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这个结论的获得有很多化石证据支持。

2.地球大约形成于46亿年前,原始生命大约诞生于36亿年前。

3.原始大气成分来自于火山喷发,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构成。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2)产物(证据):氨基酸。(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条件下,形成了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是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持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8.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 再到原始生命,这个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实行的。9.原始地球条件:高温、高压、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10.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1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但是从大分子有机物到原始生命的过渡还没有被实验验证)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因为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鸟化石(古代爬行动物→古代鸟类)。3. 生物进化的历程:(1)采用比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2)采用比较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方法,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马次之,果蝇和向日葵则较远。4. 在生物学研究中,涉及到很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较。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5.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合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6.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7. 掌握P55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原因1. 100年以后,桦尺蠖由浅色占多数变成深色占多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浅色的桦尺蠖在黑色树干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幸存下来,繁衍后代。2. 保护色及其意义: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们把这种体色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保护色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 除了保护色,动物的警戒色和拟态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4. 推动生物持续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5. 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水平,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是为了获得充足的食物和空间而实行生存斗争。6. 在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其中有很多变异是能够遗传的,这些持续发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7. 变异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变异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8. 自然选择的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9. 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合者生存下来,不适合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而持续进化。

优秀教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

第 2 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容说课 这节课文章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会说话” 的基因,采取此拟人化的手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虎体内的一个基因,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后代中拥有更多的拷贝呢?那就要表现得比其他基因优秀。怎样才算优秀呢?就是所控制的性状适应性强。这样就自然将进化、适应和基因这三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基因频率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本节课分为两小节来教学,第一小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主要说明两点:一是说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个体适应能力无论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它在进化上就没有贡献,如骡。二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同种生物中一群能够自由交配的个体。如果同种生物的两个异性个体相距遥远,没有机会交配,它们就分别属于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是独立进化的,假以时日,有可能演变为两个物种。需要说明的是,对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只通过学习教材上这个标题下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 在“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标题下,还重点讲述了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 。这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对于学生达成本小节知识目标十分重要,其中第1 题实际上涉及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平衡” 的内容,学生运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完全可以得出答案,认识到在五个假设条件成立时,种群基因频率会保持代代相同。这个活动中的第2、3 题,引导学生分析出在自然界这五个假设条件不可能同时具备,因此,种群基因频率会不断变化。这就为本小节第二部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奠定了基础。 关于本小节第二部分,由于在本模块遗传部分已经讲述了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因此,这里着重讲述突变率以及突变在进化中的意义。关于本小节第三部分,教材主要通过“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来完成。这项探究强调的是运用数学方法,而不是用实验材料来实际操作,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独特价值。 第二小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包括物种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引言与第一小节相衔接,自然引出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的问题。 关于物种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分类学上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形态 学标准,进化论中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遗传学标准——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生态学上又主要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为标准。本小节物种的定义采取的是遗传学标准。因此,在定义之前有一个状语:“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 。 关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首先交代了隔离的概念,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等。接下来安排“资料分析” 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第三小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共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首先指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物种的更替,而且包括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共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总结

课题: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复习 主备人:王东 备课组成员:王慧君王东 第课时总第____课时 备课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了解保护色的作用。 5、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重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观点复习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复习过程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什么样的呢?产生的过程和条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1—P53合作交流以下问题。 师:视频播放相关图片并出示以下问题。 1、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哪些条件? 2、科学推测需要有什么? 3、原始大气包括哪些成分? 4.说出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中分别模拟的哪些成分? 5.米勒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课文,思考交流。纷纷交流自己的观点。 师生总结: 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有机物和能量。 科学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凭空想象往往是站不住脚的。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4、 米勒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米勒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

