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研究述评

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洪 亮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文学专业从1984年至今,已经产生1763篇博士论

文(据不完全统计)。本文首先按照1984—1990年、1991—2000年、

2001—2012年三个时段,梳理了论文选题的历史脉络;其次从作家作

品、研究时段、地域、题材等角度分析了一些选题热点;最后指出了论

文选题中的一些问题,如选题重复、问题意识不明确等。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 博士论文选题 历史脉络 热点剖析 问题与

缺陷

中国现代文学专业自从1984年开始有博士研究生毕业,迄今已过了近30年时间,在此期间,本专业共培养出一千余名博士,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主干力量。因此,通过分析这些年来的博士论文选题,既可以了解现代文学学科的演进历程,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早在2007年,赵献涛就辑录了《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1984-2007)》 1 ,共搜录到论文778篇。秦弓先生据此撰写了《1984—2007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2,从“作家研究”、 “思潮研究”、“社团流派研究”、“报刊出版研究”等八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简明扼要的分析。从2008年至今,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又产生了600多篇博士论文,笔者对此进行了辑录,并对《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1984—2007)》做了一些校订和增补,最终重新整理出《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该表共收入论文1763篇,其中除了本专业的博士论文以外,也酌情收入了一些属于比较文学、文艺学、近代文学等专业,但内容上涉

?128?

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及现代文学的论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最近两年(2011、2012年)的博士论文尚无法查找完全,因此该表仍有遗漏。笔者即试图以此为基础,并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对近三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

一 论文选题的历史脉络

1984—1990年

1984年,王富仁先生的博士论文《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通过答辩,他就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在整个80年代,本专业的博士招生规模一直不大,直至1990年,产生的博士论文总共仅有20篇,但是这些论文已经初步展现了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其中有作家作品研究6篇、文体研究5篇、比较研究4篇、思潮研究、文学理论研究各3篇、社团流派研究1篇。当然上述统计会有重叠之处,如有的论文属于文体研究,但同时也运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些论文中,有的把关注点放在了“文化”问题上,有的探讨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有的以通俗小说等此前曾受冷落的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也有的将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思潮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纳入视野。

这一时期的论文选题有一个颇值得注目的现象,即在6篇作家作品研究的论文中,有5篇都是关于鲁迅的(另一篇为郑振铎研究),而且本专业最早的2篇博士论文均以鲁迅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应该说这一现象绝非偶然,它既是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之反映,也是鲁迅研究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之表现。但是,这种比例的过分失衡也同时反映出,这一时期论文选题的视域尚未充分展开。

1991—2000年

从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中,除个别年份外,本专业博士论文的数量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十年间共产生论文234篇。作家作品研究不出意外地成为“重头戏”,共占64篇,其中既有鲁迅、胡适、周作人、沈从文等重量级作家,也有无名氏、徐卓呆等文学史上的边缘作家,这与80年代的情况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其次是文体研究,共有36篇,其中以小说和诗歌居多,而散文和戏剧则相对较少。另外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门类也得到了关注,需要指出的是,“儿童文学”在学科归属上,长期以来一直是被划成“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之下的一个方向的,但实际上其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范畴之内,有些“儿童文学”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儿童文学理论或者外国儿童文学,而基本与中

?12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期

国现代文学无涉,笔者认为不宜列入表中,因此对曾收入《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1984—2007)》的若干相关条目进行了删削。

社团流派研究从80年代的仅有1篇增加到30篇,其中京派、新月派等都成为了热门,而学衡派、南社等曾经被视为新文学对立面的流派和社团,也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虽然分别仅有2篇和1篇,但这仍然标志着研究者在观念上的突破。

采用比较研究方法的论文也开始增多,此一时段涉及中外比较的论文共有24篇,其中既有从宏观上比较中日、中韩、中俄等国文学的,也有讨论鲁迅、周作人、张爱玲等个别作家与他国作家关系的,另外有些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也可归入此类。值得一提的是,自从1995年以来,每年获得现代文学博士学位者的行列中,都会出现数位外国留学生的身影,他们的论文常常会涉及中国文学与其本国文学的比较。从事此类研究,他们不仅在材料方面拥有国内研究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往往能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

思潮研究共有23篇论文,涉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启蒙主义、现代主义等,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1998年出现了一篇讨论1928—1937年间的“国民党文学”的论文,由于其所讨论的领域曾经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禁区”,该论文的选题颇具突破性意义。

以更广阔的文化视角来研究现代文学,也渐渐成为选题的热点,这段时间出现了近20篇此类论文,论题既包括基督教、佛教、道教、儒家等宗教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也包括都市文化、前工业文明、自然文化等诸种文化/文明形态与文学的关系,此外还有专门从神话原型角度讨论戏剧的论文,等等。

报纸期刊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于博士论文选题的视野中,通俗文学期刊、《申报》《新青年》《小说月报》各产生了一篇论文,但这仅仅是一个滥觞,此类论文的大批量涌现则是在下一个时段。

与1980年代相比,1991—2000年的博士论文选题展现出了更为宽广的研究视野、更加多样的研究方法,这些论文或以史料梳理见长,或以思辨能力制胜,或注重文学文本的分析,或强调理论深度的开掘。一些重要的作家、社团、流派、思潮等都受到了重点的关注,与此同时,某些由于种种原因曾经被冷落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注意。从总体质量上看,这一时期的博士论文可谓进入了黄金阶段,许多论文都成为了此后在相关领域从事研究的学者所无法绕过的标志性成果。而且,一些在此期间初露端倪的选题趋势,也预示着下一个时段内论文选题的发展方向。

2001—2012年

自2001年开始,随着中国现代文学专业博士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博士论?130?

