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节气的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情况

有关节气的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情况
有关节气的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情况

有关节气的物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情况

导读:立春

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形象地反映出立春时节的自然特色。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这时,文人墨客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条芽苞,泥土中跃跃而试的小草,正等待着“春风吹又生”。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

雨水

雨水不仅表征降雨的开始,而且表示雨量开始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随着雨水的到来,但见雪花纷飞、冷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去,阳光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渐走来。雨水后,我们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芬芳的花香,沁人的气息激励着身心。春来大地万木兴,一年之计也在于春。在农事上,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的关健时期。在工业、商业等方面,也是计划竞发的时期。对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一个新的希望。

惊蛰

惊蛰的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但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回升到一定程度的地中温度。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也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气温、地温都上升的较快,

地上的草木生长得也快,正所谓“不知季节看花草,不知地气看五木。”无论对农民或是其商人,积累一定物候知识,对生活和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春分又称为“日夜分”,故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说法。春分时,太阳的光线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到了春分,雨水开始明显增多,春分前后,我地的平均气温已稳定通过10度,达到气候学上所定义的春季。春分后,进入早稻的播种时期,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的生长阶段,此时的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早已蜂蜜喧哗,晓燕穿梭,百花盛开,到处一派生机盎然。

清明

太阳到达黄径15度时为清明节气。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荣茂盛的意思。正所谓“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也。”此时,我地的日平均气温已升到12度以上,桃花初绽,杨柳泛青,冬季的凋零枯萎景象一扫而光。清明时节,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在农业生产中,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疑”、“种树造林,莫过清明”说法。清明后,人们可以领略到真正的春光。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是“雨水生百谷”的意思。谷雨时节的雨量开始明显增多,由于雨水的滋润,五谷得以生长。谷

雨后,气温回升很快,天气转暖,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江南地区的日平均气温都在16度以上。在我地有“清明多栽树,谷雨要种田”。谷雨后,春雨滋润着田野,田间的管理十分重要,农业生产已进入繁忙时期,因此要抓住时机,精耕细作,注意天气变化,抢种抢栽,不误农时。

立夏

立夏,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迎来炎热的夏季,但在气候上,连续五天的日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才表示夏季的开始。立夏以后,正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健时期。立夏后,雨水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糸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在我地,立夏后,气温明显升高,雷雨天气增多,万物生长旺盛,除早稻返青移栽外,农事活动十分繁忙,这时,天气的变化也多且复杂。

小满

小满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小满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夏季,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春种作物正值生长的旺盛期。在江南一带,平均气温一般都高于22度以上,景象呈现的是夏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此时,乡村闲人少了,田间的肥水管理得到加强。初夏风光,正可谓“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新熟,蜓立荷角,作物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南方地区的田

野已是一派秧苗嫩绿的生机景象,田原秀丽无边无垠。古往今来,“农耕之本,在于趣时”。到了芒种时节,因气温增高,水稻进入生长期,应该抓紧时间栽插,以免时间的推迟影响正常生长。许多农作物也到了栽种的时候。农谚“芒种忙忙种”的道理就在这里。芒种后,我地的雨水也相应增多,暴雨的机率较大,搞好雨期的田间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夏至

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按我国古老的干支纪日法,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致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我国各地这段时间的气温最高,在我地最高气温可达到40度左右。夏至后的天气局地对流强,降雨范围小,有“夏雨隔田坎”的说法。

小暑

时至小暑,已是绿树浓荫。小暑时我地的平均气温接近30度,炎热之感渐渐袭上来。小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管理。“大暑小暑,灌死老鼠。”的农谚,是说这段时间雨量很大。小暑前后,暴雨最多,常年的6、7月,暴雨有时有3~4埸或更多。这段的雨量集中,也正是防洪的紧张时期。在气象记录中,此期间,雷暴也是最多的,剧烈的对流天气,常与大风、暴雨相伴,有时还有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

大暑

暑就是热的意思。通常的解释,大暑和小暑就是“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大暑则表明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管子》说:“大暑至,万物荣华”。我国许多地区有“三伏不热,五谷不结”的农谚,反映出这段时间的气温与农作物生长的密切关糸。大暑的气温高本是正常的气候现象,但过高的气温,农作物反而受到抑制。因此,要注意防高温,促进作物生长。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气凉爽联糸起来。由此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但是,由于各地的纬度、海拔高度不一样,实际上是不可能在立秋这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所以,立秋时多数地区还没有入秋,仍然处于炎热之中。在我地素有“秋老虎”的说法,立秋后,不时使人汗流浃背。气象资料表明,往往要到9月中下旬,天气才真正凉爽起来。立秋后,晚稻已拔节孕穗,田间管理丝毫不能放松。

