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舍写景

谈老舍写景
谈老舍写景

自然本色最是动人

──谈老舍的写景散文《林海》《草原》《趵突泉》

老舍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剧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尤其在长篇小说艺术上贡献巨大,因而与茅盾、巴金一起,被并称为“现代长篇小说的三大高峰”。老舍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出了不少精美的散文,比如《一些印象》《我的母亲》《宗月大师》《养花》《五月的青岛》等等,都已成为现当代散文的经典篇目。

老舍的散文按内容来分,大体上有五类:写景、写生物、记人、写世态风俗、文论。不管什么内容,这些散文都体现了老舍文学创作的一贯风格:关切世俗人生,同情普通人,尤其是弱小生命的命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不过,比起他的小说和戏剧来,散文更显平易自然,轻松幽默的气息也更浓重一些。在老舍散文中,写景散文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也是老舍散文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历来为读者所称道。老舍笔下的林海、草原、泉水,清新自然,令人陶醉;他对北京、济南、青岛的描写,不仅呈现了这些城市各自最具特色的景色,四季变换的过程,而且准确地刻画了它们内在的城市性格和灵魂。通过老舍的写景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文字所传达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激情。老舍从来不像古典文人那样以静观的态度面对自然,也不像外向的浪漫主义作家那样以夸张的感情赞美自然。老舍不掩饰对自然的喜爱,但在情感表达上又比较含蓄,他以一种平易朴实,夹杂着叙述、议论、抒情的自然活泼的口语,描摹了动人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平和而有力地传达出一种温暖感人的人间情怀。

老舍对自然的热爱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个人生命史的背景。

老舍曾于1924年夏天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担任中文教师。在英国期间,他广泛地接受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影响,包括法国思想家卢梭的影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济南的齐鲁大学和青岛的山东大学任副教授、教授,边教学边创作。因授课需要,他编写了文学概论讲义,其中专门谈到了卢梭的文学主张。卢梭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归于自然”“自然的状态”在教育上侧重指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生的能力,善良的人性存在于纯洁的自然状态之中。罪恶往往是由于所谓文明特别是城市文明对自然人性的扭曲造成的。因此,在卢梭看来,只有“归于自然”,才有利于保持人的善良天性。

卢梭的自然人性观念和后来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有深刻的关联,而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核心内容就是自然崇拜,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里,对自然景物的书写具有独立而重要的美学意义。尽管老舍并没有在文学中表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气质,但他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卢梭的影响也不无关系。

另外,老舍对自然的热爱,他的健康的生活态度也和母亲的影响有关。老舍一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因此,母性在老舍的生命里举足轻重。母亲自尊、要强,在困苦之中仍然爱洁净,乐于助人,这种生命的教育使老舍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宽容平和地对待世界与他人的方式。这也表现在老舍对于水的偏爱上面,老舍的小说和散文中经常出现水的场景(《趵突泉》即为一例)。水,例如湖泊、池塘、泉水等,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都是母性的象征,代表着一种博大、柔软的,具有包容性的本源性的事物,能够给人以精神的抚慰。

以上两种背景因素直接影响了老舍对自然的偏爱和书写自然的方式。在他的写景散文中总是出现充满生命力的景致,即使写到济南的冬天也是那么温暖、舒适,具有了春的气息。老舍写景散文中最常出现的色彩是绿色,而绿色是象征生命与希望的色彩。在《林海》(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草原》两篇课文中,这一点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林海》)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草原》)

在《语言与风格》一文中,老舍讨论了语言的四个要点:用字,比喻,句,节段。他认为小说应当力求自然,不能过于注重修辞。在老舍散文中,这种美学追求表现得更加清晰。老舍的散文非常平易自然,态度亲近随和,他使用一种轻松随意的口语娓娓道来,却不给人以浅白之感,因为他使用的这种口语看似随意,却极具表现力。比如,在描述之中不时插入类似“河岸上有多少野花啊!”“兴安岭越看越可爱!”“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等完全口语化的句子,自然贴切,恰如其分,表情达意,俗白而有味。比如,在《趵突泉》中,写泉中的水泡“看,又来一个!”给人以极强的现场感,读者不难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惊喜之感和童稚之趣。