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文的数量也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2001年到2012年,共出现博士论文1509篇(考虑到2011、2012两年的统计结果尚有遗漏,实际的数字肯定还要多于此),是此前17年(1984—2000年)论文总数的将近六倍。其中作家作品研究约410篇,涉及作家60余人。与此前相比,这一时段的作家作品研究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某些跨越近现代的作家,如梁启超、王国维、章炳麟、严复、林纾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二是越来越多的不知名作家成为了选题的对象。尽管此前的博士论文也有研究某些“边缘”作家的,但那些作家至少尚能进入文学史,而新世纪以来的某些论文,其研究对象则确实是“名不见经传”。

文体研究共有论文约290篇,研究对象除了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以外,还包括一些较为特殊的文体。比如在2000年以前还没有一篇专论报告文学的论文,但在2001年以后则出现了5篇,此外像电影文学、旧体诗词、地方戏剧、童谣、歌词、序跋、书话、自传等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文体研究类论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研究对象的细化,比如小说研究就有乡土小说、都市小说、女性小说、历史小说、政治小说、战争小说,还有更具体的如“解放区农村题材小说”、 “女性革命战争小说”、“重写型小说”、“成长小说”等等;散文研究则有小品文、抒情散文、游记散文、怀旧散文、散文诗等等。

比较研究类论文约210篇,与以往相比,这些论文的视野显得更加广阔,不仅有国外的作家作品被拿来与现代文学比较,而且国外的文学理论、文艺思潮甚至哲学思想等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另外此类研究还表现出了由“单向”转变为“双向”的趋势,即不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所受到的域外影响,也研究它在别国的传播、接受情况,这在一些外国留学生的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某些海外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研究,也开始成为本专业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如夏志清、李欧梵、竹内好、伊藤虎丸等等。

报刊及出版研究由上一时期的仅有4篇论文,增至90余篇,其中受到关注较多的为《新青年》10篇,《小说月报》8篇,《现代》6篇。除了对具体期刊的研究外,还有研究某一社团流派、或某一地域和时段的期刊的,前者如创造社前期期刊、左联期刊、通俗文学期刊,后者如上海期刊、“孤岛”时期期刊、抗战期间东北地区期刊等等。此外也有对北新书局、文化生活出版社等具体出版单位的研究,以及更宏观地讨论出版文化、出版产业与现代文学关系的论文。

社团流派研究、思潮研究、文化视角研究等类型的论文,数量也均有大幅度增加。其研究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如社团流派研究中有复旦剧社、前线诗人、东吴系女作家;思潮研究中有趣味主义、神秘主义、新村思潮;文化视角包

?13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期

括萨满教、希伯来文化、民间文化、民俗学等等,凡此种种,都为扩大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疆域”做出了贡献。

总体来看,新世纪以来的博士论文选题视域越来越宽广,其研究对象几乎遍及中国现代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往往会跨越时空与学科的界限,而与近代文学、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等相近专业,甚至文学以外的其他学科发生关联。新的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各种理论纷至沓来,种种流行的话语,如“现代性”、“女性(主义)”等等,也经常会直接在博士论文的题名中出现。但是,在数量如此庞大的论文中,自然难免良莠不齐,部分论文缺乏创新意识、甚至简单重复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第三部分将对此做进一步分析),这可能也是本学科的迅速“膨胀”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负面效果之一。

纵观近三十年来的博士论文选题,我们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轨迹的同时,也可以发现时代特征对于研究者的微妙影响。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某一时期最为流行的思潮,往往不会给论文选题带来立竿见影的影响,而是会有一定的“延迟”。例如80年代的“文化热”可谓知识界最重要的现象之一,但在80年代,仅有两篇关于鲁迅的博士论文采用了文化视角,直到90年代,文化视角才成为论文选题的热门;另外90年代“新左派”的勃兴也是当代思想领域的一件大事,但在整个90年代却没有研究左翼文学的博士论文,直到2000年及其后的几年内,此类论文才连续出现。其中的原因似乎不太容易解释,我们只能大致推测如下:博士论文毕竟是一名学者的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因此在选题的时候,多数人难免会有“稳妥”方面的考虑,而不会去追逐过于新潮的话题——当然,与特定时期的“时髦”话语保持距离,也未必不是好事。

二 若干选题热点剖析

通观本专业所有的1700余篇博士论文,我们很容易发现,某些作家、时段、地域等等,往往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剖析这些论文选题的“热点”,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动向。

作家作品方面,最突出的热点无疑是鲁迅。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论文,共有126篇,也就是说在本专业所有的博士论文里,大约每14篇中就有1篇是研究鲁迅的,其比例相当惊人。其中有的是具体针对某部作品集的研究,如研究《呐喊》《彷徨》的有4篇(均为将两部作品集放在一起论述),《故事新编》6篇,《野草》4篇,另有研究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的论文1篇。也有研究鲁迅创作的某一文体的,其中鲁迅小说7篇,鲁迅杂文7篇——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论文中题目涉及“杂文”的,也就仅有这7篇,看来“杂文”这一文体,确实已经与鲁迅

?132?

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将鲁迅与某一位或几位中外作家、思想家相比较的论文有近20篇,涉及的比较对象有中国的辜鸿铭、王国维、章太炎、茅盾、胡风,外国的克尔凯郭尔、尼采、夏目漱石、李光洙等等。也有的论文是综论鲁迅创作的思想、艺术特色,或者研究鲁迅的心理、个性、人格、精神结构等等。更多的论文则是将鲁迅及其作品置于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下来讨论,涉及鲁迅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士人传统、民间文化、伦理思想、现代性、西方思想、知识阶级、左翼等诸多范畴的关系,还有讨论鲁迅与文学翻译、电影、现代传媒、儿童教育等具体领域之关联的论文。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类,一是影响研究,包括鲁迅纪念研究、鲁迅与延安、鲁迅与新时期文学、“文革”后鲁迅形象的重构、乃至网络上的鲁迅论坛研究等等,二是研究之研究,涉及竹内好、丸山昇、伊藤虎丸等学者的鲁迅研究,以及《野草》的研究史等等。

由此可见,“鲁迅”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甚至对整个现代中国而言,其意义已经远远不止于一位伟大的作家了,他早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一位地标性人物,以鲁迅为中心,简直可以写成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座“富矿”,研究者的开掘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但是鲁迅研究盛极之后难以为继的局面,也已经在论文选题中有所显现,近些年来的相关博士论文,便很少能有让人眼前一亮者,因此,如何继续利用“鲁迅”这一难得的思想文化资源,仍然是摆在现代文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除鲁迅以外,受到关注较多的作家还有沈从文(28篇)、周作人(27篇)、胡适(21篇)、梁启超(21篇)、张爱玲(18篇)、老舍(17篇)、王国维(14篇)、林语堂(11篇)、茅盾(11篇)、郭沫若(10篇)。这些作家受到关注的原因各不相同,沈从文、张爱玲、老舍等主要是因其作品本身的突出特色而受到关注;周作人尽管在散文创作方面成就极高,但是研究者显然对其错综复杂的思想更感兴趣,诸如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中庸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自由人文精神、甚至“附逆”心态等,他的文学翻译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胡适、梁启超、王国维所被看重的,则是其文学活动、文学思想在中国文学的转折时期所起到的重大作用;茅盾和郭沫若虽然曾经在所谓“鲁郭茅巴老曹”的“座次”中位列三甲,但从论文选题来看,其受关注程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且关于他们的论文中,仅有少数是论述其作品的,其余则多为将他们与其他作家比较,或论述其文学思想、作家接受情况、在左翼文学论争中的作用等等,可见在研究者眼里,这两位作家创作以外的文学活动之重要性,似乎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文学作品本身;林语堂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跨文化”经历,其翻译活动以及“对外讲中”的写

