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资料

兰考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资料
兰考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资料

1 现状及规划背景

1.1现状概况

1.1.1 地理位置

兰考县隶属开封市,位于豫东北部边缘,为开封、菏泽、商丘三地的交界地带。地处北纬34°45ˊ-35°02ˊ与东经114°41ˊ-115°15ˊ之间。东西长55 km,南北宽26.5 km,总面积1094 km2。北、东部与山东省东明县、曹县毗邻,南部分别与民权县、杞县接壤,西陲开封县,西北部与封丘县、长垣县隔黄河相望。黄河从兰考县西北部流过,距县城11 km。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和规划中的日照--南阳高速公路及国道310、220和106线在县城交汇,县城西距郑州市110 km,距开封市45 km,东距商丘市70 km,东北距菏泽市90 km。1.1.2 自然条件

1)气象

兰考县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29.7小时,日照率为57%。据1949年一1990年气温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4.0℃,极端最高气温为43.5~C(1966年7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6.3℃(1958年1月)。七月份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7.1℃;一月份气温最低,一—般为—1.O~C。全年降雨678.2mm,多集中于夏季,年际变化大,年最大降雨量1014.9mm(1967年),最少降雨量31.8mm(1966年)。

2)地形地貌

兰考县位于黄河冲积扇平原南侧,地势西高东低,稍有倾斜。地面坡降为1/5000,土层深厚,海拨高程在57一75米之间。最高点是三义寨乡杨圪挡村,最低点是南彰镇李家滩村。

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改道,仗兰考县的地貌较为复杂。县境内有两条明显的黄河故道横跨全境,几条故堤和无数埽坝遍布全县。故道两侧分布着四条东西向的带状沙丘和沙垄。在明

故道和清故道的中心分布着槽型洼地,零星的蝶型洼地点缀在沙岗和沙丘之间。全县有沙丘324个,沙垄17条,风口86个。黄河流经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0公里。奔腾咆哮的黄河在此完成了她那最后一弯,直奔大海。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在此决口,形成多处沙丘沙岗、滩涂湿地、岛屿河湾,地形地貌起伏不平。全县土质大部分由冲积和淤积的粉、细砂、亚砂土、亚粘土及部分淤土组成。兰考县地质构造属东濮凹陷区,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3)水文

兰考县境内水资源比较丰富,地表径流总量3.1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约为4亿立方米。

地表水:兰考县分属黄、淮两大流域,属黄河流域的而积126.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1.54%;届淮河流域的面积967.8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8.46%。黄河在兰考境内长度为20公里,年平均引水量为1.8亿立方米。

地下水:全县浅层地下水分为富水区、中等富水区、贫水区。在两部、中部和东北部为富水区,总面积为681.14平方公里;东部地区为中等富水区,面积为304.87平方公里:贫水区零星分布在高漫滩区,面积为107.99平方公里。

4)土壤

据1982年兰考县土壤普查结果,全县分潮土、船土、风沙土三个土类,续分为黄潮土、盐化潮土、潮盐土、冲积性风沙土四个亚类,八个土属。潮土分布在全县大部分乡镇,面积为125.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7.6%;盐土主要分布在三义寨、张君墓、仪封等低洼地,面积为1.23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0,9%;风沙土主要分布在城关、坝头、小末、红庙、仪封等乡镇,面积为1.6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5%。

5)动植物

兰考县处于黄河冲积平原,总的地形是平坦的。由于黄河历代决口改道,原有的植被已破坏殆尽,但次生植被多种多样。木本植物主要有:大观杨、沙兰杨、北京杨、小叫·杨、刺槐、国槐、榆树、泡桐、杨柳等30多种,其中泡桐、毛白杨、沙兰柳、苹果、葡萄、刺槐是主要树种。灌木主要有:杞柳、白腊条、紫秘槐、怪柳等。草本植被又分为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两类,栽培植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瓜菜等,野生植物共有33个科,147种(优良牧草14种、良种牧草55种、中等牧草36种、低等牧种29种、劣等牧草10种、有毒草3种主要有:野燕麦、白羊草、虎尾草、狗牙根、止血马、星星草、茅草、苜蓿、荠荠菜等,多为草类,对发展畜牧业较为有利。野生动物主要有:黄鼠狼、獾、狐狸、刺猬、野兔、蛇、猫头鹰等300多种。

1.1.3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土壤以潮土为主,沙壤土、两合土占87%,还有少量风沙土和盐土。全县土地总面积167.4万亩。其中,已利用164.3万亩,利用率98.1 %。在已利用的土地中,耕地62.0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04%(全省平均水平为40.9%),人均耕地0.84亩(全省平均水平为1.09亩/人)。

2)矿产资源与风力资源

兰考县有一定的矿产资源。据勘察表明,境内油气生成面积达75 km2,已有少量油井试产开采。有良好的地热资源,地热水温度之高为河南之最。有丰富的风力资源,是黄淮平原风力最大的地区。

3)旅游资源

兰考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兰考县作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生前工作并为之献身的地方,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焦裕禄烈士陵园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焦桐、焦林是焦裕禄当年带领人民治理风沙的见证,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连片成林。再加上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黄河东坝头、黄河故道和三义寨引黄灌渠等人文、自然风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1.1.4 历史沿革

1)兰考的历史沿革

兰考县是由古兰阳、仪封、考城三县分合演变而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兰阳,春秋时称户牖,战国置牖邑,属魏国。秦改称户牖乡,属15口武县。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至此,恰值昏雾四塞,遂改名东昏。汉初置东昏县,王莽时改为东明县,东汉复称东昏县。三国时废,将东昏并入济阳,称东明镇。公元963年重置东明县,属开封府。金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曹州属县淹没,割东明隶之。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析黄河东明故地分设兰阳、仪封二县。清道光五年(1825年)仪封并入兰阳县改称兰仪县。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帝讳,改名兰封县。考城东周时为戴国,春秋时,郑取之,改为谷城,秦楚之际称甾县,届砀郡。西汉属山阳郡,东汉改为考城县,“取光烈考武皇之义”,属陈留郡。北齐改为城安县,属齐郡,隋复考城县。1954年,兰封、考城两县合并称兰考县,沿用至今。

