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简介

元素周期表简介
元素周期表简介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门捷列夫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虽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门捷列夫开始编写一本内容很丰富的著作《化学原理》。他遇到一个难题,即用一种怎样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组织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门捷列夫仔细研究了63种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他准备了许多扑克牌一样的卡片,将63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及其原子量、氧化物、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分别写在卡片上。他用不同的方法去摆那些卡片,用以进行元素分类的试验。

1869年3月1日这一天,门捷列夫仍然在对着这些卡片苦苦思索。他先把常见的元素族按照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拼在一起,之后是那些不常见的元素,最后只剩下稀土元素没有全部“入座”,门捷列夫无奈地将它放在边上。从头至尾看一遍排出的“牌阵”,门捷列夫惊喜地发现,所有的已知元素都已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并且相似元素依一定的间隔出现。第二天,门捷列夫将所得出的结果制成一张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这个表中,周期是横行,族是纵行。在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中,他大胆地为尚待发现的元素留出了位置,并且在其关于周期表的发现的论文中指出:按着原子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各种元素,在原子量跳跃过大的地方会有新元素被发现,因此周期律可以预言尚待发现的元素。

1871年12月,门捷列夫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进行增益,发表了第二张表。在该表中,改竖排为横排,使用一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更突出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至此,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已圆满完成。化学界通将周期律称为门捷列夫周期律:主族元素越是向右非金属性越强,越是向上金属性越强。同主族元素,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大,金属性越来越强。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系数数的增加,分子量越来越大,半径越来越小,非金属性越来越强。最后一列上都是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在世界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经指出:“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这个勋业可以和勒维烈计算尚未知道的行星海王星的轨道的勋业居于同等地位。”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化学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的第一课时。通过义务教育九年级和高一必修《化学1》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做好了铺垫。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 2.初步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概念以及元素的“位-构”关系; 3.巧记周期表中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解读元素周期表,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能力; 3.通过推导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门捷列夫的成长史及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勇于挑战自我、不断追求真理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在“纸牌游戏”中,感受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情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的科学态度,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的相互推断。 三、设计思路以故事引入新课题→纸牌游戏→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和结构→周期表的巧记方法→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发现能力的目的。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案1-新版

第二节元素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元素 【导入新课】我们学过的有关元素的知识: 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发现100多种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什么叫做元素呢? 下面介绍几种原子:

碳元素和氧元素本质区别是什么?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呢?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总称 【概念解析】不同元素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说: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思考】元素和原子又是什么关系?如以下问题: 1.水分子中含有原子;水是由组成。 2.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原子;二氧化碳是由组成。 3.氧气分子中含有原子;氧气是由组成。 【分析】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应用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推论】1.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

元素周期表发现简介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 作者: (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本文通过讨论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史,介绍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及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研制出许多种类型的元素周期表,通过对元素周期表进行了详细的解读,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关键词: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元素 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含有丰富的化学史资源,“化学史是了解化学史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以及重要化学概念的形成、法则和原理的提出、化学理论的建立的重要途径”[1]。本文就通过讲述元素周期表的几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有关元素周期表的内容。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科学的发展及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研制出许多种类型的元素周期表,使其进一步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1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发展 1661年波义再提出元素的科学概念,化学确立为一门科学。随着采矿,冶金,化工等工业的发展,人们对元素的认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已经发现了六十余种元素,这是为找寻元素问的规律提供了条件。1869年,俄国化学家捷列夫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现著名的化学元素周期律,这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规律之一。有了周期律,人们对元索性质变化的内在规律性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门捷列夫根据他发现的元素周期律,把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构成图表的形式,这就是第一比重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还根据元素周期律正确的修改了铍,铟等七种元素的原子量,并预言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原子量为44(Sc ),68(Ga )和72 (G )等元素的存在和性质。1875至1886年之间,科学家在自然界发现了这3种素。这