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还原性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有机物,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内(图中以黑色表示)(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5、米勒的实验说明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师: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的几十亿年的历史。那么,科学家是怎样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7—P60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化石?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什么?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问题。 师生总结: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研究生物进化的常用方法是比较法。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重要的证据是化石。 4、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⑴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⑵动物: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1、分析动物进化的原因 师:现在请你们阅读桦尺蛾体色变化的事例,找出桦尺蛾体色变化的原因。 (播放多媒体课件——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蛾的变化历史。) 生:班内答辩,找出原因。 师:桦尺蛾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生1:浅体色和深体色的桦尺蛾繁殖的数量开始时大致相当,在黑褐色的树林里深体色的桦尺蛾能逃过敌害而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浅体色的桦尺蛾易被天敌发现而吃掉,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代代相传,深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多,浅体色的桦尺蛾越来越少。最后桦尺蛾形成深体色的保护色。 生2:我不同意,是因为桦尺蛾的体色可能也像树皮一样被熏黑,从而形成与环境一样的保护色。 师:你们支持谁?究竟哪种说法更正确?请同学们讨论。 生3:浅色的变少不一定是被吃掉,还可以从浅色直接变成深色,如青蛙、雷鸟、变色龙等动物,它们的体色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化。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

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优秀教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1课时)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容说课 这节课文章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会说话”的基因,采取此拟人化的手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虎体内的一个基因,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后代中拥有更多的拷贝呢?那就要表现得比其他基因优秀。怎样才算优秀呢?就是所控制的性状适应性强。这样就自然将进化、适应和基因这三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基因频率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本节课分为两小节来教学,第一小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主要说明两点:一是说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个体适应能力无论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它在进化上就没有贡献,如骡。二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同种生物中一群能够自由交配的个体。如果同种生物的两个异性个体相距遥远,没有机会交配,它们就分别属于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是独立进化的,假以时日,有可能演变为两个物种。需要说明的是,对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只通过学习教材上这个标题下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 在“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标题下,还重点讲述了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这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对于学生达成本小节知识目标十分重要,其中第1题实际上涉及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平衡”的内容,学生运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完全可以得出答案,认识到在五个假设条件成立时,种群基因频率会保持代代相同。这个活动中的第2、3题,引导学生分析出在自然界这五个假设条件不可能同时具备,因此,种群基因频率会不断变化。这就为本小节第二部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奠定了基础。 关于本小节第二部分,由于在本模块遗传部分已经讲述了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因此,这里着重讲述突变率以及突变在进化中的意义。关于本小节第三部分,教材主要通过“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来完成。这项探究强调的是运用数学方法,而不是用实验材料来实际操作,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独特价值。 第二小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包括物种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引言与第一小节相衔接,自然引出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的问题。 关于物种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分类学上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形态学标准,进化论中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遗传学标准——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生态学上又主要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为标准。本小节物种的定义采取的是遗传学标准。因此,在定义之前有一个状语:“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 关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首先交代了隔离的概念,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等。接下来安排“资料分析”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第三小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共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首先指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物种的更替,而且包括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精练新版北师大版含答案

第2节 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一 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直接证据 1.化石 (1)概念: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 遗体 、 遗物 和 遗迹 。 (2)意义:最有说服力的 生物进化 证据。 2.化石在地层中的规律 (1)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 种类少 ,结构 简单 而 低等 。 (2)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 种类多 ,结构 复杂 而 高等 。 3.化石与不同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例如,德国发现的 始祖鸟 和我国发现的 中华龙鸟 、 孔子鸟 等古鸟化石,证实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爬行类 动物。 4.生物总进化趋势:从简单到 复杂 、从低等到 高等 、从水生到 陆生 。 知识点二 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的生命史 5.前寒武纪时期 依次出现了原核生物、 单细胞真核生物 、 多细胞生物 、原生动物。 6.古生代(约始于5.4亿年前) (1)植物依次出现了裸蕨类、石松类、 蕨类 ; (2)动物依次出现了 鱼类 、 两栖类 、 有翅 的昆虫。 7.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 (1)陆地上主要的植物是 裸子植物 ; (2)陆地上的脊椎动物主要是 爬行动物 ,开始出现 哺乳类 和鸟类。 8.新生代(始于6 500万年前):陆地上占优势的脊椎动物是 哺乳动物 和 鸟类 ,占优势的植物是 被子植物 ;600万年~400万年前, 灵长类 动物的一支进化成人类。 知识点三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9.达尔文的环球考察 考察发现:动物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因为各种生物发生着适应 环境 的变化,这种变化显示出环境的影响和 大自然 的选择。 10.人工选择的启示 (1)实例: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从 野生原种 经过代代的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 (2)启示:自然界中一定存在着与人工选择相似的过程,即 自然选择 。 11.自然选择 (1)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 《物种起源》 ,提出了以 自然选择 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2)内容 ①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 超过 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②生存竞争:后代数量过多,无法获得足够的 食物 、水和 栖息条件 等,从而竞争 生存空间 或有限的 自然资源 。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想是本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了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形式上采用启发式的探究学习方法。注重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研究进化的方法,其次才是进化的历程。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方法与结果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知识不是第一位的,掌握方法才是首要的。在比较法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采用以往的先点出知识点,再体会、练习的方法。而是通过从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个方法。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深的体会到比较法在进化学的研究上的作用。在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化石。很多学生对化石不是很了解,但又有很大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也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在本节课的开头安排一个狼鳍鱼化石的展示和讲解。资料二中提到了始祖鸟,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在进化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生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加入了始祖鸟的原始化石图片、鸟类以及以鳄鱼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的图片,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另外还安排了中华龙鸟的化石,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给学生强化科学是不断前进的这一观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小组讨论根据特点贴图的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观察、对比,使自己的识图能力进一步提高。

