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关键词句

品析关键词句
品析关键词句

品析关键词句的答题技巧

三种题型:

1、请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下面句子中的……词改为……词语好不好)

2、请欣赏下面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下面加点的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套路:生动刻画出了……,表现了……

套路:这个词语采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的情感(或心理、情状)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品析词句的答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一、品析关键词语。

对关键词语含义的品析,第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例如:2006年仙桃市的中考试题记叙文《父亲的自行车》阅读中,有这样的一道题:联系语境,品味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联系前文,可以感知父亲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父亲这“淡淡”的一句,其实蕴涵着对儿子深沉的爱,让人从“淡淡的语气”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第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倾注作者感情的词语,是表示赞美、肯定的褒义词,还是带有贬斥、否定的贬义词?而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在运用时又常常出现感情色彩变化的情况,或贬义褒用,或褒义贬用。例如:《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品析句中“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必须明确“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再如:《藤野先生》中,在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时,有这样一段话:“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如何理解文段中“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 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第三,要明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

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二是善于根据它所在的语境揣摩。例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赏析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可

以从表达方式、写作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二、品析重点语句或段落

重点语句或段落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等等。

重点语句或段落,有的在文章的开头,有的在文章的中间,有的在文章的结尾,对其作用的品析,可以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个方面分析。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具有如此作用的语句或段落一般是文章的开头,开篇即从主题、内容方面总领全文,张一文之本,举一文之纲。例如:2006年浙江嘉兴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父亲的眼神》中有这样一道题:文章开头“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是总领全文,内容上是点明题意,表现父亲的眼神对“我”的影响之大。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这样的语句或段落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中间,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之后,并不忙着介绍于勒,而是说“可是,每逢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侯,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一段就像电影的短镜头似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家都盼望他回来?作者这是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3、承上启下(过渡)。所谓承上启下(过渡),是指文章内容的前后衔接,由前一种意思自然的引出后一种意思,使人感到中间没有间断或跳跃。它的任务就是把文章前后的段落、层次连接起来,使人有一种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之感。例如:《孔乙己》的第九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结构上,这一段就是承上启下,内容上,揭示了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

4、设伏笔、作铺垫。所谓伏笔、铺垫是指为下文情节的出现而打下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它,后文会显得很突然;例如,湖北黄冈2006年中考语文试题中,记叙文阅读《水塘边的鸟窝》第2题:“文章第②自然段描写了池塘边哪些景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文章通过描写繁盛的榆钱,热闹的知了青蛙,自由自在的蝌蚪,小筛箩似的鸟窝,为下文写人类对这一美好和谐环境的破坏作了铺垫,理下了伏笔。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句,除了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外,还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的作。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尾,写菲利普一家人在船上巧遇沦落为水手的于勒后,惊慌失措,决定躲开于勒,这时,作者这样写到:“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西岛。”这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且与上船时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蕴涵哲理,含义深刻。记叙文中有些句子含蓄深刻,充满哲理,往往是作者思想火花的喷射点,是文眼所在。对于这样的重点语句或段落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的语境来分析深层含义。例如:2006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泥土的声音》中有这样一道题:“结合语境,揣摩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的含

义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结合上文,其含义为:憨厚朴实的庄稼人不单单是在耕耘土地,播种希望,也是在亲近和敬重生长希望、养育生命的土地。在文中的作用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主题得到突出和升化。

7、前后照应。前后照应是指文中内容和语句的前后联系呼应,前面提到的问题,后面有着落,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伏笔或暗示。前后照应,能使文章意脉相连,文气贯通,浑然一体。照应一般可分为题文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例如:2006年沈阳的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献你一束花》中的一道题:选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你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怎么?花,理应呈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也要献给黯淡无光的失败者?)答案为:引发读者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更好地突出中心,告诉读者,别人在失败时我们更应给予支持和鼓励,照应文章的开头。

