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27.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27.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27.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实录)

《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叫做《手术台就是阵地》。据我了解,课前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课文,学习了生字,下面王老师来检查一下。

师:(出示一组词语:继续连续陆续)谁来读一读?

(生读这一组词语)

师:(接着出示一段文字:1939年春,著名的齐会战斗打响了。战斗激烈,我军的伤员从战场上抬下来。白求恩不顾环境险恶,坚持留在手术台旁工作,他工作了69个小时。)如果你能够把这几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括号中,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出来了。谁来试一试?

(生一边读,一边填空。教师相机评价)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组词语,(出示:黑烟滚滚弹片纷飞敌机盘旋爆炸烧着)谁来读一读?

(生读词语,正确,但是缺乏情感)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看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生:这组词语都是描写战争场面的。

师:说得好!有人说词语是有温度的,词语是富有情感的。谁能够通过读词语就让我们感受到那炮火纷飞、黑烟滚滚的战争场面呢?

(指名两位学生读词语,均读出了情感,教师相机评价)

师:把这些词语放回到课文当中,你还能读出它的情义吗?

(出示下列三句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黑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2.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盘旋,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3.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门口挂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师:我们再来看最后一组词语,(出示:镇定敏捷沉思争分夺秒)你发现这组词语都是写谁的?

生:白求恩。

师:白求恩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的主人公。有谁知道白求恩是什么人呢?

生:他是个医生。(板书:医生)

师:从题目上看,他还是个什么人?

生:他还是个战士。(板书:战士)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两张照片,(出示照片:教师旁白)这是白求恩在加拿大的故居,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幢精致甚至豪华的二层楼房。而这是白求恩在中国居住的地方。同学们,当这两张照片并列呈现在你眼前的时候,你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生:白求恩在加拿大住的房子那么好,为什么要到中国来住这种土房子呢?

生:白求恩为什么放弃了那么优越的生活,要到中国来呢?

师:是呀,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一个问题。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请你们思考:白求恩是在什么情况,或者说是在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播放录像,附旁白文字:1937年底,法西斯主义的阴云笼罩欧洲。德、意、日三个轴心国结成政治同盟,随后在亚洲发生了震惊全球的南京大屠杀,三十多万无辜的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被集体扫射、刀劈、火烧、活埋,恐怖的恶讯很快传遍世界。据一位历史学家估算,这场屠杀的受难者,他们流的血总重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装满2500个火车车皮。“这世界就要成为一个屠宰场了,屠宰的中心就在中国!”说这话的人是加拿大著名外科医生诺尔曼?白求恩,他是在二十世纪人类最黑暗的时刻来到东方的。在中国人民最苦难的日子里,他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师出示句式,请学生填空。在的时候,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

生:他是在二十世界人类最黑暗的时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

生:在中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候,白求恩来到了我们身边。

师:如果把“困难”换成“苦难”或者“饱受磨难”就更准确了。

生:在恐怖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亚洲的时候,白求恩来到了中国。

生:在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

师:是呀,在我们的民族面临着被肆意杀戮,我们的土地被恣意践踏的时候,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我们中

的一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记叙了他在中国的战场上为战士们做手术的情形。刚才我们说,白求恩是个医生,也是个战士。如果说,他是个医生,他是个怎样的医生呢?如果说他是个战士,他又是个怎样的战士呢?请你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寻找答案,把你感受深的地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下来。

(生默读课文,自学标画、批注,约6分钟)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思考、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觉得白求恩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我是从“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了,眼睛布满了血丝”这句话看出来的。他为了抢救战士们的生命,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师:也就是说,从他的劳累中你读懂了他的尽职。(板书:尽职)生:我觉得白求恩是个勇敢的战士。课文中说“黑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十分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从伤员的腹腔里敏捷地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情况那么紧急,但是白求恩还在镇定地做手术,就说明他非常勇敢。(教师板书:勇敢)

师:我听出来你在强调“镇定”这个词。“镇定”是什么意思呢?

生:冷静。

生:镇静、坚定。

生:临危不乱。

生: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

师:你们说得都对!请认真地想一想:白求恩是凭借着什么如此镇定呢?

生:凭借他的高超医术。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依据?