?13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期

作都吸引了研究者的兴趣。从这些“热点”作家的受关注状况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视角的多样性和价值标准的多元化。

从时间段来看,“五四”时期是一个选题的热点,共有81篇论文是与此有关的,其原因自然不难理解:“五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轫期,不仅许多重大的文学史事件发生于此,而且它也孕育着现代文学发展的诸多可能性。论文选题涉及这一时期的文体(五四小说、五四诗歌等)、题材(乡土文学、女性题材、知识分子题材、通俗文学等)、文学思潮及文学观念(启蒙主义、个人主义、人道主义、进化论、世纪末思潮等)、文学翻译、报刊出版等方方面面。关于20世纪30年代的论文也有44篇,这可能是由于到了30年代,现代文学基本已经进入成熟期,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都在此期间出现的缘故。另外30年代又是一个政治色彩分外鲜明的时代,关注30年代文学与左翼、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政治势力之关系的论文也都各有若干篇。相对来说,20年代和40年代所受到的关注较少,而关于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的“转折时期”的论文则更少,仅有10篇左右。这种研究时段上的不平衡状况,或许能够暗示出今后本学科的某些生长点。

“抗战”时期作为一个特殊的时段,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关于抗战时期的论文共有40余篇,有的是研究抗战期间一些较为突出的题材的,如历史剧、英雄叙事、流亡文学等;有的是研究抗战期间出版的报纸期刊的,如《抗战文艺》《七月》《希望》等;另外由于戏剧在抗战救亡的宣传中有着特殊的作用,这一文体在抗战时期文学的研究中,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值得一提的是抗战期间的区域划分,一些论文往往以“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文学为研究对象,这种传统的、政治性的划分自然有其特定的意义,但它绝不是唯一的划分方式,比如按照抗战期间的军事形势,就可以有 “前线”(正面战场)和“后方”(敌后战场)的划分,但是研究“前线文学”和“后方文学”的博士论文各自只有1篇,所以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很大空间的。

发生于某些地域的文学现象,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关于上海(不包括单独作为一个流派的“海派”)的论文有38篇,足见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上海是现代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物质方面,它拥有众多的书局、报馆等出版单位,精神文化方面,上海则是华与洋、新与旧种种思潮交汇碰撞的场所,因此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都与这个城市有着不解之缘。关于上海的论文,有的研究产生于上海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如现代主义、左翼文学、新市民小说、新感觉派等;有的研究上海的出版物,或是《小说月报》《晶报》《现代》《女声》《礼拜六》《红杂志》《紫罗兰》等个别报刊,或是某一时期、某一种类的报刊(如晚清民国、30年代、沦陷时期报刊;民俗书刊、小报等),或是中华书局等

?134?

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为代表的出版产业。甚至还有多篇专门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上海形象”、“上海书写”的论文。

较多出现于博士论文题名中的地域,还有台港澳(28篇)和东北(15篇)。其中台港澳文学本来就是现代文学研究中相对比较独立的一个方向,因此不必赘言;至于东北,受到关注的原因则比较特别:“九一八”之后,东北早早就成为沦陷区,从东北流亡关内的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作家的创作成为了“抗战文学”的先声,而留在东北沦陷区的作家则往往会有较为复杂的人生和创作经历,这就使得“东北文学”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15篇论文中有13篇是关于“九一八”之后的东北文学的,由此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研究者的关注点。

以某一题材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并不多,但是此类论文中关于乡土题材的就有24篇,其中既有研究鲁迅、沈从文、师陀、赵树理等作家的乡土写作的,也有研究乡土文学与地域文化、民俗学、民间文化、民间理念、民族国家意识、现代性等各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思潮之间的关系的,另外还有两篇关于台湾乡土小说的论文。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与“城市”的对立结构经常会显现出来,这类题材的作品在整个现代文学中也是一直屡见不鲜,其中往往渗透着作家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独特理解,或许正因如此,在所有题材中,乡土文学才会成为论文选题较为偏爱的对象。

关于“通俗文学”的论文有22篇(包括研究张恨水、包天笑等个别通俗作家的论文),其热度虽然并不算高,但是考虑到通俗文学在现代文学中是较为特殊的一个门类,它在很长时期以内都处于被污名化的境遇,因此这些论文的出现,也是现代文学研究者的文学观念逐渐开放的一个表征。

三 论文选题的若干问题与缺陷

本专业近30年的博士论文中,产生了大量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论文总量的急剧上升,鱼龙混杂的状况越来越突出。下面笔者将尝试对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和缺陷进行简要的分析。

第一,部分论文创新性不足,甚至有简单重复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形。《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题名一览表》中两篇论文题目完全相同的情况就有多处,题目的文字表述略有差异、但研究对象完全相同者则更多,再算上一些虽然之前没有同类博士论文、但是已有大量其他研究成果的选题,这种重复的弊病就显得尤为严重。当然,公平地说,多数论文作者也并非有意蹈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好多选题重复的论文都出现在一两年、两三年之内,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颇令人无奈:有些选题领域,可能在论文作者开题

?13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7期

之初还是一片“处女地”,但是等到一两年过后论文写成了,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对于现代文学这一略显拥挤的学科而言,想要避免此种状况恐怕没有太好的办法。当然,也有不少重复选题的确是由于论文作者创新意识不够、或者不了解本学科的研究进展而造成的,所以,在选题之前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学术动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造成论文创新性不足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缺少独立的史料发现。文学史料是从事文学研究的基础,对于刚刚跨入学术门槛的博士生而言,搜集史料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学术训练。但是许多博士论文的作者,似乎不太愿意做钻故纸堆的功夫,而更乐于从现成的史料中尝试提取新的观点和看法,可真正能做到“言人所不能言”者却实属寥寥,结果,大量的论文就变得表面看似“思想”满天飞、实则不过是人云亦云罢了。因此培养发现史料的能力对于本专业的博士生而言就十分重要,这不仅是为了能写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论文,更是任何研究者都必须具备的学术基本功。

