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尾属植物的抗性研究进展

鸢尾属植物的抗性研究进展
鸢尾属植物的抗性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反应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在与病原微生物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的免疫防卫体系。植物的先天免疫系统可大致分为两个层面:PTI和ETI。病原物相关分子模式(PAMPs)诱导的免疫反应PTI 是植物限制病原菌增殖的第一层反应,效益分子(effectors)引发的免疫反应ETI是植物的第二层防卫反应。本文主要对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的免疫反应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广泛地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 关键词:植物免疫;机制;PTI;ETI 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抗性,与动物可通过位移来避免侵染所不同的是,植物几乎不能发生移动,只有通过启动内部免疫系统来克服侵染,植物的先天免疫是适应的结果是同其他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识别病原物模式分子(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PAMPs), 激活体内信号途径,诱导防卫反应, 限制病原物的入侵, 这种抗性称为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1]。为了成功侵染植物,病原微生物进化了效应子(effector)蛋白来抑制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同时,植物进化了R基因来监控、识别效应子, 引起细胞过敏性坏死(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限制病原物的入侵,这种抗性叫效应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2]。 1 病原物模式分子引发的免疫反应 1.1植物的PAMPs PAMPs是病原微生物表面存在的一些保守分子。因为这些分子不是病原微生物所特有的,而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它们也被称为微生物相关分子模式 (Microb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MAMPs)。目前在植物中确定的PAMPs有:flg22和elf18,csp15,以及脂多糖,还有在真菌和卵菌中的麦角固醇,几丁质和葡聚糖等。有研究证明在水稻中发现了两个包含LysM结构域的真菌细胞壁激发子,LysM 结构域在原核和真核生物中都存在,与寡聚糖和几丁质的结合有关,在豆科植物中克隆了两个具有LysM结构域的受体蛋白激酶,是致瘤因子(Nod-factor)的受体,在根瘤菌和植物共生中必不可少,这说明PAMPs在其它方面的功能。在这些PAMPs中flg22和elf18的研究比较深入,Felix 等

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张伟利,贺水林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8) E-mail: 2115714@https://www.360docs.net/doc/d01967184.html, 摘要:DDT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虽然大部分国家早已禁止使用,但在土壤中仍有大量残留。植物修复是目前DDTs污染土壤修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土壤中DDTs残留现状,并从植物体对DDTs的吸收和代谢,根系分泌物促进DDTs的降解及根际微生物的降解等方面系统的综述了植物对DDTs污染土壤的修复。同时,通过当前植物对DDTs 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成果的阐述,展望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关键词:DDTs,残留,植物修复,土壤 中图分类号:X53 1. 引言 1874年德国化学家宰特勒合成了滴滴涕(DDT),在1939年发现具有杀虫性,由于其“物廉价美”,1945年以后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森林、果树及蔬菜的害虫防治,曾经对人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DDT具有较大的毒性且降解缓慢以及生物的持久累积等特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如导致鱼类死亡,鸟类生殖缺陷,人类疾病以及优势种群数量减少等[1]。为此,瑞典在1970年首先开始禁止使用DDT,随后许多国家相继禁止或限制了DDT的生产和使用[2, 3]。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曾大量生产和使用DDT,累计用量约40多万吨,占国际用量的20 %,1983年开始限制生产和使用,并且目前仍作为三氯杀螨醇的生产原料[4]。 DDTs在土壤中降解缓慢,虽然早已被禁用,但至今在土壤中仍有大量残留[5]。目前,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植物修复是生物法中的一项重要的技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PHAs、有机氯农药等)的植物降解修复的报道不断增多。本文阐述了目前DDTs在土壤中的残留分布现状,并将近年来国内外DDTs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概况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此方面的研究开拓思路和提供材料。 2. 土壤中DDTs的残留现状 DDTs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物质,分布范围极其广泛,甚至在南极、北极地区仍可检测到DDTs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然而,土壤是农药在环境中的“储藏库”与“集散地”,施入农田的农药大部分残留于土壤环境介质中。而DDT在土壤中降解又比较缓慢,相关研究表明[6]表层土壤DDT降解50 %需要16~20d,90 %需要1.5~2年;与土壤结合的DDT降解50 %需要5~8年,90 %需要25~40年。可见,尽管早在20世纪70~80年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停止生产和使用DDT等有机氯农药,但其在环境中的残留依然存在。 我国从80年代开始限制和使用DDT,经过近20年的自然降解,从总体看,我国土壤中DDTs残留量已有明显下降。2003年黄淮海地区土壤中DDTs残留检测结果表明,DDTs的残留量平均值为11.16 ±17.29 μg/ kg [7];2002~2003年对昆明地区土壤中的DDTs农药残留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DDTs残留量平均值为20.89 μg/ kg (未检出~153.00 μg/ kg )[ 8];2005年珠江三角洲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平均值为4.05 μg/ kg (0.16~32.8 μg/ kg)[ 9];2001年香港土壤中DDTs的残留量的平均值为0.52 μg/ kg (0.04~5.7 μg/ kg)[10]。从这些数据可见,某

