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一、引言

教学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旨在探讨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等。本文将从知识点总结的角度出发,为大家介绍教学论相关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定义

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特定的手段和方法,达到预期效果的预期结果。它是整个课程设计的核心,也是评价课程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标准。

2. 教学目标分类

根据不同维度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三类。其中认知目标主要关注知识技能方面,情感目标则关注态度价值观方面,行为目标则关注实际行动方面。

3. 教学目标制定原则

制定教学目标应该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与现实相关(Relevant)和有时限(Time-bound)。

三、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定义

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某种知识技能的

教学活动。它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教育目标的作用。

2. 课程设计步骤

(1)确定课程目标:明确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符合SMART原则的目标。

(2)分析教材:对所要讲授的教材进行深入剖析,理解其内涵,确定重点难点。

(3)选择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

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

(4)制定课堂计划:按照预设目标和选定教学方法,制定详细的课堂计划,并考虑时间安排和资源利用等问题。

(5)评价与反思:在课程结束后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经验并改进不足之处。

四、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定义

教学方法是指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活动来促进师

生之间交流与互动,并达到预期效果。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之一。

2. 常见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传授知识,是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

(2)讨论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法:通过实践操作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五、评价与反思

1. 评价定义

评价是指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地评定和判断。它是衡量课程设计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2. 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由个人自行对自己进行评价,通常用于个人成长或职业发展方面。

(2)同行评价:由同行专业人员对所做工作进行相互评价,通常用于团队合作或专业交流方面。

(3)客观测量:采用科学测量工具或方法对所要评价的对象进行客观测量,如考试、问卷调查等。

3. 反思的重要性

反思是指对自己的行为、思想和情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它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

六、总结

本文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与反思四个方面对教学论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论知识点

教学论知识点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差异: 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试教育旨在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 在教育对象上,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则把学校工作放在少数所谓优秀的即有升学前途的学生身上。 在教育内容上,素质教育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全面开花”,把几项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应试教育则只重智育,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掌握忽视了教学生学习如何做人。 在教育方法上,素质教育注意在一定共同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因材施教;应试教育则只是对少数学生提出“升学”的统一要求,并没有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则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将分数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 在教育结果上,素质教育“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或者每个学生“及格+特长”模式;应试教育则只有少数人升学,获得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才能被忽略,以失败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从上述两种教育的“对立”中我们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应试教育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负面消极因素,所以才激发、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学科学教学论 是研究与科学教学问题相关的学科,它以自然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技术科学和现代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是一门相互渗透、交叉的边缘学科。它结合科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规律,并以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中学科学学科的规范教育和教学工作,又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 《中学科学教学论》是一门探究科学教学规律、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的专门性教育学科 《中学科学教学论》的研究体系 (1)科学教学认识论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教”的问题 如:研究科学教育的性质与特征、构成范围、理念、培养目的和任务、发展科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等一类有关科学教育认识形成和运用的基本问题。 (2)科学教学方法论 “怎样教、“如何学”、“怎样评价” 如:科学课程内容、科学教学方法与模式、途径、策略、评价等方面的方法论问题 (3)科学教学的实践论 研究有关科学教育实践方式、实践规律及实践活动过程方面的问题。 中学科学教师的任务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术素养,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科学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更加富有成果的、有效的生活。 中学科学教师的岗位要求 具有坚实的科学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以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科学教育的含义 (1)从科学教育的属性及涵盖的范围来看 “科学教育”概指那些以“科学技术”为教育源泉和学习基础的普及性或者专门性教育活动及教育过程。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 各级各类学校所进行的有关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各种教育活动就可以称之为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或者实践过程。

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办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2.教学论进展的学科基础 (1)哲学作为办法论而成为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2)具体科学为教学研究提供具体指导,是教学活动的直截了当依据 3.学习教学论的意义 (1)明确教学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对教学工作的尊重 (2)提高教学理论修养,为新阶段从事和改进教学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3)训练教学技能,养成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培养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学习教学论的办法 (1)办法论上,我们应当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2)具体学习办法:读书考虑法、观看法、案例分析法、教师角XXX体验 5.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物质环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直观映像或直截了当呈现。 6.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举行学习的活动。 7.教学本质讨论的意义 (1)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 (2)进一步认识教学规律 (3)推动教学理论进展 8.教学本质的要紧观点 (1)“特别认识讲” (2)“进展讲” (3)“层次类型讲” (4)“学习讲” (5)“实践讲” (6)“交往讲”

