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产出实验报告

投入产出实验报告
投入产出实验报告

实 验 报 告

一、 详细记录实验过程。

1、将原始数据输入EXCEL ,并将原始数据进行备份;

2、计算直接消耗系数; 实验原理:直接消耗系数表示每生产J 单位产品需要消耗i 产品的数量。公式为:()n ,,2,1,?==j i X X a j ij

ij 。

实验操作:将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的列向的每一个数字除以该列的总投入即可。

3、计算完全消耗系数;

实验原理:完全消耗系数ij b 表示第j 个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 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I A I B --=-1。

实验操作:计算列昂惕夫逆矩阵()1--A I 与单位阵之差即可,结果见EXCEL 。

4、计算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实验原理:影响力系数表示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

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n ,,2,1b n 1b F n 1i n 1j ij n 1i ij j ?==

∑∑∑===j 。

感应度系数是表示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

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n ,,2,1b n 1b

E n 1i n 1j ij n 1j ij i ?==

∑∑∑===i 。

实验操作:先计算出列昂惕夫逆矩阵()1--A I 的各行和、列和;再将各行和、列和分别除

以行和平均和列和平均;即可得到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结果见EXCEL。

二、运用专业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分析与说明。

受篇幅限制,先只将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排前6名的部门列举如上,完整结果请见EXCEL。从上图可以看出科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力系数最大,表明科学研究事业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最大。若要扩大内需,则应该加大对科学研究事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力度,以拉动该地区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上图可以看出文化体育娱乐的感应度系数最大,即其他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量时,要求文化、体育、娱乐的供给投入量最大。因此要发展该地位经济,文化、体育和娱乐,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应该是其“瓶颈”部门。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本次实验的原理是相当成熟和值得肯定的,不存在问题。只是在具体操作时,由于本人在此之前尚未处理过如此多的数据,操作不够熟练。今后要多加强此方面的练习,提高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

投入产出分析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毕 业 论 文 题目: 常州物流业与制造业成长互动关系分析 二级学院(直属学部):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 业: 物流管理 班级: 10物流 学生姓名: 朱瑶 学号: 10060439 指导教师姓名: 甘信华 职称: 副教授 评阅教师姓名: 职称: 2014年 5 月 SJ006-1

摘要 制造业是我国的主导产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二产业,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物流业可以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性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也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和设施上的支持,所以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常州正处于产业转型阶段,是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对常州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鉴于大多数文章对常州物流业与制造业发展关系只是处于定性分析的层面,本文基于常州2008—2013年统计年鉴和2012年投入—产出延长表,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和相关理论研究,并且着重介绍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然后单独列出了常州对物流消耗较大的制造企业与对制造业依赖较大的物流企业,运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表明常州近几年常州物流业和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了这些主要部门之间的相互消耗系数,得出了它们之间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地,运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产业关联指标分析了常州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感应程度和拉动力度,找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可行性建议。 结果表明:常州物流业和制造业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物流业发展程度还不是很高,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依赖大于制造业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由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表明,常州制造业对物流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常州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程度还不是很密切,有待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物流业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

网络教学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

网络教学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分析 导入e-Learning对企业来说到底划不划算?或许可以透过投资报酬率的计算,或是更高层次的成本效益评估模式与平衡计分卡分析模式,帮助企业评估效益。 Learning是一项学习成长必经过程,然而随着使用网络学习的人口增加,企业纷纷开始思索如何运用e-Learning来传承企业知识及技术,e-Learning在e世代这波热浪中跃上浪尖,企业界正瞄准焦点,计算投资报酬率,进行精确评估成本效益。用投资报酬率来衡量企业导入e-Learning成功案例,有宝侨〝快速学习“计划,投资报酬率有101.5%;而IBM其〝基础蓝色“方案,投资报酬率竟可高达2284%,这些案例明显感受到实施e-Learning的实际效益,所以e 化推波助澜e-Learning前景可期,相当值得投资的。 ?简易投资报酬率计算模式 1.制作成本:比较传统训练和e-Learning每门课程的制作 成本,e-Learning上课时数缩短但需较高的制作成本。 2.讲师费成本:传统训练开班时需支付讲师费及讲师差 旅费,但e-Learning可以省下来。 3.课程成本:e-Learning课程进行时,员工无须完全离开 工作岗位另外可以省下差旅费。 以上三大类的成本总和之后,便可以比较出总成本再决定是否大规模投资于e-Learning。 ?利用工作底稿自动计算 由于投资报酬率目前是企业导入e-Learning时非常重视的议题,因此已发展出自动计算投资报酬率的工作底稿,让e-Learnin规划人员,只要输入数据便可以快速求出投资报酬率。 ?以平衡计分卡提升至策略性层次 采用成本效益评估模式加上平衡计分卡的分析模式,可以很清楚的导入e-Learnin的具体效益。 心得报告:

