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与五脏

藏象与五脏

《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但各有专司,与六腑、形体、官窍、情志、时令关系密切,在心的主宰下,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心:

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气,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神分属于五脏,故曰“五神脏”,但主要作用归属于心,心有接受外界信息反映的能力。

心包络

(1)含义:心脏外面的包膜,上面附有脉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又称“膻中”。

一指心包络

“膻中” 二指气海,“膻中为气海”

三指两乳之间的穴位名。“膻中穴”。

(2)功能: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灵枢·邪客篇》:“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络”。

肺为“华盖”:脏腑中,肺的位置最高,遮覆其它脏腑,故称为“华盖”

肺为气之本,主气之脏,以五脏分阴阳,肺为“阳中之阴”,五行中属金,“通于秋气” 。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肺有主气司呼吸,主宣降,主通调水道,助心行血、化血的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全身。

脾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五行中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为“仓廪之官”。脾具有主运化, 主升清,主统血三大功能。脾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的生理特性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

1、脾为湿土:脾与胃位于中焦,属土,脾属脏为脾为湿土;胃属脏为阳,胃为阳土。脾体阴而用阳。

2、喜燥恶湿:同气相求,湿邪易困脾伤阳,脾不升清,脾失健运。故临床上常用香燥药健脾化湿。忌滋腻助湿之品。

以五脏分阴阳,肝为阴中之阳。肝为风木之脏:肝属木,通于春气,与风气相应。

肝的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因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内寄相火,在志为怒,喜条达恶抑郁,有刚劲躁急之性。

因此,病理情况下,肝病多见肝阴易亏,肝阳易亢,肝火易升,

肝风易动的病证。治疗应注重滋养肝阴,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为主。

《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五脏之中,肾属阴中之阴脏,属水,“通于冬气”。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肾为“封藏之本”,“先天之本”,为作强之官。

肾的生理功能:1、肾藏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从作用上分:

生殖之精——有生殖繁衍下一代的作用。

水谷之精——有营养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少的精微物质。

肾精、肾气、肾阳、肾阳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 (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

(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 (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小肠肾膀胱尿

中医学基础之藏象

中医学基础之藏象——五脏 序 藏象一词始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隐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可以从外部察知的现象、征象。所谓“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藏象学说的基础是脏腑。五脏即肝、心、脾、肺、肾;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女子胞。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也是贮藏精气。五脏与六腑的区别在于:一、功能不同,五脏主化生贮藏精气,其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主受盛和传化水谷,其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二、五脏藏神而六腑除胆以外不藏神;三、形态有别,五脏为实体性器官,而六腑为中空性器官;四、藏主腑从。 藏象学说的形成,以《内经》的成书为标志,其形成基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早起的解剖时间; 二、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三、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五脏——心 系统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与小肠相表里。 一、主要生理: 1、主血脉心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成为心主血脉;心生血;心脏的正常搏动要靠心气、 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活动,从而保障血液在全身的正常循行。 2、主藏神心藏神指心脏具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功能,又称“心主神明”。神包 括生理和心理活动。其一表现在心脏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在心的主宰下进行的;其二表现在心脏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主要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主血,为心藏神提供了物质基础,心藏神,则能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和血的正常循行。 二、系统联系: 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体,即形体,广义的形体,泛指有形态结构的组织器官; 狭义的形体,指筋、脉、肉、皮、骨,合称“五体”。华,有荣华、光彩的意思。“华”,即爪、面、唇、毛、发五者,合称“五华”。 2、心开窍于舌窍,即孔窍,包括头面的眼、耳、口、鼻、舌五官及下窍二阴,合称 九窍。 3、心在液为汗液,是指泪、汗、涎、涕、唾五者,乃体表孔窍所分泌的正常液体。 4、心在志为喜志,即情志、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刺激所表现的情绪反映。主要有 喜、怒、思、悲、恐五志。 五脏——肺 联系系统: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与大肠相表里。 一、主要生理: 1、主宣发肃降宣发,即宣布、发散,有向上、向外之意;肃降,即清肃、下降,