9.教学的基本性质 (1)认识性 (2)实践性 (3)社会性 (4)伦理性 10.教学原则是依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关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普通原理。 11.确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抽象概况和总结 (2)教学规律是制定教学原则的依照 (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12.教学原则体系的历史沿革 (1)我国古代就有丰富的教学思想,孔子开创的“启示式”教学思想体系,是古代对教学原则的朴素总结和表述 (2)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教学原则的概念,建立了教育史上第一具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3)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的原则,第一次把教学和道德教育 统一起来。 (4)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论述了四类33条教学原则。 (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揭示教学过程本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教学原则体系。13.教学的目的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依据教学目的有打算地组织教学过程,反对教学上的盲目性 14.教学的积极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两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5.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构成教学过程的各个因素的功能,更要加强各个因素之间的协调、配合,以求发挥各个因素的整体功能。 16.教学的伦理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升人性,以学生的存在和

教学论重点

教学论重点 一、赫尔巴特 1、教学的形式阶段论 第一,明了:清楚明确地感知教材; 第二,联合: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第三,系统:在新旧观念联合的基础上,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完整的知识系统。 第四,方法:将已经形成的知识系统应用于各种情境,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并获得一种方法层面意义上的知识。 2、教育性教学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那么教学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则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二、杜威 1、经验教学论 第一,经验的涵义 经验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是人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人作用于环境产生的结果又反过来影响人本身。 “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教学不能把儿童与外部世界割裂开来,而是要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儿童的现实经验。第二,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没有某种思维的因素便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思维来源于问题”。 反省思维: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深思。 2、问题解决教学五步: (1)问题的感觉:提供一个情境,问题蕴涵其中; (2)问题的界定:确定情境中的问题以便解决; (3)问题解决的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对各种假设进行推理:寻找最好的方法 (5)通过行动检验假设:检验方法是否有效。 三、教学的概念 1、教的行为是教学理论的主要问题 教师教的活动是教学理论的研究领域,该领域中的问题构成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怎样教得有效;如何教得更好。 2、教学行为的范围 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3、教学是一种探究 教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人是有生命的,有主体能动性的,能思维的。这些因素导致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师的教学不能是完全按照教学预设进行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不断地调整教学安排,就学生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需要不断地探究,因此,教学是一种专业性的探究活动。 4、将教学定义为: 教学是由教师发起和维持并促进学生成功学习的活动,师生共同获得知识、技能与道德的发展。 主体:教师和学生;基本定位:活动 要素:教师发起、维持并促进;学生成功学习;师生在知识、技能和道德上的共同发展。 道德要素区别于教唆;教师发起的活动包含了他可能的探究活动。 四、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自考课程与教学论-重点归纳--知识点归纳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2、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泰勒。由于泰勒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1914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3、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是通过合法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对于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4、科学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959年9月,主席布鲁纳:讨论怎样改进中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问题。 5、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6、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7、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德国教育家。 8、夸没纽斯:捷克著名教育家,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1623年《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论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本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定。 9、卢梭的教学论:《爱弥儿》影响深远。指导思想: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0、裴斯泰洛奇:瑞士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1)教育教学原理:1.自我发展原理2.直观原理 (2)教学的心里学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里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 11、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观念心理学—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2)教学的形式阶段,必定有两种基本的心理活动:专心、沈思,四个教学的形式阶段。