8、推动情节的发展。情节是人物性格的载体,是表现人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而记叙文中的有些句子就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这样一段:“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于勒的第二封信被视为福音书,它使于勒身价更高,它不仅促成了二姐的婚事,还由此引出了哲尔赛岛的旅行,可见,“福音书”在文中的作用就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9、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记叙文成功的结尾,能让读者更深入、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深化中心。再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

结尾,形象的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这一深刻含义,从而深化主题。同时,也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10、令人深思,给人惊醒或留有思考的余地。有些记叙文的结尾段,含蓄深刻,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如《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一语双关。充满哲理,深化主题,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再如:2006年江门市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中的一道题:品读文章结尾(“这个悲壮而凄美的寻找灵魂的故事,是如此地动人心弦,常读常新。于是想,当我58岁 (68)

岁……108岁(但愿能够)的时候,不知又读出了怎样的深长?”),简要说说它好在哪里?这一个结尾就好在篇末突出“常读常新”的主题,语言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分享到:0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并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1)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4分)

2)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3分)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①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②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③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作用,教学]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例谈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抓住《少年王冕》一课中的精彩词句,引领学生赏析、咀嚼,在深入领悟中,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品词析句习得方法 【背景】 品词析句,顾名思义,就是品味好词,赏析、咀嚼有韵味的句子。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品词析句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往往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亮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与文本倾情交流。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词句本身就蕴涵着作者的态度、感情、观点,学生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去理解文中内容和思想。这是学生积累知识,掌握能力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实、重视,并深入地进行品词析句教学,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中关键词句的品评、体味,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课文的思想。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又能体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案例】 本教学片断重点学习《少年王冕》课文的2-4段,先由学生自学,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1.学生自学批注,约4分钟。 2.交流。 (出示第2小节“母子对话”) 师:这是母子间放牛前的一段对话。谁先来读读母亲的话?母亲的这番话语给你怎样的感受?对母亲的这番话语,谁还有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什么)? (板书:无奈、难过、慈爱、酸楚……) 师:谁能读出母亲当时的内心感受?(指名读) 师:对于母亲这番入情入理的话语,十岁的王冕回答的是什么?(引读) 师:你听懂王冕的话了吗?说说你的感受。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 2010-03-29 20:28黄陈仙[博客]3270 字, 阅读981, 评论1 本文收录在623039: 教学论文 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固然不少,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一本好书,浊和高尚的人对话”。可见,阅读是多么的重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生提高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一般地说,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加强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构成语言材料,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为篇章教学和作文教学奠定了基础。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品词析句和练词练句上。 一、品赏理解词语含义 学习一篇课文,主要是品赏理解生字新词、中心词语、关键词语等。首先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其次是要弄清其基本含义,三是明白它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例如《狼牙山五壮士》中“粉身碎骨”,其本含义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生”,在课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形容侵略者的可耻下场”。学生能理解到这三种境界,就算品赏到位了。 对词语的品赏理解,一般的方法有:1、借助工具书理解。这是理解词语的最基本方法。 2、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上文理解:有些词语的出现,受到上文的支配,它对上文的叙述起着小结、概括的作用于。这类词语,只要指导学生联系上文,其意思就清楚了然了。如:《桂林山水》中的“形态万千”一词,其上文描写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对它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确切叙述;联系下文理解:为了把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感人,作者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这样的句子,往往重点词语出现在前,后续文字就是上文出现的词语的意思的陈述。如《鸟的天堂》中的“应接不暇”一词,其后在叙述就是它在课文中表达的意思。 3、比较词语理解。一般通过换句比较理解。如把“麻雀”中的“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的“走”字换成“逼”字,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理解。通过比较,学生领悟到:表面看来“逼”字能使气氛更紧张,但