老舍的文字亲切自然,但并非不注重修辞,只是修辞技巧较为内敛而已。老舍写景时最善于运用拟人和比喻,这本来是两种最为常用的修辞手段,如运用得不好,易显俗滥。但老舍却艺高人胆大,巧于使用这两种普通的写作技巧描画自然风光。在看似并不奇崛,甚至有些简单的拟人和比喻中,流露出作者对自然事物的由衷的喜爱,精神的契合,仿佛它们真正拥有了和人类一样平等的生命形态。比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做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林海》),“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趵突泉》),传达出说不尽的生活情趣。

老舍认为散文必须人人都能够听懂,既须字斟句酌,语言明确,还要铿锵悦耳,引人入胜。这在《林海》《草原》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老舍很少使用欧化的长句,一般不用语法层次复杂的分句结构,他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单纯明晰,较长一点的句子和短句错落搭配,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也符合文章的文气连贯和内在情绪的节奏转换。如,“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草原》),前面是较为平缓的句子,用来描绘草原景色,是一种观察者的角度和较为平稳的心境,短促而突起的“河!”,则给人一种在长久的绿色包围中突然发现新事物的惊喜感,也预示了目的地的临近,“快了,快到了”用节奏和声音就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迫切和愉悦的心情。

自然本色是老舍散文的一般特色,而他的写景散文最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由于没有更多的社会内容的牵制,这一部分散文写得也最为放松,更显得自如洒脱。因而,在写景散文里,我们也最能充分地领略老舍的语言魅力。

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5422888.html, 论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 作者:李佳伦 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4期 摘要:老舍是我国的现代作家,在我国的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有着悲天 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有不失温婉的戏谑与幽默,由文窥心,给人一种独特的魅力。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魅力体现在它的幽默,他的幽默不是哗众取宠的娱乐他人,而是让人在幽默的语言中体味不一样的情感,是笑中带泪的。其次,老舍作品的文学语言还受到地域文化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老舍出生于北京,他爱北京,因此,老舍的语言较多的受到北京方言的影响和,尤其是儿化音。同时,中国古典文学对老舍的文学语言影响重大,使得他的语言简约凝练,且追求古典的声韵美,语言魅力自成一派。 关键词:老舍;老舍作品;文学语言;魅力 引言 老舍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其文学语言的魅力最大的特点在于真。老舍真不是浮于表面的说事,他的真来自于他的经历深厚,能够抓到事情中最重要的东西,他的真让他有畅所欲言的需要和骨气,每每读他的语言,就觉得他的喜怒哀乐,似乎都要透过纸面向外扑散而来,像是一股不可阻遏的倾诉,里面的东西,没有半点掺水。在《骆驼祥子》里,他虽处处以上帝地视角说话,可是却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和多余,他擅于讲故事,同时又在讲故事当中,融入了他生命的精华的体验。现代文学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泛接受外国文学而形成新的文学,对在这个的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老舍的作品也不例外形成自己民族特有的特点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1. 老舍及其作品概述 老舍是出生于清末民初的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满族人,原名舒庆春,现代作家。他是第一个纯粹用北京人的口语进行创作的作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他写了一辈子的北京。他笔下的北京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动荡,而随之变化的是生活在北京城下的百姓生活、命运与心理。他的一生写过许多的作品,代表作有《茶馆》、《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对于老舍,冰心曾这样评价:“我感到他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他的传神生动的语言,充分地表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本地风光;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在老舍的作品中包含了以下特点:(1)语言通俗幽默。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似鲁迅的文章那般晦涩难懂,语言冷峻犀利,极具讽刺评判的意味,他的文章遣词造句浅显易懂,是任何人都可以读懂的,是真正的人民的文学。同时,在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为数不多的幽默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常会出现幽默诙谐、机智俏皮的语言,但却有着别样的深意,使人在读他的作品时常常发中带泪。(2)京味十足。这是老舍作品的另一特点,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擅长描写老北京城市贫民的生活与命运,通过对平民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描写反映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由小及大,让读者

