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杰青个人情况统计(籍贯、毕业院校)

2015年杰青个人情况统计(籍贯、毕业院校)
2015年杰青个人情况统计(籍贯、毕业院校)

2015杰青籍贯和毕业学校

001 王汉生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重庆北京大学本

002 蔡阳健男博士教授苏州大学中国浙江临海1977 浙江大学本003 古英女博士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1970 南开大学本

004 万贤纲男博士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江西黎川1973 南京大学本005 他得安男博士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甘肃 1972 陕西师范大学本006 徐莉梅女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1973 北京师范大学本007 陈志强男博士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江苏常州1971 清华大学本008 杨立军男博士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黑龙江 197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

009 孙文昌男博士教授南开大学中国山东五莲1970 南开大学本010 吴恒安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湖北红安197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

011 曲绍兴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山东莱州197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

012 武海军男博士教授南京大学中国吉林长春1970 吉林大学本013 宝音贺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内蒙古 1972

014 方陶陶男博士教授厦门大学中国武汉大学本

015 陆朝阳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浙江东阳198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

016 王刚锋男博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陕西 1971 天津大学本017 孙斌勇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浙江舟山1976 浙江大学本

018 孙立涛男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山东海阳1976

019 刘江来男博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江苏 1976 南京大学本020 李竞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福建永春厦门大学本021 何源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甘肃 1973 兰州大学本022 周善贵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黑龙江 1971 吉林大学本

023 胡峻男博士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安徽黄山1972 华东师范大学本

024 范一中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重庆梁平1977 长安大学本

025 洪春雁女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河北辛集197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

026 黄伟新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江西金溪197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

027 李昂男博士研究员中国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吉林舒兰1982 北京大学本

028 曾明华男博士教授广西师范大学中国湖南邵阳1972 邵阳学院029 秦安军男博士教授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山西长治山西大学本030 张文科男博士教授吉林大学中国辽宁盖州1973 吉林大学本

031 王新平男博士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浙江乐清1974 四川大学本032 黄岩谊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福建莆田1975 北京大学本033 林道辉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浙江瑞安1973 杭州大学本034 彭海琳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湖南湘乡1978 吉林大学本035 吴传德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山东临沂1970 山东师范大学本

036 杨清正男博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郑州大学本

037 巢晖男博士教授中山大学中国湖南汨罗1970 湖南科技大学本038 王金兰女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湖南沅江1973 湖南师范大学本

039 王靖岱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浙江上虞1974 浙江大学本040 张望清男博士研究员南开大学中国湖北孝感1970 南开大学041 王春江男博士教授武汉大学中国安徽 1973 黄山学院

042 夏帆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湖南 1980 华中科技大学本043 王宏达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吉林大学本044 唐金魁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

045 楚霞女博士教授湖南大学中国湖南邵阳1972 湖南大学本046 张建玲女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河北肃宁1974 河北师范大学本

047 李兴伟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河南 1971 复旦大学本

048 苏海佳女博士教授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山东 1970 清华大学本049 巩金龙男博士研究员天津大学中国甘肃兰州1979 天津大学本050 陈春城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1971 成都科技大学本

051 叶明亮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安徽芜湖1973 安徽师范大学本

052 罗军华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江西吉安1975 江西师范大学本

053 邓伟侨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1973 兰州大学本054 赵斌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1975 中国海洋大学本

055 吕雪峰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中国山西临县1974

056 马忠华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江苏淮安1970 南京农业大学本

057 严建兵男博士教授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湖北崇阳1976 华中农业大学本

058 范衡宇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黑龙江 1975 东北农业大学本059 叶升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厦门大学本

060 贺超英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甘肃庆阳1973 西北师范大学本

061 唐定中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中国1970 武汉大学本062 欧光朔男博士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1976 中国农业大学本063 田志喜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中国1975 河北农业大

学本

064 缪炜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湖南长沙1974 武汉大学本

065 杜卫国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浙江杭州1970 浙江师范大学本

066 钱志勇男博士教授四川大学中国江苏泰州1976

067 李国红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湖北黄石1972 武汉大学本

068 任军男博士研究员江西农业大学中国江西横峰1974 江西农业大学069 艾庆辉男博士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江西丰城1972

070 李斌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中国安徽 1976 安徽师范大学本

071 徐书华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湖北宜昌1978 湖北大学本

072 徐永镇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徽 1972 安徽农业大学本

073 陈剑峰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复旦大学本074 应浩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华东理工大学本

075 雷鸣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清华大学本076 王佳伟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1976 上海交通大学本

077 李澄宇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北京大学本078 黎胜红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云南陆良1973 云南大学本

079 蒋毅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1979 北京大学本080 杜岩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洋研究所中国山东临沂1975 中国海洋大学本

081 王喜龙男博士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宁夏同心1973 兰州大学本082 王风平女博士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湖北 1971 华中师范大学本

083 胡修棉男博士教授南京大学中国江西新建1974 成都理工大学本

084 王开存男博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河南永城1977 兰州大学本085 崔峻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1974 北京大学本086 姚槐应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安徽太湖1973 中国农业大学本

087 田军男博士教授同济大学中国湖北汉川197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088 段晚锁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山西阳城1973 山西大学本

