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2021年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2021年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

一、一般资料

L 某,女,18 岁,高三学生,成绩优异,休学一年,未参加高考,现已返校。

咨询已有五次,陆续一年,主要解决情绪爆发问题和与母亲的亲子关系问题,成效显著。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近一个月没有办法睡觉,每天晚上躺下看着天花板,凌晨三四点会准时醒来,没有办法拥有完整的睡眠,所有的生活都被这混乱打乱,也不能学习,食欲也不佳。有时候会出现思维云集,尤其是上课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会各种的杂念在头脑闪现。讨厌为了别人设置好的轨道前行,但又明白不能再一个人独处,应该去学校。现在是自身的状态还未调整到能够很好地投入到学习这个中心任务中去。

和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尤其是看到父母的关系融洽,有种成就感。在改善亲子关系和缓解情绪冲突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三、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意识清楚,自知力完整,思维敏捷,表述条理清晰。求助者的睡眠问题是情绪影响所致,而情绪的波动终究是事件引发。最近求助者面临着高考的压力,下载高考倒计时软件,高考动机过强,随之焦虑抑郁情绪引发了躯体的某些症状。

四、评估与诊断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

五、主要咨询方法

认知- 行为疗法。

六、咨询的过程

1、针对求助者动机过强问题,用故事、案例来予以引导。首先,德国曼联队,球星云集,几乎都是最好的运动员,但是经过艰苦训练却总是拿不到冠军。易主后,新教练只让球员读哲学书,闲暇之余快乐地玩足球,结果却轻而易举夺冠。有的时候,心理动机过强,会

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古语说,无心插柳柳成荫也是这个道理。另一个森田疗法治疗睡眠案例,睡不着,强迫自己不睡,结果失去睡眠动机,反而睡着了。高考倒计时软件是对人生迷茫的人有作用,需要激励、督促。但,对于求助者而言,不适用,不用扬鞭自奋蹄。高考固然重要,在目标锁定后,顺其自然,进步自如,能接受失败,坦然面对。平常心乃道。人生的竞争是漫长的,未必只有高考一次竞技。

2、找到引发事件后,知道自己心里紧张担心什么,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调整焦虑抑郁情绪。对求助者而言,调节情绪的关键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暗示疗法,即接受一种信念,不加批判的接受服从。一般年轻、女性、无知的人相对更容易受到暗示。

举例:一个求助者,参加驾驶证培训考试,路考了七次都没有过,在做了咨询后,约定再次路考时,戴上耳机,拨通咨询师电话。咨询师也没聊什么,但是这个求助者因为注意力转移了,没有放在考试紧张上,路考顺利通过。

另一个求助者,每次坐车就紧张,晕车,前来求助。咨询师给求助者开了药,但要求求助者平时不吃,可以把药放在包里。坐车的

时候,如果感觉紧张,晕车就吃药。结果求助者药也没吃,从未再晕车了。

这些都是心理暗示的效果。有的人,觉得找心理医生谈话,她就心安了。所以,生活中要多给自己积极正面的暗示。甚至可以借助于某些信物给自己力量支撑。

3、动机是观念,现在用行为来解决。情绪改善了,睡眠便会随之改善。人是有节律动物,睡眠节律很重要,不能乱。一个人除了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外,就是得管理好时间。什么时候吃饭、睡觉这样最为简单的事情是需要固化下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永远不要让最简单的事情来干扰我们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生活肯定是严谨,规律的。那些总是在找各种东西的人,肯定没出息。求助者是因为休学期间,白天睡觉,晚上清醒,生活节律被打乱了。所以现在需要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先坚持一段时间,再按照自己的状态进行适当调整。

案例:叶子的'心事

一、案例基本资料

姓名:叶子(化名);性别:女;年龄: 15 岁;

二、问题概述

悲观厌世,常抱怨人情冷漠,觉得自己是世上多余的人。不能接纳自己,常想一死了之。

三、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情况

叶子小时不在父母身边,是由奶奶带大,奶奶对她并不疼爱,常常无端对她发脾气,对她露出厌恶的情感。上小学,叶子跟父母住在一起,由于早先的成长环境不利,小小的叶子已养成一些坏毛病,因此父母认为这个女儿很不乖巧,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好,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了叶子的古怪脾气。上初中后,父母开始闹离婚,叶子长大了,但心事更重了。

2、学校生活

叶子读小学时,由于成绩不好,好动,说谎,班主任经常向家长告状,家长因此经常打骂她,所以叶子不喜欢老师。进入初中后,这种情况有所缓解,但她对同学仍有高度的戒备心,认为同学都很虚