野木瓜及其同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综述: 野木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木通科野木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概述了野木瓜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性质及质量控制的研究。为野木瓜属植物的进一步药用开发和药源扩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野木瓜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性质;质量控制 一.野木瓜本草及基源 “野木瓜”名称始见于明·朱棣的《救荒本草》[1],云:“野木瓜,一名八月,又名杵瓜。出新郑县山野中。蔓延而生,妥附草木上。叶似黑豆叶,微小光泽,四五叶搌生一处,结瓜如肥皂大,味甜。古代本草中记载野木瓜属植物的只有清·吴淇俊的《植物名实图考》[1],曰:“五爪金龙产南安,横根抽茎,茎叶俱绿。就近生小枝,一枝五叶,分布如爪;叶长二寸许,本宽四五分,至末渐肥。复出长尖,细纹无齿,根褐色,硬如萆。”。。。。 1. 野木瓜种属的归类及分布 1.1野木瓜种属的归类 野木瓜[1]Stauntonia系木通科( Lardizabalacea) 9个属的其中一属,该属植物通常为常绿木质藤本,大部分全株及果实皆可入药。其性微苦,平。具镇痛、治咳嗽和痢疾之功,主治风湿痹痛,腰腿疼痛,头痛,牙痛,痛经,跌打伤痛,肠胃炎等症。多数种类为药食两用植物,浆果多汁味甜, 可生食、制果酱和酿酒, 种子榨油, 供食用和工业用。 该属约20余种植物, 我国有23种(2个亚种),本属植物分两个亚属,即有蜜腺状花瓣存在的野木瓜亚属和无蜜腺状花瓣的无瓣亚属。野木瓜亚属有:Stauntonia chinensis DC.、翅野木瓜Staun tonia decora(Dunn)C. Y. Wu.、三叶野木瓜Stauntonia brunoniana Wall. ex Hemsl.、斑叶野木瓜Stauntonia maculata Merr.牛藤果Stauntonia elliptica Hemsl. 野木瓜无瓣亚属按其花药顶端附属体的形状又

植物抗病性研究进展与前景

植物诱导抗病性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诱导抗病性是当前植物病理学中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为了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植物抗病性,本文笔者从植物诱导抗病性的诱导因子及诱导机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植物诱导抗病性;诱导因子;诱导机制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the Induced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Abstract: Study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is one of the key subjects of plant pathology. In order to have a deep and systemic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briefly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Keywords: induced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induced factors; induced mechanism 植物病害种数繁多,一般而言,植物在其整个生长期内都会遭受病原物不同程度的侵害,其给人类生产造成重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化学农药以其高防效、低成本、见效快等优点,成为人们防治农作物病害的主要方法,但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水体、土壤、大气受到污染,农产品有毒残留物质增加,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人类的健康受到严重危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安全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寻求新的无污染、无公害的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植物诱导抗病性为植物病害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成为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全新领域。所谓植物诱导抗病性,即利用诱导因子激发植物自身的抗病性,使其产生抗菌物质,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其具有抗性稳定、持久、环保等优点。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1 植物诱导抗病性因子 1.1 生物诱导因子 生物诱导因子包括非致病菌和弱致病菌、菌体的培养液及细胞提取物等。有的腐生微生物也可作为生物诱导剂。Meyer研究发现,哈茨木霉T39不仅能抑制灰葡萄孢的生长,而且能诱导植物产生抗性。Peer等发现Pseudomonas sp.可诱导康乃馨对枯萎病产生抗性,处理后植株死亡率减少50%。商闯等报道,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培养滤液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获得抗性。Alstron报道,P.fluorescens可诱导菜豆产生系统抗病性,抵抗菜豆早疫病菌的侵染。Leeman报道,P.fluorescens及其代谢的多聚糖能诱导萝卜抗枯萎病,降低植株死亡率。郭桢等发现,弱毒菌株尤Ⅱ对小麦条锈病抗性有诱导作用。 1.2 化学诱导因子 1.2.1 水杨酸水扬酸(Salicylicacid,SA)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小分子酚类物质,化学名称为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不仅参与因病毒感染而发生的系统获得性抗性,还涉及细菌和真菌性病原所引发的系统获得性抗性,水杨酸被认为是植物内源类信号分子,可触发病理相关蛋白的基因表达。 1.2.2 BTH BTH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可诱导与植物抗病防御有关基因的表达及PR蛋白的产生,有激活植物保卫系统的作用。 1.2.3 寡糖和聚糖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壁在特定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寡糖片段,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学兰兴梅S2******* 摘要:植物修复是一项新兴的绿色环保重金属污染物修复技术。本文在概述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植物修复类型与机理、植物修复影响因素、植物修复的限制因素,并提出提高修复效率的手段,最后对重金属污染物植物修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重金属;土壤污染;植物修复 土壤是人类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间接或直接进入土壤中,当其积累到一程度、超过土壤自净化能力时,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将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产生影响[1]。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土壤污染日益严重[2]。重金属是土壤重要污染物之一,它在土壤中迁移转化,易于被植物或微生物吸收利用,继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各种生理功能改变,导致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慢性中毒、致癌和致畸等。同其他种类的污染物相比,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毒性大、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3]。如何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研究焦点。 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都可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但是植物修复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是净化水土资源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4],它是一种能让土壤免受扰动、绿色、生态友好的生态修复技术。近年来,对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耐重金属和超富集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的研究、根际分泌物在微生物群落的进化选择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根际物理化学特性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1]。鉴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以及植物修复技术的重大意义,本文将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植物修复技术以及植物修复技术的限制性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现状 1. 1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重金属是指密度在 4. 0 以上的60 种元素或密度在 5. 0 以上的45 种元素,通常可以分为以下 3 类:(1) 具有生物毒性的金属汞( Hg) 、镉( Cd) 、铅