无疑使门捷列夫成名垂青史的化学家。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化学家Meyer于1870年也独立作出了几乎相同于门捷列夫周期律的观点的结论。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又发现了许多新元素,于是对门捷列夫周期表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最明显的是增加了一个竖行(族),即稀有气体,并以镧系元素系列取代了Ba和之间的一种元素2O世纪初元素总数已增85,在之后的25年中,又发现了铀等超重元素。后来,核裂变反应的实现导致了更多的超元素的发现。1964—1968年,苏联科学家首先合成了104号和105号元素,并在此基础上[2],合在了106号元素。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人合成了107,108,109等3种元素。1994年,德国研究中心首次合成1l0号元素,1个月之后,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一道合成了110号元素的原子量为273的同位素。通过对110号元素进行分析,发现其性质与Ni,Pd,Pt相似,这有力地证明了目前元素周期表排列的科学家。1996年德国GSI实验室合成并确证了111和112号元素。上述新元素的合成都得益于元素周期表,又丰富和发展了元素周期表。 2.1、元素周期表的演化 2.1.1尚古多的“螺旋图” 1862年,法国矿物学教授尚古多创作了“螺旋图”。元素按原子量的大小围绕着圆柱体进行排布,让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布在同一条垂线上,如Li—Na—K、Cl—Br—I等,由此提出元素的性质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由于原子量差值为16的元素之间的性质并非都类似,而且原子

元素周期表介绍

元素周期表简介 化学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电子数目,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和不完全周期(7)。共有16个族,又分为7个主族(ⅠA-ⅦA),7个副族(ⅠB-ⅦB),一个第ⅧB族,一个零族。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同一族中,由上而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序数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节内容,是对必修一各族元素化合物的总结和升华,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元素周期表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新闻情境素材“元素周期表的4个新成员”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探究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对于周期表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有了初步了解,但主要是机械记忆,对于结构的不够理解,容易遗忘,不会运用周期表解决具体问题。这一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所

以,如何能够通过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周期表结构,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新方法,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观察元素原子结构,揭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抢答培养竞争意识。 (2)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 2、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编排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启发探究,合作讨论。 六、教学过程 【引言】【情景】创设情境:“元素周期表的4个新成员”新闻素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1.2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案设计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 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的概念, 2.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通过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的了解,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以此来引导自己的实践,同时促使他们逐渐形成为科学献身的高贵品质。 2.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他们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的概念。 2.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准备】 1.画出前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一共有多少行?多少列?分别有多少种元素? 3.查一查在周期表中同学们熟悉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阅读探究讨论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元素周期律的定义?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哪些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4.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及半径大小比较的方法?请举例说明 二、学生复习、讨论: 学生回答:(四位同学单独回答)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4.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及半径大小比较的方法: 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吸引力越大,半径越小。 如:r(Mg)>r(Al)>r(Si)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r(I)>r(Br)>r(Cl)>r(F) 核电荷数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r(Na)>r(Na+),r(Cl)<r(Cl-),r(Fe)>r(Fe2+)>r(Fe3+) 引入新课:元素周期律使人们认识了杂乱无章的化学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如何把这种规律具体地表现出来呢? 板书:元素周期表 投影:前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介绍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介绍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科学家,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性,依照原子量,制作出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并据以预见了一些尚未发现的元素。下面是为你搜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是现代化学学科的依据,也是很多化学家进行实验和化学研究最好的帮手,可以说元素周期表真正把化学这门学科发扬光大了,门捷列夫本人也给世界的自然科学发展带来了太大的贡献,其实元素周期表是门捷列夫在一个偶然的环境下发现的: 他将当时已知的几种元素的原子量写在一张纸上,企图查找之间的共同点,然后把它们反复排列组合进行各种猜测,最后发现了原子是按照元素周期规律排列的,就是因为这个元素周期规律才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在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门捷列夫就告诉以后的科学家,如果把元素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很明显的周期性,这就是元素周期表的来源,也是制定元素周期表最大的依据。 再后来一个个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证实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的真实性,也证明了门捷列夫这种排列组合方式的正确性,后世的科学家根据元素周期表找寻新的化学元素就变得非常容易。可以说如果没