藏象——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藏象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是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布、相互关系和功能进行系统的描述和解释。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被认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藏象理论是对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归纳。 根据藏象理论,人体内有五脏和六腑,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心脏是五脏之首,被称为“君主”,它主管血脉循环,掌控情志活动;肝脏是“将军”,主要负责疏泄作用,调节情绪;脾脏是“中土”,主管运化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和营养供给;肺脏是“金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机运行;肾脏是“水司”,主要负责生殖和水液代谢。 与五脏相对应的是六腑,它们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六腑与五脏相辅相成,共同协调人体的消化、排泄和运化功能。胆腑负责储存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和脂肪代谢;胃腑主要负责食物消化和吸收;小肠和大肠则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膀胱主要负责尿液的储存和排出;三焦则负责调节水液代谢和温热之气的运行。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五脏六腑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和理解。 首先,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脏腑都依赖其他脏腑的支持和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例如,心脏是五脏之首,它主宰着血液循环和情志活动,但它也需要肝脏的调节和疏泄功能,脾脏的运化功能,肺脏的气机运行以及肾脏的水液代谢来支持其正常工作。同样,其他脏腑也相互依存,彼此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这种制约关系可以通过五行学说来说明。根据五行学说,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的平衡。例如,心火可以温煦脾土以助消化吸收,但如果心火过旺,就会伤及脾土,导致消化功能受损。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得五脏六腑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调节的动态平衡系统。 此外,五脏六腑之间还通过经络系统相互联系。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是一种传导气血和营养物质的通道系统。经络系统连接着五脏六腑,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通过经络的运行,五脏六腑之间

论五脏所藏之神

“神、魂、魄、意、志” 五脏所藏之神是《内经》借五行五脏对神志活动,尤其是认知、思维、意志过程,所作的分类,即心为火藏神,肝为木藏魂,肺为金藏魄,脾为土藏意,肾为水藏志。下面依次对其各自的含义进行分析。 神 《内经》中神的含义十分广泛,然就五脏并列主神而言,其中心藏神,大多医家认为此神当指精神心理活动之统称或总括。正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所云:“神之为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合言之,则神藏于心,而凡情志之属,惟心所统,是为吾身之全神也。”这是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中国古代哲学心的观念而得出的认识。但是若把五脏并列而主神志,神、魂、魄、意、志并列而言,再以此神统括魂、魄、意、志,似不甚妥当。 《灵枢·本神》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即把感知过程、记忆过程及意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归属于心。感知觉,一方面需各感官参与而分归各个脏腑所主,另一方面则需在感觉基础上根据以往的经验与记忆加工推理而为知觉,而此正归属于心。“忆”,包括记与忆。记,是识别记住事物;忆,是把记住的事物重现。一方面,中医学称“心之所忆”,即把记与忆归属于心,同时又认为“心有所忆谓之意”、“脾藏意”,将之又归于脾,可见记忆需众多脏腑参与,正如《灵枢·大惑论》在谈及记忆病证时所言:“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故善忘也。”“心有所忆谓之意”,说明心有主意之功。而此意则有注意与意念产生之义项,前者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开端,后者是在感知觉、记忆与注意基础上进行简单思维活动的结果。心主任物、记忆、注意而有产生意念之功,而这些又是人体思维、意志、情感等活动的基础与前提,故心的功能已渗透于其他“四神”之中,作为其基础与前提,故五脏并列而言,心仅言神而不言其具体,应该说这是言“心主神”的原因之一。另外,心属火,《白虎通义·五行》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五行大义》也将火行的主要意义理解为变化、活动。而神的一大特性就是事物玄妙而神奇、变化而莫测,故后世称“神乃火气之精”而将神这一名称归于火、归于心。 魂、魄 魂、魄,有人云其具有感知觉之功用。另外,综合中国传统文化所论,以形气阴阳动静