(完整word版)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艺术

浅谈老舍短篇小说的讽刺性幽默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写景文章的阅读

怎么样做写景的阅读短文? 写事文章,就是通过一件事情发生、发展、结果的全过程,表达某些观点看法,让更多的人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阅读写事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记事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事情的经过、事件的结果;(2)一般的,叙事的顺序包括三种:顺叙、倒叙、插叙。阅读时要理清叙事的顺序;(3)抓住叙事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记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食物,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 阅读记事类文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记叙“六要素”。 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 二、理清文章记事的顺序。 一般地记事文章都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1顺叙。2倒叙。3插叙。 三、抓住文章的重点。 四、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阅读文章的类型 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言行举止,体会人物个性品质 叙事的文章:了解事件的梗概,说出自己的感受 写景的文章:(自然景象、游记、生活环境)明确写作顺序,体会作者情感 二、写景文章阅读。 知识要点 1.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到的景物,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物。 2.明确描写的景物顺序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空间顺序、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推移的顺序。 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得转移来写。 4.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包括描写大自然的各种景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描写人类社会环境中的各种设施和物体,如城镇街道、村庄住宅、学校工厂...... 景物描写,就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象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么,应该怎样阅读这类文章呢? 1.要弄清写景的类别。

(完整word版)小升初写景类文章阅读

小升初语文阅读专项训练(一) 写景类文章阅读 写景类文章,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风景名胜,自然奇观,自然现象,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写景类文章的要点: 一、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风景名胜。如课文《游漓江》《记金华的双龙洞》《骑马上天山》。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四季的雨》《海滨仲夏夜》《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物,如课文《桂林山水》《故乡的水墨画》、《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 (1)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都是按空间顺序写。 (2)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如:课文《骑马上天山》中有这样的标志性提示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根据这样的顺序分成了三个自然段。 (3)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如:《鸟的天堂》、《观潮》 (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野》 三、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总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二是移步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多用在游记中。这时文中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作者位置的变化。 例:课文《骑马上天山》中,从文章的写作顺序就可以作出推断,因为文章的层次结构往往与写作顺序密切相关。进入天山(首先看到的是雪山)——再往里走(雪线以下的森林)——再往里走(溪流和鲜花)。随着作者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看到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三处的景物各不相同,分成三个自然段来写,文章结构就一目了然。 四、品味鉴赏文章的语言

试论老舍的幽默风格

试论老舍的幽默风格 论文摘要: 论文主要从了解老舍作品的幽默风格出发,查阅了相关资料,简要论述了老舍幽默风格的成因、体现以及人们对其的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不仅来自他个人的气质和生活的经历,还有时代、民族等因素的影响;从人物形象角度探索,幽默风格主要体现在作品中漫画化的旧派市民人物形象和旗人形象的塑造上;人们对老舍幽默风格的评价则主要体现在批评和赞美两个方面。然而,无论人们怎么评价,幽默确乎是老舍的特色。 关键词:老舍幽默风格 引言:一个名作家的风格的形成,除主观因素外,时代、民族之因素十分重要。老舍之成为以幽默为手段表现其叙事主题之作家,大半是因为他所在的时代“使然”也。这些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和他们的性格的内在矛盾,是老舍小说喜剧性的重要源泉。幽默是仁者之心的笑,却绝不是恶意的笑。智者爱讽刺,仁者好幽默,而后者显着难能,也就可贵。 一、老舍幽默风格的成因 老舍以写长篇小说见长,他在长篇小说中又以叙述作为传递美学的主要手段。老舍是讲故事的高手,其出色之处,就是他幽默的叙述。老舍把可笑的、自私落后的、荒诞愚昧 ① 的,但是在常人眼中却认为是常态的事物、人如实地叙述出来,便产生了幽默。 应该说,老舍是中国最杰出的“幽默作家”之一。他的幽默才能来自个人的气质和生活的经历。他从小就是一个外表沉静和内心奔放、富于幻想的人,他用穷苦人的目光,去看周围的人和世界,去看比较富有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感到有很大的隔膜。后来,他步入了社会,他说:“在我做事的时候,终日与些中年人在一处。”这样,他又有机会从青年人的角度,去中年人或老年人的言谈举止。这样两种因素,都使他看到了生活中的许

