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完整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

《数与代数》

开县德阳初中李晓辉

一、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数学课程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知识与技能:在探究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实际问题过程中,掌握它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2、学段目标:第三学段(7~9年级数与代数)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数学思考: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刻画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用文字、字母或图表等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与态度: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3、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以下素质: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 ( 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 ) 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常见的数学四大思想为: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二)、数学课程标准内容

课程的内容有“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下面将对“数与代数”内容进行说明。

(一)具体目标

1.数与式

(1)有理数

①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② 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③ 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

④ 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⑤ 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⑥ 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2)实数

① 了解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

②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会用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③ 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④ 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⑤ 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用计算器进行近似计算,并按问题的要求对结果取近似值。

⑥ 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及其加、减、乘、除运算法则,会用它们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3)代数式

①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② 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用代数式表示。

③ 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④ 会求代数式的值;能根据特定的问题查阅资料,找到所需要的公式,并会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4)整式与分式

① 了解整数指数幂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包括在计算器上表示)。

② 了解整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会进行简单的整式乘法运算(其中的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③ 会推导乘法公式:(a+b)(a-b)= a2-b2;(a+b)2 = a2+2ab+ b2,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④ 会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二次)进行因式分解(指数是正整数)。

⑤ 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运算。

2.方程与不等式

(1)方程与方程组

①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② 经历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解的过程。

③ 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④ 理解配方法,会用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⑤ 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2)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② 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③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3.函数

(1)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2)函数

①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量、变量的意义。

② 能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③ 能结合图像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

④ 能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会求出函数值。

⑤ 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⑥ 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初步预测。

(3)一次函数

①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② 会画一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b(k≠0)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情况。

③ 理解正比例函数。

④ 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⑤ 能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4)反比例函数

①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② 能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y=kx(k≠0 )探索并理解其性质(k>0或k<0时,图象的变化)。

③ 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5)二次函数

① 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② 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能从图象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③ 会根据公式确定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④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三)、新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变化

1、有理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

(1)重视数轴的应用,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绝对值;

(2)重视对乘方意义的理解;

(3)重视对有理数运算律意义的理解和运用;强调明白其中的算理;

(4)新增对含有较大(或较小)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要求降低的方面:

(1)求有理数的绝对值时,对绝对值符号内含字母不做要求;

(2)有理数运算以三步为主。

2、实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

(1)了解数再一次进行扩充的意义;

(2)新增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以及探索数字运算的相关规律;

(3)重视实数和数轴上的点的一一对应;

(4)重视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要求降低的方面:删去平方根表、立方根表。

3、二次根式

要求降低的方面:

(1)没有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没有根式的化简;

(3)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理解二次根式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主要用于实数的四则运算,且明确提出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4、代数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

(1)重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能够用于表示具体问题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规律;(2)重视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明确要求能根据特定问题查找数学公式,并代入具体的值进行计算。

5、整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重视对乘法公式几何背景的了解和公式的推导。

要求降低的方面:

(1)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只要求了解,没有要求字母指数幂的运算:

(2)多项式相乘仅指一次式相乘;

(3)乘法公式只限两个——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4)整式除法只限定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6、因式分解

要求降低的方面:

(1)没有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

(2)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并且指数是正整数。

7、分式

要求加强的方面:重视分式模型思想和对分式意义的理解.

要求降低的方面:

(1)最简分式的概念没有要求,没有分式的乘方;

(2)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不要求后,降低了分式化简的繁难程度。

8、方程与方程组

要求加强的方面:

(1)重视模型思想——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出方程或方程组,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重视估算——用观察、画图或计算器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

(3)明确配方法的名称及意义:

(4)重视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要求降低的方面:

(1)没有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可化为一元一次的有要求(分式不超过2个);(2)没有高次方程、根式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

(3)没有韦达定理;

(4)没有用求根法分解二次三项式。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要求加强的方面:

(1)重视对不等式模型思想的建立和对不等式意义的理解;

(2)重视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

(3)重视用数轴确定解集。

要求降低的方面: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限2个不等式;

(2)对不等式的整数解没有明确要求,但解决实际问题中要用到。

10、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

(1)重视函数的模型思想,并能举出函数的实例;

(2)重视理解和运用图象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3)重视用多种函数表示法刻画问题情境中变量之间的关系;

(4)重视函数的作用——结合对函数关系的分析,尝试对变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预测;(5)重视对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探索。

(6)重视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联系。

要求降低的方面:

求自变量取值范围没有根式,只要求确定简单的整式、分式和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11、一次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

(1)重视对一次函数意义(反映均匀变化的一种数学模型)的体会——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

(2)重视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3)新增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值:(4)重视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2、反比例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

(1)重视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探索过程——根据图象和解析表达式探索并理解其性质;(2)重视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13、二次函数

要求加强的方面:

(1)重视根据实际问题确定函数表达式—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2)重视通过图象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3)新增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4)重视用二次函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降低的方面:(1)没有用根的判别式研究函数性质;(2)图象的顶点和对称轴公式不要求记忆和推导:(3)没有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4)用代数法研究函数的要求进一步降低

二、教材分析

有以下特点:

(1)对代数预备知识遵循“突出重点、分散安排”的原则

在数与代数领域,基本内容仍然是数、式、方程(组)、函数等。为了突出方程、函数等重点内容的学习,教材对于代数式的相关内容作了分散处理。将整式的运算分成两部分,“整式的加减”的内容单独安排一章,放在“有理数”和“一元一次方程”之间,作为学生学习“一次”内容(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的预备知识;“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安排为另一章,放在“一次函数”内容之后,作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二次”内容的基础。这种处理,既保持了教科书对于代数预备知识“突出重点、分散安排”的处理原则,又使得相关内容比较集中,利于教学.

(2)螺旋上升地呈现重要的概念和思想,不断深化对它们的认识。

新教材改变了以往代数教科书“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而是按照“一次”

和“二次”的数量关系,使方程和函数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顺序螺旋上升。这样处理,一方面克服直线式发展所产生的不易理解消化的弊病,分阶段地不断地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等内容的认识,“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就是为此而特意安排的。

函数内容历来是初中代数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它是反映事物间运动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是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一个过渡。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如何克服这个难点也作出了很多努力。在呈现概念时,无论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还是后面研究

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教科书都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图象的、表格的、解析式的),向学生展示不同函数所反映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在研究它们的图象和性质时,注意加强类比,突出研究方法的引导,突出“观察图象反映的变化规律----用自然语言描述变化规律----用符号语言描述变化规律”的三步曲等等。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理解教材的这种安排,使得学生对这种运动变化的数学模型有一个长时间的认识过程。不要开始就一步到位,将许多原来初三复习时的综合题目拿来处理。否则不是“难点分散”,而是“难点提前”了。在八上教材中,“一次函数”的内容适当地作了后移,这也是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内容。

(3)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突出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新教材中方程、函数等内容均注意尽可能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有关概念和方法,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究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例如,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分为以下四节:

3.1从算式到方程3.2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移项与合并3.3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去括号与去分母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数学共有四章内容,其中《数与代数》各章在内容上安排如下。