绿化植物汇总

蒙古栎:花期春季,果期冬季。喜光、耐寒、能抗-50度,喜凉爽气候;耐干旱、耐瘠薄、喜中性至酸性土壤。耐火烧、根系发达、不耐盐碱;材质坚硬、比重大、纹理美观、具有抗腐耐水湿等特点。株高米,胸径10-12厘米。 金叶榆树:叶片金黄色,有自然光泽,色泽艳丽;叶脉清晰,质感好;叶卵圆形,平均长3-5cm,宽2-3cm, 比普通白榆叶片稍短;叶缘具锯齿,叶尖渐尖,互生于枝条上。金叶榆的枝条萌生力很强,一般当枝条上长出大约十几个叶片时,腋芽便萌发长出新枝,因此金叶榆的枝条比普通白榆更密集,树冠更丰满,造型更丰富。中华金叶榆对寒冷、干旱气候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强,可耐-36℃的低温,同时有很强的抗盐碱性。工程养护管理比较粗放,定植后灌一两次透水就可以保证成活。株高米,冠幅米,胸径12-15厘米。 造型油松:松科针叶常绿乔木,花期5月,球果第二年10月上、中旬成熟。树皮下部灰褐色,裂成不规则鳞块,裂缝及上部树皮红褐色;大枝平展或斜向上,老树平顶;小枝粗壮,黄褐色,有光泽,无白粉;冬芽长圆形,顶端尖,微具树脂,芽鳞红褐色。针叶2针一束,暗绿色,较粗硬,长10-15厘米,径毫米,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均有气孔线,横切面半圆形,皮下细胞为间断型两层,树脂道,边生,角部和背部偶有中生;叶鞘初呈淡褐色,后为淡黑褐色。株高米,胸径8-10厘米。

能在贫瘠或强酸土质生长,但不能适应空气污染环境,生长缓慢,自然环境中常聚生成广大的纯林,远望有如白云,故称云杉。云杉的树形端正,枝叶茂密,叶上有明显粉白气孔线,远眺如白方缭绕,苍翠可爱,作庭园绿化观赏树种,可孤植、丛植或与桧柏、白皮松配植,或做草坪衬景。株高米,胸径6-8厘米。 海棠树:海棠,性喜阳光,也能耐半阴,耐寒,对环境要求不严,适于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中生长。贴梗海棠适应性较强,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八棱海棠树体强健容易管理,具有根系发达、须根较多、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病虫、耐瘠暴、耐水湿、移栽苗木成活率高、生长迅速、均适宜各种土质等优点.株高米,冠幅米,胸径3-7厘米。 旱柳:落叶乔木,高达18米,胸径达80厘米,为杨柳科、柳属乔木。大枝斜上,树冠广圆形,树皮暗灰黑色,纵裂,枝直立或斜展。喜阳光耐寒冷干旱植物,枝条柔软,树冠丰满,易繁殖,深为人们喜爱。株高米,胸径11-12厘米。 山杏:蔷薇科、杏属植物,别名杏子、野杏。适应性强,喜光,根系发达,深入地下,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株高米,胸径6-7厘米。 金叶垂榆:乔木,系白榆变种。单叶互生,椭圆状窄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9厘米,基部偏斜,叶缘具单锯齿。叶片金黄鲜亮,有自然光泽,格外醒目。枝条柔软、细长下垂、生长快、自然造型好、树冠丰满,花先叶开放。喜光,抗干旱、耐盐碱、耐土壤瘠薄,耐修剪,耐旱,耐寒,-35℃无冻梢。不耐水湿。株高米,胸径12-15厘米。