记叙文阅读之-—分析重要句子(或段落)的作用

分析重要句子(或段落)的作用(黄宇3\10) 一、概念解说: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常常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完整版)品析词语表达效果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作用 常见的题型有: 1、说说加点的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2、加点的词在文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 4、加点的词如果换成**,可以吗? 解题要求:(六联系) ①联系词语的语境。首先找出这个词语出现在文章中的位置;从词语的上下文中去品析。 ②联系词语的含义。对词语的词典义和语境义解说,容易理解的可以不解释词典义。 ③联系词语的写作特色。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该词语的比喻义(要弄清比喻对象,即本体)、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义 双关)、象征义(象征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动词,等等。 ④联系文章内容。联系文章中心和作者情感态度,看词语有怎样的表情达意。 ⑤联系文章结构。看这个词语与文章上下文有什么关系。 ⑥联系词语的艺术效果。有特色的词语要写出词语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效果。 ●答题模式:词义(本义,语境义)+ 特点(技法)+ 效果+ 内容(写出什么,表现什么,即词语描述对象及特点+ 作品 中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结构(酌情) 举例:从词语写作手法分析 1.贬词褒用:《送春》宗璞的阅读的第四自然段开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表达出作者怎样 的感情? 答案:“放肆”是贬义词,意思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在此文中,是贬词褒用,生动地写出了二月兰开花时无拘无束的率真,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喜爱之情。 2.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 题目:仔细品味“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中“弹性”一词好在哪里? 答案:“弹性”一词生动传神,把无形的冬天写得具体可感,赋予它无限生机和活力,也表达了作者对小鸟的喜爱之情。 3.运用修辞: 题目:一个瘦弱的小女孩看得痴迷,看得绽放 ..了久违的笑颜。 答案:“绽放”是露出、显出的意思,这里用比喻手法,将人笑颜比作花,形象地写出了看到花时的喜悦之情。 题目: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请体会“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用法的妙处) 答案: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咬”和”呻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类的残忍和树被屠戮时的痛苦。将树的碎屑比喻为“骨粉”,更突显了树的悲惨遭遇。从而表达出自己的愤恨。 4.化静为动: 题目: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装,小村装卧.着点雪。 答案:用“卧”写村庄、写雪,形象地写出他们的状样、情态,使静物活灵活现。 5.用叠词: 举例:说话间,一个小小的东西落下来,轻轻地掉在我肩头,凉凉的,带着一丝甜意。侧眼细看,是一朵柿子花。 (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运用叠词,音韵和谐,富有美感;营造出温馨静谧的意境,真切细腻地写出了柿花带给“我”的甜美感受。 注:如果词语没有使用任何写作技法的就直接抓关键词分析。 阅读文章1:没有发芽的种子邱海泉 ①散步的时候,心情总是松弛着,洒脱如脱线的风筝,一任世界上的一切像毫无意义的微风似的从眼前滑过。而从前所有的不快早都遥远得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事。时不时,眼前一亮,也说不定有什么东西让人心头一动。比方说一只小狗十分顽皮地向你撒娇吠叫,比方说一滴挂在枝头上的晶莹剔透的小露珠向你暗送的秋波……那天,我却被一大片开得如火如荼的喇叭花吸引住了。 ②我不知何时已经信马由缰地走到郊外了。在一个农家的门口,我就呆在了那一片开满鲜花的墙头前。花是喇叭花,开得那个热闹……但我之所以如此迷恋它的原因,不全是因为那小精灵冰清玉洁的可爱姿容,而是因为我在这里不期而遇了我的故人旧友。 ③那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个村童毛孩。一天早上跟父亲下地锄草,就在一个土壕里看见了那片开得正艳正好的花儿。我禁不住诱惑,跑下壕去,蹲在地边,手摩挲起花儿,半天不想起来。父亲却早在我身后喊了起来:别踩坏花儿,那是你大伯家种的二丑。我这才知道这一地可爱的花儿原来是一味中药材。 ④那一霎,伫立在那儿,我眼里看的是盛开的花儿,心里纷飞的却是打开了尘封的往事。久久地流连盘旋在那儿,我突然看见二丑花成熟后洒落在地上的种子。我小心翼翼地捡拾着,心里想,待到来年开春,我要把它种到阳台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形影不离地天天厮守在一起了。 ⑤在我的期盼和浇灌中,喇叭花的幼苗一天天长高了。它的枝蔓那么快就爬满了阳台,真令人惊讶!它的花不只开满了我的花园和阳台,而且也弥漫浸透了我生命的空间——我一有空就站在花蔓下,一任那落英像春雨一样洒在我的头上。邻居们也都来欣赏参观我的花儿,而且连连称赞说:真好看真好看哟。有个朋友还拿起照相机拍了照片,刊登在了当地的报纸上…… ⑥一天,女儿突然从抽屉里翻出一个小信封说:这里面是什么,没用的话我扔了?我一看,说:那是没种完的喇叭花种子,放下,扔什么。她说:今年已经有新种子了,还要它干什么……尽碍事儿,我扔了。说着顺手丢进了垃圾篓。 ⑦我的心突然随着那花种子的下落揪了一下。 ⑧看着那些被丢弃的花种子,我不断地质问自己,为什么那么粗心?是我,把那几粒可怜的种子一生最灿烂的时刻错过了!是我这