生:课文中说“敏捷地把弹片扔在盘子里”,这就说明他做手术熟练。

师:(板书:医术高超)你很会发现,也很会表达。

生:我觉得还凭借着他对工作的负责。

师:(板书:负责)请你说说看。

生:环境那么险恶,他都镇定地做手术,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医生,而医生必须要救死扶伤。

师: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但是白求恩完全可以呆在后方的医院里救治伤员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白求恩来到中国后做了一个调查,他发现战士们的死亡率太高,往往不是因为伤势过于严重,而是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伤员从战场上抬下来,再抬到后方医院往往要经过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时间,很多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于是白求恩决定,一定要把医院建在前线,这样战士们就能得到及时的救治。说到这里,你们再想想看,白求恩的镇定还源自于什么呢?

生:源自对战士的爱。

师:那是对生命的敬重。(板书:爱)

师:一个“镇定”让我们读懂了这么多,请你们再来读这段话,我相信你一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我觉得白求恩既是个勇敢的医生,又是个勇敢的战士。我是从课文的第三段读懂的。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白求恩觉得他无论生死都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除了这两句话,白求恩在沉思过后还说了什么?

生:(读课文)“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部长同志,请你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师:白求恩是在部长恳求他离开,沉思过后说这番话的。那么,谁来讲一讲,什么叫“沉思”?

生:就是“想”。

师:“思”是“想”的意思,怎样的想才叫“沉思”呢?

生:静静地想。

生:默默地想。

师:白求恩到底在想什么呢?

生:他可能在想,如果我留在这里,的确很危险,可能会失去生命,但是我走了,战士们怎么办?

生:他可能在想,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就不能离开我的阵地。

师:那个时候,战士们在发起冲锋的时候常常会喊着这样的口号——同志们,冲啊,白求恩大夫就在我们身边!你说,白求恩听到这些,他还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我是战士们的精神支柱,如果我离开了,战士们就会感到失望。”

师:白求恩想到的是胜利的希望啊。同学们,请你们再来读这一段话。(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师:(出示图片)你们现在看到的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在那个破败的小庙里为战士们做手术的情形,读到的是白求恩在日记中写过的一段话,请你们跟着老师一起读。

生:(齐读)“优秀的外科医生只能在战地培养!如果为了安全,呆在加拿大是最安全的,我也不需要别人来保护我的安全。我是来参加战斗的。如果我被炮弹击中或者掉下悬崖,不需要任何人为我负责。作为一名外科大夫来说,我的岗位是前线,而且是最前线,谁阻止我,谁就是我的敌人!”

师:同学们,白求恩说:“谁阻止我,谁就是我的敌人!”现在,师卫生部部长在阻止他,他的助手在阻止他,被他救治的伤员可能也在阻止他,那么他真的把这些人都当作敌人了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找到的答案。

生:他说“谢谢师长的关心”,说明他没把我们当作敌人,要是当作敌人,就不会说谢谢了。

师:说明他能够理解我们对他的情意。

生:“他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也说明他没有把我们当作敌人。

师:白求恩说自己不是我们的客人,你们想一想,他是不是我们的客人?

生:是!

师:我们真的想把白求恩当作客人。当时我们的领导人毛泽东一个月的生活费是5块钱,但是党中央决定给白求恩每个月100块钱。白求恩坚决不要,他唯一的请求是“请给我一身八路军的军服”。他没有把自己当作客人,是当作了什么人了呢?

生:当作一名八路军战士。

生:当作我们中的一员。

生:把自己当作了主人。

师:说得好啊!白求恩就这样把我们的事,当作他自己的事。由于当时的医疗器械匮乏,伤员伤口化脓,白求恩就用吸管把战士伤口里的脓吸出来。同学们,你还觉得他只是把自己当作主人吗?他分明是把我们视同于他的——

生:亲人。(异口同声)

(师板书:亲人)

师:指名一人读下面这段话:

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部长同志,请你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生读得很平静,不够激动)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感受到这是一个冷静的白求恩。以我的了解,他更是一个容易激动、激情满怀的人。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读?

(生再次读这一段话,很有激情。)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我觉得白求恩还是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他珍惜时间?