第二,某些论文问题意识不明确,选题意义比较有限。比如有的论文题为“影响×××创作的×个因素”,其处理的“问题”就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任何一位作家、尤其是重要作家,影响其创作的因素必然是复杂多样的,若有人可以总结出5条,则同样可以有人总结出4条或6条,但这都是研究者主观上的归纳,而并非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因而以此为论文题目,显然欠缺科学性。况且“影响某作家创作的因素有哪些”的提法,更像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一道论述题,而不像一篇博士论文的题目,作者如何才能将它敷演成一篇几万、甚至十几万字的论文,也颇让人不解。再如不少论文是将两位或多位作家进行比较的,其中有的在题目中就能体现出比较清楚的问题意识,但也有的只是笼统地题为“××与××比较论”,而被拿来比较的两位作家之间又没有特别明显的共同点或者可供比较之处,这样的选题,其意义便会令人生疑了。

第三,有些论文盲目套用西方理论与方法。比如“现代性”一词,在论文题名中竟出现了70多次,许许多多的作家、流派、文体,无一不能与“现代性”扯上关系。尽管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而言,“现代性”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假如刻意地在每一个角落里搜寻“现代性”,使其外延无限扩大,却也可能让“现代性”最终变成一个大而无当的概念。另外像女性主义、叙事学、文体学等理论与方法,也都是博士论文选题比较偏爱的,通过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有的时候研究者确实能够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但也有不少论文几乎纯粹就是某一方法的操练和演习,丰富多姿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仅仅被拿来当作某种时髦理论的证明或注脚,这不能不说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136?

1984—2012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

第四,有些论文为了刻意求新,往往会选择一些过于“冷门”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这在最近几年来的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有的论文,其研究对象恐怕连本专业的研究者都未必熟悉。当然,使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处于 “边缘”地位的因素很多,就连沈从文、张爱玲这样的大作家,都曾经无法进入文学史,不过中国现代文学这片园地,在经过了几千名研究者数十年的耕耘以后,若想再发掘出像沈从文、张爱玲这样的作家,其可能性几乎为零。不可否认的是,更多的作家之所以不知名,确实是由于其文学成就有限,尽管为了追求原创性而寻找“冷门”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某些作家的地位是否足以“支撑”起一篇博士论文,却也颇值得质疑。就整个学科的发展而言,发现更多的作家的确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但是这项工作并不一定要通过撰写博士论文来完成,因为博士论文对大多数研究者而言,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学术起点,过于冷门的博士论文选题,能否为研究者之后的学术生涯提供必要的“生长点”,也是令人担心的。

注释:

1该统计表发布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网站: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d03742430.html,/zjdt03.asp.

2登载于《人民政协报》,2008年4月21日。

[洪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邮编 102488]

?137?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历年阅读分析题及答案

2000年4月 五、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阅读分析题(20分)阅读巴金的散文《废园外》,并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赏析文章。 答:(1)主题:通过对“我”走过一个废园,想起几天前敌机夫炸昆明,炸死园内一个深闺少女的叙写,表达巴金对青春的留恋和赞美,对扼杀年轻生命的控诉,对日军暴行的抗议。(4分)(2)艺术特色:①根据抒情的需要,以简洁的语言描写、记述。(3分)②以“花”和“毁了的楼房”这两个对立的形象为抒情线索,通过“我”晚饭后出去散步串连全文。(3分)③“花”是青春、美好、生命的象征,“毁了楼房”是残败、废弃、死亡的象征,两个形象放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3分)④情感深厚真挚,富于感染力。(2分) 2004年4月 五、阅读分析题(20分) 40.阅读凌叔华的短篇小说《绣枕》,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析文章。 要求: 1.围绕作品的主要线索“绣枕”,着重评析作品的心理刻画、细节描写和结构特点。 2.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绣枕》是凌淑华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文如其人,作品淡雅幽丽,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美丽温柔的深闺小姐,她长时间地在家中默默地精心刺绣一对靠枕,完工后将其送给白总长,以便这位上层人物请客时为人赏识,纷纷来说亲。但绣枕送去的当晚,却被醉酒的客人吐脏踩坏,最终丢给家中的佣人。小说以此反映了旧时代的中国女性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苦闷心境,描绘了中产人家温顺女性的孤寂和忧郁的灵魂。 幽闭的闺阁是大小姐生活的全部空间,在那死寂闺房中,她恪守着传统的闺阁之道,企盼通过绣枕攀上一门好亲事,过上幸福的爱情婚姻生活。她内心对幸福未来的憧憬与渴望是何等强烈,这一切全部融注在绣枕的动作上。“脸热的酱红,白细夏布褂汗湿了一背脊”;为了“绣那鸟冠子曾拆了又绣,足足三次,一次是汗污了嫩黄的线,绣完了才发现;一次是配错了石绿的线,晚上认错了色;末一次记不清了”;“那荷花瓣上的嫩粉色的线她都洗完手都不敢拿,还得用爽身粉擦了手,再绣”……她以为用全部心力做出精美无比的靠垫,送于白总长,人家会由此注意到做靠垫的人,以此与其二少爷成就美好的姻缘;就算这不能实现,“大家看了(靠垫),别提有多少人来说亲呢,门也得挤破了。”但大小姐内心这一热切渴望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精美的绣枕遭人唾弃变得肮脏、残缺不全的遭遇象征着大小姐备受冷落遭人蹂躏的悲惨命运。大小姐是孤独的,被抛弃的,处境悲凉,引发了读者对人物的同情与怜惜。小说“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 1.叙事模式独特 从叙事角度看,作者采用纯客观叙事,始终与小说人物保持一定距离,不动生色地叙述几乎让人感觉不到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态度。 从叙事结构上看,作者突破传统的情节结构,将大小姐富于戏剧性的经历通过两个场景“绣枕”和“看枕”呈现,极力淡化了情节。小说没有直接描写“大小姐”的情感和命运,而重在通过人物的外在言行来刻画两个场景中人物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理,从而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人物遭遇的不幸,使读者产生悲悯之情。