089 王厚杰男博士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山东高密1972 中国海洋大学本

090 罗义女博士教授南开大学中国辽宁抚顺1971 辽宁大学本

091 郭锋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湖南临武1971 吉林大学092 史志华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中国湖北十堰1970 华中农业大学本

093 姜卫平男博士教授武汉大学中国湖南溆浦1972 武汉大学本094 李建春女博士研究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浙江建德1971 上海交通大学本

095 兰恒星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山东招远1972 山东科技大学本

096 杨岳衡男博士高工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湖南衡山1970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

097 裴韬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江苏扬州197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

098 梁尔源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1973 山东师范大学本

099 魏勇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1981 武汉大学本100 孙有斌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中国湖北郧西197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

101 刘庄男博士教授苏州大学中国湖南长沙1982 北京大学本102 张浩力男博士教授兰州大学中国河北 1972 兰州大学本

103 门永锋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1973 东南大学本104 傅旭东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安徽无为1973 清华大学本105 于荣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四川 1970 浙江大学本

106 阮新波男博士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湖北洪湖197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

107 李秦川男博士教授浙江理工大学中国陕西西安1975 燕山大学本108 范峰男博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安徽安庆1971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

109 肖睿男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湖北监利1971 西安交通大学本110 张幸红男博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安徽桐城1972 安徽工程大学本

111 朱锦涛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1978 湖南大学本

112 何正友男博士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四川富顺1970

113 段炼男博士副研清华大学中国重庆江津1975 清华大学本114 吴刚男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浙江东阳1976 东南大学本115 王同敏男博士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1971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

116 杨全红男博士教授天津大学中国山西孝义1972 天津大学本117 李永乐男博士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河南洛阳1972 西南交通大学本

118 刘世元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湖北监利1970

119 潘安练男博士教授湖南大学中国安徽歙县1974 安徽大学本120 王晓东男博士教授华北电力大学中国广东湛江1973

121 熊立华男博士教授武汉大学中国湖北荆门1972 武汉大学本122 韩庆华男博士教授天津大学中国山东桓台1971 华东交通大学

123 孙玉文男博士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中国西安交通大学本124 王天友男博士研究员天津大学中国河南光山1970

125 李润伟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研究所中国黑龙江 1971 中央民族大学本

126 李峰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南京工业大学本127 徐波男博士教授燕山大学中国197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

128 李伟华女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1971 青岛化工学院本

129 田明男博士教授北京化工大学中国1971 沈阳化工学院本130 朱万成男博士教授东北大学中国新疆 1974

131 何茂刚男博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中国河南灵宝1970

132 强志民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江苏无锡1970 同济大学本

133 秦高梧男博士教授东北大学中国江苏盐城1970 东北大学本134 刘宣勇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江西吉安1974 湖南大学本

135 宋云涛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徽安庆1973 安徽理工大学本

136 邓军男博士教授西安科技大学中国四川大竹1970 湘潭矿业学院本

137 刘鸿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院中国重庆 1970 西南师范大学本

138 郭建春男博士教授西南石油大学中国四川营山1970 西南石油大学本

139 单忠德男博士研究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山东高密1970 西安理工大学本

140 王凌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江苏常州1974 清华大学本141 史保森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1970 西北师范大学本

142 董晓臣男博士教授南京工业大学中国山东烟台1975

143 曾晓洋男博士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湖南衡南1974 湘潭大学本144 张志军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江苏 1971 电子科技大学本145 张民男博士教授苏州大学中国黑龙江 1970

146 张钦宇男博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江苏扬州1972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

147 谢冰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湖南 1970

148 张新鹏男博士教授上海大学中国黑龙江 1975 吉林大学本149 罗均男博士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重庆 1970

150 刘华锋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山东巨野1972 浙江大学本151 金仲和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浙江嵊州1970 浙江大学本152 刘雷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所中国辽宁沈阳吉林大学本153 吴立刚男博士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江西宜黄1977 哈尔滨工业

大学本

154 屈军乐男博士教授深圳大学中国陕西西安1970 西安交通大学本

155 陈文光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湖北咸宁1972 清华大学本156 刘宏伟男博士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河南孟津1971 大连理工大学本

157 李宏亮男博士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中国1970

158 薛晨阳男博士教授中北大学中国山西 1971 山西大学本

159 刘雪明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所中国湖南东安1972 湖南科技大学本

160 李朝晖男博士教授暨南大学中国1975 南开大学本

161 裴丽女博士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山西 1970 北京交通大学本162 张勇东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山西运城1973

163 管海兵男博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1971 扬州大学本164 丁进良男博士教授东北大学中国河北定州1976 东北大学本165 王亮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安徽宿州1975 安徽大学本

166 王大轶男博士研究员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中国黑龙江 1973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

167 冯志勇女博士教授北京邮电大学中国1971

168 陈诗一男博士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江苏南通1970 南京农业大学本

169 路江涌男博士教授北京大学中国1973 河南财经大学本170 舒嘉男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1977

171 霍宝锋男博士教授浙江大学中国山东 1977 天津大学本

172 吴建军男博士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山西寿阳1973

173 王灿男博士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湖南资兴1974 清华大学本174 李志纯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江西高安1976

175 刘俊岭男博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河南虞城1971 新疆医科大学本

176 徐文东男博士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江苏常州1970 复旦大学本177 李建明男博士教授苏州大学中国江西余江1970 南方医科大学本