伪,势利,爱向老师打小报告,而同学却都觉得她有点古怪,反复无常。渐渐地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好人,人活在世上还得处处有防人之心,这样的生活实在没有意思,逐渐出现被班集体遗弃终将被社会淘汰的感觉。

3、个性与兴趣

性格内向,脾气古怪,有双面性。爱好文学,看书,写作。

四、分析与诊断

1、成长环境造成人格障碍

幼年时,由于奶奶的厌恶,使年幼的叶子没有得到足够的温暖和爱,使她对这个世界充满不信任、恐惧。上小学时,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并未弥补幼时的心理创伤,反之父母认为这个女儿不乖巧,并不疼爱。加之父母本身感情不和,常把气出在她身上,这样更造就叶子的古怪脾气。一次,叶子偷了家里的钱到外面买零食吃,被父母发现后,挨了一顿刻骨铭心的打,还罚跪了整整一天一夜,不许哭,不许睡觉。加之小学表现欠佳,老师的告状对叶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挨打、挨骂成了家常便饭,因此,在她的内心深处播下的全是“恨”的种子。在她的日记中,几乎每篇都是“恨”开头,“恨”结尾,恨

父母,恨老师,恨同学,恨自己,有一篇我数了一下,竟有 53 个“恨”字,可谓“雪海深仇”。

2、人际关系危机造成自我意识欠缺

自生下来,叶子就没有过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奶奶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从小就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认同;而最亲近的父母的不完全接纳,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家里多余的;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冷落造成叶子认为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而她自己也认为自己笨,虚伪、心胸狭窄,成绩不好,样子又丑(其实她并不丑),不会讨好别人,不值得别人爱,生活在这个世上是多余的,有时痛苦无法排遣时,真想一死了之。这些都是认识上的偏差,造成她无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本个案有明显焦虚倾向,属自我意识不良。

五、辅导策略

1、采用合理情绪和认知调整的辅导方法。

2、学校和家庭的配合辅导。

六、辅导经过

1、信任、宣泄、发现心结

根据叶子的兴趣,我把班上的板报工作交给她负责,她表现出空前的热情和认真,板面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别班的板报一月一换,我班板报两周一换,雷打不动,且常办常新,我经常因此在班上表扬她。看得出她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在班上还是有用的。因为小学她从未如此被重用过,连小组长都未当过,当她从我这里找到了信任和自身的价值后,开始逐步向我敞开了心扉。

一天,我把哭肿了眼睛来上课的叶子带到心理辅导室,关切地问她:“今天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了?”她再次非常伤心地哭起来,然后把自己的心事告诉了我。为了便于我了解,她把自己从未给别人看过的两本日记向我敞开,于是她辛酸的往事便历历在目,许多处,我也不由自主地流泪了。后来叶子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上了中学,遇上了张老师,第一次有一种十分放心的感觉,对着张老师,我大倒苦水,第一次在老师面前哭泣,我不知道那时哭泣的是否是自己,我有一丝怀疑,但我现在确实感觉好多了。”从叶子日记中可了解到,她看这个世界是灰色的,没有欢乐,没有理解,没有信任,没有爱。她认为父母吵架闹离婚都是自己的错,因为父母也经常说:“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这样她老是不断指责自己,同时又怨恨

父母:“当初你们就不该把我生下来,让我死了算了。”从另篇日记还可看出她对待同学也是这种态度,一天,她去等别班一个同学放学一起回家,谁知那个同学竟失约忘了,她没有去把事情弄清楚,而是单方面认为自己肯定哪里得罪了那个同学,才使得那个同学不理她,从而大发感概:天下朋友难交,真诚朋友没有等等。其实那个同学是无心忘了,并未有意冷落她,只不过是她自我疑虑罢了。一方面她抱怨别人,另一方面她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总之,叶子认为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使她感觉美好的东西,但她又渴望得到美的东西,这便是导致叶子焦虑的 ___。

2、与家长配合

我们从叶子母亲那里了解到:叶子的家庭与叶子在日记中描述的基本相符,父母对于她物质上、学习上的一切要求都尽量满足,只是教育方式简单,疏于对她心理的关怀,动辄打骂,有时吵架时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叶子听后就把它们牢牢记住,并不断扩大,造成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当我把叶子在校的情况向其母亲作了反映后,家长马上说:“她就这德行,从小到大都是,怎么打,怎么骂都没用,就跟她父亲一个样”。鉴于她母亲的反应,我忙说:“其实,你女儿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如果我们能给她一个较宽松的环境,让她呼吸得更自由些,或许她的脾气会好得多。”她的母亲还是比较能接受我的说法,毕竟她只有一个女儿,还是很爱的。我建议她每周到