生:争分夺秒。

师:(板书:争分夺秒)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词。哪个字表示时间呢?

生:分和秒。

师:争分夺秒,争取的仅仅是时间吗?你们想一想,他在和谁争?到底在争什么?

生:和死神争。

生:和敌人争。

生:和残酷的战争争。

师:他争来的到底是什么呢?

生:是战士们的生命。

生:争来的是胜利的希望。

师:就这样,他在手术台旁争分夺秒连续工作了三天三夜69个小时。假如我们按照时间来计算,三天三夜应该是多少小时呢?

生:72个小时。

师:那仅剩下的三个小时,我们希望他做些什么呢?

生:我希望他能休息一会。

师:哪怕只是靠在一旁闭会眼睛。

生:我希望他能吃点东西。

师:哪怕只是一块粗糙的面饼。

生:我希望他能喝点水,然后睡上一觉。

生:我希望他能赶紧撤退到后方去,那里更安全。

师:从你们的希望中,我感受到,此时此刻我们分明也把白求恩当作了自己的亲人。请你们带着对亲人的这份依恋与感激再来读课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门口挂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了。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是否发现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在描写上有着相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写战斗的场面,然后再写白求恩是怎样做的。

师: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写更能烘托出白求恩忘我工作的品质。(教师板书:忘我)

师:白求恩就这样忘我地工作着,在那69个小时里,他做了大大小小115例手术。同学们,在这里我还想告诉大家,白求恩有一次在给伤员做手术的时候,不小心被割破了手指,因为卫生条件差,药品匮乏,使得伤口感染,转成了败血病。在他来到中国1年零8个月以后,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们现在读到的这封他写给聂荣臻司令员的信,其实也就是他的遗嘱。

(屏幕打出白求恩的遗嘱,学生默读。教师将重点句标红,同时配以音乐和旁白)

白求恩说:“今天我感觉身体非常不好,也许我要和你们永别了!……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惟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做贡献。”他把他的行军床、皮鞋、马靴、马裤、箱子、器械、打字机、绷带、手表、蚊帐、食品、书籍、甚至照相机、小闹钟都分赠他人。他还嘱咐工作人员千万不要再到保定、天津一带去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上海、香港贵两倍。最后他说:“最近两年,是我平生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日子。在这里,我还有很多话要对同志们说,可我不能再写下去了。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千百万亲爱的同志们。”

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里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生:(流着泪)我觉得白求恩真是太了不起了。他本来可以在加拿大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是却来到中国,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我们……

生:我想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白求恩。他是一个伟大的医生,他也是个伟大的战士。

师: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同学们,在69年后的今天,在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白求恩的今天,我们借助《手术台就是阵地》这篇课文走近了白求恩,了解了白求恩,认识了白求恩。我想:总有一些往事是不能忘记的,总有一些人是要我们铭刻于心的。让我们来看一组白求恩生前的照片,想一想:我们究竟不能忘记什么?

(播放教师编辑好的课件,展示白求恩生前的生活、工作情况,配乐旁白:这是他来到中国兴奋地穿上八路军军服在窑洞前面和战士的合影;你们看到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他还显得风华正茂、英姿飒爽,而在一年后他就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他在给小战士看病;这是他和老百姓亲切地唠着家常;他有的时候也会饶有兴致地和哨兵一起站岗;在疲惫工作了一天之后,他也会躺在黄土高坡上仰望蓝天,我想他也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吧;这一张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齐会战斗中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照片;这一张是白求恩的遗像……)

师:同学们,从这张照片上看,白求恩有多大岁数了呢?

生:我觉得有七八十岁了。

生:我觉得应该是六七十岁。

师:(眼含热泪)可是,他牺牲的时候只有四十九岁。是什么原因使他看上去如此苍老呢?

生:(哽咽、流泪)是劳累。

生:而且是过度的劳累。

生:当时条件很艰苦,我想有时候一定也还吃不饱。

师:是呀,能够吃上一顿刀削面就是改善伙食了。

生: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总在前线工作,精神非常紧张。

师:既要尽职尽责地做手术,又要躲避炮火的轰炸,躲避敌人的袭击,同时又可能吃不饱、过于劳累,即便是铁人,也难以承受啊!