A.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B.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C.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一形式具有逻辑性德、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D.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历史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 12、现代教育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育论。 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教育是一种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基于经验的教学论: (1)经验的涵义与知行统一论。 经验即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1.人主动地作用于环境2.人作用于环境所产生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人本身。 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2)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13、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崛起。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论布鲁纳:发现教学论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范例教学论。 (2)加涅和布里格斯是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 14、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 15、课程的三种涵义: (1)课程作为学科。(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3)把课程作为经验和体验。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1、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 (一)教学论 ①《礼记.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②昆体良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③古希腊苏格拉底:产婆术 ④夸美纽斯:泛智教育,班级授课制,普及教育,《大教学论》1632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论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重要里程碑 ⑤卢梭:《爱弥儿》 ⑥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教育家(要素主义思想家) ⑦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 ⑧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代表人,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普通教育学》1806作为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发展成熟的基本标志 ⑨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民主主义与教育》(二)课程论 ①博比特:《课程》(1918)一书是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②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结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课程论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课程的内涵 广义:指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教学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具体的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 课程是curriculum,在拉丁语中是指竞赛或跑道(来源于跑或运行) 3、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概念分析 ①教学内容“教什么” ②教学进程“怎么教” ③学科(第一学术上的分类: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第二教学科目) ④科目(狭义的学科就是科目) ⑤知识(课程的主体,知识是课程的本质,课程是知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人们一般把知识和“技能”“态度和价值”等并列 ⑥经验(活动带来的是普通的经验,学科带来的是系统的经验) ⑦活动:活动可以是课程的一种形式,但不是学校所有活动都是课程(在一定安排,计划,系统性,在安排中有目的的体现) ⑧计划或方案(所有课程都有计划,反之则不一定) 4、古代学校的课程特点 ①古代学校课程在纵向上没有严格年级差异与衔接,在横向上也较少学科间的协调和组织。 ②课程内容以人文熏陶和道德教化为主,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尚未受到重视。 ③课程的等级性和阶级性十分鲜明。 ④课程的学习方式也较为单一,以传授和问答为主。 5、现代课程区别于古代课程的主要特征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完整版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 论知识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一章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概述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考察 1、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课程的演进概况。(P28阅读视野) (P3随堂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不断进行着调整,这种调整体现出思想政治课怎样的特点- ----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密切配合政治运动设置的,强调课程的政治功能。) 2、政治课改革的进程 1)标志思想政治课进入改革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2)第一阶段:改革实验:1985-1992 第二阶段:调整完善:1992-1994 第三阶段:总结发展:1994-1999 第四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1999至今)P4第四阶段概况) ①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 ③随后,教育部又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 ④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2003年和2004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教材,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 3、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的新变化(P4-5六点新变化) 1)改变课程名称。 2)转变课程功能。首先,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其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3)调整课程结构。首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加强选修课程。其次,关注国家课程的同时,为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更新课程内容。 5)变革教学方式:教师教的方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主导“目标—策略—评价”与学生经历“活动—体验—表现”相结合。学生学的方式: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6)重建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思考: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的新变化新教材的新变化(两者区分)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性质 1、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认识的发展 ①智育说②德育说 ③德智兼容说④思想政治教育说 ⑤公民教育说(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

《教学论》知识点梳理归纳

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教学的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2、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教学论研究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问题 3、教学论的研究任务:揭示教学规律;确立教学价值观;优化教学技术(技艺) 4、学习的特征:计划性;间接性;高效性 5、学习的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或刺激;记忆;反应 6、加涅学习结果的分类:言语信息;认知策略;智力技能;动作技能;态度 7、学习的过程:知识学习的过程:选择阶段、领会阶段、保持阶段、应用阶段;技能学习的过程:定向阶段、分解阶段、定位阶段、熟练阶段;能力学习的过程;品德学习的过程8、现代学习观:全面学习观;自主创新学习观;终身学习观;从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发现和探究 9、教学目标的特点:预期性;生成性;整体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 10、教学目标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聚合功能 11、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人本位 12、布卢姆的教学目标:认知领域的目标;情感领域的目标;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 13、巴班斯基的教学目标:教养性任务;教育性任务;发展性任务 1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分类理论:抽象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发现学习 15、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教学内容;社会需要 16、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17、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细化、具体化目标;分析、确定任务;寻找教学起点 18、教学功能的一般特点:人为性;先导性;历史性 19、教学过程的基本职能:人的发展需要;文化发展的需要 20、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传承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 21、教学过程的基本属性:人为性;对成性;客观性;整体性;实践性;历史性 22、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社会生活;学生;学科 23、教学内容的功能:为学生个体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传承人类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24、教学内容的特性:预成性;与学生的相关性;基础性;先进性 25、教学行为的基本特性:目的性;序列性;个体性 26、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多样性;相对性 27、当代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教学组织形式的多元化;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 28、教学评价的功能: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教学功能;管理功能 29、教学研究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科学性;探索性 30、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现代教学的主体性;现代教学的多样性;现代教学的探究性;现代教学的民主性;现代教学的发展性;现代教学的技术性 31、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势:现代与传统的承接;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分化与综合的演进;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借鉴与创新的统一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 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 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的任务: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 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2、为什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针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 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3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占用时间最多;除教学外还有生产劳动、文体运动和各种竞赛,以及党、团、队等其他课外的组织、活动和措施等; 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3.简述教学活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要素: 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

2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教学目的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上; 4教学方法:指在课内外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或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 6教学反馈: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信息交流的情况要依靠反馈来表现; 7教师:教学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 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 3教学内容课程: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即直接制约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形成后的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