植物研究进展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 题目:PCR-DGGE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植物学科研究进展 专业年级植物学2014级 学号 20141069 姓名成斌 2015年 1月 20日

PCR-DGGE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成斌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摘要: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真菌研究中技术应用的主要步骤:从样品中直接提取真菌DNA,选取5′端含GC夹的特异性引物对18S rDNA或IST序列等的部分片段进行扩增,得到合适的目的DNA片段,并在变性梯度的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电泳,使不同来源的真菌DNA 片段有效分离,再进行各种分类分析。 关键词:PCR-DGGE;变性梯度凝胶;真菌;引物;DNA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在自然界分布广泛,能够与80%以上的陆生植 物形成共生体[ 1 - 2 ]。它能够提高植物抗旱性、抗病性,促进生长,提高产量,改善作物矿质营养,被誉为“生物肥料”[ 3 ]。由于AM真菌至今仍然不能被纯培养,给菌种鉴定、遗传学以及群落生态学研究等带来不少难题[ 4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分子技术已被应用到AM真菌研究中。目前,国外已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而国内在该领域研究则进展缓慢[ 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是在含有浓度线性递增变性剂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将具有不同碱基序列而长度相似的双链DNA分离[8]。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是由Fischer和Lerman于1979年最先提出的用于检测DNA突变的一种电泳技术[ 7 ]。后来,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并证实了这种技术在研究自然界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差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且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环境样品中优势种 群的动态变化规律[ 8 - 9 ]。目前,在原核生物生态学研究中DGGE技术已发展的较为成熟。然而,将其应用于真核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 5 ]。 1 样品DNA的提取 从样品中提取DNA 的产率,直接决定了DGGE 条带的代表性[14]。DNA产率低,其条带的代表性就差。真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为获得较高的DNA 提取产率,DNA 提取方法也需要根据样品的特性具体分析,寻找针对性较强的处理方法。 1.1 土壤样品中真菌DNA 的提取 对于土壤样品DNA的提取,通常会采用改良后的Bead-Beating 法[5]。具体方法是:称取10 g土样,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一种科研手段,发展异常迅猛。从组织培养的原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前景和展望这3方面综述了我国近几年植物组织培养的新研究。 关键词: 组织培养;存在问题;措施;发展 20 世纪后半叶,植物组织培养发展十分迅速,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生产大量的优良无性系,并可获得人类需要的多种代谢物质;细胞融合可打破种属间的界限,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障碍,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和种性的改良中有着巨大的潜力;还可获得单倍体、三倍体及其它多倍体、非整倍体;组织培养的植物细胞也成为在细胞水平上分析研究的理想材料[1]。因此,植物组织培养广泛应用于植物科学的各个分支,如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育种学、栽培学、胚胎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并广泛应用在农业、林业、医药业等多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认为是一项很有潜力的高新技术。 1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1.1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尖、茎尖、叶、花、未成熟的果实、种子等)、组织(如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如体细胞、生殖细胞等)、胚胎(如成熟和未成熟的胚)、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发产生愈伤组织或潜伏芽等,或长成完整的植株的技术[2]。 1.2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 植物组织培养的依据是植物细胞“全能性”及植物的“再生作用”。1902年,德国著名植物学家GHaberlanclt根据细胞学理论[3],大胆地提出了高等植物的器官和组织可以不断分割,直到单个细胞,即植物体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不断分裂和繁殖,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力的观点。1943年,美国人White在烟草愈伤组织培养中, 偶然发现形成一个芽, 证实了GHaberlanclt的论点[4]。在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理论和方法趋于完善和成熟,并广泛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培养基的选择 组织培养的基础培养基有MT、MS、SH、White等[5]。由于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有所不同,会对培养基做一些不同的处理,一般采用较多的是MS。组织培养采用固体培养基的较多,但只有在植物周围的营养物和激素被吸收,如果其他残留的培养基也能被利用,对工厂化生产的成本减少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董雁等[6]利用回收转换后废弃的继代培养基,加入原继代培养基30 %浓度母液的培养基,培养效果与原继代培养基的基本相同,说明继代培养基再利用是可行的,这为规模化组培育苗开辟了新的途径。杜勤[7]等在无外源激素条件下,研究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黄瓜子叶培养器官分化的影响,结果用液体培养基直接诱导花芽率更高,分化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更早,说明液体培养基对外植体的生长更有利,只是固体培养基更易操作而被较广泛应用。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污染问题 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包括内因污染和外因污染。内因污染指由于外植体的表面或者内部带菌而引起的污染;外因污染则是主要由环境污染和操作不当引起,是指在接种或培养过程中病菌入侵,例如培养基、接种工具和接种室消毒不严格以及操作不规范等[8]。 针对植物组织培养中污染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2个方而着手来控制污染。一是控制外植体自身带菌,外植体的表而带菌可以经过一系列的杀菌处理来减少;而外植体的内部带菌是不