生:我觉得白求恩真是太了不起了!(流泪)一个外国人,凭什么要这么帮助我们中国呢?我觉得他不仅仅是我们的亲人,更是我们的恩人!(热烈的掌声)

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两个大字——恩人)同学们,在白求恩面前,我觉得再多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我唯愿你们通过这节课对他的认识能够化作一枚种子,种植在自己的心田里。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在纸上写几句话,写出你内心里最想说的话。

生在《怀念白求恩》歌曲的伴衬下,完成写话练习,大约5分钟后,指名6人汇报)

生: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那花白的头发,

不能忘记他在手术台旁弯腰的身影,

我们还不能忘记他把所有的一切都留给了我们中国,

更不能忘记他对我们作出的贡献。(掌声)

师:这位同学能够抓住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真情流露,这样的文字打动人心。

生: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不能忘记他冒着炮火在手术台旁工作的情景,

我们还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

更不能忘记我们的人民饱受磨难的情景。

师:你从三个方面来写“不能忘记”,这很好,如果调整一下顺序就更好了。我建议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先写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接着写不能忘记我们遭受的苦难,然后写还不能忘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最后写他冒着炮火忘我工作的情形。这样就更加合理了。

生: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

不能忘记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

我们还不能忘记白求恩在二十世纪人类最黑暗的时候来到我们

身边,

更不能忘记他为救助我们的生命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热烈的掌声)

师:从老师们的掌声中我读到了你的精彩,但是我认为可以改动一个字。“浴血奋战的战士”可以改成“浴血奋战的勇士”,你看行吗?(生点头)

生: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那一张苍白的脸,

不能忘记那一身鲜血染红的八路军军服,

我们还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用无数个战士的生命换来的,更不能忘记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掌声)

师:我非常欣赏你写的前两句,“一张”和“一身”对仗,“苍白的脸”和“染红的军服”对仗,既富有文学色彩,又饱含真情实意。

生:我们不能忘记那一段苦难的日子,

不能忘记曾经帮助过我们的那些人,

我们还不能忘记他们为了战斗的胜利奉献出来的一切,

更不能忘记长眠在地下的千年不朽的灵魂。(热烈的掌声)

师:写得真好!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而且还有韵脚,例如第二和第四句。我觉得如果把“灵魂”改成“英魂”可能更合适。

生:我们不能忘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不能忘记他把我们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来热爱,

我们还不能忘记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胜利的希望,

更不能忘记他是我们的恩人!(热烈的掌声)

师:你能从亲人和恩人两个层面来认识白求恩,我很感动。如果把最后一句“更不能忘记他是我们的恩人”改成“更不能忘记他给予我们的恩泽”就更好了,这样既可以表达你原本要说的意思,同时还和第一句的结尾处“国”字押韵,读起来更加上口。

师:同学们,正如你们用心写就的这些文字,我们不能忘记的的确太多太多,我们需要铭刻于心的的确太多太多。让我们全体起立,站直身体,一起来朗诵这首《怀念白求恩》(出示文字投影,生齐读:有一个外国人,

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当作他自己的事业。

这是多年以前,

我们经常感动的往事,

这是多年以后,

我们重新唤起的记忆。

不远万里,你带来和平的希望,

出生入死,你拯救战争的创伤。

生生不息,你走在英雄的路上,

永永远远,你活在我们的心上。)

师:孩子们,我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你们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白求恩的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甚至在你们成为爸爸妈妈后,也能够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孩子听。让它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下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优秀教案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斗、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3.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质疑问难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看了课题你心里想到了什么? 2.这些问题正是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我们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二、自读自悟,感知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用“~~”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3)“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谁说的? (4)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在不懂的地方标上“?”,准备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学生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准。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可以同桌一起读。) 三、由表及里,读透课文 1.检查交流。 2.教师简介白求恩。(投影) 3.什么情况下白求恩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是怎样坚守阵地的? 4.“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这句话是在第几自然段,在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讲了几次