178 周家国男博士教授中山大学中国安徽太湖1970 皖南医学院本179 周荣斌男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湖南 198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

180 赵晨男博士教授南京医科大学中国北京 1974 北京大学本181 张华凤女博士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1973 沈阳药科大学本

182 易凡男博士教授山东大学中国1972 山东大学本

183 高成江男博士教授山东大学中国山东郯城1971 山东大学本184 居胜红女博士教授东南大学中国江苏 1970

185 程翔男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1976

186 陈心春男博士教授广东医学院中国江西石城1970

187 高飞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内蒙古 1972 内蒙古大学本

188 赵强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天津蓟县1980 清华大学本

189 鞠振宇男博士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山东东营1974

190 张浩男博士主医师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浙江温州1973 温州医学学院本

191 胡荣贵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安徽安徽师范大学本

192 朱波峰男博士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陕西杨凌1972

193 夏昆男博士研究员中南大学中国湖南长沙1971 湖南医科大学本

194 杨清武男博士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四川南江1971 川北医学院本

195 郝继辉男博士教授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天津 1972 天津医科大学本

196 余鹰男博士研究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江西上饶1973 南昌大学本

197 程永现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河南浚县1972 河南中医学院本

198 舒跃龙男博士研究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湖南洞口1970 湖南师范大学本

199 余宏杰男博士主医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湖北黄冈1974

200 李文辉男博士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兰州医学院本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公式及计算方法

表1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一览表

表2 工资、薪金所得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2011年9月1日执行) 所谓的“速算扣除数”就是:在超额累进税率计税法中,对计税依据直接乘上最高税率,得到的结果与真实的税额之差,这个差在每一级都是一个常数。事先推出这个常数,对于快速计算税额很有帮助,所以这个数叫“速算扣除数”。 快速计算个税的公式是【计税依据×最高税率-速算扣除数=最终税额】。 税率3%对应速算扣除数为0 税率10%对应速算扣除数为1500*(10%-3%)+0=105 税率20%对应速算扣除数为4500*(20%-10%)+105=555 税率25%对应速算扣除数为9000*(25%-20%)+555=1005 税率30%对应速算扣除数为35,000*(30%-25%)+1,005=2,775

税率35%对应速算扣除数为55,000*(35%-30%)+2,775=5,505 税率45%对应速算扣除数为80,000*(45%-35%)+5,505=13,505 例二:如果某人扣保险后工资10,000,怎么计算个税呢? 10,000-3,500=6,500元。 6,500介于4,500和9,000之间,使用税率20%,速算扣除数555 6,500*20%-555=745 表3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 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五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2011年9月1日执行)

表4 劳务报酬所得三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在个人所得税中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有3个税目,一是工资薪金,适用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二是个体工商户和企事业承包承租所得,适用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三是劳务报酬,适用20-40的3级超额累进税率,而且要注意计税依据的差异,工资薪金是按月、劳务报酬按次、个体户及承包承租按年。 +

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大全

一、工资、薪金所得计算公式 注:1. 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 2. 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二、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算公式 注:1. 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本规定减除费用扣除差额后的所得额。

2. 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所得。 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计算公式 注:1. 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成本、损失)后的所得额。 2. 含税级距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四、劳务报酬所得计算公式 劳务报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每次劳务报酬收入不足4000元的,用收入减去800元的费用;每次劳务报酬收入超过4000元的,用收入减去收入额的20%。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20%的税率。劳务报酬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20%; 对劳务报酬所得一次收入畸高(应纳税所得额超过20000元)的,要实行加成征

注:1. 表中的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 2. 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劳务报酬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劳务报酬所得。 五、财产租赁所得计算公式 (1)每次(月)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月)收入额一准予扣除项目一修缮费用(800元为限)一800元 (2)每次(月)收入超过4000元的: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月)收入额一准予扣除项目一修缮费用(800元为限)]×(1—20%) (3)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六、财产转让所得计算公式 财产转让所得,以一次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20%的比例税率。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财产原值,是指: (1)有价证券,为买入价以及买入时按照规定交纳的有关费用; (2)建筑物,为建造费或者购进价格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3)土地使用权,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开发土地的费用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4)机器设备、车船,为购进价格、运输费、安装费以及其他有关费用; (5)其他财产,参照以上方法确定。 七、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算公式 全年一次性奖金,是指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扣缴义务人根据其全年经济效益和对雇员全年工作业绩的综合考核情况,向雇员发放的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办法的单位根据考核情况兑现的年薪和绩效工资。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 实际工作中,雇主对雇员工资薪酬管理方式各有不同。对雇员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算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雇主一般存在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全额扣缴雇员的个人所得税税款,二是为雇员定额负担税款,三是为雇员按一定比例负担税款(包括100%负担税款),本文分别解析以上三种情况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一、全额扣缴个人所得税税款的情形 1.政策依据

最新个税税率表及EXCEL计算公式79496

2011年最新个税税率表及EXCEL计算公式 概述:从今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个税法将正式实施,个税起征点将从现行的2000元提高到3500元,税率由九级改为七级,为3%至45%。(税率如下文所示) 9月1日起调整后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 原个税9级超额累进税率: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适用25%税率的起征点从此前的20000元至40000元调整至9000元至35000元,范围明显扩大。