藏象与五脏

藏象与五脏 《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五脏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但各有专司,与六腑、形体、官窍、情志、时令关系密切,在心的主宰下,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心: 在五行中属火,通于夏气,与小肠相表里。心为阳中之阳,为生之本,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中医学从整体观出发,认为神分属于五脏,故曰“五神脏”,但主要作用归属于心,心有接受外界信息反映的能力。 心包络 (1)含义:心脏外面的包膜,上面附有脉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又称“膻中”。 一指心包络 “膻中” 二指气海,“膻中为气海” 三指两乳之间的穴位名。“膻中穴”。 (2)功能:保护心脏,代心受邪 《灵枢·邪客篇》:“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包络”。

肺 肺为“华盖”:脏腑中,肺的位置最高,遮覆其它脏腑,故称为“华盖”

肺为气之本,主气之脏,以五脏分阴阳,肺为“阳中之阴”,五行中属金,“通于秋气” 。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悲。肺有主气司呼吸,主宣降,主通调水道,助心行血、化血的功能。 《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朝百脉:指全身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输布全身。 脾

脾与胃相表里,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五行中属土,为“阴中之至阴”。脾为“仓廪之官”。脾具有主运化, 主升清,主统血三大功能。脾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脾的生理特性 脾为湿土,喜燥恶湿: 1、脾为湿土:脾与胃位于中焦,属土,脾属脏为脾为湿土;胃属脏为阳,胃为阳土。脾体阴而用阳。 2、喜燥恶湿:同气相求,湿邪易困脾伤阳,脾不升清,脾失健运。故临床上常用香燥药健脾化湿。忌滋腻助湿之品。 肝 以五脏分阴阳,肝为阴中之阳。肝为风木之脏:肝属木,通于春气,与风气相应。 肝的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因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内寄相火,在志为怒,喜条达恶抑郁,有刚劲躁急之性。 因此,病理情况下,肝病多见肝阴易亏,肝阳易亢,肝火易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心篇) 藏象学说 五脏—心 五脏 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而成为“神脏”。 五脏—心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络卫护。形态尖圆,如未开之莲蕊。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 *主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01 生理特性

心主通明 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称为“阳脏”或“火脏”。心以阳气为用。心阳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心阳必须与心阴阴阳协调,维持心主血脉与藏神的正常功能,才能使心脉畅通,心神清明。 失常: *心阳不足 失于温煦、鼓动,血液运行迟缓,瘀滞不畅——精神委顿,神识恍惚 *心阴不足 失于凉润、宁静,血行加速,心神不宁——心悸、心烦、失眠 心火宜降 人身之火,又称“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温煦脏腑、养神揉筋作用的阳气。人身之火又分君火、相火:心为君主之官,故称君火。相对于君火,肝、肾为相火。 君火暖炽,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平衡协调。*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 失常: *心阳不能下行资助肾阳——上热下寒、阴阳失调

02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1)心主血 《素问·五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 ①行血:心阳激发心的搏动,心阴抑制心的搏动,心气推动调控血液运行,营养全身。 失常: *心气不足——心脏搏动无力 *心阴或心阳不足——血液运行失常 ②生血:“奉心化赤”,饮食水谷经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其化成血液,须经心火(即心阳)的化赤。 (2)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维持脉道通利的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失常: *心气虚:面色无华(苍白、萎黄),舌淡,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脉虚无力。 *心血虚:面色淡白,舌淡,心悸怔忡,头晕眼花,脉细弱无力。 *气虚血瘀:面色晦暗(紫暗),舌质瘀斑或青紫,胸部憋闷疼痛,脉细涩或结代。