“品词析句”在状物类文章中的有效性思考与实践

“品词析句”在状物类文章中的有效性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静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中旬刊)》 2018年第7期 江苏省盐城市崇礼路小学李静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核心定位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 关注文体特征,发掘教材中的言语实践点,改变过去的“为读而读、泛泛而读,忽视文体”的 现象,而更应重视“读中学写、由读悟写、以写促读”的言语实践活动。 下面就以我这两年两次教学《石榴》为例,说说如何在状物类文章的学习中贯穿言语实践。 第一次教学《石榴》: 秋天结果 1.大家轻声地读读第三段,边读边想,并在书上划一划表示颜色变化的词。还有几个表示 先后顺序的词? 2.再找找看哪些词写出了这些颜色的先后变化? 3.同学看图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说说石榴外皮颜色的变化。 4.孩子们,作者在描写中用上了“先”……“逐渐”……“最后”把石榴生长过程写得更 加清楚了,这多值得我们学习呀! 5.那熟透了的石榴是什么样的?自己快到文章里去读一读,找一找。 6.把成熟的石榴当成人来写,写得多生动,多有意思呀!让我们读着读着不由得笑了起来,我们一起来读好吗?(还可以加上动作演演石榴娃娃) 反思: 这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的文章,可是我却没有抓住文体的特征,所以导致课堂上学生学得 热热闹闹,又是读又是演,但总感孩子们在热闹之后没能留下什么,课堂还差点什么。今年在 读了朱瑛老师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上面的一篇文章《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理性追求》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我的课堂缺少言语实践,没有引导孩子去咀嚼言语形式,学习文本遣 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式方法,没有进行积累、运用语言训练。所以当学生写到状物类的文章 时仍然无从下笔,孩子仍然不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更不能写得生动、形象了。找到了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今年再次教学《石榴》这篇课文时,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 今年第二次教学《石榴》: 出示三句话: A.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精)

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①起始句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总起的作用。 ②主旨句它的位置不一,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 ③衔接句这种句子有承上启下作用。 ④深化句在语段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升华主题深化主旨的作用。 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 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 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注意:回答这样的问题不能就句论句,要联系原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品词析句 悟“奇”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4762770.html, 品词析句悟“奇”松 作者:曲妍 来源:《教育界·C》2019年第12期 【摘要】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品词析句的方法还不够熟悉,对于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有难度。以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黄山奇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抓关键词句、比较和填补空白等策略,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品词析句;提升阅读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呢?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为例,我用“黄山的松‘奇’在哪儿?因何而得名的?”这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多形式地朗读、品读课文,并根据学生的讨论出示图片,先从整体上把握三大名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教授品词析句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写法,利用文中的省略号,创设情境训练学生结合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锁定“奇”,训练表达 “奇”是关键字,紧扣“奇”字让学生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来表达“它们是因何而得名的”,这样既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又能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我在评价反馈中会注意两点:1.理解是否正确;2.表达是否完整流畅。同时,加入生生互评,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表示语文课程并不是理解文本的精神品质,而是教授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我更多的是以教参为蓝本,但在实践中发现并不能适合本班级的学生,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策略:“对于黄山松真的仅仅是它的姿态令人们情有独钟吗?”很快,同学们提取出关键词“饱经风霜”,感悟出自己独特的理解——“顽强的生命力”。 实践一:

品析关键词句学案

品析关键语句 ——201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叙事类)复习案 学习目标: 1、透视中考考点,明确考试方向 2、了解常见考试题型 3、掌握答题技巧并做到规范答题 重难点:了解题型掌握技巧规范答题 学前准备:整理4次月考试卷:阅读《向生命鞠躬》并思考解答16题;阅读《父子间的惬意》并思考解答20、21题;阅读《刷鞋匠的绝招》并思考解答20题;阅读《父亲的自行车》并思考解答20、21题。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匍匐在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经过的人似乎都没看见他似地走开了。 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 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问:这是怎样一句话?为何会有这样的效果? 二、考点呈现 1、能品味重要词语和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内涵和作用 2、能找出并正确理解文中的关键性语句 3、能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实际,品味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如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能就作品中的景物、人物、情节、环境、思想、和语言等内容作出自己的个性化评价和进行初步赏析 三、典型案例 (一)案例再现 请同学们将先前在月考试卷中筛选的题型予以呈现 《向生命鞠躬》:16、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 《父子间的惬意》:20、第⑦段景物描写:旷野的寒风积雪和虚白的阳光、几声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21、分析下列父亲的语言特点及其所包含的情感。(选择其中的一句分析) (1)“快了,你走吧。”(2)“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刷鞋匠的绝招》:20、划线句中的“哽咽”一词表达了主人公哪些复杂的情感? 《父亲的自行车》:20、批注是精读文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结构等方面给文章加上批语。请从A、B处任选一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A、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B、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品析关键语句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品析关键语句 来宾第六中学覃子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语句在语言环境中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 2、掌握品味语句的方法及答题技巧。 二、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考点解析 1、2014年来宾中考《怀念火柴》 (20).下面两个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2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4分 2、2015年来宾中考《一只豺流下的血和泪》 (21)、选文第①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3、2016年来宾中考《草根赋》(7分) (2)本文语言含义丰富,请品析下面句子(4分) (3)第5段主要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 师:有关此类知识点的考查题每年都出现,但是考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有所变化。从这些试题中,同学们能不能看出,中考试题中语言品析题通常从哪些角度进行考查呢? 生:发言。 (归纳出示题型)理解词句的特定含义,分析语句的特殊作用,赏析语句的表达效果。师:因此,当我们遇到语言品析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它是要求理解含义、作用,还是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 (二)温故知新一 1、理解划线语句的含义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2)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都德《最后一课》)多媒体展示答案: (1)、“偷偷地”和“钻”形象地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比喻。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战斗武器,亡了国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会激起他们的心中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求得民族的解放。 要求: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 小结:1、找修辞、抓关键词,体会比喻义、象征义和言外之意。 关键词含义+句子的含义 2、体会其表面意思和蕴涵的深意。 表层意思+深层含义(思想感情、生活哲理、人生态度等)(三)温故知新二 联系上下文,赏析下列句子。(3分)(来宾市第三次模拟考试)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包五十二中李海花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准课文的有效信息。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读感知是悟情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抓中心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理解关键词句是悟情的保证。 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三、品读关键词句是悟情的关键。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一、课标法则: 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解说: 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 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关键词,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不是取决于是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理解句子可通过抓关键词,运用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和目的。 ③从中心入手,整体领悟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如何品析记叙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