在新的个税法中,应纳税收入3.86万元成为个税增减临界点,即月应纳税收入低于3.86万元缴纳的个税将减少,高于3.86万元则将多缴税。而在一审草案中,临界点是1.9万元。 EXCEL公式: =ROUND(MAX((A1-3500)*5%*{0.6,2,4,5,6,7,9}-5*{0,21,111,201,551,1101,2701},0),2)公式解释: 5%*{0.6,2,4,5,6,7,9}这部分为税率,分别为:3%,10%,20%,25%,30%,35%,45% 5*{0,21,111,201,551,1101,2701}这部分为速算扣除数,分别为: 0,105,555,1005,2755,5505,13505 MAX((A1-3500)*5%*{0.6,2,4,5,6,7,9}-5*{0,21,111,201,551,1101,2701},0)这一部分是个人工资减去起征点3500后分别乘以7个税率,再减去对应的速算扣除数,将最后得到的七个数据取最大值。

最外层的函数=ROUND(MAX((A1-3500)*5%*{0.6,2,4,5,6,7,9}-5*{0,21,111,201,551,1101,2701},0),2) 是将前面得到的最大值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就是说分以下的数四舍五入。 X

2017年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2017年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7-03-10编辑:健聪手机版 奖金包括:稿酬的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的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7年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应纳税所得额= 工资收入金额- 各项社会保险费- 起征点(3500元) 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x 税率- 速算扣除数 说明:如果计算的是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则个税起征点应设为4800元。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计算方法 征缴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从2000元提高至3500元的规定,同时将个人所得税第1级税率由5%修改为3%。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2017年最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个税税率表,3500元起征点,包括工资税率表、年终奖税率表、劳务税率表,个体户税率表等等,简单实用的表格,让您更容易看懂税率表。 一、工资、薪金所得 说明:1、本表含税级距中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每月收入金额- 各项社会保险金(五险一金) - 起征点3500元(外籍4800元)的余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说明:1、本表平均每月收入为年终奖所得金额除以12个月后的平均值。 2、税率表与工资、薪金所得税率表相同。 说明:1、表中的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劳务报酬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劳务报酬所得。

最新个人所得税综合计算题及答案

个人所得税综合计算题及答 1、李某1999年12月取得以下几笔收入: ⑴李某为某一企业董事会成员,本月实际取得工资收入1128元(已扣除按国家规定比例提取上缴的 住房公积金72元),独生子女补贴100元,年终奖金3000元,又取得董事会收入2000元。 ⑵因投保财产遭损失,取得保险赔款5000元;本月还取得国库券利息收入200元,集资利息1800元。 ⑶李某共有两套住房,本月将另一城市的一套住房出售,取得转让收入150000元,该房屋原值8000 0元,卖房时支付有关税费8500元,广告费1500元。 ⑷李某因在国外某公司投资,本月取得该国净股息所得3000美元(折合人民币24600元),已被扣 缴所得税700美元(折合人民币5637.50元)。 ⑸本某与他人共同编写一本30万字的著作《现企管理》,得稿酬20000元,各分10000元。 ⑹本月接受邀请给一个单位讲学2次,第一次取得报酬20000元,第二次取得报酬15000元。要求:根据以上资料,计算李某1999年12月份应纳的个人所得税额。 答案:⑴工资收入应纳税额=(1128-800)×5%=16.40(元)年终奖金应纳税额=3000×15%-125=325(元)个人由于担任董事职务所取得的董事费收入,应按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税。董事会收入应纳税额=(2000-800)×20%=240(元) ⑵国库券利息收入及保险赔偿收入免税。利息收入应纳税额=1800×20%=360(元) ⑶转让房产应按财产转让项目征税应纳税所得额=150000-80000-8500-1500=60000(元)应纳所得税额=60000×20%=12000(元) ⑷来自该国所得有抵免限额=(24600+5637.50)×20%=6047.50(元)由于李某在该国已被扣缴个人所 得税额不超抵免限额,故来自该国所得的允许抵免额为5637.50元。应纳税额=6047.50-5637.50=410(元) ⑸李某应纳个人所得税额=10000×(1-20%)×20%×(1-30%)=1120(元)⑹李某本月给同一单位讲学,属于同一连续性收入,以一个月取得的收入为一次。应纳税所得额=(20000+15000)×20%=28000(元)应纳所得税额=28000×30%-2000=6400(元)综上,李某1999年12月份应纳个人所得税额=1604+325+240 +360+12000+410+1120+6400=20871.40元 2、张某1999年10月份取得以下几笔收入: ⑴张某于1999年10月发表一部长篇小说,获得稿酬10000元(已纳个人所得税),因该小说畅销, 本月又加印该小说取得稿酬2000元。并且,该小说在本月获得国家文学奖,取得奖金5000元。 ⑵张月本月将一篇短篇小说文稿拍卖,取得收入30000元。 ⑶张某本月初将其于市中心自有两间120平方米的门面房,出租给陈经营服装。协议规定,租用期一 年,年租金96000元,本月取得租金收入8000元。另外,本月支付该出租房发生的修缮费用500元,取得普通发票,本月允许扣除的税费合计1496元均已缴纳,并取得税票。 ⑷张某因购买体育彩票中奖取得奖金100000元,其中40000元通过民政部门捐赠给灾区。 ⑸张某在自己本单位取得本月工资收入8800元(现金)。按照该单位内部的规定,员工工资收入应 纳税额的30%由单位负担,其余70%的应纳税额由员工自己负担。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计算张某1999年10月本人实际负担的个人所得税额。 答案:⑴张某获得的国家级文学奖免税。取得的稿酬所得按规定应属于一次收入,须合并计算应纳税 额。应纳税额=(10000+2000)×(1-20%)×20%×(1-30%)-10000×(1-20%)×20%×(1-30%)=134 4-1120=224(元) ⑵作者将自己的文字作品手稿或复印件公开竟价拍卖,属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所得,应按特许权使用费 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30000×(1-20%)×20%=4800(元) ⑶财产租赁收入应纳税额=(8000-1496-500-)×(1-20%)×20%=960.64(元) ⑷许扣公益捐赠额=100000×30%=30000(元)应纳税额=(100000-30000)×20%=14000(元)