花卉学复习资料

绪论 1.花卉:指供观赏的花和草,及以花材为题材的中国画。 狭义的花卉: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 广义的花卉:除有观赏价值的草本植物,还包括草坪、地被植物、花、灌木、开花乔木以及盆果等。 2.花卉学:论述花卉的分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生态学特征、繁殖、栽培管理以及园 林应用等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生态学特征:指花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适应,也就是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空气的要求与适应。 生物学特征:指花卉的个体生长发育规律,也就是从种子萌发到长成幼苗、幼树、开花、结果直到衰老死亡的生长发育过程。 3.花卉种类资源:指能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能有效表达花卉的遗传物质的总称,包括具有各种遗传特性的野生种、半野生种和人工栽培种。 我国十大名花:牡丹、杜鹃、菊花、兰花、月季、梅花、山茶、荷花、桂花、水仙花。 我国三大野生花卉:报春花、杜鹃花、龙胆花。 地一章花卉的分类 第一节 1.分类的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亲属关系越近,嫁接成活率越高。 第二节按生物学性状分类 1.1草本花卉 1.1.1 一、二年生花卉 (1)一年生花卉是指个体生长发育在一年内完成其生命周期的花卉,如鸡冠花、凤仙花、孔雀草等(春播花卉) (2)二年生花卉是指个体生长发育需跨年度才能完成生命周期的花卉,如金鱼草、金盏菊等。 1.1.2 宿根花卉 特点:多年生、地下根和茎没有发生变态,翌年重新萌发。 1.1.3 球根花卉 多年生花卉,地下根和茎发生变态、膨大,以便贮藏水分、养分、度过休眠期。 (1)鳞茎类:水仙,百合。 (2)球茎类:菖蒲、香雪兰。 (3)根茎类:美人蕉、荷花。 (4)块茎类:马蹄莲。 (5)块根类:大丽花。 1.1.4 多年生常绿花卉 植株叶片多年常绿,无落叶休眠现象,地下根系发达的花卉,如君子兰、万年青。 1.1.5 水生花卉 常年生长在水中或沼泽地中的多年生草本花卉。 按其生态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 1.1.6 蕨类植物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环境生物技术》结课论文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年级:三年级 姓名:郑洪胜 学号:0809030311 教师:白宁宁 2011-6-22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0809030311 郑洪胜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在评述了金属污染物来源和分布的基础上,概括了植物修复的 核心——超积累植物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它的优缺点及技术发展方向,旨在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超积累植物 土壤是人类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间接或直接进入土壤中,当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土壤自净化能力时,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将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产生影响。 重金属是土壤重要污染物之一。重金属系指密度4.0以上约60种元素或密度在5.0以上的45种元素。砷、硒是非金属,但是它的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砷、硒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围内。环境污染方面所指的重金属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锌、铜、钴、镍、锡、钒等污染物。目前,世界各国土壤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全世界平均每年排放Hg约1.5万t、Cu为340万t、Pb为500万t、Mn为1500万t、Ni为100万t。土壤中进入的重金属不能被土壤微生物所分解,而易于积累,转化为毒性更大的甲基化合物,甚至有的通过食物链以有害浓度在人体内蓄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重金属物质一旦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光靠土壤本身的自净功能需要数百年时间才能降解或者转化。某些重金属土壤污染靠土壤稀释、自净化作用是无法消除的。土壤污染一旦发生, 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往往很难恢复, 必须靠人工主动修复方法才能解决问题。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一)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是多途径的,首先是成土母质本身含有重金属,不同的母质、成土过程所形成的土壤含有重金属量差异很大。此外,人类工业、农业生产活动和交通等也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以下主要就受人为作用影响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进行介绍。 1.1 不同工矿企业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工业过程中广泛使用重金属元素,工矿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使得它们周围的土壤容易富集高含量的有毒重金属。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中也含有重金属,并最终通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进入土壤。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由于日晒、雨淋、水洗等,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固体废弃物也可以通过风的传播而使污染范围扩大。 1.2 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农业生产,尤其是近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含重金属的化肥、有机肥、城市废弃物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污水灌溉等,都可以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质,化肥中品位较差的过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植物生物技术,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本文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Research Progres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and trends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lant biotechnology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 Plant tissue culture plant cells are totipotent under the principle and developed a biotechnolog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concepts and plant tissue culture research, a more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s well as in detoxification, breeding, germplasm conservation, extra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and other aspects of gene transfer research status , Finally, the future trends in plant tissue culture. Key word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research status; trends 引言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 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 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1]。近年来,随着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综述。 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养有粮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