脏腑与藏象

脏腑与藏象 虽然现代解剖学不是源于中国,但不能否认古代已经具备基本解剖学知识这一事实。传统对人体发肤的封建尊崇不应该是解剖学落后的主要原因,解剖学的落后是有科学滞后的社会大背景。在《素问》和《灵枢》的年代,现在看来粗糙的脏腑解剖当是先进的知识,在当时有社会发展水平下,是比较深刻和难得的。 古代的“藏府”概念不能完全等同今天的“脏腑”,古代的藏府属于“藏象”的内容。藏象理论指明了融合基本解剖学和功能现象后的古代脏器和功能映射关系。《素问》等古籍记录中,人体主要脏器均已涉及,即五脏六腑。五藏是五脏的早期写法,是指藏于内的,与皮毛经脉体表组织不同,包括肝(五行应对为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腑是空腔结构,负责运化食物和管理水液代谢。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古代记载的脏腑功能有些与实际相符,有些与实际不相符。古代脏腑功能的确定并不是基于实验,而是对观察到现象的归类。中医有关脏腑功能的归属不是完全主观性的。比如,胃、小肠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很容易看到和经验到,但这些经验的事实是如何在体内脏腑间发生和支配,并没有深刻的实验验证。 藏象学的内容认为,心主血脉、肺主气、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即将生命最相关的气、血、饮、食等要素归属不同脏器。心与血液循环有关,肺与呼吸有关,脾与食物运化有关,肾与水液代谢有关,肝的疏泄功能即与气血循环相关,也与食物运化有关,同样可以促进水液代谢,是复杂而综合的功能概念。 脏有藏(精气)的意思,多含有丰富的血液。其中,脾所属的食物运化是指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解剖学之淋巴器官“脾脏”没有关系,而与胆、胃、小肠的消化功能有关。另外,六腑之中的三焦缺少实体对应关系,三焦是什么相对难于理解。一般认为,三焦有通行元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等作用,是一个从功能角度进行的定义,上焦主气(涉及肺)、中焦运化(涉及脾)、下焦分别水液(涉及肾)。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1)藏象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机体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故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中说: “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唐代医家王冰亦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各脏腑虽然深藏于体内,难以进行直观观察,但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的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内脏的变化可通过与之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反应于外,出现各种征象。正如朱丹溪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因此,通过观察分析外 在之象,以判断内在之藏的功能特性,这是中医藏象学说认识人体脏腑机能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2)藏象和藏象学说的特点 1)中医学藏象的特点藏象,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方法,以象定藏建立的概念。中医学认为藏于体内的脏腑均有其生理或病理现象表现于外,因而通过观察分析在外之象,可以判断内在之藏的功能特性。藏象概念中的五脏,分别代表着五个子系统,即心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肝系统、肾系统,每个系统还分别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通应。2)中医学藏象系统的特点藏象系统则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外统一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由此组成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维持着生命整体机能活动的协调平衡,体现出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整体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脏腑分阴阳为一个整体。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而形成一个整体,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构成表里关系。其主要依据是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相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紧密联系,在发生病变时则相互影响与传变。 ②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形体,广义含义是指人的整个躯体;狭义含义是指皮、肉、筋、脉、骨,简称为“五体”。官窍,即五官九窍。官,指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通常指口、目、鼻、舌、耳,也称“五官”。窍,即孔窍,是人体内部脏腑与外界相通应的门户,包括口、两只眼睛、两个耳孔、两个鼻孔,称为“七窍”,加上前阴和后阴,则又称为“九窍”。藏象学说的整体观认为,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之间,既有整体的联系,一脏与多体多窍相连,一体一窍与五脏皆相通,又有特定的相关性。如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③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因五脏的生理活动能统率全身整体的生理活动,而大脑功能的正常, 有赖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五脏功能活动异常,则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必受其影响。反之,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失常,亦势必反作用于五脏,从而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素问•宣明五气》说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进行分类,并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 ④五脏相互之间是一整体。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来沟通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以维系其相对的平衡协调。 通过上述的整体联系,可以看岀,人体以五脏为中心,联络六腑以及其他组织器官,归纳