投入产出法原理

投入产出法原理(二) 在这一章中,将进一步阐述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并用假设的数字编制一个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作为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实例。 第一节对实物投入产出模型和价值模型的评价 1、对实物投入产出模型的评价 由于实物投入产出模型基本特点是根据国民经济中的大类产品来分类的,并是用实物单位来进行计量的;所以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 (1)可以利用现行管理、统计工作中的许多定额资料,较有利于与实际的管理、统计工作相结合。 (2)由于实物模型是用各类产品的实物量计量单位,不用价值作计量单位,这样就可以在模型中避免价格变化以及价格背离价值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如实地反映产品生产中的生产技术联系。 (3)实物模型可以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计算的重要工具现实中重要产品实物量的平衡是很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宏观经济规划和政策的制定中,都必须对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作出生产与分配使用之间准确的平衡计算。 也正因为实物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特点,实物模型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1)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以用恰当的实物单位作为计量单位,有些产品仍需要用价值单位来表示其生产量,也就是说,真正的实物模型是难以建立的。 (2)实物模型不论包括的范围多广,终究由于表格规模的限制,也不可能将国民经济中的全部产品都包含进表中。因此,实物模型只能进行主要产品之间的生

产与分配使用的平衡,而无法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全面地分析(投入产出法整体性特点的破坏)。 (3)实物模型中,每一列的数据因计量单位不同而无法相加,因而无法计算各类产品生产中物质消耗的总量,也无法计算劳动消耗的总量,这就限制了实物模型的作用。 总之,上述实物模型的优缺点均产生于实物模型的基本特点,即以实物产品来进行分类、以实物单位作计量单位。 2、对价值投入产出模型的评价 价值模型的基本特点是按部门分类,并以价值(价格)作计量单位,因此与实物模型相比,有下列优点: (1)价值模型可以包括国民经济所有的部门,与实物模型只能包括大类产品相比,范围几乎完整,充分体现了投入产出法的核心特点,亦即整体性。因此,价值模型可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部门生产和分配使用的全貌;并可以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与资料取得的可能,灵活地将部门的分类进行合并和分解。 下面看看两个部门合并的情况: ij ik it j k t j k t x x x y y y X X X =+=+=+ j k t j k t m m m v v v =+=+ j ij k t k ik t it k t ik it ij X x X X X a X a X X x x a = ++=++= ),,2,1,(n j i = 从上面的结果看,除了直接消耗系数的合并外,其它的合并是非常简单的;但 ij a 合并的复杂性已经提醒我们,价值模型中的合并与分解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而是有条件的、有缺陷的。

最新投入产出法原理

投入产出法原理

投入产出法原理(二) 在这一章中,将进一步阐述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并用假设的数字编制一个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作为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实例。 第一节对实物投入产出模型和价值模型的评价 1、对实物投入产出模型的评价 由于实物投入产出模型基本特点是根据国民经济中的大类产品来分类的,并是用实物单位来进行计量的;所以它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 (1)可以利用现行管理、统计工作中的许多定额资料,较有利于与实际的管理、统计工作相结合。 (2)由于实物模型是用各类产品的实物量计量单位,不用价值作计量单位,这样就可以在模型中避免价格变化以及价格背离价值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如实地反映产品生产中的生产技术联系。 (3)实物模型可以成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计算的重要工具现实中重要产品实物量的平衡是很重要的一环,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宏观经济规划和政策的制定中,都必须对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作出生产与分配使用之间准确的平衡计算。 也正因为实物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特点,实物模型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1)不是所有产品都可以用恰当的实物单位作为计量单位,有些产品仍需要用价值单位来表示其生产量,也就是说,真正的实物模型是难以建立的。 (2)实物模型不论包括的范围多广,终究由于表格规模的限制,也不可能将国民经济中的全部产品都包含进表中。因此,实物模型只能进行主要产品之间的