话?画出来,多读几遍。 5.引读。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白求恩说——。 6.(出示小黑板)白求恩讲的两段话。齐读。讨论并交流:白求恩两次答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哪句话最使人感动?为什么? 7.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而且课题也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8.也就是说,白求恩把动手术抢救伤病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 9.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争论:白求恩说:“我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到底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请大家发表意见,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 10.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看成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11.分角色朗读。 四、展开想象,读读课文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体会“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连续工作了六十九个小时”。三天三夜共有多少小时? 2.想象一下,还有三小时白求恩在干什么? 3.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一刻也没有休息,坚守住了手术台这个阵地,多么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五、存疑探索,延续兴趣 1.总结全文。 2.存疑探索,指导阅读。 师:白求恩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次为伤员做手术时不幸中毒,以身殉职,毛主席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号召全国人民向白求恩学习。你们想了解更多白求恩的事迹吗?老师这里有几本介绍白求恩事迹的故事书(出示书籍),谁愿意看,下课可以到老师这里借阅。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教案

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学目标 1.会认“斗、棒、恩”等13个字。 2.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3.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问难 1.出示课题,朗读题目。 2.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手术台”指什么?“阵地”指什么?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为什么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又是怎样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的?在什么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的?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扫除字词障碍。 2.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认读,领读。 3.说说课文大意,填空:______年春,著名的_______战斗打响了,在_________,正在_____。他已经____没有休息了。战斗越来越激烈,师卫生部长恳求他离开,可他认为:手术台____,不恳离开,继续给伤员做手术。他一连工作了____个小时,直到战斗结束。 三、品读课文,感受形象 1.简介白求恩。(投影) 2.默读2--4自然段,找出描写战火中,白求恩大夫给伤员做手术的小庙周围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标画出来。 3.指名读有关句子,想一想这三次环境和气氛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总结:通过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白求恩是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坚守阵地,不顾疲劳地给伤员做手术。 4.出示句子:“手术台就是阵地。” (1)手术台就是医阵地”这句话是在第几自然段?在这一段里,白求恩一共讲了几次话?画出来,多读几遍。 (2)出示白求恩讲的两段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斗、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3.学习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情的高尚品质和国际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1.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2.使学生从白求恩大夫坚守岗位、救死扶伤的事迹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

1.板书课题,鼓励学生质疑。 2.什么是“阵地”?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是谁的阵地? 二、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通过预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对白求恩的了解,师可补充介绍:白求恩: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员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三、四月间到达延安,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毛主席曾写《纪念白求恩》一文。 3.指名接读课文,找出文中最使人感动的句子,注意以下词语读音:气焰嚣张当头一棒几发炮弹淹没仍然敏捷迅速争分夺秒注意以下多音字:斗挨大血发弹空没 4.自己再读课文,找出使人感动的句子和同桌交流,说说为什么?三、细读感悟(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标出句子,体会每句话的意思。 2.交流读懂了什么?查字典理解“嚣张”,联系上下文理解“当头一棒”。(二)引导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27.手术台就是阵地(教案)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课文特点:这是一篇纪实性记叙文。记叙了白求恩在战斗形式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成阵地,连续工作69个小时的事迹,表现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品质和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他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文章的课题是一个比喻句,既点明了主要事件,又暗含中心。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2、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抓住三次环境描写及之相对应的三次人物描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白求恩对卫生部长所讲的话的含义,尤其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含义。 一、导入明标。 1、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请同学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13、手术台就是阵地)2、师口述并用投影打了本课学习目标。