藏象学说之五脏(五)——肾

藏象学说之五脏(五)——肾 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由于肾藏有“先天之精”,为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功能为藏精,主水,主纳气。在藏象学说中,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耳和二阴,在志为恐与惊,在液为唾,与膀胱相表里。 在体为骨、主骨生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其充在骨”,都是说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充养骨髓。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以及老年人的骨质脆弱,易于骨折等,都与肾中精气不足、骨髓空虚有关。“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也由肾中精气所充养,故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也密切相关。 其华在发发的生长,全赖于精和血。肾藏精,故说:“其华在发”。青壮年时,由于精血充盈,则发长而光泽;老年人的精血多虚衰,毛发则变白而脱落。 在窍为耳及二阴《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耳是听觉器官,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的盈亏有密切关系。青年人的精气充盈,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人到老年,肾中精气多见衰退,故听力每多减退。 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器)和后阴(肛门)。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虽在膀胱,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尿失禁、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肾的封藏失司时,则可见久泄滑脱。粪便的排泄,本是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但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时,可致肠液枯涸而便秘;肾阳虚损时,则气化无权而致阳虚便秘或阳虚泄泻。 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来说,是一种不良的刺激。《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即是说人在恐惧的状态中,易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 在液为唾《难经·三十四难》说肾液为唾。唾液中较稠厚的称作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多唾或久唾,

以《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原文阐述五脏与神、魂、魄、精、营的相互联系?

以《素问·六节藏象论》的原文阐述五脏与神、魂、魄、精、营 的相互联系?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龙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者,龙极之本,魂之居也……;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 1、与神的联系。《素问·宣明五气篇》说:“心藏神”。神藏于心,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心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统帅,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它既能接受外界事物进行反应,以产生精神活动,又能对人体内脏器起统帅,调节作用,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2、与魄的联系。《灵枢·本神》篇说:“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孔颖达正义》说:“人之生也,始变化为形,形之灵曰魄。初生之时,耳目的心识,手足之动,此魄之灵也一。张景岳说:“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瘁由之而觉也”。古人对魄的认识主要是指人体形成之后,而附于形体的一个灵感。当人出生之后,耳目的感觉,手足的运动和啼哭成声部是魄的作用。所以说魄是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 3、与精的联系。肾所减之精,包括禀受于父母,遗藏于肾的先天之精和出生以后由脾胃摄取饮食精微而化生的后天之精。肾精是构成人休的原始物质,是产生肾气的物质基础,肾气是肾精的功能体现,同时肾气又可同摄肾精,使之封藏不泄。“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就是这个道理。 4、与魂的联系。《灵枢·本神》篇说:“随神而往来者谓之魂”,张景岳说:“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皆是也”,根据古人推论,魂属于精神活动之一,如梦中的种种幻觉。 5、与营的联系。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是一完

ZDAY125:中医基础理论(五)藏相(二)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ZDAY125:中医基础理论(五)藏相(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志、液、体、华、窍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身体是一个整体,五脏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中一个脏器出现问题势必会牵连其他的器官。同时,五脏与志、液、体、华、窍也相互对应。 知识点: 二、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之间的关系。 (二)心与脾的关系 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1)血液生成:脾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化血液。脾气旺盛,则血之生化功能正常,血液充盛心有所主。心主血,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心之阳气可以温养脾土,使脾阳不衰,保证了脾生化血液之正常。 (2)血液运行: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脾气统摄血液行于脉中,推动力和固摄力的协调平衡,从而维持血液正常循行。 (三)心与肝的关系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血液贮藏于肝,通过心气推动作用而运行于全身。心行血功能正常,肝有所藏。若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的运行必致失常。故“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故心、肝病变亦都可表现为神志活动的异常。 (四)心与肾的关系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心肾阴阳水火既济与心血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阴以濡心阳,使心火不亢,如此维持心肾阴阳水火协调平衡,称“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五)肺与脾的关系 (1)气的生成 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强健。 (2)津液输布代谢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输布津液。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从而防止内湿的产生;而脾转输津液,散精于肺,则不仅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而且亦为肺的生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营养。 (六)肺与肝的关系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调节。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若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理表现,称之为“肝火犯肺”。 (七)肺与肾的关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 (1)津液代谢:肾为主水之脏,具有气化功能,升清降浊,主持水液的蒸腾气化,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肺为水上之源,具有宣发速降功能,能使水道通调,可使上焦之水液下输于肾,浊者变尿液排出体外。 (2)呼吸运动: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肺从自然吸入的清气,须在肺气肃降的作用下,下归于肾,由肾摄纳,为人体所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 此外,肺肾之阴液亦相互资生,肾阴为一身阴液之根本,对各脏腑之阴液具有滋养作用。 (八)肝与脾的关系 (1)饮食物的消化: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调节。 (2)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运行:肝主疏泄而维持血行,藏血而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脾生血、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九)肝与肾的关系