优秀民商法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优秀民商法博士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每年的6月份是大学生毕业之际,毕业免不了需要写毕业论文,今天小编在这里为博士生提供了部分优秀民商法博士论文题目,供各位参考学习。 1、特殊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之研究 2、土地征收立法研究 3、非婚同居的法律问题研究 4、婚姻契约观念的限度与嬗变 5、我国夫妻财产制的发展趋势研究 6、意思表示瑕疵理论与立法比较研究 7、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比较研究 8、论英国对诽谤的法律规制 9、中国矿业权流转法律制度研究 10、着作权转移规则研究 11、登记对抗下的物权变动及其对抗性问题研究 12、论我国视频网站版权侵权案件频发的原因与应对 13、音乐作品及其权利研究 14、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障碍与重构 15、非传统商标国际注册问题研究 16、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研究 17、消费者撤回权制度比较研究 18、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比较研究 19、个人信息权的界定及其民法保护 20、住宅小区业主区分所有权问题研究 21、一元处理机制下医疗损害责任制度研究 22、精神损害赔偿的定量研究 23、我国消费者保护中的冷却期制度研究 24、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理论重述与裁判研究 25、惩罚性赔偿的法理与应用 26、我国专利侵权诉讼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理论基础研究 28、食品侵权损害多元化救济机制研究 29、新闻侵权责任研究 30、私法自治视域下的老年人监护制度研究 31、知识产权默示许可制度研究 32、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研究 33、我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立法构建研究 34、无主财产法律问题研究 35、个人信息的私法保护研究 36、无权处分合同效力与物权变动模式之关联 37、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38、论违反强制性规定合同之效力 39、隐私的限制与保护 40、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研究 41、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

2019年博士论文选题的注意事项-word范文模板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博士论文选题的注意事项 开始一篇论文的写作之前,都必须先完成选题。对于博士论文来说也是如此,论文写作是博士生学习期间最关键的一件事,它不仅反映了博士生在学 习期间研究的成果和研究水平,也是博士生最终能否获得学位的关键。博士论 文写作的第一步就是选题,课题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和研究方向。竟然这么重要,那么博士论文选题要怎么做才好?我们需注意什么事项呢? 笔者多年经验总结分享出以下几点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博士论文选题一般原则 衡量课题的主要标准是前沿性、应用性、可行性。 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具有应用价值的前沿课题构成了博士论文选题的一般原则。博士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和硕士生。本科生毕业设计只有半年的时间, 对他们的指导侧重于技术性,形成一个短期成果;硕士的培养则侧重于训练, 可看作一种中期的应用研究培养。 士论文的选题应该满足这样几个要求:课题应该是别人没有研究过的,最 好能够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在学术上,发现别人错误的命题进行辨析;研究 的成果能够对国家制定政策提供重大的参考意见;解决人民生活中急需解决 的社会问题,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起到推动作用。 博士生学习时间较长,应放长线,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培养他们系统 研究的能力。博士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使他们掌握好试验的基本功,具备数据分析能力之上的系统探究的能力,要对他们进行精心培养、系统训练。作为博士论文应该将创新性和一定水平结合、综合起来开展研究。 博士论文选题步骤过程 1、导师确定大方向后进行大范围调研并总结问题 2、分析课题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3、与导师讨论并提出开题报告 4、完善开题报告,确定写作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题集(含答案)[1]讲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期复习习题集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专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钱玄同、周作人曾撰文加以批判。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4.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5.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6.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 7.《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8.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9.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在初期象征诗派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并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11.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3.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4、如果说《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呐喊”,那么写于1921、1922年间的《星空》就是郭沫若诗歌的“彷徨”。 15.《野草》中的《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鲁迅自语)。 16.冰心的散文比她的小说、诗歌更有成就。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5年间发行了36版。 17.《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为其代表作。 18.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20.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是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的。 23.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24.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26年间,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分析题

分析题: 1、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请问,你怎么看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和社会的危害? 答: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阿Q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畏强凌弱、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手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伪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实处境,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即便是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有办法排遣烦恼,“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哩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最后关头,他还在寻思要不要唱两句戏文,满足看客的期待。这些农民一方面是沉痛不堪地生存着;另一方面是没有觉察自己真正的处境和痛苦何在,更找不到摆脱现状的出路。 农民与革命的关系,成为鲁迅对现实思考的一个重要关节点。革命,是改变现实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农民争取自我解放的必由之路。而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它没有能够唤起千百万农民,未能革除建基于广大农村的封建体制。 阿Q虽然是一个贫苦农民,但他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盲目的“深恶痛绝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风刚刚吹到未庄,赵太爷就威风扫地,连城里的举人老爷也悄悄地连夜把家私运到乡下来。阿Q从他的阶级地位出发本能的感到,革命既然使统治者惊恐万状,那么革命对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强烈地“神往”革命。 在许多年间,论者评价阿Q,都采用以此论述农民身上蕴藏着革命的积极性的观点,今天看来,阿Q 与革命的关系并不那么直观和简单。鲁迅描写的阿Q对革命的想象,是任意掠夺他人的财富,任意占有乡村的女性,阿Q是流氓无产者而不是本分老实的农民。赤贫的状况让他无法安分守己,道德约束对他也是毫无效力的;走出未庄的经历给他增长了见识和蛮干的勇气,他天然地认为这是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对阿Q,不准革命要不得,如何引导其走向革命,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阿Q这样的乡村流氓无产者对革命的危害性,在鲁迅笔下只是一种潜藏的威胁,却被他不幸而言中。“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果然,阿Q式的流氓无产者,对革命和社会的危害,到20世纪40年代的赵树理《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20世纪80年代古华的《芙蓉镇》、张炜的《古船》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9、《雷雨》中的人物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永久生命力的形象。其关键就在于作者不是平面、概念地塑造形象,而是强调人物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周朴园的形象,正是通过他对蘩漪、侍萍、大海、周萍的态度的不同侧面得以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说明周朴园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答:周朴园的形象性格,分别通过他对繁漪、侍萍和鲁大海的态度等不同侧面得以表现。他与鲁大海之间的劳资矛盾,着重写一个资本家的过去和现实罪恶。而通过他与繁漪、侍萍之间的矛盾,显示道德伦理的矛盾和冲突,更显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复杂性。周朴园竭力要建立符合他个人意志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当年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后来对侍萍的遗弃,表明了他自身受家庭束缚和对封建家长的屈从,和封建力量最终达成了和解;之后周朴园的感情生活已经死灭,他的吃素、禁锢,都是残酷的情欲上的自虐,因而对繁漪只是持问候与义务式关心的态度;多年来保留着夏日不开窗(因侍萍生周萍时受风生病)的习惯,是他认为侍萍已经死了,以这种悼念和追忆来弥补心灵上的罪恶感。这些都表明周朴园的复杂性,他对侍萍的情感是真实的,他也是封建传统的受害者。然而,当他发现侍萍仍然活在人世时,以为她是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准备2