浅谈老舍的小说11

浅谈老舍的作品 汉语言文学112班周红妤 内容摘要 本文从若干作品着手,简要的阐述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舒庆春)的作品特点及其小说刻画的人物的形象特点。另外,根据对老舍先生的典型作品的分析,肯定了老舍先生为反帝爱国做出的文学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人物特点小说作品特点反帝爱国文学贡献 正文部分 一、关于老舍先生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北京满足正红旗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著名的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离婚》,中篇小说《月牙儿》,剧本《茶馆》。老舍先生是出声贫寒的地道的北京人,他从小在贫民窟里面长大,接触到过各种各样的平民,由此也经历过无数出身贫寒给他带来的磨难和挫折,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看透了所谓的人情世故。他熟悉城市贫民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创作市民题材和北京题材的小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老舍的小说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以北京市民社会和底层人民为描写中心,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善于描写丰富多彩的市民世界,刻画各种各样

的市民形象。还对小说文体进行了创新。“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陷害,含冤自溺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 二、浓郁的京味儿 我们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他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因此,无论老舍走到哪里,他总是喜欢以北京作为小说的写作背景,写北京的风俗特点、市民习惯,而且作品中描绘到的地方用的大多是真名。这可借鉴他写的《北京的春天》,这篇文章里面就写到了北京的春季:春节期间,北京城内城外有很多寺院开放,任人浏览,庙外还有摆摊做买卖的,北京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等地方最有名。其中也刻画了春节前后,北京人的活动和各种味过节所做的准备。《北京的春节》中写到: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八那天八粥来祭祖祭神、北京过节家家吃饺子、屯年货、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那天贴新对联,每一家都要灯火通宵,不许间断。年后男人们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则在家中等待接待客人…… 再如老舍先生写的话剧《龙须沟》,写的是解放前北京的龙须沟及其附近住满不同的遭受国民党、恶霸、流氓的迫害和恶劣环境的威胁的下层劳动人民。为人耿直的老艺人程宝庆原来在一家茶馆里唱单弦,因拒绝到恶霸黑旋风家唱堂会而被其手下打上,被迫逃跑到龙须沟居住,靠妻子程娘子摆烟摊过日子。同院的丁四也备受恶霸的欺凌,后来丁四的女儿小妞子不慎掉进脏臭的龙须沟里面淹死了。剧本围绕

怎样阅读写景类的文章资料

怎样阅读写景类的文 章

分类阅读方法导航 怎样阅读写景类的文章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我们的语文课内外阅读中,常常可以看到描写山川风貌(如草原、山岭、河流等)、自然现象(如风、雨、雪等)、名胜古迹(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的,这就是我们说的写景类文章,面对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我们作为应该怎样阅读呢? ㈠、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㈡、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 ①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②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右到左,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从中间到四周等。 ③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阅读状物类的文章,我们要看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写动物,一般抓住它的外形、动作、生活习性等;写植物一般抓住它的形状、颜色、滋味等;写静物,一般抓住它的样子、结构、用途等。参观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㈢、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者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总起来说桂林山水美如画。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