植物分科属检索表

1猕猴桃科分属检索表 1 藤本;花两性或雌雄异株。 2 枝条髓心大多片层状,少数实心;花雌雄异株,雄蕊多数,花柱分离;果为典型浆果,无棱,有种子多。猕猴桃属 2 枝条髓心全是实心;花两性,雄蕊10枚,花柱合生;果鲜嫩时类似浆果,成熟干燥后为蒴果,有5棱,通常有种子5颗。藤山柳属. 1 乔木或灌木;花两性。 3 幼枝、叶柄、叶脉和花序柄常被鳞片;雄蕊多数;花柱3-5,分离或基部合生;果为浆果。水东哥属. 3 植物体各部均无毛;雄蕊10-13枚;花柱3,合生;果为蒴果。毒药树属 2蝶形花科检索表(草本、灌木或乔木,直立或攀援,叶互生,稀对生或轮生,常为复叶,罕单叶,或有时顶端小叶成卷 须;托叶明显,或呈刺状) 1.羽状复叶 2.奇数羽状复叶 3.小叶互生,荚果薄而扁平——黄檀属 3.小叶对生 4.有托叶刺,荚果扁薄—

—刺槐属 4.托叶不为刺状 5.乔木或灌木 6.乔木 7.叶革质——红豆属 7.叶不为革质——槐属 6.灌木 8.花冠退化仅有一枚瓣——紫穗槐属 8.花冠完全——木蓝属 5.藤本——紫藤属 2.偶数羽状复叶——锦鸡儿属 1.三出复叶 9.乔木或藤本 10.乔木或灌木,植株有刺——刺桐属 10.灌木,植株无刺

11.苞片宿存,花柄无关节——胡枝子属 11.苞片脱落,花柄有关节——杭子梢属 9藤本——葛属 3凤梨科分属检索表 凤梨科特点:花两性或有时单性,形成简单或复合的穗状,总状或头状花序,通常具艳色苞片或稀为单花。萼与花瓣各 3 ,花瓣分离或微联合,常在基部边缘具一对鳞片状密腺。雄蕊6,2轮,3心皮联合成3室,上位子房或全部下位。果为浆果、蒴果、稀为肉质聚花果(凤梨),种子有时具翅或羽状冠毛。 凤梨科植物:金边凤梨(凤梨属),丽穗凤梨(丽穗凤梨属),老人须(铁兰属) 4鸢尾科分属检索表: 1. 地下部分为球茎或鳞茎。 1. 地下部分为明显或不明显的根状茎。 2.地下部分为球茎。 2.地下部分为鳞茎,鳞片红色,肉质,肥厚。——红葱属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修复是一项新兴的绿色环保重金属污染物修复技术。本文在概述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植物修复类型与机理、植物修复影响因素、植物修复的限制因素,并提出提高修复效率的手段,最后对重金属污染物植物修复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重金属;土壤污染;植物修复 土壤是人类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污染物通过水体、大气间接或直接进入土壤中,当其积累到一程度、超过土壤自净化能力时,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将降低,进而对土壤动、植物以及微生物产生影响[1]。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土壤污染日益严重[2]。重金属是土壤重要污染物之一,它在土壤中迁移转化,易于被植物或微生物吸收利用,继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各种生理功能改变,导致各种急慢性疾病,如慢性中毒、致癌和致畸等。同其他种类的污染物相比,重金属污染具有隐蔽性、毒性大、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3]。如何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研究焦点。 物理、化学及生物的方法都可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但是植物修复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是净化水土资源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方法[4],它是一种能让土壤免受扰动、绿色、生态友好的生态修复技术。近年来,对重金属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耐重金属和超富集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的研究、根际分泌物在微生物群落的进化选择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根际物理化学特性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1]。鉴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以及植物修复技术的重大意义,本文将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植物修复技术以及植物修复技术的限制性因素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及污染现状 1. 1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种类及来源 重金属是指密度在 4. 0 以上的60 种元素或密度在 5. 0 以上的45 种元素,通常可以分为以下 3 类:(1) 具有生物毒性的金属汞( Hg) 、镉( Cd) 、铅( Pb) 、铬( Cr) 、铜( Cu) 、锌( Zn) 、钴( Co) 、镍( Ni) 、锡( Sn) 、钒( V) 以

