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试卷

一年级传统文化试卷

一年级 班 姓名: 学号:

1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传统文化期末闯关

动脑筋圈一圈,看谁能对上来!

天对(风 地) 雨对(冬 风) 大陆对(白昼 长空) 奇对(红 偶) 薄对(浓 厚) 雨伯对(雷公 长江)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联句游戏吧!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泰山不却微尘, 要人敬重勤学。

家和贫也好, 何必远烧香?

在家敬父母, 积少垒成高大。

怕人知道休做, 不义富如何?

我们来给它们排排队吧,看谁拍的对!

( )两鬓白如雪。 ( )未知巧与拙。 ( )一里二里行, ( )幼女才六岁, ( )路逢一老翁, ( )向夜在堂前, ( )四回五回歇。 ( )学人拜新月。 火眼金睛辩对错,看看谁最厉害!

(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 ( )十差九错,从容说话。 ( )不要轻薄,惹人笑吗。 ( )沉静立身,从容说话。

自评: 师评: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传统文化》书上内容比较艰涩难懂,读书方法也有待于老师指导,由于年龄尚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一定难度,他们在理解古文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四、学期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五、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七、教学辅导计划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 八、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周—第二周第十课 第三周---第四周第十一课 第五周----第六周第十二课 第八周—第九周第十三课 第十周---第十一周十四课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五课

2017-2018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一年级上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两个班每班有47名学生。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太随便。受识字少的限制不愿读书,更不愿背诵。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统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尚德修身”、“砥砺品学”两个单元。““尚德修身”:主要从五个方面学习,尚德、修身、明理、自然、审美。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砥砺品学:从励志、尊师、劝学、惜时、自强五个方面学习。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五、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 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 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没更关注过程。 4.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 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法学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常规教育 第二周尚德1厚德载物 第三周修身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四年级传统文化试卷

四年级传统文化质量调查试卷 班级姓名 一、我是填空小专家 1、在古代,《》、《》、《》合称为“三百千”。 2、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天地玄黄,()。日月盈昃,()。 (),秋收冬藏。(),律吕调阳。 4、我国的四大名楼包括()、()、 ()、()。 5、屈原,名(),字()战国时期楚国人,代表作有:《》、《》、《》。

6、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后世尊称为(),他的诗被称为(),是我国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齐名,世称()。 7、()源于古印度,原是佛家收藏经卷、保存高僧舍利的建筑物。 二、做个小小裁判员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辛弃疾并成为“苏辛”() 2、《红楼梦》是关汉卿的一篇著作。() 3“知错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出自《三字经》 () 4、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 ( ) 5、李白是宋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 6、《乡思》《济上作》都是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

7、平遥古城坐落于今山西省平遥市,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沧桑历史的古城,从空中鸟瞰,形状如同一只乌龟,因此也被称为“龟城”。() 8、“初唐四杰”包括李白、杜甫、王勃、杨炯。() 三、积累小明星 1、任意默写一首有关思念家乡的诗词 2、写一写你知道的“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不少于两则)

3、我国现存的古城建筑有许许多多,请你写出三处你知道的古城的名称 4、本学期,我们认识了许多文学巨匠,并且了解了他们的作品,请你写写在本册书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文学巨匠,并写出他的作品 四、我是小小设计师

最新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生都是刚由幼儿园步入小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教学要从零开始,重在启蒙。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美德。 教材分析: 一年级学习传统文化,包罗蒙书诵读、诗歌诵读、民间工艺、齐鲁名人等,从中可得到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从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正确理解所学内容。 2.教育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三字经、诗歌,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鳄鱼吃人”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教学进度:每周一课 第一周:第1课《弟子规》(节选) 第二周:第2课《小儿语》(节选) 第三周:第3课《续小儿语》(节选) 第四周:第4课大林寺桃花 第五周:第5课山居秋暝(节选) 第六周:国庆节放假 第七周:第6课柳谯晚眺 第八周:第7课衣冠服饰 第九周:第8课言语应对 第十周:第9课读书写字 第十一周:第10课洒扫清洁 第十二周:第11课年画 第十三周:第12课剪纸 第十四周:第13课风筝 第十五周:第14课泥塑 第十六周:第15课孔子(上)

最新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寺口镇寺口小学李黄华闫春慧张丽恒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小儿语》 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治家格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山东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试题