处暑

“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因为这时三伏已过或已接近尾声,所以古代有“暑气至此而止矣”的解释。全国各地都有“处暑寒来”的谚语,说明气温这时已逐渐下降,从西北利亚来的冷空气侵入南方的机会开始增多。“谷到处暑黄”和“家家埸中打稻声”,描绘了处暑后秋收的景象。另外,处暑后,

绵绵秋雨有时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抓住每一个晴天。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面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白露实际上是天气已经转凉的象征。农谚说“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即是说白露这一天,天气的晴雨对后期的天气影响很大。虽然白露这天的天气不能作为天气预报,但一般白露前后确实有一段连阴雨天气。从农事而言,白露的气候特点应充分被认识,并且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少或避免秋雨的危害。

秋分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在天文学上,把秋分作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我地已进入凉爽的秋天。到了“一埸秋雨一埸寒”的时候。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水,气温也一次次下降。秋分以后,日降水量也不是很大,暴雨和大雨的机会非常小,但降水的日数却也增多起来。

寒露

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从露色洁白晶莹到露气寒冷欲凝,生动反映出气温的不断下降。寒露时节,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雷电渐隐。我省各地的气温继续下降,

日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农谚说:“寒露胡豆霜降麦,立冬菜子绵不得”。说明节气逼人。因此,多方面地了解天气预报,因地制宜,抢收抢作有利农事。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色白且结构松疏。有时,我们容易把霜冻和霜混为一谈,然而,霜冻和霜却不是一回事。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的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的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的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度以下,并且在贴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霜和霜冻也不一定同时发生。

立冬

一说到“冬”,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冷。其实,在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的冬字,只是表示“终了”的意思。而作为节气的“立冬”,最早是《战国春秋》,“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立冬这天,在我国南北的气候却不尽相同。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而在南岭以南却有“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的景象。在气候上,真正冬季的开始,不是以“立冬”这天作为开始日,而是以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

小雪

小雪表示降雪的开始时间和程度。小雪前后,一般在黄河流域会出现初雪。雪是去云内温度低于0度时,水汽凝华在云中的微小冰晶

上,增长为雪晶降落下来的。如果云下气温高于0度,雪花在降落过程中,就会融化为雨滴。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时已呈初冬景象。在我地,降雪的机会不是很多,尤其在大雪前,大的降雪比较少见。但由于冷空气南下的机会多,防寒防冰还是须抓紧。

大雪

“大雪”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开始大起来。古人的解释说:“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当地面有积雪,就是雪大的一种象征。北方有“北国风光,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银色世界”的迷人图画。我地的降雪多数出现在1月和2月,常有昼夜大雪,压断树枝,封锁道路的情况出现。在农业上,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这主要是说雪铺盖在地上,因温度低,能杀死越冬的虫子,给农业带来好处。

冬至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季节,古代称“日短”、“日短至”。也就是说这天,白天在一年中是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线的北移,白天时间渐渐长起来。正如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民间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天虽寒,却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摇落众芳独鲜妍”的腊梅供人欣赏。

小寒

寒就是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虽说是小寒,在气象记录中,小寒却比大寒冷,是全年节气中最冷的节气。“冷三九”恰在小寒节气内。在我地的气象资料记载里,最低气温达零下8度;有时一埸大雪冰封,使农作物遭受严重损失。在我省丘林地带,这时也正是山茶半霜争艳,彤云傲啸的时候。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节气起源天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当时如此而已。

