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素抗凝治疗简述

肝素抗凝治疗简述

肝素抗凝治疗(1)抗凝机制: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由体内肥大细胞合成并贮存,此种细胞分布在血管壁,故所有组织和器官几乎均含有微量的肝素。正常人血液中肝素含量很低,仅为9mg/L.肝素的抗凝作用通过以下作用来实现。l)抗凝血酶作用;2)抗因子Xa、IXa、XIa、XII a及KK的作用;3)抑制血小板;4)促进纤溶;5)改变血液粘滞性。肝素抗凝治疗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并发症为出血,发生率报道不一,范围为0%~33%。平均为7%~l0%。其次是血小板减少;偶可见其他并发症如过敏反应等。(2)监测指标:1)APTT:它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应用小剂量肝素(5 000~10000U/24h),可以不作监测。应用l0000u/24h者,APTT可延长至正常值(31~43S)的1.5~1.7倍,也不至于引起出血并发症。但是在应用中等剂量(10 000~20 000U/24h)和大剂量(20 000~30000U/24h)时,必须作监测试验,使APTT较正常对照值延长l.5-2.5倍。这既可取得最佳抗凝疗效,又无严重的出血风险。2)血浆肝素浓度监测:它是肝素监测的又一较为理想的指标。据报道,比较各种方法检测血浆肝素的最低浓度,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次为微电泳法(0.0025U/ml)超过加钙凝血酶法(TCCT,0.005U/ml)超过发色底物法(CS,0.01U /ml)超过凝血酶法(TT,0.01U/ml)。在APTT为正常对照值的1.5~2.5倍时,血浆肝浓度为0.2~0.5U/ml.因此,这种浓度的肝素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生理止血过程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是V(无),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乏的是9因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10因子。 . 通常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 ③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 route)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 route)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因子参与,可记为山鸡。山鸡一般在外面才有。 共同途径有10、5、2因子参与,可记为:十五的月亮(10、5)下有条鳄鱼(2)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肝素的药理作用

一、肝素的药理作用 1.抗凝、抗栓和促纤溶作用:普通肝素能够催化抗凝血酶III(AT-III活凝血酶(IIa)以及凝血因子Xa、IXa、XIa、XIIa,从而发挥抗凝和抗栓作用。然而,不同分子量肝素组分催化AT-III灭活IIa以及Xa的强度是不同的。高分子量肝素主要催Iia的灭活,,LMWH 主要催化Xa的灭活。如果定义普通肝素抗IIa/Xa比率为1:1,则LMWH的抗Iia/Xa比率为1:2-1:4。另外,肝素还有不领带于AT-II的抗凝和抗栓作用,如:中和内皮细胞的电荷,催化肝素辅助因子II灭活凝血酶,抑制脂多糖、干扰素-r诱导的单核细胞组织因子、VIIa、Xa以及白细胞介导的促凝活性。肝素还有促进纤溶的作用,有人认为肝素的促纤溶作用与肝素血浆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相对比较松散,因而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介导的纤溶更加敏感有关;也有人发现肝素可以增加尿激酶介导的纤溶活性。肝素的抗凝、抗栓和促纤溶药理作用对于治疗肾小球疾病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肝素不但可以通过其抗栓作用预防肾小球内微血栓栓塞所致的缺血性损伤,而且可能通过防止凝血酶和纤维蛋白产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阻断凝血酶和纤维蛋白直接介导的细胞增殖和活化。肝素促进纤溶的活性不仅对治疗肾小球内微血栓有益,而且可能通过激活细胞外基质降解酶活性减轻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积聚。 2.抗炎作用:肝素在体内能防止多形核白细胞(PMNS)和淋巴细胞移出血管至炎症处,从而抑制迟发型高敏反应,所以肝素可用于控制移排斥反应和自向免疫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及脑脊髓膜炎。过去认为肝素的这种作用可以用肝素抑PMNS和血小板分泌的乙酰肝素酶以及T淋巴细胞分泌的葡萄糖苷转移酶活性解释。然而最近的实验发现,肝素抑制白细胞贴壁是因为干扰了白细胞通过L-选择素与血管壁内皮细胞表面的粘蛋白和P-选择素连接。肝素的抗补体活性也可能与其抗炎症效应有关。因为补体能上调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同时,肝素能降低炎细胞的活性,比如能与单核细胞结合,诱导细胞表型转化、降低单核细胞介导的的细胞促凝活性;能抑PMNS产生超氧阴离子,抑制中性粒细胞酶如组织蛋白酶(cathepsin)G、N-乙酰葡萄糖苷酶和弹性蛋白酶;LMWH能阻抑肥大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4(IL-4),肝素被肝素酶I降解疾病硫酶二糖也可以抑制巨噬细胞产生TNFa。肝素还抑制系膜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促进内皮细胞释放超氧化物歧化酶,抑制内皮细胞细胞表达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另外,普通肝素LMWH还可能直接影响免疫复全物肾炎的发生机制。普通肝素、反应性核小体原-抗体复合物相互作用,阻止这些免疫复合物与肾小球基底膜结合,并延缓和减轻Lpr/Lpr狼疮小鼠肾脏病变的进展,防止发生蛋白尿。肝素还能部分清除慢性血清病性肾小球肾炎模型动物肾小球内沉积的抗原。 3.调节细胞增殖作用:肝素还有调节细胞增殖的作用。小剂量肝素(中位有效剂量2-5ug/ml)抑制系胞膜细胞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大剂量肝素(中位有效剂量200-500ug/ml)也能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肝素对细胞增殖的不同影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促进转化生长因子(TGFβ)从无活性的复合物中释放出来,后者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并抑制其他类型细胞增殖;(2)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的内皮细胞增殖,抑制bFGF介导的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3)阻抑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内皮素(ET-1)的释放。肝素对不同细胞的不同调节作用对于促进创伤修复、防止过度增殖和硬化可能具有重要意义。肝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与下列细胞内信息传导途径有关;抑制细胞内钙离子动员、阻断钠/氢离子交换、阻断磷脂酰肌醇代谢、抑制蛋白激酶C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阻断细胞周期、抑c-fos、c-myc、sgk基因表达。 4.扩张血管与降压作用:肝素具有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其机制为,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三章-血液培训课件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 三章-血液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 2、血量 3、渗透压 4、血沉 5、生理性止血 6、血液凝固 7、血清 8、凝血因子 9、血型 10、交叉配血试验 二、填空题 1、血液由和两部分组成。 2、正常成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即每公斤体重有 ml血液。 3、全血、血浆和红细胞的比重分别由、和的数量决定。 4、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 5、正常成年女性红细胞的数量为,血红蛋白浓度为。 6、临床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其根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又称为。 7、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数量为,其中嗜碱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 为 % 。