山东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期末复习测试题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三孔是指(孔府)、(孔林)、(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一 起被 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墓地,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家族 墓地。 3.《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孔子六十四代孙。 4.(孔庙)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与 (北 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5.(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中歌曲《长江之歌》是对它的赞美。 6.长江流经(巴山蜀水),最有名的风景是(三峡风光)。 7.长江中游的名胜古迹数不胜数,(黄鹤楼)和(赤壁)在历史上比较有名。 8.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南京、扬州、镇江)是长江岸边的美丽城市,诗人杨慎写的《临江仙》被电视剧《三国演义》谱成了主题插曲。 9.(谜语)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隐语),是灯谜的萌芽,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元宵节)、(中秋)、(七夕)是举行灯谜活动的固定时间。谜语的谜底多种多样,(吃的)、(用的)、(住的)(玩的)都行,专门彩字的谜语叫(字谜)。 10.(画谜)是谜面为图画的谜语,,要从图画内容入手,根据谜底要求去猜。 11.(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并流传下来的,用来指导他们的生产。 二、我会猜。 1.有水有田方有米。(潘) 2.添人添口便添丁。(何) 3.兵书三卷桥边授忍字百篇家内藏(张) 4.三星斜带一钩月。(心) 5.雁阵三行,时斜时横(丛) 6.点水蜻蜓款款飞(汗) 7.驴高栏低(骗) 7.课本76页三个画谜答案:①春节②一触即发③汆(ān) 三、我会背诵。 1.对联:(1)万卷藏书宜子弟,十年种木长风烟。 2.诗句:(1)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 (2)荆棘不生茔(yí)域地,鸟巢长避楷(kǎi)林风。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4)峨岷高万丈,夔(í)巫锁西风。江流关不住,众水尽朝东。 3.农谚:⑴种田要换种,种番薯(fān ǔ)要换垄(lǒ)。 ⑵雨前下雾没大雨,雨后下雾没晴天。 ⑶云下山顶有雨,云上高空晒衣。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弟子规》节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弟子规》的由来 2、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3、体会做事小心谨慎,讲信用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四、课前准备: 听相关故事。 五、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出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2、解字:弟子(学生)圣人(孔子)孝(孝顺父母)弟(友爱兄弟弟姐妹)谨(小心谨慎)信(讲信用) 3、解释:《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圣人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孔子和子路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孔子的故事

3、讲宴殊故事晏殊是宋代名臣,还是著名的文学家。 晏殊小时候便有神童之誉。一次,皇上让他参加御前考试,拿到考题后,他马上请求皇上另出新题,并老老实实地禀报:“这个题目,我天前正好练习过,草稿还存在家里,为考出真才实学,请为我出道新试题。”他这种诚实的态度深得皇上赏识。考中进士后,晏殊仍然每天闭门读书,刻苦用功。他如此敦厚,如此好学,颇得世人好评。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古文 2、小组读古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 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六、教后反思:

一年级齐鲁书社传统文化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知礼守规 第一课正衣冠重仪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穿着得体、爱护衣物、取放物品有定处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在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正确对待自己的衣帽服饰,懂得爱护和珍惜,取放要有定处,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规律,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少的方便,减少许多麻烦。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对于学生来说,衣冠服饰在于什么?平时,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衣冠不在名贵华丽,而在于整齐和整洁。 (2)平时,要爱护衣物,不要随便弄脏,破了要缝补。衣帽脱下后,要放在固定的地方。 三)、读刘琎束带的故事。

1、自由读。 2、说说刘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3、你平时是怎么做的?今后怎么做? 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四)、拓展活动 1、看图,说说谁做的对,为什么? 2、自我评价。 3、读背《弟子规》中的“置冠服,---------”。

第二课步从容立端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3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使学生养成走路稳重,身体端正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走路时需要注意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讲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内在的素质可以从穿着中得以体现,其实也可以从他的走路姿势以及举止中体现。我们平时说话时要注意,尤其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言行举止要礼貌。这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拼音读课文。 1、自由读,指名读。指导。 2、边读边想:我们平时怎么走路的,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指导。 (1)站如松,坐如钟。 (2)平时,走路身体要端正,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 三)、读戴晞被免的故事。

一年级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一年及传统文化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最新一年级传统文化试题

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学期)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选项填入表中)。(20分) 1、小学生要做到自己的仪容端正,要注意些什么?() A、脸只要不脏,就不用洗了。 B、扣好衣服扣子,系好鞋带。 C、帽子斜着带,更显个性。 2、“容止格言”是哪个学校制定的?( ) A、汪洋中学 B、南开中学 C、腰关中学 3、下列哪些是文明行为?( ) A、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大声接打手机。 B、图书室里,乱扔垃圾,大声喧哗。 C、乘坐公交车时,有序排队上车。 4、上下楼梯()礼让。 A、靠右行 B、中间走 C、靠左行 5、和长辈谈话交流时,哪种行为是不正确的?() A、态度恭敬 B、声音要大 C、注视对方 6、1989年,我国把农历的哪一天定为“老人节”,也就是“重阳节”。() A、五月五日 B、六月六日 C、九月九日 7、在路上遇见老师,你该怎么做?() A、赶紧跑开,不让老师看见。 B、快步向前,身体立正,并向老师行礼。