学校来一趟了解女儿的情况,并保证在家尽量少指责女儿。而在叶子那里,我也有意讲一些有关母女关爱的故事,让她体会到母亲是真的爱她,只是表现方式不同。通过两个月的这种互动,叶子母女的关系缓和了许多,母女俩能在一起逛街买东西了。

3、沟通——改变认识,赏识教育——增强自我意识

鉴于叶子的错误认识,我通过直接交谈向她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能形成一些比较正确的认识,从而能正确对待自己遇到的麻烦。除此之外,我还利用书信方式(因为叶子爱写作,是她建议用这个方式的)帮她分析自己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应如何面对遇到的问题,例如:父母闹离婚是由于她们自己的感情出问题了,跟你没有直接关系,不要过多怪罪自己,而应振作起来,让他们因为有你这个女儿而骄傲;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包括我们自己,所以应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周围的同学和自己;自己就是自己,任何人无法替代,我是独一无二的,要活得不卑微,不自践,要有骨气;当我们无法改变一些既成的事实时,何不把心灵的窗户投向那些美好的事物呢?这样的天是蓝的,海是绿的,人是愉快的。

七、后记

从叶子的案例中,我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积极向善的一面和最脆弱的时候,对于那些已经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只有善于发掘,真诚理解和帮助,才能真正打动他们,接受帮助,自觉从泥潭中振作起来,找回失去的自我。叶子之所以能有积极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尊重了她,信任了她,在她最感自卑的时候给了她精神上的安慰。由此,她把向所有人关闭的日记向我敞开,还感谢我能够理解她。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分析 1.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 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如都有交换律 和结合律,但这些规则又有不同之处。假设你是一名小学 数学教师,结合你学过的学习迁移理论,谈一谈如何利用 学生已经掌握的加减法规则来促进其对乘除法规则的学 习。 1.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 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已经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先学习加减法的规则,后学习乘除法的规则,实际上两种规则有某些共同之处。 2.两个学习课题之间保持一定的同一性。比如,小学数学加 减法规则和乘除法中都有交换律,教师可利用加减法规则中的规律作为学习乘法规则的基础。另外,加法交换律就是把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位置,但得数不变,结合律指若是算式中有括号,应该先算括号里的得数。这些都是可以运用到乘除法规则之中的。 2.幼儿园开学了,小(三)班的一名小朋友由于祖父母的娇惯,总是和别的小朋友抢玩具,抢不到就哭;上课时不是坐不住,就是随便说话,乱动别的小朋友;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就他自己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根据所学的有关学习理论,假如你是这个班的幼儿教师,你该怎样使这个幼儿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强化理论,利用厌恶刺激来消除其任性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其通过观察学习,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3、王老师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老师。她发现6、7岁的儿童已经能够很轻易地从1数到10,所以认为教10以内的整数加减法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在教会了学生数字的写法后,她就直接利用板书给学生讲解如何作10以内的加减法题。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技能的知识,分析王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对吗?为什么? (1).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对的。 (2).加减法运算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机能。关于智力机能的学习与教学过程,加里培林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下列五个阶段; ①活动的定向阶段 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获得必要的关于活动的目的,客体,定向方式的说明,初步熟悉操作,了解完成操作的条件,以形成关于认知活动和结果的表象。这一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原型,介绍原型,并说明活动的目的,方法以及操作程序,使学习者明确活动的方向,但并未开始真正的活动。例如,教师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习题及答案