16[1]第一编 第三章 第五节 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与环境

第五节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与环境 一、知识结构 这部分包括生命起源、生物进化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四个方面的内容。 1.联系生物的组成物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理解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和生物进化的证据。 2.掌握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规律,并能应用正确的理论去解释说明生物进化的现象。 3.掌握有关生物与环境统一的理论、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并能据此对一些环保的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和描述。 二、例题解析 例1 分析内蒙草原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草原上大量的蝗虫与羊的关系是 ( ) (2)狼与羊的关系是 ( ) (3)无计划繁殖羊群反而减产,其原因是 ( ) (4)羊瘤胃中的微生物和羊的关系是 ( ) A.种内竞争 B.寄生 C.共生 D.种间斗争 E.捕食 F.防御 【解析】要解答本题需理解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中的有关概念,再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即可推导出答案为(1)D (2)E (3)A (4)C 例2 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 【解析】这是一道密切联系现实的题目,以人口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对种群知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D 例3 右图是以1900~1970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 量为依据绘制的曲线,请回答: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趋于枯竭的主要的原因 是。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是。 (3)导致一定时间内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 (4)人口到一定时间也会减少,是由于。 【解析】本题要求根据环保的图表,运用生态学的知识对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答案:(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恶化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7.3.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1.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2.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3.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4.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5.生命起源的过程: 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6.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7.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练习〗1.你认为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在现在的地球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改变。 2.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是不谋而合还是大相径庭?说明你的看法。 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对老子原话的理解。如果理解为“天下的任何事物都是从“有”,即现在已经存在的事物中产生的,而这些事物又是从“无”,即目前不存在的事物,而是从别的事物中产生的”,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不谋而合。如果理解为“有生于无中的‘无’,是虚无,是不存在的、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则与现代生物学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大相径庭。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节生物的变异

《生物的变异》教学设计 亳州市第四中学嘉福山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设计思路概述 《生物的变异》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有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中,生物变异的普遍性和引起变异的因素是需要同学掌握的内容。而探究活动“花生果实大小的差异”,是为了提高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要了解“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必须在之前将“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落实清楚。其实这里涉及的问题无非就是环境改变和遗传物质改变对生物遗传的影响。所以要通过分析比较多的实例来理解其中的关系。 本课课题虽然是讲变异,但是决不能脱离了遗传,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要不断地融入遗传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变异是在遗传过程中变,遗传又在变异的过程中传,二者不可分离。而且,不能遗传的变异对于生物来说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 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取样、测量、整理数据、画曲线图等方面得到训练,并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关注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2、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

教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材分析: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和了解,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因此,本节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本节课的教学,可以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呈现方式,而应根据教师所掌握的材料和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总的原则是: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够理解证据和科学推测之间的关系,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证据进行一定的逻辑推理,并以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中体验到探索生命起源的意义。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能力目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起源的教学,达到对学生的无神论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过程:

课堂巩固: 1、下列哪项是原始大气的成分:()