大寒

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虽然在气象记录中,大寒没有小寒冷,但各地仍然是寒冷时期。“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谚语,也说明大寒是一年中的寒冷期。所以,需要继续做好农作物的防寒工作,也必须注意牲畜的安全过冬。大寒节气,我地相对雨水较少,气候也比较干燥,加之人们取暖,很容易酿成火灾。因此,要特别注意防火。春节大部分是在大寒节气里,随着爆竹一声,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它综合了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春秋到汉朝逐步演变而完整形成,与近代天文学的历法计算一致,阴阳历都可以推算,在阳历的推算中规律性更强,能记忆。在节气的顺序中,年月的双日为节气,单日为中气,合称为节气。在农村大多以阴历来推算,城镇都以阳历推算。在阳历中一个月有一“节”一“气”,上半年的“节”在每月的6日左右,“气”在21日左右,下半年的“节”在每月的8日左右,“气”在23日左右。每年的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各节相距15天左右。为了便于记忆,先祖们把二十四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诀。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集中反映出了黄河流域的自然季节特征,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立春至谷雨 立春: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惊蛰: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清明:4月5日左右。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谷雨:4月20日左右。雨量显著增加,适宜谷物生长。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立夏至大暑 立夏:5月6日左右。夏季的开始,气温有显著增高,小满:5月21日左右。小麦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成熟。生产上指导农户收割小春农作物,大面积播种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水稻大田移栽,进入农忙时节。芒种:6月6日左右,是夏熟夏播作物忙收忙种的季节。夏至:6月21日左右。

二十四节气和农时、农事

春雨惊春清爸天,xx夏暑相连, xxxx霜降,冬雪xx小大寒 xx: (2.4)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C~22C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 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C,降雨量20~30毫米国。 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 (2.19)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C,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 (3.5) 天气谚语: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C,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墙(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墙,将土壤墙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墙、黄墙、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

()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C,降水量40~60毫米。长江两岸白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 (4.5)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白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C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C。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xx: (4.20)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C。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xx: (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 5日为一候)高于22C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有的地 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肆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

二十四节气农事安排讲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农事安排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 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 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 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 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 日,前后不差1~2天。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 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作者:————————————————————————————————日期: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因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节气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农业气象内容。下面,介绍一下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各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每个节气的时间概念定为:代表该节气的前后若干天,即代表该节气所在月份(阳历)的前半个月或后半个月。 1、立春(2月4日或5日) 旱垡地抓紧耙耱保墒。及时检查薯窖、菜窖。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春烟播种育苗(2月中旬)。 春葱播种。 露地春番茄播种育苗(2月初),春西葫芦播种育苗(2月上旬),春甘蓝保护地育苗播种(2月上旬)。 小拱棚黄瓜播种育苗(2月上旬),小拱棚西瓜播种育苗(2月中旬)。 日光温室西瓜定植(2月中旬)。日光温室一年两茬冬春茬韭菜收割结束(2月中旬)。 2、雨水(2月19日或20日) 小麦开始返青,抓紧耙麦锄麦,增温保墒。施用除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到拔节初期)。春葱播种。春马铃薯播种(2月下旬)。

地膜变天膜西瓜播种育苗(2月下旬)。 小拱棚豆类蔬菜播种育苗(2月下旬)。小拱棚西葫芦定植(2月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西葫芦开始收获(2月下旬)。 3、惊蛰(3月5日或6日) 小麦起身,及时中耕、追肥、浇水,施用除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小麦红蜘蛛。红薯火炕育苗。 春椒、麦套椒,大蒜、油菜茬朝天椒播种育苗。 山药育苗。春芹菜直播。春葱播种。大沟葱(干葱)播种(3月上旬)。春马铃薯播种(3月上中旬)。 露地春西葫芦定植(3月上旬),保护地育苗的春甘蓝定植(3月上旬)。露地春黄瓜、豆类蔬菜播种育苗(3月中旬)。地膜覆盖西瓜定植(3月中旬)。 小拱棚番茄(3月上旬)、黄瓜(3月中旬)、辣椒(3月中旬)定植。 塑料大棚春早熟番茄、黄瓜定植(均为3月上中旬)。大棚三膜西瓜定植(3月上旬)。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收获结束(3月中旬)。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3月上旬)、冬春茬茄子、青椒(3月中旬)开始收获。 植物造林(3月12日为植树节)。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因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节气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农业气象内容。下面,介绍一下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各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每个节气的时间概念定为: 代表该节气的前后若干天,即代表该节气所在月份(阳历)的前半个月或后半个月。 1、xx(2月4日或5日) 旱垡地抓紧耙耱保墒。及时检查薯窖、菜窖。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春烟播种育苗(2月中旬)。 春葱播种。 露地春番茄播种育苗(2月初),春西葫芦播种育苗(2月上旬),春甘蓝保护地育苗播种(2月上旬)。 小拱棚黄瓜播种育苗(2月上旬),小拱棚西瓜播种育苗(2月中旬)。 日光温室西瓜定植(2月中旬)。日光温室一年两茬冬春茬韭菜收割结束(2月中旬)。 2、雨水(2月19日或20日) 小麦开始返青,抓紧耙麦锄麦,增温保墒。施用除草剂。 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到拔节初期)。 春葱播种。春马铃薯播种(2月下旬)。地膜变天膜西瓜播种育苗(2月下旬)。 小拱棚豆类蔬菜播种育苗(2月下旬)。小拱棚西葫芦定植(2月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西葫芦开始收获(2月下旬)。 3、惊蛰(3月5日或6日)