生产与分配使用的平衡,而无法对国民经济整体进行全面地分析(投入产出法整体性特点的破坏)。 (3)实物模型中,每一列的数据因计量单位不同而无法相加,因而无法计算各类产品生产中物质消耗的总量,也无法计算劳动消耗的总量,这就限制了实物模型的作用。 总之,上述实物模型的优缺点均产生于实物模型的基本特点,即以实物产品来进行分类、以实物单位作计量单位。 2、对价值投入产出模型的评价 价值模型的基本特点是按部门分类,并以价值(价格)作计量单位,因此与实物模型相比,有下列优点: (1)价值模型可以包括国民经济所有的部门,与实物模型只能包括大类产品相比,范围几乎完整,充分体现了投入产出法的核心特点,亦即整体性。因此,价值模型可以反映整个国民经济中所有部门生产和分配使用的全貌;并可以根据分析问题的需要与资料取得的可能,灵活地将部门的分类进行合并和分解。 下面看看两个部门合并的情况: ij ik it j k t j k t x x x y y y X X X =+=+=+ j k t j k t m m m v v v =+=+ j ij k t k ik t it k t ik it ij X x X X X a X a X X x x a =++=++= ),,2,1,(n j i = 从上面的结果看,除了直接消耗系数的合并外,其它的合并是非常简单的;但ij a 合并的复杂性已经提醒我们,价值模型中的合并与分解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而是有条件的、有缺陷的。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信息与计算科学 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投入产出分析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W.Leontief)于1936年提出的, 1931年列昂惕夫在美国开始研究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 1932年他成功地编制了美国1919年的投入产出表. 1931年开始, 列昂惕夫便投入巨大精力和时间开展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 他不仅仅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创始人, 而且之后还提出了一系列实际应用的投入产出模型. 1973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之后投入产生分析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经过50多年的发展, 全世界学者的研究和推广, 投入产出法的理论和方法变得越来越完善, 其中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了, 成为了各国研究经济活动, 进行经济预测和政策分析, 国家产业规划, 经济发展规划强有力的工具. 因此, 投入产出法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推广.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魁奈使用采用棋盘式平衡表来描述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经济学中提出了将国民经济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分, 19世纪后期数量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提出了全部均衡论及其数学模型. 后来, 列昂惕夫将全部均衡论中比较复杂的数学方程体系加以简化, 就建立了投入产出模型. 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模型将经济平衡表, 现代数学, 统计学结合起来, 从而创造了为后来的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创造基础的投入产出分析. 不仅如此, 他还成功地用投入产出分析来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 由于国际上各国对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视以及投入产出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 首先是从美国以及欧洲各国开始慢慢推广开来的, 后来日本, 东欧等国家也开始引入. 从此以后, 投入产出分析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近些年来, 投入产出分析在环境保护、信息经济、人口、教育、收入分配、财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等领域的应用均有所扩展. 戴维·哈京斯等人于1948年提出以微分方程形式表示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列昂惕夫于1953年和1965年先后提出微分形式的连续型动态模型和差分方程形式的离散型动态模型, 1970年又提出著名的“动态求逆”, 为建立动态投入

投入产出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一、概论 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 Leontief )于1936年发明的一种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分析国民经济各部分之间在生产数量上的互相依存关系,用于预测及平衡再生 产的综合比例,有时称为部门联系平衡分析。 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是把自然环境资源、能源和生产排出的废 弃物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物和产出物,并利用能量与物质恒定律和生态经济学 的原理,分析改善环境质量带来的效益与支付的费用以及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应用迅速发展,已 成为目前分析和预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基本原理 1、概述 (1)投入产出分析是对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进行研究,以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在生产的重要比例关系的方法和技术。其中: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劳动;产出是指从事经 济活动的结果及产品的分配去向,使用方式和数量。 (2)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模型或投入产出表,其是一种特殊的线性模型,模拟了某地区或某企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生产部门对 社会最终需要量变化的反映。 (3)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并且整个经济系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其中经济系统中任一部门发生变化,都将引 起其它部门的供求变化,这种连锁反应,结果是破坏原有的平衡。投入产出分 析就是依照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描述经济系统中各部门的平衡关系。 (4)里昂惕夫(美国经济学家)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了投入产出模型, 其将各种经济流归结在一个表中,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整个经济活动提供了一 个简明而又系统的结构关系—投入产出表,奠定了投入产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投入产出表主要是中间产品交流表,后来发展为直接消耗系数表和完全消 耗系数表。表中各部门的相互关系: 若用物理量表示,则形成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实物表 若用货币价值表示,则形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币值表 (1)中间产品交流表(简化的价值投入产出模型)