(1)有理数。首先在前面两个学段学习的正数的基础上,从实例引入正数、负数的概念,这不仅是实际的需要, 也是学习第三学段数学内容的需要;接着引进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关于有理数的一些概念,这样一方面加深对有理数(特别是负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有理数运算做准备;在此基础上,介绍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和乘方运算的意义、法则和运算律,这是本章的重点,对法则的理解是难点。在本章,有理数加法与乘法都是在介绍运算法则——着重是符号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基本运算,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引入运算律;减法与除法,则是着重介绍如何向加法与乘法转化,从而利用加法与乘法的运算法则、运算律进行运算;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分散安排在相关内容中。

(2)整式的加减。由实例引出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内容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它们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必要的练习,熟练掌握运算法则。

第2.1节“整式”主要介绍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及其相关概念。教科书从章前引言的问题(1)入手,结合“思考”栏目的几个实际问题,引出单项式、系数和次数等概念。并类似的通过列式表示数量关系,引出多项式、项数和次数等概念。第2.2节“整式的加减”的编写充分重视了“数式通性”,在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来研究整式的加减运算法则。教科书利用章前引言中的问题(2)和问题(3),结合对所列式子的化简,研究了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内容,进一步归纳得出了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

(3)一元一次方程。

本书的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其中,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和难点,对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在本章,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教科书首先从一个行程问题的实例入手,让学生从用含x的式子表示有关数量并进一步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从而体验方程的特征及从算式到方程的变化;接着从讨论解方程的需要出发,认识等式的性质,从而自然地产生解方程的方法;接下来,教科书又结合两个实际问题的求解过程分别讨论了“合并同类项”和“移项”,在对另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中引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和“去分母”,进而归纳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和一般步骤。另外,为切实提高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章最后一节安排了“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选择了三个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问题,设置了若干探究点,提供给学生进行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把全章所强调的以方程为工具把实际问题模型化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使学生能在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更高层次上等到提高。

教材编写特点

1.承上启下,注重基础

本书作为七~九年级的六册数学教科书的第一册,应是前两个学段数学教科书的后续。因此,本册教科书的编写特别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本册书中许多地方都是前面学段所学数学知识的总结和提高。

例如,学习有理数的有关概念以及运算,都必须从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数的概念及运算出发: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离不开对已学过的数的认识;有理数的运算,当符号确定后,就归结到已学过的运算上去;当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之后,原有的运算律仍然保持。再如,第2章“整式的加减”的编写与列出整式表示数量关系是密切联系的,而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是建立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之上的。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等,这些知识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本章编写时,也充分注意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在整理小学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写。在本章第2.1节的一开始,教科书就提出问题“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这个问题实际上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数到式过程,体现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为下面继续学习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在思考问题的方法上进行引导。

另外,在小学,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于简单方程的内容,学生对于方程的认识已经历了入门阶段,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章的内容是在前面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对一元一次方程作更系统更深入的讨论,所涉及的实际问题要比以前的问题复杂些,更强调模型化思想的渗透;对方程解法的讨论更注重算理,更强调未知向已知转化以及解法程序化的思想。

同时,本册书在全套教科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是整个七~九年级教材体系的重要基础,本册书中的某些思想方法也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从知识内容上来看,有理数、整式的加减的有关概念和运算是整个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基础;学好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也能为今后学好有关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打好基础;

从数学思想方法来看,整册教科书中体现的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许多性质、运算律呈现时体现的从特殊对象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想;“有理数”中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中体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整式的加减”中类比数的运算,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上探求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和规律;“一元

一次方程”中解方程的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等等。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在本册书中,而且在后面其他各册书也都是带有一般性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对于本册书的基础地位,编写时给予了充分重视,体现了从算术到代数、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等转折,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这些转折中的作用。返璞归真,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数学打好基础。

2.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应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存在大量问题涉及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现实素材。在教科书的编写时,我们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概念的产生,力求从实际需要出发,内容素材的选取,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

例如,在“有理数”一章,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数轴、有理数大小比较、有理数加减法、科学记数法等,都是结合实际问题,从实际需要出发引入的。在“整式的加减”一章,无论是概念的引出,还是运算法则的探讨,都是紧密结合实际问题展开的。单项式、多项式的相关概念都是结合列式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引出的;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的运算法则等也是结合对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式子进行化简的需要进行讨论的。在“一元一次方程”一章,实际问题情境贯穿于始终,对方程解法的讨论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全章涉及了诸如物理问题、几何问题、经济问题、农业问题、生产效率问题、中外名题、体育问题、社会问题等许多实际问题。

3.改进呈现方式,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材编写时,我们也是力求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说起,并更多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互相交流,在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科书中,穿插安排了大量“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让学生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如观察温度计获得对数轴的直观感受,观察天平发现等式性质,);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获得结论,通过对解决问题的过程的反思加深认识(如思考在不同解法中运算律所起的作用,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直线的性质,思考如何设计调查问卷中的问题等);让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探求结论(如结合数轴和两次运动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探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通过讨论互相启发,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如讨论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归纳结论,体会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如归纳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等)。在教科书的边空,还提出了许多思考性的问题以及有关内容的注释,引导学生思维,拓展知识面。在教科书正文叙述中,适当“留白”“留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教科书对于练习、习题的处理,是按照“使练习、习题成为学生学习正文内容的自然延续”的原则来安排的。对于习题,改变了以往根据题目难度分为A、B组的方法,而是按照习题功能设置了“复习巩固”“综合应用”“拓广探索”三个层次,有针对性地选配习题,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内容,体会所学知识的应用,教科书在每一章都安排了2~4个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教学时可以结合所学内容或在全章复习时选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相应内容的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在全章最后一节,又安排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突出方程这种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全章内容中都渗透着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除此以外,我们还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例如在教科书第1节,归纳出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并指出“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在第2节最后以及全章小结中,给出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的框图等等。

4.体现科学进步,关注数学文化

本套教科书力求能够成为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既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同时关注其文化内涵。在本册教科书中,许多问题都涉及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这些问题涉及到人们生产、社会生活以及科学研究等方方面面,这在前面已有叙述,其中许多反映现代先进科技的例子,如介绍当今应用广泛的误差极小的原子钟、测量天体距离的激光测距仪等,体现数学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工具作用。另外,教材多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以图片形式给出正数、0、分数的产生,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几何的起源”,从《对消与还原》讨论一元一次方程等)反映数学上从数字到字母,从算式到方程,从算数到代数,从确定性数学到随机性数学等重大历史发展变化,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不断探究,折射出科学文明的源远流长。由此使学生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册教材是数学七~九年级六册教材的第一册,是全套教科书的基础内容,从整套教科书的安排来看,相应于《课程标准》中有些内容的要求,是学习了全套教科书后应达到的,不是这个阶段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拔高2.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意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应注意对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提炼和总结,使之逐步被学生掌握并对他们发挥指导作用,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因此各章内容展开时注意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前面已经说过,在本册教科书的知识内容中蕴含着许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化思想;许多性质、运算律呈现时体现的从特殊对象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想;“有理数”中利用数轴研究有理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律中体现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整式的加减”中类比数的运算,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上探求整式加减运算的法则和规律。“一元一次方程”中解方程的化归思想和程序化思想等等。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介绍,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主要是以渗透的方式安排的。例如,“一元一次方程”内容的展开以及对一元一次方程解例如,“有