如何品析记叙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 综观近几年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中。品析文中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应该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 重点语句主要包括: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等等。 1、对关键词语和重点语句含义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例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二要注意词语的感色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例如:理解《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必须明确“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四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的背景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如《故乡》最后一句:“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弄清此句的深层含意必须了解该文的写作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本该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然而,辛亥革命后的十年,封建礼教仍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百姓还面临着饥荒、兵、匪的威胁,农村经济几近破产,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的希望在哪里,这一切引起了作者的深思。据此可知,地上的路实指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作者坚信只要去奋斗追求,希望最终定能实现。 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特点、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2、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 从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总领全文、总结上文;设伏笔、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等等。 从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 3、几种照应句的表达作用。 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鲜明,能更好地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②正文与标题的照应。揭示或强调标题含义,突出文章中心。 ③行文中的前后照应。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加完整。 4、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①、开篇点题;②、总领全文;③、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①、篇末点题;②、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③、首尾呼应; ④、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⑤、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关键语句的赏析

关键语句的赏析课堂随练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 从句式角度赏析句子 5 从标点符号角度赏析句子 (二)、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词语赏析步骤: ①、从句子中找出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四字词语; ②、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分别体现了人或事物的什么特点或状(情)态,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练习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第一类:比喻句 ⑴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句赏析格式:本句把“______ ”(本体)比喻成“______ ”(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______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练习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 第二类:拟人句 ⑴拟人是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等。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句赏析格式: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______的特点(情态等)给人以______的感受。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练习:赏析下面句子 ①、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关键语句的赏析课堂随练 (一)、句子赏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 从句式角度赏析句子 5 从标点符号角度赏析句子 (二)、赏析句子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词语赏析步骤: ①、从句子中找出生动形象的动词、形容词、四字词语; ②、具体分析这些词语分别体现了人或事物的什么特点或状(情)态,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练习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第一类:比喻句 ⑴比喻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手法。 比喻句赏析格式:本句把“______ ”(本体)比喻成“______ ”(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______的特点,(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练习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 第二类:拟人句 ⑴拟人是把物当成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等。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句赏析格式: 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______的特点(情态等)给人以______的感受。表达了(对象)的(特征、精神、情感)。 练习:赏析下面句子 ①、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一、例题回放,明确题型 例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达效果.(2008年重庆中考《别踩疼了雪》) 例2:请你分析选文第1段中加点词语“慢腾腾”的表达效果.(2009年沈阳中考《迷雾灯塔之光》) 例3:联系上下文,如何理解第16段中加点词“断层”的含义.(2010年锦州中考《六床病人》)【常见题型】 1、怎样理解(解读)这句话的含义。 2、分析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表达效果或或表达上的好处)。 二、例题引领,总结方法 1、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例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请分析“聪明”的含义和作用。答案:这里的“聪明”就是笨,愚蠢,是形容词的褒词贬用,突出地表现出因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爱心的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答题角度一:感情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或词语的感情色彩减弱。 例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丰子恺《白鹅》)请分析“厉声呵斥”的含义和作用。答题角度二:修辞手法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常见的是比喻和拟人。 例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请分析“排”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排”是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 例4:这类地主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答案:“看也不看”写出地主对这类饭食的厌恶,“有滋有味”写出我们的喜爱,使用对比,突出表现出了母亲的 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的性格特点,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答题角度四:写作手法联系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 感情色彩 修辞手法+表现情感(表现内容) 人物描写 写作手法 2009河南省中考阅读 练习1:阅读《北京时间不到点》,并回答问题。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4分)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答案1:“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 答案2:“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2010年河南省中考阅读 练习2:请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并回答问题