1、读课文,抓词语,了解白求恩的光辉事迹,学习白求恩的伟大精神。 2、学习先找出重点段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 3、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通读课文,理清思路。 1、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时间在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个自然段是讲白求恩坚持在火线上抢救伤员的事的? 3、师归纳总结:课文的题目:手术台就是阵地,课文2-4自然段集中讲述了白求恩以手术台为阵地,坚持在前线抢求伤员的经过,可以合并成为一段,这就是课文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课文的重点段。 4、指读课文一和五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5、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板书:第一段:(1)第二段:(2-4)第三段:(5) 6、请学生回忆分段的方法,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如下: 师打了投影: 1、通过课文,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27.手术台就是阵地(优质教案)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理解“仍然”等重点词语,结合句子联系“陆续”“继续”“连续”,会用“不断”“迅速”造句。 2.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借助字典,尤其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3.练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在独立的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出对“手术台就是阵地”的理解。 4.了解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感受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勇于奉献的精神。 5.学习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题,激发兴趣。 展示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结导题: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就是医生的阵地”(板书课题:手术台就是阵地)学生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 1.鼓励学生齐读课题后进行质疑,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预设: (1)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是在什么情况下把手术台当做阵地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最后一个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结果——战斗结束。 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对文本由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文章内容有 个大致的了解,同时通过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好。】 四、品读释疑。 (一)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互相交流: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战斗发生的时间、 地点及战斗形势。) 3.简介齐会战斗。 齐会战斗,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0师主力,在冀中军区部队的协同 下,于河北省河间县齐会地区,对日军进行的歼灭战。这次战斗,共毙伤日军 700余人,俘7人,缴获山炮1门、轻重机枪20挺,步抢200余支,取得了平 原游击战争中以外线速决的进攻打歼灭战的经验,对推动华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战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表社论,庆祝齐会 战斗的重大胜利,称贺龙“是抗日前线的民族英雄”。蒋介石也发来慰勉电,称 “贺师长杀敌致果,奋不顾身,殊堪嘉奖”。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下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件出示:敌人不断反扑,战斗非常激烈。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 (20)来。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 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 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1)自由阅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 烟雾淹没了”在这种危险的环境中,白求恩仍然镇定地为伤员做手术,敏捷地从 伤员腹腔里取出弹片,表现出白求恩不顾自己安危,救死扶伤的伟大国际主义精 神。)(板书:硝烟滚滚弹片纷飞镇定地手术) (2)“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 被烟雾淹没了。”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说明了什么?(说明小庙离战 场非常近,离战场近有利于及时救治伤员,但白求恩工作环境非常危险。)(3)大胆猜测,炮弹落在小庙前可能会出现怎样危险的情形?(炮弹落在 小庙前有可能造成小庙坍塌,人员伤亡。) (4)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下,白求恩是怎样工作的?(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 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 丢在盘子里。) ①“仍然”是什么意思?(仍旧,照旧。)结合上文怎样理解?你体会到什

《27手术台就是阵地》教案设计

《27*手术台就是阵地》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重引导,要更加放手。本课的教学设计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抓住环境描写的表达方法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白求恩大夫坚持工作时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等)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品词析句,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从读中悟,从悟中读,进而帮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资料,阅读有关白求恩的其他故事。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简介白求恩 1.观看一段录像:剪辑影片白求恩给伤员做手术的片段。 2.简介画面内容。(学生自由表达) 3.简介白求恩: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率领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军民服务,并培养了一大批医护人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后因抢救伤员伤口感染,于1939 年11 月12 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4.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 (1)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2)谁把手术台当作阵地? (3)在什么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了阵地? (4)是怎样坚守阵地的? 设计意图:课文所叙述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在此创设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针对题目揣摩

思考,质疑问难,为学生搭建一个走进文本的平台。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画出本课的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2)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①认读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战斗大夫血丝白求恩 撤走危险瓦片布帘 迅速当头一棒争分夺秒 ②重点指导多音字“斗”“大”的读音,了解多音字“血”在本课读xuè。“斗”在“战斗”中读四声。“大”在本课“大夫”一词中读dài 。 ③强调“速”是平舌音。“险”是前鼻音。“棒、撤、险、秒”四个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血、瓦、帘”可以联系生活识记。“迅、速”可以结合语境识记。 ④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结合所提问题,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默读边圈画,大胆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想法。(1)感知人物: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为伤员做手术。(2)感知情节:课文叙述了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六十九个小时的感人故事。 3.三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找出重点。 (1)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白求恩为伤员做手术的内容?(第2~4 自然段。) 课文第2~4 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白求恩在环境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始终以手术台为阵地,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的情况,即事情的经过。(板书:战斗激烈)(2)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预设: ①课文第 1 自然段写的是齐会战斗打响了,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战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斗、棒、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战斗、大夫”等词语。 3.了解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感受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4.学习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教学重点】 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描写危险环境和白求恩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持手术台这块阵地,为伤员做手术的语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手术台就是阵地。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抗日战争插图,同时放激烈的炮火声。 2.出示抗日战争资料。 抗日战争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3.出示课本插图。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