财政对高铁投入产出的效益

财政对高铁铁路投入产生的效益 摘要:随着高铁迅速发展,学术界对于高速铁路相关问题的探讨也日渐丰富,但从财政投入角度对高铁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还比较缺乏。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高铁建设期间财政投入结构以及运营期间财政补贴方法进行探讨,以解决当前我国高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高铁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作用,最终促进高铁快速健康发展 1.1高速铁路属性分析 (1)社会属性 高速铁路属于准公益性质基础设施,它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保证人们出行的一种重要交通方式。高速铁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样也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为一种社会基础设施,高速铁路线路的开辟、高铁列车班次、运营时间及票价的确定都必须要满足广大旅客需求。作为社会文明和科技进步的标志,高速铁路应致力于努力提高其运营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社会效益。因此,高速铁路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2)经济属性

作为企业这一角色,铁道部负责高速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它必须独立核算企业正常运营成本,致力于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增加经营利润,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同时还应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为职工发展及利益者相关者群体提供良好的环境。可见高速 铁路具有经济属性。高速铁路的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是一对矛盾统一体,铁道部作为企业无疑应当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其又具有社会属性,因此铁道部应在保证企业发展的同时,体现高速铁路的社会效益,而不是把盈利作为其唯一目的。但二者有时会产生矛盾,过度重视高速铁路社会性质,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过度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则高铁社会性就可能受损。因此,许多国家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即对高速铁路进行财政补贴来实现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协调统一。 1.2高速铁路建设期间财政投入及运营期间财政补贴研究 据调查,随着高铁使用者收入增加,人们工作中出差机会增多且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了旅行安排,所以乘坐高铁的次数增加,但其所能承受的年交通费用通常是固定的,因此对高铁票价最高承受能力会有

第二章投入产出法原理

第二章投入产出法原理(一) 第一节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1、静态投入产出模型的一般介绍 所谓静态投入产出模型——不包括时间因素的投入产出模型。(模型中时间因素的意义和复杂性) 简单地说,投入产出表(模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实物形态的投入产出表 产品投入产出表 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 劳动投入产出表 根据内容的不同划分固定资产投入产出表 … 特殊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表 全国投入产出表 地区投入产出表 根据范围的不同划分部门投入产出表 企业投入产出表 ……… 报告期投入产出表 根据用途的不同划分

计划期投入产出表 其中,静态产品投入产出表(模型)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形式,而其它类型的投入产出表(模型),则可以看成是静态模型的扩展。因此,要了解投入产出原理,必须首先了解静态产品投入产出模型。 2、实物形态投入产出模型 实物形态投入产出模型的表式 在实物投入产出表中,是以产品来进行分类的,其计量单位则是以实物单位来计量的。简化的实物形态投入产出表如下所示: 简化实物形态投入产出模型 上表的简要解释: 从行向看,反映的是各类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其中一部分作为中间产品供其它产品生产中使用(消耗),另一部分则作为最终产品供投资和消费使用,两部分相加就是一定时期内各类产品的生产总量。从列向看,反映了各类产品生产中要

消耗其它产品(包括自身)的数量。但应指出的是,由于列向各类产品的计量单位不一致,故不能进行运算,因此,实物投入产出模型只有行模型没有列模型。 实物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式为: 中间产品 + 最终产品 = 总产品 用符合表示则为: 或写成 ∑==+n j i i ij Q y q 1 ),,2,1(n i Λ=(2·1) (2)引入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为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一般用ij a 表示,其定义是:每生产 单位j 产品需要消耗i 产品的数量。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是: j ij ij Q q a = ),,2,1,(n j i Λ= 直接消耗系数含义清楚、计算简单,但其在投入产出法只重要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直接消耗系数的准确与否,是投入产出法成功的基本前提。如何才能保证 ij a 的准确性?这正是投入产出法始终要关注的基本问题。 把直接消耗系数 ij a ) ,,2,1,(n j i Λ=代入方程(2·1)得: n n nn n n n n Q y q q q Q y q q q Q y q q q =++++=++++=++++ΛΛΛ ΛΛΛΛΛΛ2122222211111211