理数”中,对绝对值的要求,要有一个过程,有些要求要在今后的学习中落实,例如绝对值不等式等。本章学习绝对值,主要是为有理数的运算作准备的。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就达到了上述要求。绝对值内出现一个字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在绝对值符号中出现字母运算并加以讨论。另外,有理数运算中涉及的数应当比较简单,如果涉及的数比较复杂可以利用计算器解决,主要是确定结果的符号。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也要控制复杂程度,以三步为主。 3.利用好选学内容

在本册教科书中,安排了“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选学内容,这些内容有些是教科书中相关内容的拓展与加深,如“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实验与探究无线循环小数化分数”“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等;有些内容是数学历史的介绍,或数学思想的反映,如“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阅读与思考几何的起源”等;有些内容是相关内容的应用,如“实验与探究填幻方”“观察与猜想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等。教学时,可适时安排有兴趣的学生使用这些材料,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4.适当加强练习,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本册书的内容都是相关领域的基础内容,其中像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整式的加减运算,列式子表示数量关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因此,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加强练习,加深对其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要注意,这里适当的加强练习并不是要一味的追求练习的数量,而是要在让学生切实掌握教科书中的练习题以及“复习巩固”“综合应用”等栏目下的习题的基础上,重点的、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基础练习,让学生打好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探究更高层次的(如“拓广探索”栏目下的)习题。

5.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也正是本套教材的特点之一。

在本册教材中,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是作为必学内容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内容之中的,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后,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运算,也可以在笔算后进行验算,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探索运算规律。在“整式的加减”一章,我们还安排了“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的选学内容,让学生利用电子表格进行数据计算,其中利用电子表格求整式的值渗透了函数的对应思想。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的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

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数学共有六章内容,其中《数与代数》各章在内容上安排如下。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和用坐标表示平移等知识。本章只要求学生会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加强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主要包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和应用。以方程组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本章内容与前面内容的联系与区别,做好“一元”向“多元”的转化,提高分析问题中数量关系能力。

(3)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包括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性质、解法及应用,并能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不等式(组)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重点。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启发学生思考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方程和不等式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是解决具有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不等式是解决具有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或不等式,通过解方程或不等式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这就体现了数学模型的思想。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和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都是从丰富的实际问题出发,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或不等式(组)(主要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或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最后再次通过探索实际问题与方程组或不等式(组)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它们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思想。从这两章的知识内容角度看,与原教科书没有大的区别,主要是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和解法,但教学目标已经由重视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解法转移到强调它们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上来了。通过这两章学习,不仅使学生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更使学生体会方程和不等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在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还安排一个课题学习“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使学生综合运用模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是编写这套教科书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本册书一个突出的特点。本册书各章内容均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抽象出隐含在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研究,学习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以“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编写时改变了原教科书先集中讲概念和解法,最后讲应用的处理办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这种数学模型,将有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解法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利用这种数学模型解决更多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又如编写“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改变了原教科书从数学的角度引出坐标系的做法,而是从实际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出发引出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经历了一个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3.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通过“做数学”来学习数学是本册书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和定理,教科书大多是通过设置“观察”“思考”“讨论”“探究”“归纳”等栏目,让学生通过这些探究性活动,归纳得出结论,再对结论进行说明或论证。这种处理方式为学生提供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是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对于“数与代数”的内容,也增加了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例如在讨论数的立方根的特点时,教科书首先设置“探究”栏目,在栏目中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计算一些具体的正数、0、负数的立方根,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的结论。这种处理方式就将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相结合,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

渗透与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是本册书在编写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由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提前引入,加强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突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例如在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坐标的方法刻画平移,这就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在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借助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就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求得方程组的近似解,从而用几何的方法研究代数问题;在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中,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及集合的思想。在第10章“实数”学习直线上的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以及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等,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转化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转化的思想方法,本册书在编写时给予了充分重视,多处体现转化的思想。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与原教科书相比,现教科书就特别强调了将二元化为一元的消元(转化)的思想。这不仅体现在以“消元”为名,更体现在寻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的过程中。为了强调消元的思想,教科书正文中专门写了一段文字,说明在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如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二元转化为一元的消元的思想。另外,教科书还用框图的形式展示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过程。这个框图改变了原教科书强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的做法,突出了消元的思想。

通过类比获得对数学的认识也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方法。教科书多处体现类比的方法,例如,类比等式的性质得出不等式的性质,类比方程(组)的解法寻找不等式(组)的解法等。“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不等式与不等式组”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在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教科书将两章安排在一起,是希望通过类比方程(组)研究问题的方法来研究不等式(组)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形成正迁移。

5.平面直角坐标系

提前安排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本套教科书体系安排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原教科书有关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只有2课时,放在初中三年级“函数”一章,作为学习函数的基础知识来安排的。这套教科书将“平面直角坐标系”单独设章,8个课时,目的是让学生尽早接触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这种数学工具,尽早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与原教科书相比,在内容上除了包括传统的与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有关的概念外,增加了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如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用坐标表示平移)等内容。在内容处理上也有较大变化,本章内容的编写仅仅围绕着确定物体的位置展开。首先从实际生活中利用有序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如电影院中座位的位置以及教室中学生座位的位置)出发,引出平面内确定点的位置的方法,即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研究,尤其是关于点与坐标(整数)的一一对应关系,再来看它在确定地理位置和数学中的应用。这样的一种处理,改变了原教科书直接从数学角度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实际的需要出发引出坐标系,让学生感受平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通过坐标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成功地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有了它,既可以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又可以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中,只要求学生会在方格纸中建立坐标系,其中点的坐标都是整数,这样安排是为了减少由于复杂数字带来学习上的困难,将学习的重点集中在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上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认识不断加深,在“实数”一章将把点的坐标扩展到实数范围,并建立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教材分析

1、“实数”:教科书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的数学问题是已知正方形的面积求边长)出发介绍算术平方根,给出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它的符号表示。通过探究“将两个面积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面积为2的大正方形,并求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引出;等等。,增加了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例如在讨论数的立方根的特点时,教科书首先设置“探究”栏目,在栏目中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计算一些具体的正数、负数和0的立方根,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2、“一次函数”:教科书通过匀速行驶的汽车的行驶里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电影院的票房收入随售出票数的变化而变化,弹簧的长度随悬挂重物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等实例引入变量、常量以及函数的概念。用列表法、图象法表示函数也是结合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说明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则分别由燕鸥飞行、气温变化等问题引入。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变量、常量的意义,结合实例了解函数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次函数的意义。在“一次函数”一章,让学生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运用函数分析耗油量与行驶里程的关系,水位随时间的变化,以及运费、上网费。在这一章,还注重从图象分析有关信息。

本册内容与七年级两册相比有所加深,各章都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留给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先让学生思考反映不同事物变化过程的一些问题,再给出变量,常量的概念。不仅让学生通过式子体会变量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观察中国人口统计表、心电图认识这种联系,再给出函数的概念。对于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比较,教科书没有直接给出,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结合例子自己思考。而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则分别通过列出一些函数的解析式,画出一些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