C、边走边向老师打招呼。 8、下列哪一项是现代文明礼仪?() A、跪拜 B、鞠躬 C、拱手作揖 9、观看演出时,哪些行为符合文明礼仪?() A、热情鼓掌 B、向演员吹口哨 C、大声喧哗 10、我们常说要尊师敬长,下列哪些行为是正确的?() A、老年人爱唠叨,太烦了,我不听。 B、见到老师要有礼貌,主动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C、奶奶走路太慢了,我不等她,先走了。 二、判断题(请将答案填入表中,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1、尊敬老人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2、见到长辈可以直接叫他的名字。() 13、生活中有许多像老师一样交给我们知识、经验和道理的人,我们应该虚 心向他们学习。() 14、去展览馆,当看到喜欢的展品时,可以随意拿起来触摸。()

四年级传统文化测试题

四年级传统文化测试题 一、填空 1、唐诗的形式很多,其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2、(唐诗)和(宋词)历来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3、唐朝有很多诗人写下了无数描写边塞军事的诗歌,这些诗人被称为“边塞诗”。其中,(高适)和(岑参)成就最高,两人并称为“高岑”。()()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4、“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来是描写爱情的诗句,现在多用来赞美(老师)。 二、选择题 1、《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表达了(高适)在边塞诗中的地位。 A王维B李白C高适D欧阳修 2、《塞上听吹笛》是一首()诗。 A送别诗B边塞诗C友情诗D写景诗 3、唐朝诗人中,李白人称(),杜甫人称(),李贺人称 ()。A诗鬼B诗圣 C 诗仙D七绝圣手 4、下面诗人中,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欧阳修、苏轼B李白、苏轼C苏轼、杜甫D欧阳修、李商隐 三、连线题 可怜日暮嫣香落柳暗花明又一村李白 黄鹤楼中吹玉笛风吹一夜满关山李贺 纸上得来终觉浅江城五月落梅花高适 借问梅花何处落嫁与春风不用媒白居易 王师北定中原日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家祭无忘告乃翁

小学四年级地方课程阶段检测试题 一、填空题 1. 西汉时期,()为了联络西域各国,两次派()出使西域。他出使西域后,慢慢形成了一条横穿欧亚的陆上商业和文化通道——() 2. 唐代僧人( )将自己求法取经的亲身见闻写成了《》,成为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得人。 3. 唐代僧人()东渡日本,将大量的知识文化传到日本,被日本人奉为()始祖,被日本人民誉为“()”,意思是天平时代文化的高峰。 4. 1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达亚洲和非洲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一带。其下西洋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5. ()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青铜器。 6. ()()()和()被称为“古代四大漆器”。 7. 文房指文人的书房,()()()()是古代文人书房必备之物,因而被称为“文房四宝”。在文房四宝中,以()()()()为上品。 二、选择题 1、改进了造纸术的人是()A、赵孟頫(fu)B、蒙恬、C蔡伦D、张纸 2、在野外遇到雷雨天时,以下正确的做法是() A 用金属杆的雨伞 B 带金属发卡、项链 C 尽量站在高处 D 不在大树、高塔、电线杆下躲雨,更加不可立在高台之上。 三、诗句上下文填写 唯有河边雁,------------------------------------------- 。 ---------------------------------------------,白水绕东城。 ----------------------------------------------,应为别离多。 借问梅花何处落,--------------------------------------- 。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四、问答题 1、在家庭里,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减少健康杀手的危害呢? 2、到了陌生的公共场所,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应该先了解些什么内容? 3、有哪些建议,可以帮助垃圾回家? 4、同学们,你觉得空气污染的因素有哪些? 五、默写《送友人》。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乞巧》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收集乞巧节的相关资料。 10 《陶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陶者》,作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11 《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 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部编教材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

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六、教学进度安排: 每一周一课

最新2017年四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最新2017年四年级传统文化全册备课 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

2019年一年级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2019年一年级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 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 3 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老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队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①参加一项民俗活动 主持人: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我们小朋友一定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吧?谁来说说你在春节时,参加了哪些民俗活动? 生1:我和奶奶一起去祭祀了灶神爷。 生2:贴春联 生3:挂年画 生4:吃团年饭 生5、守岁、关财门 生6、拜年 ②讲述一个传统故事 主持人:春节,俗称新年。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刚刚同学们也说了很多,现在请几个小朋友具体给我们说一说。 生1:年夜饭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