投入产出分析

第一章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也被称为投入产出法,在日本被称为产业关联法,而在前苏联 和东欧国家曾经被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所有这些不同的名称,抽去它们在经济理论上的不 同解释,就其作为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来说,原理是一致的。 §1.1 投入产出分析 本节主要介绍投入产出的定义、关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概念,以及投入产出分析理论与实 践的发展。 一、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 可以用一句话给出投入产出分析的定义: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 在投入与产出方面相互依存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 这里的“经济系统”,可以是整个国民经济,也可以是地区、部门和企业,也可以是多 个地区、多个部门、多个国家。 所谓“部分”,是指所研究的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一般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个 部门,或者是指组成经济系统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所谓“投入”,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在其生产或者运营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中间投入和 最初投入。例如工业部门在其生产过程中必须有资本、劳动等最初投入和原材料、燃料、劳务等中间投入。 所谓“产出”,是指各个部门或产品的的产出量的分配与使用。例如工业部门的产出 量中一部分作为本部门的投入,一部分作为其它部门的投入,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作为资本品用于投资,一部分用于出口。 根据上述对“投入”和“产出”的定义,可以想见,一个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 在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依存关系,由这些关系将经济系统的各个部分连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 体。通过对这些相互依存关系的描述和分析,就可以揭示经济系统中包含的各种数量关系, 可以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与把握经济系统。 二、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 ⒈世界范围内投入产出分析的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捷夫(Wassily Leontief)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编制美 国1919年、1929年投入产出表,并用于美国的经济结构研究;1936年他发表了关于投入产 出分析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的投入产出分析”(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 1936.8.);1941年出版专著《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在1942-1944年间,他又主持编制了193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1966年出版专著《投入产出经济学》。列昂捷夫由于在 投入产出分析领域的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十世纪50年代初,西方国家纷纷编制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分析。目前世界上 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编制各种类型的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成为经济数量分析中 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联合国于1968年将投入产出表推荐作为各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的组成部分;其经济和社会事务统计处分别于1966年和1973年出版与再版《投入产出表与分析》,肯定了它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使之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的经济分 1

加快浙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2019年第05期·浙江经济 /加快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发力,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跨界化、高端化融合发展,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浙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 □黄卫剑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情况 制造业与服务业同步稳定增长。2005年以来,浙江制造业与服务业保持同步稳定增长,经历了“服务业反超工业”到“工业增速反超服务业”的态势。制造业增速于2009年、2015年经历了两次较大幅度回落,2016年开始增速反弹,2017年增速基本与服务业持平,2018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低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服务业总量维持平稳增长、增速逐年放缓态势,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规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 服务业占比首次突破50%,全省基本确立了“三二一”产业结构,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程度不高。衡量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程度通常用投入产出分析法来测算,该指标由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构成,数值越大表明融合程度越高。限于基础数据采集的困难,一般采用相关文献投入产出法进行分析,有研究显示,浙江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平均为0.05-0.06,低于珠三角地区指标,远低于发 30

/浙江经济·2019年第05期 研究报告 Y 达国家0.3-0.4的水平,说明浙江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消耗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直接消耗系数平均为0.15-0.25,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三个不 足”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不足。浙江省“两头在外”的经济格局导致了制造业产业链延伸不足,无法对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有效需求,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制造环节工业品直接投入占比过高,而高附加值服务环节的投入较少,对研发设 计、人力资源、市场销售、物流配送、金融服务、信息技术等服务需求不足。以研发投入为例,2017年浙江规上企业平均R&D 经费支出仅为上海的26.8%、广东的71.2%。 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2017年浙江服务业占GDP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53.3%、41.4%,低于发达国家“两个70%”的水平。同期,上海实现了“两个2/3”(68.9%、63.3%),广东(52.8%、53%)、江苏(50.3%、51.7%)均实现了“两个超50%”。浙江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结构以金融、信息技术服务、物流为主,分别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的30.9%、25.5%、 16.9%,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支撑动力不足。 制造业与服务业跨界融合不足。“服务业制造化、制造业服务化”是未来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大趋势,浙江制造业与服务业跨界融合的2.5产业发展态势并不显著。以纺织服装产业为例,2018年1-10月浙江时尚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2.5%,成为八大万亿产业中首个负增长的行业,11月实现了大扭转,1-11月同比增速为9.3%。浙江 时尚产业制造业较为发达,但是融合制造、品牌、设计、文化、时尚等因素的跨界产业发展滞后,尤其是缺少适应线上 线下多渠道的供应链体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营销展会等业态,同期上海提出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举措,并借助上海进口博览会深入推进实施;深圳借助高交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大力推广新型产业用地(M0)。 扩大需求与加大供给齐发力 针对浙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三个不足”的情况,要同步推进扩大需求与加大供给“双管齐下”,促进制造业 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跨界化、集群化的深度创新融合,从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产业数字化改造,扩大制造业新需求。以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为突破口,加快制造业的数字赋能步伐,加快工业企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将制造业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2017年浙江规上企业约4万家、规下企业77.8万家,通过“数字化改造”、增加研发投入、扩大外包服务等路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空间十分巨大。初 图 2005年-2018年10月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态势 数据来源:历年浙江省统计年鉴。 数据来源:1.陈小兰,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2002—2012年浙江省投入产出表,《统计科学实践》2017年第6期; 2.吴茜茜、王世豪,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珠三角制造业与服务融合趋势分析,《新经济》2015年第28期。 表1浙江省与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 制造业对服务业服务业对制造业 浙江省珠三角浙江省珠三角 2002年0.05270.09640.1570.1393 2007年0.04690.07260.2480.1661 2012年0.05780.07430.1770.1811 指标 年份31