A类问题 ①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具有封建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他 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有多侧面的立体感:一,吴荪甫具有刚强和软弱这两个方面的性格,似强实弱,外强中干,他有英雄性的一面: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果敢、自信法兰西资产阶级式的性格。有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也有非英雄的自私,怯弱甚至残酷。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它既有被压迫的一面也有压迫者的以一面。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②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勇敢的叛逆者,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 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热爱国家,追求科学与民主,不信神,反对专制主义,具有很强的民主精神,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办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他的思想性格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狂热性的弱点。他并不是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思想仍有少数剥削阶级的东西。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③《日出》话剧剧本,四幕话剧,曹禺作于1935年,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日出》是曹禺先生以30年 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力作。《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剧本没有主角,而是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主题: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市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揭露金钱社会对人的毒化吞噬与残杀。 二、描绘“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剧本描写了许多弱小者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把“鬼”似的人们生活的天堂与“可怜的动物”生活的地狱加以强烈对照,揭露出这个现代社会的畸形,不公正。作品“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并且使戏剧冲突尽可能地趋于自然贴近生活本身,暴露了整个社会制度的罪恶,并表现出对光明未来的某种理解和向往,在《日出》中,要证明一个根本观念:在金钱欲望无孔不入的腐蚀之下,社会几人的精神本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任何人的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的命运都被金钱疯狂操纵着,“人道”与“天道”完全背离。 ④《北京人》1941年出版的三幕剧,显示了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打到新的高度,《北》以曾家的经济衰 落为串联全局矛盾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人物语言简洁凝练,具有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剧本运用了独具蕴涵的象征意象和手法,以“北京人”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全剧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又具有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特色,“平淡的人生的铺述”是该剧的主要特征,它标志着曹禺戏剧的民族风格达到了新的美学境界,是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 ⑤《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 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小说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致入微,贯穿全作的“月牙儿” 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素材,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的韵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颇有散文诗之风,其艺术魅力震撼人心,历久不衰,《月牙儿》还显示出老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功力,是新文学的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企业管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博士论文选题 │├─企业文化 ││中国企业管理文化研究.nh ││企业国际化的文化风险管理研究.nh ││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发展研究.nh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kdh ││全球化境域中的跨文化管理.nh ││核心竞争力与金融企业文化研究.kdh ││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文化协同管理研究.kdh ││转型期中的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研究.nh ││集成情境知识管理中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nh ││非正式制度与企业文化研究.kdh ││ │├─企业管理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nh ││中国国有企业人本管理研究.nh ││中韩企业管理比较的借鉴与启示.kdh ││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研究.nh ││企业危机形成机理与防控研究.kdh ││企业危机管理_组织与组织管理的视角.nh ││企业发展中的惯性分析.kdh ││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nh ││企业家行为的制度分析.kdh ││企业生命周期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kdh ││企业自适应能力管理集成研究.nh ││企业资源_战略集团对企业业绩的影响.nh ││企业边界理论与应用研究.kdh ││企业风险监控与安全管理预警技术研究.nh ││国有企业制度变迁_从政企合一到分离.nh ││基于专业化的企业理论研究.kdh ││基于分布知识的企业理论.kdh ││基于资讯沟通的企业危机管理.nh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研究.nh ││权力论_合法性合理性研究.nh ││生态智慧型企业成长及其仿生研究.kdh ││管理生态学.nh ││虚拟经营战略及其运作.nh ││虚拟经营条件研究.kdh ││跨国公司内部化优势研究.kdh ││跨国经营的国际比较研究.kdh