A、甲烷、氨气、水蒸气、氧 B、甲烷、氨气、水蒸气、水蒸气 C、甲烷、氨气、二氧化碳、氧 D、氨气、水蒸气、氢气、二氧化碳 2、原始生命可能诞生的环境 是:() A、原始海洋 B、原始大气 C、火山附近 D、原始陆地 3、生命的起源过程包括: ①原始大气,②原始生命,③有机大分子物质,④有机小分子物质,⑤多分子体系,正确顺序是:()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⑤② D、②③④①⑤ 4、研究生命起源,可通过科学推测,但不能依*:() A、确凿证据 B、凭空想像 C、严密逻辑 D、丰富想像和联想 5、地球上最初生命,其食物来源最有可能是:() A、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B、水中的细菌 C、水中的有机物 D、原始大气 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必修课程”。而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石。教师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的时候,应充分注意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本质的教育内容。在这一节的教学里,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补充了“宇宙大爆炸”、“其它科学家的贡献”、“从有机物到细胞”等科学假说、实验,并特别强调“这些假说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很多科学家提出了其它观点”,就是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张图文并茂的生物进化树,勾画出了生物进化历程的大致轮廓及总的进化趋势,分别介绍了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形成生物进化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基本观点。教学中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动物学、植物学知识,引导学生比较各类生物的特征,分析归纳,抓往能反映生物进化的线索,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同时,教学中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进化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的。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总结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感悟到生物进化历程 的艰难与辉煌,加深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填写“生物进化树”概述动物、植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

第2节生物的进化 【学习重难点】 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1.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通过比较不同地层、不同年代的化石,就可以知道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越,结构越;而在形成晚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越,结构越。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___________、从___________、从__________. 2.在古生代,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类群和类群,其中___________无脊椎动物化石成为相应地层的标志性化石,因此,寒武纪也称为“”时代。在古生代的中期,首次出现裸蕨类植物。古生代后期出现由和等构成的沼泽森林,这些森林在地质运动中被埋在了地下,成为现在的之一。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能够登陆生活的和。 3.1859年达尔文发表巨著,提出了以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4.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绝大多数物种繁殖的后代数量,往往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②生存竞争:后代数量过多,无法获得足够的、水和等,从而竞争或有限的。 ③遗传和变异:具有某些适应环境变化的微小的生物个体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们的后代可能了这种有利性状。 ④适者生存:微小的变异在物种内积累起来,形成一个更加适应和生命力更强的新物种。 5.自然选择是通过实现的,生物的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在自然界中是存在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二、能力提升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 ) A.生物个体的发育过程 B.现存的各种生物 C.地层中挖掘出来的化石 D.现在生存的古老植物 2.在没有被破坏的地层中,有关化石分布情况的叙述,以下不正确的是() A.古老地层中的生物化石简单低等 B.在极古老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高等生物化石 C.新近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复杂高等 D.新近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化石 3.马的进化过程说明生物进化是漫长的,其进化的结果主要是使生物( ) A.运动能力增强 B.取食与避敌能力增强 C.种族延续能力增强 D.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能力增强 4.“始祖鸟”化石是下列哪项的典型的证据?( ) A.是两栖动物进化为鸟类的典型证据 B.是鸟类进化为哺乳类的典型证据 C.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的证据 D.是爬行动物进化为哺乳动物的证据 5.在古生代早期,成为相应地层的标志性化石的是( ) A.寒武纪海洋动物化石 B.三叶虫类无脊椎动物化石 C.始祖鸟化石 D.中华龙鸟化石 6.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蕨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哺乳类、被子植物 D.鱼类、藻类 7.如果恐龙与始祖鸟的化石在同一岩层中被发现,可推测两者() A血缘关系很近 B生存的年代很近 C生活习惯很相近 D个体的结构很相近 8.已知物种A的化石比物种B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要晚得多,由此可知 ( )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 B.物种A比物种B结构复杂 C.物种A一定从物种B进化而来 D.物种B一定从物种A进化而来 9.以下说法不能正确描述生物进化的趋势()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地下到地面10.有“三叶虫时代”之称的时期是()