小麦起身,及时中耕、追肥、浇水,施用除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小麦红蜘蛛。红薯火炕育苗。 春椒、麦套椒,大蒜、油菜茬朝天椒播种育苗。 山药育苗。春芹菜直播。春葱播种。大沟葱(干葱)播种(3月上旬)。春马铃薯播种(3月上中旬)。 露地春西葫芦定植(3月上旬),保护地育苗的春甘蓝定植(3月上旬)。露地春黄瓜、豆类蔬菜播种育苗(3月中旬)。 地膜覆盖xx定植(3月中旬)。 小拱棚番茄(3月上旬)、黄瓜(3月中旬)、辣椒(3月中旬)定植。 塑料大棚春早熟番茄、黄瓜定植(均为3月上中旬)。 大棚三膜xx定植(3月上旬)。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收获结束(3月中旬)。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3月上旬)、冬春茬茄子、青椒(3月中旬)开始收获。 植物造林(3月12日为植树节)。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 小麦拔节,看苗追施拔节肥,看苗、看墒、看天浇灌拔节水。防治小麦纹枯病、锈病、红蜘蛛。小麦、油菜浇水防霜冻。 地膜玉米播种。红薯太阳能温床、阳畦加温育苗排薯。 大蒜茬、油菜茬、小麦茬朝天椒播种育苗。春棉播种育苗(3月16日或20日),麦套棉播种育苗(3月25日至4月5日)。 春葱播种。春芹菜直播。 露地xx播种育苗(3月下旬)。

蔬菜二十四节气农事安排

蔬菜二十四节气农事安排 一月,节气为小寒和大寒 本月是一年中光照最短、气温最低且天气变化无常的时期。但此月正是早春大棚(拱棚)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西瓜等茄果类和瓜类蔬菜育苗的关键时期,也是越冬温室一大茬蔬菜管理的关键期,此月菜田农事主要有: 1、严格培育茄果类壮苗。“苗壮一半收”,壮苗是优质丰产的基础。大棚多层覆盖栽培的番茄、辣椒、茄子已在上年11~12月份育苗的,此时已逐渐进入分苗期。此期要注意夜温不能过低,一般不低于12℃,否则长期的低温将影响花芽分化,直接影响以后果实的品质和产量。同时要做好苗期病害防治工作。此期早春温室、大棚黄瓜开始育苗,多采用嫁接育苗。。嫁接育苗在元月~2月初,日历苗龄50~60天,2月下旬定值于多层覆盖的大棚内或3月上中旬定值于单层大棚内。此期温度低,如何升温、保温、做好温度的管理是育苗成败的关键。 2、元月中下旬,在温室内育早春拱棚栽培的菜花、甘蓝苗。切记甘蓝苗夜温不要长期低于13℃,以免春化抽苔。 3、温室及大棚多层覆盖(三膜一苫)的延秋茬番茄、辣椒、西葫芦、芹菜等作物已进入生长后期,根据市场行情适时收获,并抓紧腾茬整地,准备定值下茬蔬菜。 4、大棚多层覆盖的西瓜开始育苗,应选耐低温、耐弱光能力较强的品种。此时影响西瓜育苗的关键因素仍是光照和温度,并要保持一