2)兰考县城的历史沿革

由于河患严重,兰考县故地多次进行行政区划的变动和城市的迁移。仅有据可查的时间内,兰阳和仪封三易其址,而考城竟五迁其址。

元朝1357年,黄河淹没兰阳城,县城迁到韩陵(今城关乡老韩陵村西),县属汴梁路。

明朝1368年,再迁于马村(今城址),明清属开封府。

仪封自金朝末年建县,县治位于通安堡。1389年,仪封县城被黄河所淹,南迁到白楼村(今仪封乡政府所在地)。清代仪封县仍属于开封府。乾隆年间(1784年),由于黄河改道,将其所属堌阳等七里划归考城,在坊等八里建仪封厅于黄河南岸的圈头集。

1390年,考城因为河患,县治迁到葵丘故地(今民权县北关镇)。清朝,归属德府。乾隆1778年葵丘再次被黄河淹没,仅存北关。1784年,原仪封属堌阳等七里,划归考城,原考城黄河南岸之地归睢州。考城县治迁到堌阳,属卫辉府。1954年三县合并后,选定的县城为靠近开封的原兰封县城。

1.1.5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兰考县下辖5镇,11乡,420个行政村,总人口73.8万人,人口密度674人/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6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7.4万亩,占总面积的59.37%;园地面积4.4万亩,占总面积2.7%;林地面积8.3万亩,占总面积4.08%;居民及工矿用地17.5万亩,占总面积的10.69%;交通用地5.9万亩,占总面积3.59%:水域面积12.2万亩,占总面积4.5%;未利用土地7.5万亩,占总面积4.56%;其他10.8万亩,占总面积6.58%。

2001年,兰考县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33.63亿元,比上年增长 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3亿元,比上年增长 6.0%;第二产业增加值11.53亿元,比上年增长l2.8%;第三产业增加值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510元,比上年增长 8.2%,财政收入60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3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377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3.1%、34.3%和32.6%。市场物价运行平稳。2001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比总指数为98.9%,同比为99.2%。

目前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矛盾依然存在,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强,工业运行总量有限和质量不高,失业和下岗职工人员增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增大,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农村产品结构和传统的种植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1.1.6 人口

兰考县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统计结果显示,2001年11月1日应在兰考县内普查登记的总人口为717763人,其中登记时间人和户籍都在本乡镇的705010人,占总人口的98.2%。1999年11月至2000年11月期间全县出生人口10759人,其中男性5631人,女性5128人,死亡人数4451人。年度人口出生率15.0‰,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8.8‰,

男女的性别比为110:100。从应普查总人口的民族构成看,汉族人口为712792人,占总人口的99.3%,其他民族人口4971人,占总人口的0.7%。从年龄构成看,0—5岁人口54749人,占总人口的7.6%,6—14岁人口160371人,占总人口22.3%,15—64岁人口456949人,占总人口63.7%,65岁以上人口45694人,占总人数6.4%。

五普户籍人口比四普户籍人口总量增加71931人,增长10.9%,十年间人口增长率10.4‰,和1953年至1964年间的增长率10.5‰基本相同,比1982年至1990年间年均增长率25.3‰降低了14.4‰,表明兰考人口增长已经步出近20年的生育高峰期。

1.3 本次规划的背景

1.3.1 外部竞争提出的挑战

1)国内、区域层面的竞争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日益扩大,生产要素更多的流向投资回报率比较高的地区。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在投资软硬环境方面都较东部地区差,作为河南二十五个重点发展小城镇之一的兰考如何在后发的形势下实现自身的超常规发展,拉近乃至赶上东部地区,在今天的中国无疑有着其现实意义。

2)我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迫切要求

省政府2001年9月下发的《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是本次规划调整的主要背景。意见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十五”时期我省优化城乡布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速现代化进程的重点战略举措。“十五”期间,省政府对重点县(市)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创新体制、调整政策和资金引导,壮大城镇经济,实现经济和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吸引农村人口和专业人才加速向城镇转移,促进两个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力争到“十五”末,把25个重点县(市)的城区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

1.3.2 内部持续发展的要求

1)机制转换与加快城镇发展的客观需求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河南省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历史机遇,以兰考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要想借着这一股东风,实现自身的超常规发展,就必须转换机制,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更多的产业创新、体制创新、策略创新、市场创新。

2 )产业升级与重组

当代的产业组织,一方面大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与跨地投资成为新趋势;另一方面,发展

创业投资与民营经济正成为新的动力,兰考要想实现自身的超常规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区域内外各种有利因素,因此,根据区域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调整思路,把握时机,以有效的发展策略迅速推进城市化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城乡社会经济结构,是兰考市未来一段时期首要问题。

2 规划依据和指导思想

2.1规划指导思想

1)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发挥区位优势、基础优势和资源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河南省大力推进城镇化的历史机遇,迎接挑战。

2)规划编排,既要立足现实,从兰考市实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发,针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又要解放思想,面向未来,预测二十一世纪发展的可能,按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合理引导,为未来持续发展留有充分余地。

3)根据兰考市特点和发展趋势合理安排城市各功能用地,协调组织城市各项活动,使城市稳步向前发展。在传统的城市用地布局的基础上,在总体规划阶段,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手法,强化城市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4)利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优势,全方位的研究城市问题,有效的利用政策杠杆和多种手段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

2.2 修编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8年12月26日)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14号)

3)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1年7月13日)

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标GBJ137——90)

5)《兰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年远景纲要》(草案)

6)兰考历次城市总体规划资料

8)兰考市“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9)兰考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3 本次规划修编的重点

1)论证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城市发展性质

兰考市面临经济结构转型和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历史性转折时期,作为河南省的二十五个重点扶持的小城镇之一,规划将进一步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充分分析城市发展的外部条件和自身优劣条件,结合兰考市的十五计划和国民经济中长期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性质和发展方向,以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向着正确、科学、可行的方向不断前进。

2)确定城市发展规模,拓展城市空间。

按照建设部和省建设厅的要求,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和兰考的实际状况,从经济发展、资源条件、城市特征等方面,对兰考未来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合理的人口与用地发展目标和指标。

3)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为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及城市职能的完善打下基础。