有门捷列夫世界化学的发展至少要倒退很多年。 门捷列夫的成就门捷列夫的成就之一还是元素周期表,毕竟它的发现对于化学的发展是做出了很多贡献的,他将那些令人头疼的元素以一定的规律驯服在一张表上,给人们后面的学习、研究都带来了方便,而且还预测了一些没被发现的元素。他对元素之间存在的规律的总结,为后来新元素的发现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这些贡献和成就是不可以被忽视的,所以这必然要作为第一点来说。 门捷列夫的成就之二,其实还是与化学有关,毕竟他一生的主攻方向就是化学。所以他不仅仅是发现了那些规律,其实他在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方面也有所涉及,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是被第一个成就的光芒盖住了,所以对它的介绍就比较少。 门捷列夫的成就之三,他是个多才之人,在实验研究这一点上涉及的东西很广泛。除了和化学有关的东西之外,他对其它的一些定律也很有研究,例如,气体、气象、度量衡等等方面。 门捷列夫简介门捷列夫全名是德米特里门捷列夫,俄国著名的化学家,他于1834年出生于俄国的西伯利亚,在具体一点就是托波尔斯克市, 他于1848年的时候,进入彼得堡专科学校进行学习。后来又于1850进入彼得堡的师范学院进行学习,主要学习的是化学。他在1855年拥有了教师资格,同时还获得了一个金质奖章。毕业后的他成为了敖德萨中学的一名教师,一般来说应该是教授化学的老师。 他在毕业之后没有因为有了工作就放弃了学习,他一直都在准备

高二历史上:5.1《自然科学》素材(旧人教版)

第五章 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第一节自然科学 素材 一、近代数学的建立 解析几何学的创立 解析几何学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和费尔玛(1601—1665)分别创立。 几何学是研究空间的形式和关系的学科,如长度、面积、体积的测量等。解析几何学是它的一个分支。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图形看成是由点构成,把点和有序数组(坐标)对应起来,图形的几何性质就可表示为这些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这样,欧几里德几何学的直线在解析几何中不过是一次方程式:ax+by+c=0,曲线不过是二次方程式,圆不过是一个特殊的二次方程式。因此,解析几何学又称坐标几何学。解析几何学的所谓“解析的”,其意义实际是“代数的”,它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结合,即形和数的结合。 笛卡尔创造了由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建立的坐标系统,分别用x和y表示,用坐标来描述空间。这样,他创立了解析几何学,把变量引入了数学。 和笛卡尔同时代的法国数学家费尔玛,在解析几何学的创立上也有一份荣誉。在笛卡尔的著作《几何学》问世前,费尔玛已经尝试过把代数应用于几何学。但是,费尔玛发表的东西很少,他的大部分发现都在书信中告诉巴黎的数学家。他的著作和书信一直到他逝世后才发表。 微积分学的发明 微积分学是微分学和积分学的统称,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微积分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是“极限”。微积分学在其建立初期遇到的最大麻烦,是曾经把无穷小量看成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数。但不管这个数多么小,只要它是个固定的数,无限多个这样的“无限小”之和只能是无限大。可是在定积分的运算中,无限多个无限小之和却可以是个有限的量。这个无限小到底是怎么回事?当时无法做出一个从逻辑上令人满意的解释,只有“极限”的概念确立之后,才能做出解答。无限小不是个静止的量,也不是零,是在无限的变化的过程中以零为极限的量。恩格斯认为:微积分“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运用”。 微积分的发明者是英国的牛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1716)。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牛顿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2.使学生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这些递变规律。 3.使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及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4.使学生对核素和同位素有常识性的认识。 能力目标: 1.学习前人在理论、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规律的创造性思维方法。 2.培养搜集资料和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的性质、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它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根据元素周期律,每隔一定数目的原子,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象排日历一样,将100

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的递增顺序排列成一个表,叫元素周期表。 [板书] 第三节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对学好中学化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元素周期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展示《元素周期表》挂图,指出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国外不一定用这种,指导学生归纳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③将最外层电子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似)的元素按电子层的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 具在相同的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 [板书]1。周期 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填下表: 归纳:7个横即7个周期 周期序数 =电子层数 每一周期都是以碱金属元素开始到卤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 类别