个人所得税最新的计算方式

个人所得税计算 考虑到很多人对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不是太清楚,要想很好地对个人所得进行纳税筹划,有必要对个人所得税的基本计算做一下初步了解。 一、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纳税的一般纳税计算 计算公式:(月工资、薪金所得-800/40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1] 某纳税人2000年6月份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收入4800元,请计算其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4800-800=4000(元) 应纳税额=4000×15%-125=475(元) 因此该纳税人6月份应纳税额为475元。 (二)同时取得两处(及以上)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计算同时在多处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合并计算应纳税额。 [例2] 某纳税人同时在中国境内两家企业任职,2000年7月份在该两公司分别取得工资类所得2000元、2200元,试计算该纳税人7月份应纳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2000+2200-800=3400(元) 应纳税额=3400×15%-125=385(元) 因此该纳税人7月份应纳税额为385元。 (三)雇佣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工资、薪金的纳税计算 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凡是由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的,支付单位应代扣代缴应纳的个人所得税。为了便于征管,税法规定,对于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工资、薪金的采取由支付者一方减除费用的方法,即只由雇佣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时,按照税法的规定减除费用,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派遣单位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再减除费用,以支付金额直接适用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例3] 刘某为中国某公司的雇员,1999年12月被公司派遣到某外商投资企业工作。2000年7月该纳税人获得派遣公司工资2000元,外商投资企业工资收入2500元。试问该纳税人7月份应交纳个人所得税多少? 外商投资企业应扣缴税款=(2500-800)×10%-25=145(元) 派遣公司应扣缴税款=2000×10%-25=175(元) 刘某应自行申报补缴税款=(2500+2000-800)×15%-125-(145+175)=110(元) 以上所述纳税人,应在一定的期限内到一固定的税务机关,就其所有工资、薪金所得合并申报纳税,多退少补。 (四)特定行业职工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计算 为了照顾某些特定行业,如采掘业、远洋运输业、远洋捕捞业以及财政部确定的其他行业,因季节、产量等因素的影响,对于这些行业的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的税款,可以实行按年计算、分月预缴的方式计征,即每月按实际工资、薪金数额预缴,年度终了后30日内按年计算多退少补。 [例4] 某采掘业职工,在1999纳税年度1月-11月份,实际取得工资、薪金数额为22000元,按规定共预缴个人所得税款980元,年终又领取工资、奖金6500元。试问该纳税人年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款为多少? 应缴税款={[(22000+6500)÷12-800]×10%-25}×12-980=610(元) 因此该纳税人年终应缴税款610元。

2016年最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及计算公式

2016年最新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及计算公式 2015-08-16 19:41 来源:个税计算器浏览:4644次 l 应纳税额T=(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免征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l 半年奖金法T=(工资薪金所得+半年奖金-“五险一金”-免征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l 一年奖金法T=(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免征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12个月奖金(年终奖摊每月=年终奖金额÷12月×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当工资低于3500时,应从奖金里抵足免征额后再计算)

二、个体(生产经营)、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所得,适用的5%---35%的超额累进税率表。 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l 应纳税所得额A=全年收入总额–成本、费用以及损失 l 应纳税额T=应纳税所得额A×税率-速算扣除数

l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A=全年收入总额–800费用 应纳税额T=应纳税所得额A×税率-速算扣除数 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所得额A=全年收入总额–800费用 应纳税额T=应纳税所得额A×税率-(1-30%)减征额 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减除 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l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应纳税额T=应纳税所得额A(全年收入总额–800费用)×税率 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减除20%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T=应纳税所得额A〈全年收入总额*(1-20%)费用〉×税率