现状城市空间结构不尽合理,影响了城市职能作用的发挥,而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正面临着一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职能完善的任务,以充分发挥其中心城的职能作用,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4)运用城市经营手段,有效保障总体规划的实施

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侧重于对城市发展蓝图的远景预测,而在现实的城市发展中,如何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突出城市整体运作上的高效性和增值性,如何形成层次明晰的功能区域,优化城市空间经济结构,这就要求作为目标的总体规划和作为手段的城市经营二者必须取得协调和一致。

兰考的城市化战略

3.1发达地区的赶超战略----以城市化为先导

3.1.1 传统的城镇发展道路

传统的城市发展往往是从发展工业开始逐步实现工业化所需的原始积累,而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对土地使用和信息的集聚的强烈要求,就必然促进工业生产的集聚和物流中心的形成,从而产生对城市化的现实需求。城市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二者共同推进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可以说传统的城市化动力来自于工业化,传统的城市发展是以工业化为先导的城市发展模式。

但是,从目前的城市发展实践来看,由于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技术、体制改革、市场经

济观念等各方面落后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的许多地方现时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工业的条件。在内部发展动力不足和外部竞争日趋激烈的双重压力下,欠发达地区难以完全依赖传统的以工业化推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事实证明在工业化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强行从工业起步,反而拉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和降低了欠发达地区的城市竞争力。因此,在欠发达地区以工业化为先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不能被普遍运用。

再从传统的城市发展理论来看。从城市经济学的这张城市的累积循环增长的示意图上我们也看到,传统的城市化理论往往强调以产业扩张和新产业的出现为城市发展的契机,并进而推动一系列城市发展进程。但是我们再深入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城市化和工业化其实是一个螺旋式推进的发展进程,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命题。我们既可以通过产业的扩张,工业化的先导,推动城市化,进而推进整个城市的发展;同样也可以通过城市空间的发展,城市化的先导,带动工业化,乃至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而二者

城市的循环累积增长

道路的差别在于前者是通过工业的发展自身进行城市发展原始资本的积累。而后者必须借助于外力,通过外部资本带来原始资本的积累和相关要素的集聚。

3.1.2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

在当今全球化、区域整合、信息化和经济重构的过程中,经济的地域限制完全被打破,商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产权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范围比过去大大拓宽,收集、处理和传送信息的成本比过去大大减少,地区间的经济比较优势大大降低,而跨国,跨地区的产业资本的作用比过去大大增强。在全球化下的经济增长具有了明显的外诱变迁的性质,其内部的创新和营造能力相对居于次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更是如此。由于经济发展的跳跃性和投资的市场选择性很大,地区与地区间,城市与城市间不再是具体产品与产业的竞争,而是在对资本

的吸引能力层面上展开竞争。而在吸引外部投资和产业布局的过程中,除了资源交通等条件外,更多的考虑的是城市的环境,城市的品质,城市的吸引力。这就必然要求城市在发展中要更加注重城市化的先导作用。

美国区域经济发展变化表明,在欠发达地区实施赶超战略时完全可以发挥城市化的先导作用。从19世纪后期以来,美国西部开发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大致经过三个时期交错进行:淘金热及采矿业的兴盛;横贯大陆铁路的铺设;城市多种经济的形成与大规模农业垦殖的全面展开。在这一自西向东的开发过程中,始终是以城市为主导和发展依托的,城市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传统的先行农业垦殖而后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循序渐进式开发模式截然不同。直到最近70年代更由于西部地区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创新,美国的西部城市成为了全国经济增长的先导,美国经济的重心已经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正如美国城市史学家卡尔.艾博特所说:“美国是以城市为依托,进入西部、开发西部、规划西部的。”

3.1.3 对城市化内涵的再认识

城市化在形式上是指经济要素在一定机制的引导下,在某一区位中集中化配置的过程,而在实质上则是通过追求集聚效益而改变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充满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有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环境。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化和工业化一样也是一种经济发展的推力,并无孰先孰后,孰主孰次之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城市化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力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帝格力茨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新经济是推动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历史、自然和文化因素的长期历史积淀,错过了工业化的有利时机,薄弱的内生经济实力难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如果再不改变其相对滞后的城市化水平,不为外向经济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势必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反而言之,跨国跨地区资本对资源、劳动力和投资环境的需求使得中国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处于一个相对接近的起跑线上。欠发达地区如果能够以城市化为契机,营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氛围,再凭借自身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必然能够缩小乃至赶超发达地区。

3.1.4 结论:

因此,培育中心城区,建设小城镇,发挥城市化的先导作用是欠发达地区建立起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秩序,改善和提高

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施赶超战略的必由之路。

3.2

兰考的现实需求--以城市化为切入点

3.2.1 城市化是兰考解决城市发展瓶颈的现实选择

目前兰考在其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三大瓶颈:

1)经济基础薄弱

兰考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其总体经济实力在省内小城镇中处于低位水平, 2000年兰考县人均GDP为4127.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444元,位于河南省“十五”期间重点扶持发展的25个市县中的第19位。从产业结构来看,以附加值较低的资源初加工业为主,技术含量低,产品区域性强,销售空间有限,部分曾经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逐渐衰退失去竞争力。第三产业近年来虽有稳步的增长,但内部构成仍以传统行业商业、交通、邮电为主,而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较慢。

2)发展资金不足

兰考目前的发展还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经济和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依靠政府财政,但是兰考原有经济基础的薄弱使得政府财政呈现典型的“吃饭财政”特点,政府并没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公共建设和扩大再生产,主要项目的投资还要依赖于省里的专款,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屡屡遭遇资金的瓶颈。

3)对外吸引力有限

兰考县城规模较小,且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由于工业化进程滞后和服务业发展缓慢,造成城镇综合实力较弱,影响了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进程,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的怪圈,缺乏城镇人口集聚力,削弱了经济增长的能力,经济增长缓慢,更无法增加对人和资本的吸引。

以兰考目前的情况,遵循老路,走工业化道路显然缺乏足够的发展基础。兰考的工业化必须借助于外来投资,走内外结合的道路。因此,政府应当适时的转变职能,把工作的中心转移到城市化上,通过良好的投资环境的营建,从而吸引外来投资,撬动民间资本,实现城市经济总量的提升。