验的现象。(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小学数学教学论重点复习资料

第一章关于小学数学课程 一、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 (一)数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对象 1、数学的产生 2、数学的研究对象 (二)小学数学的学科性质 1、生活数学观 2、儿童数学观 3、现实数学观 二、小学数学学科的任务 (一)发展公民数学素养 精英数学大众数学 数学素养:一是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运用数学技能的能力,能够满足个人每天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需求;二是能正确理解数学术语的信息。 (二)培养数学思维 (三)将数学运用于现实情景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所达到的规格提出的要求,反映了这阶段的教育目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回答小学数学“为什么教”的问题。 二、影响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 (一)社会发展因素 1、生活的变化 2、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 (二)儿童发展因素: (三)数学科学的发展 经典数学现代数学 三、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分析(一)问题辨析 1、“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两个目标是否一样?有何区别? 现在: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与“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两个目标有何区别? (1)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2)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二)我国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1、清末算学的目标 1903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算学,其要义在使日用之计算,与以自谋生计必需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 1912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 2、1920—1948年五次修改《小学算术课程标准》 3、1949——现在:九次修定小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三)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过程与方法(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一)数学课程目标 (二)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 (三)反映社会进步和数学学科自身的发展三、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 2001年颁布并开始实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课程内容总体上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 (一)数与代数 一、数与代数领域改革的国际趋势 美国2000年的数学课程标准,英国1995年的数学课程标准,日本2000年的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中反映出数与代数领域改革的趋势: 重视数的意义的理解,注重学生数感的形成;加强口算和估算的地位;强调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使用计算器;消弱复杂的笔算;淡化固定的计算程序和方法;不提倡过早的建立数系的概念等。 二、数与代数的教育价值 1、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2、在数的运算、公式的推导、方程的求解、函数的研究等活动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促进学生探究和发现,有利于学生提高思维水平,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学科教学论知识点复习

绪论数学课程标准P1 一、 1、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①数学教育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又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 ②数学教育教学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学生、教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要 研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原则和学习方法,以及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规律 ④数学教育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它同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紧密联系。 注:数学的三大特点的是 A.精确性 B.抽象性 C.应用的广泛性二、《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简答题 1 2)目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A、从“精英”数学转变为“大众数学” B、数学教学要能有效地教给所有的人 C、将数学教给所有的人,但我们要冷静对待“未必所有人都懂”的问题 2、体现数学价值 1)数学的应用方式。我们要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的问题,从而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 2)比较关联的方式。通过数学知识的历史比较认识数学的文化价值 3)智力训练方式,数学是大脑思维的体现,数学的教育价值 4)形成数学观念的方式。树立信心坚定能力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具有现实的内容,是学生生活的体验,要富有挑战性 4、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5、学会数学学习的自我评价 6、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所 产生的重大影响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2)用计算机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二)普通高中阶段 1、建构共同基础,让所有的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提供学生发展平台 2、提供多样课程,让不同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论主要知识点总结

物理教学论总结 名词解释: 1.物理课程:是按照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计划地选择物理科学的内容,从 而改造成为学校的一门课程; 2.引入:是指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的开始,教师指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 引入常用方法;1.运用实验引入2.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3.从复习旧知识引入4.利用物理学史资料引入5.利用类比发引入 3.信度:多次测验所得成绩的一致性程度,是衡量测验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4.专业引领:专家通过对话、现场指导、专题讲座及亲身师范等方式,向教师展示教育理论 于教师实践应有的内在一致性及转化的可能性,以此培养教师的智慧和教育直觉,并从整体上提升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 5.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基本方法有:讲解 法,讨论法,实验法读书指导法 6.效度:衡量测验结果的有效性或准确性的质量指标,是反映测量结果与所要测量的结果相 符合的程度,是一个测验对于它所欲测量的行为特征能够测量到的程度; 7.区分度:试题对不同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考生的区分程度和鉴别能力 8.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体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科学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和和逐步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9.物理教学测量:根据一定客观标准,运用各种手段统计方法,对物理学领域内事物或现象 进行严格考核并依据一定规范对考核结果予以数量化描述过程; 10.物理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通过平均系统的收集资料和处理教学信息,对物理教学活 动过程和成就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改进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参考的过程 11.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物的抽 象; 11课程的含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是学校为学生接受教育而设计和组织的一切活动总称;学习者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12素质教育:使每位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13物理课程内容:是指物理学科中的事实、概念、原理和问题以及他们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 14前概念:学生在学习正式的科学概念前,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感知以及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所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 二.简答 1.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 1教育的目的: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 2中学教育性质:基本任务是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 3素质和素质教育 4中学物理的教育目标: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2.物理教材分析方法: 1知识分析法 含义:在全面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以新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从不同层次上对教材及涉及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是分析知识为主的方法 2心理分析法:从学生学习物理心理过程的心理过程入手,挖掘和研究教材和与教学的心理因素以便充分地发挥物理教材的各种功能,提高教育效率