个人所得税计算例子

个人所得税计算例子 【篇一:个人所得税计算例子】 个人所得税税率是多少?怎么计算呢?下面小编带来了个人所得税税率举例,欢迎阅读!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表】 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含税级距)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1,500元不超过1455元的302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超过1455元至4155元的部分101053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超过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205554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超过7755元至27255元的部分251,005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超过27255 元至41255元的部分302,755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超过41255元至57505元的部分355,5057超过80,000元的部分超过57505元的部分4513,505【如何计算】 个税起征点是3500,使用超额累进税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五险一金)-3500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五险一金-缴税。 举例: 假设您的月工资为6000元,工作地点是广州(这个城市的五险一金标准是个人缴纳养老保险8%、医疗保险2%、失业保险1%、住房公积金8%)。 那么: 应纳税额=6000 - 6000 x (8% + 2% + 1% + 8%) - 3500 = 1360(元)查上表可知,与1360元对应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分别为3%和0,因此: 个税=1360 x 3% - 0 = 40.8(元) 也就是说,在广州月工资6000元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40.8元。虽然最后实际到手只有4000多元,但至少现在知道了,“少了的钱”几乎都用来缴纳五险一金了,只有极少一部分用来缴纳个税而已。 拓展阅读:2015年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 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 在个人所得税计算中,如果采用的是超额累进税率表计算个税时,为了简化计算过程,通常就会涉及到个人所得税速算扣除数,它的作用只是为了简化计算过程,让个税计算更加简便。

2019最新个税计算Excel公式

2019最新个税计算Excel公式(起征点5000) 一、税法规定 在新个税制度下,个税算法和之前真的不一样了。以前是每月单独计算个税,而2019年起采用每月预扣预缴、次年统算多退少补的计算方法。也就是说还是每月算一次缴一次,不同的是算法由根据单月数据算,修改为按累计数据计算。具体公式为: 本月应扣缴税额= (本月累计应扣预缴纳税所得额* 预扣税率- 速算扣除数)-累计减免税额- 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本月累计应扣预缴纳税所得额= 累计收入- 累计免税收入- 累计减除费用- 累计专项扣除- 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其中:累计减除费用=5000*月份数 预扣税率表 是不是看晕了?还是举例子更清晰。 二、计算示例 1、张三2019年1月工资30000元,所有扣除项合计3000元 本月预扣预缴税额 =(30000-5000-3000)*3% - 0 =22000* 3% =660 注:扣减过费用和扣除项的收入合计是22000,从上面预扣税率表中看出适用税率为3%

2、张三2019年2月工资32000元,所有扣除项合计4000元 本月累计预扣预缴税额 =(32000-5000-4000+22000)*10%-2520 =45000*10%-2520 =1980 2月应预扣预缴税合计=本月累计-上月累计 =1980 - 660=1320 3、张三2019年3月工资35000,所有扣除项合计6000元 3月累计预扣预缴税额 =(35000-5000-6000+45000)*10% - 2520 =69000*10%-2520 =4380 注:3月累计预扣预缴税合计=本月累计-上月累计 = 4380-1980 =2400 看到这里是不是心里在说:好复杂,好复杂!每个人都这样算,公司几百人全部算还不要把人累死.......当然有简单方法,下面兰色结合工资表,介绍一下2019年各月预扣预缴税额公式的设置方法。 三、个税计算的Excel公式 设置步骤: 1、工资表调整 工资表原个税列变为3列,分别是累计应缴预扣所得额、累计税额、本月应扣缴税额。(列标题大家自已命名吧)

最新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n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速算扣除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最新起征点为3500元) 实发工资=应发工资-四金-缴税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表 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含税级距)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级距)税率%速算扣除数(元)一不超过1500元的不超过1455元的30 二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超过1455元至4155元的部分10105 三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超过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20555 四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超过7755元至27255元的部分251005 五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超过27255元至41255元的部分302755 六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超过41255元至57505元的部分355505 七超过80000元的部分超过57505元的部分4513505 举个栗子:如果某人减去三险一金后的工资收入为6000元,按照现在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为:(6000—3500)×10%—105=145(元)。(缴税=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速算扣除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应发工资-四金)-3500(若征税起点为3500元)) 再举个栗子:如果某人减去三险一金后的工资收入为9000元,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9000—3500)×20%—555=545(元)。 1、本表含税级距指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佰元后的余额或者减除附加减除费用后的 余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 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问: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中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某些个人所得收入采用税后收入的概念,比如支付税后多少多少金额。这时,需要将税后的收入按一定公式换算为应税所得,然后再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应交的 税款。否则,将导致税款的少征。这里,在换算为应税所得过程中需要适用的税率及速算扣 除数不能按照含税级距的税率表来套用,必须使用不含税级距的税率表。这就是不含税级距 税率表产生的原因。这里的不含税级距指的是“税后收入”级距。 至于两者之间的联系,实际上两个税率表是一回事,只是将含税级距税率表中的应税所得, 按照数学方法,换算为不含税级距税率表中的税后收入,以方便对税后收入进行征税的计算 工作,仅此而已。

