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古诗四首(第二课时 观书有感(说理诗))冀教版

第17课古诗四首

第二课时观书有感(说理诗)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亩、鉴、徘、徊”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亩、渠、源”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2.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齐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板书)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亩、鉴、徘、徊”指名读。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生字“亩、渠、源”。

(2)仿写,小组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读,解决疑难。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1.了解作者

学习古诗,我们一定要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师相机板书。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千万不能忘记。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多种形式读古诗(指名读、有节奏读、男女生读、师生配乐读)

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读得好极了!让我们再和作者对一次话,试试你能不能从诗文中寻找到新发现。

五、品读诗歌,领悟情感。

(一)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

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

5.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明丽清新的自然风光总是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师读,生交流】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够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朗,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女生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

(二)品读三四句。

1.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问、渠、哪得、如许什么意思?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是啊,到底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为有源头活水来。【出示三四句】自问又自答这叫什么?诗中哪个词提示了你原因了?扩展: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 / 观书有感

2.“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è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因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源头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3.我们可以想象:远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4.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5.如果没有活水源源不断的流进方塘,方塘会怎样?(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于小池塘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6. 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六、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__________。

板书: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

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后两句要读得意味深长,一语双关)

七、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灵活机动处理,若时间宽裕,就作为课堂上补充阅读)

2.搜集一些读书名言和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的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河滨.(bīn bìn)万紫.千红(zǐ cǐ)

二、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胜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寻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理解填空。

1.诗人将()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于形象之中的()。

2.诗中的“寻芳”即是指(),“万紫千红”则是比喻()。

3.朱熹,中国()著名()家,()家,()家,()。参考答案:

一、bīn zǐ

二、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寻芳:春游踏青的意思。

等闲:随便,到处都可以。东风:春风。

三、1.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2.朱熹,中国(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整理。

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说理诗)

朱熹

方塘清←源头活水心智明←读书汲取

最新版2019课改冀教版语文3年级下册(最新版)小学必背古诗75首原文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新课标) 1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2 长歌行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4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6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7 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8 凉州词(唐)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9 登鹳雀楼(唐)王之焕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0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1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2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3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4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5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7课 古诗四首(第二课时 观书有感(说理诗))冀教版

第17课古诗四首 第二课时观书有感(说理诗)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亩、鉴、徘、徊”4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亩、渠、源”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背诵,会默写。 2.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齐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朱熹的《观书有感》。(板书)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亩、鉴、徘、徊”指名读。 2.写字。 (1)指导书写会写的生字“亩、渠、源”。 (2)仿写,小组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学生自读,解决疑难。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理解字面意思,不理解的字词记录下来。 四、品读诗歌,感悟诗情。 1.了解作者 学习古诗,我们一定要了解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师相机板书。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千万不能忘记。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2.多种形式读古诗(指名读、有节奏读、男女生读、师生配乐读) 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读得好极了!让我们再和作者对一次话,试试你能不能从诗文中寻找到新发现。 五、品读诗歌,领悟情感。 (一)品读一二句。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多遍,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板:方塘】 多大的方塘?【板:半亩】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板:清】 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出示一二句,一起读】 3.“鉴”是个生字,指导写字,师范写,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半亩方塘一鉴开”,短短7个字,包含了一个多么美妙的比喻句,把半亩方塘比作一面(打开的镜子),写出了方塘的——清澈明净。 【板:清澈明净】水的清澈明净还表现在哪? 4.“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什么意思?“徘徊”如何理解?做一下动作。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来回地移动)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慢慢地移动着,它暗示了我们什么呢?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

《古诗三首》教案(读中感悟)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 《绝句》是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意境明丽悠远,格调清新。全诗对仗工整,但又自然流畅,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丽工致,浑然无迹,是杜集中别具风格的篇章。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一首题画诗。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 《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读诗节奏、情感渗透方面还需要指导。由于是四行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较易完成背诵。在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融、燕、鸳”等生字,正确读写“鸳、鸯、惠”等生字。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感受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再现诗句描写的画面,进入意境,共鸣情感。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课件:几幅春天美景图,配上音乐,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2.过渡:欣赏完了春天的美景,我们一起学习一下有关春天的一首古诗,看看诗人们是如何通过使用手中的笔把美好的春景留住的吧。(教师板书题目《绝句》,学生齐读。) 二、走进古诗,了解作者 播放杜甫简介ppt,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请学生简单概括诗人生平。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播放课文朗诵《绝句》,教师指导朗读。 (1)注意节奏和停顿,建议教师朗读,学生跟读。 (2)注意古诗的情感,在读古诗的时候想象古诗所描述的美好春光。 2.学生自读古诗。 3.指名读,读准字音、节奏。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课件出示下列生字: 融燕鸳鸯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燕”的笔顺、结构。 “燕”:先写上面的廿,然后是下面中间的口,再是左边的半个北,再是右边的半个北,最后下面四点。 (2)给生字组词: 融:(融合)(融化) 燕:(燕子)(燕窝) 鸳(鸯):(鸳鸯)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适宜。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望天门山 教学要求: 1.会认本课的7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提醒课题。 1.#教案#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宽阔,山河壮美。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许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受,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应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 课《古诗三首》课 文原文及教课方案 17 课《古诗三首》课文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 原文 【唐】李白 天门中止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适宜。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川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篇二】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 课《古诗三首》教课方案:望天门山