高考生物常考植物花科分类

1.十字花科 歌诀:十字花科蔬菜多,果实种类为角果,萝卜白菜花椰菜,甘蓝芥菜在此科。 (十字花科为草本植物,有辛辣汁液,花两性,整齐,萼片4,十字花冠,角果。本科植物多为蔬菜,如萝卜、大白菜、小白菜、球茎甘蓝(苤蓝)、甘蓝、花椰菜、芥菜、榨菜等。) 2.葫芦科 葫芦科、瓠果瓜,草质藤本单性花,黄瓜苦瓜和南瓜,西瓜香瓜都爱它。 (葫芦科为草质藤本,具茎卷须,茎5棱,具双韧维管束,单叶互生,掌状裂,花单性,花冠钟形,聚药雄蕊,花丝两两结合,一条分离,瓠果。本科常见的瓜果蔬菜有黄瓜、苦瓜、南瓜、西葫芦、西瓜、冬瓜、香瓜、葫芦等。) 3.茄科 土豆辣椒属茄科,茄子番茄为浆果,枸杞龙葵和烟草,蒴果代表曼陀罗。 (茄科的特征为草本植物,其内具双韧维管束,单叶互生,花两性,辐射对称,花萼宿存,花冠轮状,雄蕊5个与花冠裂片同数而互生,孔裂,子房上位,2心皮,2室,浆果或蒴果。本科常见植物有土豆、辣椒、茄子、番茄、枸杞、龙葵等植物为浆果,烟草和曼陀罗属于蒴果。) 4.芸香科 柑果常见餐桌上,柑桔橙柚和柠檬,蓇葖花椒不要忘。 (芸香科为木本植物,通常茎上具有刺,复叶或单生复叶,叶内具透明油腺点,雄蕊8-10,2轮,2轮对瓣,心皮4-5,子房上位,中轴胎座,多柑果,少蓇葖果。本科常见植物有芦柑、桔子、橙子、柚子、柠檬等柑果类植物,同时花椒也属于本科,其为蓇葖果。) 5.禾本科 麦类谷子大多草,玉米高粱和水稻,芦苇甘蔗还有竹,果实颖果真奇妙。 禾本科主要特征是茎圆柱形,中空,有节,叶鞘开裂,叶二列,常有叶舌、叶耳,颖果。禾本科会多粮食和杂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粮食都是禾本科(荞麦就属于廖科,其次还有豆科的一些植物也属于粮食),也不是某某草都是禾本科(酢浆草为酢浆草科) 6.百合科 黄花菜和韭蒜葱,文竹芦荟及黄精,蔬菜药材都存在,根茎鳞茎生土中。 (百合科特征为草本,具根状茎,鳞茎或球茎,花基数3,花被片花瓣状6片,雄蕊6且与花被片对生,3室,中轴胎座,蒴果或浆果。常见的蔬菜如韭菜、蒜、葱、黄花菜等属于本科,百合科内还有一些药材和观赏植物,如百合、文竹、芦荟、黄精、玉竹等。) 7蔷薇科 蔷薇植物真是好,花卉水果都不少,月季玫瑰和梅花,莓苹梨杏樱李桃。 (蔷薇科主要特征为叶互生,常有托叶,花两性,整齐,花托凸或凹陷,花被与雄蕊常愈合成花筒,心皮联合或离生,周位花。本科不同的植物果实类型也是不同的,桃、杏、李、樱桃等为核果;苹果、梨、海棠、沙果等为梨果;草莓为聚合瘦骨。本科还有很多花卉植物如蔷薇、月季、玫瑰、梅花等。) 8.壳斗科 栗栎均为壳斗科,果实种类为坚果。 (壳斗科为木本植物,单叶互生,花单性,雌雄同株,单被花,花萼4-8裂,无花瓣,雄花成柔荑花序,雌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_综述_郭学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第19卷第1期,2005年3月 Jo ur nal o f Hebei N or mal U niver sity of Science&T echnolog y Co llege V o l.19 No1.1M arch2005 植物细胞融合的研究进展(综述) 郭学民1,2,徐兴友1,2,王同坤1,王华芳2,尹伟伦2 (1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河北秦皇岛,066600;2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摘要:概述了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因素,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原生质体培养与融合及杂种细胞、筛选和鉴定的动态。 关键词:细胞融合;原生质体;筛选与鉴定 中图分类号:Q3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83(2005)01-0065-05 细胞融合(cy to mixis),亦称细胞杂交(cell fusio n),是指亲本的两个细胞在特定的物理和化学因子处理下合并为一个杂种细胞的过程[1]。植物细胞融合可分为体细胞杂交(somatic hybridizatio n)和配子-体细胞杂交(gameto-somatic hy br idizatio n),前者是指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由体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产生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出植株的过程[2],后者是指性细胞(如小孢子四分体、精子、精细胞、幼嫩花粉、成熟花粉、卵细胞、助细胞和中央细胞等)原生质体和二倍体原生质体融合产生三倍体杂种细胞,形成愈伤组织,并再生出植株的过程[3]。植物细胞融合是植物细胞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种突破物种生殖隔离、创造远缘杂种的新途径,原生质体技术还可用于细胞突变体的筛选、细胞器移植和外源DNA的导入。 自1960年Cocking[4]用酶法分离出番茄根原生质体后,Natag a和T akebe[5]1970年首次利用烟草叶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获得再生植株;1975年以色列的Vardi等[6]首次从木本植物Sham onti甜橙珠心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并从愈伤组织分离原生质体,经培养通过胚状体再生出植株;在禾本科植物中,除在珍珠谷、紫狼尾草用悬浮细胞为材料,较早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外,直到1985年Fujim ur a[7]等率先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获得了再生植株,才出现了重大突破。现已从许多种内、种间、属间甚至亚科间的体细胞杂交获得杂种细胞系或杂种植株。随着多种植物原生质体的成功培养和融合技术的不断改进,植物细胞融合获得了巨大成功。植物细胞融合包括原生质体的制备、细胞融合的诱导、杂种细胞的筛选和培养,以及植株的再生和鉴定等环节。 