关键的问题,混凝土的强度只有在水灰比越小的时候才能增强。但是需要把握好水灰比的度,如果过于小,那么混凝土的振捣就会非常困难,混凝土反而容易出现更多的问题,这对强度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二)骨料 骨料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通常情况下,粗骨料相比细骨料对于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大,细骨料对于混凝土强度影响很小。粗骨料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影响主要在于其表面质量的好坏,对于表面粗糙的粗骨料,粘接力较大,混凝土的强度较高。一般情况下,粗骨料的强度比水泥的强度和水泥与骨料间的粘结力要高,所以粗骨料的自身强度对混凝土强度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是粗骨料如果含有大量的针片状颗粒、泥块等杂质,则对混凝土强度产生不良影响。因为当骨料较大时,骨料间粘接力较小,并且骨料间隙大,强度低。为了保证混凝土具有足够的强度,常常将粗骨料控制在 3.2cm 左右。当石质强度相等时,碎石表面粗糙,粘接力较大,因此表面粗糙的碎石比表面光滑的卵石粘结性能要好,在水灰比相同时,碎石的混凝土强度比卵石的混凝土强度高,一般高 10%左右。(三)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用粉煤灰、粉煤灰及硅灰、磨细矿渣等量替代部分水泥的情况下,混凝土 7d 龄期时抗压及弯拉强度均下降,但 28d 龄期后粉煤灰、粉煤灰及硅灰两种掺合料的混凝土抗压及弯拉强度依然下降,磨细矿渣掺合料混凝土抗压及弯拉强度比纯水泥混凝土强度高。在水胶比分别为 0.60、0.50、0.28 三种情况下,无论水胶比大小,Ⅱ级粉煤灰均不能等量取代 P?O42.5R 级水泥,应超量取代,且水胶比越大,超量系数越大;在研究的掺量范围内,S95 矿渣粉可等量取代 P?042.5R 级水泥,,且会增加混凝土强度。粉煤灰的增“强”潜力是很大的,其主要是在后期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后劲很足;硅粉具有较大的活性,那么其主要是在前期增加混凝土的强度,而后期由于活性的降低会大大减缓增加强度的速度。如果需要提高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和抗冲击耐磨性,那么硅粉则是最合适的外加剂。 基于此,如果混凝土对早期强度要求较大,那么可以采用粉煤灰超量取代部分水泥的做法,而则可以取代等量的部分水泥,同时对混凝土强度的增强也是有益的。 (四)外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外加剂是混凝土原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外加剂的加入对混凝土的各种性能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外加剂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减水剂、早强剂和缓凝剂等,另外复合型的外加剂也是较为常见的。假使其他材料不改变,在加入减水剂后,混凝土的坍落度仍然能够达到同样要求,但是却能同步减少用水量,从而使得混凝土的强度得到增强。但要控制好减水剂的掺量,过犹不及,如果掺量过高,那么就增加了混凝土离析泌水的可能性,反而会使得混凝土的强度降低。早强剂的目的是控制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起到提高早期强度的作用;如果要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那么就要加入引气剂,但是引气剂的加入会使得混凝土的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膨胀剂能够起到降低混凝土收缩的目的,对混凝土强度的增强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果需要延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那么就可以加入缓凝剂,会使得混凝土的运输范围得以增大,那么缓凝剂的用量需要控制好,否则就会起到降低混凝土强度的反作用。相关试验显示,在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对混凝土蒸养强度提高最为明显的为萘系高效减水剂,而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和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的效果则相对要差一些;适量早强剂和膨胀剂的加入也付混凝土蒸养强度的提高有益,而缓凝剂和引气剂的加入也不利于混凝土蒸养强度的提高。 在混凝土坍落度相同的条件下,减水剂的减水率越高,那么配制出的混凝土强度就会越大。这是因为,用水量的降低使得水灰比也变小,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小的水灰比有利于混凝土强度的增大。由此可见,在流动性能相同和水灰比相同的条件下,减水剂会对混凝土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五)胶凝体系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13高性能混凝土资料