赏析句子方法

精彩句子的赏析角度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阅读考题在精彩语句的赏析上下功夫作文章,对于此类考题,学生往往失误较大,答题时会出现要点遗漏、理解偏差甚至于答非所问等现象。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文章都是出自名家之手,那一篇篇精美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科学小品文、杂文、新闻等)或华美精彩或凝炼含蓄或优美流畅或质朴动人,可谓处处闪耀着作家智慧的光芒。学生对其文句进行赏析,不但可以提高对文字的鉴赏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佳句赏析任重道远,得其方法事半功倍。句子无非是由词组句、由句生义、由义生情,所以,教会学生赏析精彩语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重点词语着手,品句子之精髓。 一个句子出彩,往往在乎一词,所以古人说,一字千金。一个词用得生动准确而精当,一个句子就有了精气神,一个人物就因这一个词或一个字活了。比如《故乡》中描写宏儿之句:“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一个“飞”字,写尽少儿活泼和欢快,一个孩子,少不更事,他并不懂得生活的艰辛,也不理解搬家的意义,他的欢快与大人们的沉重形成一个鲜明对照。 又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冲破”和“横渡”两词用得准确精当,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冲破”写出我军进军速度之快,其势税不可当,“横渡”写出人数之多,气势之盛,所向披靡。再用换词比较法试试,如“冲破”换成“突破”,“横渡”换成“渡过”,学生一经比较其表达效果立显。 可以说,一个好词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所在,理解了一个词语,就也领悟了一句之深意。二、从修辞角度出发,品句子之精妙。 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一篇优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请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此句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们对春的盼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之信使驾着东风来了,春姑娘已迈步向我们款款走来。

各种文体关键语句分析

一、近三年襄樊语文中考阅读试题 (一)2010年 阅读记叙文《雪中小卓玛》,完成17-21题。(13分) 雪中小卓玛 李春雷 玉树大地震之后的第七个早晨,我从震中的结古镇,驱车赶往西宁。忽然发现,前面路边悄然站立着一个藏族小姑娘,双手捧着一个奖状大小的纸板,上面歪歪扭扭却又清清楚楚地写着两个殷红似火的大字:“谢谢!” 四周是茫茫的雪山,根本看不到村庄的影子,她是从哪里来的呢? 停下车,我走过去,拉住她的手,轻轻掸去她头上的一层雪花。这个在风雪中瑟瑟发抖的小姑娘,约有五六岁的样子,蓬乱的头发,瘦瘦的小脸上是典型的高原红,额头上还凸起一道长长的已经结痂的伤痕。 “你是哪个村庄的?”“谢谢!” “上学了没有?”“谢谢!” “你叫什么名字?”“谢谢!” 我有些纳闷了,又问她这次地震中家里的情况。她似乎没有听懂,圆睁着大大的眼睛,迷惑地看着我,嘴里仍只是在重复着那两个字。 我猛然明白,这里是纯粹的藏族牧区,她还没有上学,自然听不懂汉语。 这么冷的天,是谁让她来的呢?震中心周围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了,伤亡惨重。她的家中,她的小村灾情如何呢。这个小姑娘,是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希求援助呢? 但我马上否定了自己。地震之后,灾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都得到了政府救济,逝者安葬,伤者就医,失居者也都有了帐篷,有了粮食,有了饮水。正是因为这些,灾区才安定下来。况且看看她额头上的伤口,早已经过医生处理,且已经结痂了。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也算干净整齐。再看她的神情,更像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我决定把车上的食品,送给她一些,还有她的家人。那是从城市里买来的一些奶制品和肉制品,花花绿绿,包装精致。 她的眼光一亮,旋即又摇了摇头。不仅摇头,红红的小手也在摇动着,像风中的枫叶。我坚持着,有些强行地塞给她。她迟疑了一下,只得从其中拿了一块造型别致的巧克力,揣在怀里。接着,恭恭敬敬地冲着我,鞠了一个躬,再次清晰地说出了那两个字“谢谢!”之后,她细心地把巧克力塞进贴身的兜兜里。 做完这一切,她又用双手托起了那个宝贝纸板,高高地抱在胸前,遮住了自己的半张脸,只露出两只大大的眼睛,像青海湖一般澄澈和镇静。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个孩子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灾难已经过去,作为一个小小的亲历者,她只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一种心底里难以言说的感激。 从她的脸上,我看到了一种与年龄并不相符的镇静和成熟!我们城市里的五六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冰雪天气里,会干什么呢?或许正依偎在妈妈怀里睡觉呢?或许正在暖意盈盈的房间里玩游戏吧?哦,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理解人生的艰难吗?你们品尝过感恩的味道吗?你们明白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吗? 这个青藏高原上的楚楚可怜的藏族小姑娘,她才五六岁,通过这一场灾难,却已经开始真切地感觉到了这一切。 孩子,我不知道你的名字,权且按藏族人通常的习俗,称呼你小卓玛吧。我也不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但我理解和明白你的心思。不过,今天太冷了,雪太大了,你还是回家去吧,那怕只是一顶简陋的帐篷。 我再三地劝她。这个小姑娘,这个小卓玛,却像巴颜喀拉山一样坚定和倔强,她虽然明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