在“一次函数”一章,专门安排“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一节,分别探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用函数的观点把互相联系的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统一起来

“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整式的运算是结合实际例子引入的。也是类似处理的,例如,由计算机处理运算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由连锁店销售收入的计算问题引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由计算机存储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除法,由木星的质量与地球质量的比较引入单项式的除法等等。在“整式的乘除与因式分解”一章,同底数幂的乘法都是通过一些具体计算进而发现规律的。教科书让学生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运用到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自己发现规律。反过来,让学生利用乘法公式分解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又可以得出分解因式的公式法。将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安排在同一章,也是加强它们之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用面积说明乘法公式,可以使学生从数与形的角度把握有关内容,例如,从图形的角度,学生很容易避免的错误。

“ 分式”本章主要研究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方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16.1节类比着分数的概念给出了分式的概念,类比着分数的基本性质探讨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类比着分数的约分、通分介绍了分式的通分、约分等,这些内容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首先研究了分式的乘除运算,类比着分数的乘除,探讨了分式的乘除运算法则;接下去,教科书也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采用与分数加减相类比的方法,研究了分式的加减运算,得出了运算法则,并学习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最后,教科书结合分式的运算,研究了整数指数幂的问题,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范围,并完善了科学记数法。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

其中分式的混合运算也是全章的一个难点。第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教科书从实际问题出发,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分式方程,由此引出分式方程的概念,接下去研究分式方程的解法,教科书采用与学生已有经验相联系的方式,探讨了如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得到分式方程的解的问题。解分式方程中要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并且出现了必须验根的情况,这是以前学习的方程中没有遇到的问题,教科书结合具体例子,对分式方程为什么需要验根进行了解释。分式方程提供了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它具有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是本章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

本章的编写特点

(1)通过类比分数,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本章教科书对几个内容的安排正是按照这样的过程展现的。

分数与分式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是从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中经过再抽象而产生的。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对分数有较多的了解,因此本章教科书的另一个编写特点是:在学生对分数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在16.1节讨论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和11.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时,教科书通过多次的“观察”“思考”,进行上述类比,温故而知新,完成知识的深化。教学中充分发挥知识之间正向迁移的积极作用。

(2)分析分式方程的特点,明确指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

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分两次学习过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他们对于整式方程特别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基本思路,已经比较熟悉。分式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中,它的解法比以前学过的方程复杂,随着问题复杂性的增加,人们需要不断地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这里包括提高对新事物与已熟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本章最后的第16.3节“分式方程”,从分析分式方程的特点入手,引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即通过去分母使分式方程化为整式方程,再解出未知数。教科书注意在这里要体现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很自然、很合理地产生的,是在原来已经认识的解方程的基本思路──使方程逐步化为的形式的想法基础上发展而得到的。这样处理既突出了分式方程解法上的特点及其算理,又反映了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在解法上的内在联系。

在强调解分式方程必须检验时,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教科书没有对解分式方程中增根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而是通过具体例子展现了解分式方程时可能出现增根的现象,并结合例子分析了什么情况下产生增根,然后归纳出检验增根的方法,这样处理是想以典型例子简明地说明检验增根方法的依据。教科书的编者对如何把握这个问题的深度作了认真思考,力求做到既说明做法的合理性,有适可而止,不超越学生的实际水平。

在本章小结中,教科书通过本章知识结构图和思考题,再次强调了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以及检验的问题,这又一次反映出编者对分式方程不仅关注使学生会解,而且还重视使学生认识解法后面的道理,即使学生能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重视分数与分式的联系,注意通过分数认识分式

数学是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这样的抽象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人们首先从计算具体物体个数的活动中抽象出整数的概念,又从把一个具体物体分为若干份的活动中抽象出分数的概念,这是一种从实物到数的抽象。人们在研究整数和分数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反映一般规律,又抽象出整式和分式的概念,这是一种从数到式的抽象。

正如前面所述,分数与分式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即相对于分式而言分数就是具体的、特殊的基础对象。分式是把具体的分数一般化后的抽象代表,根据这种关系,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等应该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等相对应,即两者具有一致性,这也可以说是数式通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是人们认识事物往往经历的过程,本章教科书对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等内容的展开,充分地考虑了这样的认识过程。因此,教学中应重视分数与分式的联系,考虑到学生对分数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要发挥这样的认识基础的作用,通过分式与分数的类比,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这将有助于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分式内容。同时,这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也会起到引导作用。

(二)重视分式与实际的联系,体现数学建模思想

由于分式是在分数基础上再次抽象的产物,所以相对说来就与客观实际的联系而言,分式不如分数更直接。但是,如果我们不仅考虑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数值,而且考虑其中的运算或对应规律,那么仍然有与分式存在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情景。

如前所述,本章教科书中从引言开始安排了大量实际问题,一方面要体现与研究分数类似研究分式同样也是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通过运用分式为工具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的能力,即结合本章内容体现数学建模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意识,从长远看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应重视分式与实际的联系,选择一些适合分式内容而又接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结合这些问题展开分式的内容。要注意避免脱离任何实际问题地讲述分式的内容,虽然这种纯数学的处理方法在数学体系内部并无问题,但是从教学角度看它具有局限性,不适合初中学生接受,也不利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总之,要充分注意有关现实背景,通过它们反映出分式来自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加强对代数式(包含分式)也是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的认识。

对于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有关代数式的问题,分析和解决它们的关键是找出问题中相关数量之间的运算关系,并把这样的关系“翻译”为数学形式,而正确地理解问题情境是基础。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从多种角度思考实际问题,例如借助图象、表格、式子等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并检验所建立的式子的合理性。

(三)重视分式方程的特殊性,突出其解法的关键步骤

本章所讨论的主要对象是分式,分式方程与分式有直接的关系。如前所述,本章之前,已经出现过整式方程,对于解方程就是使方程逐步化为的形式这一基本思路,学生已经比较熟悉。与整式方程相比,分式方程的特殊性是其未知数在分母中。正因如此分式方程的解法与整式方程的解法有两个明显的区别:

1、一般说,解分式方程时要通过去分母使它先转化为整式方程,也就是使未知数从分母的位置移上来。注意这里的去分母是在方程两边同乘一个含未知数的式子而不是一个非零常数,因此这样的去分母不能保证新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2、通过去分母得出的解必须经过检验,当这个解使得分式方程的分母不为零时,它才是分式方程的解。

由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已不是新问题,所以上述两点就成为本章中解分式的关键步骤

在本章的教学和学习中,应重视分析分式方程的特殊性,并根据它认识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先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再解出未知数,再检验确认),明白这样做的道理,再次体会化归思想在解方程时的指导作用。如果抓住分式方程的特殊性,那么就能感到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非常很自然、合理的,而不会去死记硬背解法步骤了。这也就是说,抓住分式方程的特殊性就能突出解分式方程的关键步骤及其算理,在已有的对解方程的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式方程的解法。

此外,需要强调: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运算,分式方程的基本解法等,这些都是进一步学习数学时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打好基础很重要,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必要的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它们。

“ 反比例函数”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本章是继八(上)“第11章一次函数”后的又一章函数的内容。全章分为两节:第17.1节反比例函数,第17.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全章内容紧紧围绕着实际问题展开,实际问题是贯穿全章的一条主线。

第17.1节主要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本节中,教科书首先从几个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实际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列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从而引进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使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经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接下去,教科书利用描点法画出了函数的图象,通过探究两个函数图象共同特征,给出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属于双曲线的事实,并进一步通过分析画出的这四个函数的图象,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17.2节的内容是利用反比例函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节中,教科书以例题的方式,给出了四个实际问题,这四个问题基本上是按照数量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的(依次是圆柱的底面积与高,做工时间与做工速度,动力是动力臂,输出功率与电阻),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的数学模型。

本章编写特点

(一)突出反比例函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从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看,关于(反比例)函数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讨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时,越来越多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函数的内容在其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又如,计算机日渐普及,学习、使用计算机是需要函数的有关知识的。正是由于函数知识的重要性,在高中将更多、更深入地学习、研究函数.