由于兰考自身缺乏足够的资本积累,必须依赖于外部资金,和当地的民间闲散资金。因此如何创造一个积极的吸引外部资金的条件是首要条件。城市化使得政府将有限的财力集中的在中心城区进行公共投入,强化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从而吸引外来投资,

撬动民间资本,即实现了发展资金的增值循环更促进了整个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

3.2.2 城市化是实现兰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先导和保障

1)兰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针对兰考的现状,提出六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别是:非均衡发展战略、“新形象”—品牌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科教兴兰、人才本地化战略。

●非均衡发展战略。兰考县的产业发展应该重点突破几个有现实发展条件的部门,扶植几个有潜力、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以点带面,分步发展。

●“新形象”—品牌战略。打破人们对兰考县旧形象的认识,利用知名度,围绕新区域形象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契机。县政府应将“品牌战略”视为现阶段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大力协助开创县域桐木材及相关产品的品牌。

●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城镇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推进城乡共同进步。

●城镇化战略。树立“小城镇带动”的思想,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优化城乡经济布局,按照城镇现代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完善配套设施,实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开放带动战略。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充分利用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机会,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发挥劳动力成本低、区位优势明显等比较优势,加强与国外及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招商引资、东引西进的力度。

●科教兴兰战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加速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建立有利于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2)城市化在兰考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先导和保障作用

在这六项战略中,“新形象”—形象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这三项内容本身就是以城市化的发展为核心内容的。而其他三项战略我们认为同样需要有城市化作为先导和保障。

非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战略的核心是龙头企业的扶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战略重心不是具体企业的扶持,而是通过相应市场环境的建设(表现为产业园区的兴起和要素市场的建设),政策条件的服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遇,至于具体的龙头企业的形成,应当是市场决定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显然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先导手段。

开放带动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的核心就是招商引资。而在实施该战略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引凤”和“筑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既要敢于走出兰考,推销自己,

把外资和外脑引进来,也要注意把城市人力和资本的载体规划好,建设好。让人力和资本近来之后真正能够稳定下来安心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往往也是吸引资本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们同样应当突出城市化的先导和保障作用。

科教兴兰战略——集聚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于能否从事业上和生活上两方面留住人才。而能否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城市化的作用必不可少。而从目前全国的经验来看,更好的城市环境也更有利于人才的集聚。

3.2.3 结论:

城市化既是今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兰考解决城市发展困境的现实需求,顺应河南省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和兰考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城市化为切入口,实现整个兰考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是兰考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思路。

3.3 兰考的城市化策略

现阶段兰考的城市化主要包括三个主要内容:一是增加城市人口规模以增加人气;二是增加城市环境对经济的承载能力以增加地气;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发展商气。有了人气,就能带动商气和地气,从而为下一步的大规模工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3.3.1允许农民进城,扩大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1995-2001年兰考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2.15%,到2005年人口要达到15万需年增长率21.2%,该增长率与兰考人口发展现状水平有较大差距,单靠自然增长显然是无法达到目标的。推进城市化,增加城市人口的途径主要应当是允许农民进城,增加城市的有效人口,增加各种生产资料的聚集效应。这里边的关键首先应当是让那些相对富裕的、基本完成原始积累的、有一定知识和创造能力的农民入城。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环境的吸引,另一方面是城市生活的吸引。因此,农民进城的首要问题便是解决住宅,为其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

3.3.2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经济承载能力

城市化的另一关键是改善城市服务条件和环境,这表面上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管理行为,其实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前文已提及,在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资金、资源的流动是十分活跃的,在这轮竞争中,环境好、形象佳的地方必然成为投资者的首选对象。因此,改善城市环境,加强城市建设其实质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是推动城市化、对地区经济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经济行为。

3.3.3大力发展三产,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活力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商贸中心的建设不仅支撑城市经济,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相关的就业人群和消费人群。而要素市场的存在同样会带来要素的集聚,资本的集聚和人口的集聚。因此,推进城市化,首先应当搞活第三产业,兴办区域性的商贸和市场中心从而调整兰考的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层次,为城市增加吸引力和活力。

4 规划期限和城市规划区

4.1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1—2005,远期为2006—2020。为使规划更好地和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相结合,部分内容也提出了2005年的发展目标。现状数据以2000年统计数据为准。

4.2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统一控制的区域。为了满足城市近、远期以及远景发展需要,便于城市建设和管理,划定为兰考市城市规划区,总面积km2。规划建议撤消城关乡的建制,变为市区管理。

城市规划区具体界线见规划区范围图,主要包括:

1)城关镇的行政辖区;

2) 城关村的部分行政辖区

3)中原油田居住区

4)其他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统一控制的区域。

5 城市性质和规模

5.1 城市性质

5.1.1城市性质分析

1)区域地位

据记载,两千多年前春秋时代的兰阳、仪封两县合称为户牖,战国时称户牖邑,属魏国

(户牖二字,户有门之意,牖即窗户),是魏国和齐国交界地。从名字看,兰阳和仪封自设立建制起就带有浓厚的门户区位特征。

首先,兰考县地处亚欧大陆上,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横穿东西,220国道、106国道改线及“十五”期间规划建成的日照至南阳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优势明显,为兰考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其进行多方向的经济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兰考县位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带,是开封市的东大门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面临与东部省份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良好机遇。地理区位条件比较优越,为农业产业化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济联系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更大,有利于引进东部沿海省份先进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经验。

2)主导产业

兰考目前属于典型的农业县,工业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度较低,不具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规划期内,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思路是“生态优先、强心活边、产业支撑、协调发展”,巩固提高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面向城镇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形成符合城镇功能定位、比较优势明显、产业布局合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经济格局,为提升城镇化水平提供强力的产业支撑和坚实的经济基础。

规划内兰考的产业发展分三步走:第一阶段以生态农业、木业、药业(包葡萄酒业)等产业集群为主体;第二阶段以加工业、贸易业和建筑业为主导;第三阶段以加工贸易、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如有可能的话)为战略产业。每一阶段要为下一阶段的产业替代和结构转换创造必要的条件。