完整word版,一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题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1、(《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 2、(周处)和猛虎、恶龙并称为“三害”。 3、“昔孟母,择邻处”与(孟子)有关。 4、窦禹钧之所以叫窦燕山,因为他住在(燕山)。 5、孟母第一次搬到(墓地)附近。 6、孟母第二次搬到(集市)边上。 7、孟母第三次搬到(学堂)附近。 8、孟轲,人们尊称他为(孟子)。 9、(《百家姓》)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姓氏著作。 10、有个人负责掌管钱财,他的后代就以“(钱)”为姓了。 11、有人在逃亡途中靠采摘李子充饥,所以就改姓(李)了。 12、姓张,是因为那个人发明了(弓箭),又担任了(弓长)的职务。 13、司马、上官是根据(官职)来命名的 14、欧阳、诸葛是根据(住的地方)来命名的。 15、“弟子规,圣人训”中“圣人”是指(孔子) 16、孔融让梨,让的是(最大)的梨。 17、《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 18、“风吹草低见牛羊”中“见”的意思是(显露)

19、《敕勒歌》原唱者是(斛律金) 20、宿建德江的停顿是(宿/建德江) 21、姜太公钓鱼说的是(姜子牙) 22、被刻在龟壳、牛肩胛骨上的字叫(甲骨文) 23、像图画一样的汉字叫(象形字) 24、“日”本义指(太阳) 25、历史书《春秋》是由(孔子)重新整理修编的。 26、“舟车”指船和车,也指(旅途) 27、“春秋”代指(历史) 28、猜字谜,一字十八口(杏) 29、猜字谜,一字口十八(呆) 30、猜字谜,十八中有口(束) 31、猜字谜,口中有十八(困) 32、由(两)种以上的字合成猜谜底的方法叫合成法。 33、猜字谜,给一半留一半(细) 34、猜字谜,高爷爷的头,丁奶奶的脚(亭) 35、心有余而力不足,打两个字。(必)(刀) 36、猜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告) 37、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堆在左边,挂在右边。(土)

一年级传统文化上册教案整理好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

—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 2、收集对联。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暮鼓对晨钟,吹竹对弹丝”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节选二)。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节选二)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一年级传统文化知识

一年级 共100题,单选50题,多选30题,判断20题 一、单选题(50题) 1.在我国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他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骨头变成了大山,血液变成了(),毛发变成了草木。 A.江海 B.天空 C.空气 D.风 2.传说仓颉(jié)看到()身上的花纹受到启发,创造出线条组成的符号,成为最初的文字。 A.斑马 B.麋鹿 C.鱼 D.乌龟 3.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 A.春节 B.七夕 C.重阳节 D.端午节 4.在过端午节时,我们通常要吃() A.汤圆 B.月饼 C.粽子 D.年糕 5.要成好人,()。引酵(jiào)若酸,哪得甜酒。 A.须寻好友 B.休要说谎 C.须有良师 6.传说太阳里面住着(),一位大神用弓箭射下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太阳,发光发热,帮助万物生长。 A.红嘴飞鸟 B.巨足怪鸟 C.火神 D金色的乌鸦 7.夸父在追赶太阳的路上累倒了,变成了一座() A.巨塔 B.大山 C.寺庙 D.墓碑 8.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他的样子很奇特——脑袋上长着两只角,身子和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 A.蚩尤 B.孙悟空 C.炎帝 D.伏羲 9.()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A.谷雨 B.白露 C.夏至 D.春分 10.()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 A.春分 B.秋分 C.夏至 D.冬至 11.禁火、吃冷食和扫墓是()的习俗。 A.重阳节 B.寒食节 C.腊八节 D.端午节