元素周期表

§1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1 元素周期表 目标要求: 1、掌握周期表的结构 2、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及同一主族的变化规律) 3、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 2、自主探究:探究第ⅠA族元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探究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3、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2、使学生树立:“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质量数、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课时安排:3+1 教学过程: 一、元素周期表 投影:门捷列夫的头像,介绍门捷列夫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活动1:阅读课本P4,思考: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现在的元素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核电荷数)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方格包含哪些信息? 1、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列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活动2:根据P4 图1-2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第1周期:2种元素 短周期第2周期:8种元素 周期第3周期:8种元素 7个横行第4周期:18种元素 7个周期长周期第5周期:18种元素 元素周期表第6周期:32种元素(含镧系15种元素) 第7周期:未填满,最多容纳32种元素(含锕系15种元素) 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由长周期、短周期共同构成) 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完全由长周期构成)18个纵行第Ⅷ族:第8、9、10共3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 16个族0族:稀有气体元素,第18纵行 ※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主族序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介绍: 主族的别名:ⅠA:碱金属元素,ⅡA:碱土金属元素,ⅢA:硼族元素,ⅣA:碳族元素,ⅤA:氮族元素,ⅥA:氧族元素,ⅦA: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练习:二教P3 思维拓展2,P4 基础巩固4、6、8 (反思:本节主要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量”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学会了利用周期表的结构特点推测一定原子序数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下一节学习元素“位、构、性”之间的关系做好准备。) 二、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ⅠA) 活动3:P5 科学探究1,填表并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1(新)

第2节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第2课时)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3、了解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能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其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学案导学过程】 活动、探究原理、规律、方法、技巧 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1、阅读课本14页鲍林能级图。1、从此图中观察原子轨道的7个能级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s、4d、 5p,6s、4f、5d、6p,7s、5f、6d、7p. 2、总结周期与能级组的对应关系,分析各能级组分别对应哪个周期以及各自涉及了哪些轨道。2、①第一能级组对应第___________周期,涉及__________轨道。 ②第二能级组对应第___________周期,涉及__________轨道。 ③第三能级组对应第___________周期,涉及__________轨道。 ④第四能级组对应第__________周期,涉及__________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划分的有什么本质联系?7个周期对应7个能级组。一个能级组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等于对应周期所包含的__________,周期的_______________恰好是对应能级图中_________数目的两倍。 4、周期与主量子数之间存在什么关

系? 结论: 1、周期序数等于该周期元素的电子层数。 2、每周期起始元素和结束元素的价电子排布分别为ns1和ns2np6(第1周期为ns2)。 讨论: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属长周期的4、5、6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数分别为18、18、32,试解释原因?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1、族的划分与核外电子排布的什么关系?族的划分取决于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同族元素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同。 2、阅读教材P15页相关内容,分析各族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1)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全部排布在最外层的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轨道上,并且族的序数等于该元素原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 (2)过渡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B~ⅦB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目仍然与_____________相同;ⅠB和ⅡB是根据__________轨道上有___________电子来划分的。 (3)稀有气体元素,除氦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全满结构是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具有特殊 ______________的内在原因。 三、核外电子排布与原子半径 1、人们如何来描述原子半径? 2、分析教材P18 图1-2-10,总结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及其原1、原子半径:依据量子力学理论,人们假定原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并用统计的方法来测定它的半径。

元素周期表

§1.1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元素周期表》。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③.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 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②.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③.在元素周期表教学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通过探究规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与和谐。 ②.设计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实质,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综合上述原因,本节的重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重点: (1).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元素周期表规律总结(同一主族,对角线规则)

知识网络 中子N (不带电荷) 同位素 原子核 → 质量数(A=N+Z ) 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Z (带正电荷) → 核电荷数 元素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核外电子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外电子排布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编排依据 X) (A Z 七 主七副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决定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 Li Na +>Mg 2+>Al 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 Fe>Fe 2+>Fe 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金属性强弱 ③单质的还原性 ④互相置换反应 ①与H 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非金属性强弱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 ③单质的氧化性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有16个族和4个区。 关键词:同一主族 对角线规则 一、同一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一主族元素结构和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 下面以ⅠA 族碱金属和ⅢA 族卤素为例,介绍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性质递变规律。 ①金属性逐渐增强, 如LiCl>Br>I>At , 自然界存在的元素中,氟的非金属性最强。 ④互相置换反应 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讲: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元素周期表

通过表中数据: 观察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发现从3号到10号,最外层电子由1增加到8,从11号到18号最外层电子数又由1增加到8。象这样每隔一定数量,又重现前面出现过的情况的变化称为周期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并且有下列规律: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半径逐渐减小。 【注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教材中没有列出,它跟邻近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比显得特别大,这是由于测定稀有气体 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根据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 【小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且有以下量的关系: │最高正价│+│负价│=8 1.元素周期律的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4.影响微粒半径大小的因素及半径大小比较的方法 (1) 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吸引力越大,半径越小。 如:r(Mg) >r(Al)>r(Si) (2)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电子层数越多,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0.050.10.150.2 1 4 7 10 13 16 原子半径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图 原子半径 -5 0510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元素化合价 原子序数 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变化图