定的昼夜温差,以利于培育壮苗,促进花芽分化;瓜农朋友一定要建好育苗设施,把小窝棚形式的简陋育苗棚改建为采光条件好、保温效果好的日光温室形式,并建议育苗前铺好地热线、火道等加温设施,做到有备无患。此期是越冬一大茬蔬菜管理的关键时期,注意天气预报,以防强寒流天气,必要时要临时加温,勤擦洗棚膜,并及时清除积雪。此期原则上温室内蔬菜不能大水漫灌,防地温大降。 5、元月份多是低温寡照天气,日光温室可在中午短时间放风排湿,提倡用粉尘剂与烟雾剂防治病虫害,尽量不用喷雾法施药,以降低棚内湿度。 二月,节气为立春和雨水 虽然此月温度仍低,但开始日渐回升。“一年之计在于春”,此月应是育苗、整地及温棚蔬菜管理最忙的时候。 1、日光温室内早春茬黄瓜、番茄、茄子、辣椒、西葫芦苗开始定植。大棚早春茬栽培此时应及时施肥整地;大棚栽培的甘蓝、菜花苗可以定植;春地膜露地的辣椒、番茄、茄子此期开始育苗。 2、大棚小拱棚双层覆盖的西瓜在2月上中旬开始育苗。 3、此期中小棚短期覆盖的黄瓜、西葫芦抓紧育苗。 4、大棚、中棚双膜覆盖的菜豆和豇豆2月下旬开始直播。 5、2月下旬可在温室、大棚中培育早春大白菜苗,注意夜温不可低于13℃,以防春化。大棚春萝卜此期也可以种植。 6、在12~1月份于保护条件下培育的茄果类菜苗,此时已到2叶或3叶1心,要及时分苗,提倡采用营养钵护根分苗。农谚“有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讲述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 立春:立春俗称“打春”。前一天叫“迎春”,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蛰: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惊蛰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蛰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蛰、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蛰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蛰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惊蛰打雷,小满发水”,“惊蛰云不动,寒到五月中”预示有倒春寒。“惊蛰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春分: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加强麦田管理,施肥、中耕,严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清明:气候清新,草木茂盛,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前,去种棉”,“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去播种,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种高粱,六月接饥荒”等农谚。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明清明,暗谷雨”,“清明无雨多吃面”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旱了不会轻”之说。但也有“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北”的俗谚。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谷雨: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一般天气变暖,断霜雪,雨量也较前增多,是春作物播种出土的重要季节,开始种高粱、

二十四节气与农时农事

24节气和农时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2.4)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 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谷雨:(4.20)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立夏:(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5日为一候)高于22℃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有的地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春

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全国通用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2. 通过诵读古诗,感受古诗中蕴藏着的农事活动,积累语言,提高语感。 教学重难点: 在古诗中感受农民伯伯的辛勤劳作,体会农民种地的辛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全班齐唱《二十四节气歌》 (二)教师导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到秦汉年间已完全确立。我们的祖先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主要为农民服务,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他们的每一项农事活动都和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它指引农民在适当的节气种适当的农作物。 (三)学生朗读古诗: 1、个别学生介绍相关节气 2、其他学生朗读相关古诗(采用多种方式朗读:个别读、学生领读、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等) 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 立春: 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雨水: 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 惊蛰: 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 春分: 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 清明:

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谷雨: 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立夏: 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小满: 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芒种: 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夏至: 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小暑: 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玉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大暑: 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勤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立秋: 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深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处暑: 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白露: 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灌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秋分: 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谷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寒露: 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管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霜降: 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防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立冬: 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培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

二十四节气令对农事活动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令对农事活动的作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二十四节气令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时至今时今日,二十四节气令及其相关民俗谚语仍对我国农事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具体调查如下: 立春:立春俗称“打春”。前一天叫“迎春”,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次日聚集乡、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后来,春牛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立春有雨连清明”的说法。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过后,开始植树,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蜇: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蜇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动。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蜇不过不下种”,“惊蜇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雷打惊蜇谷米贱”,“惊蜇闻雷米如泥”,“过了惊蜇节,耕地莫停歇”,“前晌惊蜇、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蜇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蜇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蜇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惊蜇打雷,小满发水”,“惊蜇云不动,寒到五月中”预示有倒春寒。“惊蜇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春分: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加强麦田管理,施肥、中耕,严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清明:气候清新,草木茂盛,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前,去种棉”,“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清明十天种高粱”,“清明去播种,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清明种高粱,六月接饥荒”等农谚。清明节忌

二十四节气常识及农事.