12.为人子,方少时。(),习礼仪。 A.人之初 B.亲师友 C.性相近 D.子不学 13.万爱千恩百苦,()。 A.烈火焚烧若等闲 B.疼我孰如父母 C.懂我自有师友 14.在我国古代,九岁就十分孝顺,能给父亲暖被窝的人是()。 A.黄香 B.孔融 C.郭巨 15.冬至一般在每年公历的()。 A.12月 B.11月 C.1月 16.重阳节又被称为()。 A.老年节 B.青年节 C.登山节 17.唐代大诗人王维于傍晚时分在深山中写下了“空山不()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A.现 B.见 C.闻 D.遇 18.杜甫在《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一诗中,没有描写以下哪种动物或景象() A.燕子 B.鸳鸯 C.白鹭 D.太阳 19.杜甫在《绝句》中描写了春天秀丽的景色。“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一首诗共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叫() A.七步诗 B.七子诗 C.七字诗 D.七言绝句 20.鸳(yuān)鸯(yang)是一种水鸟。雄鸟为“鸳”,雌鸟为() A.鸳鸯 B.鸯 C.白鹭 D.鹤 21.以下哪首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A.《池上》 B.《静夜思》 C.《使至塞上》 D.《清明》 22.《弟子规》中有“闻过(),闻誉(yù)()。损友来,益友却。闻誉(),闻过()。直谅士,渐相亲”。下面选项与空缺处内容相对应的是( ) A.怒,乐,恐,欣 B.乐,怒,恐,欣 C.怒,欣,恐,乐 D.怒,恐,乐,欣 23.《池上》一诗中,“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中的“解”指的是() A.解释 B解题 C.懂得 D.解开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

第一单元尚德修身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先贤为人处世之道,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 2、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二、重点难点: 保持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领略自然之美,感悟中华美德的滋养。 1《厚德载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厚德载物》的由来 2、明白做人的道理,培养孝顺、友爱品德 二、重点难点: 明白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的道理 三、课前准备:听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说文解字 1、厚德载物 2、解字: (二)、故事引导 1、讲关于舜的故事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舜的故事

(三)、熟读成诵 1、开火车读文 2、小组读文 3、开展小组背诵比赛 (四)、情景明理 1、情景表演,辨析: (1)爸爸妈妈工作一天很累地回到家里(2)妹妹向我要一支铅笔 2、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做

3、如果发生这样的事会有什么后果: (1)小明在教室里捡到一块很漂亮的橡皮,他看没人发现,就放在了自己的铅笔盒里。 (2)小华答应借给晓红一本漫画书,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不带来4、小结道理:一个人只有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言语行为中小心谨慎,讲信用,才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大体理解课文的意思。 3、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能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见到美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学习,有了错误就马上改正的品质。 三、课前准备:在家借助拼音读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2、范读课文。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3、教读课文。 朗读课文,边学习边指名学生朗读。 4、明道喻理:周处改过自新 5、拓展活动: 出示知行合一

最新四年级传统文化试卷

2016----2017学年四年级传统文化测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 一、填空(40分) 1、唐诗的形式很多,其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 诗、、七言绝句、、。 2、和历来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3、唐朝有很多诗人写下了无数描写边塞军事的诗歌,这些诗人被称为“”。其中,和成就最高,两人并称为“高岑”。、也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4、“三苏”是指、、。 “苏黄”是和的并称。 “苏辛”是和的并称。 5、“春蚕到死丝方尽,。”原来是描写爱情的诗句,现在多用来赞美。 6、元曲即元代的,最常见的形式有 和。 7、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是 《》,作者蔡琰,又名。 8、三孔指、、。 9、可怜日暮嫣香落,。

10、山重水复疑无路,。 11、大鹏一日同风起,。 12、昔人已乘黄鹤去,。 13、大江东去,浪淘尽,。 14、竹贵有节,。 二、选择题(40分) 1、《旧唐书》中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这表达了()在边塞诗中的地位。 A王维B李白C高适D欧阳修 2、《塞上听吹笛》是一首()诗。 A送别诗B边塞诗C友情诗D写景诗 3、唐朝诗人中,杜甫人称()。 A诗鬼B诗圣 C 诗仙D七绝圣手 4、下面诗人中,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欧阳修、苏轼B李白、苏轼C苏轼、杜甫D欧阳修、李商隐 5、《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早春 B.初夏 C.深秋 D.寒冬 6、课文《鱼游到了纸上》中的故事发生在西湖十景之一的()。 A.苏堤春晓 B.雷峰夕照 C.花港观鱼 D.三潭印月

7、下面哪部作品不是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西游记》 D.《儒林外史》 8、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出自《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A. 对 B 错 9、“鹏程万里”的故事出自庄子的()。 A. 《养生主》 B. 《逍遥游》 C. 《齐物论》 D. 《人间世》 10、孔府是()的住宅。 A.孔子 B.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孔尚任 C.孔子后裔子孙衍圣公 1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中的“水”是指()。A长江B.黄河C.珠江 12、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被电视连续剧()谱成了主题插曲。 A. 《西游记》 B. 《三国演义》 C. 《红楼梦》 13、()号青莲居士。 A. 李白 B. 李贺 C. 白居易 14、“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是晋代的田园诗人(). A. 李白 B. 陶渊明 C. 白居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