反比例函数是一种反映现实世界特定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为了突出反比例函数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教科书对本章内容的安排采取了如下的步骤:

本章引用了大量的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专门安排一节来说明反比例函数的实际应用,一方面说明在现实世界反比例函数大量存在,另一方面说明如何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本章的“阅读与思考”栏目提供了大量的,学生身边的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函数的重要性,提高灵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看,正是由于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迈进,尽管本章讲述的反比例函数仅是一种最基本、最初步的函数,但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十分有益的。

我们知道函数的定义不是惟一的,从不同的理解角度出发可以给出函数不同的定义。教科书在“第11章一次函数”已经给出了函数定义,这个定义突出了数学中的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其内涵主要有两个:首先,两个变量互相联系,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发生变化;其次,函数与自变量之间是单值对应关系,自变量的值确定后,函数的值是唯一确定的。

在本章的编写时,一方面十分注意具体题目的分析及求解过程,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如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转化思想的传授和渗透。

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注意做好与已学内容的衔接

教科书在“第11章一次函数”已经给出了函数的一般概念以及自变量、函数值等概念.,学生对函数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一方面要以前面所学的函数概念及相关知识为基础,另一方面可以反过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从学生第一次接触函数所蕴涵的“变化与对应”思想至今已经半年有余,学生对与函数相关的概念不可避免会有所遗忘或生疏。因此,学习好本章的关键是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地减少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困难。例如,在引进反比例函数概念时,要适时复习第11章中的函数、自变量、函数值、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定义或概念,为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样,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接受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二)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

在复习“第11章一次函数”内容的基础上,引进本章内容。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解析式有何相同与不同?两种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有何区别?

2、在常数相同的情况下,当自变量变化时两种函数的函数值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区别?

3、两种函数中的取值范围有何不同?常数的符号改变对两种函数图象所处象限的影响如何?

对于这些问题,不要急于给出答案,应该注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兴趣会被激发起来,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也就更牢固。

(三)把突出函数中蕴涵的重要数学思想作为本章的主要线索

无论从一次函数到反比例函数,再到以后的二次函数,甚至高中的其他各类函数,都是函数的某种具体形式,都是为近一步深刻领会函数的内涵提供了一个平台。随着学习的函数类型的增多,学生对函数内涵的理解也会逐步提高。可以说对函数内涵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

对于一个具体的反比例函数来说,它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质,但其中蕴涵的变化与对应的数学思想是具有普遍性的。在教学时,尤其要注意在这种数学思想的渗透方面下功夫。

通过对图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确定函数本身的性质,这体现的是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是数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而数形结合的思想早在学习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就已经学习到了。结合本章内容可以进一步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顺其自然地理解,并逐步加以灵活运用,发挥从数和形两个方面共同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

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较多的通过图象分析函数解析式、通过函数解析式分析图象的题目,这体现的既是数形结合思想,也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突出两者间的转化对分析解决问题的特殊作用。

突出变化与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转化思想是本章教学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教材中“思考”栏目应有的作用,对实现上述任务是大有裨益的。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也许是短暂的,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必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突破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本章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图象是直观地描述和研究函数的重要工具。教材中给出了大量的具体的反比例函数的例子,用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本章的难点是对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在这方面要投入更多的精力。

尽管本章中反比例函数的内容还是比较初级的知识,但是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却是为学习后续的函数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教学中对本章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不能有丝毫降低。要适时安排适当难度的习题,以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对基本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使用信息技术,在本章“信息技术应用”栏目中,给出了k变化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如何变化的。尽管这一性质不是必修内容,但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却可以从中获益。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1、二次根式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一些重要结论。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

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2、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节安排了四个探究栏目,分别探究传播、成本下降率、面积、匀变速运动等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3、二次函数

第1节“二次函数”首先从简单的实际问题出发,从中引发和归纳出二次函数的概念;然后由函数开始,逐步深入地、由特殊到一般地、数形结合地讨论图象和基本性质,最后安排了运用二次函数基本性质探究最大(小)值的问题。这些内容都是二次函数的基础知识,它们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

第2节“用函数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从一个斜抛物体(例如高尔夫球)的飞行高度问题入手,以给出二次函数的函数值反过来求自变量的值的形式,用函数观点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几种不同情况,最后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抛物线)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并介绍了利用图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这一节是反映函数与方程这两个重要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的内容。

第3节“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安排了三个探究性问题,以商品价格、磁盘存储量和拱桥桥洞的有关问题为背景,运用二次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列出函数关系式,进而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研究问题的解法。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认识再提高一步,从而提高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中,教材从沿山坡铺设水管的问题谈起,通过讨论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与斜边的比,使学生感受到锐角的大小确定后相应边的比也随之确定,而且不同的角度对应不同的比值,这种对应正是函数关系。教材设置了“探究”栏目,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利用相似三角形得出结论,由此引出正弦函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类比对正弦函数的讨论,得出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定义。接着教材讨论了“已知角的大小求它的三角函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一)学段划分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统筹考虑九年的课程内容。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 (二)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使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表述,过程目标使用“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表述(术语解释见附录1)。 (三)课程内容 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及其运算;方程、方程组、不等式、函数等。 “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 “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绘制统计图表等;处理数据,包括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简单随机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 “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 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解读

2019秋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全解读 教材分析 第一章有理数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延续和发展。 数从自然数、分数扩展到有理数后,数的运算从内涵到法则都发生了变化,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这种数的运算法则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增加了负数的概念。而到学了第三章实数,数系扩展到实数后,数的运算的内涵和法则(包括运算律)并没有多大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理数的运算是实数运算的基础和依据,也是代数式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本章内容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 本章的知识结构如图

本章内容及课时安排 1.1 正数和负数2课时 1.2 有理数4课时 有理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加法减法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4课时 乘法除法 1.5 有理数的乘方3课时 乘方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数学活动 小结2课时 部分小节内容分析 1.1 正数和负数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和负数,知道正数与负数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认识数轴,了解数轴的三要素;因此平时教学既不能起点太低,与小学重复,也不能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一笔带过。其实学生对于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概念不够清晰明确是我们重点学要强调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补充非负数、非正数的概念,起到一些承前启后的作用。 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8.5, 6,, 0, -200, 0.1, -20%, -2.35, 0.01, +86,.