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作文素材

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作文素材 导读: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

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

【2019最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作文素材-精选word文档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作文素材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版)鲁教版五四制初三化学知识点提纲

初三化学考点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的殿堂(1-10分) 考点一化学学科认识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研究的范畴 3、化学的作用 考点二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高频) 类型:概念、伴随现象、微观变化、关键词(形态变化、物态变化、实验操作现象、工业生产类) 考点三体验化学探究 1、科学探究基本环节 2、常用的科学方法:观察、猜想等 考点四常见仪器的识别、用途及注意事项(高频) 1、反应容器:可直接加热仪器、间接加热仪器。 2、加热仪器:酒精灯、酒精喷灯。 3、计量仪器 4、固定和支持的仪器 5、分离物质的仪器 6、其他仪器 考点五基本实验操作 1、药品的取用:药品存放、化学药品的使用原则、固体药品的取用(高频)、液体药品的 取用。 2、物质的加热:酒精灯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6年11考)、酒精灯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6 年4考)、加热注意事项。 3、过滤:原理、作用、所需玻璃仪器、装置及操作要点。 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手握法、注水法。 5、仪器的连接 6、仪器的洗涤 考点六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方法 考点七常见化学品标识 第二单元探秘水世界(1-8分) 考点一分子及分子运动(高频) 1、分子:定义、分子的性质、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2、水的三态变化:本质、微观解释。 3、水的天然循环 考点二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1、水资源的现状 2、净化天然水(高频):沉降、过滤、吸附、蒸馏。(过滤见一单元考点) 3、自来水生产过程 4、简易净化器:对填充物的作用认识。 5、硬水和软水:概念、区分方法、硬水的软化 考点三水分子的变化 1、水的分解:实验观察: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气体的检验以及产物的判断、

元素周期表

初高中化学都要求大家掌握元素周期表的规律与排列,老五在这里介绍一下元素周期表的口诀。 主族元素原子依次增大 同同周期相同 主 族依同周期依次增多 相次 同增由同周期依次减小(0族除外)多小 到同 大主 族 由 小 到 大 同周期最高正价依次升高负价=n-8(F除外) 同周期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周期增强 同周期酸性逐渐增强碱性减弱 同 主 族 酸 性 减 弱 碱 性 增 强 同 主 族 金 属 性 逐 渐 增 强 ; 非 金 属 性 逐 渐 减 弱 同 主 族 最 高 正 价 相 同 化合价 金属性非金属性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

口诀记忆法 第一周期:氢氦――→ 侵害。 第二周期: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鲤皮捧碳,蛋养福奶。 第三周期:钠镁铝硅磷硫氯氩――→ 那美女桂林留绿牙(有点恐怖)。第四周期:钾钙钪钛钒铬锰――→ 嫁改康太反革命 铁钴镍铜锌镓锗――→ 铁姑捏痛新嫁者 砷硒溴氪――→ 生气休克 第五周期:铷锶钇锆铌――→ 如此一告你 钼锝钌――→ 不得了 铑钯银镉铟锡锑――→ 老把银哥印西堤 碲碘氙――→ 滴点咸 第六周期:铯钡镧铪――→彩色贝壳蓝色河 钽钨铼锇――→ 但见乌鸦引来鹅 铱铂金汞砣铅――→ 一白巾供它牵 铋钋砹氡――→ 必不爱冬天 第七周期:钫镭锕――→ 防雷啊! 其中黑体是记忆的谐音,其余为记忆辅助用字。

分组背诵法 把五个元素分成一组来背诵。 H He Li Be B (氢氦锂铍硼) C N O F Ne(碳氮氧氟氖) Na Mg Al Si P (钠镁铝硅磷) S ClAr K Ca (硫氯氩钾钙) Sc Ti V Cr Mn (钪钛钒铬锰) Fe Co Ni Cu Zn (铁钴镍铜锌) 以此类推。此方法有点死记硬背的成分,但背熟了可以手到拈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