投入产出分析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3.6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一、企业投入产出表 对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大中型企业,包括能源工业部门或能源工业企业,生产多种产品,一部分作为企业(或部门)的最终产品,一部分在企业(或部门)内部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产品被消耗,多种产品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般讲,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该企业(或部门)下达一定的销售指标,给予该企业(或部门)一定的物资(如能源、原材料等),企业(或部门)如何根据国家下达的销售指标来安排企业(或部门)内部各种产品的生产呢?如何安排各种外购物质(包括能源)的供应呢?如何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和国家给定的能源和其它物资限制下最优地安排企业(或部门)的生产呢?投入产出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预测销售指标,同样存在如何根据销售指标来安排企业内部各种产品的生产,如何安排各种外购物质(包括能源)的供应,以及如何在保证满足市场需求下最优地安排企业的生产等问题。而且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所以,企业投入产出模型无论对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重要的。部门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下面仅就企业为例加以说明。 表3.6.1为企业投入产出表表式。表中包括企业内部产品n 种,外购物质m 种。企业销售产品一般即为企业最终产品,国家或者市场给企业下达的生产任务一般就是销售指标。用x ij 表示企业在生产第j 种产品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第i 种产品的数量,v i 、m j 分别表示生产第j 种产品的劳动报酬和纯收入。这样,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下列系数: j j vj X v a = j ij ij X x a = j j mj X m a = j ij ij X w = γ a ij 为对本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γij 为对外购物资的直接消耗系数,a vj 为劳动报酬系 数,a mj 为纯收入系数。 若企业的销售指标为Y Y Y n 12,,…,,则为完成该销售指标,企业必须安排各种产品 的生产量为X X X n 12,,, ,企业必须外购各种物资数量为n W W W ,21 , ,,这里

浙江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文献综述]

┊┊┊┊┊┊┊┊┊┊装┊┊┊┊┊订┊┊┊┊┊线┊┊┊┊┊┊┊┊┊附录1:文献综述 题目 浙江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是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实现的。它是由投入表和产出表交叉而成的。前者反映各种产品的价值,包括物质消耗、劳动报酬和剩余产品;后者反映各种产品的分配使用情况。投入产出表可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一方面它能告诉人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情况,以及这些部门的产出是怎样分配给其它部门用于生产或怎样分配给居民和社会用于最终消费或出口到国外的;另一方面它还能告诉人们,各部门为了自身的生产又是怎样从其它部门取得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反映现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甚至被人忽视的经济技术联系。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例如产品平衡模型、价值构成模型等,用以进行经济分析、政策模拟、计划讨论和经济预测。投入产出分析在中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它对国民经济运行的作用是:①为编制经济计划,特别是中长期计划提供依据;②进行结构分析;③进行经济预测;④研究重要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影响;⑤确定产品的价格;⑥研究一些专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人口、就业、收入分配等问题.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生产技术经济联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产业形态理论, 各产业在生产上的比例关系即各产业问相互协调、平衡发展问题, 如次产业之间、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产业联系理论, 产业间以投入产出为基本内容的关联关系, 反映各产业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投入产出体系与经济结构变迁》是中国经济出版社在2006年5月出版的,由夏明主编。投入产出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等其他数量分析方法不同的是,它不仅是一种经验研究方法,而且与经济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本身就是一种理论,但是这一点长期来并未受到足够重视[1]。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并讨论了投入产出体系与经济理论相联系的若干方面,包括列昂惕夫体系的均衡与稳定性、斯拉法体系、凯恩斯理论结构化的矩阵乘数,以及技术选择问题等,对“对偶稳定性”、“无替代定理”等列昂惕夫体系的经典性质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与说明。书的后半部分则试图以多部门的列昂惕夫体系直接和间接地应用于结构转变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本书还对结构分析方法加以详细的概述,如投入产出结构分析的系数比较、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以及主导产业的确定、间接运用投入产出数据进行结构分析的方法还对[1].转轨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及中国产业关联变动和结构升级的新阶段的特点进行了阐述。 《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2009年8月出版的,由廖明球编注。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投入产出及其扩展分析的知识体系及相关最新进展[2]。全书共分十章,前五