中医综合:五脏(藏象)整理

中医综合:五脏(藏象)整理 ●心 ●“君主之官”“生之本”“神之变”“五脏六腑之大主” ●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 ●心主血:“诸血者,皆属于心”“奉心化赤” ●心主脉:“脉为血之府” ●心主神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生理特性 ●心主通明:“阳脏”“火脏” ●心火宜降:“君火”“相火” ●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 ●心系统:心藏神,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液位汗,与夏气 相通应。 ●心与小肠相表里 ●肺 ●“相傅之官”“五脏之长”“气之本”“魄之处”“水之上源”“华盖”“娇脏” ●生理特性 ●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 ●肺气宣降 ●肺气宣发 ●肺气肃降 ●肺喜润恶燥 ●生理功能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呼吸之气:“天气通于肺” ●肺主一身之气:“肺者,气之本” ●肺主通调水道 ●宣肺利水法=“开鬼门”之法—《内经》 ●提壶揭盖法=“开上源以利下游”—《医学源流论》 ●肺朝百脉 ●肺属金,为阳中之少阴

●肺系统:肺藏魄,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吼为肺之门 户,在液为涕,与自然界秋气相通应。 ●肺与大肠相表里 ●脾 ●“孤脏”(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仓廪之官” ●生理特性 ●脾气宜升 ●脾主升清:“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 则生䐜胀” ●升举内脏 ●脾喜燥恶湿 ●“脾生湿”“湿困脾”“脾恶湿”——“脾燥则升” ●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 ●运化谷食:“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运化水饮:“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主统血 ●脾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系统:脾藏意,在志为思,在形体为四肢及肌肉,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液为 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脾与胃相表里 ●肝 ●“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刚脏”“罢极之本”“血海”“五脏之贼” ●生理特性 ●肝主升发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为港脏 ●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五脏之贼”) ●调畅精神情志:“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协调脾升胃降 ●促进胆汁泌泄:“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 ●维持血液循行 ●维持津液输布:“人之气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绝无痰饮之患”

第三章 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

第三章藏象学说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其能量来源于精、气、血、津液;同时,精、气、血、津液等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此,精、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本节主要介绍精、气、血、津液及其相互关系。 一、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则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的精有多种含义。精的本始含义,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男子“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此称为狭义之精,是中医学精概念产生的始基。从精化、精微之意的角度出发,人体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物质,均属于精的广义范畴。一般说来,精概念的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并不包含血、津液及髓。 (二)精的生成及其生理功能 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 1、先天之精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古人通过对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和体验,认识到男女生殖之精的结合则能产生一个新的生命个体。因而将父母遗传之生命物质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又称“水谷之精”。古人通过对饮食水谷消化吸收乃至糟粕排泄过程的观察,认识到人体必须吸收饮食物中精华物质才能得以维持生命。脾气升运,变饮食水谷为水谷之精,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称后天之精。 人体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气虽然来源有异,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先天之精”需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后天之精”则必需“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才能源泉不绝。先天与后天精气相辅相成,同归于肾,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肾中精气的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肾中精气的盛衰盈亏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壮、老、已,肾精衰少与某些先天性疾病、生长发育不良、生殖功能低下和衰老密切相关。 生理上,精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生,也是脏腑生理功能的激发和推动力。病理上,精亏则生长发育迟缓,脏腑柔弱,功能活动减退;同时,脏腑功能不足,精气化生无力,又会使精气进一步亏耗。因此,精是生命的起始、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物质,是机体脏腑及其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生命形成、维持的基本力量。 二、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之一。气既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具体物质,又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构成人体之气,一般有两种变化形式:一种是已聚而成形的,如人身的脏腑、形体等;另一种是呈弥漫状态流动不息的气,如元气、宗气等。本节重点阐述后者。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必须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才能维持生命活动。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单项选择题 1.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 A.膀胱 B.三焦 C.胆 D.脑 E.女子胞 【答案】C 2.气血生化之源是: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答案】C 3.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答案】D 4.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答案】D 5.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答案】B 6.肾在液为: A.泪 B.涎 C.汗 D.唾 E.涕 【答案】D 7.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化生血液 B.推动血行 C.固摄血液 D.贮藏血液 E.调节血量 【答案】B