8、目前已知的凝血因子共有种,其中唯一不存在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是,不是蛋白质的凝血因子是,大多数凝血因子以 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9、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分别由凝血因子、启动。 10、血液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 11、目前发现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32个,其中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和。 12、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该抗原,分为和。 三、选择题 1、血清是指 A、血液去掉纤维蛋白 B、血液加抗凝剂后离心沉淀后的上清物 C、血浆去掉纤维蛋白及其他某些凝血因子 D、全血去掉血细胞 E、血浆去掉蛋白质 2、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 A、纤维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凝血因子 D、血小板 E、Ca2+ 3、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 A、不含血细胞 B、蛋白含量低 C、Na+含量高 D、K+含量高 E、Cl-含量高 4、下列哪项不是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 A、运输 O2 和 CO2 B、缓冲功能 C、参与生理止血

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一.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止血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血管痉挛到血小板血栓形成,成为血小板凝块,最后促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 机体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纤溶系统 ,三者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流动状态和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机体的正常止凝血,主要依赖于完整的血管壁结构和功能,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正常的血浆凝血因子 活性。 生理止血过程 ?小血管于受伤后立即收缩,若破损不大即可使血管封闭;主要是由损伤刺激引起的局部缩血管反应,但持续时间很短。 生理止血过程 ?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可以激活血小板和血浆中的凝血系统;由于血管收缩使血流暂停或减缓,有利于激活的血小板粘附于内膜下组织并聚集成团,成为一个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起到初级止血作用,一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检实验室BT和PLT 生理止血过程 ?局部又迅速出现血凝块,即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的纤维蛋白分子多聚体,并形成了由血纤维与血小板一道构成的牢固的止血栓,有效地制止了出血。同时血小板的突起伸入纤维蛋白网内,血小板微丝(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收缩使血凝块收缩,血栓变得更坚实,能更有效地起止血作用,这是二级止血作用。二期止血缺陷常用的筛选实验室PT和APTT。 ?与此同时,血浆中也出现了生理的抗凝血活动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以防止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漫延到这一局部以外。 二凝血系统 ?凝血过程的三要素: 凝血因子+血小板+Ca2+. 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凝血因子的特性:迄今为止,参与凝血的因子共有12个。其中用罗马数字编号的有12个(从Ⅰ-XIII,其中因子Ⅵ并不存在)。血浆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因子是V(无),血浆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是因子Ⅰ(老大),在肝脏中合成且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2,7,9,10,血友病甲(A)缺乏的是8因子,血友病乙(B)缺乏的是9因子。内源性途径和外源性途径共同激活的因子是10因子。 . 通常分为: ①内源性凝血途径; ②外源性凝血途径; ③共同凝血途径 ?如果只是损伤血管内膜或抽出血液置于玻璃管内,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intrinsic route) ?如果是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extrinxic route) 学习生理学的时候,生理性凝血过程的外源性凝血和内源性凝血怎么也记不住,记了忘忘了记,其实很简单: 内源途径:有8、9、11、12因子参与,可记为:婴儿(12)拿着筷子(11)去酒吧(9、8)。 酒吧在室内,所以是内源。 外源途径有3、7因子参与,可记为山鸡。山鸡一般在外面才有。 共同途径有10、5、2因子参与,可记为:十五的月亮(10、5)下有条鳄鱼(2)因子Ⅹ的激活可以通过两种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 1.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纤维蛋白原(Fbg, FI)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纤维蛋白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