3)其他主要职能

旅游业:规划充分开发、利用兰考县的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并保护焦裕禄烈士陵园、焦桐、焦林、黄河游览区、张良墓、红庙黑龙潭和堌阳观光农业等旅游景区。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初步形成包括旅游接待、住宿、餐饮、交通、中介、娱乐、旅游纪念品和日常用品在内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把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房地产业:进一步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规范房地产交易一级市场,发展二

级市场,建立畅通的住宅流通渠道。适应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中低收入居民的要求,加强经济适用住宅建设。鼓励住宅消费,加快住宅小区和安居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家居装修、物业管理等行业,积极推行新居模式和开发利用新型建筑材料。逐步把房地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1.2城市性质表述

综合以上分析,兰考市城市性质表述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和旅游为主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5.2 城市人口规模

5.2.1 不同方法对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

1)城市化水平方法

2000年,兰考市区人口为9.5万人左右。兰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兰考市城镇发展动力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增长模型和综合因素增长两种方法对兰考市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水平进行预测,到2005年城镇人口22万人,城镇化水平27.8%,其中市区人口 13万人;2010年城镇人口30万人,城镇化水平35.7%,其中市区人口 16万人;2020年城镇人口43万人,城镇化水平46.2%,其中市区人口22万人。

2)综合平衡法

根据人口规模计算公式:

XN=XO(1+Q)N +Y* N

式中:XN——预测年份的总人口

XO——基准年份的总人口

Q——自然增长率

Y——平均机械增长人口

N——预测年限

基准年份的总人口应将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人口计算在内,,基准年份的总人口等于现状市区常驻人口加上规划区范围内的村庄人口。

按此公式计算出2005年市区总人口为13万人,2010年总人口为16万人,020年总人口为22万人。

5.2.2 城市人口规模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规划到2005年,城区人口发展到13万人,到2010年,城区人口发展到16万人,到2020年,城区人口发展到22万人。

5.3 城市用地规模:

根据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人均建设用地约100M2),参照国家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人均建设用地力争控制在100M2以内。到2005年,城区建设用地发展到14 km2;到2010年,城区建设用地发展到17 km2;到2020年,城区建设用地发展到23 km2。

6 城市空间结构重组

6.1 兰考空间结构的现存问题

6.1.1 旧城改造失当

目前兰考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针对一些新功能区的拓展缺乏整体的和综合的思路,往往临时寻找空间,新功能不能得到持久良好的发育。久而久之,中心城区的功能分区变得缺乏条理城市环境和生活品质越发恶化,使城市的竞争力事实上在不断下降。

6.1.2 新区开发无序

对待西部的新兴工业园区,兰考缺乏明晰的发展思路,目前主要是有项目就上马,整个开发呈现无序状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业园区内出现的两片教育用地,既满足不了教育用地对城市的服务半径要求,又阻碍了产业用地的拓展。对城市的空间结构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6.1.3 产业布局不合理

现代的城市空间从区位分布到经济需要都需要规划集中的经济区。但是目前兰考的工业企业大多都挤逼在老城区内部。工厂、货运站场、大型仓储与居住、商业区混杂成一块,既缺乏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商业中心区,也缺乏一个开发有序的城市工业园区。

6.2 兰考的城市化战略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2.1 人口的发展

兰考目前中心城的人口约为七万,1995-2001年兰考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2.15%,到2005年人口要达到13万需年增长率达到20%左右,该增长率与兰考人口发展现状水平有较大差距,单靠自然增长显然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因此兰考的人口发展是以吸引市域农业人口和异地移居人口的外生型增长为主。外生型人口增长的特点与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保证城市框架的拉开和城市规模的提升,一方面更要求我们在保量的同时更要保质,要注意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

6.2.2 产业的重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兰考未来的经济将建立在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上。而现代产业对集聚效益和规模效应的追求使得城市需要集中的经济区,城市的空间也逐步走向分工。

工业:城市化条件下的工业发展,政府的工作重心不再是聚焦于如何搞好一两个国有企业,而是集中于如何吸引外来和民间投资上,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因此设立实施一定优惠政策的工业园区。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兰考当前应当加强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工业的集聚发展。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园区的体制优势和环境优势,积聚产业、人才,共享基础设施,形成规模优势。从目前来看兰考的西部地区借助其便利的交通联系,低廉的建设成本,和广阔的用地潜力在工业园区的发展上有着较为广阔的前景。

商业服务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口的增长,兰考的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兰考需要提供更完善的商业服务体系,巩固本地市场,以满足内部增长的需求。此外,兰考还必须大力发展区域性服务和消费设施,开拓区域市场,以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目前在兰考建成区内已经找不到这些功能成长的必要空间。因此北部滨河地区的开发定位必须着眼于这个层次的需求,提高建设的水准。

要素市场:从城市化的动力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象兰考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城市和产业发展,通过要素市场的建设来吸引要素集聚,吸引更多投资,吸引更多人口无疑是一条低成本的捷径。目前兰考的发展应当把要素市场的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加快专业市场建设,以农副产品和专业特色市场为重点,不断扩大市场能量。在要素市场的建设中要注意针对要素市场的集散能力强的特性将要素市场置于交通干线的附近。

教育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兰考要

想吸引外来投资就必须具有相当的教育和科研能力。教育园区的设置有利于降低办学成本,

将教育培育成高效益的产业。在兰考的教育园区中不仅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更要注

意提供共享的高水平的服务设施,如图书馆、会堂、信息中心等,以推进全民教育的普及6.2.3 住宅的提供

如果兰考未来人口增加15万,那么考虑人均居住面积的提高,所需要的住房大约在150

万平方米左右。因此,建立多种消费层次的住房供给体系,正确引导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应当作为空间结构发展的一个重点。

由于以住宅为先导,引导富裕农民进城是兰考城市化的首要策略之一,因此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兰考房地产业的主要目标对象是城镇居民和市域内的富裕农民。在进行住宅建设中应当注意让出一块空间给富裕农民,建设适当规模的

中高档住宅区,通过富裕农民的进住来增加城市的规模,扩大城市的消费。

但是目前兰考的商品房开发,在是否能够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是否能够与城市周边地区衔接良好,以及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多样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存在不少隐忧。在这些方面加强规划管理,