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浅析 建伟王禄 (第二公路工程局直属项目事业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定义、配合比设计方法及要求,高性能混凝土施工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关键词:高性能、高工作性、胶凝材料、水胶比、电通量 1概述 成绵乐客专项目是西南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代表了新一代高速铁路的技术,铁路均要求必须使用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在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同时,要求高性能混凝土的成本最低。因此,采用合理、优化的高性能配合比与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高性能混凝土在现场的施工质量是修建铁路百年大计至关重要的条件。 目前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是要求混凝土有高工作性、高耐久性及满足设计要求的强度。高工作性指的是混凝土的施工可操作性,包括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棍度、粘度、含砂率、泌水率等,要求混凝土坍落度、扩展度及其损失符合施工工艺设计要求,混凝土棍度较好,粘度适中,含砂率为最佳,混凝土无泌水等,达到以上要求的为高工作性;高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的耐久性指标,混凝土初始控制为混凝土的有效含气量、水胶比等,要求混凝土有符合设计各种混凝土地址环境的低水胶比,较高的密实程度,保证混凝土能经受各种各样因素作用后的质量。检测指标为混凝土电通量、混凝土抗冻性,抗裂性指标。混凝土的强度是保证结构实体的最终质量。 在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中,试验室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在胶凝材料中采用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等3种材料,粗集料为了保证合理的级配并结合实际拌合站情况采用两级配,细集料要求采用Ⅱ区中砂,采用较少的用水量,通过参加高性能聚羧酸减水剂来达到减水效果,并通过对比试验得出满足设计强度等级要求的配合比。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主要采用各“材料填隙原理”,把各种材料按照比例组合起来达到各种等级强度的最紧密的结构实体。 一般步骤,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计算水胶比,然后根据施工工艺选取用水量,高性能混凝土每方混凝土用水量一般选择在140-155kg,根据用水量及水胶比确定胶凝材料用量,根据各种胶凝材料的质量、单价确定各材料的比例,计算最优的成本。之后检验采用砂、碎石

关于焊接中金属组织变化特性的研究

关于焊接中金属组织变化特性的研究 【摘要】在焊接过程中,焊接接头、材料等方面的金属会发生组织变化,这将影响到焊接的品质。另一方面,铝合金、钛合金轻质金属与不锈钢金属的组织变化特性也并不相同,因而有必要分别加以分析。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焊接中轻金属组织变化特性,进而探讨了焊接中不锈钢金属组织变化特性。通过分析,以期为更好的了解焊接中金属组织变化特性,并进而指导焊接工作的合理开展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焊接;金属;组织变化;特性 1.焊接中轻金属组织变化特性 从轻金属方面来看,铝合金与钛合金是较为常见的焊接金属,其组织与性能通常对焊接热力具有显著的依赖性,不同的焊接热处理流程都会引起轻金属组织特性的变化。就工业生产方面来看,所应用的钛合金通常是α相与β相的混合型组织。所谓的α相,其具有典型密排六方结构,而β相则呈现的是体心立方结构。目前,对通过熔化焊和固相焊方法焊接的轻金属焊接接头力学行为的研究较多。在不同焊接方法焊接的接头中,除组织特征改变外,接头的力学性能常常与母材不相同,表现为局部的高梯度力学不均匀性。硬度和断裂性能的变化是力学不均匀性的重要方面。 1420A1-Li合金Nd:YAG激光焊后,在焊缝处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软化状况,显微硬度(HV)下降25以上。Al-Li-Cu2095合金变极性钨极气体电弧焊接接头区应变分布也有类似的软化现象。然而,Al-Mg异质材料激光焊接接头的硬度却却与前述两者相反,呈现出硬化现象。大厚度Ti-6A1-4V钛合金电子束焊接接头焊缝区也反映出硬化现象,焊接热影响区和焊缝的硬度升高了34HV~37HV。从过往的研究结果来看,Tl-6A1-4V钛合金薄板CO2激光焊对接接头和搭接接头硬度的测试结果也具有类似的硬化现象。根据这些结果,可以看出轻金属焊接接头硬度的变化与焊接工艺的应用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当前还尚未能形成对于这一硬度变化规律的系统认识。 就轻金属焊接的接头区域而言,除了在硬度变化上具有不统一的状况外,在焊接接头的断裂部位也会受到焊接工艺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存在着不均衡性。对两种焊接方法焊接的接头,断裂时近缝区存在明显的应变集中。很多轻金属结构为薄板焊接结构,这类结构焊接接头断裂韧度的测试和评价目前仍无可以遵循的标准。对1420A1-Li合金Nd:YAG激光焊接接头和BT20钛合金CO2激光焊接接头母材、热影响区和焊缝的断裂韧度分别参照ASIMB871-O1和BS7448标准进行测试。从断裂韧度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1420A1-Li合金和BT20钛合金激光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断裂韧度有较大差别,焊缝和热影响区的断裂韧度低于母材,焊缝金属断裂韧度最低,热处理状态对断裂韧度有一定影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就轻金属焊接而言,其接头的焊缝、热影响区域及材料的断裂具有不同的机制,断裂的韧度也受到焊接技术、材料表面的具体状态及焊接之后的热处理