(完整版)三年级语文阅读-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指导和训练

第八章:写景类文章的阅读指导和训练 一、基础知识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地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 风景画。阅读写景类的文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写景类文章的类别 A.游记:写的是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景物。 B.生活中的景物,如风、雨、雷、电等。 C.人们生活周围的景物。 2、明确景物的写作的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因此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对于理解 文章的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写作顺序有以下几种: ①空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 近到远;从四周到中央或从中央到四周。 ②游览的顺序,也是观察的先后顺序:一般按照游览的行进路线进行描写。 ③时间推移的顺序:就是描写不同时间段的景物变化,如《雷雨》就是按 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写的。 ④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三自然段就是写 了树木、雾、阳光、草等景物。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写景文章的结构一般有:①总—分;②分—中;③总—分—总。 4、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写景文章一般都是通过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们要从 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感情。 二、热点题型 1、给文章起个恰当的题目:要从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去找。写景文章开篇会交代所写景物,结尾表达喜爱和赞美之情。 2、找出中心句:分为两种情况,概括特点的句子一般在开头,而结尾往往照应开头,点明中心。 3、从几方面来介绍景物:一般一段一个内容,找段首的总起句。 4、体会词语或句子的好处:分析用法(有无修辞等)+作用(突出景物的特点,结合所在段首总起句回答)。 三、典例剖析 姥姥家的小院 今年暑假,我的生活真是丰富多彩。最有趣的是到农村的姥姥家,我最喜 欢姥姥家的小院。 院子西南角,几根长竹竿架上,爬满了花藤,稠密的绿叶衬着紫红色的花朵,又娇嫩,又鲜艳,远远望去,好像一匹美丽的花布。 院子东北角是由金瓜架搭起的棚子。光滑滑的金瓜像吊灯似的挂在藤上。 瓜棚下面有桌子。晚上,灯亮了。孩子们在这里读书,下棋,大人们也在这里 乘凉,闲谈。 院子东面栽着几株像巨人一样高大的白杨,还有几株果实累累的果树。白 杨树挺直了高大的躯干,碧绿的叶子被风吹得哗哗直响,在响声中可以闻到果 子的清香。

浅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老舍生于北京城的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中度过了艰难的少年时代。他自幼就和挣扎在黑暗社会最底层拉洋车的、修房的、剃头的、卖唱的和教书的等各行业的下等人相交往。因此,他不仅熟悉社会底层的市民生活,而且同他们在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热爱他们的好品质,同情他们的苦难,关心他们的命运。他的作品多描写劳动群众的生活苦难,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的作品承受着对转型期中国文化尤其是俗文化的冷静审视,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 老舍的创作,带有英国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响,与中国传统的、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艺更有深切的联系。这使他的作品具有大众化、通俗性、民族色彩浓厚等特点,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够雅俗共赏。他的作品真实生动地描绘了现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情心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笔者试着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 老舍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对这一阶层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下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市民社会与文化的表现者与批判者。就他所提供的市民形象的丰富性与生动性来看,几乎没有哪一个作家能够与他相比。在他的笔下,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剃头匠、洋车夫、说相声的、演鼓书的、开茶馆的、打拳舞棒的、三姑六婆、八旗子弟、娼妓、巡警等等市民阶层的各类人物,真是无所不有。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者和牛老太太,《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及其儿子天佑,《离婚》中的张大哥,还有一些毫无专长、专靠“吃铁杆儿庄稼”的八旗子弟,基本都是属于这一阶层。他们有的是小商人,有的是小职员,家境小康,吃穿不愁。他们生活在中国古老的城市里,也保持着最古老旧的生活情调,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宗法封建性的人伦关系。因而,善良、驯顺而又保守、因循、中庸,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

老舍的文章

老舍的文章 《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 《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 《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29,人间 《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 《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 《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 《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 《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 《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当代 《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 《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 《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 《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 《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 《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 《残雾》(话剧)1940,商务 《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 《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 《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 《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 《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 《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 《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 《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 《惶惑》(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

《偷生》(长篇小说,又名《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 《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 《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 《月牙集》(短篇小说集)1948,晨光 《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 《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 《老舍选集》1951,开明 《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 《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 《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 《茶馆》(话剧)1958,戏剧 《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 《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 册,1959,百花;1—3部,四川人民 《正红旗下》(长篇小说),人文 《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 《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 《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 《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 《老舍新诗》1983,花山 《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 《老舍散文》1984 百花 《母鸡》《我的母亲》《养花》《我们家的猫》《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祥子买车》《我了解的老舍先生》(本文由文学家汪曾祺写)《林海》《草原》《四世同堂——开学的日子》《断魂枪》《茶馆》一共六十多本小说