李森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李森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李森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课程,旨在帮助教师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从教学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总结李森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点。 一、教学理论 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应该明确、具体、可操作,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当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3.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讲述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 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如教科书、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等,教师应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和反馈,包括课堂测试、作业评定、学习成绩评价等,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教学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引入新颖的教学案例、开展小组讨论、设置游戏化学习等,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性。 2.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资源、实践机会等,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 4. 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5. 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特长。 三、教学评价 1. 评价内容:教学评价应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评价,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潜力。 2. 评价方法: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课堂讨论、作业评定、考试测验、学习档案记录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反馈与指导: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供评价结果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并提供改进的建议,激励学生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4. 评价公正性:教学评价应公正客观,避免主观偏见和歧视,评价

化学教学论总结知识点

一、我国早期的化学启蒙者--徐寿。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化学教育系统的成形期。《奏定学堂章程》。2000年,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试用长达8年之久的义务教育初中化学大纲进行了修订。2000年初,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001年7月正式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体现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2002年初,按高中课程改革的新思路对《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进行再修订。2003年4月出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二、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 1,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 3,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4,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 ◆三、四种“知识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共 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现“三教统筹”,让每个人都获得自己期望的三 张“教育通行证”,即都应掌握学术性通行证、职业性通行证、事业心和开拓能力通行证。 五、科学素养:了解和熟悉进行个人决策、参加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 ◆六、科学教育的广域4目标:态度,过程,知识,技能。 ◆七、化学教学论是以广大化学教师及教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经验为基础,经过理论概括、 充实和发展起来,是依随启智、益智、育人和笃行的教育规律,在人类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思想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八、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从理论和观念上引导高师生“入门”,从教学技能培养训 练上教高师生“上路”、“上手”,从教科研思路上使高师生“开点儿眼界”。丰富大家的教育理念,让大家初步形成教育教学能力。 九、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基础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重要归宿。“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课程改革的主旨,科学素养的要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化学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分科课程(世界的主流)与综合课程。 ◆十一、学科课程的优缺点与活动课程开设的目的:学科课程便于系统的传授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但是逻辑性较强,枯燥抽象,难度大,不利于学生接受。活动课程注重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强调多学科综合,力求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发展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十二、新高中化学课程结构: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为2学分, 高中最低必须修满6学分,必修:即化学1和化学2.选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十三、化学课程目标,是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时所规定的最低教育要求。 十四、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 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2,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 3,化学学科的特征。 ◆十五、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 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十六、化学课程目标的内容特征: 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养)

《物理教学论》主要知识点总结

《物理教学论》主要知识点总结 《物理教学论》是对物理教学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和总结的一本教育学著作。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物理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角色等。通过学习《物理教学论》,可以深入了解物理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物理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物理教学论》首先明确了物理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物理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理现象和法则,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二、物理教学的内容 《物理教学论》对物理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和组织。物理教学的内容包括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的基本法则和物理学的实验应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理现象、物理量、物理单位和物理模型等。物理学的基本法则包括牛顿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基本原理和定律。物理学的实验应用包括物理实验、物理技术和物理仪器。 三、物理教学的方法 《物理教学论》介绍了一系列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物理教学的方法包括讲授法、实验法、示范法、讨论法、研究法等。讲授法是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意图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实验法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或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

实验和观察能力。示范法是物理教学中辅助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和演 示物理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讨论法是 物理教学中互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促进学 生思维的活跃和思想的碰撞。研究法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分组和独立研究,提升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 四、教师的角色 《物理教学论》强调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角色。教师是物理教 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物理学习的榜样和引导者。 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物理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能够灵活运用不同的 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 学习情况和心理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合理的教学 目标和教学计划,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总之,《物理教学论》系统总结了物理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内容和方法、教师的角色等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运用《物理教学论》中的知识和 方法,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物理学科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