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

园林景观风格的进展与演化0引言 园林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要素,它与园林中的地形、水体、植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园林景观形式。在当前国际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加强,创造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成为当代植物景观的发展主流,但是由于现代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所呈现出的“百花齐放”局面[1],又对园林植物景观风格产生了多元化的影响,对此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包容。但是,近年来国内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领域并非如此:要么过分地强调原生态,要么简单复制古典模式,要么突出平面布局,要么将艺术美简单化、程式化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又多侧重于从具体应用中分析植物景观的局部表象特征或者植物空间模式的具体塑造等,很少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发展演变的角度分析当前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呈现“多元化”的根源。因此,本文立足于此,以类型学为依据,从历史发展、演变的角度探析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以期对当前背景下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有所启示。 1类型学与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1.1类型学

分类意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分类现象称为分类学,而在社会领域的分类行为则称为类型学(Typology)。实际上,类型学是人类认识到不同的事物之间可能具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类特征而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思想意识。“类型即一类事物的普遍形式(或者说理想形式),其普遍性来自类特征,类特征使类型取得普遍意义。”[2] 1.2园林植物景观风格 “景观”与“风格”是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本文引用“景观”在视觉审美方面的意义,“风格”则指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以某种结构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因此,本文引用“园林植物景观风格”是指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上所反映出的普遍性特征。它既包括能为视觉等所感知的外在表层结构,又包括抽象的、概念性的内在深层结构。前者主要反映在:植物个体本身的自然形态,通过人工整形后的造型形态,通过艺术组合后形成的整体性景观形态等。后者在现实中是无法通过视觉概括的,如西方园林中植物景观隐含的逻辑和几何秩序,东方园林中植物景观的拟人化倾向和象征意义等。 1.3发展与演变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第25卷 第3期2006年8月人 类 学 学 报ACT A ANTHROPO LOGIC A SI NIC A V ol 125,N o 13Aug.,2006 柳江人头骨形态特征及柳江人演化的一些问题 3刘武1,吴秀杰1,汪良2 (1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 100044;21纽约市立大学,纽约 10016) 摘要:为深入探讨柳江人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进化程度及其与其年代数据的吻合性,本文对柳江、山顶洞、资阳、丽江等主要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头骨化石及1114例全新世以来不同地区现代中国人头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柳江人头骨绝大多数特征的出现情况位于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只有极个别特征与现代人不同;柳江人头骨具有的低眶等特征也可见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说明柳江人化石上保留有少量常见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原始特征,但与其他中国更新世晚期人类,尤其是山顶洞人头骨相比,柳江人显得要现代的多;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之间头骨形态特征的差异以体现头骨原始性及粗硕强壮程度上的差别居多,而个别特征差异或许与气候环境适应有关。我们认为:柳江人在形态进化上与现代中国人已经非常接近,他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柳江人与山顶洞人头骨特征表现上的差异主要反映了他们之间在演化程度上的差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自的生存环境;现有的形态学证据不大可能为柳江人较早的时代提供支持。 关键词:柳江;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头骨特征 中图法分类号:Q98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193(2006)0320177218 收稿日期:2006201226; 定稿日期:20062042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972011)和特殊学科点人才培养基金(J0530189)资助 作者简介:刘武,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人类学研究。E 2mail :liuwu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8097014.html, 1 与柳江人有关的一些问题 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通天岩发现的人类头骨及部分体骨化石是迄今在华南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根据吴汝康的研究[1],柳江人与山顶洞人一样,一方面保留有一些相对于现代人类原始的特征,另一方面已经具有了一系列现代蒙古人种的特点,表明柳江人是正在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多年来,吴汝康对柳江人化石研究的特征描述、数据及一些看法一直被用作论证柳江人演化地位的主要依据。然而,由于柳江人化石系非专业人员发现,其出土的确切层位一直不清楚,加之对该地点年代测定的不同数 据相差较大,柳江人的年代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2,3]。柳江人发现以来的40余年里,古人 类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除新发现了一批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并在年代测定方法与精度方面有明显改进外,学术界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表现特点、演化变化、地区差异、形成机制及可能的环境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4,5]。尤其在对人类化石形态特征的定义、观测及理解方面有了明显的改进,更加关注从特征的演化变化、人群差别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探讨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