投入产出理论word版

第二章 投入产出分析理论综述 2.1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2.1.1西方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 西方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全部均衡理论,列昂惕夫本人曾说过:“投入产出分析是用新古典学派的全部均衡理论,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行经验研究”,是全部均衡理论的具体“延伸”。 全部均衡理论认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表现为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全面地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均衡。例如,一种商品的供给、需求和价格都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当每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时, 整个价格体系就形成全部均衡。因此,要确定某些经济变量的值,就不应只采取因果的方法去寻求每个经济变量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必须把这些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表现为函数关系,并用方程组来同时求得它们的解。全部均衡理论涉及的面较宽,既有交换的均衡,又有生产的均衡。投入产出分析考察的主要是生产的均衡。 2.1.2社会主义国家投入产出分析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国家投入产出分析所依据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把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Ⅰ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第Ⅱ部类),与此相适应,把社会总产品按经济用途划分为不变资本(C )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在社会主义下C 是指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V 是指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 形成生产劳动者的报酬,M 是指剩余产品价值,形成社会纯收入。 基于上述两个基本前提下,马克思把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归结为以下三个平衡公式: 1. Ⅰ()V M +=ⅡC 2. Ⅰ()C V M ++=ⅠC+ⅡC 3. Ⅱ()C V M ++=Ⅰ()V M ++Ⅱ()V M +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归纳三个平衡公式: 1. ⅠM V V X ? ?++ ?? ?=Ⅱ()C C + 2. Ⅰ()C V M ++=Ⅰ()C C ++Ⅱ() C C +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 2010-05-26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 C 总投入=增加值+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总和 11、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简答 12、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的一种(矩阵)棋盘式表格。名词解释 13、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的()。 A 投入来源 B 使用去向 C 棋盘式表 D T型结构表 E 上下结构表 14、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名词解释、填空 15、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能够反映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简答 16、投入产出表的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品;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17、价值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是()。 A 中间使用+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 B 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C 增加值=最终使用 D 总产出=增加值 E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8、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如下:-简答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整体性。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直耗系数、完耗系数。-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19、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特点有()。 A 整体性 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C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经济社会效益投入产出评价框架说明

开发区(头屯河区)经济社会效益投入产出评价框架 投入产出水平能够反映一个区域或国家综合生产能力,一般来说投入与产出成正比,但因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同样的投入对产出水平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我们依据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在借鉴不同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初步确定了开发区(头屯河区)经济社会效益投入产出评价初步框架,以供领导参考提出宝贵意见。 经济社会效益投入产出评价框架

一、框架体系 经济社会效益投入产出评价体系包括四大类17个指标: (一)投入强度指标,包括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资、单位面积生产性投资、单位面积财税支持,其中: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反映区域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资、单位面积财税支持反映政府投入强度,单位面积生产性投资反映企业前期投入强度。 (二)产出水平指标,包括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主营业务收入、单位面积利润总额,其中:单位面积主营业务收入反映所有门类企业收入水平,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反映工业企业综合产出效率,单位面积利润总额反映企业盈利能力。 (三)土地收益指标,包括单位面积本级财政收入、单位面积税收收入、单位面积实收土地出让金三项指标,反映政府土地收益水平。 (四)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单位面积引进企业数、单位面积投产(运营)企业数、单位面积从业人员数、单位面积人均年平均工资水平,反映项目引进、实际运营、就业和劳动工资情况。

二、指标说明 (一)面积为开发区(头屯河区)累计红线面积,即规划部门批给建设单位的占地面积。其中: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资、单位面积本级财政收入、单位面积生产性投资、单位面积引进企业数、单位面积投产(运营)企业数的面积、单位面积从业人员数使用已开发用地面积,其余指标使用的面积为企业(项目)红线面积,即已建工业项目用地面积。 (二)单位面积主营业务收入、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利润总额、单位面积本级财政收入、单位面积税收收入五项指标分历年累计值和当期时点值进行测算,便于反映累计和当期经济产出情况。 (三)以上指标适用于分析现状,中远期情况主要从政府基础设施投资、企业投资额、主营业务收入、产值、利润、纳税、解决就业和投产运营情况分析,主要包括单位面积固定资产投资、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资、单位面积生产性投资、单位面积主营业务收入、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单位面积税收收入等指标,具体情况依据项目投资协议调整。 (四)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以上指标需要做相应微调,以便适应经济发展变化。如:对我区整体区域评价,单位面积工业产值可以调整为单位面积地区生产总值。 以上所提出的经济社会效益投入产出评价框架仅为初步设