博士论文研究计划书的范文

博士论文研究计划书的范文 本文是关于博士论文研究计划书的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博士计划书范文 一、近年来考生本人的专业研究情况及研究成果: 1. 考生的专业研究情况: 本人于20xx年毕业于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Mechatronics Engineering)。该校在20xx年加拿大麦考林最新大学排名中,名列第六,世界大学排名第88位。主修嵌入式系统设计与计算机编程。嵌入式系统设计主要涉及芯片植入编程以及程序debug,计算机编程涉及C#、C语、Ocamel和SQL。在学习过程中,参与专业课题毕业设计研究---Capstone:由五名学生为一小组,购买一辆指定型号的遥控赛车,于一整学年期间,将这辆遥控赛车改装成运用嵌入式系统编辑的芯片进行跑道定位、自动导航行驶,使其可以避开跑道上的障碍物,通畅行驶。 本人于20xx年毕业于英国考文垂大学(Coventry University)商学院国际市场营销系(International Marketing),该校在英国20xx卫报综合排名第33位,商科全英国排名第12位,该学位类型属于MSc(Master of Science) ,所学课程偏向理科。其中包括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以及电子商务,还学习了运用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编辑分析的统计管理学。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中国奢侈品市场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对其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内容是要研究西方和东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奢侈品;调查鼓动年轻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的动机因素以及分析其他因素影响到中国年轻消费者购买奢侈品牌商品。 二、博士学位期间拟开展研究课题论证: 1、拟开展研究的课题名称: 大型高精度自动贴装系统设计 2、拟开展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受国外高精技术封锁影响,国外自动表贴设备及技术无法引进国内。国内阵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 2010年7月 一、填空题(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每空2分,共3 0分) 1.文学革命的开始,是以1 9 1 7年1月和2月《》杂志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 2. 1924 年,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和在杭州成立了湖畔诗社。 3. 戴望舒的《雨巷》在《》上发表,一举成名,并得到“雨巷诗人”的美誉。 4. "孤岛文学"指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到1942年1 2月" 事件"期间如同"孤岛"般的英法等国租界里从事的文学活动。 5. 徐志摩与上海巨富之女张幼仪成婚后,1918 年经妻兄介绍,正式拜 为师。 6. "《蚀》三部曲"包括三个中篇《》、《动摇》和《追求》。 7. 老舍称《》是自己“求救于北平"和"返归幽默"的突破性作品。 8. 在鲁迅身边,发生了很大变化,陆续发表了记叙自己在哈尔滨生活的散文,后结集为《商市街》。 9.《倾城之恋》中的是一个穷遗老的女儿,离婚回到家里,大家庭的尔虞我诈,使她在元奈之下,只能设法做一个女结婚员,找一份安稳的婚姻以获得经济上的安全。 10. "九叶诗派"得名于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 11. 钱锺书被大学破格录取后,博览群书,手不释卷,立下了" 横扫清华图书馆"的志向,又有"人中之龙"之誉。 12. 梁实秋在抗战初期则因" 与无关论" 而招致左翼文学阵营的抨击。 13. 《芦花荡》是《》的姐妹篇,写的是白洋淀里的一位老船工护送两个女孩子投奔革命队伍的故事。 14. 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1925) 经周作人推荐编入" 新潮社丛书" 后,扩大了象征主义的影响。 15. 新感觉派的形成,酝酿于1928 年9 月出版的《无轨列车》,发展于1932 年5 月创刊的《》。 二、单项选择题{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共5分) 1.在新文学的重要刊物中,以胡适、陈西洼为代表的刊物是( )。 A.《诗》 B.《语丝》 C.《新青年》 D.《现代评论》 2. 鲁迅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期间,接触到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以翻译的形式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 )。 A.《呐喊》 B.《斯巴达之魂》 C.《怀旧》 D.《狂人日记》 3. 丁玲后来获得1951 年度斯大林文艺奖二等奖的小说是( )。 A.《莎菲女士的日记》 B.《在医院中时》 C.《我在霞村的时候》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博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A 一研究目标 本研究试图在GIS和遥感软件支持下,综合野外调查、遥感及定位数据,结合 专家系统、数据库、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引入可视化技术、交互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多维的热带亚热带植被信息系统,探讨3S技术在不同组织层次植被研究 中的应用如森林群落的水平和垂直分析、植被的时空动态模拟和预测、以及森林景观的格局研究等。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GIS平台为ESRI ARCVIEW 3.x及其扩展模块,遥感软件为PCI GEOMATICA (?), 编程语言为C ,图形处理用OPENGL。主要的研究方法参见表1。 1 种群 Population:以距离为基础的种群分布格局、种间联结、邻体效应、种 间竞争、母树-幼苗空间关系等。 2 群落 Community:以面积为基础的重取样技术、各种面积曲线、冠层分析 等。 3 生态系统 Ecosystem:以地图为基础的植被分类、生产力或生物量估算、植 被水平或垂直分布等。 4 景观 Landscape: 以DEM为基础的景观格局结构、缀块分析、生境评价、虚 拟3D森林等。 5 植被信息系统:构建多维热带亚热带植被信息系统(图1)。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遥感生物信息提取

遥感影象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极化特征和时间特性是我们鉴别各种物体和现象的依据。如何从遥感图象中识别植被、昆虫种群、大型动物等生物信息,则是建立多维生物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通常是用植被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及其它因子的组合来获得植被指数(VI),并采用非监督分类或监督分类的方法,区分不同地物和不同植被类型,但只能用于较大的植被分类阶元;较小的植被单位如群丛必须结合实地调查和其它环境因子,能否直接利用遥感判断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昆虫种群和大型动物的判定一般是根据这种昆虫的生境,也可以考虑标记和电子反射器的办法来定位。引入专家系统或者决策支持系统,模糊数学、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理论,可以更加有效地和精确地进行识别。 2 时空数据模型和时空分析 传统的GIS面向的是只含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的SGIS(Static GIS),而能够处理时间维度的GIS则称为TGIS(Temporal GIS)。时间维度具有和空间维度不一 1 A 样的特点,如何将空间数据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引申到时空数据模型,是当前GIS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时空一体化的数据模型必须具有时空二维的拓扑特征,才能有效地提高数据质量和分析效率,减少数据存贮的冗余(陈晋等,1995)。生物学中涉及了许多时空分析问题,也发展了时序分析和生物地理统计的方法,但这些方法的理论和应用都有待完善。而且,现有的GIS软件均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些分析。 3 专业组件设计 现有的许多GIS软件并不包含生物学专业模块;建立独立的完全面向生物学的GIS费时费力,而且也不必要。因此,组件GIS是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用各种计算机语言或GIS软件附带的语言,编写出适用于生物学的控件或模块,组合到现有的GIS软件中。

如何研究-以博士论文为例(史上最全面博士论文指导)

如何研究——以博士论文为例(史上最全面 博士论文指导) 博士论文的写作是博士研究生主要要完成的工作。由于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较长的写作周期,以及在创新、写作规范、实际及理论意义等方面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完成一般说来是有相当的难度的。一篇好的博士论文不仅是一本好的学术专著,而且还是具有理论创新价值的学术探索成果。一个博士生从入学到毕业,就应该达到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学者的转变,就应该变成为所研究领域的一位专家。 尽管对于博士生有着如此高的要求,博士论文的写作还是存在着一些规律可寻的。下面,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包括自己读博士的经验和带博士生的经验),我简单谈一谈关于如何准备博士论文的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研读文献 一般来说,一个博士生在入学后就已经确定了其博士论文所属的领域或者方向,因为这是在报考和录取时就确定好了的,除非入学后还要进行修改,而那是另当别论的。 在第一年完成博士课程的学习并且取得应有的学分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文献的收集和研读的过程中了。文献的收集及研读对于博士论文来说既是一个开始,又是非常关键的。你过去没有进行过研究,现在也没有仔细研读该领域中别人的研究成果,怎么也不可能搞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所以,在这个工作之前,你只可能是一张白纸,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也不会使用该领域中的常用技术,不可能只是这样白版一块就可以做出什么象样的东西的。