(完整版)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修改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卷 一、选择题 1、原始大气层与现在大气层成分明显不同的是没有()。 A.水蒸气 B.氨气C.氧气C.甲烷 2、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节肢动物B.古代鱼类C.古代爬行动物D.古代鸟类 3、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4、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的结果。 A.常用颈部B.人工选择C.不断变异D.自然选择 5、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B.生殖C.生长和发育D.环境的变化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鸟类再进化为哺乳类 C.过去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低等的化石,现在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高等的化石 D.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7、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 种动物按进化顺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B.始祖鸟C.辽西鸟D.孔子鸟 8、青蛙与下列哪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A.节肢动物B.鸟类C.鱼类D.哺乳类 9、鸟的种类多种多样,家鸡有蛋鸡、肉鸡、观赏鸡等,这些现象是()。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C.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D.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0、下列是自然选择的选择者和结果是()。 A.人类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 B.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C.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应人类的各种需要 D.树叶的多少短颈长颈鹿的死亡和长颈长颈鹿的存活 11、下列关于生物起源的推测正确的是()。 A.上帝创造的B.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 C.由原始的非生命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的 D.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12、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A.哺乳动物B.类人猿C.鸟类D.猕猴

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七单元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 班级:姓名:座号: 第I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原始大气层与现在大气层成分明显不同的是没有()。 A.水蒸气B.氨气C.氧气C.甲烷 2、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A.8亿年B.12亿年C.10亿年D.46亿年 3、原始生命分别形成原始的藻类和原始的单细胞动物,主要是由于()不同。 A.生殖方式B.营养方式C.生活环境D.营养物质 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是()。 A.古代节肢动物B.古代鱼类C.古代爬行动物D.古代鸟类 5、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6、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的结果。 A.常用颈部B.人工选择C.不断变异D.自然选择 7、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B.生殖C.生长和发育D.环境的变化 8、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最先从水中登陆的脊椎动物是()。 A.节肢动物B.两栖动物C.鸟类D.爬行动物 9、生物生存必然发生生存竞争的原因是()。 A.生物好斗的本性B.竞争是自然存在的 C.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空间等有限D.为了产生更好的后代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为鸟类,鸟类再进化为哺乳类 C.过去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低等的化石,现在发现的生物化石都是高等的化石 D.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11、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进化速度最快的是()。 A.鱼类B.爬行类C.鸟类D.哺乳类 12、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种动物按进化顺 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B.始祖鸟C.辽西鸟D.孔子鸟 13、青蛙与下列哪类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A.节肢动物B.鸟类C.鱼类D.哺乳类 14、现存的下列生物类群中,可能最接近原始自养生物的是()。 A.原生动物B.真菌类C.藻类D.苔藓类 15、原始的生命具有了叶绿素就标志着原始生命具有了()。 A.自养能力B.异养能力C.同化能力D.异化能力 16、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界原因是()。 A.环境的改变B.其他生物的影响C.气温的变化D.人工选择的结果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1章第2节《生物的进化》习题【2】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界原因是()。 A、环境的改变 B、其他生物的影响 C、气温的变化 D、人工选择的结果 2、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A、遗传和变异 B、生殖 C、生长和发育 D、环境的变化 3、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A、8亿年 B、12亿年 C、10亿年 D、46亿年 4、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 )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5、动物界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 A、鸭嘴兽 B、金丝猴 C、猕猴 D、黑猩猩 6、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下列哪项是最简单、最低等的() A、藻类 B、苔藓 C、蕨类 D、地衣 7、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进化系统树)来看,地球上现存的动、植物中,最高等的动物和植物依次是() A、爬行动物和种子植物 B、鸟类和被子植物 C、哺乳动物和裸子植物 D、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 8、根据科学家对鸟的起源的研究,将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始祖鸟、辽西鸟、孔子鸟四种动物按进化顺序排序,最先排的是()。 A、古代的某种爬行动物 B、始祖鸟 C、辽西鸟 D、孔子鸟 二、分析题 1、关于生命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是现在科学家一般认为,生命的起源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第三步是: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下面是生命起源的过程示意图。但有人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从外星球上来的,因为从陨石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如果真是这样,你能用类似"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的方式表示地球生命的起源过程吗?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八年级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和总趋势1、植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藻类?原始藓类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先裸子植物后被子植物) 2、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无脊椎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古代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第八单元一、传染病 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 染该病的人群。二、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生活中逐渐建立的,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三道防线 5.免疫的功能:识别、监视、自我稳定三、安全用药常识(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简称为OTC,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3)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4.120急救5.人工呼吸6.人工胸外心脏挤压7.出血和止血:外出血,内出血,