也应成为空间发展的组成部分。

6.2.4 城市品质的提升

城市的空间品质也是一种生产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人们可

以在更大范围内从事经济活动,资本也同样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内流动。而资本和人力在选

择时总是在最有知名度、环境最好的地方寻求投资地、寻求潜在市场。所以空间品质较好的

地区更能引进人才和资本,这些又能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城市化的加速。

目前兰考对外缺乏有效的吸引力以及旅游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弱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

于城镇建设更新缓慢,布局混乱设施陈旧,城镇面貌缺乏特色,城市空间品质低劣所造成的。

因此,兰考在快速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改善城镇面貌是加强吸引力和竞

争力的有效手段。

6.3 兰考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组

6.3.1 空间发展方向

目前兰考的中心城区四周都是大片的农田和盐碱地,对城市的拓展并无太多的限制,影

响兰考城市发展的主要是经济因素。本规划将目前兰考城关镇、北部中原油田一带,规划为

兰考主要的城市中心区。基本的空间发展取向可以概括为“北联南抑,西工东居”。

南抑:铁路以南地区多为废弃工业用地,环境比较恶劣,且跨线发展的代价比较昂贵,因此在城市经济实力还不强的情况下,暂时抑制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展开。

北联:作为周边地域的中心城市,区域性的商务活动、信息服务、社会服务、行政管理等活动向北集中在滨河地区,同时这里也是主要的居住功能拓展地;

西工:未来兰考,利用西部业已形成的基础设施条件,将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由南至北依次发展物流产业园,传统产业园,新型农业园和现代教育园。

东居:东部包括建设路以东的广大地区,其重点是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将原有效益不佳的国企土地进行用地置换,进行多元的房产开发,将其建设成为兰考的居住中心。6.3.2 中心城布局结构

兰考未来将发展成为一个主要沿南北向交通轴有序扩展的带状城市,其中心城布局结构可以概括为:“一心三轴,两河五区”。

■一心:指规划城市中心区。规划城市中心区位于中原油田以南,商丘总干渠以北,区位优越,环境优美。作为周边地域的城市中心区,它包括商业服务中心、行政办公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教育科研中心,建成以后将成为兰考最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区域。

■三轴:是指兰考的城市空间发展轴,规划以“一主两次”的导向发展。

主轴是以建设路为主导向,是城市的南北中轴线,由南向北分别联接火车站广场、旧城区公园,商业服务中心、行政金融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和中原油田次中心;主要承担交通和对外形象功能。

两条次轴则分别是中山南北街和新开的府前路。中山南北街次轴主要承担商业职能,一方面接纳建设路原有商业职能的疏解,另一方面开拓诸如民族乐器一条街之类的具有兰考特色的商业市场,形成特色商业服务轴。府前路次轴将依托未来形成的行政中心和东部居住区,形成以商业、文化、娱乐、金融、办公多种功能混合的社会服务轴。

■两河:是指商丘总干渠和五干渠构成了兰考市中心城自然景观框架;

■五区:是指由两河加上陇海铁路线所分割成的五个区:中原油田区、城市中心区,旧城区、西部产业区、铁路南线区,其中中原油田区和旧城区各设一个区级次中心。

7城市各功能用地组织

7.1 道路规划

7. 1. 1 城市对外交通

1)对外道路交通规划

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等对外交通设施为兰考的未来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本次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和城市规模等因素,对对外道路交通规划如下:

a. 目前的过境线路外移,设置环路,引导过境交通,环路红线宽度控制50米,为两块板形式,中间设置绿化带,减少对向行车间干扰。

b. 国道106、220和310分别利用各自方向的环路过境,减少环路上过境交通之间互相影响。

c. 尽量减少城市支路与环路相接,避免两种性质的交通流互相交叉影响。

d. 将西部铁路专用线调整至城郊西部通过,以利于产业用地的开拓。

2)客运站场的设置

因城市规模扩大幅度较大,为了给乘客提供一个方便舒适的乘车空间,减少长途客运交通给城市中心区带来的交通压力,并弥补现状客运站发送能力和其对城区辐射面不足的问题,结合城市用地功能分析和对外交通联系等因素,在保留现状客运站的情况下,在商丘总干渠南约400米、中原路西约100米处规划新客运站一处,占地面积为10000平方米,站内应设置停车场和微型检修站,对车辆进行简单保养与维修,保证车辆的正常营运。

两个客运站之间应分工合作,减少市内不必要的长途客运交通量;此外应对客运站内车辆停放、运行和外发车辆加强交通线路组织,使之交通秩序井然并减少对临近道路的交通影响。

3)货运站场规划

本次新规划D级货物流通中心一处,生活性货物配送中心两处,原来的货运站予以保留,国道220两侧煤场严格取缔,并使之进入货物流通中心进行交易,D级货物流通中心结合各条国道和高速公路及货物流通方向设置于城市西南部,生活性货物配送中心结合城市发展规模,本着方便居民生活的原则设置,服务半径为2~3公里。

货物流通中心占地面积为6hm2,设置目的为完成县域及周边地方资源与外来货物的包装、深加工、存储、外运及信息的快速交换等;两处生活性货物配送中心占地均为1 hm2,主要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品的存储及配送;原货运站主要是完成县域内农用物资的存储及发送。

7. 1. 2 城市道路交通

1)道路系统规划

结合总体规划布局形式,充分考虑城市内部交通、对外交通与过境交通的联系,规划后路网形成环路+方格网状混合型路网。规划道路情况详见表1-1。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讨论稿) 古浪县人民政府 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0.10 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一、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 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 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 9. 古浪县统计年鉴 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15. 《古浪县志》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中远期:2021-2025年; 远期:2026-2030年 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 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 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 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五、规划原则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古浪县位于武威市域,其经济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应与周边的大背景相协调,服从于武威市乃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服从于运城市域的人口和生产力布局的要求。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2019年度驻马店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19年度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原市国土资源局原市城乡规划局) 部门预算 目录 第一部分驻马店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概况 一、主要职能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第二部分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 年度部门预算 情况说明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 附件: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年度部门预算表 一、部门收支总体情况表 二、部门收入总体情况表 三、部门支出总体情况表 四、财政拨款收支总体情况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表 六、支出经济分类汇总表 七、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表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表 第一部分 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概况 一、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职责 2018年12月,根据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驻马店市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驻发【2018】23号)文件精神,不再保留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组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目前,由于三定方案还未下发,我局(原市国土资源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全市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矿产资源政策;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制订全市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办法。 (二)编制和实施市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其他国土资源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导、审核全市各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其他国土资源专项规划;参与报市政府