1.会认本课的 7 个生字,会写“断、楚、孤、帆”等13 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领会古诗表达的境界以及诗人所表达 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课要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粗心。 教课难点: 领会古诗表达的境界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课时间: 1课时 教课过程: 一、赏析图片,揭露课题。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 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 谁来谈谈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以后有什么感觉?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以后的感觉,好多年前, 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想,于是写 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边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课题 )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应读。 4.教师出示节奏区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 课件出示 )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诵,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 2.指名反应:哪些字、词没法理解?( 天门:天门山。中止:从中间切断。至此回:到这里盘旋。出:耸出来。孤帆:单唯一只船。帆:船上的帆船,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指引学生图文联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说,再指导全诗一同说一说。) 诗文解说:浩大东流的长江打破天门山奔跑而去。碧绿的江水到 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 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领会心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应:脑海中出现了如何的画面? ( 一句诗,一幅画 )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吞河山。 4.指导学生读出宏伟澎湃的气概。

《古诗三首》(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大致的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的心情。诗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清明》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忆”是想念的意思。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前两句中“异乡”指的是他乡,“异乡”和“异客”两个词语凸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得非常巧妙,表达出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好像他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得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这种通过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第 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会认“鸳、鸯”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识字:引导学生在初读古诗时读准字音,再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或“加一加”等识字方法识记字形,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关于字义,可以采用组词的方式进行理解,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理解“鸳鸯”和“河豚”。 写字: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书写方法分小组交流书写要点,教师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融、燕、崇、溪”等。“融”的左下部分只有一横;“燕”的上面部分是“廿”,第四笔是短横;“崇”的下面部分是“宗”,不要写成“示”;“溪”的右下部分是“大”。教学时可以在课件中用彩色突出这些易写错的部分,加深学生的第一印象。 2.朗读教学

三首古诗朗读起来轻快而愉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上合适的音乐,在教师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中,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绝句》一诗的前两句,朗读的速度可以缓慢一点儿;第三句从“融”字开始语调上扬,语速加快,重点落在“燕子”一词上,拉长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第四句语调轻柔舒缓,读出悠然闲适的感觉。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句中“竹外桃花”要一气呵成读完,重读“花”字,“三两枝”慢读,读出画面的层次感,体现桃花的错落有致;第二句中“暖”字要拖长,读出温暖的感觉,引出“鸭先知”;第三句,语速加快;第四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三衢道中》第一句重点读好“日日晴”中的两个“日”字,第一个“日”字读得稍长一点儿,稍重一点儿,语调上扬,读出“晴”带来的意外之喜;第三句语速加快,重读“路”字,结尾语调上扬,声音延长,读出意犹未尽而充满期待的感觉。 3.语言运用 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插图自主理解有难度的词语,并将主要景物串联起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再引导学生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想到的景象。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3.古诗四首(相关资料)

3.古诗四首(相关资料) 《游园不值》 赏析: 唐宋的许多官僚地主和名人雅士都有园林,其中修建池台,栽种花木。但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是私园,只供私人享乐,不是主人的亲朋好友是不能入内的。园林有大有小。这首诗中所写的,看来是一个小小的花园。从“柴扉”两字推测,它的主人大概不是什么显贵。这时节,主人不在家,园门紧闭,诗人来游园,就不得入内。结果,给人们留下了这首富有逸趣的小诗。 园林所在的地方,自然比较幽静,树木浓密,空气湿润。门前的土地上,经春雨一洒,就长满了青苔,像铺了绿色的绒毯似的。诗人前来游园,但是“不值”,就是没有遇上主人,敲门不开,却又舍不得离去,于是在门前徘徊,脚步来回地在苍苔上践踏。屐,是鞋的一种,底面有齿,古人常穿着它去登山玩水。游客既在门前徘徊,足迹印在苍苔上面,使这平整的绿色绒毯有些破损了。作为这种寻幽探胜的游客,不仅对园里的花木,就是对门外的苍苔也格外怜惜。诗人在第一句中说:应该爱惜苍苔呀,不让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印痕! 既是小园,园门也自然简朴,是用树枝儿编成的“柴扉”。扉,就是门扇。“小扣”是轻轻地敲门。寻幽探胜的人,行动自然不会鲁莽。而“久不开”,正照应到题目中的“不值”。这个游客的来,为了和主人畅谈,欣赏园中春景。现在既然在门外怅然而返,那么,临去的时候,那种恋恋不舍的感情必然产生,于是多次回顾。但是一堵围