写景文章阅读练习题

写景文章阅读练习题 小伙伴,你们欣赏过秋天早晨的田野吗?这真是奇妙、令人神往的仙境。 雾气弥漫在大地上,像层薄纱,把金色的田野、沉甸甸的谷穗,远近的小村庄,都笼罩起来了。就在你面前的白云,像绸带飘舞着,缠绕在树丛间、田野里,这世界仿佛是在幻觉中。 你吸一口新鲜的空气吧,有点儿清凉,有点儿湿润。比城市里那时时带着怪味的空气怎样?你吸个饱吧,会感到轻松、兴奋,还有点醉意,好像你的胸膛也饱满起来了。 太阳还没有起来,东边的天际是灰暗的,渐渐变成暗红了。天边的云链接着,重叠着。一会儿阳光从云彩的缝隙中,一束束,一缕缕,射向天际,又映红了大地。这时远处传来大公鸡的报晓声。 太阳出来了,先是一丝,像红色的线。不一会儿,像烧红的镰刀,像半只橙红的橘子。一转眼,变成了红色的大气球,静静地依傍着大地。 一瞬间□阳光穿过树丛□透过晨雾□斜斜地□密密地洒满了大地□拖拉机□突突□地下地了□人人们三五成群地下地了□ 伙伴们,你们不是要寻找仙境吗?仙境就在我们这里,这固然是大自然带来的,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1、写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语。 意思相近:奇妙----()创造----() 意思相反:湿润----()轻松----() 2、给第6自然段加上标点。 3、选择答案填在()里。 A、比喻句 B、拟人句 C、排比句 D、设问句 E、反问句 (1)、伙伴们,你们不是要寻找仙境吗?仙境就在我们这里,这固然是大自然带来的,但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双手创造的。() (2)、太阳出来了,先是一丝,像红色的线。() 4、用“||”给文章分段,并简要写出每段的段意。 5、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南海明珠——海南岛 在我国南海的万里碧波上,有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是f u rao( )美丽的海南岛。|| 海南岛是祖国的第二大岛,那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岛上有许许多多的橡胶园椰子园和热带植物园腰果咖啡芒果荔枝在不同的季节里挂满

写景类文章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讲写景类文章阅读写作方法指导 知识梳理: 一、写景类文章: 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四点: 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 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 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鸟的天堂》。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写景文章一般有以下几种顺序: 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三、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 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者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总起来说桂林山水美如画。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变了;或者是观察点移动,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五段就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国安邦”。 四、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课文《林海》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文化困境下的说者老舍短篇小说叙述评析