情景。看,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4.板书课题:27、手术台就是阵地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 dòu bànɡēn dài xuè chè xiǎn 斗棒恩大血撤险 wǎ lián xùn sù duó miǎo 瓦帘迅速夺秒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3)古文识字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27《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实录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品读白求恩大夫的语言,体会其精神品质(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重点段),思考:白求恩大夫当时说了什么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交流找到的白求恩说的话,师相机出示句子) 句1: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句2: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师引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段话,思考白求恩大夫说的这两段话是什么意思。 生1:白求恩大夫的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离开阵地,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生2:白求恩大夫的话的意思是自己还有重要的任务没有完成,不能离开,还要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 师:他的心里时刻牵挂着战士们、伤员们,他不愿抛下他们。(板书:对同志极端热忱)从这两段话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白求恩大夫的话是说他把手术台当成了自己的阵地,他不能离开这个阵地,就像战士们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一样。 师:白求恩大夫说:“手术台就是阵地。”那“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

事吗? 生:“手术台”是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用的台子,“阵地”是军队打仗的地方,不是一回事。 师: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这是个比喻句,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比作“阵地”。 师:你说得对。(竖起大拇指表扬)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岗位,老师的岗位呢? 生:在课堂教书。 师:工人叔叔的岗位呢? 生:在工厂做工。 师:交警叔叔的岗位呢? 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 师:那外科医生的岗位呢? 生1:外科医生的岗位就是在手术台前为病人做手术。 生2:哦,我知道了,这里的阵地就是岗位。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不愿意离开手术台,就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岗位。 师: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1:阵地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丢失的。假如阵地丢了,那么就意味着战斗失败了。 生2: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连庙的一角都落下了许多瓦片。但白求恩大夫仍然不肯离开手术台,依然冒着生命危险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所以说手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教学实录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斗、大”。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意思。 3. 了解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成阵地,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做手术的经过,学习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会认11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斗、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白求恩对卫生部长所讲的话的含义,尤其是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手术台,“手术台”是什么?(医生用来给病人做手术的台子。)板书阵地,“阵地”是什么?(军队为战斗而占据的地方。)手术台怎么就和阵地产生了联系?手术台怎么就成了阵地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十七课《手术台就是阵地》(补充课题)请同学们响亮地读一读课题。 师: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白求恩)你对白求恩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学生介绍白求恩)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不错,请同学们看这样两张照片:这是白求恩在加拿大的故居,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100多年,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来这是一幢精致甚至豪华的二层楼房。而这是白求恩在中国居住的地方。在中国人们被肆意杀害,在中国最苦难、最需要帮助的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很自然地就成为了我们中的一员。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记叙的是他在中国战场上的一个片段,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按照自学要求自己来读一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会认字的读音。 (2)观察会写字,记住字形。 (3)画出并理解不懂的词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或与同桌讨论)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做什么) 三、快速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白求恩说的哪些话跟题目有关系? 出示句子:(齐读) 手术台是医生是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师:读了刚才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反问句)你是眼睛真亮,谁能把藏在这个问号里的意思读出来。 师:你读得真棒!知道白求恩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转换句式。 4、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阵地应该是个怎样的地方?(炮火纷飞,硝烟弥漫,要流血和牺牲的地方) 师:你说的真好,那你们觉得白求恩的手术台旁有没有危险呢?(有) 四、潜心会文,感受“危险”,感动“坚守” 感受“危险” 1、过渡:是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有这样的体会?请你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并读一读。 交流: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吼叫,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周围,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挂在门口的布帘烧着了,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 师:读着这些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是呀,白求恩所在的小庙是多么的危险呀,让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选择其中之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教案