农耕文化历史区二十四节气景观墙展板 一、二十四节气历史及二十四节气歌1、二十四节气总体介绍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指导农事活动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 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从每年公历 2 月初的立春开始,循环一周到下一年 1 月中下旬之交的大寒结束,其次序列下:

"豳Z 3、二十四节气特点分类说明 二十四个节气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 类。 (1) 、描述季节起始一类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是根 据气候的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划 分四季的标准是地球运转到了黄道上的某一位置, 说穿了就是以太阳 光的入射角大小来界定季节之间的分野。 比如一年开始的立春,此时 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2) 、描述天文现象一类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它们分 别表示昼夜的长短,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 (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 上,地面各处昼夜等长);夏至白天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 即北纬23° 26’上,接着就南移。此时北半球黑夜最短白昼最长); 冬至黑夜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即南纬 23° 26’上,接着 就北移。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a ■ -■ ■■ ■_ 一 廿二 r 小£ "”- 需降 W 知圧 宜端 A< 苦冲 11^1911 SE

二十四节气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二十四节气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一、活动名称: 二十四节气和我们的生活 二、活动目的: 1.学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研究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气象与生活关系的进一步了解。 2.通过活动了解气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知道如何适应不同的气候特征,以及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为我们服务。 3.了解二十四节气丰富的文化内涵:知道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民俗等,拓宽学生知识面。 4.在活动中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在学习中观察、分析自然的能力,树立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活动内容安排 一年级:了解二十四节气 二年级:认识气象观测仪器 三年级:参观气象局 四年级:参观水文站 五年级:参观佘山天文台 四、分年级设计 一年级:了解二十四节气 【背景知识】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活动目标】 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知道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以及各个节气的名称 2.能吟唱二十四节气歌、背出十二月花名 【活动过程】 1.认识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对天文、气侯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加工提炼,总结出来的。 节气既是人们对天文、气象物候的科学总结,也是古代历法的创造之一。 2.诵一诵: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此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3.背一背:十二月花名 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 四月蔷薇,五月石榴,六月荷花, 七月凤仙,八月木犀,九月菊花 十月芙蓉,十一月腊梅,十二月水仙。 4.学一学:二十四节气类别

表格-二十四节气时间,节气,农事活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表格:二十四节气时间,节气,农事活动 篇一: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它综合了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春秋到汉朝逐步演变而完整形成,与近代天文学的历法计算一致,阴阳历都可以推算,在阳历的推算中规律性更强,能记忆。在节气的顺序中,年月的双日为节气,单日为中气,合称为节气。在农村大多以阴历来推算,城镇都以阳历推算。在阳历中一个月有一“节”一“气”,上半年的“节”在每月的6日左右,“气”在21日左右,下半年的“节”在每月的8日左右,“气”在23日左右。每年的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 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各节相距15天左右。为了便于记忆,先祖们把二十四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

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诀。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集中反映出了 黄河流域的自然季节特征,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立春至谷雨 立春: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惊蛰: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清明:4月5日左右。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谷雨:4月20日左右。雨量显著增加,适宜谷物生长。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二十四节气歌和农事活动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歌和农事活动教学设计 一、内容简介 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记住二十四节气歌,并了解与二十节气相关的农事活动。读懂二十四节气,了解中国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背24节气歌。 2、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记二十四节气歌;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有关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2、教师制作一组幻灯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地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人们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季节变换的时间,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节气就是表示季节更换的时间点,日历上写的几时几分交节就是这个意思。一年中共有二十四个这样的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一)有韵味地诵读二十四节气歌 1、出示一些节气的典型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24节气的兴趣。

2、出示24节气歌,让学生诵读几遍。(读出韵味)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2)逐句分别指名说说每句中所包含的节气,老师综合学生的 答案逐一显示正确答案。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3)教师简介这两句的意思。 (二)具体介绍每个节气的特点

结合PPT展示图片 (1)一年分为哪几个季节?(春、夏、秋、冬) (2)春季是从哪个节气开始?(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一到,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白天长了,太阳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趋于上升或增多。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不过虽然春日渐暖,但因天气的变化仍然无常,农作物的防寒防冰还是必要的。 (3)雨量增多的节气是什么?(雨水)随着雨量的增多,雨水之前的天气相对比较寒冷,雨水之后,阳光温和、细雨飘飘的日子渐渐走来。我们明显地感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清楚,雨水正是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的关健时期。 (4)各种躲藏起来过冬(冬眠)的动物开始被惊醒是哪个节气?(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此时气温、地温都上升的较快,地上的草木生长得也快,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人们到郊外踏青,寒食,扫墓是在哪一天?(清明) 清明时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在农业生产中,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6)“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描述的是哪个节气?(谷雨)谷雨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这个时节的雨量开始明显增多,五谷得以生长,田间的管理十分重要,农业生产已进入繁忙时期,因此要抓住时机,精耕细作,不误农时。 (7)我们这里有这样一个习俗:在这天,大人会煮鸡蛋给小孩吃,意思是说这天吃了煮鸡蛋不会退夏(退瘦)。请问这是哪天?(立夏)立夏表示什么?(表示进入夏天)夏季的开始。 (8)哪个节气是说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末成熟?(小满)小满: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夏季,春种作物正值生长的旺