8.“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答案】E 9.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主气 B.纳气 C.生气 D.调气 E.养气 【答案】B 10.肺的生理特征是: A.喜和降 B.喜清肃 C.喜燥恶湿 D.喜润恶燥 E.喜条达 【答案】B 11.肾其华在: A.面 B.唇 C.毛 D.发

E.爪 【答案】D 12.称为“后天之本”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肾 E.肺 【答案】C 13.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 A.主运化 B.主升清 C.主统血 D.主四肢 E.主肌肉 【答案】A 14.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调节情志 B.调节脾胃升降 C.调畅气机 D.调节胆汁分泌 E.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 【答案】C 15.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肺主气 B.肺主皮毛

【中华医学】《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第六章藏象——脏病难治,腑病易治

【中华医学】《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第六章藏象——脏病 难治,腑病易治 脏宜藏,腑宜通,脏腑之体用各殊。——中医谚语 1.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黄帝内经·藏象篇》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之间,形似倒垂未开之莲蕊,外有心包护卫。中医理论认为,心的功能是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主神志。因而心脏如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方面的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 主阳气 中医学认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靠“心主阳气”的功能来实现的。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说:“阳中之阳,心也。”“心属火”。《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为火脏。”所谓“夏气”“太阳”“阳中之阳”都是指心脏中存在着一种阳热之气,相当于“热能”,所以,古人都用“火”来形容它。这种具有火热性质的阳气,经常要保持一定的量来维持生理功能,诸如血液的循环、脾胃的运化、肾水的温煦等,都不能缺少这种阳气。这种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主血脉 心之大脑为人体中枢,一分一秒不可断血,而且占人体供血量之大部,是重点供血对象,血脉就成了心大脑的“衣食父母”,如鱼与水、草木与阳光,血与心大脑在功能上密切联系,为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反过来,心大脑对血脉必然有强大的管理机制。如此就形成了

系统科学的命名,称为“心主血脉”。其次,精指核酸、蛋白质、细胞及其形成的脑髓,心大脑以肾精之脑髓为体,在功能态时,发生了“精动为血”的变化,静态的肾水变成了动态的心火,肾精化气或释放元气,元气作功成为心的神明。故心大脑对“精动为血”非常关注,有相关机制保障及时足量的精动为血,谓之心主血。上述证明,都是向心供血,也可以说是心大脑以血为食,即心食血。 主神志 神志,即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现代生理学认为,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但中医学认为,心主神志。所以,《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篇》说:“心者,精神之所舍也。”《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又说:“任物者谓之心。”也就是说,能担任反映客观事物这种功能活动的是心脏。这一认识,几千年来广泛流传于人民群众之中,故有心情、心意、心思、心愿等词语,成为人们的习惯语言。而心所营运的血液,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脉,就是血脉。可见心主神志的功能与它营运血液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心所营运的血脉充盈,则神志清晰,思考敏捷,精神旺盛。 总之,心主神志的功能必须在心主阳气、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时,才能相互为用,互相促进。心脏具有充分的阳气,才能营运血脉。有足够的血脉,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 【贴心提示】 简单改变一下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这里有一些您可以参照的非常有效的预防办法,包括合理饮食、坚持锻炼、营养补充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