一、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给两组大学生看同一个人的同一张照片。在看这张照片之前,对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个屡教不改的罪犯,对另一组大学生说,照片上的人是一位著名的学者,然后让两组大学生分别从这个人的外貌中说明他的性格特征,结果两组学生的解释截然不同。第一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里隐藏着险恶,突出的下巴表现他死不悔改的决心;第二组大学生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的深刻性,突出的下巴表明他在科学道路上的坚强意志。试分析上述实验揭示的现象及其对管理活动的启示。 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第一印象对于社会知觉的重要影响。 答:对管理活动启示:一般来说,第一印象的作用是消极的,因为他仅仅是一种假设、猜想,如果不经过进一步检查、验证,只凭第一印象去处理人际关系以及管理问题,往往会出现差错。但是,第一印象作为初次见面时的认识现象,是客观的、无法回避的,况且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人们进一步加深认识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所以,在管理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运用每一印象的作用,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另一面。具体说,要从三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并根据这种片面的判断去待人接物,对人、对事要多观察、多分析,以发现对方的优点。二是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给人留下一个良子的印象,为以后顺利开展工作打下有利的基础,三是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引导人们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知识分子阶层出身的人,举止比较文雅、有修养,待人礼貌,但爱幻想,不大喜欢深交,遇事缺乏果断性;农民阶层出身的人,作风朴素,不怕苦和累,憨厚老实,但有时有自卑感,有点倔强固执;工人阶层出身的人,集体主义强、守纪律,情感较强烈直爽,讲究实际。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试分析其原因。 答:(1)上述材料表明: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2)阶级和阶层因素是影响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在阶级社会或有阶级的社会里又必然是属于一一的阶级或阶层的成员,作为阶级或阶层的成员,所形成的个性不可避免地要打上本阶级或阶层的烙印。 三、俗话说“货比三家”,消费者购物时往往在心理上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首先借助感知与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获得理性认识,再加以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 试由以上过程分析认识中感知与思维的关系。 答:(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各种不同感觉加以联系和综合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的。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过程,就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 (2)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在感觉的基础上,人们对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综合分析,形成知觉,对事物有了较完整的形象。感觉、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3)人们为加强对事物的认识,还借助记忆把过去生活实践感知过的东西、体验过的情感或知识经验,在头脑中重复反映出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仅通过感知去认识事物的

心理学案例分析68556

老师课件上的案例 一位母亲,与女儿关系日益紧张,她感觉和女儿越来越无法沟通。女儿高三,很聪明,只要努力就会考出很好的成绩,但是,她平时经常看电视、上网,我看着很着急,我说她,她却说“我有打算,你该说话的时候不说,不该说时偏要说”。在孩子上初三时,发生过一件事:数学老师要她去老师家补课,因为女儿的数学成绩不错,而且住的又比较远,就没有去,可从这以后,老师总是挑她的毛病,于是她向妈妈述说,希望妈妈能找老师评理,可妈妈没有去,并告诉她:“你各方面努力做好,老师就不会再批评你了”。至此,女儿认为妈妈软弱,不关心她。结果,女儿数学成绩下降,中考没能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时,女儿得知同桌的母亲对孩子关怀备至,心里更是不平衡,回家后经常找碴和妈妈争吵。有时候她明明考了80分,却偏偏告诉妈妈自己不及格,并说”你不用把我想的太好,也不用把我想的太坏”。妈妈说“只要你生活没有遗憾,就是妈妈最大的满足”;女儿说:“遗憾早就有了,现在说什么还有什么用?晚了,已经来不及了” 试请你从心理学的角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帮助这位母亲? 原因: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 建议:首先,妈妈要摆脱“无法沟通”的观念,要将女儿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在表达方式上应采用平和舒缓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对女儿的关怀、理解以及对女儿所受的心疼表达出来,采用各种灵活轻松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1.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 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2.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记忆系统由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或两秒。虽然信息的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很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3.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可过一会时间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两种: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临时性遗忘,这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遗忘,这是真遗忘。平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张,过了一会,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排除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了。 4. 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样解释的?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习惯用途后,就很难堪出它的其它用途。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它功能。 5.有些有关狼孩或者猪孩的报道,当小孩出生后,被狼或野猪等刁走,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等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发现他们的智商比正常环境综长大的同龄孩子低得多。请从心理学上分析这种现象。心理学研究证明,影响智商发展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不仅遗传是影响智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实践都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早期干预对于促进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在不同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丰富的舰艇刺激、母亲的抚爱等都会促进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学校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其中最明显的方式就是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影响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更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遗传因素为智力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物质基础。先天就有脑缺陷的儿童,他就不可能有超常的智力。先天的遗传只是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最终实现还要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实践的影响。狼孩或猪孩又正常德遗传因素,他们具有智力正常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但他们脱离人类社会以后,在狼群或野猪群中长大,失去了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实践环境影响,得不到家庭的关爱和社会生活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能参与实践,所以他们的智力发展就要受到严重的阻碍,当他们被解救出来以后,智商会远远低于正常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6.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请用心理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答题要点:(1)《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说明情绪情感具有健康的功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2)情绪的左右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例如,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烂、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积极而正常德情绪体验尸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7.小娟生性柔弱,又在一个宠爱她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当有一天老师因为它做事磨蹭而批评她后,小娟无