1 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 1.1 起始材料 起始材料及其生理状态对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其活力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往的双子叶植物培养中,大多以叶片为分离原生质体的材料,近年来,起始材料的适用范围有了较大扩展。目前,以愈伤组织、悬浮细胞和体细胞胚为材料制备原生质体是最主要的方式;禾本科植物原生质体培养获得成功的试验,几乎都是用从幼胚或成熟胚诱导形成的胚性愈伤组织或胚性细胞系来游离原生质体。采用这些材料制备原生质体方法简便、产量高、不污染、不易破碎。 1.2 基因型 同一植物不同基因型的原生质体脱分化与再分化所要求的条件不同,所以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再生能力不同。王光远和夏镇澳[8]在水稻原生质体培养中曾用26个品种进行组织培养,其中仅有3个品种(粳稻农虎6号、国香1号和上农香糯)能成功地用于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据统计,小麦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基因型只有大约10个[9]。基因型的选择在植物原生质体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原生质体的产量和活力,而且还影响植株的再生。Cheng和Veillenux证明芙薯(Solanum phureja)从原生质体培养到愈伤组织形成受2个独立位点的显性基因的调控[10]。因此,现有 收稿日期:2004-03-09;修改稿收到日期:2004-12-12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组培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生物技术。简要概述了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及研究进展,较全面的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以及在快繁脱毒、育种、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提取、基因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组织培养;新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之初,以植物细胞全能性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在人工配制的环境里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也称离体培养或植物克隆。自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理论, 到1934年美国White 等用番茄根进行离体培养证实这一观点以来,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广泛应用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药学、遗传学、育种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 成为生物学科中的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研究重点也由器官、细胞水平向分子、基因方向转移。21世纪,生物技术是最有生命力的一门学科,而植物组织培养作为一种基本的试验技术和基础的研究手段,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的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新的培养方法和技术不断出现,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1.新型光源的应用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长短、光质、光周期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光合作用、新陈代谢以及基因表达均有调控作用。传统的组织培养光源灯普遍存在寿命短、发热量大且不均以及发光效率不理想等缺点。LED作为植物组织培养光源早在1991年就有栽培试验。研究发现, 光质比例和光照强度可调的LED 光源比通常植物组织培养使用的荧光灯更能有效地促进试管苗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蒋要卫利用LED作为大花蕙兰组培苗光源的研究发现, LED光源可以显著改善大花惠兰试管苗的生长状况和提高其品质。日本的田中道男等运用阴极荧光灯( CCFL)作为文心兰试管苗光源, 结果表明其地上部干、鲜重和试管苗的高度都有显著提高。另外田中道男等利用SILHOS 作为生菜组织培养光源, 获得了高质量的组织培养苗。目前LED是组织培养中最有效的人工照明光源,而CCFL等新型光源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开放组织培养技术 传统的植物组织培养属于严格的封闭式培养,因而造成灭菌成本偏高、培养基易污染、外界环境调控难度大等缺点。而开放组织培养新技术是在外加抗菌剂的条件下,使植物组织培养脱离严格无菌的操作环境,在自然开放的有菌环境中进行,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赵青华等采用开放式组培技术,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克服了非灭菌条件下魔芋组织培养污染问题,有效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何松林的研究表明在添加抗菌剂的开放式组培中,文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