阅读教学中品词析句的方法略谈 “品词析句”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文本思想的高处,文笔的妙处的有效途径。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品析中感悟,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必须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让文本中一个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句鲜明的句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桥梁,倾情交流。因此,品词析句在阅读中尤为重要。 什么是“品词析句”呢?夏丐尊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理解词语句子的概念化意思,从中品味、欣赏到蕴含在词语句子背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领悟,学会“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品词析句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微小的“细胞”,是构成阅读教学“部分”这一环节的基本组成单位。但这最为微小的“细胞”的有与无,好与坏,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能否唤醒学生生命的体验,能否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那如何有效进行“品词析句”呢?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 创设情境是通过媒介设置,充分刺激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从而达到理解、感悟,重视文本相关内容情节的效果,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可增强语感能力。 1、借助插图 低年级学生学文时,利用插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对不好理解的词句给予直观的解释。如鄂教版二年级语文《青蛙卖泥塘(上)》中:“到了春天,池塘周围绿草如茵”,理解“绿草如茵”一词,就可借助书中插图,词语的意思一目了然。又如二年级《难忘的泼水节》中:“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理解总理的穿着、表情,利用插图理解起来更简单、清晰。小学课本中的许多古诗,也多利用插图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诗意。 2、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鄂教版三年级《黑眼睛的大红鱼》一文中:“小黑游哇游哇,碰见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他看见了彩虹果冻般的水母,怪物似的大龙虾,像被线牵着游的怪怪鱼,像糖果一样漂亮的海草,海葵就像是粉红色的棕榈树在风中轻轻摇动……”这段话是围绕“稀奇古怪”这个词来描写的,这一词学生很好理解,但要结合这段语言文字来深刻感受这个词的内涵,仅仅靠分析文字显然太过苍白。这时用多媒体创境,出示各种海底生物的图片、短片,更能激起学生对这一词语的更深的感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抓关键词句,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五一中心小学马柳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是快速准确读准课文的有效信息。关键词句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关键词句作用的发挥,不失为良好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而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分析,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有效阅读的窍门之一。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读感知是悟情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人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试想,学生刚刚拿到一篇文章,在朗读正确都很困难的情况下,这个阶段,不管你老师怎样精心设计导语,学生也不可能理解课文。你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这是引导学生悟情的基础。但课堂上教学时间短,如何让学生快速达到读正确、流利的要求?抓中心句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

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理解关键词句是悟情的保证。 小学阶段的课文,大多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对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应抓住表现人物特点的诸如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词句,表现事情意义的词句,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思想感情。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应抓住表现景物特点的词句来体会。有的记叙文,还夹以议论、抒情。这些句子,含义深刻,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应抓住不放、深入体会。 三、品读关键词句是悟情的关键。 叶圣陶先生认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语言特色的理解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种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激情,有一种与作者心灵的沟通的需要,这就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而文中的关键词句就是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关键,因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关键词句进行品赏,进行个性化地读,就能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更进一步地升华思想。 四、积累关键词句是悟情的深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