重点初中数学教材分析

精心整理 初中数学教材分析 一、初中数学教材分析 初中数学教材采用了四块内容交叉排版,螺旋上升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到高层次,不断深化,综合发展。符合初中学生发展的特点,及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和需要。 (一)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了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索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512体现3451234512、内容的呈现,创设自主探索学习情景和机会,增加探索,开放教材的编写理念。 (1)教学目标,从获取数学知识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首要目标。 (2)呈现方式 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来展示内容。 3)学习方式 由单纯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4)评价方式 由单纯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二、构建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内容呈现方式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拓展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由此就可以构建一种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模式,

①创设问题、提出问题操作实验、探索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②问题情境探索交流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创新提高。 ③问题情境探索交流综合反思 比较贴近生活,动手操作性强的教材内容,选用第一种类型。 能够紧密联系生活,数学知识又比较基础的内容,选用第二种类型。 对于探索性强,开放性强,或知识性强,或系统性强的有关内容,选用第三种类型。 (一)创设情境教学,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 1、用师生对话的形式,谈数学之美。 2、用讲故事的形式,谈数学之雅。 3、数学应用之广、贡献之大。 (二)探索交流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1 2 3 1 2 3 4 “题海” 改去,也只是换汤换药,换标不换本。 新课程的教会学生学习,是把学习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天然权利,任何硬性灌输和强制训练都是侵犯学生学习主权的行为。 新课程的教学本质是“对话”、是“交流”、是“沟通”,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交互影响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过程。 新课程的教育价值观,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核儿,是教育能够生存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 度出发,才能展现出它的无尽魅力,也正是面对了生命,教师才有了他们事业的崇高,教育的神圣和崇高,就在于它和生命联系在一起。这是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169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初中数学 一、“课程基本理念”的修改 1.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两条合并成一条“教学活动”,整体上阐述数学教学活动的特征。表述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 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思路”的修改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做了 明确的阐述。 2.将“空间与图形” 改为“图形与几何”、“实践与综合应用” 改为“综合与实践”。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等八个关键词,并给出具体描述。并专门阐述了“应用意识” 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目标”的修改 1.明确提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2.提出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完善了一些具体目标的描述: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4.规范了课程目标的若干术语。并在学段目标中使用这些术语。 四、“课程内容”(原“内容标准”)的修改 1.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和“综合与实践” 四个方面的内容及要求 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使用规定的课程目标术语,对某些课程目标的表述进行了修改。 2.从总体结构上看,“几何与图形”领域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三个领域的结构基本没变。 “几何与图形”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将实验稿中分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的要求(即“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改为从三个方面展开内容要求,即“图形的 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这三部分中的“图形的性质”基本上是整合了实验稿 中的第一和第四部分而成,而其他两个部分与原来的两部分对应。 3.四个领域中一些具体的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删除了一些条目,第 二是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必学和选学内容),第三是对相同内容的要求不同(包括程度上的不同 以及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具体如下。 (1)删除的内容 ▲在“数与代数”领域,删除了一些内容,例如 ①对“大数”的认识与应用——“能对含有较大数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与推断”(实验稿P31) ②对有效数字的要求——“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实验稿P32) ③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要求——“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实验稿P33) ▲在“图形与几何”(实验稿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删除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有: ①关于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实验稿P39、P43) ②探索并了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实验稿P39)

(完整)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摘自:《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实数、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勾股定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位置的确定;数据的代表。 其中无理数的发现、实数系统的建立和函数概念是本学段知识的重点也是和难点,实数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函数以及函数思想与其他知识的广泛联系也是重心之一。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初等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通过拼、摆或图形的割、补,使得这一重要几何事实得以确认。由于发现及证实它成立的方式非常多且富于变化,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把静止的图形看成是基本图形经过位移而得到,提供了对复杂图形进行分析的新视角,还可以对“几何变换”有直观的感受。《位置的确定》从源头上突出了坐标法产生的思想,直角坐标系是实现坐标法的一种选择,建立坐标系把数轴拓展到平面,是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桥梁。“变化的鱼”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加强了几何变换与坐标表示及坐标变化联系起来,从数与形两个方面感受图形变化的数学内涵。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提供了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三种量度,力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更好地处理数据。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无理数的发现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引发,出现在勾股定理之前。教科书遵循了人类认识数学的历史顺序,把勾股定理放在实数学习的前面,成为发现无理数的直观背景,自然地表明无理数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对无理数研究的必要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实数集中的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容易被学生接受,说服的办法也是借助几何解释和理性思考。这样处理须注意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边长的数据应暂时在有理数范围内选取,在此两章学完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在实数范围内重新讨论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在我们讨论一个平方等于2的数时,发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进一步引出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概念的产生,同时也是对有理数概念的强调,应重视在现实背景中对实数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估算的要求。 (2)先研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再进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这样几何变换就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且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增加了一个考察问题的视角。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章中,通过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变换的概念;通过操作和思考,探索出变换的相关性质;通过作图和图案设计体察复杂图形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下一章中通过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加深对变换自身的理解,逐步形成结构性认识。教学中突出其方法特性,充分发挥其数学教育价值。 (3)一次函数的学习放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面,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使得学生有机会尝试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特征的过程,以加深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其次,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和考察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给出方程的一种直观解释,而且从方法的角度更具有一般性和启发性,也体现了函数的运用。教材中介绍了二元一次方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考试试题答案)1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3 )的过程。 ①交往互动②共同发展③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2 )。 ①教教材②用教材教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 2 )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①要求②不要求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3 ) ①联系生活学数学②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③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1 )的教学。 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数学思考②过程与方法③解决问题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1 )的动词。 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3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2 )的过程。 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 10、“用数学”的含义是( 2 )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 D )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每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每天都在转动 1 2、《标准》安排了( B )个学习领域。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不确定 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D )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 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 )个阶段。 A)两个 B)三个 C)四个 D)五个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 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二)、多项选择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 ACD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A、基础性 B、科学性 C普及性 D、发展性