教育心理学十个案例分析

案例1: 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课程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有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则有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的探究,难度很大。椐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哪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受益,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善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 问题:对于新课程改革者遇到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臬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教改中收益? 答:对于新课程改革遇到这个问题,应该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还应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经验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别很大,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案例2: 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步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问题: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一棒喝退,严重挫伤了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状态。 案例3: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沿袭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教师荼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持什么态度? 答: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 案例4: 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与答案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实例分析题(请运用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原理运用恰当、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

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

心理分析个案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个案案例分析 报告〕

一、案主资料 姓名:,一年多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白了,被拒绝后内心茫然失措,情绪多变,心情矛盾痛苦,影响了案主的日常学习生活。 案主自述大一时,我和许多新生一样盲目茫然、郁闷空虚。有一种声音告诉我:快点找个女朋友吧!由于平常上课总喜欢窝在最后几排,于是,一位不幸的女孩即M落入了我的视线。我看她越看越美啊,好像似曾相识啊,她给我的感觉太好了,特别是她很有气质。我开始疯狂的想她,但从不外露,没有人知道。我不敢表白,甚至连正面看她的勇气都没有,很害羞很害怕啊。我的“硬件”和“软件”都不如她啊,我怕表白,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啊?没门!加上她又是我班的,抬头不见低头见,要是失败了,我以后怎么在班上混啊,俗话说得好,“兔子不吃窝边草”。尽管有一对成功的同班情侣向我作了“示范”,尽管我真的一天到晚想恋着她,我一直不敢捅破这层纸。后来听人说她有男朋友,我本不自信,这样一来,我就更不敢表白了,好像有了借口啊,自我安慰着。你知道我是一个腼腆的男孩子。 后来,身边一些人知道后,“怂恿”我大胆往前走。我仍旧疑虑重重,徘徊不前。一次生日聚会上,有一人说M现在没有男朋友。我忽然有了越雷池的勇气和决心。偶然地,在QQ上认识了无话不谈的莎,江汉大学的,灵感来了:叫她替我写和寄情书——我随便她怎么写,不过问不指导不干涉。莎寄出信后,最初几天我都不敢去上课了。我豹着胆打了电话到她寝室,问她态度,她拒绝了。我挂了。那段痛苦啊我不想再复述一遍了,好吗? 但我并未死心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从不和她搭话,路上见了远远的躲之不及,或当作没看见、不认识:“冷酷到底”!我是个没用的人,胆怯懦弱的人。不是没有机会的,比如有一次搞调查,但是,我始终无法迈出当面和她表白的勇敢一步,因为我感觉自己太烂了,感觉她对我一点好感都没有,配不上啊。可是我真的好喜欢她啊。矛盾啊痛苦啊那种滋味真叫折磨人!我知道了什么叫刻骨铭心。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道理我也懂的,可我总会钻牛角尖,自怨自艾,吊死在一棵树上。迷茫啊!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学习动机