墙挡住了,对园内什么也看不到。 诗人真善于摄取镜头,最后,他在低低的墙垣上面,看到一枝鲜红浓艳的杏花。于是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啊,春色到底是关不住的,纵使园门紧闭,居然还有红杏冲破樊篱,伸过墙来。园中的花木高过墙垣的很多,为什么只说红杏?因为红色的杏花,就是春天的标志,引起人们的注目,给人们以鲜明的印象。从这一枝红杏,可以推测园内一定繁花似锦、蝶舞莺啼,所以是“满园春色”。“一枝”和“满园”相对比,到底关住了的“春色”还有许多,所以不免还是露出惋惜的心情。 古典诗词中有些名句,往往给人们以无穷的联想,引出题外的暗示,譬如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就是。也许是作者的寄托,也许是读者的感触,可以理解到: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是不能禁锢的。即使想关住满园春色,门也关了,墙也围了,不过徒费心机:一枝红杏还是冲破封锁,给人们报告春天的消息,透出勃勃的生机。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早春。当时韩愈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虽然时间不长,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任上调为吏部侍郎。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第一句写初春的小

最新冀教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 17.古诗四首(说课稿)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17.古诗四首(说课稿) 17.《古诗四首》说课稿 《题西林壁》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请说说。在学生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古诗四首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7-古诗四首

17 古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横、侧、庐、缘、亩、渠、源、移”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一、揭示并解释题目,激发兴趣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二、教师范读 教师一边读,一边演示电脑课件(画面:诗人正站在黄河边的鹳雀楼上观看景色,太阳渐渐地落下山去.) 三、学生轻声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 四、指导学习生字 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七、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 / 依山尽,黄河 / 入海流. 欲穷 / 千里目,更上 / 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八、课堂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 热爱祖国的思想 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学生想象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于是就自然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统编教材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 《我变成了一棵树》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想象奇特,这篇童话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大胆的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故事情节充满了童真童趣,告诉人们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赞美了母爱的温馨和美好。 这一单元的导语是:走进想象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想象的奇妙世界,还可以构建自己的想象天地。变形和创新是我教本课教学的大胆引领,我立足单元训练要求,启发学生从自己美好的想象出发,走进充满奇思妙想的童话王国,享受想象世界的神奇与快乐。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在想象的世界里引领学生展翅飞翔。引导学生感受和创造一段奇妙的变身之旅。 二、教学目标: 1、会认“希、痒”等7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正确读写“形状、狐狸”等15个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变化后又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变化后又发生了哪些奇妙的

事情。 四、教学准备: 1、预习: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读熟课文。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文情景视频、骄傲的大树视频。 五、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复习“希、痒”等7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正确读写“形状、狐狸”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中想象的内容,感受想象的神奇。 3、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变化后又发生了哪些奇妙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学,导入新课。 (一)、复习词语,检查认读。 1、课件出示:(复习生字词) 希望痒痒的形状鳄鱼狐狸丁零丁零巧克力香肠继续 糖醋抬头面包花生牛奶继续饭菜排骨麻烦 2、复习生字。 3、复习多音字。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冀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7.古诗四首(教案)

17.《古诗四首》教案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

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板书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古诗三首》教案板书教学设计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

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5首) 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含教学反思)

小学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 语 文 科 教 案 执教者 202 年春季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画面,并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几幅春景图,配乐,学生说感受) 2.小结导入: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绝句》。(板书课题,师简介杜甫) 二、自主读文,初读感知 1.播放配乐诗《绝句》。(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播放配乐朗诵) 2.读词语:这里还有一些词语朋友呢,谁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读?(课件出示词语,注意指导读准音调)迟日泥融燕子沙暖鸳鸯 3.读诗还要注意节奏,谁能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课件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练读,师生读。 三、细读感悟,深入探究 1.默读《绝句》,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春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春天来了? 2.课件出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指名读,思考:“迟日”是什么意思?(春季太阳落山渐晚)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温暖的太阳,青山绿水,鲜花,绿草) (2)师小结:多么美的春景!多么温暖的春风呀!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