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认“斗、棒、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战斗、大夫”等词语。 3.了解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感受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4.学习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描写危险环境和白求恩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持手术台这块阵地,为伤员做手术的语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手术台就是阵地。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抗日战争插图,同时放激烈的炮火声。 2.出示抗日战争资料。 抗日战争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3.出示课本插图。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4.板书课题:27、手术台就是阵地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第一行生字(课件出示) dòu bànɡēn dài xuè chè xiǎn 斗棒恩大血撤险 wǎ lián xùn sù duó miǎo 瓦帘迅速夺秒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2)开展读字游戏。 开火车读,再读。 小老师领读,齐读。 (3)古文识字 (4)学习多音字 3.理解词意(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让我们把这些字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1.白求恩简介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我国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间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案】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1.认识“棒、恩”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斗、大”。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你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 重点 默读课文,联系事情发生的背景,说说对“手术台就是阵地”这句话的理解。 难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白求恩大夫崇高品质。 1.生字教学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随机出示带有本课生字的词语,进行认读正音。本课的多音字“斗、大”,可在语境中辨析读音。 2.朗读感悟 本篇文章中,有几处关于战争场面的描写,需要指导学生读好战争场面的词句。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好有关描写白求恩的句子,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理解题目意思。 (2)搜集有关白求恩的资料及其他有关白求恩的故事。 (3)搜集齐会战斗的相关资料。 (4)默读课文,用自己常用的方法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白求恩在阵地上做手术的图片。 2.教师讲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板书:手术台就是阵地)课件出示课文题目。 3.课件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课件出示: 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1939年因病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主席称其“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4.鼓励学生说说,看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预设:谁把手术台当阵地?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5.请同学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 由于这篇文章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远,所以教学本课时利用图片和声音导入,为学生创设了情境,旨在调动学生的情绪,为理解文章情感进行铺垫,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波浪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自读、小组读、分段读) 2.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 课件出示: 棒恩血撤险瓦帘迅速夺秒 ②教师指导:“血”是四声,“速”是平舌音,“险、帘”都是前鼻音。

《27手术台就是阵地》【课课练】练习题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27 手术台就是阵地 一、根据课文内容选词填空。 陆续继续连续 1939年春,著名的齐会战斗打响了。战斗激烈,我军的伤员()从战场上抬下来。白求恩不顾环境险恶,坚持留在手术台旁()工作,他()工作了69个小时。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大怒时很凶的样子。汹汹,声势浩大的样子。() 2.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三、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练习。 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做手术。他已经两天两夜没休息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白求恩仍然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敏捷地从伤员的腹腔里取出一块弹片,丢在盘子里。 1.填空。 从可以看出当时环境非常危险,但是白求恩不顾自己安危,仍然坚持为伤员做手术。此时白求恩的神态是的,相貌是,动作是。2.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当时环境的危险?

参考答案 一、陆续继续连续 二、1.气势汹汹 2.争分夺秒 三、1.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硝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眼球上布满了血丝敏捷 2.突出白求恩大夫在战火纷飞的危急时刻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充分表现出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和对同志极端热忱。衬托白求恩大夫思想品质的高尚,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感人。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课文讲的是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一次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工作了三天三夜的动人事迹。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全文共5节。第一节交代了事情的发生,最后一节交代了事情的结果。而第2、3、4节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第2、3、4节中都有环境描写,并描写了白求恩大夫坚持工作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文中还配有一幅插图:白求恩大夫正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从他那弯成弓形的身体、双手正在忙碌的样子;从他那目不转睛的神态,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 教学目标: 1.认识“斗、棒”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斗、大”。理解“仍然”等重点词语,读懂每句话,为段的训练做准备;结合句子练习“陆续”“继续”“连续”,会用“不断”“迅速”造句。 2.培养自学能力。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借助字典,尤其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

力。 3.培养读的能力。练习默读课文,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在独立的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白求恩大夫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连续三天三夜冒着生命危险为伤员动手术的事迹,感受白求恩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5.学习白求恩大夫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描写危险环境和白求恩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持手术台这块阵地,为伤员做手术的语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2.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手术台就是阵地。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2)课文摄影插图,同时放激烈的炮声录音。 2.教师讲述: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八路军野战医院紧张抢救伤员的情景。看,这位外国医生不顾个人安危,正在为伤员做手术,他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板书:手术台就是阵地)。(课件出示1)课文题目。 3.鼓励学生齐读课题后进行质疑,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4.请同学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炮声的录音,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那个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阅读课文,探究初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画出本课的生字词,画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让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