优等生的学习动机也需要关注 案例:刘月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学生。她在学习上很努力,每次老师宣布成绩后他都希望自己的成绩比其他同学好。她常常和其他同学比,总想超过他们。如果哪次别人比她考得好,她心里就会不舒服。当她比别人考得好时,她就会非常兴奋。李刚和刘月不同,他的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是他对课程中的内容更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课下他会主动找老师问问题,也会自己找一些书籍来阅读。尤其是对于数学,他经常找一些深奥的题目去做,在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班主任李老师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竞争,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树立一个竞争对手或学习的榜样,并努力赶超别人。的确,同学之间的竞争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这个班的学生之间你追我赶,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对成绩就看得十分重要,每次考试后都唯恐自己输给了别人。但是,李老师也发现一些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开始对分数斤斤计较,有时候买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藏起来不想让别人知道,考试前也总担心自己失败。 分析与对策:1.刘月同学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她采取的目标是表现趋向目标。这种目标的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些学生为了在学业上取得超出别人的优异成绩,会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努力,采用一些积极的认知策略。尤其是在国内的教育情境中,同学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种目标也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有的同学过分突出自我,高分称为他们自我炫耀的资本。有时为了获得好分数,尽量避免出错,他们可能会选择容易的任务,在学习中采用一些表面的学习策略等。对此,教师需要加以合理引导,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李刚同学的成就目标主要是学习目标。目前学者一致认为,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表现趋向目标,则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虽然表现趋向目标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其负面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不应鼓励学生采用这种目标取向。另一种观点认为,表现趋向目标有积极的意义,不应予以否定,而且,两种目标并非对立的,可以同时并存。看待学生的目标,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结合具体对象来分析。 3.教师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采用学习目标,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重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同时不能对采用表现趋向目标的学生进行简单否定。对于单纯表现目标取向的学生,即过于重视能力的展示和获得他人的认同的学生,需引导他们采用学习目标的取向,将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1、个案基本情况: 张 XX ,学生,男, 汉 1987.1 生 2003.12 入学 ,初中文化,党员,重庆合川人 2、来访者的个人成长历史: 来访者在家中时候, 学习成绩一般比较调皮, 属于老师眼中的反面人物, 上课只要求不打扰 到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可以, 总体比较活跃, 思维比较广阔, 对某些东西也能够提出 自己的独到意见和见解,可以说是个三难学生。 升入初中以后, 由于受到的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甚至有犯罪的倾向, 后经过家里以及学校 甚至公安相关机关的帮助教育下, 终于被亲情感动, 但还是很不情愿的开始了新的生涯—— 入学当兵,在学校中,初来乍到的时候,玩兴不改,后经历了学校的锻炼以后,逐渐改变了 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变得成熟和干练, 并成为了骨干, 并且顺利的进入了士官队 伍,还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后调动到执勤学校, 表现的是很开朗活泼但是总是很担忧 的样子。 3、老师、领导反映: 该同志在工作、 生活、学习中都起到了积极带头的作用, 平时也看着比较外向开朗,不像是 有什么放不开的, 有时候比较夸大其词, 容易把一件小事扩大, 不停的用工作和与别人聊天 来掩盖什么,如果停下来的时候他会发愣!心事重重的样子。 本人多次表示没有什么, 在学 校上会尽职尽责,起到带头作用,但是怎么看都有什么事情隐瞒着我们。 4、同学陈述: 我们和他在一起很开心, 因为他会帮我们一起想事情, 并且常常带头作一些比较累、 的活。 而且和他在一起不会拘束和僵硬。 但是有时候还是经常会见他发呆。 么。 5、本人自述: “我个人没有什么, 该做的我都会好好的去做,请组织和老师、领导放心, 服的, 从小开始起我就是很独立的, 虽然家里面还有个姐姐, 但是她已经嫁出去了, 所以家 里面就只有两个老人在, 不过虽然都已经过了六十岁了, 但是他们的身体都还是可以的, 我 个人不是很担心。”在深一步的调查后,主诉把问题提出来了: “……主要是对家里人的担 心,因为离家远了, 姐姐出嫁后不能够经常回家照顾老人,而姐夫又很不争气,总想靠歪门 邪路赚大钱,劝他也没有效果,还和我姐吵打。感觉比较困扰,又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过 程已经很长时间了, 从我入学开始就一直这样, 有些时候明知道这样不对, 但是没有办法摆 脱,只好把时间都尽量花在了工作和生活中,但是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继续担心……” 二、评估与诊断 1、 对当事人进行了焦虑自评量表的量表测试 采用量表进行了大概十分钟左右的测试, 2、 测量结果 按照中国常模结果, SAS 实得标准分为中度焦虑。其主要症状是时常感到紧张、害怕和担 忧,睡眠质量差,并伴有发呆的行为。 3 评估分析与诊断: 从上述焦虑案例以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 当事人平时的表现是很好的, 这个出于好强的心 理,即有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自己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都取得好的成绩,好强的性格 注定有强大的压力, 而家庭的影响应该是很深刻的, 从家庭情况看, 实际困难是不断的困扰 着他的,同时出于好胜的心理, 他不能够表现出自己的软弱, 必须把这一切都压在心底,他 就会找别的东西来寻求代替,减轻痛苦, 像夸大其词,工作起来不顾一切等等,都是为了好 强的性格,但是这种身体上的劳累始终不可能改变现实当中给他困扰的源头, 所以其实压力 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变,由于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压力的积累只会越来越深从而产生更多的 焦虑,这种恶性 循环只会导致当事人的焦虑日趋严重。其流程为: 压力源(家庭)一一形成压力一一形成表现(感到困扰、痛苦)一一防御机制和逃避机制启 动(不去想,努力开玩笑、工作等等)一一结果(对压力没有丝毫抵御作用)一一从头再一 次 压力并没有被他的错误防御机制减轻, 实际并没有改变压力的积累! 甚至形成了消极的自我 认知评价。心理上承受更多额外添加的压力,焦虑症状将会更加严重。 导致焦虑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 (一八个体原因: 比较脏 问他都说没有什 有困难会努力克