审批和经市政府报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 (三)监督检查全市国土资源部门行政执法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的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组织查处重大违法案件,调查重大权属纠纷。 (四)贯彻落实国家、省耕地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用地用途途管制,组织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指导全市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的监督工作,确保耕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五)组织全市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指导城乡地籍调查、土地确权、土地定级和登记等工作;负责国有土地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相关工作。 (六)统一管理全市土地市场;组织实施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按规定组织或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授权经营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出租、交易管理;指导全市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七)负责全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评测;审查评估机构从事土地评估的资格,确认土地使用权价格;承担报市政府审批和经市政府报省政府、国务院审批的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八)依法管理全市矿产资源,负责采矿权的审批登记、发证、转让审批登记和探矿权审核,依法审查全市对外合作

兰考排水规划(DOC)

目录(文本)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2) 第三章排水体制 (2) 第四章污水工程规划 (2) 第五章雨水工程规划 (4) 第六章城市雨污水资源化利用规划 (6) 第七章近期建设规划 (6) 第八章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7) 第九章建议 (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规划区内雨、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工程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排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使排水工程的建设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特编制本专项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总体规划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延伸和细化,规划已经批准,即与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于兰考县城市规划区内的排水工程建设范围,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排水工程建设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与《河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四条本规划范围包括整个兰考县城市规划区(2030年),规划区建设用地总面积65.24平方公里。 第五条规划年限: 现状年限:2014年 近期规划年限:2020年 远期规划年限:2030年 第六条本规划以国家有关法规、标准、规范以及《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为主要依据。 第七条本规划内容包括城区排水体制和城区雨、污水系统的布局,以及各规划分区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厂的衔接。探索城市污水集中、分散处理的合理性,规划各系统污水处理厂的位置位置、规模、污泥处置以及处理后污水再生回用途径,以达到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的和谐统一。探索城市雨水的综合利用,确定相关设施的位置和规模。 其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兰考县中心城区地形地势、河流等情况,结合兰考县中心城区现状雨、污水布局,合理划分雨、污水分区。 (2)在对兰考县中心城区现场踏勘和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污水量预测,核算现状污水处理厂规模,并提出污水处理厂的新建、扩建的建议。 (3)分析现状雨、污水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指导性意见。 (4)优化现有雨、污水系统,对现状已有管渠进行利用分析,并提出保留、改造、新建的建议,提出规划区雨、污水管网布置和管道控制点高程。 (5)提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规划。 (6)提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艺方案。 (7)提出规划区内雨、污水工程的建设时序和维护运行管理体制。 (8)提出雨、污水工程的近期规划内容及投资估算。 第八条规划目标 至规划期末,规划区的排水工程的建设应达到下列规划目标: (1)规划区内的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为100%。 (2)至规划期末形成完整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 (3)污泥做到同步有效处理,满足处置要求。 (4)规划区内的水环境污染现状得到根本改善。 (5)规划区内河道按照防洪标准及除涝标准整治完成。 (6)建成完整、顺畅的雨水排放系统。 第九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批准后规划图纸与文本具有同等发露效力,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实施。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分析与探讨 驻马店城市规划自驻马店撤地设市以来已历经多次修编。最早的为2002年编制的(2001-202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之后又在2007年修编(2006-202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行政区域的扩大,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案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驻马店市又在2011年编制了(2010-203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这样基本就是相当于5年左右编制一个新的城市规划,由于每个城市规划执行时间限,而且难以与城市实际发展进度吻合。同时我市城市规划为宏观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市区内部具体规划相对缺乏。所以本文就针对2010-203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几点做详尽分析。 1 驻马店概况 驻马店位于河南中南部,北接漯河,南临信阳,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位于北纬32°18' - 33°35 ' ,东经113°10' --115°12'之间,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如图1。全市辖9县一区。总面积1508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总人口723万人(2010年数据)。 图1

2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性质 2.1 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时一些列具体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组成的。其中通常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建设水平目标。本文将对社会发展目标中的人口规模与建设水平目标中的建设规模进行分析。 新总体规划(2010—2030)纲要确定的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为: 2010年人口48.5万人,建成区用地51.4平方公里; 2015年人口78万人,建设用地97.5平方公里; 2020年人口96万人,建设用地115.2平方公里; 2030年人口133万人,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 2.1.1 工业化对城市的影响 针对旧规划(2006-2020)中规划期末组合城市人口规模115万人以上的要求,新总体规划(2010—2030)中2020年规划人口为96万人。鉴于2011年上半年,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550亿元,全部工业占生产总值的40.2%,所占比重首次突破40%,这意味着工业逐步开始成为区域内主导产业。在工业化发展中,而作为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则刚刚进入发展阶段,所以这种渐进的城市化步奏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但是在工业化中期后期,城市首位度逐步提高,将会吸引周边资金、物资、劳动力向城市的加速集聚,城市化进程将会进入加速阶段。 2.1.2 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的关系 同时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5.45亿元,而2010年普查数据723万人,用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得出人均GDP为14598.2元,依2010年中美汇率1:7.6折合美金约为人均1920美元。根据周一星、徐学强对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的研究,对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5000美元左右),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将其研究同样应用于相对独立的市域经济体,应该

兰考县城市广告专项规划2017(DOC40页)