二十四节气常识及农事

xx文化历史区二十四节气景观墙展板 一、二十四节气历史及二十四节气歌 1、二十四节气总体介绍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指导农事活动的工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随着不断地观察、分析和总结,节气的划分逐渐丰富和科学,到了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为中气,现在我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2、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两天。 二十四节气从每年公历2月初的立春开始,循环一周到下一年1月中下旬之交的大寒结束,其次序列下: 3、二十四节气特点分类说明 二十四个节气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下列几类。 (1)、描述季节起始一类的: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是根据气候的变化定位,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的标准是地球运转到了黄道上的某一位置,说穿了就是以太阳光的入射角大小来界定季节之间的分野。比如一年开始的立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 (2)、描述天文现象一类的: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它们分别表示昼夜的长短,如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太阳光线直射在赤道上,地面各处昼夜等长);夏至白天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北回归线即北纬23 2能,接着就南移。此时北半球黑夜最短白昼最长);冬至黑夜最长(太阳光线直射在南回归线即南纬23 26t,接着就北 移。此时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3)、描述物候特征一类的: 惊螯、清明。它们反映的是是白然物候现象,表示和提醒随着开春以后气温的不断升高变暖,惊蛰反映了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反映了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4)、描述作物生长一类的: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 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 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5)、描述降水规律一类的: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它们分别描述降水的时节特点及降水量的大小、以及降水的表现形式(液态?固态?),总的就是表示降水的性质和程度。 (6)、描述气温特点一类的: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它们根据气温的高低程度而定,表示夏季天气的炎热或冬季天气的寒冷程度。 (7)、描述水汽转换现象一类的: 白露、寒露、霜降。这几个节气特别表示在进入秋季到深秋的气温下降期中,近地环境中水汽随着气温下降的程度产生的凝结状态。它们主要反映的还 是气温下降的程度,例如水汽凝结成露和水汽凝华为霜,降温的绝对值就大不一样。 二、二十四节气及农事歌

二十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四节气与主要农事活动 节气与农事活动因地理纬度、海拔高度、地形地貌的不同而具有强烈的地 域性,节气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农业气象内容。下面,介绍一下 河南省中东部地区各节气的主要农事活动。每个节气的时间概念定为: 代表该节气的前后若干天,即代表该节气所在月份(阳历)的前半个月或 后半个月。 1、xx (2 月 4 日或 5 日) 旱垡地抓紧耙耱保墒。及时检查薯窖、菜窖。修置农具,兴修水利。 春烟播种育苗( 2 月中旬)。 春葱播种。 露地春番茄播种育苗( 2月初), 保护地育苗播种( 2 月上旬)。 春西葫芦播种育苗( 2 月上旬),春甘蓝 日光温室西瓜定植( 2 月中旬)。 2 月中旬)。 日光温室一年两茬冬春茬韭菜收割结束 2、雨水(2月 19日或 20日) 小麦开始返青,抓紧耙麦锄麦,增温保墒。施用除草剂。 防治小麦纹枯病(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到拔节初期)。 3、惊蛰(3月 5日或 6日) 小拱棚黄瓜播种育苗( 2 月上旬) ,小拱棚西瓜播种育苗( 2 月中旬)。 春葱播种。春马铃薯播种( 2 月下旬) 旬)。 地膜变天膜西瓜播种育苗( 2月下 小拱棚豆类蔬菜播种育苗( 2 月下旬) 小拱棚西葫芦定植( 2 月下旬)。 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西葫芦开始收获( 2 月下旬)。