社会心理学作业案例分析

社会心理学作业 案例分析报告: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字数3000字左右) 案例一: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对历届世博会典型形象设计进行分析。 (可选取标志、展馆及其它设施:如会徽、吉祥物、奖牌、举办城市、中国馆、会场馆等)案例二:FAA西雅图办事处大楼和洛杉矶大楼的设计 在设计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西雅图办事处大楼的过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设计人员让在这个大楼工作的人扮演了主要决策者的角色。设计小组的成员罗伯特·索默曾这样描述了该项设计的程序: 在设计师萨姆〃斯隆协调的设计方案中,大楼的员工可以自己选择办公室的家具,规划办公室内部的装修。这种做法与联邦政府一贯的作风大相径庭——以往总是由相关的官员来决定这类事情。因为FAA的洛杉矶分部大概也要在这个时间搬进新办公楼,负责这两个建筑的高层机构——美国通用服务管理局于是同意了斯隆的方案,决定让员工参与西雅图大楼的设计,而洛杉矶大楼的设计则完全沿袭传统的做法,以便对两者进行比较。 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两项不同的设计。一项是西雅图办公大楼的设计,主要由用户进行决策;另一向是洛杉矶大楼的设计,由设计师按照传统的办法完成。而用户更喜欢哪一项设计呢?当然是西雅图的办公楼。哪一项设计得了奖呢?自然是洛杉矶的办公楼。原因何在?下面是索默对设计结果的描述: 这两栋新的办公楼投入使用几个月后,我们曾作过一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发现,西雅图办公楼的员工对建筑设计的评价高于洛杉矶办公楼的员工。尽管如此,洛杉矶的FAA办公楼仍荣获了美国建筑师协会颁发的多个奖项,而西雅图的FAA办公楼却一个奖也未拿到。美国建筑师协会的一位评委解释说,西雅图办公楼没有获奖是由于它的居家风格以及松散的室内设计,而这正是大楼员工最为满意的地方,这就反映出设计师和用户在喜好上的差异。FAA西雅图办事处的主管承认说,很多来访者对联邦机构采取这样的设计都感到惊讶。这两栋大楼的员工比较了一下自己在搬进大楼前后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洛杉矶的员工认为前后没有什么区别,而西雅图的员工在搬进新办公楼后,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上升了七个百分点。 ——摘自萨默的《社会设计:以人为本的创新型建筑》 参考论点: 1、设计目标的确定(参照群体、设计说服、需求层次理论等) 2、设计方法的讨论 3、设计评价(社会心理需求、经济技术、功能与形式) 4、设计团队的合作(人格特征、社会人际关系、职业道德、价值取向) 5、设计师-委托方(生产者)-消费者关系分析(消费心理、社会结构等) 6、从社会、科技、经济、政治角度分析成败原因等 7、自己遇到相似问题该怎么办 也可参考论点自选典型案例: 比如:故宫标识设计\贝聿铭,卢浮宫二期扩建项目\林璎,越战纪念碑等设计案例 课程结束交作业:PPT+电子文档\打印稿各一份(由各班班长统一刻盘、收齐)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一、小学生学习问题咨询案例五: 不会听课小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分析]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 [方法]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比如,平时交往中,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是有位置的。在上课的时候,可以经常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可以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课;二是可以促使他们思考问题;三是经常受到教师提问的学生,不会以不注意听讲或搞小动作而吸引教师的注意。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目及答案培训资料