【免费下载】中学教材全解 七年级数学上北师大版期末检测题含答案

图2图图 期末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3?湖南张家界中考)-2 013的绝对值是( ) A.-2 013 B.2 013 C. D.12013 12013 -2.已知两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化简代数式,a b 的结果是( ) 12a b a b +--++A.1 B. C. D.-1 23b +23a -3.某商店把一件商品按标价的九折出售(即优惠10%),仍可获利20%,若该商品的标价为每件28元,则该商品的进价为( ) A.21元 B.19.8元 C.22.4元 D.25.2元 4.(2013?湖南株洲中考)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 ) 24x =A. B. C. D.1x =2x =3x =4 x =5.如图,,则与之比为( )11,,34 AC AB BD AB AE CD ===CE AB A.1∶6 B.1:8 C.1:12 D.1:16 6.如果∠1与∠2互补,∠2与∠3互余,则∠1与∠3的关系是( ) A.∠1=∠3 B.∠1=180°-∠3 C.∠1=90°+∠3 D.以上都不对 7.如图是某班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人数占总人数比 例的统计图,则参加人数最多的课外兴趣小组是( ) A.棋类组 B.演唱组 C.书法组 D.美术组 8.某中学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九年级一班全体同学分别参加了巴 山舞、乒乓球、篮球三个项目的活动,陈老师统计了该班参加这三项活动的人数,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根据这两个统计图,可以知道该班参加乒乓A B C D E 第5题图 习题到位。在管设备进行调整使度内来确保机组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9月19日教培中心组织了新一轮的培训学习。内容是关于新课标的解读说明、在线研讨等。薛老师作了详细的解读说明,使全旗的初中数学老师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本人通过学习了这个新课标,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一、了解到删除的主要内容有:(1)有效数字;(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3)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求方程组的近似解;(4)梯形、等腰梯形的相关内容;(5)视点、视角; (6)计算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 第二、了解到增加的主要内容有:(1)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2)能解简单的三元一次方程组;(3)能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判别方程是否有实根和两个实根是否相等;(4)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5)体会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6)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及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 (7)为适当加强推理,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 第三、知道了本次数学要求从“双基”变成了“四基”。既: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第四、掌握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①.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 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

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的教材分析

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的教材 分析 编者按:本人对“基教课改讲座”分为若干个系列,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初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教材的教材分析与教学体会(基教课改讲座系列八[数学七年级]之专题7)》,分为四个版块:一是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材的教材分析;二是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材的说教材;三是对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材的看法;四是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材的教学体会。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 一、新课标人教版数学七年级教材的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全册。今天我将从七个方面对七年级数学教材进行分析. 1.1、本学段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1)数与代数。学习有理数,整式、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空间图形。探索基本图形(相交线和平行线,三角形等图形)的基本性质及相关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的基本性质,欣赏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 (4)实践与运用。探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发展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1.2、教材的体例安排和编写意图. ⑴体例安排。 ①章前图直观新颖,引言引人入胜。如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章前图是一副气势宏伟的吊拉桥,引言中列举了大量实例学校操场上的双杠,棋盘上的横线和竖线等生动形象,直观新颖图文,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正文有“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如教学垂线段最短时,首先提出了一个挖渠的实例,通过探究,让学生比较垂线段与其他点到直线的连线的长短,从而发现垂线段最短的性质,该性质的应用在日常很广泛。 ③章后习题,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习题内容时,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学的是生活中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既有居民用水节电问题,运输购物问题,还有农业生产问题等。由于教材中生活化素材较多,学生感到亲切,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最好的辅导书名师优质资料

初中最好的辅导书 语文就教材全解(王侯雄的那个)词很全的,知识点也很详细 数学就龙门,数学不要买典中点,题太杂.也不要买点拨,感觉有偏题和难题太多.. 物理点拨最好了化学也点拨. 其实无论哪一种,只要坚持看完,都足以取得好成绩。 语文:经典学法频道(我们老师备课和给我们复习天天用)数学:点拨,倍速学习法(题题经典!)英语:剖析,典中点(讲解很细致,建议一字一句都要看!)政治:轻巧夺冠(考得很切合命题趋势)历史:中学生教材全解(很经典的一本辅导书)物理:中华题王,成功学习计划(75中等题+25难题)化学:成功学习计划,典中点(非常实用,能巩固基础,加强记忆)地理:海淀单元卷(难易适中,题目很地道)生物:中华题王(吃透它,95分以上真的不成问题!) 《点拨》好一些,或者是《教材全解》(薛金星)。知识都比较全面。初中什么参考书好?

语文就买倍速吧,我用了3年,觉得好比较实用的 数学就买黄东坡写的探究新思维,那本书比较难,题型也不错 想要基础一点的就买点拨 英语买尖子生,我用过,比较好 化学就买解题方法 物理有好多都不错啊剖析,点拨,考进实验班,这些我都用过 我不知道你的基础怎样。如果基础比较好,我劝你买一些奥赛的资料做 基础比较薄弱的话就买基础一点的,比如倍数,中学教材全解 复课老师会统一买的,你就不用担心了,多背是关键 语文的话买《教材全解》比较好因为这本书对教材分析得很好从各个层面进行分析让你轻松的理解老师上课讲的不明白的课文的含义

和重点 数学和英语最好是有练习题的《典中点》(题有点深度)《三点一测》《黄冈题库》等 当然如果你要理解性的辅导书数学和英语的《教材全解》也不错很全面 我也是初三这些书你可以去书店看一看再决定 我用的参考书老师也都认为好,你可以试试看 参考书:数学完全解读 英语互动英语 语文经典学法频道 物理点拨 化学完全解读

中学数学教材分析模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学数学教材分析模板 篇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教学设计与反思 12 篇二:中学数学教材研究论文 中学数学教材研究 题目: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论文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研究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级3班冶伟科 1020xx1010339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研究 【摘要】教材是新课程目标及教学改革的物质载体,但新教材的编制必须是在传统教材及国外教材的比较、批判、借鉴的基础上组织内容设计层次,由此以新课程目标为基点,

审视多种教材形态是必须的。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正确把握课改的方向,理解、掌握新版教材的特点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理念、体系结构、编写体例、教材特点等方面做一系统性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目标、义务教育、教材、初中数学、教学、数与代数、信息技术 一、华东师大初中数学教材介绍 主编: 王建磐,华东师范(中学数学教材分析模板)大学校长,数学家,教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执行委员;学科教学论(数学教育)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副主编: 王继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学科教育专家,国家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成员; 唐复苏,苏州大学教授,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顾问。 二、华东师大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理念: 1.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获得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体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

行探索与发现,以自己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 3.体现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克服繁难偏旧的弊病,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精神,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适当的引入信息技术,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三、华东师大初中数学教材体系结构: 1.交叉编排,螺旋上升 基于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心理规律,采取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块内容交叉编排、螺旋上升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的展开到高层次的综合,不断深化。 2.数学内容的引入 采取从实际问题情景入手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具有现实背景的素材,建立数学模型,获得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 3.教材内容的呈现 努力创设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情景和机会,适当编排应用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自主探索实践,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4.教材内容的编写

(完整word版)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2011年初中数学新课标解读 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结合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的经验,分析实验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修订组研究,制订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按照新标准修订的数学教课书将在今年秋季开学时的七年级使用。 在认真学习数学新课标的基础上,参照从其它方面了解的情况,对新课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简单解读。 一、新课标修订的背景 在新课标制订之前,我们使用的数学课改教科书已经结合各方面的意见,于2005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则是课标的第一次修改。 《标准2011年版》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保持《实验稿》的基本结构,对理念,目标,内容等做了一些重要修订,力图更加体现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适合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供依据。 二、《标准2011版》的理念与目标 近年来,国内外数学教育更加关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好的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 1、强调了数学的定义。标准强调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教育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2、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性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遵循“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学生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及实践经验,要特别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把学习兴趣作为学习的不竭动力,同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中要体现因材施教。 3、重新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验稿》中有6条基本理念,修订后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这两条合并成一条,形成现在的5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总体要求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思想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含义,是对所有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提出的目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有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良好的思想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一些数学概念,掌握一些数学方法,还应包括使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一些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如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的。 课程内容强调要反映社会的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素材,从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来,要注意概念的背景,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结果,还要有结果形成的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不仅要有抽象后的概念和法则,也要有直观的说明和启迪。 数学教学活动强调实施积极参与的良好互动,共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他人交流,从中学会思考,学