第10卷第1期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Vol.10No.1 老舍是现代文学五大家之一,他用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个性,以及对文化批判与国民性问题的格外关注,奠定了自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老舍是位与传统有着复杂感情的作家,他的作品对于传统,其中既有批判,又有眷恋,传统与现代之悖论形成的张力不仅表现在题材、主题之中,更表现在小说形式之上。受文化研究热的影响,近来对老舍小说的研究习惯从文化角度切入,把作家拉入种种预设的文化模型,让结构层面的分析流于简单化、表面化。本文拟反其道而行之,从叙述分析入手,进而探讨隐藏在形式下的文化意义。 本来,自晚清梁启超始,文化批判就成为了文学的重要表现主题,然而只有到了新文学作家手里,才有经典作品出现。晚清这类小说成就不大,症结主要出在形式的局限上,陈平原在《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中说:“对于新小说来说,最关键的变革不是主题意识,也不是情节类型或者小说题材,而是叙事方式”[1]由此可见形式因素对于新文学之关键。 但老舍的形式选择又是游离于新文学主流之外的。五四时期小说的石破天惊,打开小说局面时,中国小说在叙述上最大变化就是以激烈反传统思想为基础,彻底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而老舍的小说叙述似乎并未放弃晚清作家在形式之路上的种种诉求,他在五四之后有选择地继承了古典白话小说的衣钵,结合西方小说形式技巧,采用了一套与中国传统相对应的叙事策略,最终将新旧雅俗融为一炉,形成独特的文体和风格。至于本文以短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一为方便取样;二是因为它的叙述处理技术的典范性。此外还基于短篇小说在五四前后文学类地位高下的巨大落差,在新文学运动之前(1907~1917)文学界似乎有种共识:认为中国小说优势在长篇,长篇创作就该取法传统;短篇优势在西方,因而作短篇小说就该摹仿西方小说技巧。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学短篇小说成绩斐然主要就在于西化所致,而老舍作品却很明显是其中的“另类”。 一 从叙述学的角度,根据不同的叙述者可将老舍短篇小说分为第三人称旁观叙述者和第一人称叙述者两大类。 第一人称旁观叙述者见于老舍多数短篇小说的创作之中,吴福辉认为:“老舍‘写’出的小说有很浓的说书人口吻,就 《骆驼祥子》也不例外。”[2]与传统说书人相似,老舍短篇小说里的这些叙述者是固定的,总是不避讳在必要时进行干预,但是他又从不在故事里扮演一个角色,他是个“出场但不介入”的叙述者,这就使他处于隐身叙述与现身叙述之间,进行一种具有充分主体权威,却又超然的叙述。老舍小说里尽管抛弃了叙述自称“说书”的这一程式,叙述者的“隐身程度”也有所加强,但说书人的一些特征与职能在叙述者那里还是有所体现:叙述者极具讲故事的才能,夸饰的渲染,夸张的描摹,穿插与讲述之中的水到渠成的评论。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在老舍短篇小说里占很大比例,在 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经过老舍挑选的十三个短篇中 就有七篇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传统章回小说是不惯于以“我”作为叙述者,第一人称小说的繁荣出现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一度是新文学作家反传统叙事的表征。而老舍小说中以“我”作为叙述者却并不意味着与传统叙事模式的断裂,而应看作是随着西方小说理论大量引介进入中国,作家对传统说话模式做的再思考与改造。在这些作品里,叙述形态变了(由旁观的说书人变为更具主体性特征的“我”),叙述话语仍然是书场式的:“爱情不是他们兄弟俩这挡子事的中心,可是我得由这儿说起”(《黑白李》),“这两天我们的大院里又透着热闹,出了人命”(《柳家大院》),这些类似说书人的开场白表明故事是在与读者的认同与交流中展开的。从叙述方位来看,第一人称叙述者实际是说书人的变体,因为中国传统小说中说书人总习惯用第一人称自称“说话的”或“说书的”,老舍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他“决定不取中国小说的形式[3]”。但说话的修辞策略并非中国所独有,对老舍创作有深远影响的英国作家狄更斯就深诣此道,普实克就认为老舍的作品,“既接近欧洲现实主义散文,又接近中国旧式长篇小说的传统[4]”,是因为“老舍从狄更斯开始,而狄更斯的小说中作者———叙述者不断地干预,其方式与中国人相同[5]”。狄更斯的小说大量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 由此可见,第一人称叙述者通过大量的叙述干预和全知视角的采用,也可以把叙述者推向传统的叙事模式,在老舍的小说里,两类叙述者尽管身份各异,叙述角度却是一致的,叙述话语是传统的,是对传统书场叙事模式的反思和内化。 文化困境下的说者 ———老舍短篇小说叙述评析 涂兰娟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旅游系,湖北咸宁437100) 摘 要:老舍的短篇小说从叙述者的角度可分为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两类,他的小说除了内容所反映 出的主题上的文化批判之外,由叙述者所展开的叙述形式下也包含着巨大的文化意义。而且从叙述层面我们还可以窥见作者真实的创作心理和普遍的社会文化心态。 关键词:短篇小说;叙述者;叙述空隙;文化内涵 103··

完整版写景类文章的阅读训练含答案

写景类文章的阅读训练 一、基础知识: (一)、写景记叙文知识总结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写景的文章是以描写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以及人们生活中的某些建筑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小学阶段的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两类:一类是游记性质的记叙文,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往往通过对景物本身和游人的描写(写游人主要是起侧面衬托的作用),来突出景物自身的特点及它给人们的某种身心体验。一类是借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它有些偏向于抒情性散文,在写作时往往不拘于某一特定的一景一物,而重点在于沟通选取不同的景物,来表达自己某种特定的感情,在内容的具体安排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情景交融,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A按空间顺序写。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B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C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D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4.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二、答题技巧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文章是怎样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来描写景物特点的。 景物的特点一般是从它的形态、色彩、声音、气味以及气氛、意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我们应注意从这些方面考虑文章是如何运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来描绘的。