2014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测试题(最新)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3?德州)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如图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 A . ①内模拟了原始大气及闪电 B . ②内模拟了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降雨的过程 C . ③内模拟了原始海洋 D . ④内产生了多种蛋白质 2.(2013?临沂)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A .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 . 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 .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2013?黑龙江)原始大气与空气相比较,没有的气体成分是( ) A .氢气 B . 甲烷 C . 氧气 D . 二氧化碳 4、(2013?长沙)下列对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复杂到简单 B . 由简单到复杂 C . 由水生到陆生 D . 由低等到高等 5、(2013?常德)米勒的实验说明了( ) A .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B . 有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大分子 C . 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 D . 原始大气成分能够转变为原始生命 6.(2013?泰安)如图表示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甲类和乙类都只生活在水中 B . 丙类体温恒定,是两栖动物 C 、丁类是由古代丙类进化来的 D . 鸟类最高等,因为可以飞行 7.(2013湖南益阳)有的科学家推测:“地球上的生命来自于外星球。”下列支持该假说的证据是( ) A .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B.在月球上发现了原始生命 C .米勒的实验为该推测提供了证据 D .“露西”少女骨骼化石提供了证据 8、比较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常用的方法。右图是物种甲化石和物种乙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示意图。下面的判断错误的是( ) A .物种甲是由物种乙进化而来的 B .物种甲比物种乙更复杂、更高等 C .物种甲形成的时间比物种乙要晚 D .与物种甲相比,物种乙生活的年代距今时间更长 9.(2013?淄博)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总趋势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 由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 B . 由体型较小的生物到体型较大的生物 C . 由结构简单的生物到结构复杂的生物 D . 由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10.(2013?威海)农民用某种杀虫剂消灭棉铃虫,开始使用时效果不错,但长期使用效果越来越差.造成这种情况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 该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 B . 棉铃虫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杀虫剂的环境 C . 少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 . 杀虫剂使棉铃虫的基因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11、(2013?淄博)下列植物中,最低等的是( ) A 、葫芦藓 B . 海带 C .满江红 D . 小麦 12、(2013?东营)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如图).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 A . 代代使用的结果 B . 发生了定向的有利变异的结果 C . 繁衍后代的结果 D . 角发达的雄角马有机会繁衍后代而保留下来 微山万亩荷花的壮丽景观,北有汶上莲花的争奇斗艳.据不完全统计,仅济宁市内栽培荷花就有四十余种.你认为品种繁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各县气候条件稍有差异的结果 B . 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的结果

最新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精编版

2020年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精编 版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圈中 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及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看,前面两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生物进化历程,又是在生命起源的基础上来学习,而生命的起源是科学关注的焦点至今尚无定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更是大家看不见的,不能亲身经历的事情,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的方法。因此探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应是本节的重点。 设计思路: 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教材中只列出了最重要的也是基础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应采取如下策略:1、教师准备多种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化石标本,以增强其感性认识。比较出不同地层中的生物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的特点,进化的地位。 2、准备始祖鸟和现代鸟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异同,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的方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应用,以及始祖鸟是爬行动物进化到现代鸟类的中间过渡类型的观点。 3、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见下表,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人与这些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以及所说明的问题。在分析比

较之前,教师简单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的比较的原因。 十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基础上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运用课件,将动物和植物的类群以及特征分别列成表格(各种动植物在表格中出现的顺序应打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①请将这些动物或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并说明你这样排列的理由?②从你以排列好的动物或植物的复杂程度进行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什么特点?③如果再从生活环境的不同加以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哪些特点?请归纳以上讨论所得出的生物进化历程的三个特点。 比较出生物的结构、生活环境及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