2018年新个人所得税计算表-Excel计算公式

2018年新个人所得税E x c e l计算公式 在用excel计算工资个税的时候,很多是用if语句来设计公式的,公式冗长,易出错,不好调整,用MAX公式要简单和简短很多。 1、减除额3500元的公式: ‘=ROUND(MAX((M5-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 505},0),2) 2、减除额5000元后的公式: ‘=ROUND(MAX((M5-5000)*{0.03;0.1;0.2;0.25;0.3;0.35;0.45}-{0;210;1410;2660;4410;7160;1 5160},0),2) 注: 公式中M5是工资表中用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过渡单元格(根据实际修改) 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工资收入金额-五险一金(个人缴纳部分)-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 1、Max()函数是求括号内的数的最大值。 2、其中,第一和第二个大括号{}内的数,是个人所得税税率,以及速算扣除数。 3、在EXCEL中,使用{}表示数组公式 (M5-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表示: (M5-3500)依次与大括号内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相乘,所得数后依次减去后面大括号的速算扣除数,然后得出一组数据。 例如,M5=5000, 即(5000-3500)*{0.03;0.1;0.2;0.25;0.3;0.35;0.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 =1500*0.03-0,1500*0.1-105,1500*0.2-555,1500*0.25-1005,1500*0.3-2755, 1500*0.35-5505,1500*0.45-13505 =45,45,-255,-630,-2305,-4980,-12830 4、通过Max()函数可知,如果5000最高缴税额为45元。 5、公式最后的0,表示当M5小于3500时,最大值为0。

2020年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2020年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注: 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 关费用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注: 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 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3.费用扣除标准:2011年9月起每月3500元,2012年起全年即:3500×12=42000 1.工资、薪金所得部分的个人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 率-速算扣除数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的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税所得金 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个人的所得税额=应税所得金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4.劳动报酬所得(4000元以下)的个人所得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 劳动报酬所得(4000元以上)的个人所得税额=[每次所得收入 x(1-20%)]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收入不超过20000元的,税率20%,速算扣除数为0; 收入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税率30%,速算扣除数为2000元; 收入超过50000元的部分,税率40%,速算扣除数为7000元. 5.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元)×20%×(1-30%)稿酬的所得(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1-20%)]×20%×(1-30%)"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800)×20%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所得收入×(1-20%)]×20%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个人所得额=每次所得收入×20% 8.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下页更多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

个人所得税的函数计算公式简单整理

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新个税征收方法已与2011年9月1日起施行,但计算方法变更改后,有关这方面的计算方法在网络论坛上讨论较多,但在新旧交替时期正误混杂,新人难以分辨。在现实中根本就找不到这方面的经典计算方法,我作为论坛超级版主、微软MVP,给大家归纳总结一下计算方法,给大家拓展函数使用的技巧和思路。EXCELHOME论坛上试着解决更菜的菜鸟的问题 一、个税计算最新税率表 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扣除数 1 不超过1500元的3% 0 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 10% 105 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 20% 555 4 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25% 1005 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30% 2755 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5505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45% 13505 二、IF函数嵌套计算方法 由于新个税税率调整,等级也由九级调整到七级,起征点调整到3500元,所以,所以公式判断要比原来简单多了。例如:A1单元格为工薪收入(未扣除起征点3500元),则公式为: =IF(A1>=83500,(A1-3500)*45%-13505,IF(A1>=58500,(A1-3500)*35%-5505,IF (A1>=38500,(A1-3500)*30%-2755,IF(A1>=12500,(A1-3500)*25%-1005,IF(A1> =8000,(A1-3500)*20%-555,IF(A1>=5000,(A1-3500)*10%-105,IF(A1>3500,(A1-3500)*3%,))))))) 变换公式: =IF(A1<>"",ROUND(IF(AND(A1>0,A1<=3500),0,SUM(IF((A1-3500>={0;1500;4500;9000;35 000;55000;80000})+(A1-3500<{1500;4500;9000;35000;55000;80000;10000000})=2,(A1-3500)*{3;10;20;25;30;35;45}%-{0;105;555;1005;2755;5505;13505},0))),2),) 抽水简化:

最新年10月1日起新个税税率表、速算扣除数及个税excel计算公式资料

2018年10月1日起新个税税率表、速算扣除数 及个税EXCEL计算公式 【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 新个税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5000元”和“税率”。新个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用。 一、2018年10月1日调整后的个税“应纳税所得额”、“超额累进税率”及“速算扣除数”为:

二、“速算扣除数”计算公式: 本级速算扣除额=上一级最高应纳税所得额*(本级税率-上一级税率)+上一级速算扣除数 速算扣除数计算: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本级速算扣除额=3000*(10%-3%)+0=210.00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本级速算扣除额=12000*(20%-10%)+210=1410.00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本级速算扣除额=25000*(25%-20%)+1410=2660.00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本级速算扣除额=35000*(30%-25%)+2660=4410.00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本级速算扣除额=55000*(35%-30%)+4410=7160.00 超过80000元的本级速算扣除额=80000*(45%-35%)+7160=15160.00 三、2018年10月1日调整后的个税EXCEL公式: =ROUND(MAX((A1-B1-C1-5000)*1%*{3,10,20,25,30,35,45}-{0,210,1410,2660,4410,7160,15160},0),2) 个税EXCEL公式分解说明: 1、 1%*{3,10,20,25,30,35,45}这部分为“税率”,分别为:3%,10%,20%,25%,30%,35%,45% 2、 {0,210,1410,2660,4410,7160,15160}这部分为“速算扣除数”,分别为: 0,210,1410,2660,4410,7160,15160

按最新财务规则武汉市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工资、薪金所得按以下步骤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每月取得工资收入后,先减去个人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以及按省级政府规定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再减去费用扣除额1600元/月(来源于境外的所得以及外籍人员、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在中国境内的所得每月还可附加减除费用3200元),为应纳税所得额,按5%至4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是: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例:王某当月取得工资收入9000元,当月个人承担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000元,费用扣除额为1600元,则王某当月应纳税所得额=9000-1000-1600=6400元。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6400×20%-375=905元。 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统一由支付人负责代扣代缴,支付人是税法规定的扣缴义务人。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或年终加薪,应当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包括年终加薪)的,应分两种情况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1)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