小麦起身,及时中耕、追肥、浇水,施用除草剂。防治小麦纹枯病、小麦红蜘蛛。红薯火炕育苗。 春椒、麦套椒,大蒜、油菜茬朝天椒播种育苗。 山药育苗。春芹菜直播。春葱播种。大沟葱(干葱)播种(3 月上旬)。春马铃薯播种(3 月上中旬)。 露地春西葫芦定植(3 月上旬),保护地育苗的春甘蓝定植(3 月上旬)。露地春黄瓜、豆类蔬菜播种育苗(3 月中旬)。 地膜覆盖XX定植(3月中旬)。 小拱棚番茄(3月上旬)、黄瓜(3月中旬)、辣椒(3 月中旬)定植。 塑料大棚春早熟番茄、黄瓜定植(均为3 月上中旬)。 大棚三膜XX定植(3月上旬)。 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香椿收获结束(3 月中旬)。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3 月上旬)、冬春茬茄子、青椒(3 月中旬)开始收获。 植物造林(3 月12 日为植树节)。 4、春分(3月20日或21日) 小麦拔节,看苗追施拔节肥,看苗、看墒、看天浇灌拔节水。防治小麦纹 枯病、锈病、红蜘蛛。小麦、油菜浇水防霜冻。 地膜玉米播种。红薯太阳能温床、阳畦加温育苗排薯。 大蒜茬、油菜茬、小麦茬朝天椒播种育苗。春棉播种育苗(3 月16 日或20 日),麦套棉播种育苗(3 月25 日至4 月5 日)。 春葱播种。春芹菜直播。 露地XX 播种育苗(3 月下旬)。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农事活动 立春:立春俗称打春”前一天叫迎春”间以立春日为一年农事之始,是植物开始萌动生长,人们开始备耕之时。史载,周武王曾责令地方官每年举行迎春”仪式。立春前一天,各地方官浴身素服步行郊外迎春” 次日聚集乡、焚香上供、叩头礼拜,使芒神”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后来,春牛用竹蔑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像征五谷丰登之意。现在没有打春牛的活动了,但社旗周围仍把立春说成打春”并有春 雷动,阳气生”春打六九头,种上芝麻吃香油,春打五九尾,种上谷子也吃米” 打罢春,阳气透,笑看富人穿得厚”的农谚。立春日天气与年景有关,俗以为立春宜晴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有谣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则万事愁” 立春晴一天,农夫好种田。”立春三日晴,今年好收成。”立春阴,一春阴,立春晴,一春晴,阴阴晴晴到清明” 立春有 雨连清明”的说法。对于一年两个立春日”的年份,有一年两个春,黄牛贵似金” 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的农谚。 雨水: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雨水过后,开始植树, 并准备下红薯母、育红薯苗的牛粪。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莫让一滴白白流”、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雨水无雨天要旱,清明无雨多吃面”的农谚。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的农谚。

惊蛰:像征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蠕 动。农事活动主要是埋红薯母、育种开始。有雨水早,春分迟,惊蛰育苗正适时”惊蛰不过不下种” 惊蛰点瓜,不开空花”之农谚。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俗语云:雷打惊蛰谷米贱” 惊蛰闻雷 米如泥” 过了惊蛰节,耕地莫停歇” 前晌惊蛰、后晌拿锄”指天气连阴,雷打惊蛰前,高岗能种田”不过惊蛰听雷声,四十五天雨难停”雷打惊蛰后,河湾能种豆”预示雨水不多。惊蛰打雷,小满发水” 惊蛰云不动,寒到五月中”预示有倒春寒。惊蛰不放蜂,十笼九笼空” 春分: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麦子生长迅速,开始起身,有麦过春分昼夜忙” 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谚。应加强麦田管理,施肥、中耕,严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们身体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之俗谚。 清明:气候清新,草木茂盛,是植物播种的大好时光。有清明前,去种棉” 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十天种高粱” 清明去播种,早五天不早,晚五天不晚” 雨水清明紧相连,植树季节在眼前”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清明喂个饱(上肥),瘦苗能长好” 清明种高粱,六月接饥荒”等农谚。清明节忌讳天阴、下雨。是日天晴,兆大丰收。有清明晒干柳,窝窝撑死狗” 明清明,暗谷雨” 清明无雨多吃面”之说法。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风,主旱,有清明西北风,旱了不会轻”之说。但也有清明南风起,收成好无北”的俗谚。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好。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 谷雨:每年4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时开始。一般天气变暖,断霜雪,雨量也较前增多,是春作物播种出土的重要季节,开始种高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