目录 目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规划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发展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广告的内涵与发展趋势?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广告的界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城市户外广告的发展趋势?4 第二章规划总则?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规划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规划期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规划范围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户外广告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户外广告分布总体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面状分布广告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主要路段店招设置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大型户外广告分布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户外广告亮化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3.5户外广告现状管理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6户外广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相关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相关规划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兰考县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兰考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河南省兰考县总体城市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案例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国内其他城市户外广告规划编制经验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国际城市户外广告借鉴.....................................................................................................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规划策略与定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规划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5.1.1兼顾整体与局部——明确户外广告的总体框架与设置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2严格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分析户外广告的设置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3经济性、艺术性与安全性相结合——考虑户外广告的设置手法与注意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规划定位?错误!未定义书签。 5.3规划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5.4规划总体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1广告设置分区及导向......................................................................................................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2规划设计手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城市空间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6.1“面”的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1总体分区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6.2“线”的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6.2.1分级控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2分类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6.3“点”的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6.3.1建筑立面的控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2特殊节点的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3不同类型建筑的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户外广告亮化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7.1亮化区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2亮化道路 (24) 7.3亮化强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广告设施及设置的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户外广告设施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标识设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广告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8.3.1地面独立式户外广告设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2建筑附属广告? 28 8.3.3公共设施附属广告?错误!未定义书签。 8.3.4不同经营性质的户外广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5其他户外广告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8.4户外广告设施设置的工程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1落地广告设施基础设计规定 (31) 8.4.2墙面广告设施支座设计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8.4.3户外广告设施防雷与接地设计规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4.4户外广告设施的制作材料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8.4.5户外广告设施的安装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8.4.6户外广告设施维护保养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8.4.7户外广告设施安全检测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8.5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8.5.1新媒介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8.5.2新媒介的特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8.5.3新媒介主要类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8.5.4新媒介的利弊....................................................................................................................... 错误!未定义书签。 8.5.5新媒介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8.5.6兰考县新媒介应用现状及发展空间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8.5.7新媒介在兰考县的可行性?错误!未定义书签。 8.5.8新媒介在兰考县规划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 8.5.9新媒介对兰考县户外广告企业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重点及整治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近期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 9.2近期建设的总体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 9.3近期建设的发展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文本)

洪雅县县城总体规划THE URDAN COMPREHENSIVE PLANNING FOR ADMINISTRATIVE OF HONGYA 说明书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SICHUAN INSTITUTE OF URBAN-RURAL PLANNING & DESIGN 二OO四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 (1) 第二章规划背景 (5) 第三章规划依据、期限和重点 (10) 第四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和原则 (11) 第五章县域经济与城镇体系规划 (15)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 (39) 第七章用地选择、城市远景发展及规划区范围 (42) 第八章县城总体布局规划 (47) 第九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4) 第十章城市风貌景观规划 (59)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64) 第十二章城市管线工程规划 (67) 第十三章城市防灾规划 (76) 第十四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78) 第十五章旧区改建规划 (81) 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区综合规划 (82) 第十七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83) 第十八章强制性内容规定 (85) 第十九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规划 (86) 第二十章规划管理措施及实施建议 (87)

第一章基本概况 一、县域概况 (一)历史沿革 洪雅县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青衣江畔,从事简单的劳动,从夏商到北周初洪雅县分属不同的相邻县份。至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始置洪雅县,治地在丹棱县城厢镇,置洪川镇为洪雅镇,属嘉州所辖之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改洪雅县治所为丹棱县,洪雅镇置洪雅县,属眉山郡辖。以后随历代变革,南宋庆元十三年(公元1283年)洪雅并入夹江县,治所在夹江县城关,所属未变。明城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夹洪分置,复设洪雅县,至今治所不变。解放后洪雅县原为四川省乐山市辖县,1997年7月29日划属眉山地区现为眉山市辖县,辖11镇15乡265个村。总人口34.0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86万。 (二)地理概况 1. 位置和面积 洪雅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跨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东北与夹江县、丹棱县接壤,东南与峨眉山市、金口河区毗邻,西南与荥经县、汉源县交界,西北与雅安市、名山县相连。南北相距64公里,北宽43公里,南宽46公里。中狭仅15公里,形如哑铃,斜置于峨眉山、大相岭和总岗山之间。 全县幅员面积1930.54平方公里(1994年土地资源详查数据),折合为292.3万亩,其中耕地23987ha, 林地133117.27ha,牧草地182.27ha。 2. 经济地理区位 洪雅县地处四川省中部,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成都平原经济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驻马店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驻马店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驻马店市城 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 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新佛山城市规划(2020)

佛山城市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2002年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统筹城市各项建设活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重新编制《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第2条规划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5、《佛山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 6、《广东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构想》 7、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的相关规划文件 第3条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 1、本次规划的城市规划区为佛山市行政辖区的范围,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2、规划中心城区为“2+5组团”所包括的街道办或镇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1913平方 公里,约占全市域面积的49.7%。“2+5组团”是指:中心组团、大良容桂组团、狮山组团、西南组团、西江组团、大沥盐步组团和九江龙江组团。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为2005-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1年以后。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使佛山市由“快速城市化”向“健康城市化”的方式转变,由注重“数量的增长”到关注“质量的提升”。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佛山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市域内 不同类型地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佛山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城市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中准确把握佛山自身的定位;统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按照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规划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划定并严格控制区域绿地,加强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综合、有效利用,降低工业污染,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城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在对外招商引资的同时,鼓励民营企业的成长。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6条城市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到2010年左右,全面协同地推进佛山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在 保持发展活力的前提下调整体制结构,努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强区域协作,构建广佛都市区的基本构架。 2、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力争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 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的小康社会;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起,确立具有独自特色的国际大都市区的地位。 第7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以区域协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前提,遵循区域化与市场化的一般规律,科学判断与合 理制定城市的发展路径、功能定位与发展选择,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应充分考虑对于跨界地区的影响。 2、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 3、注重区域内各城市与地区间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协调。 第8条社会发展策略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农村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稳定劳动力的供给,引导流动人口逐步本地化,实现劳动力的稳定储备。 2、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建立与就业岗位相关的土地供应机制,加大职业培训与教育的投 入,增强劳动力的可就业能力,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 3、完善城乡统筹规划,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的集聚,全面改善村镇地区在社会基础服务 设施方面的配套建设。各级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市-区-街办(镇)-村” 多级与多层次的社会服务设施体系。 4、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镇改街、村改居”和城市新建小区的“社区建设”,增强市民 的地方认同感。 5、加快建设信息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佛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