(完整版)写景文章的阅读技巧与训练

阅读写景的文章 阅读方法 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描绘景物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 (1)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2)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3)描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致。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 (1)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2)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3)按空间顺序写。(4)按景物的不同类别写。 3.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三种:一是总一分结构。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三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安排文章的结构。 4.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实践练兵 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的风衰老而疲惫,他的心正在变得越来越冷漠,他的脾气则一天比一天暴zào(zo),冬天的风呼呼噜噜地喘着粗气,一路上将妨碍他的东西摔摔打打,弄得处处乒乓作响。人们都不理睬这个吹胡子瞪眼的怪老头。 风的心里很凄凉,也很愤怒,他气呼呼地追赶着那些来不及躲进家里的人,狠狠地扬起灰尘,迷住他们的眼睛…… 那时的风是多么年轻啊,远远地听见人们的呼唤,便忙不迭地从东方奔来了。他四处传递着春天的信息,用自己温暖厚实的手把人们从寒冷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了生机的人们虔诚地感激他。春风得意,不辞劳苦,又将大地吹得(huàn hun)然一新。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 作者:李志瑾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11(7) 参考文献(6条) 1.赵园北京:城与人 2002 2.王一川京味文化第三代--泛媒介场中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 2006 3.老舍三年写作自述 1990 4.石光试论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盛蕾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分析 2008 6.张爱辉;高琴老舍小说艺术的美学特征--"幽默"与"京味儿"[期刊论文]-前沿 2006(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李烨从老舍的"京味儿文学"看北京话[期刊论文]-才智2011(4) 2.蔡虹论"京味"与老舍的文学创作[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2) 3.陈军.Chen Jun老舍戏剧对北京人艺的影响[期刊论文]-文艺研究2006(11) 4.陈友康.CHEN You-kang诗以民族最美的语言表现真理——论老舍的诗歌理论[期刊论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6) 5.王本朝.Wang Benchao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06(4) 6.关纪新.GUAN Ji-xin老舍与北京[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4) 7.傅晓燕.Fu Xiaoyan在时代规范与艺术诉求之间——论老舍与曹禺抗战时期的创作转型[期刊论文]-民族文学研究2011(3) 8.王源"京味"老舍[期刊论文]-东岳论丛2002,23(4) 9.解文静"京味"文化与老舍创作[期刊论文]-当代小说(下半月)2011(3) 10.张桂兴.ZHANG Guixing老舍研究中的学术不端现象批评——以蒋泥的"写老舍"为例[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1)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d05422888.html,/Periodical_shidwx201107072.aspx

记叙文阅读——写景

第1讲:记叙文阅读——写景 学习目标:学习怎样阅读记叙文写景类文章。 一、导入 二、知识梳理 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 (一)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 1.游记。 2.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 3.写人们生活所处周围的景。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 1.按时间顺序写。 2.按空间顺序写。 3.游览的先后顺序。 4.按景物的不同类型。 (三)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 写景文章在结构上多分有两种: 1.总分结构。总分结构经常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相互照应,这叫首尾呼应,或前后照应。 2.移位换景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多用在游记中。 (四)品味鉴赏文章的语言 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对比等。 例:比喻:⒈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2.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 思考:实在的景物、想象的景物分别有哪些? 排比: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丝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夸张:朵儿赛过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过巴掌大。 反问:虽然天山这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思考:1.请将上面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并比较两个句子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2.那么这些修辞手法放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五)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牛刀小试】 海滨夏夜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被霞光染成了红色,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照在浪峰的霞光,又红又亮,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启明星。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映。 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1.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语可以判断出来。 2.本文通过什么景色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提高】 我爱乡村的傍晚 “六月里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山村故乡。上午,一场大雨把乡村的山川原野冲洗得一尘不染。傍晚,我独自沿着田间小路,来到小时候常跟堂大姐一起去放牛的小山岗。我美美地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空气,我尽情地欣赏着乡村恬静美丽的晚景!”|| 眺望远处。啊,视线尽头多像一幅画:柔和的夕阳,绚丽的晚霞,横卧在不远的天边的群山,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