1.收集文献 收集文献可以从网络,图书馆,书店和朋友同学那里取得。主要是要显灰到一些(哪怕是只有一篇)该领域出现的“近期”的综述性文献,一般是不超过三年以前发表的论文。什么是综述性文献呢?一般来说,英文的综述性文献在题目上有“…..review….”(一般为较为通俗的综述评论)或“survey”(一般为比较专业化的文献综述)这样的字样。综述性文章的内容不是在研究一个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回顾,评论某个领域在最近或者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研究情况,并对于不同的研究者和不同时期的研究特点进行评论,最后还要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创新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在综述性文献中,作者会罗列出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且还要对这些参考文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说。你就可以根据这样的评说和所罗列出来的文献去进一步搜索更多的文献,然后又从那里的参考文献去找出更多的参考文献,如此等等。这样,沿着一条路线,你就可以在一段时间里,譬如,在一年以内,做到基本掌握该领域的研究情况了,也知道这个领域的前沿是什么了。 另外的一种文献收集方法是根据作者和关键词去检索。 当然,即使在同样一个领域里研究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可以事先带着问题去搜索,如公司治理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等。这就需要使用关键词搜索法了。 如何利用互连网搜索文献?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更为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常常可以事半功倍。 利用网络搜集资源大致有两种:一是处于选题阶段,还没有论文方向,想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来做,此时可以在网上搜索“review”“survey”等,阅读一些文献综述,在其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另一种是已经确定了大致方向,希望了解本研究领域的进展,此时应当请教这一领域的专家,搞清楚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牛人,搜索他们的文章——国外的传统,很多杂志要介绍某个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都会邀请牛人来写综述——只有知道哪些人是这一领域的杰出代表,才可能从这些人的著作中体验这一领域激动人心的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0 分,每空 1 分) 1 、 1918 年周作人发表_____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2 、 1921 年 10 月,郁达夫的_____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 3 、闻一多于 1928 年一月出版的《死水》,真正体现他新诗格律化的主张,“三美”_____、_____、___ __奠定新诗格律理论的基础。 4 、_____是丁玲早期作品中一系列“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中最重要的典型。 5 、在艺术上,鲁迅的两部散文集各呈特色,_____深沉含蓄,具有诗的凝练;《朝花夕拾》流畅清新,表现散文的通脱与舒展。 6 、_____标志着矛盾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7 、《雷雨》、《日出》以后,曹禺于 1937 年写了_____,这是一部描写农民向地主的复仇的悲剧。 8 、冷清秋是_____里的重要角色,这是作者张恨水别具匠心安排的一个核心人物,让她走进金府,去见证这个大家庭的腐败与衰落。 二、选择题( 10 分,每题 2 分) 1 、 ." 五四 " 时,一些戏剧家提出 " 爱美的 " 口号,其意思是 ( ) A. 浪漫的戏剧 B. 非职业戏剧 C. 唯美的戏剧 D.职业的戏剧 2 、指出下列属于论语派的刊物 ( ) A. 《文学季刊》 B. 《宇宙风》 C. 《水星》 D. 《文化评论》 3 、《女神》是 " 火山爆发式 " 的诗集,之后郭沫若又陆续创作了四本诗集。其中留有 " 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 " 的诗集是 ( ) A. 《星空》 B.《瓶》 C. 《前茅》 D. 《恢复》 4 、下面不属于巴金以家为题材创作的小说的是 A. 《春》 B. 《寒夜》 C. 《灭亡》 D. 《憩园》 5 、在下列作品中,具有鲜明主观抒情性的作品是 ( ) A. 《华威先生》 B. 《骆驼祥子》 C. 《荷花淀》 D. 《潘先生在难中》 三、名词解释( 20 分,每题 5 分) 1 、“新月诗派” 2 、“问题小说” 3 、“七月诗派” 4 、“孤岛”文学 四、简答( 30 分,每题 10 分) 1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色 2 、结合作品,试论徐志摩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3 、结合作品,试分析孙犁小说的抒情品格 五、论述(三选二,每题 15 分) 1 、试论述 20 年代“乡土文学”作家群的创作特色 2 、试分析新感觉派小说的审美特色 3 、分析《围城》讽刺文学的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本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 )。 A.鲁迅 B.陈独秀 C.胡适 D.李大钊2.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 )。A.汪静之B.胡适C.朱自清D.冰心3.短论《美文》阐明了文艺性散文的文类品格,是新文学初期散文理论的重要标志,其作者是( )。 A.胡适 B.周作人 C.鲁迅 D.李大钊 4.田汉1920年创作完成的第一部剧本是( )。 A.《获虎之夜》 B.《梵峨嶙和蔷薇》、 C.《名优之死》 D.<咖啡店之一夜》 5.被称为“鬼才”的新感觉派后起之秀是( )。A.戴望舒B.刘呐鸥C.施蛰存D.穆时英6.被卞之琳誉为“抗战以来所出版的最好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沙汀的( )。A.《淘金记》B.《困兽记》C.《还乡记》D.《种谷记》7.著名随笔《三八节有感》的作者是( )。A.冰心 B.冯沅君 C.丁玲 D.陈衡哲 8.长篇小说《上海春秋》和长篇传记小说《窿芳记》的作者是( )。A.无名氏B.张恨水 C.周瘦鹃 D.包天笑 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 )。A.《女神》B.《新梦》 C.《前茅》 D.<恢复》 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

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 )。 A.《高干大》 B.《小二黑结婚》 C.<暴风骤雨》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11.以鲁迅为领路人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有王鲁彦、许钦文( )等。 A.彭家煌 B.许杰 C.蹇先艾D.茅盾 12.后期新月诗派的主要诗人除徐志摩外,还有( )等。A.闻一多 B.陈梦家 C.孙大雨 D.方玮德 13.“五四”时期开辟的“随感录”专栏的报刊主要有( )等。A.《新青年》B.《每周评论》C.《语丝》D.《民国日报》14.抗战后,街头剧、活报剧等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迅速涌现并获得巨大的反响。其中,“好一计鞭子”是指( )。A.《家庭恩怨记》B.《三江好》 C.《最后一计》 D.《放下你的鞭子》 15.“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主要有( )等。A.张资平B.刘呐鸥C.施蛰存 D.穆时英 16. 20世纪40年代,茅盾先后发表的长篇小说主要有( )等。A.《腐蚀》B.《霜叶红似二月花》C.《锻炼》 D.《从牯岭到东京》17.“东吴系”女作家主要有( )等。 A.张爱玲 B.施济美 C.汤雪华 D.杨秀珍 18.中国武侠小说的四大流派是以李寿民《蜀山剑侠传》等为代表的“剑仙派”和( )等。 A.以王度庐《卧虎藏龙》等为代表的“侠情派” B.以白羽《联镖记;i《十二金钱镖》等为代表的“技击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