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方法是:用全年一次性奖金总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为: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全年一次性奖金应分别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且获取奖金当月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 费用扣除额的,计算方法是:用全年一次性奖金减去“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对照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税率表,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计算公式为: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个人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个人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由于上述计算纳税方法是一种优惠办法,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人,该计算纳税办法只允许采用一次。对于全年考核,分次发放奖金的,该办法也只能采用一次。 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人,应当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个人平时按月取得的生活费或部分工资,应按月依照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年终取得的年薪和绩效工资,应按全年一次性奖金计税办法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内部退养(或提前离岗)人员取得所得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 (1)企业减员增效和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机构改革中,未达到离退休年龄,提前离岗且未办理离退休手续(内部退养)的职工,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工资、薪金,不属于离退休工资,应按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2)个人在办理内部退养(提前离岗)手续后,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应按办理内部退养手续后至法定离退休年龄之间的所属月份进行平均,并与领取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合并,减去当月费用扣除标准后,以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和对应的速算扣除数,然后再将当月工资、薪金所得加上取得的一次性收入,减去费用扣除标准,按照已确定的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度获奖情况(荣誉类)统计表

年度获奖情况(荣誉类)统计表 呈报单位:体育系日期: 一、集体奖 .河海大学,江苏省“省长杯”大学生足球比赛超级组冠军,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足球分会。 .河海大学,“特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南区冠军,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河海大学,连续第四年获得“特步”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亚军,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河海大学,首次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第三届亚洲大学生足球锦标赛获得第八名,亚洲大学生体协。 .河海大学,首届中德大学生足球四强赛第二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河海大学,年江苏省大学生健美操、啦啦操比赛暨第七届全民健身运动会高校部健美操比赛获男子单人操、女子单人操、混合双人操、男子三人操、女子三人操,五个项目的第一名,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 .河海大学,第届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中国大学健美操锦标赛男子三人操、混合三人操、女子有氧舞蹈,三个项目的第二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河海大学,第届中国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丙组(二级组)单项比赛男子双打第五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 .河海大学,江苏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暨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选拔赛女双亚军,男双和混双第五,女单第七,男单第七,一人(李旻珏)入选大运会集训名单,江苏省学生体育协会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 .河海大学,江苏省高校大学生足球比赛男子校园组冠军,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足球分会。 .河海大学,南京高校大学生足球比赛男子校园组冠军,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足球分会; .河海大学,江苏省高校大学生篮球比赛男子组亚军、女子组第六名,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南京分会。 .河海大学,南京高校大学生篮球比赛男子组亚军、女子组亚军,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南京分会。 .河海大学,江苏省第十七届全面健身运动会高校部龙舟比赛总成绩第五名,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 .河海大学,南京高校大学生龙舟比赛总成绩第六名,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南京分会。 .河海大学,江苏省大学生羽毛球竞标赛男子双打第五名、女子单打第六名,团体总分第八名,同时获“体育道德风尚奖”,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羽毛球分会。 .河海大学,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男子乙组*米第三名,“道德风尚奖”,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田径协会。 .河海大学,年南京市高校田径运动会女子米栏、男子跳高、男子*米冠军等名次,男子团体第三名,女子团体第五名,大会“道德风尚奖”,江苏省学生体协高校工作委员会南京分会。 .河海大学,全国群众健身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高校组团体第三名,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中国登山协会。 .河海大学,江苏省大学生网球比赛普通组女子双打第二名和第三名。

新个税计算方式

最新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计算个人所得税,首先每个月取得工资收入,减去五险一金后,再减去费用扣除额每 个月3500元,剩下的就是应纳税所得额。还有奖金又该怎么算? 一、薪酬、福利 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 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这就是说,个人取得的所得,只要 是与任职、受雇有关,不管其单位的资金开支渠道或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形式支付的,都是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课税对象。 现行方法 应纳税额=(工资薪金所得-“五险一金”-扣除数)×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扣除标准3500元/月(2011年9月1日起正式执行)(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如下: 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表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 数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 1 不超过1500元的不超过1455元的 3 0 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超过1455元至4155元的部分10 105 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超过4155元至7755元的部分20 555 4 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超过7755元至27255元的部 分25 1005 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超过27255元至41255元的部 分30 2755 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超过41255元至57505元的部 分35 5505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超过57505元的部分45 13505

二、奖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 通知》(国税发【2005】9号)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并按以下计 税办法,由扣缴义务人发放时代扣代缴: (一)先将雇员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除以12个月,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发放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 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后的余额,按 上述办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二)将雇员个人当月内取得的全年一次性奖金,按本条第(一)项确定的适用税率 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征税,计算公式如下: 1.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如果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的,适用公式为: 应纳税额=(雇员当月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计算个人所得税的方法有两种: 1、公式计算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2、个人所得税计算器 现在很多网站都有个人所得税计算器,只要您按照计算器的提示输入“收入类型、收 入总额、税前扣除三险一金数额”即可轻松算出“应缴税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