九年级数学教材全解

九年级数学教材全解 我研说的教材是青岛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我主要从课标基本要求;编写意图、编写体例;教材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处理等方面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课标基本要求 新课标中对数学课程提出这样的教育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册教材正是依据这种教育理念编写的。 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学习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2、数学思考: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观点。3、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4、情感与态度: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自信心。这四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编写特意图、体例安排 我认为本套教材主要体现了编者以下几个方面的的意图:1、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2、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3、以“容易些,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指导思想。4、结合适当的素材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重视隐形课程的作用。 关于教材的体例安排,教材是通过章、节、习题将知识有机的编排在一起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每一章的开始,设有一幅表现该章主要内容章头图(包括内容提要与情境导航),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2)各章的章末都安排了回顾与总结,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本章的学习内容,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加以总结与升华。(3)检测站在每一章的最后,便于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进行自我检查与评价。(4)教材的正文中,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当设置了一些相应的栏目。如,“观察与思考”、“交流与发现”、“实验与探究”,通过真实的情境、鲜活的实例或数学自身的素材,用问题串的形式,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观察、实验、思考、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的探究与发现过程,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部分课节之后设置了挑战自我,向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了一两个深刻的、需要进一步思索的问题。(5)这套书中设计了“小亮”、“小莹”、“小博士”三个形象,其中小亮和小莹提出问题、发表感想,小博士对部分疑难问题给予点拨、提示与总结,更好的实现了人书对话,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6)结合教材各块内容,安排一些有关的背景资料和阅读材料,有加油站、小资料、广角镜、智趣园和史海漫游等栏目,内容涉及数学应用素材、数学趣闻、名题、趣题、数学史料、数学家介绍等等。这些栏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能力与查阅资料的习惯、增强文化素养。(7)本书的练习系统分为练习、习题与综合练习三个梯度。“习题”和“综合练习”均分为A、B两组,A组为基础题,供全体学生使用,B组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三、教材的内在结构与逻辑关系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四章和一个课题学习,涉及三个领域。其中“一元二次方程”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特殊四边形”、“图形与变换”和“对圆的进一步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在本册中以“图形变换与图案设计”这样一个课题学习的形式编排在四章内容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5章,约需62课时,供八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16章分式(约14课时) 第17章反比例函数(约8课时) 第18章勾股定理(约8课时) 第19章四边形(约18课时) 第20章数据的分析(约14课时) 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一、内容分析 “第16章分式” 本章主要研究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方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16.1节类比着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给出了分式的相对应的概念,这些内容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并学习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最后,教科书结合分式的运算,研究了整数指数幂的问题,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范围,并完善了科学记数法。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其中分式的混合运算也是全章的一个难点。第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即是本章重点又是难点。 “第17章反比例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本章是继“一次函数”后的又一章函数的内容。全章分为两节:第17.1节反比例函数,第17.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全章内容紧紧围绕着实际问题展开,实际问题是贯穿全章的一条主线。 第17.1节主要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分析画出的函数的图象,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17.2节的内容是利用反比例函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难点。 “第18章勾股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全章分为两节,第18.1节是勾股定理,第18.2节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18.1节中,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从而发现勾股定理,之后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是本章的重点。第18.2节是研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这在数学和实际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章的难点是这两个定理的综合应用。 “第19章四边形” 本章主要研究一些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于特殊的四边形,把它们分成两类:平行四边形,梯形。对于平行四边形,除了研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外,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分析心得体会

初中数学教材之我见 2017年,我参加了湖南省乡村教师适岗培训,在看课学习中使我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本次培训的几点体会。 一、教材内容的编排更加科学合理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编排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的编排由浅入深,顺应了学生的认识心理规律,删减了许多被认为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有某些内容减少了概念的阐述反而有利于学生学习。例如在代数部分,大大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要求;删去了比例及其性质的教学内容;删去了无理方程、二次方程组的知识等。 二、老师要善于使用教材,挖掘教材。 参与人教版编写的专家谢慧老师讲到:教材的篇幅是有限的,教材的厚度是有限定的。因而教材中涉及到的习题量也是有限的。但是教材中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经过无数次的推敲才定稿的。而且教材中的例题、练习题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能。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 学会一题多变,用课本中的基本题目把一题拆成几题延伸、循环使用。老师盲目地要求学生做一些题目可能会不符合教学要求的,也不符合教学内容的。 三、教师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 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老师只一个扮演者。老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去。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讲---模仿----训练”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动手实践,让学生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

成过程。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这时教师要保持沉默,什么时候教师可以说话了要有个度。就是说在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了,学生需要思考5-8分钟,可是能坚持到15秒钟不说话的老师为少数。 四、教师要写好位,教学与多媒休相给合,备学生、备课程、备资源,做好教学四个维度。与学生要有多层次的互动。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只有领悟课程改革的理念,理解实验教材的特点,研究好教材,才有可能搞好教学工作。

八下数学教材全解

1、3/5千米的( -—)是200米。 本题主要错误原因是前后单位不同、审题不细致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填写1000/3。 2、一根10米长的绳子,第一次用去1/5,第二次用去1/5米。还剩下()米。 本题主要错误原因,1/5和1/5米,一个表示关系,一个表示具体的量,学生在做这一题时,没 有关注这两个数据的不同意义。 3、一批水果重3/5吨,5天卖完,平均每天卖()吨,平均每天卖这批水果的(—)。 本题学生大部分把两个概号的答案交换位置填写,想来主要是没有理解这两个问题的真正意义。 还有学生对于具体量用分数来表示并不能完全理解,总会有一个习惯性的思维左右其解题。教学 时应该多加练习。 4、4/9的倒数是(),()个这样的倒数是最大的一位数。 本题的第一空学生没问题,第二空则问题较大,学生多数没有理解“这样的倒数”, 还有就是没有关注到“最大的一位数”这一的条件。 计算题: 1、15÷5/+1/6×8 本题计算过程大部分学生都没问题,但这一题的计算结果却出现许多学生写成27又4/3,表达上 有误,需及时纠正。 2、2/3×1/4÷(3/4-1/3) 本题出现的最大错误是学生误认为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使得改变了计算顺序从而出现计算错误。选择题: 1、王芳和李明是同班同学,他们都面向南而坐,王芳的位置(3,6),李明的位置(4,3),王 芳在李明的()。 A、左前方 B、左后方 C、右后方 本题的主要错误原因有学生把平面图上的方位和现实生活中的方位搞混淆。还有是学习位置这一 知识点时,没有结合到相关题型进行教学,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 2、聪聪吃了一包糖的3/4,剩下的是吃了的()。 A、1/2 B、1/3 C、1/4 本题的前后两句话并不以同一单位“1”出现,而学生大部分选择了C 也是因为单位“1”没有分析清楚,平时这类不同单位“1”的题型学生接触的也比较少。 动手操作: 主要的错误原因有描点时没有把字母标在图上,及梯形的计算面积公式的遗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