投入产出分析的公式汇总

2.4.2.1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数学模型 表2-4-2-1 投入产出表 第1产业 第2产业 第3产业 消费 投资 出口 进口 总产出 第1产业 d11 d12 d13 FC1 FI1 E1 M1 X1 第2产业 d21 d22 d23 FC2 FI2 E2 M2 X2 第3产业 d31 d32 d33 FC3 FI3 E3 M3 X3 增加值 V1 V2 V3 总产出 X1 X2 X3 从横列看,ij d 代表的是第i 产业生产过程中对第j 产业产品的需求;从纵列看,ij d 代表的是第j 产业生产过程中i 产业产品的投入量。 定义中间投入率∑i j ij x d / 定义中间需求率i ij x d /j ∑ 定义直接投入系数i ij ij x d a /= 定义进口系数)(∑++=j I i C i ij i i f f d m m 根据投入产出表的恒等关系, ∑=-+++j i i i I i C i ij x m e f f d 应用矩阵的形式表示, X M E F F D I C =-+++ 其中, ????????????????=nn n n d d d d D ........ (1) 111,????????????????=C n C C f f F ...1,????????????????=I n I I f f F ...1,????????????????=n e e E ...1,????????????????=n m m M ...1,????????????????=n x x X ...1 同时根据ij ij m a ,的定义, )](**[I C F A I C F F M AX M E F F AX X ++-+++= 其中 ????????????????=nn n n a a a a A ........ .............1111,????????????????==n F A m m m M M ..000.00000.000..00. .021

国民经济中投入产出模型分析

国民经济中投入产出模型分析 投入产出理论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平衡的一种数学方法。 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由许多经济部门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门有密切的联系。假定整个国民经济分成几个物质生产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生产部门以自己的产品分配给其他部门,另一方面,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也要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品。我们将这种关系用表1的部门联系平衡表表示出来。 如表1,表中左上角部分(或称第一象限),由几个部门组成,每个部门既是生产部门,又是消耗部门。量ij x 表示第j 部门所消耗第i 部门的产品,称为部门间的流量,它可按实物量计算,也可用价值量(用货币表示)计算,我们采取后一种办法。这一部分是部门平衡表的最基本的部分。 表1 部门联系平衡表 表中右上角部分(称第二象限),每一行反映了某一部门从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消耗后的余量,即不参加本期生产周转的最终产品的分配情况。其中n y y y ,,,21 分别表示第1,第 ,2,第n 生产部门的最终产品,而n x x x ,,,21 表示第1,第 ,2,第n 生产部门的总产品,也就是对应的消耗部门总产品价值。 表中左下角部分(或称第三象限),每一列表示该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净产值),第k 部

门的净产值为k z ,包括劳动报酬和纯收入k m 。 表中右下角部分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这里我们暂不讨论。 从表1的每一行来看,某一生产部门分配给其他各部门的生产性消耗加上该部门最终产品的价值应等于它的总产品,即 n j x y x j j n k jk ,,,, 211 ==+∑= (1) 这个方程组称为分配平衡方程组。 从表1的每一列来看,每一个消耗部门消耗其他各部门的生产性消耗加上该部门新创造的价值等于它的总产品的价值,即 n j x z x j j n k kj ,,,, 211 ==+∑= (2) 这个方程组称为消耗平衡方程组。 由(1)、(2)易得 ∑∑ === n j j n j j z y 1 1 (3) 即各部门最终产品的总和等于各部门新创造价值的总和(即国民收入)。 第j 部门生产单位价值产品直接消耗第k 部门的产品价值量,称为第j 部门对第k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记为kj a 。 n j n k x x a j kj kj ≤≤≤≤= 1, 1, (4) 各部分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构成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 ? ??? ???=n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212 22121 21 11 代入分配平衡方程,得 n k x y x a k k j n j kj ,,,, 211 ==+∑= (5) 记T n T n y y y Y x x x X ),,,(, ),,,(2121 == ,(5)写成 Y AX X += (6) 又由消耗平衡方程组得 n j x z x a j j j n k kj ,,,, 211 ==+∑= (7) 于是有 ∑=- = n k kj j j a z x 1 1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