管理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目及答案

案例分析 【要求】 1. 对案例做出深刻而有意义的分析,包括找出案例所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问题与机会,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问题间的主次轻重关系,拟定各种针对性的备选行动方案,提出它们各自的支持性论据,进行权衡对比后,从中做出抉择,制定最后决策。 2. 以严密的逻辑、清晰而有条理的方式,把自己的分析表达出来。 【技巧】(紧密结合案例,言之有据、自圆其说) 1.要明确该案例要求使用哪部分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前提条件 . 2.要明确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这是案例分析的一个关键环节。 3.结合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题目】 1.张校长上任后,大张旗鼓地强调竞争。他说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学校就不能前进。于是在管理活动中开展各种名目的竞争。一开始,学校人心振奋,但时间一长,问题也就出来了。许多教师为提高教学成效,争占学生的时间;一部分教师热情减退;甚至还有少部分教师为争先进,扯皮揭短。该校的王老师是一位优秀教师,提倡竞争以来,积极性很高,所教学生本学科分数上升。但其他教师都来找张校长,不愿与王老师同教一个班。以上的问题使张校长陷入了思考:该不该鼓励竞争呢? 分析教师竞争中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如何采用有效管理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2.某校新来了一位安校长,他的做法和前任校长形成极大的反差。前任校长比较专断,大事小事都一人说了算。而安校长到校后就和四位副校长开会。他说:论教学,我不如老赵;论后勤,我不如老钱;论小学部,我不如老李;论初中部,我不如老孙。今后你们要各司其职,大胆工作,干好了是你们的成绩,出了问题,大家研究。这时,大家面面向看,心里都在问:那你校长,干什么?之后,三个月后,安校长在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启动改革措施,学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校长受到教师的尊敬的好评。 试用领导风格理论分析、论述安校长为什么“安乐”而有成绩。 3.新华服装厂,把缝制一种新款式服装的任务同时分配给了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两个车间工人的人数差不多。这些工人原来缝制服装的基本操作都已掌握,但缝制这种新式服装还是第一次。第一车间的李主任把缝制一套服装的过程分为30道工序,每个工人从事指定的一道工序,使工人的操作简单熟练。第二车间的王主任却把这些工序归并到7个岗位到完成,并规定每人可以在这些岗位上轮换工作,使大家都能熟练缝制这种服装的全过程。开头两个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比第一车间慢。但第二车间的工人对自己车间的做法比较满意,他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快了生产进度,到第三个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超过了第一车间。 1、为什么第二车间的生产进度会超过第一车间?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心理学案例分析题举例

案例分析题举例,供参考! 1. 我们在听一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报告时会觉得时间过得非常快,而在有急事等公交时却觉得过得非常慢,这是为什么? 其原因是:(1)因为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与性质是影响知觉的因素。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发生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一个报告,如果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人们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快。(2)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也是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及能引起积极情绪体验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出现对时间的低估。相反,对厌恶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有急事等公交车时却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就是这个原因。 2. 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我们在看电影时,为什么眨眼和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 记忆系统由三个成分,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感觉刺激的瞬间映像,其保持时间不超过一秒或两秒。虽然信息的感觉记忆中保存的时间很短,但却很有用。我们看电影时,眨眼很眼动的时间不影响我们知觉的连续性,就是因为我们有感觉记忆在起作用。 3.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一个非常熟悉的事物,用时却怎么也记不起来,可过一会时间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为什么? 从心理学上讲,遗忘可以分两种: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临时性遗忘,这是一种假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重现叫永久遗忘,这是真遗忘。平时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在一个特定时刻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过一会以后却又突然想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一种临时性遗忘也称为假遗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紧张,过了一会,当紧张被解除或干扰被排除后,回忆或再认自然也就顺利实现了。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 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 B权宜从众 C假从众 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 B潜在损失危机 C互惠心里 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 B喜爱和熟悉 C偏离恐惧 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 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C禁果逆反 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 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 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与红色的粉笔写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答:目的就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2: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她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 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她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您要注意这孩子,她在我们这里最坏。”继母好奇地走近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您错了,亲爱的,她不就是最坏的孩子,而就是最聪明的孩子,只就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她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与思想家,她就就是 戴尔?卡耐基。 您怎样理解“坏孩子”“差等生”?您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就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就是巨大的。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她们,尊重、理解、信任她们,使她们主动接受教育。 (2)一分为二地瞧待她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她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案例3: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与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请您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选择与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与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心理学案例分析精选题教学内容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回答要点:根据目前青少年教育现状,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磨难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①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④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⑤教育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回答要点:①甲属胆汁质,乙属抑郁质。②对甲在方法上,严厉批评,触动其思想,又不激怒他们,以防骄傲反应。表扬时应恰如其分,不可夸张,以防骄傲。教师自己不要急躁,也教育学生控制自己的任性。③对乙方法上要突出关怀体贴,柔和细致,具体帮助。多表扬鼓励,及时肯定其点滴成绩和进步。不要公开批评、指责,以增强其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消除疑虑,鼓舞勇气。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回答要点: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在发生发展的。具有作为心理源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的人脑,三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人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回答要点:该生抑郁气质类型。要多给预翔、帮助、鼓励,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指责、培养其敏锐、机智、自信等良好品质,防止与克服、怯懦、胆小、多疑、孤独等消极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